我国央行票据的演变及其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央行票据的演变及其特点

4月8日央行发行3年期央票,这是3年期央票时隔近两年之后再度重启,引起市场关注。央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就是中央银行债券。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发行票据调节货币供应量,央行发行央票主要是回笼市场流动性

央行票据的演变1993年,人行就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融资券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当年发行了两期融资券,总金额200亿元。当时中央银行发行票据的目的主要在于调节地区和金融机构间的资金不平衡。1995年,央行开始试办债券市场公开市场业务。

2002年9月24日,为增加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扩大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品种,央行将2002年6月25日至9月24日进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91天、182天、364天的未到期正回购品种转换为相同期限的中央银行票据,转换后的中央银行票据共19只,总量为1937.5亿元。另外,由于持续进行正回购,到2002年年底,央行手中持有的国债余额仅为原来的四分之一,继续进行正回购操作的空间已经不大。2003年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了

金额50亿元、期限为6个月的中央银行票据。2003年4月以来,人民银行选择发行中央银行票据作为中央银行调控基础货币的新形式,在公开市场上连续滚动发行3个月、6个月及1年期央行票据。自2004年12月9日起,央行开始发行三年期央行票据,创下了央行票据的最长期限。除了3年期央行票据这种长期融资工具被频频使用外,央行票据的远期发行方式也被采用,2004年12月29日央行首次发行远期票据,发行200亿元央票,缴款日和起息日均为2005年2月21日,距发行日50余天,是历史上首次带有远期性质的央行票据。央行在2005年1月4日首次公布全年票据发行时间表,中央银行票据被确定为常规性工具。2005年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时间除节假日外,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原则上定于每周二发行1年期央行票据,每周四发行3个月期央行票据。3年期央行票据安排在周四发行。其他期限品种央行票据发行时间不固定,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室将根据情况灵活安排。

自2006年以来,央行还通过定向票据来控制商业银行信贷发行速度,而被发行的对象往往是信贷增长过快的商业银行。如2007年面对流动性过剩,为了防止信贷和投资的过快增长,中央银行连续6次发行惩

罚性的定向票据。由此可见,中央银行定向票据发行也是回收流动性过剩的一个重要工具。

随着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我国外需大幅度下降,政府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四次有区别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逐步减少央票的发行,其中2008年7月份我国开始停发3年期央票,随后6个月期央票替代品种也只发行了两个月,2008年12月13日国务院公布的“国三十条”明确指出,停发3年期央行票据,降低1年期和3个月期央行票据发行频率。因此在“宽货币”的推动下,2009年我国出现“宽信贷”,全年新增贷款约9.5万亿元,比2008

年全年新增贷款4.9万亿元将近高出1倍。为了控制银行信贷激增,2009年6月30日,央行在银行间市场重启了91天正回购操作;2009年7月8日在公布了6月份的新增信贷数据之后,7月9日央行就在银行间市场启动发行500亿元1年期央票,这是自2008年12月4日央行停发一年期央行票据,7个月后央行重启发行1年期央行票据。2009年7月份,为遏制信贷过快增长势头,央行还向部分商业银行发行惩罚性的定向央票,规模约1500亿元。目前我国央行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工具实行基础货币调节,央票发行是重要操作工具,央行票据发行有利于控制流动性的

平稳投放。最近央行3年期央票也再度重启,如2010年4月8日央行在银行间市场发行150亿元3年期央票,这也是自2008年6月底暂停以来再度发行。

央行票据发行的特点目前我国央行票据的发行有

以下特点:一是发行央行票据的被动性,主要是为了冲销货币市场过多的流动性,控制通货膨胀预期;二是由于票据的滚动发行,央行票据到期规模大,央行发行长期票据回收流动性,以更大程度上冻结流动性;三是央行发行票据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也采取发行长期票据,主要是市场流动性充足,货币和信贷增长压力大。

在中央银行大量发行票据以实现调控目的同时,央行也付出了相应的调控成本,其负面效应也会逐渐显现,到期央行票据压力巨大。首先,巨额的央行票据存量,加大了央行的利息支出,而这部分利息支出的货币创造乘数效应将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了货币调控的难度。央行作为发债主体,没有明确的偿债资金来源,可能对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造成干扰。其次,央行票据替代国债和金融债,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最为活跃的交易品种,这有可能挤占了其它券种的市场份额,增加了其它券种的发行成本,同时也不利于我国

短期国债市场的发展。第三,央行大量的滚动发行和采用长期票据进行冲销可能导致将来的通货膨胀,如票据集中到期的还本付息,可能导致基础货币的大幅增加。第四,由于中央银行票据功能单一,发行收入不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和更广泛的社会效益,还要为之支付数以百亿元计的费用和利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