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困境与跨越 ()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困境与跨越
我国2014年开始试行的新高考秉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探索“三位一体”招生录取机制,实行“3+3”考试科目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构了学生的选择权,让学生通过自我认识与探索,自主选择考试科目、时间、次数等,把刻板的学习活动转变为主动选择、充满意义的生动体验。

其特征是关注学生个体意义的构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预示着我国普通高中差别化、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时代已经到来。

在新高考制度下,选课走班成为普通高中教学的必然选择:教学不再是统一步调的“齐步走”,而是面向学生个体的“自然走”,颠覆了以往学生附着于固定课程、教师、教室的局面,代之以“一人一表”“一生一师”的学习样式。

一、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面临的困境
梳理新高考试点区学校的有关实践,选课走班教学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经验,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学生选课走班不自觉,存在盲目性
新高考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职业发展取向和未来人生规划自主选择部分科目,但实际上学生选课走班的自觉意识和能力不够,存在很大盲目性。

一是表现为不少学生选课时感到茫然与焦虑。

有调查发现,%的学生自主选择科目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存在焦虑;%的学生期望教师能为自己选课提供帮助,甚至代办。

二是表现为学生选课走班存在功利性。

部分学生在确定自己的选考科目时,会优先考虑那些简单的、容易得高分的科目,或者主要依据“目前成绩”来确定选课科目,而对选课必须考虑的“外部因素”,如大学要求和“长远目标”缺乏必要的重视。

很显然,这种功利性的选课走班由于没有考虑各科目的内在学习规律,学生在经历高强度的学习后,往往会对一些科目逐渐失去兴趣,产生较多的负面情绪,甚至影响身心健康发展。

另外,这种功利性的选课走班对学生未来的专业学习和职业发展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消极影响。

三是表现为学生选课走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

很多学生在听取他人对选考科目的介绍时,仅凭“一时兴起”的激情或者对某个教师的喜好选择高考科目,认为只要自己不排斥的科目和教师就是好的选择,然而这种激情是难以持久的,接下来的学业困难甚至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让学生忘记选课时的“初心”,以致后期的学习行为变得仓促混乱。

学生选课走班教学不彻底,出现形式化
选课走班相比传统课堂,更关注学生的因材施教与个体发展,聚焦点放在那些被教师“遗忘的角落”,克服了传统课堂中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弊端。

但现实中存在着有的学校选课走班教学不彻底的形式化现象。

一是学校课程选择范围很有限。

部分学校在实施选课走班过程中,没有科学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学校课程结构简单,只给学生提供几个很有限的菜单式选课模块。

学生自由选课的热情和空间受到很大限制,致使选课走班教学的功能大打折扣。

二是选课走班实施过程太保守。

有些学校或只是进行了选修课程“浅尝辄止”的选课走班,没有推进必修课程“全面实质”的选课走班,或只是在形式上做到多样化,没有考虑学生全面发展问题。

例如,有学校语文课程仅以体裁类型作为走班依据,把学
生分为小说、散文、诗歌、写作等不同组别进行走班,这与普通高中已有的素质拓展课程没有实质区别,在某种程度上曲解了新高考下选课走班的真正内涵。

三是部分教师出现消极和倦怠行为。

选课走班的施行不仅增加了班级数,改变了现有教学的“一锅端”,而且学生还拥有自主选择教师的权利,同时教师还面临着素质提高的挑战,大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压力,从而使不少教师在教学上出现消极和倦怠行为,对选课走班打马虎眼,这严重影响了选课走班的教学质量。

这种现象在资源不充分的学校表现得更加明显。

教育教学管理复杂化,管理难度明显加大
选课走班教学给普通高中教学管理带来不小冲击,增加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难度。

一是教师常规管理复杂化。

选课走班实施后每位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情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因此教师的集体备课、交流学习、教研组活动和教学评价等教学生活与教学管理架构都需重构。

二是师生有效沟通存在障碍。

选课走班教学下,行政班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对号入座”,但在教学班中,教师面对的学生不断变化和成倍增长,而有的教师又缺乏把“我的学生”变成“我们的学生”的理念,只能通过课堂渠道展开带有陌生感的临时性师生对话,久而久之,容易造成师生之间的“互不相识”。

三是学生学习管理复杂化。

实行选课走班让教学班、行政班并存成为学校管理常态,却出现行政班管理职能弱化、教学班集体观念淡薄的现象,这会使两类班级的纪律、考勤、作业、辅导都变得困难,尤其是教学班。

四是学生德育出现“空档”。

选课走班制下,由于学生的流动,行政班班主任只能对学生实行“间断性”的德育管理,而教学班教师又基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德育问题,这就容易出现学生德育的空白地带。

五是选课走班空间设施管理细碎化。

选课走班扩大了学生与外界的互动范围,全方位、大面积的走班更是对学校整体的硬件资源提出挑战,大到教室的格局、小到桌椅的布置都要推翻再来。

二、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的问题成因审思
生涯规划教育欠佳
新高考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学生学会自我选择,对“我是谁”“我的能力与兴趣是什么”“我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等问题要有清醒的认识,并最终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科优势、专业方向和人生追求。

显然,新高考将学生生涯规划问题前置,倒逼普通高中重塑生涯规划教育。

然而现阶段,由于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不理想甚或缺位,学生在选考时难免感到茫然与焦虑,造成选择科目的功利与盲目,直接影响学生选课走班的适应力。

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主要在于普通高中对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视不够。

虽然各类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已经认识到生涯规划教育对于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基本都开设了相关课程,但还没能引起多数普通高中的足够重视。

其典型的表现是部分普通高中虽然存在所谓的“生涯规划教育”,但其教学形式单一,生涯规划教育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实践课程、活动课程等形式所占比例不高。

学校缺少专业的生涯规划教育队伍。

由于生涯规划教育是普通高中的新兴事物,大多数普通高中还没有形成专业教学团队,致使生涯规划教育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学校资源不足
普通高中原有的“教师中心”资源系统与选课走班“以生为本”的资源系统存在着天然矛盾。

当学校关注每一位学生潜质、深入实施选课走班教学时,会将多数学校资源有限性的弊端暴露无遗。

一是教师资源有限。

选课走班下学生对教师、科目、时间、专业等有充分的选择权,
但由于选课人数多、学科分类多、选择组合多,会多出成倍的教学班,导致教师、班主任们“教不过来、管不过来”的现象时有发生。

另外,不同年级学生选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冷热”课程,更会导致一些科目教师富余、另一些科目教师紧缺的“潮汐”现象。

加之不少教师对选课走班教学的适应能力亟须提高,这就更加剧了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师资源需求困境。

二是课程资源有限。

选课走班下的学校课程开发,应像教育自选超市一般,最好将所有课程的学科分类、兴趣指向、难易程度、课程要求、任课教师等课程要素都逐一展示出来,以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哪些课程。

但很多普通高中课程结构简单,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可供学生选择的空间都很有限。

三是基础设施资源有限。

选课走班对学校的基础设施资源,如教室、教具、多媒体等都有硬性要求,不仅要求学校扩充升级基础设施特别是教室数量,而且在教室设计布局上还要符合选课走班学习“流动、共享、对话”的理念。

然而现实中多数普通高中选课走班基础设施资源严重不足,成了教育改革有效进行的沉重掣肘。

教学管理制度陈旧
新高考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每位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就凸显了普通高中原有管理理念和格局的滞后性。

传统学校管理制度设计以效率为中心、以控制为手段,最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权力。

教师在“生产线上”“关起门来搞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与精神世界,这与选课走班下的管理制度需求严重“错位”。

以往教学“以分数论英雄”的评价标准是一种面向过去的、单向度的、静态笼统的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这与新高考注重学生养成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相矛盾。

如果普通高中一直采用“分数至上”的功利性教学评价制度,会让刚开始适应选课走班的学生压力倍增、教师们无所适从,甚至拒绝改变。

以往学校德育工作基本成了班主任的“专利”,代课教师、学生在德育中的地位被边缘化,一般这种德育管理制度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下还能有一定的“德育成效”,但选课走班条件下,学生流动而分散,班主任往往很少见到自己的学生,很难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德育问题,学校也很难开展集体活动,这就极易出现选课走班教学下的“德育空挡”。

三、普通高中跨越选课走班教学困境的有效路径
强化生涯规划教育,提高学生选课走班能力
生涯规划教育可以让学生认识自我,特别是现有的知识水平、学科兴趣、个人特质,让学生能够在理性基础上科学选择学考科目。

第一,改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目标。

理想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目标,要蕴含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预期、现实、可能”三种维度,考虑“自身、他人、环境”三种影响因素,是“必然与应然”的有机结合。

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的目标一定是综合的、全面的、深入的,不是单一的、片面的、浅层次的,其最终指向是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学业”转变到“选择一所适合的学校”,再转变到“引导学生过一个好的人生”,是对学生自身“想往哪条路发展”“适合往哪条路发展”“可以往哪条路发展”的理性解答。

它通过“学校+社会+人生”的能动关系式,给予学生系统的、复合的、综合的生涯规划指导,以帮助学生学会平衡生活中各种社会角色,从而使他们拥有能够过一种更好人生的可能性。

在目标的实施上则应该重视学生不同学业阶段与职业意识的衔接,与校外资源合作开设多种职业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让学生提前适应高校生活等方面。

第二,完善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内容。

从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目标出发,新高考下普通高中生涯规划内容至少应包括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自我认知、科学地学业规划和合理地职业预期。

首先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志向。

当一个人的专业、职业与他的兴趣相符的时候,就会激发其内在动机,使其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其次,使学生明晰自己的专业方向。

学校要让学生及家长了解关于专业的基本知识,引导其准确理解大学及其专业,树立正确的大学观念和专业意识。

最后,使学生确知自己的职业倾向。

让学生了解关于职业的理论知识,包括职业分类、特征、内容、资格与发展,并合理配置利用“家校社”资源,开展职业实践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的职业经验与体验。

让学生树立自我主体意识,成为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者。

第三,拓展普通高中生涯规划教育途径。

有效的生涯教育应该采取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改善学习成效。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开发科学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不断丰富教育形式。

科学设置生涯规划专门课程,利用渗透式生涯规划教学影响学生,即生涯规划教育也可以渗透到其他学科教学中,与学科知识进行结合。

学校要深入挖掘校外资源,不断完善生涯规划教育途径。

通过聘请校外专业人士对学生、家长、教师进行专业生涯规划教育,树立其生涯规划意识。

开展体验式生涯规划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职业体验、参观相关企业与高校,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对职业形成深刻的感受。

学校可借助各种职业生涯测量工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兴趣和志向,知道自己适合的方向。

创新学校管理,做好选课走班顶层设计
选课走班教学有效实施需要学校管理者高度领会新高考精神,深入研究本校情况,着力提高学校管理宏观体制机制对新高考的契合度。

第一,求实革新,打造师生管理共同体。

选课走班制“主动、灵活、对话”的文化特质要求师生充满激情,通过共享、合作、融合的互动交流,共同为对方创造优良的成长空间,提供稳定的互利性环境,通过教师的全面辅导与关怀、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分享,消解双方的“孤立”与“隔膜”,让教师获得好的教学状态、学生得到成长的快乐,从而构建师生美好的学校生活世界。

为此,必须提升师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形成师生管理共同体。

一方面,引导教师主动管理,学校设立“导师”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点对点”的主动关心与服务。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学校建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下设学习、纪律、卫生等若干管理分会,负责学生晨读、自习、卫生、上课、考试、作业的具体管理。

这样会让学生自主管理的触角延伸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总体上调动全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能够树立主动变革意识,形成自尊、自强、自主的人生态度,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第二,与时俱进,改进选课走班管理机制。

重建管理规范,精准运行。

双班并存情况下的班级管理必须重新建章立制,以明确班主任与学科教师的职责、学生的学习任务与德育目标、学生各管理单元的职能标准、班级考评的参照依据等,管理上要做到合理过渡、权责分明、精准管治。

实现班级管理团队化,目前比较可行的方法是以原行政班为基础,将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管理小组,具体负责本小组内的学习事务,如课堂纪律、考勤答到、作业收发等。

实行班级接力管理,由于学生的不断流动变化,传统班级管理规范难以为继,这就要求树立学生“人人都是主人翁”的自觉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与责任感,采用“谁使用谁负责、责任细分到人”的管理方式。

从实际出发,划区选课走班。

基于校情进行划区走班,可以缓解诸如教室紧缺、场地有限、距离过长等问题。

实行任课教师班级财物负责制,
任课教师总负责教室内财物的使用与维护,班内小组具体负责小组内的财物使用与维护,做好各项物品的使用记录以及教室清扫,预防桌椅、电灯、多媒体设备的损坏。

第三,多元融合,创新学校教学评价制度。

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是学校选课走班有效管理的前提。

学校要以“人本化、激励性”为指针,探索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的教学评价制度,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师评价方面,在尊重教师个体差异、教学特质、发展方向的基础上,注重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风格的育成,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把教师的自评、互评,学生评价、家校社评价结合起来,将过程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教师个人与教研团队评价相结合,以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功能。

学生评价方面,学生评价要站在成长维度,以全面、客观、公正、发展的视角,关注学生的个体成长与生活质量,强调学生知识、态度、能力和个性的转变,让学生学会自我认知、自我发展、自我服务,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为此,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评价应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学习过程中综合运用观察法、测量法、档案袋、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上,全面展示学生的学业成绩、个性特长、职业理想、成长曲线、综合素质等情况。

优化学校资源,夯实选课走班实施基础
选课走班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学校认真谋划和配置有关资源。

第一,重构学校课程资源,增大学生选课空间和热情。

构建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体系是高中生获得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基础。

首先,学校要突出课程的高度选择性。

学生选择权能否有效落实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能不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促进发展的、富有兴趣的课程。

上海复旦大学附中分校,课程就分为基础型、拓展研究型、特选型和衔接型。

这样复合的课程结构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符合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其次,学校课程发展要追寻时代要求。

课程应该在接纳新理念、新技术、新动向的趋势中展现育人的全域性、全面性、全过程性。

重庆十八中就紧跟时代步伐,让课程与文化、管理融合共进,以互联网作为技术支撑,围绕核心素养为学生提供读物与支持,提出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社团活动课程化、人才培养多元化”的课程设置要求。

最后,学校要科学确定选课走班课程模式。

解决选课走班的纵向安排问题,山东省莱芜市十七中的选课模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他们将选课走班程序确定为:高一的酝酿准备阶段、高二开学前的指导选课阶段、同期前后的集中整合与资源配置阶段、高二开学后的组织走班阶段、最后的优化组合阶段。

确定横向课程组合的常态化问题,如浙江宁波第四中学将35种模块组合成为常态,让学生能够对课程进行随时的分类分层选择。

第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选课走班教学适应力。

教师资源是选课走班教学高质量开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首先,学校应确保有足够数量的教师以开展走班教学。

其次,选课走班教学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增强教师专业素养,学校应作出相应努力,聘请各学科专家来学校开展相关专题讲座,对各科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各项优质资源,让本校优秀教师带领新进教师,共同进步;与当地其他学校进行联合,开展跨学校教研活动,彼此交流心得,互相借鉴学习,提升教师选课走班教学能力。

最后,教师在课余应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每月定期开展“心连心”主题活动,教师与学生之间敞开心扉交流,采纳彼此的意见,共同学习、进步,以使教师更好地适应走班教学。

第三,精心谋划筹建,改善选课走班教学硬件设施。

学校的硬件设施是选课走班教学顺利开
展的基础保障。

学校的硬件设施主要包括教室资源、多媒体设备、图书、实验仪器、信息化系统等。

首先,选课走班教学实施需要大量的教室资源,学校在已有教室的基础上,应投资建设更多的教室,尽量保证每个教学班教师都有自己固定的教室。

其次,学校必须及时购买、更新相应科目所需的图书、实验仪器、多媒体设备等,确保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开展。

再次,建立多层次的选课走班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是必可少的。

新高考选考和外语科目的多次考试,颠覆了学校的线下管理模式,为此,学校要建立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信息化系统,包括学生的选课系统、教师排课系统、课堂管理系统和师生综合评价系统。

通过多层次的信息化系统建设,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效率和效益的提高提供理想平台。

最后,还需要注意优化班级物理环境。

如在走班学生确定后,教师可根据学科特点和班内分组设计座次表,张贴在教室前后显着位置,以有利于与学生相互熟悉,也便于班级教学事务的管理。

还可以利用新设计的硬件解决班级管理的问题,如可以设立一些小组储物柜,学生的课后作业、问题清单、咨询建议都可以放入。

当然,选课走班的顺利实施不仅在于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在于协同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力争得到各方的理解和支持。

学校可设立家长委员会、改革共同体、新高考联合会等实践媒介,最大限度地激发公众参与和支持教改的潜能。

只有这样,才能将选课走班因子嵌入每所学校和整个社会发展中,才能全面、立体、深刻地促进新高考制度下普通高中选课走班教学高效运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