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发展情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工业发展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一)工业经济增长迅速,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十一五”期间,安徽省工业增加值由1373.5亿元增加到5601.9亿元,年均增长22.6%。工业化率达43.7%,比“十五”末上升9.4个百分点。推动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

18.1:42:39.9调整为2010年的14.1:52.1:33.8。

(二)工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和新兴产业地位提升。到2010年,汽车、钢铁、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轻工、石化六大产业占全部工业的7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29%。千亿产业实现零的突破,由2006年的“零”起步发展到2010年汽车、家电等7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已达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15%左右。

(三)规模以上企业增多,骨干企业作用加强。至2010年底,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5万户,企业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17家,超500亿元的4户,其中11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四)工业投资大幅增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十一五”期间,全省工业共完成投资15322亿元,年均增长40.9%。其中,技术改造投资累计完成7614亿元,年均增长34.6%。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全省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53户,其中,国家级23户,省级430户。认定省级新产品835项。

企业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研发项目和研发成果均占全社会总数的70%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指数居全国前10位,其中基础指数高居全国第二位。

(五)非公经济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形成特色。至2010年底,全省个体工商户数达到134.2万户,私营企业22.9

万户。公有制工业在总量增长1.9倍的同时,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55.4%下降到42%,非公经济增长了4.2倍,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44.6提高到58%。全省非公经济已形成汽车零部件、家电、电线电缆、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集群。

(六)“两化融合”深入推进。2010年,全省88%的大中型企业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工艺和生产过程控制等应用,马钢和铜陵有色入选国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奇瑞等57家企业被认定为首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

(七)资源综合利用取得成效,工业能耗显著下降。至2010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了40.7%,促进了万元GDP能耗下降20.36%。

二、基本做法

(一)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不断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此次考察感受最深的,是安徽从上到下那种强烈的工业化意识和广大干群重工业、抓发展的浓厚氛围。安徽是个农业大省,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近几年安徽紧紧咬住工业化这个核心,大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

视工业发展。尤其是2007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高规格的工业强省大会并出台《关于工业强省的决定》后,发展工业经济成了各级各部门的“头号工程”,工业化的理念深入人心。安徽之所以出现这种良好局面,关键是在职能配置、资金投入、干部考核等方面注重向工业领域倾斜。如在职能配置上,强调“用最强的力量抓工业、最大的力度支持工业”;在资金投入上,建立工业强省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技术研发、节能减排、表彰奖励,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省财政拿出30多亿元支持工业;在干部考核上,把工业经济作为量化考核的重要指标,迅速在全省形成了“关注工业、支持工业、投身工业”的氛围,真正形成了抓工业的强大合力;在选人用人上,强调地方政府主职干部原则上要有经济部门工作经历,注重把懂经济、懂工业的干部选配到市县领导岗位,有力促进了工业经济发展。

(二)突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安徽工业崛起关键是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而投资的高增长得益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安徽毗邻江苏、浙江等沿海发达省份,加上煤炭资源富集,劳动力成本低廉,可以说是“东部的区位、中部的成本”。近年来,安徽放大这一优势,响亮地提出了“东向发展”战略,分别与上海、浙江、江苏等沿海省市签署了30多个框架协议、专项协议和城市间合作协议,2400多个省级名牌产品与长三角实现了互认,各地组建大规模、多层次的专业团队和招商小分队,选派干部常年驻长三角地区招商,实现城市、园区、产业“一对一”、

3

“点对点”的有效对接。此外,还与浙江、上海签订了电力和能源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建成“皖电东送”工程,年发电量约400亿千瓦时、产值120亿元,年利税25亿元。据统计,近年安徽累计利用省外资金中,55%以上来自长三角地区。目前在皖的浙商就超过40万人,投资额上千亿元。最值得关注的是,最近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为全国首个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皖江城市带业已成为安徽省“吸金洼地”,2010年1-3季度,皖江城市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8个,投资总额69632.5万美元,其中外商投资32445.6万美元,分别占全省的62.1%、71.8%、65.6%。投资总额的80%都涌向了以合肥、芜湖为首的皖江城市带地区。目前,安徽正在构想与产业转移地共享GDP和税收的新模式,这将极大调动沿海地区参与共建示范区建设的积极性。

形成这一局面的背后,是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形成了完善的协调机制和严格的考核激励机制。安徽坚持把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作为全部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省政府定期召开“861”重大项目调度会,每月通报各地招商引资和各开发区投资和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年终进行量化考核,每年对招商有功的地区或部门主职给予5-6万元奖励。芜湖等地还将招商引资考核与干部工资挂钩,对完不成招商任务的扣发绩效工资的65%,完成情况较好的给予重奖。奖罚分明的考核机制,使全省上下形成了招商引资的强大动力。如为引进熔安船用低速柴油机项目,合肥市政府建立了占地900亩的船舶配套工业园,拿出12亿元对内河航道进行清淤

疏浚,使通航能力由300吨提升至千吨级,满足了大吨位船舶的通航条件。

(三)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创新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安徽把自主创新作为全省发展的核心战略,注重加大创新投入,重视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培育了奇瑞、江淮等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创新正在成为安徽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安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连续保持30%以上高速增长。安徽在财力偏紧的情况下设立产业创新发展资金;相继建立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信息中心、技术市场、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等一批国家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目前安徽省工业企业出现了“五个70%以上的态势”,即70%的科技机构设在企业,70%的科技活动人员集中在企业,70%的研发经费源于企业,70%的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由企业为主体承担,70%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企业。如奇瑞公司2万名员工中就有工程技术人员6000余人,其中4000多人从事产品研发,用于产品研发的投入占当年营业收入多年来保持在10%以上。通过10余年的自主创新发展,奇瑞掌握了汽车研发制造的核心技术,拥有发动机、变速箱和整车设计等100多项专利。分别在日本东京、意大利都灵、澳大利亚墨尔本建立了3个研究院,先后与美国量子基金建立合作合资关系,已建或在建的海外CKD工厂达15个。2010年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596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实

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