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实习周记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记者实习周记模板
本周做的事,第一件是帮老师在网上搜集资料,固
然是上网,但网上的资料是海量的,怎样从这些资料中
找到有用的,有价值的还是要有能力的,并且要认真,
踏实,有耐心的把百度最少前二十页给看完,再在从中
整理。
第二件事是随着老师往采访房地产公司的总经理,
录音,回来后整理录音,发现录音的声音特别小声,整
理起来特别痛苦。每件事都要特别仔细,由于听说有同
学不谨慎没录到音或把录音给删了,那酿成的后果真是
没法弥补的。采访各种人的同时,实在也是反思观察个
人价值观的一个进程,真实的有自信,成功的人怎样的,怎样表现他的一言一行,接触到了自己会深有体会。最
痛苦的一件事是老师派我自己去楼盘采访,让自己找几
个楼盘实地采访。就这么换乘着各种交通工具,问了无
数人,走了很多路。新闻真实性,就是这样,尽对不能
靠感觉考料想,即便知道结果也一定要实地验证。今天
的电话采访两个专家,结果第二个忘了录音了,还好只
是几分钟的采访,赶紧整理出来,这些不能犯的错以后
真不能犯了。
记者代表着一种责任
在实习期间,我曾出现过两次马虎大意,但都让我
提前发现,并及时给纠正了。这两次都出在数据上,当
时统计数据,由于大意,有所出入。
一次是我在博客中发现信源,又找到了教育部的权
威文件,但当时由于博客大部分内容和文件数据一致,
便“懒省事”用了博客中的数据,后来由于没事干,又
对文件数据检查了一遍,结果发现有错。
王老师批评:“要是见报了,人家没错,你弄错了,丢人不丢人?”
另一次是3.15维权。当时,另一位记者让我去采访。其实,新闻通过事实来体现作者的观点倾向。但面对摆
在眼前的事实,你是偏向群众还是群众的公仆?这里面
存在着利益问题,群众可能是想通过投诉占小便宜,群
众公仆也可能真的是不作为。这中间就存在着一种责任
问题,需要记者来平衡。
喻国明箴言:媒体的责任在于当社会要哭时,不让
大家哭得更伤心;当社会要笑时,不让大家笑得更狂妄。
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只一点,就决定了细节的重
要性。对于我这种菜鸟,如果不靠笔把尽可能多的细节
记下来的话,在整理稿件时只会捉襟见肘。更何况,摆
不出事实,怎么称之为新闻?我可不敢相信自己的记忆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当场用笔记下来,好多报社记者
工作了十多年了在采访时都不会自负甩掉笔和纸,更何
况一个入门级菜鸟?事实上,很多时候,采访时对事件
有了大致了解,甚至腹稿也打好了,但是整理起来时,
仍旧得依靠一个个白纸黑字的细节。即使记忆力再好也
还得和笔录对照一下才行,这可不能拿来开玩笑。
我发现,一般的事件,采访完之后,留在脑中的信
息会急减少,时间越长所能记得的就越少,如果当场没
有能够快速用笔记下来的话,后果就很严重了。另外,
不能依赖录音,这是我第一次整理录音后的感受,整理
稿子依赖于录音的话,我第一次的下场就是一个字不动
地打下来,耗时长不说还说不清,记者的评语是“这怎
么就成了名词解释了”。还是要靠当场用笔记下来。记
得有一次报社做了一个网络直播,我得工作是在一旁把
记者与嘉宾半小时的对话记录下来。开始,我认为,这
很简单啊,没有比采访更简单的了。还蛮不以为然的认
为记者在直播前叮嘱我一边听一边用笔记下来:都有录
音了还用得着用笔记吗?结果我错了,大错特错。那次,我花了4个多钟头才把这半小时的录音整理下来,而且
是在不需要对谈话做修
改的基础上。真的不需要修改吗?当然不是!谈话
不等于写文章,总不能把那些口水话都写进去把?而且,这些嘉宾都是第一次上镜头做直播,一个是说话小心,
再者很多话模棱两可,涉及一些专业的术语又讲的飞快,如果当时不考虑这些预期的麻烦并飞快地用笔记下来的话,靠录音是要吃瘪的。后来一个同学介绍了他的办法,就是听一遍,然后凭着这点大致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笔
录整理稿子。
老师讲过,好的新闻写作要求巧妙运用动词,而不
是形容词。直到真正开始写作,我才明白用好动词是多
么不容易,或者说,直到需要用动词我才知道自己的词
汇量是多么的匮乏。本周的稿子是以人物为中心写一名商人的致富之路。稿子除了刚开始写有点奇怪以外——
记者告诉我以商人为第一人称来写——就没什么特别的了,而且采访对象的述说脉络也很清晰,所以写下来也
没什么障碍。正因为这样,我就把标题留在了最后。故
事本身没什么出彩的,事件本身也不是什么开天辟地的事,那么一个漂亮的标题将会使文章本身出彩,否则即
便原本有意思的文章都很难被人注意。后来,我想了很
久还是没办法整出一个所谓漂亮的标题,最后就随便拟
了个“***的致富之路”的标题。见报后的文章标题则是“***:在**里嗅商机”。单单一个“嗅”字就把一个失意的创业人成功走上致富路的巧妙体现了出来。那次之后,我开始发现,很多标题看起来拟的很漂亮,甚至好
一些都是用最简单的动词来组合的,但是就是这么简单
的标题,其实并不简单。即便那些动词我都知道,不像
很多成语、典故,或者印象模糊、张冠李戴,或者根本
就闻所未闻,动词很多都是知道的,不经意间也能说出
来的,但是就是需要用的时候却吐不出一个词来,最需
要的恰好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这周老师休假,所以我的任务也相对减轻了一些,
但是我还是坚持每天来报社,每天阅读报纸,每天了解
新闻信息。因为有些东西,是需要长期的坚持与积累才
能慢慢产生敏感度与潜力点的。
周二的时候,我在报社浏览新闻。偶然间听到相邻
办公桌的薛老师对着电话说道:“我们报社是采编分离的,您这种软文性质的广告我们是不做的。”“我们是
不收钱的,我同事也没有人会收这种钱的。”类似的话语,我也在其他记者打电话的时候听到过。记者收红包
的潜规则大伙儿都懂,但是该收的不该收的,老师们身
体力行地教导着我们。昨天听到在武汉实习的同学跟我
抱怨,带她的实习老师对她爱搭不理,采访也不带上她,最多只是让她找找资料、听听录音,感觉学到的东西不多。相比之下,我觉得自己幸运多了,老师基本上所有
的采访都会带上我,而且在采访之前会跟我讲解可能问
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状况,提醒我注意记录的细节,
采访后还会告诉我这次采访的重点以及写稿的方式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