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校园文化当隐性课程来建
构建学校隐性课程

构建学校隐性课程,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关于“构建学校隐性课程,提高校园文化品位”的调查情况汇报一、目前学校隐性课程的状况学校目前共有教师24名(本校15名、分校9名),学生820名(本校560名、分校260名),叫规范化学校。
1、我校隐性课程的基本组成广福小学现有的隐性课程主要由以下3部分组成。
⑴、物质环境。
包括教学楼、实验楼三幢(包括已动工扩建的一幢共6个室已算在内,以下同),有一个师生伙房。
电脑室、自然实验室图书阅览室、队部室等非全配套设备,有不锈钢护栏升旗台一个。
⑵、文化情境。
包括四个方面:①课室布置。
目前学校14个课室,每个课室的布置都大同小异。
教室的前门外,挂有白底红字的不锈钢牌,上面标有班级名称,门口外边上面镶有花岗岩石匾,匾中用金粉漆采用凹心字写有捐赠者姓名或单位。
门上标有《请您讲普通话》的提示牌匾。
教室内部,班主任和班长姓名及彩色照片。
还有座位表、值日生轮值表、课程表和班干队干一览表。
讲台部分由讲台、黑板及其上方的国旗、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黑板旁边的投影机和珠幕等组成。
课室四面墙上挂有名人名言字画框4个,《课堂常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十条》,《小学生守则》学风字框(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一个。
窗上挂有窑帘,课室后墙有一块黑板同讲台相对,作为班级板报和学习园地。
②走廊文化。
在教室、功能室等室部分门前外镶有赠资建造者的单位或姓名,外墙分门别类地挂有三种内容的字画。
一是名人名言,二是学生美术作品,三是提示性条幅。
走廊外墙镶有四有标语。
③橱窗文化。
学校有板报一块,面积6平方米;用于定期出版学生作品、时事政治、节日宣传等内容。
④仪式活动。
包括:每周一早上有一次升旗仪式。
通过升国旗、唱国歌、作国旗下讲话、颁发每月班级流动红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每天第一二节课间有课间操,第五六节间有眼保健操。
还有定期的入队宣誓仪式,对学生进行理想、知识、信念的教育。
德育的文化功能例子

德育的文化功能例子
德育的文化功能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得到很好的体现。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品德形成。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校园物质文化:设施类和环境类。
例如,校园内的各种设施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这些设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同时,显性的校园环境,如墙报、宣传栏、教室装饰、宿舍布置等,也会对学生产生熏陶和感染作用。
2.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认知类、娱乐类、规范类、传统类、时政类等。
例如,认知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包括专题讲座、报告会、读书活动辩论会、影视评论、知识竞赛等,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启迪学生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转变思想。
娱乐类的文化活动,如看影视、音乐欣赏、舞蹈、琴棋球类等,能够让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规范类的文化活动,如学校的规章制度、校规校纪等,对学生的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
传统类的校园文化,如校风、教风、学风等,能够指导和制约学生的言行。
时政类的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
以上例子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关于德育的书籍或者咨询德育老师,获取更多信息。
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隐性影响

浅论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摘要: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作为隐性的德育课程,对学生们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隐性德育的内涵,其次简单叙述了校园文化的概念以及性质特点和主要内容,最后介绍了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价值取向、行为以及情感和人格塑造这三方面的隐性影响。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校德育隐性影响一、隐性德育内涵随着德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德育工作中的隐性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隐性德育则指的是将德育融合于教师良好的思想感性、品质之中,从而引导学生在学校教育性的校园环境中,选择有益于自身身心健康以及个性发展的活动过程以及方式进行直接的体验和获取。
在学校教育中,应该重视学校德育中的隐性教育,这不仅是对教育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德育方法以及观念的改革创新。
而校园文化环境作为德育运行的载体,对学生们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学校德育工作者应该不断的探索隐性德育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这一平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从而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校园文化概述(一)校园文化的概念校园文化分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其中,广义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所存在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等方面的总和,而狭义的校园文化指的是在课堂教学以外的一系列以学生们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平台,以校园精神为活动精神的文化活动。
为了更深一层的了解什么是校园文化,首先,我们应该清楚什么是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性质及特点1.渗透性校园文化存在于学校的各个角落,它能够很好的渗透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员工的观念、言行以及举止之中,同时,其也渗透在学生以及学校工作者的教研、教学以及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情感之中。
2.互动性校园文化是学生、教师以及校园整体环境所共同创造的,其中,学校领导者教师的作用是关键。
学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办学意识对学生以及学校工作者的影响较大,其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也是十分巨大的。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一、引言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推进中学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校园氛围,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二、目标定位1.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学校特色、师生共同参与的校园文化。
3.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实施方案(一)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1.规划校园环境,营造优美的校园景观。
充分利用校园空间,建设绿色校园,提高校园绿化水平。
2.完善校园设施,提升校园硬件水平。
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优化教室、宿舍等学习生活环境,营造温馨、舒适的氛围。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1.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举办各类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怀。
组织升旗仪式、爱国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关注师生心理健康。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师生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三)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1.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秩序。
建立健全学校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加强校园活动文化建设1.举办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提高师生的参与度。
组织各类文艺、体育、科技等活动,让师生在参与中提升自身素质。
2.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师生的社会责任感。
组织师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关爱弱势群体,弘扬社会正能量。
3.加强校际交流,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与国内外其他学校开展交流与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四、实施步骤1.调查研究: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制定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2.制定方案: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制定具体的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3.宣传发动:通过多种渠道宣传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师生的参与热情。
隐性课程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隐性课程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两者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多重育人功能,努力造就品德优良、学有所长、勇于创新的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是时代赋予现代大学的光荣使命。
一、隐性课程的内涵与功能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
《教育大辞典》对其的定义是:隐性课程是广义的学校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特点是潜在性和非预期性。
它不在课程计划(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可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
它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纪)等。
可见,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有意或无意方式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性经验。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载体,其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1)德育功能。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通过其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养成所期望的思想品德。
显性课程主要解决学生的道德认知问题,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道德行为问题,有时甚至可能被学生认为是空洞的说教,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显性课程的德育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隐性课程作为德育活动的另一条途径,在学生品德养成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隐性课程对学生道德行为起重要的约束、规范作用。
优雅文明的校园,健康向上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举止优雅的师表形象,民主、人性化的管理制度等,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具体生动的环境,因此,可以通过暗示、舆论、模仿、从众等机制对学生产生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让他们自觉感受这种影响,不带有强制性,在这种环境中学生感觉自己是一个被尊重的主体,从而主动地接受外部影响,使自己的心灵得以净化,从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校文化建设的隐性教育功能

学校文化建设的隐性教育功能摘要: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的,比较起来,隐性教育具有教育作用的广泛性、教育过程的持续性、教育效能的渗透性等特点和优势,有着显性教育无法比拟的教育魅力。
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其隐性教育功能,它经过提炼和升华所形成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学校精神和方向,能够促进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学改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
关键词:学校文化;隐性;教育所谓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的,显性教育是指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均是“显露”的,教育形式是直接的、正面的,采用的教育方式是“灌输”,它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
而隐性教育的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育对象均是“隐藏”的,它的教育形式是间接的,隐蔽的,潜在的,常采用的教育方式是“渗透”、“迂回”,它追求的是长期的教育效果。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是一种自然习得的教育过程。
比较起来,隐性教育具有教育作用的广泛性、教育过程的持续性、教育效能的渗透性等特点和优势。
隐性教育所具有的特点是隐蔽性、开放性、及时性、自由性、随意性,使隐性教育比显性教育具有无法比拟的教育魅力,更易为人所接受。
学校文化是以学校价值为核心的各种观念、制度、行为等要素的集合体,在学校对学生影响最大、最长远的,是一种经过几年逐渐形成的学习态度、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学校文化建设更具有其隐性教育功能。
它经过提炼和升华所形成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学校精神和方向,能促进整个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学改革,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创造意识。
一、学校精神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途径和载体,精神文化是目的,是核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高层次。
学校精神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隐性教育功能。
(一)激励和凝聚功能学校精神文化应以爱国、创新为主调,成人成才为主题,科学与人文交融为着力点,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瞄准点;要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广阔视野、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离不开学校精神文化的激励功能。
高师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教师教育课程

、
0一 _,一 ,, ,~
∥ 一 一
育 改 革 始 终 没 能 突 破 培 育 论 的 瓶 颈 。教 师 专 业 成 长不仅 是 在教 师教 育 者指 导 下 的知识 习得 、 能 技 陶 中 发 生 的 自然 化 育 过 程 。依 靠 校 园 文 化 润 泽 之
专 业 发 展 牢靠 地 建 立 在 鲜 活 、 实 、 全 的教 育 真 整
园 的 点 缀 和 修 饰 ,而 对 其 内 隐 的 促 进 专 业 发 展
功 能 重 视 不 够 . 就 导 致 以下 三 条 “ 文 化 ” 这 去 式 的 专 业 发 展 路 径 仍 旧 占 据 着 高 师 院 校 教 师 教 育 的主 阵 地 :
本 文为陕西师 范大学人 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 目“ 师范生专业成长 与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课 题批准号 :8Y 1 , ( 0S B 1主持人 : 龙宝
定 了教 师 职 前 专 业 发 展 遵 循 不 同 的 规 律 , 要 不 需 同的路 径 。在 专业 学 习 的大部 分旅 程 中 , 范 生 师
然 而 . 教 师 职 前专 业 化 研 究 中 , 者们 过 于 偏 在 学 重 那 些 显 性 发 展 途 径 , 专 业 知 识 授 受 、 业 技 如 专 能 传 习 、 业 道 德 教 化 等 , 对 那 些 隐 性 教 师 专 专 而
一 - 一 一
师教 育效 能贡献 绵 薄之力 。
一
、
对 三种 经 典 职 前 教 师 专 业 发展 路 径 的 审视
就 目前 而 言 , 教 师 教 育 的 主 流 趋 势 是 走 向 “ 本 ” 即 “ 师 为 本 ” “ 验 为 本 ” “ 践 为 三 , 教 、经 、实 本” 。要 顺 应 教 师 教 育 走 向“ 本 ” 主 流 , 就 决 三 的 这
隐性德育课程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隐性德育课程视角下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重要作用。
传统德育主要是通过品德课、思想政治课、班会课等显性德育课程来实施。
在如今经济全球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网络普及化的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变得复杂化。
仅仅依靠传统的显性德育课程很难取得满意的效果。
要提高德育实效,学校德育应从单一的道德知识灌输向灵活多样的注重情感体验的模式转变,隐性德育课程以它在德育中的优势日益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因此,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提高德育效果具有切实的意义。
一、隐性德育课程隐性德育课程同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下位概念,是隐性课程和德育课程的交集。
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社会学家杰克逊的著作《课堂生活》首次明确提出了“隐性课程”。
杰克逊认为,学生不仅从学校生活中学到文化知识,而且从学校的章程制度、活动等非学术课程中获得价值、态度、动机和心理上的成长,他把这种“非正式的、潜在的一部分的、暗默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
“隐性课程”在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又称“隐蔽课程”“潜在课程”“非正式课程”等。
作为广义的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是相对于学校显性课程(也称为常规课程或正规课程)而言的一个概念,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在学校政策、课程计划上并没有明确规定,然而又是学校经验中常规的、有效的一部分”,它“也许被看作是泛泛而随意的,隐含的或根本不被承认的”。
“这一术语是描述那些构成学生进行非学术性的,无法评定的学习活动的各种影响。
”也就是指学校教育中除了正规课程以外的,其他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因素。
这种影响既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
它具有非计划性和内隐性、潜在性和无意识性、持久性和稳定性等特点。
隐性课程实施方案

隐性课程实施方案
隐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以外的非正式教育,它包括学生在学校之外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
隐性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有一套科学的实施方案来指导和推动。
首先,隐性课程的实施需要明确目标和内容。
学校应该明确隐性课程的目标是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内容包括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这些内容可以通过学校组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实施,比如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活动、文化艺术节等。
其次,隐性课程的实施需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
教师是隐性课程实施的主
要组织者和指导者,他们需要积极参与到隐性课程的设计和组织中,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活动。
同时,学生也应该积极参与到隐性课程的实施中,通过参与各种活动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隐性课程的实施需要注重评估和反馈。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评估机制,
对隐性课程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同时,学校还应该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评估结果,鼓励他们改进和提高。
最后,隐性课程的实施需要注重与课程的整合。
隐性课程不是与正式课程相对
立的,而是应该与正式课程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计和活动组织,将隐性课程与正式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的整体。
总之,隐性课程的实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应该建立科
学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和内容,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注重评估和反馈,注重与正式课程的整合,推动隐性课程的健康发展。
希望学校能够重视隐性课程的实施,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开发德育隐性课程资源

生活的激情 , 激发出强烈的责任意识、 民族意识 , 使他 们 的身 心 在丰富多彩 的校 园文化环境 中受 到 良好 的感染和熏陶 , 人文素 质 得到 不断培养 和完善 。学 生长期置 身于 良好 的校 园文化 环 境, 便会 陶冶情 操, 净化心灵 , 它能给人以启迪 , 催人以奋进 , 学
的统 一 、 的 享 受 。 校 园 内绿 树 成 荫 , 春 葱 茏 滴 翠 、 夏 浓 阴 美 阳 盛
1 .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 , 促进 良好师生关系形成 , 营造一 个 良好 的“ 的环境 ” 人 。优化集体 内部 的人 际关系 , 在教师 中树 立 良好 的师德形象 , 敬业爱 生, 加强师生之 间的人 际沟通 , 增进 彼此 了解 , 建立新 型的师 生关系 , 对促进学 生对学校 的认 同感 和 归属感 , 增强集体意识 , 养主人翁精神 十分重要 。 培 学校始终 要把师德教 育放在 首位 , 教师要 以“ ” “ ” 影响感染 学生 德 育 德 ,
围 , 移 默 化 中陶 冶 学 生 的情 操 , 造 学 生 美 好 的心 灵 。 设 优 潜 塑 心 布 置 , 力 创 造 优 美 的校 抓 努
园环境 , 充分发挥它 的隐性课程 的作用 。要创设各种文化设施 , 开辟 阅报栏 、 黑板报、 图书室、 阅览室 、 团活动室 、 德育展览室等 思 想、 文化教育 阵地 ; 悬挂张 贴名人 、 言挂 图、 出学生书画 名 展 作 品; 开辟图书角、 外语 角、 知识长廊 。使 学校 的每 个角落 都成
爱 同学 、 老 师 、 父母 、 集 体 、 人民 、 祖 国 。 要 养成 以诚 爱 爱 爱 爱 爱
隐性的课程

隐性的课程隐性的课程,指的是学校教育以外的一些不成文的规则、价值观和能力培养。
这些课程通常不会在课堂上明确教授,却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隐性的课程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是塑造学生为人处世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本文将就隐性的课程进行深入探讨,探究其对学生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发挥隐性的课程的建议。
隐性的课程主要包括了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交技能的培养。
在校园生活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接受到一些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比如尊重他人、团队合作、勇于挑战等等。
这些都是学校教育以外的经验,但却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通过参与各种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和学生会活动,学生们会逐渐培养起与他人合作、交流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能力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中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隐性的课程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宝贵的经验。
隐性的课程还包括了学校的文化和校风对学生的影响。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它包括校训、校风、风俗习惯等等。
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中成长,会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比如一些学校非常注重纪律和规矩,学生在这样的学校中会养成守纪律、爱劳动的好习惯;而一些学校则更加注重创新和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在这样的学校中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创新能力。
无论是哪种文化,它都会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和思维方式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隐性的课程还包括了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
学生在校期间会与老师们建立起一种师生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一位好的老师不仅要有优秀的教学水平,更要有良好的师德,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给予学生关心和鼓励。
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受到老师的言传身教的影响,渐渐懂得尊重他人、做事负责、积极向上等美德,这些都是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一种隐性的课程。
隐性的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何发挥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如何发挥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学校课程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又叫显在课程或正规课程,是指课程计划中排定的课程,或者没有排定但有计划的活动.隐性课程又叫潜在课程,潜隐课程或隐蔽课程,是指课程计划中没有明确规定的、无形的,但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生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课程.隐性课程有物质文化层面,包括校园硬件设施、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等;制度风气层面,包括各种规章制度、校训、班训、校风、班风等;心理层面,包括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等.隐性课程对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隐性课程具有二元性,有时与显性课程的目标一致,对显性课程的教育影响起积极的补充促进作用,有时与显性课程的目标背道而驰,对显性课程的教育影响起消极相反的制约作用.因此,我们要努力加强隐性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使我们的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加强学校硬件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教育的大量投入,各类学校的硬件设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仍然存在一些学校校园面积狭小,校舍布局杂乱,学校建筑设计缺乏美感,运动设施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农村学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实施学校规划发展时,应考虑校舍建设规划的和谐统一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建筑物的设计除安全实用外,还应力求美观大方并体现一定的文化内涵;运动设施的建设应力求规范完善并上一定的档次.应该能满足大多数学生的需求;校园环境的绿化美化应具有艺术性,使学生能受到良好的熏陶;地方政府和学校应进一步加强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的投入和使用,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使学生能感受到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和高效.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二、加强学校的思想和文化建设学校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工会、团组织及班主任在学校思想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党组织要切实抓好党员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来武装教师的头脑,紧跟时代的步伐,随时保持先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党员在教师中起到充分的表率作用和带头作用.工会要切实抓好教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工之家”的建设,组织教职工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丰富教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

对高校隐性课程开发的思考和建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创新。
除了传统的课程设置外,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隐性课程指的是在学校规定的课程之外,通过校园文化、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影响学生的品格和素养的一种课程。
这种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在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关注学生的成长,不断完善隐性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
学生是隐性课程的主要受众群体,他们的需求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首要考虑因素。
在开发隐性课程时,学校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隐性课程,使之能够真正满足学生的需求。
可以开设一些具有实用性的活动课程,如心理健康课程、职业发展规划课程等,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未来工作。
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隐性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课程设置应该兼顾学生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道德、文化艺术、体育健康等。
除了学术能力的提高外,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样重要。
因此在隐性课程的开发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和项目,帮助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提升,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隐性课程的开发也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内容和形式。
隐性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包括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涵盖学科知识、实践技能、博雅教育等多个领域。
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爱好,能够吸引学生的参与和关注。
在形式上也要多样化,可以通过线下课堂教学、线上网络课程、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供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需要加强实践教育和社会实践。
隐性课程不仅仅是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课程开发中应该注重实践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隐性德育课程视角下的高校制度文化建设

健康 成长 的文化环境 和精神氛 围 , 并感化 和陶冶学 生 , 以达 到深层次 的育人功能 。良好的高校制度文化对于大学 生的德
育意 义体现在 以下 几个方面 : 1良好 的高校制度文化能 为大学生提供合理 、 . 有序 、 公平 公正的教 育环境。学校制度提供 了有序 、 合理 的学校环境 , 即 学校生活 的具体准则 与规 范 , 以保证学 生健 康成长 的正当权 益。对学生而言 , 这种 权益 主要 表现为受教育 的权利 , 即在教 育教学 中能被公正公平 地对待 、 比较愉 快地接受学校 生活并 习得个体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等等。只有 当学校制度能够公
科 技 与建设
蒋 玉 涛
( 商丘师 范学院 思想政 治理论部 , 河南 商丘 4 60 ) 7 0 0
摘 要 :高校制度 文化作为隐性德育课程 的一个 重要载体,对大学生道德 品质 的形 成与发展起着重要 的影响作 用。文章从 隐性德育课程的视角 出发, 分析高校制度文化存在的 问题, 并提 出高校制度 文化建 设的对策途径。 以期充分
进而按照制度 的规范与要求行事 。 2良好的 高校制度文化能为大学生的理性行 为提供规 范 . 要 求。道德与制度具有 内在 的同质性 , 都是把人 们的行 为纳 入一 定的社会秩序之 内。但是 , 道德不具有强制的规范性 , 主
从文化解 释的角度 讲 ,制度文化作为 文化的一部分 , 实
际上 与思想 、 念 、 观 精神层 面以及物 质层 面是 无法绝 对分离 的。人类 的行 为受思想 、 观念 、 神因素的支配 , 精 然而人类行 为实 际又是一种群体 的 、 社会 的共 同行 为。所以文化 的精 神
因素必然会 反映 、 萌生 和形成 习俗 、 规则 、 法律 、 机制等制 度 因素 。“ 制度 文化在根本上是人们长期 以来 形成的对制度 的
校园文化,应该被高度重视的教育资源!

校园文化,应该被高度重视的教育资源!在《现代教育思想》中提到“隐性课程”,根据教育学中对隐性课程的定义,校园文化应该属于一种隐性课程。
所以说学校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单纯是具有观赏价值,更主要的是要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这点不仅体现在“物化”形态上,更体现在精神上、师生的行为上、和学校的制度上。
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优美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置身其中会有一种非常愉悦的心情。
心理学中的“破窗理论”不仅说“破窗”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把“破窗理论”反过来用也同样有道理。
整洁的校园,每个学生都不会忍心去破坏它,都想让它越来越整洁。
一次听我们这里一个小学的校长讲,他们学校自从把教学楼装饰完后,每个学生热爱自己学校的感情更加浓厚了,走廊里的垃圾桶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学生都能够在放学的时候自觉地把垃圾带到教学楼外的垃圾处理处。
校内的一些雕塑,装饰等,也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比如说,我们这里的敖鲁古雅民族乡小学,楼梯旁的墙上张贴着学生自己制作的桦树皮画,一进教学楼的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鄂温克民族居住的“撮罗子”和驯鹿模型,学生耳濡目染南京大学古建筑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带给孩子们是良性竞争,是青春活力,是丰富多彩的生活。
一年一度的运动会不仅给爱好体育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更让学生感受的了集体的荣誉感和凝聚力。
绘画,书法比赛,热闹的“大课间”等等……都是在给孩子一个多元的成长空间,对孩子当下的快乐生活,对孩子未来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有一个深刻的影响。
但是反思一下我们根河地区的各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还是有很多令人遗憾的地方的,很多学校“物化”的校园文化建设都不错,甚至非常好,让许多外地来参观学习的兄弟单位都叹为观止。
硬件是硬了,但校园的软文化却亟待加强。
教师的专业能力、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是更需要提高的。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块重要的育人阵地,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都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让我们形成合力,共同提升我们的校园文化品质!。
让隐性文化彰显出来——以金华五中学校文化建设为例

EDUCATOR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54来自治校让隐性文化彰显出来
——以金华五中学校文化建设为例
文 | 张震雷
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教育情怀等都属于精神层面的东 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又实实在在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因 此,学校要努力让隐性的文化彰显出来,让师生们具体可感, 并成为师生思想和行动的指南。
挖掘人文底蕴,凝炼学校精神 浙江省金华市第五中学( 以下简称“ 金华五中”)前身 可追溯至1898年美籍华人李福丽女士创立的“ 作新小学堂”。 学堂后分设男、女两校:男校取名“ 作新学堂”,寓意“ 今日新, 明日新,日日新,作新民”;女校取名“ 成美女学堂”,寓意 “ 成人之美”。2015年,我们充分挖掘学校人文底蕴,提出了 “ 作教育之新,成师生之美”的办学理念。在办学理念深入 人心的基础上,2017年,我们又紧扣校训“ 作新、成美、崇善” 提炼出学校精神——匠心传承、日新日进的作新精神,启智 弘德、美美与共的成美精神,笃学尚行、止于至善的崇善精神。 为凸显学校的文化神韵,我们精心设计了系列校园景观—— 弘德石、铜版书、校史柱、李福丽雕像、福丽亭、“ 五中精神” 墙、开放性校史馆……让百年名校的印记刻在校园每一个角 落,融入全体师生的血脉。 讲好学校故事,激发爱校情怀 “ 学校故事”是鲜活的教育素材,是最生动的教科书, 也是最好的学校文化表达。2018年是金华五中建校120周 年,我们开展了“ 讲好五中故事”活动,在本地媒体上开 辟“ 百廿五中”纪念专栏,通过“ 历任校长谈五中”“ 知 名校友谈五中”“ 五中师生谈五中”“ 祖孙三代谈五中”等 分栏目讲述五中人的故事。历时半年有余,“ 五中人”通 过 回 忆 文 章、 老 照 片、 校 史 资 料 等, 从 多 个 角 度 讲 述 了 138个五中好故事。这一活动在师生及校友中引发强烈共 鸣,在社会各界产生极大反响。最后,我们将这138篇文 章分“ 作新成美”“ 杯水汪洋”“ 匠心传承”“ 启智弘德”“ 美 美与共”“ 笃学尚行”“ 岁月如歌”“ 雏凤清声”八个专题, 集结成《 百廿风华》一书,在校庆日当天作为礼物送给与 会嘉宾和师生。
关于高校隐性文化建设的探讨

( )学校物理环境构戍的物质文化 学校所处的物理 三
环 境 涉 及 学校 建 筑 ,校 舍 的 大小 ,校 园 、教 室 的 空 问 安排 ,
面刘佛年老师提出的第三类课程一 隐性文化 , 它对学生在 学 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 间接地起着影响作用, 它是一 种隐蔽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教育因素 。因此,笔者认为 ,
( )非学科 内容的实体性精神 丈化 。它包括学校图书 一 馆、资料室中的图书、报刊以及社会中流入学校 , 经过有意 识控制和选择 的,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图书 、报刊等 ,它
们是 隐性 文化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 )非 实体 性精 神 文 化 ~ 制度 文 化 与 非 制度 文 化 。 学 二 校 的制 度 文化 主 要 包 括学 校 规 章制 度、学 校 机 构体 制 、教 师 的职 业 道 德规 范、师 生 的行 为 准 则 等 ;非制 度 文 化它 包 括 学
关 于高校 隐性 文化 建设 的探 讨
姚
( 阳 职 业 技 术 学院 岳
红
陈 四兰
经 济 贸 易 系 , 湖 南 岳 阳 44 0 ) 1 00
摘
要:文章从校 园丈化建设角度 来探讨其作为课程 中隐蔽的、无意识 的、非正式 的教育的影响 因素~隐性丈化,论 述
了隐性 文化 的特 点 , 并对 高校 营造 隐性 文 化 氛 围提 出 了一 些 构 想 。
用。
学校 有隐 性 文化 , 隐 性 文化 的构 成 体 系 中 , 校物 质 在 学
文化 和非学科的实体性文化足有形的、 看得见、 对静态的 , 相 7 非实体性文化则是无形的、 f l i 看不见的、 H 卡 对动态的 。 此, 隐性文化就是有形和无形、 动态 和静态的多种文化要素的订 机结合 ,其各要素之 间相互渗透、相 影响、彼此促进 。那
论隐性语文课程对校园文化的作用

。蒋 燕
摘 要:隐性语文课程是 隐陛课程 的下位概念 ,是 隐性课程在语文学科课程教 育过程 中体现 出的语文特 色。它是 指在学校规 定的传统语文学科课程之外 ,通过教 育者有计J 、有 目的的教 学设 计,潜移默化地作 用于学生心理的 r , J 语文教育性环境和进程 ,包括传递给 学生语文知识和 能力的一切学 习情景和组织形态,它对完善校 园文化建设起 着及其重要 的作用。
对 隐 性 课 程 来 说 , 学 生 是 隐性 课 程 教 育 活 动 的 主 体 , 课程 性 环 境 和 进 程 ,包 括 传 递 给 学 生 语 文 知 识 和 能 力 的一 切 学 目的 的 实 现 主 要 取 决 于 学 生 主 体 性 激 发 的状 况 ,学 生 在 隐 习情 景 和组 织 形 态 。 性 课 程 学 习 的 过 程 中 , 目的性 不 强 ,一 般 都 是 在 无 意 识 中 获 得 各 种 教 育 性 经 验 ,是 一种 自然 的 习得 过 程 。但 对 教 育 二 、隐 性语 文 课 程 与校 园文 化 的关 系 广 义 的 校 园文 化 是 强 调 以学 生 、 教师 和 职 工 为 主 体 ,
学 习 的 角 度 看 , 学 生 的 接 受 机 制 可 以分 为 有 意接 受 和 无 意 过 程 中体 现 出的 语 文 特 色 。 依 据 隐 性 课 程 的 定 义 , 隐 性 语 接 受 。 对 显 性 课 程 来 说 ,学 生 总 是 意 识 到 自己 是 在 学 习什 文 课 程 是 建 立 在 宏 观 隐性 课 程 理 论 基 础 之 上 的 , 是 指 在 学 么 , 目的 性 比较 强 , 一 般 都 会 采 取 有 意 识 地 进 行 自我 控 制 校规定 的传 统语文学科课 程之外 ,通过教育者 有计划 、有 方 式 , 不 断 地 调 节 自 己 以求 最 大 限 度 地 获 得 各 种 经 验 。而 目的 的 教 学 设 计 ,潜 移 默 化 地 作 用 于 学 生 心 理 的 语 文 教 育
校园文化形态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

校园文化形态中的隐性德育课程建设作者:杜红芳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年第07期隐性德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独立存在的一种课程形式。
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是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教育实践充分表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一、隐性德育课程的含义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学校课程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学生品德发展而专门开设的道德教育课程称为显性德育课程,而显性德育课程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均可归结为隐性德育课程。
所谓隐性德育课程是指学校通过(或创设)一定的教育环境,对学生进行一种间接的教育性经验的传递与渗透。
它通过整个学校的校园环境、校园制度、校园精神、学校风气给学生以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隐性德育课程给学生更多的是思想、观念、人格、品质等方面的教育。
二、校园文化形态中的隐性德育课程校园文化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是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的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具有本校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
它集中体现在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学风、教风和环境中,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校园特点和特有的功能,它不仅是教书育人的精神土壤,也代表一种引领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姿态,是隐形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
校园文化形态中的隐性德育课程主要包含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
1.暗含在校园环境中的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校园环境是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的载体。
物质文化是属于器物层面的校园文化,主要包括校容校貌、校园建筑、教学科研设施、文化体育设施以及生活设施等。
这是校园文化外显的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们从事各种教育活动以及衣食住行的物质基础。
2.渗透在学校制度文化中的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学校制度是制度形态隐性德育课程的载体,它是处于核心精神文化和浅层物质文化之间的中间层文化,主要指校园内各种规章制度、师生行为守则、文明公约、社团章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校园文化当隐性课程来建
■徐亚康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是,一些办学条件较差的中小学,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够重视,理由是难为“无米之炊”,而一些办学条件好的中小学,又往往片面地、狭隘地理解校园文化,注重豪华的校园景观建设,忽视有底蕴人文环境的营造,影响了校园文化的完整性和实效性。
其实,校园文化是中小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现代教育理论所称的隐性课程,其建设要按照隐性课程的特点来进行。
什么是隐性课程?
关于隐性课程,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就有体现,如“孟母择邻”、“曾子杀猪”,等等。
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
显性课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其特征是排列进课程表。
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学习与生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共同构成学校课程。
只重视显性课程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型的。
上世纪60年代,隐性课程概念被正式提出,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论专家杰克逊通过研究认为:隐性课程是每一位学生在学校内取得成功的关键,它根源于班级生活的结构特征,并明确指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起,二者构成学校课程的整体。
这之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了大规模的隐性课程的研究、开发与利用。
在我国,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非智力因素”热潮,与隐性课程相似;我们的德育,含有丰富的隐性课程内容;再就是环境育人和校园文化。
但是,时至今日,我们仍未从课程的角度去研究这些问题,不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完全没有隐性课程的概念,校园文化的建设及其育人作用自然受到严重的局限。
隐形课程有哪些特点?
影响的普遍性。
只要存在教育,就必然存在隐性课程的影响,因为每一个学生都会从学习与生活环境中解读出一定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往往是超出教育者所预料的。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学生就可能会尊重他人。
反之,教师对学生的动辄训斥甚至体罚,可能会强化学生对他人的不友好甚至形成暴力意识。
影响的持久性。
隐性课程通过心理的无意识层面对学生产生影响,如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和性别角色的形成都是潜移默化的,一经确立,就会持久地影响学生的心理与行为。
学生在文明的环境中生活一段时间后,形成的文明意识和习惯,可以持续较长时间甚至终身保持。
影响的双向性。
隐性课程的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内容的广泛性。
隐性课程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既可能是学术性的,如科学探究方式,也可以是非学术性的,如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等等。
作为隐性课程的校园文化怎么建?
校园文化既然属于隐性课程,其建设就要按照隐性课程的特点来进行,努力渗透以下原则:
反省原则。
在学校教育中,任何显性课程和所有教育过程都具有隐性课程的效应。
教师如果没有反省的意识和能力,就可能产生相反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一次过火的批评或冷淡的态度,都可能对学生发展造成终身的消极影响,尤其是“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和做法。
因此,教师要能够“吾日三省吾身”,经常对照课改新理念反省自己的做法,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自省的基础上,还要经常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专家进行交流。
通过每个教师正确的言行,丰富并支撑校园文化。
自由、民主、开放原则。
良好的校园文化,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而不能因此增加对学生的控制,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与生活氛围。
一些中小学过分强调统一,对学生的管束太多,用单一的培养模式要求学生,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种管理被国外教育专家戏称为“军营式的学校”。
而一些学校,多为民办学校,为了吸引生源,还公然打出“军事化管理”或“半军事化管理”的宣传广告,对儿童少年过多管束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国内外成功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拥有自主性才有能动性,此
后才谈得上创造性。
不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生就难有能动性,事事依赖家长、服从教师,这样的学生是很难具有创造性的。
另外,教师过多地强调标准答案或最佳答案,也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再加上升学考试的竞争,使学生不敢越“雷池”一步。
教师的教学专制,不容半点民主,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
“钱学森之问”抨击的主要是这些弊端。
反之,促进学校教育和管理的自由、民主、开放,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无论是显性课程还是隐性课程,都将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针对性原则。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特征不同。
不同地域的学校,学生的经历与体验也有差别。
就算是同一个班的学生,其心理特征和经历体验也不完全相同。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普遍性为基础,例如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师表形象等。
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如对成绩差的学生给予热情的鼓励,对成绩好的学生寄予较高的期望。
在小学主要用直观方式,而在中学则可进行一定的抽象。
中学生的批判意识正在形成,教师偶尔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问题,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待我想想或查查资料后再说,这一看似难堪的情况,对学生可能产生严谨治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影响。
相反,如果教师为了面子东拉西扯地敷衍学生,学生识破后会感到教师的虚伪,动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小学生特别看重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印象,就需要多表扬,少责备。
因地制宜原则。
校园文化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
学校的建筑物、设备、景观及空间布置,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校风、班风,教师的治学态度、人生观、师表形象,校内民主氛围,社会制度中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不同的学校,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建设具有普遍性又有独特性的校园文化,切忌生搬硬套、东施效颦。
办学条件暂时较差的学校,也不能坐等,可以先建设不用花钱的非物化部分。
潜移默化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虽然是学校和教师有意识的行为,但一般不能向显性课程那样,将目标、任务告诉学生,而应尽量悄悄地进行。
关于目标和效果,要以“无为”的态度对待,不可刻意追求,否则就会“暴露”自己的意图,把校园文化弄成了显性课程,从而失去了隐性课程的优势。
多年的教育实践尤其是德育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好奇心和逆反心理的存在,你越要求他做某事,他就偏偏不愿意做,反过来,你越禁止什么,他就偏要去做什么。
校园文化的优势就在于,把有关的情境营造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其中,自由地、自主地进行选择和判断。
学生自己感受、领悟到的积极的东西,会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影响终生。
教育的“润物细无声”,效果会“当春乃发生”,这正是校园文化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作者为贵州省镇宁自治县教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