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

合集下载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_内部控制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_内部控制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的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从内部控制角度的分析(一)巴林银行倒闭案简介英国巴林银行是英国伦敦城内历史最悠久,名声显赫的商业银行集团,其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业务往来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和地区。

到 1993 年底,巴林银行的全部资产总额为 59 亿英镑, 1994 年税前利润高达 1.5 亿美元。

但到了1995 年 2 月 26 日,巴林银行因其新加坡支行(Barings.Futures.Singapore BFS 交易员里森(Nick.W丄eeso"违规从事衍生品业务而遭受巨额损失,无力继续经营而宣布破产。

一个有着 233 年经营史的良好业绩的老牌商业银行自此在伦敦城乃至全球金融界消失。

里森 1989 年开始到巴林工作,由于其业绩突出, 1992 年,里森被巴林管理层派到新加坡建立期货部,并任总经理,拥有雇佣交易员和后台清算的权利。

里森建立了一个秘密账户“88888,”并多次用以隐藏员工的操作失误和未经授权的交易,从而使大量的交易损失未能在账户上得到反映而是进入秘密账户。

1994 年12月,BFS未在账户中确认的累计损失超过 2亿英镑,其中仅1994年就达1.85 亿英镑。

但如果此时采取有效措施,巴林也许就不会倒闭。

1995 年 1 月 18 日,日本神户发生大地震,其后数日,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里森一方面遭受更大的损失,另一方面从伦敦获得大量资金购买更大数量的日经指数期货合约并卖空日本政府债券,希望日经指数会上涨到理想的价格范围。

但事与愿违,日经指数并未如里森预期的那样上涨。

1995年的前两个月中,BFS累计未报告损失翻了三番,2月27日,达到了 8.27英镑,加上相关成本,BFS未经授权的交易损失累计达到 9.27亿英镑,是整个巴林银行全部资本和储备金的 1.2倍。

尽管英格兰银行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这个闻名于世的银行最终还是破产了。

案例十一 巴林银行破产事件

案例十一 巴林银行破产事件

案例十一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一、案例内容1995年2月17日,世界各地的新闻媒体都以最夺目的标题报到了同一事件:巴林银行破产了。

巴林银行集团有着232年历史的老牌英国银行,在全球拥有员工1 300多人,总资产逾94亿美元,所管理的资产高达460亿美元,在世界1 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许多的英国王室显贵都是他的顾客,曾被称为英国的皇家银行。

巴林银行经历了1986年伦敦金融市场解除管制的“大爆炸”,仍然屹立不倒,已成为英国金融体系的重要支柱,然而,巴林银行长达两个世纪的辉煌业绩,却于1995年2月毁于一旦。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其新加坡分行的一名交易员——尼克•李森的违规交易。

李森,事发时刚满28岁。

1992年,李森由摩根斯坦利的衍生工具部转投巴林,被派往新加坡分行。

由于工作勤奋、机敏过人,李森得到重用,升任交易员,负责巴林新加坡分行的衍生品交易。

期货交易的成功使李森深受上司的赏识,地位节节上升,以至被允许加入由18人组成的巴林银行集团的全球衍生品交易管理委员会。

李森的工作是在日本的大阪及新加坡进行日经指数期货套利活动。

然而,李森并没有严格地按规则去做,当他认为日经指数期货将要上涨时,不惜伪造文件筹集资金,通过私设帐户大量买进日经股指期货头寸,从事自营投机活动。

然而,日本关西大地震打破了李森的美梦,日经指数不涨反跌,李森持有的头寸损失巨大。

若此时他能当机立断,损失还是能得到控制,但过于自负的李森在1995年1月26日以后,又大幅增仓,导致损失进一步加大。

1995年2月23日,李森突然失踪,其所在的巴林新加坡分行持有的日经225股指期货合约超过6万张,占市场总仓量的30%以上,预计损失逾10亿美元之巨,这损失已完全超过巴林银行约5.41亿美元的全部净资产值,英格兰银行于2月26日宣告巴林银行破产。

3月6日,英国高等法院裁决,巴林银行集团由荷兰商业银行收购。

二、案例分析通过上述案例,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启示:(1)金融市场主体面临着越来越广泛的风险:1)近20年来,金融市场主体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风险;2)金融风险并不是下金融机构的专利,大的金融机构也存在风险;3)金融风险的成因日趋复杂。

案例分析巴林银行事件

案例分析巴林银行事件

案例分析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一份300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

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

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

为此,英国银行监管部门总结了如下五条重要的经验教训: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

(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

(3)金融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和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

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

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

《巴林银行破产分析》课件

《巴林银行破产分析》课件

风险评估与合规意识薄弱
风险评估体系不完善
01
巴林银行未能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无法准确识别、评估
和管理各类业务风险。
合规意识淡薄
02
巴林银行内部缺乏对合规文化的重视,员工在业务操作中往往
忽视合规要求,增加了企业风险。
对金融衍生品的认知不足
03
巴林银行在金融衍生品交易中,对相关产品的特点和风险了解
建立信息收集与分析机制
及时获取全球经济动态和市场信息, 为决策提供支持。
增强市场敏感度
关注行业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策 略。
拓展国际合作
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共同 应对全球经济挑战。
灵活应对汇率波动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汇率波动对经营的 影响。
重视合规文化与法律意识
加强合规培训
确保员工熟知相关法律法规和 监管要求。
金融市场信心受挫
巴林银行破产事件引发了市场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危机,投资者信 心受到打击
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
巴林银行破产事件促使金融机构重新审视其风险管理机制,加强内 部控制和监管
衍生金融产品监管加强
破产事件引发了对衍生金融产品的关注,监管机构对衍生金融产品 的监管力度加强
03
巴林银行内部管理 问题
内部控制失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05
案例教训与启示
加强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确保各部门职责明确,相互制衡,降低操作 风险。
完善风险应对措施
制定针对不同风险的应对策略,确保在风险 发生时能够迅速应对。
强化风险识别与评估
运用科学方法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 为决策提供依据。
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金融工程0902 陀惋茗2009110656一、事件发生1995年2月,具有230多年历史、在世界一千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一消息在国际金融界引起了强烈震动。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

前台首席交易员(而且是后台结算主管)里森即开立了“88888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不用于冲销错帐,而用来进行交易,通过做假账把亏损掩盖在“88888”账户,最终导致了无法弥补的亏损。

二、涉案品种分析1.日经225指数期货自1994年下半年起,里森认为日经指数将上涨,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不料1995年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里森的投资损失惨重。

为弥补亏损,里森一再加大投资,继续买入日经225期货,其日经225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9503合约多头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多头。

据估计其9503合约多头平均买入价为18130点,经过2月23日,日经指数急剧下挫,9503合约收盘价跌至17473点以下,导致无法弥补损失,累计亏损达到了480亿日元。

2.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里森认为日本股票市场股价将会回升,而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将会下跌,因此在1995年1月16日-24日大规模建立日经225指数期货多头仓位,同时,又卖出大量日本政府债券期货。

里森在“88888”账户中未套期保值合约数从1月16日2050手多头合约转为1月24日的26079手空头合约,但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在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同时,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出现了普遍上升,使里森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在1月1日到2月27日期间就亏损1.9亿英镑。

3.股指期权里森在进行以上期货交易时,还同时进行日经225期货期权交易,大量卖出鞍马式选择权。

鞍马式期权获利的机会是建立在日经225指数小幅波动上,因此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里森作为鞍马式选择权的卖方出现了严重亏损,到2月27日,期权头寸的累计账面亏损已经达到184亿日元。

(完整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完整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

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

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

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

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

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

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一,公司内部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巴林银行倒闭案演示课件

巴林银行倒闭案演示课件
监管范围扩大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暴露出一些金融机构在离岸市场的风险问题,促 使监管机构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扩大监管范围。
国际监管合作加强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后,各国监管机构加强了国际监管合作和信息共享 ,共同应对跨国金融风险和挑战。
06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的后续处 理和改革
银行的破产清算和重组
破产清算
地区的资本流动受到一定影响,阻碍了正常的资金流动和投融资活动。
03
金融体系风险加大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暴露了金融机构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问题,引发了
市场对整个金融体系稳定性的担忧,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
对其他银行业机构的影响
银行业风险管理意识提高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促使其他银行业机构重新审视自身的风 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以避 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行业内的改革和改进
改革
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引发了银行业内的广泛反思和改革,包括加强风险控制、改善 内部治理、提高透明度等。
改进
银行业开始重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加强了员工培训和合规意识,提高了行业 的稳健性和竞争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早期发展
在18世纪和19世纪,巴林 银行通过为国际贸易提供 融资获得了快速发展。
全球扩张
20世纪以后,巴林银行开 始在全球范围内扩展业务 ,成为一家国际化的金融 机构。
银行的业务和规模
主要业务
巴林银行主要提供商业银行业务 ,包括企业融资、投资银行、资 产管理等。
规模
在20世纪80年代,巴林银行是英 国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拥有数 千名员工和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 。
信息披露和透明度
要求金融机构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披露,提高 市场透明度和公正性。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2篇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一)近年来,金融业的发展备受瞩目,然而,随之而来的风险也日益凸显。

巴林银行的倒闭案例就是金融业风险的一个典型例子。

本文将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进行解析分析,探讨其原因和教训。

巴林银行是一家成立于巴林的中型银行,成立时间较短,仅运营了十年左右便宣告倒闭。

那么,为什么这样一家新兴银行会倒闭呢?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巴林银行的经营策略。

通过对巴林银行历史经营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其经营策略存在一定的问题。

巴林银行在创立之初采取了激进的扩张策略,积极开展各类金融业务,包括信贷业务、资本市场业务等。

然而,由于对市场的研究不够充分,对于风险的评估不准确,巴林银行在经营中过于冒进,超出了自身能力范围,从而导致了后续的问题。

其次,巴林银行的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

在巴林银行的日常运营中,管理层对风险的控制不力,存在着违规操作和管理缺失的现象。

例如,巴林银行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不完善,导致了一些违规行为的产生。

此外,巴林银行的高层管理层过于注重业务扩张和短期利益,忽视了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性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后续问题的逐步暴露。

再者,巴林银行的倒闭也与全球金融危机有关。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涉及到的金融机构纷纷出现问题。

巴林银行由于其自身的经营策略问题和内部管理问题,使得其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承受了更大的压力,最终导致了倒闭。

针对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教训。

首先,银行在制定经营策略时应慎重考虑市场情况,合理评估风险,不可盲目冒进。

其次,内部管理应健全,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风险管理和资本充足性的意识。

最后,金融机构需要密切关注全球金融形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总结起来,巴林银行倒闭案例给金融行业敲响了警钟。

金融机构应引以为戒,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监督,以避免类似的倒闭事件再次发生。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解析分析(二)在金融行业中,银行的倒闭案例一直备受关注。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课件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课件
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对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以降低风险损失和影响。
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内部控制体系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 各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和权限,确 保各项业务和流程的规范运作。
内部审计
定期进行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 有效性和合规性进行检查和评估, 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风险应对机制
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对突发风险事 件进行快速响应和处理,降低风险 损失和影响。
05
巴林银行案例对现代金融业
的启示
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
1 2
风险识别
提高对各类风险的敏感度,及时发现潜在风险点 。
风险评估
运用科学方法对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估,确定 风险大小和影响程度。
3
风险应对
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风险损失。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流程
内部控制环境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明确各部门职责和权 限。
领导层失误
巴林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对 市场风险和交易员的过度 投机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 和警惕。
倒闭事件的后果和影响
投资者损失
巴林银行的倒闭导致投资者遭受重大 损失,尤其是那些将资金委托给该银 行的投资者。
行业声誉受损
监管加强
巴林银行倒闭后,各国政府和监管机 构加强了对银行业的监管和规范,要 求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确 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金融监管的职责和作用
监管政策制定
01
制定和完善金融监管政策,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为和风险管
理。
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
02
通过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手段,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和内
部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估。
风险处置和危机应对

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的案例分析

日经指数期货
尼克•里森认为日本经济走出衰退,日元坚挺,日本股市必大有可为。日经指数将会在19000点 以上浮动,如果跌破此位,一般说日本政府会出面干预,故想一赌日本股市劲升,便逐渐买入 日经225指数期货建仓。
1995年1月26日,里森竟用了270亿美元进行日经指数期货投机。
不料,日经指数从1月初起一路下滑,到1995年1月18日又发生了日本神户大地震,股市因此暴 跌。里森所持的多头头寸遭受重创。
1993年7月
里森接到了一笔买入6000 口期权的委托业务,但由 于价格低而无法成交。为 了做成这笔业务,里森又 按惯例用“88888”账户 卖出部分期权。后来,他 又用该账户继续吸收其他 差错。
倒闭过程
1994年 随着行情不利变化,亏损额已 由2000万、3000万英镑一直 增加到7月份的5000万英镑。 为了应付查账的需要,里森假 造了花旗银行有5000万英镑存 款。
“888888”错误账户
银行对代理客户交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经济业务错误进行核算的账户
1992年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 的差错,如将买入误为卖出等等。 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入这一账号,并发往伦敦总部。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乔丹·鲍塞(Gordon Bowser) 要求里森另外开设一个 “错误账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 由于受新加坡华人文化影响,此“错误账户”以代码“88888”为名设立。
(二)加强对金融衍生交易的监控 1、企业应当建立包括衍生工具业务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尤其应当建立严格的职责划分和 交易授权、限额控制制度。 2、应重视表外业务的管理,防止金融机构由于缺乏内部的风险管理机制而造成损失, 进而 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3、巴林银行的倒闭,并不能否定衍生金融工具本身,衍生工具是金融业不断发展的 产物, 只要加强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监管,衍生工具会成为投资者良好的融资和风 险防范手段。要大 力发展、培育和扶植这一业务,普及金融衍生业务知识,创新金融衍生工具,完善金融衍生业 务交易市场,造就金融衍生业务人才,规范金融衍生 交易行为,使之不断成长、壮大。

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分析:1、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

内部控制是企业风险控制的核心,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保证企业正常的发展。

但巴林银行这样一个百年老店,内部控制却是如此松散,以至于会栽在一个职员的手上。

其实里森造假的手法并非十分高明,他只是抓住企业的漏洞,但是在巴林银行内部控制失控的情况下,他的造假变得很顺利。

伦敦总部一开始允许里森在新加波建立一个新的错误账号,之后又要求他用回原来的错误账号,但却未取消那个新的错误账号,企业并未意识到错误账号的重要性以及其被利用造假的可能性。

巴林银行的倒闭不只是里森一个人的错误,而是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的漏洞百出、内部管理失控所致。

2、管理层的失职。

巴林银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缺失,内部控制如此松散,企业管理层却未敲起警钟,甚至管理层对于里森在新加波的所作所为都毫不知情,这也反映了内部的沟通不顺畅,管理层的管理职能并未执行,而对于企业内部职务的设计也极不合理。

授权进行某项经济业务的职务与执行该项业务的职务应分离,但里森却任命担任总经理时,职位职能并未明确,而总部上级也未对其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

3、企业内部职责分工不明确。

里森在新加坡担任总经理,他分管交易和结算,里森有权力做大多数的决定。

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与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

行政财务管理部门保留各种交易记录并负责付款。

他既负责前台交易又从事行政财务管理。

由于工作便利,尼克里森的代号为“88888”的误差账号用了1年多,直到他辞职时才被发现。

内部制度设计本该职责分离并牵制的,就像出纳和会计这两个不相容职务一定要权责分离,在企业中将每一项业务乃至每一环节中不相容的职能予以分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员或部门负责,这样某个人员或部门造假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很多。

内部岗位轮换制度对于企业来说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对银行业来说,因为员工可能因为经常接触金钱而变得麻木,犯罪的可能性会增大。

巴林银行破产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破产案例分析

1、巴林银行倒闭的最根本原因其他主要原因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在于巴林银行内部控制的缺失..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新加坡分行;里森既是清算部负责人;又是交易部负责人;一身二职;说明巴林银行内部管理极不严谨..同时;巴林银行也没有风险控制检验机构对其交易进行审计..巴林银行管理层知道里森的作为;却置之不理;充分说明巴林银行管理层风险意识薄弱..除根本原因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原因导致巴林银行破产..主要由以下几点:1过度从事期货投机交易..稳健经营的机构;都应严格控制衍生产品的投资规模;完善内部监控制约机制..许多投资衍生产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2管理层不执行银行期货交易的内部规定..对海外银行投入其本金超过25%的限额规定..无视新加坡期货交易所的审计与税务部发函提示;续继维持“88888”号账户所需资金的注入..3混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如果代客户交易;公司会向客户收取一定的佣金或交易费..比如说大家熟悉的股票交易一样;公司一般根据客户的要求做交易;当然有时也提供一些建议..但是如果混淆了代客交易和自营交易;则不便于管理;对风险无法进行辨识;最终导致控制的失败..4交易员权力过于集中..里森作为总经理;他除了负责交易外;还集以下四种权力于一身:监督行政财务管理人员;签发支票;负责把关新加坡国际货币交易所交易活动的对账调节;以及负责把关与银行的对账调节..2、里森曾说:“有一群人本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的疏忽之间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但如果是在任何其他一家银行;我是不会有机会开始这项犯罪的..”支持他这些错误决断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巴林的上层;他们几乎对里森所得到的钱的去向不闻不问;很明显;这是管理层的弊端..一.总部;高层对里森的过分信任很主要的原因;二.巴林内部制度的不合理与漏洞;三.高层管理者管理不当..1、监督松疏;控制不力巴林银行破产前;里森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每笔都会经过一家巴林银行分支机构;因此;巴林银行主管完全不知里森的所为是不可能的..情况很可能是:巴林银行总部知道一切;高层主要需要来自新加坡的利润;高额奖金的诱惑使他们不愿严加控制..可以说巴林银行倒闭不是一人所为;而是一个组织结构漏洞百出的机构所致..2、信任是联系组织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渗进了很多的感情色彩;往往显得不理性..巴林总部对里森就是这样过分的“信任”..总部非常放心的让里森私立“错误帐户“;对里森进行松散的而无实际意义的调查;审计;对其放心以致于放纵的地步;“完全不去深究可能的问题;一味相信里森;并期待他为巴林套利赚钱..对于许多人提出的异议;怀疑;都被高层忽略;连里森都惊叹:“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思议..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据是假造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求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仍旧支付这些钱..“这种信任成为巴林倒闭的主要问题..3、银行家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1、企业高层管理人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3、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是巴林银行的里森能够顺利从事越权交易的主要原因..巴林银行案件的一个关键线索是巴林银行伦敦总部向其新加坡分行提供的巨额资金的去向;巴林总部的管理层相信这笔钱是应客户要求的付款;而实际上该资金转移是里森用来拆东墙补西墙的伎俩..由于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琐事缠身的总部官员根本没有对这笔资金的去向和用途作审慎审查;不仅没能查出本应查出的错漏;反而加重了巴林银行的损失;导致该银行百年基业的最终坍塌.. 4、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高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并且应尽速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是指2010年下半年,巴林银行由于经营不善和金融危机等因素导致倒闭的事件。

下面对该案例进行分析巴林银行是一家成立于1980年的商业银行,总部位于巴林首都麦纳麦,并在中东地区和其他一些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该银行经营范围广泛,包括零售银行和企业银行等业务。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巴林银行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几年里经营不善。

在房地产泡沫和信贷泡沫的推动下,该银行过多地放贷给高风险借款人,增加了不良资产的风险。

此外,巴林银行的监管和风险管理能力也存在欠缺,未能及时识别和应对潜在的风险问题。

其次,金融危机对巴林银行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导致金融市场崩溃和信贷紧缩。

巴林银行的资金来源受到限制,无法满足日常经营的资金需求。

此外,由于房地产价格下跌,不良贷款的风险也进一步增加,加剧了该银行的困境。

再次,巴林银行的治理结构存在问题。

在银行倒闭后的调查中发现,该银行的高层管理人员存在重大的腐败和失职问题。

他们利用职权进行不当交易和内幕交易,导致巴林银行的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

此外,银行的董事会和监管机构也未能履行监管职责,没有发现和纠正这些不正当行为。

最后,巴林银行倒闭的影响进一步波及到整个金融系统。

在巴林银行倒闭后,其他银行和金融机构也受到严重的资金压力和信任危机。

这进一步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恶化,造成了整个经济的衰退。

总体而言,巴林银行倒闭案例是一个由多重因素导致的复杂事件。

经营不善、金融危机、内部腐败和监管失职等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该银行的倒闭。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在进行商业运营和金融管理时,需要注重风险管理和规范治理,以避免类似的风险事件的发生。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是一家在巴林运营的商业银行,成立于1980年。

然而,2019年,巴林银行宣布破产,这一消息震惊了整个金融界。

这起银行倒闭案例引起了人们对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关注,并对整个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经营管理不善,导致了大量不良资产的积累。

另一方面,是受到了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比如全球经济下行、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等因素。

这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其次,巴林银行倒闭给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首先,倒闭事件引发了金融市场的恐慌情绪,导致了一定程度的市场动荡。

其次,倒闭事件对其他银行的信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使得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最后,倒闭事件也对客户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尤其是对那些存款在巴林银行的客户来说,他们可能无法及时取回自己的存款。

再者,巴林银行倒闭案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启示。

首先,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其风险管理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资产质量,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各类风险。

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银行存在的问题,防范系统性风险。

最后,客户在选择银行时,也应该对银行的经营状况、资产质量等方面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提高风险意识,保护自身利益。

综上所述,巴林银行倒闭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加强内部管理,防范各类风险。

监管部门也应当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银行存在的问题,防范系统性风险。

只有这样,才能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保护客户的利益,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

(完整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完整版)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分析

巴林银行倒闭案例分析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回顾1995年2月27日,一个全世界震惊的日子,英国经营了233年的皇家银行---巴林银行突然宣布倒闭。

它给金融界造成的恐慌是前所未有的。

巴林银行:英国老牌银行,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

这时的情况虽糟糕,但不至于能撼动巴林银行。

只是对李森来说影响其光荣的地位。

李森凭其经验,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

要知道这是以“杠杆效应”放大了几十倍的期货合约。

当日经225指数跌至18500点以下时,每跌一点,李森的头寸就要损失两百多万美元。

“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这是强势理论的总结。

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

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

巴林银行面临覆灭之灾,银行董事长不得不求助于英格兰银行,希望挽救局面。

然而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并且随着日经225指数的继续下挫,损失还将进一步扩大。

因此,各方金融机构竟无人敢伸手救助,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虽然最后抓住了逃跑的李森,但如果不能抓住期货风险控制的要害,更多的“巴林事件”还会发生,包括我们个人投资者中的小“巴林事件”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一,公司内部原因(1)巴林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控制不力,缺乏风险防范机制。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倒闭过程)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倒闭过程)

1989年10月,里森正式到巴林银行工作。

他富有耐力和毅力,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解决以前不能解决的问题,因此被视为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

伦敦总部对里森的工作很满意,并允诺可以在海外给他安排一个职务。

1992年,巴林总部决定派里森到新加坡分行成立期货与期权交易部门,并出任总经理。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让里森另设一个错误账号,用来记录较小的错误,自行在新加坡将解决。

里森将账号取名为:88888。

而巴林银行原来已经有了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

几周后,总部要求还是统一使用“99905”的账号,被忽略的“88888”账户为里森日后制造假账提供了机会。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交易员犯了一个错误:客户要求买进20份日经期货合约,此交易员误读为卖出20份。

里森发现后,用“88888”账号承接了40份日经期货空头合约,以掩饰这个错误。

此空头部位的损失为6万英镑。

里森开始运用“88888”账户掩饰了一些交易。

其后一段时间,里森的交易做的还算顺手,到1993年7月,他已经把“88888”账户亏损的600万英镑转为略有盈余。

如果里森就此打住,那么巴林银行的历史也许会改变。

1993年下半年,里森犯了一个严重失误是为了争取日经市场上最大的客户波尼弗伊。

连续几天,市场价格明天破纪录飞涨1000多点,用于清算记录的电脑故障频繁,交易记录都靠人力,等发现错误时,里森在一天之内的损失便已高达170万美元,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里森决定继续隐瞒失误。

1994年,里森对损失已经麻木,到7月,“88888”账户上的损失已经达到5000万英镑。

事实上,里森作出的很多交易都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并非出于他对市场的预期。

他已经成为被其风险部操纵的傀儡。

1994年下半年,里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将会有大涨趋势。

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希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

1995年1月18日,日本神户大地震,东京日经指数大幅度下跌。

巴林银行倒闭案

巴林银行倒闭案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4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内部监管失效
调查人员走过场也是里森的疯狂行为没有被引 起足够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内部审计师之间及其与管理层、外部审计之间 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内部审计的效果并 不明显。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5、重效益轻风险
高额奖金的诱惑使巴林管理层不愿严加控制里 森的行为,忽略了金融衍生品投资的风险管理, 造成了世界上最老牌的巴林银行终结的命运。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业务专长是企业融资和投资管理。 90年代开始向海外发展,业务网络 点主要在亚洲及拉美新兴国家。 到1993年,集团资产达59亿英镑, 海内外职员雇员4000人,盈利1.05亿 英镑。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28岁青年尼克里森进行期 货投机失败,最终迫使一 个历史悠久、声名显赫的 银行破产倒闭。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2、内部管理松散
狱中感慨: “对于没有人来制止我的这件事,我觉得不可 置信。 伦敦的人应该知道我的数字都是假造 的„„这些人都应该知道我每天向伦敦总部要 求现金是不对的,但他们却仍旧支付这些钱”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3、部门职责不明
在巴林新加坡分部,作为总经理,尼克·里森 本人就是制度。他分管交易和结算。简单的说 里森即负责前台交易,又负责后台的清算、稽 核和业务准入职责。没有人对他进行牵制,使 他在交易处理方面获得近乎无限的权力。 从2 万英镑到5000万英镑,直至86000万英镑。
英国巴林银行内部控制案例分析
1、完善内部控制
•修订完善规章制度 •重点岗位重点监控 •实行授权授信控制 •建立动态监督体系 •严格违规处罚机制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巴林银行倒闭案1995年2月26日,英国银行业的泰斗,在世界1000家大银行中按核心资本排名第489位的巴林银行,因进行巨额金融期货投机交易,造成9.16亿英镑的巨额亏损,被迫宣布破产。

一.案情:巴林银行创立于1762年,最初从事贸易活动,后涉足证券业,19世纪初,成为英国政府证券的首席发行商。

此后100多年来,该银行在证券、基金、投资、商业银行业务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伦敦金融中心位居前列的集团化证券商,连英国女皇的资产都委托其管理,素有“女皇的银行”的美称。

该行1993年的资产有59亿英镑,负债56亿英镑,资本金加储备4.5亿英镑,海内外职员4000人,盈利1.05亿英镑;1994年税前利润1.5亿英镑。

该行当时管理300亿英镑的基金资产,15亿英镑的非银行存款和10亿英镑的银行存款。

但却因尼克·里森进行期货投机失败而陷入绝境。

28岁的尼克·里森1992年被巴林银行总部任命为新加坡巴林期货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交易员,负责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交易并实际从事期货交易。

1992年,巴林银行有一个账号为“99905”的“错误账号”,专门处理交易过程中因疏忽造成的差错,如将买入误为卖出等。

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差错记录均进入这一账号,并发往伦敦总部。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的清算负责人要求里森另外开设一个“错误账号”,以记录小额差错,并自行处理,以省却伦敦的麻烦。

由于受新加坡华人文化的影响,此“错误账号”以代码“88888”为名设立。

数周之后,巴林总部换了一套新的电脑系统,重新决定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所以差错记录仍经由“99905”账户向伦敦报告。

“88888”差错帐户因此搁置不用,但却成为一个真正的错误帐户留存在电脑之中。

这个被人疏忽的账号后来就成为里森造假的工具。

倘若当时能取消这一帐户,则巴林银行的历史就可能改写了。

1992年7月17日,里森手下一名刚刚加盟巴林的王姓交易员手头出了一笔差错:将客户的20口日经指数期货合约的买入委托误为卖出。

里森当晚清算时发现了这笔差错。

要矫正这笔差错就须买回40口合约,按当日收盘价计算,损失为2万英镑,并应报告巴林总部。

但在种种考虑之下,里森决定利用错误帐户“88888”承接了40口卖出合约,以使帐面平衡。

由此,一笔代理业务便衍生出了一笔自营业务,并形成了空头敞口头寸。

数天之后,日经指数上升了200点,这笔空头头寸的损失也由2万英镑增加到6万英镑。

里森当时的年薪还不足5万英镑,且先前已有隐瞒不报的违规之举,因而此时他更不敢向总部报告了。

此后,里森便一发不可收,频频利用“88888”帐户吸收了30次错误。

为了应付每月底巴林总部的帐户审查,里森就将自己的佣金收入转入帐户,以弥补亏损。

由于这些亏损的数额不大,结果倒也相安无事。

1993年1月,里森手下有一名交易员出现了两笔大额差错:一笔是客户的420口合约没有卖出,另一笔是100口合约的卖出指令误为买入。

里森再次作出了错误的决定,用“88888”帐户保留了敞口头寸。

由于这些敞口头寸越积越多,随着行情出现不利的波动,亏损数额也日趋增长至600万英镑,以至无法用个人收入予以填平。

在这种情况下,里森被迫尝试以自营收入来弥补亏损。

幸运的是,到1993年7月,“88888”帐户居然由于自营获利而转亏为盈。

如果里森就此打住,巴林银行的倒闭厄运也许有一次得以幸免。

然而这一次的成功却从反面为他继续利用该帐户吸收差错增添了信心,并由此为以后的亏损埋下隐患。

亏损分析:巴林银行倒闭是由于其子公司----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因持有大量未经保值的期货和选择权头寸而导致巨额亏损,经调查发现,巴林期货新加坡公司1995年交易的期货合约是日经225指数期货,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和欧洲日元期货,实际上所有的亏损都是前两种合约引起的。

1.来自日经225指数期货的亏损自1994年下半年起,里森认为日经指数将上涨,逐渐买入日经225指数期货,不料1995年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日本股市反复下跌,里森的投资损失惨重。

里森当时认为股票市场对神户地震反映过激,股价将会回升,为弥补亏损,里森一再加大投资,在1月16日-26日在此大规模建多仓,以其翻本。

其策略是继续买入日经225期货,其日经225期货头寸从1995年1月1日的1080张9503合约多头增加到2月26日的61039张多头(其中9503合约多头55399张,9506合约5640张。

)据估计其9503合约多头平均买入价为18130点,经过2月23日;日经指数急剧下挫,9503合约收盘跌至17473点以下,导致无法弥补损失,累计亏损达到480亿日元……2.来自日本政府债券的空头期货合约的亏损里森认为日本股票市场股价将会回升,而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将会下跌,因此在1995年1月16日-24日大规模建日经225指数期货多仓同时,又卖出大量日本政府债券期货。

里森在88888帐户中未套期保值合约数从1月16日2050手多头合约转为1月24日的26379手空头合约,但1月17日关西大地震后,在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同时,日本政府债券价格出现了普遍上升,使里森日本政府债券期货合约也出现了较大亏损,在1月1日到2月27日期间就亏损1.9亿英镑。

3.来自股指期权的亏损里森在进行以上期货交易时,还同时进行日经225期货期权交易,大量卖出鞍马式选择权,即在相同的执行价格下卖出一张看涨期权,同时卖出一张看跌期权,以获取期权权利金。

里森通过卖出选择权获得了很多权利金来支付大量追加保证金,里森希望在一段时间同市场能够保持足够稳定,让选择权能够以接近执行价到期作废,从而使该政策获利。

采取这样性质的策略的内存风险在于市场的突然和未预计到的波动。

鞍马式期权获利的机会是建立在日经225指数小幅波动上,波动损失维持在收到的权利金范围内假设基础上,由于日经225指数大幅下跌,这不仅使看跌期权变为价内期权,而且会因为波动率的增大使选择权价值进一步增大,从而卖方遭受更大的亏损。

因此日经225指数出现大跌,里森作为鞍马式选择权的卖方出现了严重亏损,到2月27日,期权头寸的累计帐面亏损已经达到184亿日元。

2月24日,巴林银行因被追交保证金,才发现里森期货交易帐面损失4亿至4.5亿英镑,约合6亿至7亿美元。

已接近巴林银行集团本身的资本和储备之和。

26日,英格兰银行宣布对巴林银行进行倒闭清算,寻找买主。

27日,东京股市日经指数再急挫664点,又令巴林银行的损失增加了2.8亿美元。

截至1995年3月2日,巴林银行亏损额达9.16亿英镑,约合14美元。

3月5日,国际荷兰集团与巴林银行达成协议,接管其全部资产与负债,更名为巴林银行有限公司;3月9日,此方案获英格兰银行及法院批准。

至此,巴林银行230年的历史终于画上了句号。

此案中,使巴林银行遭受灭顶之灾的里森终于意识到,他已回天无力,于1995年2月23日被迫仓皇逃离新加坡。

3月2日凌晨在德国法兰克福机场被捕,11月22日,应新加坡司法当局的要求,德国警方将在逃的里森引渡到新加坡受审。

12月2日,新加坡法庭以非法投机并致使巴林银行倒闭的财物欺诈罪名处里森有期徒刑6年6个月,同时令其缴付15万新加坡元的诉讼费。

1999年4月5日,新加坡司法当局宣布,因其在狱中表现良好,提前于1999年7月3日获释出狱,并将其驱逐出境。

7月4日,里森回到伦敦。

二.教训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

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

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

为此,英国银行监管部门总结了如下五条重要的经验教训: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

(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

(3)金融产品创新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银行内舞弊和欺诈行为变得更加隐蔽和快捷,造成的损失也更大。

在巴林银行中,最高管理层和日常管理层都没有充分理解新加坡分行所从事的衍生业务的性质,他们只注意到新加坡分行每年账面上的盈利,却没有发现这些巨额盈利背后的风险。

因此,管理层对业务风险的清醒认识是内控机制建立和完善的前提。

这种认识必须是对银行内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必须分清各种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每种业务所要求的内控程序有何不同,以减少发生业务错误或舞弊的可能性。

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不能因为其收入和盈利较高就回避其面临的风险,而应对其适用更严格的避险和内控措施,因为金融业的多次危机证明,盈利收入越高,尤其是收入增长最快的业务,往往也是风险最为集中的领域。

巴林银行的教训在于高级管理层与业务操作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严重脱节,高级管理层对巴林银行所从事的业务缺乏足够的了解,即使是在一些危险的信号出现时,管理层也对此缺乏足够的重视。

建议相关管理人员定期巡视从事相关交易的海外分支机构。

巡视包括向交易员、风险管理人员、后勤人员了解情况,进入交易所进行实地调查,对分支机构和交易员的具体业务情况有所了解。

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无论银行的分支机构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都必须建立起明确的责任机制。

所有的管理人员和雇员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在各个职责之间必须作到不疏不漏。

报告特别指出,对于“矩阵”(matrix)组织结构的银行,即由一名业务人员负责多项业务的部分或全部的情况下,必须特别注意管理职责的明晰。

巴林银行无疑就是采取“矩阵”模式的典型,它的主要教训有三个:(1)在跨国银行组织系统内,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必须承担一线监管责任。

尽管业务人员可能不直接对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层负责并报告,但当地分支机构的管理人员必须对其所从事的业务情况及其后果有清醒的认识。

(2)对于银行的非主流业务(activities out of mainstream),即所谓的创新或表外业务,银行管理层必须有足够的并表和监控措施;(3)在“矩阵”模式下,可能存在着“多头汇报”的信息沟通体系,即业务人员可能既向当地管理层汇报,又向总部业务管理部门汇报,因此在接纳信息的管理层之间必须要有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