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质问题的争论及其意义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3篇
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3篇读教育的本质心得体会一:《教育的本质》是大学入门丛书当中的一部,作者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贾馥茗女士,这本书是其集六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经验写成的,该书的副标题是——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的本质也好,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也好,这都应该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应该追问的问题,而且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不仅是应该也是教育者必须去追问的问题。
如果一位教师不能彻底的追问这个问题,即使是他非常的努力从事教学工作,也免不了贻误学生的前程,甚至是耽搁学生的生命的发展进程。
对教育本质的认识,也就是对于生命发展方向的认识。
目前,现代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提倡生活的教育,爱的教育,生命教育,赏识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等等,但都只停留在教育的形式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在讨论“教什么”和“怎么教”上下功夫,但也却如作者所言,更多的教师将“为什么教”这个问题视为“理所当然”,忽略了“为什么教”就忽略了“教育的根本”,也就降低了教育的效果。
教育本来是为了使生命逐渐走向强大,但却造就了生命的越来越脆弱,造就了越来越多的人厌倦学习,逃避学习的情况的发生,造就了大学生没有能力就业。
如果教育者能够从生命进入教育开始就能引导生命热爱学习,让新的生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通过学习感受到自己变得强大和有力量,那么就不会有如今大学生毕业就会失业,高学历愈冷,或“海归”变成“海待”了,能这样就不会有逐年增多的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和人群了。
这些问题的存在,我以为都是教育出的问题,是教育者对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所导致的。
作者不仅能够看到这一点,而且能够从国学当中找到充分的理论依据,并能透彻的分析我们民族自古以来教育演变的原因。
实为难能可贵。
如果教师和家长都能明白和理解教育的本质,那么,我们的孩子就会接受有效的成长指导和教育,就会不再承受那么大的压力,就会体味到学习和求知的快乐与幸福,生命也就会享受更充分的自由。
所以,我真诚的推荐各年龄段的学生家长,所有的教育者,包括大学生认真地读一读这本书,它会给我们更有益的启迪。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一章-教育及其本质
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 教育及其本质
第一节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 (二)心理起源论 (三)劳动起源论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内涵
一、教育的词源与词义
(一)中文的“教育”词源 1.(甲骨文)
2.古代典籍关于“教”的论述:(1)教育;(2)教导,指点;(3)告 诉;(4)教练,训练;(5)政教,教化;(6)通“效”,相仿。 3.古代典籍关于“育”的论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生育;(2)抚养;(3)培养,教 育;(4)生长,成长。
二、教育的概念
(一)中外教育家对教育的界说
1. 我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界定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学记》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荀子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蔡元培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
格,于人类文化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 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杨贤江 教育是“帮助人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杜威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是生长,“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 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二、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定义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教育是教育者 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 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 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 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 这种活动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 要的人。
教育本质
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教育本质这个概念听起来似乎是再简单不过的词汇了,但是要是真的问你教育本质是什么,你未必张口就能清晰准确的回答上来。
教育本质是教育基本原理研究的基本课题,是我们研究教育理论首先要思考清楚的问题。
通过一些文献的查阅和相关书籍的阅读,我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这里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下。
关于教育本质的研究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教育本质的研究是否有意义,因为近年来受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影响,有些学者提出了反本质说,主张消除本质,否定教育本质研究的意义,那么,教育本质的研究是否还有意义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教育本质研究的意义:一是理论方面。
首先,对教育本质的追问是教育理论自觉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独立的教育形态没有分化出来,也就无所谓教育认识。
在古代社会,独立的教育形态虽然存在,但其形态、层次、功能比较单一,内容也比较简单而贫乏,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只停留在经验的总结与概括水平,对教育的论述一般散见在各种哲学、政治学著作中,没有独立的教育理论。
由于缺乏独立的教育理论意识,教育研究只能是具体教育问题的经验性探讨,追根溯源的教育的本质问题无法进入教育研究的视野。
到了工业社会,社会分工高度发展。
教育的层次、结构、形态、内容、形式、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科学研究应运而生。
当这种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教育理论发展到一定程度,教育理论对自身的自我意识、反思意识也随之而产生并日益增强。
当代社会教育的发展也激发了这种反思的意识,因为当代教育以其复杂多样的表现形式展示在人们面前,也暴露了教育自身极其丰富的矛盾性,如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矛盾等,从而引发了人们追问教育到底是什么,并寻求一种内在统一规定性----即教育的本质,以解释错综复杂的教育现象。
其次,教育本质的预设是一种必要的本体论承诺。
教育本质是什么,虽然至今还没有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或许永远也不能达到“终极理解”,这也许是反本质主义学者干脆消解这一命题的合法性的根本原因。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涉及教育不平等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涉及教育不平等正方,应该涉及教育不平等。
教育不平等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它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首先,教育不平等违反了每个人的平等权利。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近6.7亿人口在15岁以上仍然是文盲,其中大多数是因为贫困和社会地位低下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种情况严重侵犯了这些人的受教育权利,使他们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教育资源。
同时,教育不平等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根据美国教育统计局的数据,贫困地区的学校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学生的学业成绩普遍较低,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这些学生未来的发展机会。
因此,我们有责任关注并解决教育不平等这一问题。
名人名句,马丁·路德·金曾说过,“教育是最强大的武器,你可以用它改变世界。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而教育不平等将导致这个强大武器无法平等地分配给每个人。
反方,不应该涉及教育不平等。
教育不平等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并不是一个可以简单解决的问题。
首先,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并非完全由社会造成,个体的努力和天赋也会对教育成绩产生影响。
美国著名学者查尔斯·穆瑞曾在其著作《来自贫穷家庭的智慧,为什么有些孩子成功而有些孩子失败》中指出,个体的智力和努力对教育成绩的影响要大于教育资源的分配。
此外,过分关注教育不平等问题可能会忽略其他更为紧迫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困、失业等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全面地思考社会问题,而不是将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教育不平等上。
名人名句,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曾说过,“教育不是政府的责任,而是每个人的责任。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育问题不应该完全归咎于社会,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教育负责。
总结,教育不平等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它需要我们更加全面地思考和解决。
正方和反方都有各自的道理,我们应该在综合考虑个体努力、社会资源分配等因素的基础上,共同努力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
教育争论自查自纠
教育争论自查自纠教育争论的本质在于对教育的本质和目的的不同理解。
有些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帮助他们成为自主而自信的个体。
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劳动力,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要求,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种争论的背后,往往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一些人倡导传统的教育方式,如讲台教学、背诵、考试等;而另一些人则主张现代教育方法,如项目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
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也各有适用的场景。
但是,如何在这两种方法之间取得平衡,成为了让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
此外,教育的内容也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一个多元化的社会里,教育的内容应该如何选择,才能既传承传统文化,又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还是应该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教学?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探讨。
在面对这些争论的时候,我们也需要进行自查自纠,找出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加以改进。
首先,我们需要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确保它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
其次,我们需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看是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最后,我们还需要关注教育的效果,看学生是否真正获得了知识和能力,是否能够应对未来的挑战。
除了个人层面的自查自纠,教育机构和政府也需要进行自查自纠,确保教育体系的健康和发展。
教育部门应该深入基层,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及时调整政策和措施。
学校和教育机构也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管理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
总而言之,教育争论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认真倾听各种声音,找出我们的不足和问题,并努力改进和完善。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和有效的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一代人才。
【6000字】。
关于教育本质的文献综述
关于教育本质的文献综述[摘要] 文章从三大方面,即教育本质研究的历史谱系、典型教育本质观评述和教育本质问题的认识误区进行了系统的文献梳理与综述。
其中典型教育本质观评述列举了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多重属性说、培养人说、社会实践活动说五个学说。
[关键词] 教育本质上层建筑生产力社会实践教育是一种与人类共始终的社会现象,距今已有数万年的历史。
然而,在教育理论研究史上,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却一直存在着争议。
教育的本质问题,涉及的是对教育的根本认识,是教育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因此,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不仅对教育实践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教育本质研究的历史谱系有了教育就有了对教育的思考,有了对教育是什么的不同回答,比如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教育是为完美生活做准备,教育即生活等等,但把教育与本质联系起来却是20世纪30年代的事。
如《杨贤江教育文集》中指出教育本质是“观念形态的劳动领域之一,即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教育本质的探讨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至1976年):这个时期深受苏联影响,几乎全盘接受《关于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的专门特点的争论总结》中的观点,认为教育即上层建筑。
第二阶段(1977 年至1988 年):教育本质步入了“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双重属性说”、“多种属性说”、“社会实践活动说”、“培养人说”等教育本质说的纷争。
第三阶段(1989年至今):对教育本质开始重新反思,并拉开了持续十余年之久的教育本质问题争论得序幕。
二、几种典型教育本质观评述笔者欲将30年来的教育本质研究观点进行汇总梳理,但无奈能力有限,只能列举几种典型观点进行简单评述。
(一)上层建筑说这种观点被称为传统的本质观。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依据,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
1.李放在《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提到,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是一种专事培养思想品德、传递知识技能的工作, 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活动。
从教育起源看教育本质
从教育起源看教育本质摘要:长期以来,教育的起源和本质在教育界一直是颇有争议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本质进行界定,来对各种教育起源的学说进行述评。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认识教育本质的建议:1、教育随着人类的发展,其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
主要表现在教育的历史性;2、对教育如何定义就决定了教育起源于何时;3、教育本质应该兼顾到教育的三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4、教育的起源问题不仅仅是教育学科本身的问题,它与历史、考古、社会学等学科都是紧密联系的,一些基本问题只有在这些学科中解决了,才会在教育学科中得到解决。
关键词:教育起源本质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在教育理论界一直是众说纷纭。
继1978年教育界展开的教育本质大争论之后,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本质的探讨从未间断过。
那么本质的涵义是什么呢?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本质和教育本质呢?一、对“本质”的界定什么是事物的本质?根据苏联H·T·弗罗洛夫主编的《哲学辞典》注释:本质是“事物的涵义,表明该事物就是它自身,而不同于其他一切事物,并且还不同于该事物在某种情况影响下经常变化的状态,”①“本质不是在事物之外,而是在事物之中,并作为事物共同的主要特征、事物的规律而贯穿事物之内”,②又说:“本质是决定物质体系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趋向的一些深刻联系、关系和内在规律的总和”。
又据《辞海》注释:“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
它由事物的内在矛盾构成,是事物的比较深刻的一贯的和稳定的方面”,又说“本质从整体上规定事物的性能和发展方向”。
③根据以上的一系列引证,我们认为对事物“本质”的界定,可以界定为以下四个方面:(一)事物的本质是事物的内涵,是该事物必然具有也必须具有的,最一般、最普遍和最稳定的共同属性事物的本质就该类事物内部来说,是它们必然具有也必须具有的共同属性。
凡不具有这种共同属性的事物都将被排斥在该类事物之外,相反,一切具有这种共同属性的事物,都应归入该类。
事物的本质又是事物最一般、最普遍、最稳定的性质,是该类事物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具有的属性。
教育的本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3)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4)学⽣问题的解决重在预防5.⽣存,⼈最基本的能⼒要想让孩⼦适应越来越残酷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中,应该着⼒给孩⼦搭建⼈⽣的三⼤⽀撑能⼒。
(1)物质⽀撑能⼒(2)⾃我精神⽀撑能⼒(3)社会⽀撑能⼒A、接受社会规则,与社会相适应。
B、能够获得外部社会的理解、⽀持和帮助。
6.真正的礼貌源⾃于内⼼(1)强化师德教育和学⽣⽂明礼貌的教育(2)把礼貌⽤语落实在平时(3)⽂明礼仪教育与各项互动的开展相结合(4)强调教师的为⼈师表7.责任⼼:⼈的⾼贵品质 英国教育家维克多.费兰克说:“每个⼈都被⽣命询问,⽽他只有⽤⾃⼰的⽣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命。
因此,能够“能够负责”是⼈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责任⼼是⼀个⼈⽣命的纤绳。
有了责任⼼,⼀个⼈才把⾃⼰的⽣命与别⼈的⽣命联系起来,才会产⽣⾃我价值感。
在⽇常教育教学中,重视学⽣责任感的培养,主要以下⼏⽅⾯的策略:(1)给与学⽣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培养学⽣的责任意识(2)树⽴健康舆论,明确集体⽬标,培养学⽣的集体观念(3)表扬先进,树⽴榜样,让学⽣在潜移默化中体验责任感(4)落实班级职责,让学⽣在实践活动中表现责任感(5)建⽴良好的⼈际关系,培养学⽣的协作精神(6)体验⾃⼰过失的后果,学会为⾃⼰的过失负责8.积极的⼼态对每个孩⼦很重要(1)对学⽣应注意内部动机的激励机制(2)注重多元化教学⽅式,培养学⽣终⾝学习的理念(3)有效激励——培养积极⼼态的催化剂A、期望激励B、竞争激励C、暗⽰激励9.坚强是成功的核⼼品质 古希腊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柏拉图说:“⼀个⼈从⼩受的教育把他往哪⾥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
” 怎样培养学⽣的坚强意志?(1)⼈认识情感法(2)克服困难法(3)⼩事锻炼法(4)遵章守纪法(5)榜样激励法(6)⾃我锻炼法(7)劳动⽂体活动法10.⼈⽣的本质应该是乐观的 美国著名成功学家、教育家卡耐基说:“如果我们有着快乐的思想,我们就会快乐......⽤快乐、乐观、豁达的胸襟去⾯对⼈⽣吧,我们的⼈⽣就永远是快乐的。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1、论教育的本质第二,教育即生长●杜威把“生长”这一生物学概念赋予了丰富的社会内涵,实质是在提倡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当时美国教育盛行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不顾儿童的感受。
教育即生长就是要求摒弃压制、阻碍儿童自由发展做法,使一切教育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
但尊重儿童并非放任自流,任儿童率性发展,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
第三,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他认为教育的过程既是个人亲身获得的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的过程,而不是学习前人和别人经验过程。
在获得经验的过程中,新的经验和原有的经验结合达到对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从而增加经验的意义,增加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一切教育存在于这种经验之中”。
也就是说,杜威把目的(即结果)和过程视为一件事,是与“潜能发展说”及“外铄论”不同的主张,有时把这点看作教育的当前的目的。
●这三个命题本质含义是相同的,生活的过程、生长的过程、经验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
这三个命题是杜威教育理论的总纲领,共同构成杜威的教育本质观。
杜威教育本质论的现实意义●第一,解决三个教育重要问题,即教育与社会脱离、教育与儿童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
要求加强教育、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使学校不是消极地适应社会的变迁,而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优化;要求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理论在实践中指导实践并使自身受到检验和发展。
至今仍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第二,他的教育本质论所反映的教育要克服个人与社会的对立,要培养一种新型的人,以适应世界的变化,要求将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结合起来,要求克服教学论中知识与行为、知识与道德、理智与情感、感性与理性等方面的对立,对当今教育改革也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第三,他的教育本质论体现其改良主义唯心史观,他对教育期望值过高,企图通过教育、通过改变每个人的心智达到改革社会的目的,这有一定局限性。
教育的本质读书笔记
教育的本质读书笔记-读后感大全读了陈钱林校长的《教育的本质》,这本书既是教师的进阶宝典,又是父母提高修养的上好选择。
对这一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将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从而以此为指导去处理各种具体的教育问题。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
我把教育的本质归纳起来有四种。
第一,认为教育是上层建筑或基本上是上层建筑。
这一观点从唯物史观出发,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社会存在中,生产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和最原始的关系,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意识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属于精神生活,它是受经济基础决定的。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教育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教育的变化。
所以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
第二,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或基本上是生产力。
这种观点认为,教育并不等同于上层建筑,教育内容中的自然科学就不属于上层建筑。
教育与社会再生产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客观的联系,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因而它是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只不过是生产过程分离出去的一个独立的因素。
因此,可以把教育看作是社会生产力。
第三,认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本质应是多质的、多层次的。
教育的本质应是社会性、阶级性、生产性、科学性、艺术性等多种属性的统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与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直接联系,也与生产力、生产关系有直接联系,还与上层建筑有直接联系。
因此,将教育简单地归结为哪一方面是不妥的。
第四,认为教育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是培养人的过程。
人们在标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方面入手来讨论的。
一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一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个体生长与发展的过程,是个体对生活的适应过程,是个体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的过程,一句话,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传承知识、培养人才、塑造人格的使命。
然而,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引发广泛争论的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质,并提出个人的观点。
教育的本质一:知识传递和传承教育最基本的本质是知识的传递和传承。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获得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传承给后代。
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以知识传递为核心目标。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和引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教育的本质二:人的全面发展除了知识传递,教育的本质还包括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感、道德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使学生在各个层面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和价值所在。
教育的本质三:激发潜能和培养能力教育的本质还包括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能力。
教育应该关注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能,并通过合适的方法和环境来激发和培养。
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具备自主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育的本质四:价值观的传递教育的本质还包括价值观的传递。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引领。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传递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道德标准和文化传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这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教育的本质五:社会变革和进步教育的本质还体现在对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推动上。
教育不仅是个体成长的过程,更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通过教育,社会可以培养出更多的科学家、艺术家、领导者等各个领域的人才,推动社会科技进步和文明发展。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塑造。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递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自己最好的版本。
同时,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以建设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总结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包括知识传递与传承、人的全面发展、激发潜能和培养能力、价值观的传递以及对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推动。
是否应该废除教育体制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废除教育体制辩论辩题正方观点,应该废除教育体制。
教育体制的废除是必要的,因为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教育体制过度注重考试成绩,导致学生只关注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缺乏解决能力,只会机械地套用书本知识。
其次,教育体制的单一标准化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使得那些在学术成绩上表现不佳的学生被边缘化。
最后,教育体制的僵化和官僚化导致学校教育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无法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
名人名句,爱因斯坦曾说过,“不要让学校教育毁掉了你的学习兴趣。
”这句话表达了对教育体制的质疑,认为教育应该是激发学生兴趣和能力的过程,而不是将他们塑造成机械的学习机器。
经典案例,芬兰教育体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教育体制之一,他们取消了标准化的考试和作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使得芬兰学生在国际学术评比中表现出色,证明了废除传统教育体制的可行性。
反方观点,不应该废除教育体制。
尽管教育体制存在一些问题,但废除教育体制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首先,教育体制的废除可能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混乱和浪费,学校和教师将面临重新规划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挑战,这将耗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其次,废除教育体制可能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方向和目标,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学生可能会陷入迷茫和焦虑之中。
最后,废除教育体制可能会导致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质疑,学生的学习成果无法得到公正的评价和认可。
名人名句,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是社会进步的灵魂。
”这句话表达了对教育体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为教育体制是社会进步的基石,不能轻易废除。
经典案例,新加坡教育体制虽然严格,但却在国际学术评比中表现出色,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这表明严格的教育体制并不一定会导致学生的失利,而是需要在教育体制内部进行改革和优化。
综上所述,教育体制的废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各方因素。
教育原理作业教育本质研究文献综述
教育本质研究文献综述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一切教育实践的根本前提,因此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讨论,一直是教育理论界激烈争论的一个问题。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概念分析要研究教育本质问题,必须先对“本质”这一概念进行明确的规定。
关于本质,哲学教科书的定义是:关于该事物的质的规定性,是决定此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根本原因。
有学者认为,该定义混淆了质与本质的区别,认为本质只有一个,一般是不会改变的,而质是多方面的,多样的,是多种属性的统一。
有学者认为认为上述区别并不存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必然是唯一的。
二、教育本质研究的前提与角度分析(一)教育本质是“有”还是“无”后现代主义主张消除本质,否定本体,反对实质化,标榜不确定性、多元化,崇尚差异、个性。
他们认为世界上各种事物并不存在普遍共同本质,只显示出重叠交叉的相似性,强调任何一个追求某种事物本质的人,都是追求一个幻影。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出现了反本质主义观。
反本质主义有两种形式:一是说根本不存在本质,一是说人的思想无法了解客观的本质……也有学者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相信事物有本质存在,也就是承认事物具有各种性质,有的性质是主要的根本的性质,认为否定事物有本质,也就是否定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具有差异性,这是荒谬的,他们认为虽然教育并没有那种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本质,但是教育毕竟不等同于政治、经济或文化,它自有其特殊规定性。
教育自身具有的这种特殊规定性使教育成为教育。
因此,教育还是有本质的,只不过教育本质并不是那种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东西而已。
(二)教育本质是“一”还是“多”很多学者认为教育本质就是由教育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东西,无论是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还是社会实践说、特殊范畴说等,都在试图探求教育所具有的那种一贯的、稳定的、唯一的东西,都认为教育本质只能是“一”,而不能是“多”。
有学者认为教育是一种人为、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起码是一种人做的事,而不是物,那么教育本身就无时不在变化发展之中。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一、引言教育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人类社会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基础。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一直是教育界和哲学界争论的焦点,不同的学派和理论对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有着不同的解释和阐释。
本文将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两个角度来探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以期更好地理解教育。
二、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实质和内涵,是教育最基本的特征和内在规律。
不同的学派和理论对教育的本质有不同的解释。
1.传统观点从传统的角度看,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传授知识、培养德、智、体等方面的能力,使人们在物质和精神层面上都能得到提高。
传统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才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思辨主义观点思辨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通过教育使人们具有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的能力,培养人们的自由意志和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3.社会建构主义观点社会建构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本质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构建自己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同时也培养学生对这些背景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从而既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
三、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是指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意义,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不同的学派和理论对教育的目的有不同的解释。
1.传统观点传统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胜任未来工作、生活和研究的人才,同时也培养敬业精神、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2.人本主义观点人本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个人的自我实现和发展,使个体在精神层面和价值层面都能够得到提升,并促进人类的自由和平等。
3.社会重构主义观点社会重构主义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的绝对公正和人类社会的平等和自由,同时也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为社会的公正和自由作出贡献的能力和意识。
四、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教育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支柱,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1.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教育可以使人们具备各种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强调教育问题?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强调教育问题?正方,应该强调教育问题。
教育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每个人成长的基石。
因此,我们应该强调教育问题,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关注来改善教育状况。
首先,教育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基础。
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曾经说过,“教育是一切的基础,一切的前提。
”只有通过优质的教育,国家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推动经济的发展。
同时,教育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只有通过教育,人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拓展自己的视野,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另外,教育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提高社会公民素质,减少犯罪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反方,不应该强调教育问题。
教育是一项重要的事业,但并不是唯一的事业。
国家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比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
因此,并不应该过分强调教育问题,而是要平衡各个方面的发展。
此外,教育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唯一途径。
有些问题可能需要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综合解决方案。
因此,过分强调教育问题可能会导致其他问题的忽视,不利于国家的全面发展。
观点,我认为应该强调教育问题。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服。
只有通过优质的教育,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投入更多的资源和关注来改善教育状况,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同时,教育也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通过教育,我们可以提高社会公民素质,减少犯罪和不良行为的发生。
因此,我坚信应该强调教育问题,让教育成为国家的重要议题,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实践活动还是认识活动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实践活动还是认识活动教学及其过程的本质问题,归根到底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即教学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只有把这个关键性的问题辨析清楚后,教学及其过程的本质问题才会自然应刃而解。
人们对教学的性质不外乎这么三种观点:一曰教学是认识活动,可以把它称之为教学认识论;二曰教学既是认识活动,又是实践活动,可以把它称之为教学认识与实践结合论;三曰教学是实践活动,可以把它称之为教学实践论。
那么,到底教学是认识活动还是实践活动呢?为了回答这个古今中外争论未休的问题,必须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从两种活动的性质及其关系谈起人作为有血有肉、有知有情的主体,总是从事着这样或那样的活动。
但无论人的活动多么形形色色,它总可以一分为二,即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
这是由人生所担负的两大任务所以决定的。
这两大任务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马克思曾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也是这个意思。
而要认识(解释)世界,就要有认识活动;要改造(改变)世界,就要有实践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本质问题的争论及其意义
1.教育是上层建筑
20世纪50年代初,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的发表,引起苏联教育界对教育本质属性的讨论。
《苏维埃教育学》杂志编辑部在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抽的讨论总结中提出教育是社会上层建筑的观点,因而我国教育本质同的讨论自一开始,就是围绕教育是不是上层建筑而展开的。
上层建筑说的论点有:
①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为政治、经济服务的。
②教育与生产关系的联系是直接的、无条件的。
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
③教育总是存在于一定社会的,是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一个历史范畴。
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教育的性质也发生变化。
因此,历史性、阶级性是教育的根本社会属性。
④上层建筑也具有一定的继承成分。
2.教育是生产力
其论点有:①教育劳动是生产劳动。
②教育具有传递生产劳动经验的职能。
③教育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它把一个潜在的劳动力变成一个直接的劳动力。
④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⑤教育与生产力有着直接的联系,为生产力所决定。
3.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
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从来就有两种社会职能:一种是传授一定生产所要求的社会思想意识,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另一种是传授与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用的劳动经验和生产知识,为发展生产力服务。
教育本来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性质。
不能简单地把它归之于生产力,也不能归之于上层建筑特点的。
其亚种有:①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但整个说来,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
②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生产力。
③教育一部分属于上层建筑,一部分属于生产力,但主要属于上层建筑。
④教育既属于上层建筑,又属于生产力。
4.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才来为社会服务的。
教育的专门特点决定了它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联系。
既同生产力的发展有关,也同生产力关系有关;既同经济基础相联系;同也政治、法律、道德等上层建筑相联系;教育的本质是其社会性、生产性、阶级性、艺术性、社会实践性等的统一。
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5.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既同意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过程,但又对这一学说不太满意,它只是对教育现象的描述,是同义语的反复,而不是对教育内涵的揭示和阐明。
有鉴于此,提出“社会化说”,这个过程的规定性就是:教育者以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向受教育者主体的转化,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促使和限定个体身心发展,促使个体社会化。
这一学说成立的依据是:它揭示了教育的内部矛盾——社会要求和个体心理发展水平的对立统一;揭示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及其教育的作用。
6.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说”一开始是作为“上层建筑说”中“教育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悖论出现的。
有论者认为,不能把教育作为观念形态,唯物主义的观念形态是第二性的,而教育是由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所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与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是两码事。
作为促使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主要属性,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给予影响和利用,促使其发展的专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对于长期处于“生产力说”或“上层建筑说”争论的人们来说,“社会实践活动说”似是一股清风,但“社会实践活动说”不久就遇到了“特殊范畴说”的挑战:①培养人的活动,并非人类所有教育现象的本质。
②“社会实践活动说”不可能成为教育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依据。
把教育的本质定义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很难说明教育与文学、艺术、道德等其他也具有培养功能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根本差异。
③“教育”与“培养”常为通用词语,故为同义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