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朗读话语中元音音段的协同发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音人为一位北京出生,能讲标准普通话的中年男子 实验语料按两种语速读出 正常语 速为 4 音节/秒(平均);快速语速为 6.5 音节/秒(平均) 前者的语音材料直接由语料库获得,后者 的语料是使用 JVC TD--W318 录音座,在专业录音室内录制的
利用 Kay 5500 语图仪对数据进行测量与分析 在宽带语图上,对各实验句(60 常速+60 快速 =120 句)中由/a/,/i/,/u/(韵母)和上述发音部位辅音(声母)相拼而成的音节进行考察 测量的主要 声学参量包括韵母元音前三个共振峰的中点频率值和时长,以及声母辅音的时长等
1 . 引言
在语音环境中,由于音段间的相互影响而产生协同发音效应 协同发音的基本现象,就是 两音连读时相互适应(有时是相互对抗)的结果 它在两个不同语音间服从生理惯性并照顾到表 达信息的一种对立的统一”(Wu & Sun, 1990) 在声学表现上,音段间的协同发音主要表现为相 关音段准稳态部分特征频率目标值对其典型值的偏离(deviation)和音段之间产生不同程度的过 渡(transition) Keating 认为 目标值的偏离可能使目标模型(target model)出现不到位现象 (undershot)或过位(overshot)现象 同时甚至会由此产生音位变异(Keating, 1988) 在对普通话 两音节不送气塞音协同发音研究中(Wu & Sun, 1989) 用元音声学窗描述了/a/,/i/,/u/的变动范 围 并从中发现 元音/u/的变动范围要比其它两个元音大
在正常语速下 从这些比值的大小看 元音/a/,/i/的变动比都很小 /a/对其参考值的变化 率分别为了 5% 后邻舌尖辅音时 和 1% 后邻舌根辅音时 / i / 对其相应参考值的变化
率在后邻舌尖 舌根辅音时分别为 1% 从/a/,/i/ F2 的变动比可以看出 这两个元音 F2 目标值 的偏离程度是不明显的 但从元音/u/的变动比值发现 它的变动比很大 在后邻舌尖辅音时 它对相应参考值的变化率 50% 在后邻舌根辅音时 它的变动率为 30% 显而易见 元音/u/ 目标值的偏离程度要较元音/a/,/i/的大得多 从表 1 中还可看到 在/u/后邻不同部位辅音时 它对参考值的偏离都表现为前者对后者的不到位 即此时的 F2 值都高于参考值频率 元音/u/ 是后高圆唇元音 在声学表现上 它的 F2 相对较低 在正常语速语句中 /u/的 F2 目标值的 增大 反映出/u/舌位比较参考值时的相对靠前 同时 C2 部位对/u/的逆向影响也有所体现 C2 为舌尖辅音时 V2 不到位的程度要甚于 C2 为舌根辅音时的 元音/u/共振峰的较大偏离与 其自身的调音特点有关 /u/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元音 在不同语境和条件影响下 其舌位可以 由软腭移动到硬腭中部 因此,它具有较突出的不稳定性 在过去对 CVCV 两音节协同发音的 研究中也曾发现 /u/的 F2 目标值对其典型目标值的偏离范围在三个典型元音中是最大的(吴宗 济, 孙国华, 1989)
总起来看 在两种不同语速语句中 中低元音/a/第二共振峰目标值相对稳定 它对参考值 的偏离不明显 这可能与它所特有的中低舌位有关 前高元音/i/在正常语速句中 F2 目标值的 偏离程度与/a/相似 但在快速句中 由于语速加快引起元音时长减缩 从而加强了/i/的不到位 后高元音/u/在两种语速中都存在明显的不到位偏离 并且其偏离程度与语速的提高成正比
14
22
76
47
71
54
(av) / u / (sd)
354 324*
29
24
960
858*
125
72
2656 109
2660 108
(* p<0.05 ) 从表 2 中 t 检验的结果表明 在显著性水平为 0.05 时 /a/的 F1,F2 和 F3 值在后邻舌尖及
舌根辅音时并无明显差异 元音/i/的 F1 和 F2 受 C2 部位影响的差异同样不够显著 但 C2 对 F3 的影响却有所不同 从数据上看 /i/后邻舌尖辅音时的 F3 值要略高于它后邻舌根辅音时的 元音/u/的 F1 和 F2 受 C2 部位影响较为明显 F3 则不够显著 /u/在后邻舌尖辅音时 它的 F1 值略高于它后邻舌根辅音时的 /u/的 F2 值在后邻舌尖辅音时要比它后邻舌根辅音时高 100Hz 以上 它表征了 C2 发音部位的不同使得元音/u/的舌位也有靠前或靠后的差别 3.2.2 快速语句
从上表可以看到 当元音/a/后邻舌尖及舌根辅音时 它的前三个共振峰频率值在两个极端 部位 C2 之前没有出现显著差异 这一现象与/a/在正常语句中的表现相似 元音/i/ 的 F1 值在 后邻不同部位 C2 时没有明显差异 但它的 F2 和 F3 都存在差别 F2 在不同 C2 时的频差为 120Hz 而且是 C2 为舌尖辅音时的频率高于 C2 为舌根辅音时的 从它们的舌位比较看 元音 /i/在后邻舌尖辅音时 其舌位似乎比后邻舌根辅音时偏前 F3 的情况与 F2 类似 同样是后邻 舌尖辅音时的值略高于后邻舌根辅音时的 它们的频差约为 210Hz 元音/u/的 F1 和 F2 值都存 在差异 而 F3 上的差异不够明显 当 C2 为舌尖辅音时 /u/的 F1 和 F2 值都较高 和 C2 为舌 根辅音时的值相比 频差分别为 30Hz 与 212Hz 它表明/u/后邻舌尖辅音时 其舌位较后邻舌 根辅音时要偏低偏前
2 . 材料和方法
实验材料主要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建立的朗读话语语料库(祖漪清, 1995) 语料内容来自<人民日报>等报刊 此外,根据实验要求,又适当补充了部分语料 实验 语句共有 60 个,其中带有韵母元音/a/,/i/,/u/的各为 20 个 对所选实验句的基本要求是 它们应 为一般陈述语句,句中无明显强调或带有强烈感情色彩 由/a/,/i/,/u/构成的音节不处于句首或句 尾,也不处于句中自然停顿前
表 2. 正常语速句中元音共振峰平均值(Hz)
F1
F2
F3
舌尖 C ) 舌根 C2 舌尖 C2 舌根 C2 舌尖 C2 舌根 C2
(av)
748 772
1296 1256
2416 2392
/a/
(sd)
43
33
51
47
34
54
(av)
310 332
2124 2096
2760 2670*
/i/
(sd)
151
(av)
356
362
/i/
(sd)
30
15
(av)
392
362**
/ u / (sd)
27
15
( *** p<0.001, ** p<0.01, * p<0.05 )
1944 94 1188 110
1824* 127 926*** 80
2626 97 2454 81
2416*** 91 2529 109
普通话朗读话语中元音音段的协同发音
孙国华
摘 要 本文主要考察朗读话语中语速及后邻辅音对元音共振峰目标 值的影响 实验采用两种语速进行比较的方法 对/a/,/i/,/u/三个典 型元音的共振峰频率进行声学分析 研究结果发现 随着语速的加快 元音的不到位现象随之加剧 各元音的趋中现象较为明显 此外 对前 高元音/i/和后高元音/u/而言 后邻辅音的逆向作用在语速加快时更为 明显 它们受后邻辅音前后部位影响的差异是显著的
3 . 结果和讨论
3.1 语句中元音共振峰目标值的偏离
一般认为 元音共振峰典型目标值是指元音单念时的共振峰值 在本实验中 被考察的元 音都是以非零声母音节中的韵母身份出现的 即它们都与相应的声母辅音(C2)相拼 由于音节 内 CV 间同样存在着顺 逆向协同发音 因此 为了提高相关数据的可比性 这里所讨论的 偏 离 是指语句中各元音共振峰目标值对单念音节 其声母辅音的部位与前者相同 中元音目标 值的偏离 为有别于典型目标值的提法 我们把它称作参考目标值 简称参考值
3.2 后邻辅音(C2)的逆向影响
为考察连续话语中 元音受后邻不同部位辅音逆向协同发音影响的程度 本实验对两种不 同语速条件下 元音分别后邻舌尖及舌根辅音时的共振峰(F1,F2,F3)数据进行比较和检验 3.2.1 正常语速句
表 2 所示为正常语速句中 元音/a/,/i/,/u/ 的前三个共振峰平均值(av)和标准差(sd) 为比 较同一元音在后邻两个极端部位辅音后 共振峰频率是否存在差异 对它们后邻不同 C2 时的 各共振峰平均值进行了 t 检验
表 1 为两种语速语句中元音/a/,/i/,/u/第二共振峰目标值 平均值 与相应参考值 平均值 的变动比 元音第二共振峰频率的变化一般表征了发音时舌位前后移动的状况 在表 1 中 分 别给出了元音位于舌尖和舌根辅音之前时对参考值的变动比
表 1. 语句中各元音共振峰 F2 目标值与元音参考目标值变动比
(C ) V ( ref.) ( Hz )
V (C2 ) ( normal )
舌尖 C2
舌根 C2
V (C2 ) ( fast )
舌尖 C2
舌根 C2
/ a / 1240
1.05
1.01
1.02
0.99
/ i / 2100
1.01
0.99
0.93
0.87
/ u / 640
1.5
1.3
1.86
1.45
一般来说 连续话语中音段的协同发音效应要比孤立音节或两音节中的更为复杂 这是因 为在连续话语中 音段间的协同发音不仅与相邻 或相近 音段发音部位 或发音方法 有关 同时还要受语句韵律 特别是语速的影响 冯隆的研究结果表明 说话速度对声韵调的时长 影响很大 快速说话时 句中音节缩短 16-18%,韵母比声母缩短的比例略大 冯隆 1985 语速与音节时长的这种反比关系 意味着语速的加快必然会使调音器官从一个音段向另一音段 的移动变得更为迅速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普通话连续话语中 语速对元音共振峰目标值的影 响 实验设计了两种语速 正常语速 平均 4 音节/秒 和快速语速 平均 6.5 音节/秒 对 不同语速下的/a/,/i/,/u/元音的共振峰值进行测量比较 观察它们受语速影响后的变化规律或趋 势 此外 在同一语速中 还对这些元音受后邻不同发音部位辅音逆向协同发音影响后 其共 振峰值是否出现差异进行讨论
表 1 右半部为快速语句中/a/,/i/,/u/等元音第二共振峰对参考值的变动比 从各元音的变动 比值看 中低元音/a/的偏离程度最小 它的变化率分别为了 2%(C2 为舌尖辅音时 与-1 % C2 为舌根辅音时 前高元音/i/的变动比略大 它的变动率在后邻舌尖辅音时为-7%,在后邻舌根 辅音时为了-13% 从它们的变动比值的正负看 这两种偏离都属于不到位的偏离 后高元音/u/ 的目标值与相应参考值的变动比在/a/,/i/,/u/三个元音中最大 其变化率在后邻舌尖辅音时为 86%,在后邻舌根辅音时为 45% 在快速语句中 /u/ 的 F2 目标值大大高于它的参考值 说明 它的不到位程度更强
/ p / (/p /, / f / )
V
/a/
/i/
/u/
C2
/t/(/t /) /k/(/k /, /x/)
/t/(/t /) /k/(/k /, /x/)
/t/(/t /) /k/(/k /, /x/)
音段间的协同发音主要与发音部位有关(Ohman, 1965; Ohala, 1995 等), 陈肖霞对汉语普通 话两音节音节间的共振峰过渡进行研究后进一步证实,元音受同部位辅音逆向影响后,其过渡 趋势是相同的(陈肖霞, 1997) 根据协同发音的这一特点,上面的搭配结果使得各元音分别都与 相同发音部位的清辅音相拼并组成音节 同时 每个元音又都分别后邻舌尖及舌根两个极端部 位的清辅音(即后邻音节的声母) 这种安排可以基本保证对同一元音而言,它前邻的 C1 是相对 固定的,以便于我们重点观察 C2 对元音的逆向影响
在各实验句中,元音/a/,/i/,/u/是以音节韵母形式存在的 为了考察连续话语中,元音共振峰受
其相邻音段逆向协同发音影响的变化规律 对这些元音前邻的声母辅音(C1)及后邻音节的声母 辅音(C2)作了必要控制 它们的搭配形式是
C1
/ p / (/p /, / f / )
/ tc / (/tc /, /c / )
快速语句中元音/a/,/i/,/u/各共振峰频率值数据及检验结果被列于表 3 中
表 3. 快速句中元音共振峰平均值 Hz)
F1
Baidu Nhomakorabea
F2
F3
舌尖 C2 舌根 C2 舌尖 C2 舌根 C2 舌尖 C2 舌根 C2
(av)
636
652
1264 1232
2296 2208
/ a / (sd)
23
38
28
25
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