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总论整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大: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的增大
增生: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
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变性:细胞/细胞间质受损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Mallory小体:肝细胞胞质中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形成
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3) 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4)溃疡性结肠炎
(5)皮肤慢性溃疡(6)粘膜白斑
5.何谓异型增生?分几级?试述其病变要点及意义?
是癌前病变的形态学改变。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3.机化与包裹
4.钙化
6.鉴别坏死和凋亡的区别
特征
凋亡
坏死
诱导因素
生理及弱刺激
强烈刺激
细胞数量
单个细胞丢失
成群细胞死亡
膜的完整性
保持到晚期
早期即丢失
基因组DNA
有控降解
随机降解
大分子合成
一般需要
不需要
基因调控
有
无
后果
无炎症反应
伴炎症反应
意义
生理和病理死亡
病理性死亡
7.试述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作用和结局?
2.组织破坏:主要由炎症细胞的产物引起
3.修复反应:常有较明显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以及被覆上皮和腺上皮等实质细胞的增生,以替代和修复损伤的组织
肉芽肿性炎
特点:
1.异物性肉芽肿,肉芽肿内见多量的异物巨细胞集聚,异物巨细胞胞体较大、胞质丰富、多核
2. 结核性肉芽肿,结核结节境界清楚,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绕有类上皮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
3.增生: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可发生增生,炎症性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损伤组织的功能。
13.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症
炎症
蛋白量
﹤30g/L
8.鉴别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区别?
一期 二期
T缺损 少 大
创缘 整齐 不整齐
感染 少或无 有或重
愈合时间 短< 2-3W, 长,> 2-3W
瘢痕 少 多
9.举例子说明淤血的病变特点(肺)?
1. G :(1) 器官肿胀,质变实,呈暗紫红色 (2) 紫绀:还原Hb> 50g/L,氧合Hb,体表温度(散热)
炎性积液:渗出液潴留于浆膜腔或关节腔,称为
炎症介质:参与和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
纤维素性炎: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
假膜性炎:纤维素性炎发生于粘膜时,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
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的渗出性炎症
脓肿:器官或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30g/L
细胞数
<100*106/L
>500*106/L
比重
<1.018
>1.018
外观
清亮
混浊
凝固性
不自凝
易自凝
14.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区别
急 性 炎 症 慢 性 炎 症
病程 数天到一个月 >半年
病变性质 以变质、渗出为主 以增生为主
炎症C 以中性粒C为主 以LC、浆C为主
15.叙述急性炎症的形态学分型与特点。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V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Cap.和小V内,导致血量增加,称为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
血栓: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流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未分化:一个肿瘤缺乏与正常组织的相似之处,称为未分化
肿瘤的异质化:单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的过程
肿瘤的演进: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侵袭性的现象称肿瘤的演进
非典型增生: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癌:上皮T发生的恶性肿瘤
肉瘤:间叶T发生的恶性肿瘤
癌前病变:某些具有癌变危险的良性疾病或病变,如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原位癌:粘膜的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已累及上皮的全层(上皮内瘤变Ⅲ级),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上皮内瘤变:将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分别称为上皮内瘤变Ⅰ级、Ⅱ级、Ⅲ级,并将原位癌也列为上皮内瘤变Ⅲ级
端粒酶:以自身含有的RNA作为模板合成和补充端粒的长度,具有逆转录酶活性,是一种RNA依赖的DNA聚合酶
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
干细胞: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无限/较长时间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C
瘢痕组织:组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肉眼观: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
镜下观:(1)大量内皮C增生形成的实性C索及扩张和毛细血管→与创面垂直生长
(2)毛细血管周围→新生的成纤维C
(3)大量渗出液及炎症C炎症C→巨噬C为主,中性粒C,淋巴C
作用:①抗感染保护创面
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③机化/包裹坏死、血栓、炎症渗出物及其
他异物
结局:肉芽组织→纤维结缔组织→瘢痕组织
自噬:细胞粗面内质网无核糖体区域或溶酶体膜突出、自吞、包裹细胞内物质形成自噬体(自噬小泡),再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以降解所包裹的内容物。
老化:是机体随年龄增长所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的进行性衰退性改变的总和
端粒: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非转录短片段DNA的多次重复序列及结合蛋白组成
毒血症: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称为
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
脓毒血症:化脓菌所引起的败血症进一步发展成为浓度败血症
肉芽肿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基本特点的炎症
炎性假瘤:
异型性:肿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分化:肿瘤细胞和组织与其来源的细胞和组织的相似程度
心衰细胞: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肝肿大,呈暗红色,质较实,表面及切面见 暗红色(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和淡黄色(肝小叶周边带正常区)相间的条纹状结构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炎性水肿:在炎症过程中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出到血管外,聚集在间质内称为炎性水肿
17.简述常见的感染性肉芽肿有哪些
细菌:结核杆菌--结核病
麻风杆菌--麻风
伤寒杆菌—伤寒
风湿病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梅毒
真菌:组织胞浆菌病
寄生虫:血吸虫病
1.肿瘤的异型性与肿瘤分化程度及良、恶性的关系。
异型性小-瘤组织成熟程度高—与正常组织相
似—恶性度低、分化好。
异型性大—瘤组织成熟程度低—与正常组织差
浆液性炎-特点:以浆液(血浆成分)渗出为主
纤维素性炎- 特点wk.baidu.com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
化脓性炎-特点: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
出血性炎- 特点:血管损伤重,大量红细胞漏出
16.简述慢性炎症的形态学分型与特点
一般慢性炎症
特点:
1.炎症灶内浸润的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反应了机体对损伤的持续反应
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上皮-间质转化:主要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细胞表型的生物学,在胚胎发育、组织重建、慢性炎症、肿瘤生长转移和多种纤维化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溃疡:深达皮下和粘膜下的缺损
窦道: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粘膜表面的深性性肓管
瘘管:连接两个内脏器官/从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
空洞:肺、肾等内脏坏死物液化后,经支气管、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所残留的空腔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凋亡:是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
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
①糜烂:局限在表皮和粘膜层的浅表缺损。
②溃疡:深达皮下和粘膜下的缺损。
③窦道: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粘膜表面的深性性肓管。
④瘘管:连接两个内脏器官/从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
⑤空洞:肺、肾等内脏坏死物液化后,经支气管、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所残留的空腔
1.HE切片中,细胞浆内有显著空泡出现的细胞变性有哪些?怎样鉴别?
脂肪变:苏丹Ⅲ染色呈桔红色,锇酸染色呈黑
2.简述肝脂肪变性发生的机制
①肝细胞质内脂肪酸增多
②甘油三酯合成过多
③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
3.简述细胞水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病变特点
1.细胞水变性:
G:①脏器肿大,包膜紧张
②切面隆起,边缘外翻,失去光泽,苍白浑浊
生长分数:肿瘤C群处于复制阶段(S和 G2期)的C的比例
肿瘤干细胞:肿瘤细胞中,具有启动和维持肿瘤生长、保持自我更新能力的少数肿瘤细胞
1.细胞坏死核的改变有哪些?
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2.常见的变性有几种?
细胞水肿 脂肪变 玻璃样变 淀粉样变
粘液样变 病理性色素沉着 病理性钙化
3.坏死的常见类型?
凝固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 纤维素性坏死
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
疖: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痈:多个疖的融合,在皮下脂肪和筋膜组织中形成许多相互沟通的脓肿
绒毛心:当心外膜腔渗出以纤维素为主的浆液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搏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
菌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从血液中可查到细菌,称为
M:腺瘤腺体大小、形状、排列不规则或较密集,无导管
2.腺癌: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不规则的腺体或腺样结构,细胞常不规则地排列成多层,核大小不一,核分裂多见
4.何谓癌前病变?常见的癌前病变有哪些?
某些具有癌变危险的良性疾病或病变,如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1) 大肠腺瘤(2) 乳腺纤维囊性病
11.栓子的种类及其运行方向如何?
①固体栓子②液体栓子③气体栓子
1.栓子的正常运行途径:栓子一般随血流运行
2.非正常运行途径:
(1)交叉性栓塞(反常栓塞):房、室间隔缺损,A-V短路
(2)逆行性栓塞:因腹内压下腔V栓子栓塞下腔V所属分支
12.试述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发生与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可由致病因子直接作用所致,也可由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反映产物间接作用引起。
2. M:小V和Cap.扩张,充满血液,伴有水肿
10.为什么肝淤血时会发生槟榔样外观的改变,它是怎样发生的?其病理学改变如何?
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干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成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摈榔切面的条纹。
干酪样坏死 脂肪样坏死 坏疽
1.按再生能力的强弱,人体细胞分哪几类?
不稳定细胞 稳定细胞 永久性细胞
2.干细胞分几种?
胚胎干 成体干
1.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
2.血栓的类型分几种?
白色 混合 红色 透明
3.梗死分几种?
贫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 败血型梗死
4.叙述坏死的病变特点
1. C核的改变: 是C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
① 核浓缩:核缩小、凝聚,呈深染色
② 核碎裂:染色质崩解,核膜破裂
③ 核溶解:DNA酶和蛋白酶
2.细胞质的变化
嗜酸性增强/整个C可迅速溶解、吸收而消失
3.间质的变化
细胞外基质逐渐崩解液化→融合成片状模糊的
无结构物质
5.叙述坏死的类型及结局
异大—— 恶性度高、分化差
2.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特点。
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大体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镜下,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央可出现层状角化物;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分化较差的鳞状细胞癌可无角化,细胞间桥少或无
3.腺上皮可形成哪几种类型的恶性肿瘤?并叙述各自的形态特点。
1.腺瘤
G:呈息肉状、结节或囊状,常有包膜,分界清楚
M:①C肿大,核染色变淡
②胞浆疏松、淡染或透明,出现微细的淡红颗粒
③C体积大,胞浆透亮.C呈圆形气球样→气球样变性
2.脂肪变性:
M:①C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滴呈空泡状,似脂肪C特点:组织或组织间质中出现均质性红染的玻璃样物质
3.玻璃样变:细胞内/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HE染色:嗜伊红均质状
增生: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
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变性:细胞/细胞间质受损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Mallory小体:肝细胞胞质中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形成
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3) 慢性胃炎与肠上皮化生(4)溃疡性结肠炎
(5)皮肤慢性溃疡(6)粘膜白斑
5.何谓异型增生?分几级?试述其病变要点及意义?
是癌前病变的形态学改变。指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3.机化与包裹
4.钙化
6.鉴别坏死和凋亡的区别
特征
凋亡
坏死
诱导因素
生理及弱刺激
强烈刺激
细胞数量
单个细胞丢失
成群细胞死亡
膜的完整性
保持到晚期
早期即丢失
基因组DNA
有控降解
随机降解
大分子合成
一般需要
不需要
基因调控
有
无
后果
无炎症反应
伴炎症反应
意义
生理和病理死亡
病理性死亡
7.试述肉芽组织的形态特点、作用和结局?
2.组织破坏:主要由炎症细胞的产物引起
3.修复反应:常有较明显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以及被覆上皮和腺上皮等实质细胞的增生,以替代和修复损伤的组织
肉芽肿性炎
特点:
1.异物性肉芽肿,肉芽肿内见多量的异物巨细胞集聚,异物巨细胞胞体较大、胞质丰富、多核
2. 结核性肉芽肿,结核结节境界清楚,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绕有类上皮细胞、朗格汉斯巨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2.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成分、纤维素等蛋白质和各种炎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
3.增生: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炎症局部的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可发生增生,炎症性增生具有限制炎症扩散和修复损伤组织的功能。
13.渗出液与漏出液的区别
漏出液
渗出液
原因
非炎症
炎症
蛋白量
﹤30g/L
8.鉴别一期愈合和二期愈合的区别?
一期 二期
T缺损 少 大
创缘 整齐 不整齐
感染 少或无 有或重
愈合时间 短< 2-3W, 长,> 2-3W
瘢痕 少 多
9.举例子说明淤血的病变特点(肺)?
1. G :(1) 器官肿胀,质变实,呈暗紫红色 (2) 紫绀:还原Hb> 50g/L,氧合Hb,体表温度(散热)
炎性积液:渗出液潴留于浆膜腔或关节腔,称为
炎症介质:参与和介导炎症反应的化学因子
纤维素性炎: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为特征的渗出性炎症
假膜性炎:纤维素性炎发生于粘膜时,渗出的纤维蛋白、坏死组织和中性粒细胞共同形成假膜
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的渗出性炎症
脓肿:器官或组织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30g/L
细胞数
<100*106/L
>500*106/L
比重
<1.018
>1.018
外观
清亮
混浊
凝固性
不自凝
易自凝
14.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的区别
急 性 炎 症 慢 性 炎 症
病程 数天到一个月 >半年
病变性质 以变质、渗出为主 以增生为主
炎症C 以中性粒C为主 以LC、浆C为主
15.叙述急性炎症的形态学分型与特点。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V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Cap.和小V内,导致血量增加,称为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
血栓:在血栓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流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未分化:一个肿瘤缺乏与正常组织的相似之处,称为未分化
肿瘤的异质化:单克隆来源的肿瘤细胞在生长过程中形成在侵袭能力、生长速度、对激素的反应、对抗癌药的敏感性等方面有所不同的亚克隆的过程
肿瘤的演进:恶性肿瘤在生长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富有侵袭性的现象称肿瘤的演进
非典型增生:增生的上皮细胞形态和结构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型性,但还不足以诊断为癌
癌:上皮T发生的恶性肿瘤
肉瘤:间叶T发生的恶性肿瘤
癌前病变:某些具有癌变危险的良性疾病或病变,如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原位癌:粘膜的鳞状上皮层内或皮肤表皮层内的重度非典型增生已累及上皮的全层(上皮内瘤变Ⅲ级),但尚未侵破基底膜而向下浸润生长者。
上皮内瘤变:将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分别称为上皮内瘤变Ⅰ级、Ⅱ级、Ⅲ级,并将原位癌也列为上皮内瘤变Ⅲ级
端粒酶:以自身含有的RNA作为模板合成和补充端粒的长度,具有逆转录酶活性,是一种RNA依赖的DNA聚合酶
再生: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细胞浸润
干细胞:个体发育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无限/较长时间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能力的一类C
瘢痕组织:组织→肉芽组织经改建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肉眼观: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
镜下观:(1)大量内皮C增生形成的实性C索及扩张和毛细血管→与创面垂直生长
(2)毛细血管周围→新生的成纤维C
(3)大量渗出液及炎症C炎症C→巨噬C为主,中性粒C,淋巴C
作用:①抗感染保护创面
②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③机化/包裹坏死、血栓、炎症渗出物及其
他异物
结局:肉芽组织→纤维结缔组织→瘢痕组织
自噬:细胞粗面内质网无核糖体区域或溶酶体膜突出、自吞、包裹细胞内物质形成自噬体(自噬小泡),再与溶酶体融合形成自噬溶酶体,以降解所包裹的内容物。
老化:是机体随年龄增长所发生的结构和功能的进行性衰退性改变的总和
端粒:位于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由非转录短片段DNA的多次重复序列及结合蛋白组成
毒血症:细菌的毒性产物或毒素被吸收入血称为
败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后,大量繁殖并产生毒素,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和病理变化,称
脓毒血症:化脓菌所引起的败血症进一步发展成为浓度败血症
肉芽肿性炎:以肉芽肿形成为基本特点的炎症
炎性假瘤:
异型性:肿瘤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与相应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分化:肿瘤细胞和组织与其来源的细胞和组织的相似程度
心衰细胞:大量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槟榔肝:肝肿大,呈暗红色,质较实,表面及切面见 暗红色(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和淡黄色(肝小叶周边带正常区)相间的条纹状结构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损伤因子的刺激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炎性水肿:在炎症过程中富含蛋白质的液体渗出到血管外,聚集在间质内称为炎性水肿
17.简述常见的感染性肉芽肿有哪些
细菌:结核杆菌--结核病
麻风杆菌--麻风
伤寒杆菌—伤寒
风湿病
螺旋体:梅毒螺旋体--梅毒
真菌:组织胞浆菌病
寄生虫:血吸虫病
1.肿瘤的异型性与肿瘤分化程度及良、恶性的关系。
异型性小-瘤组织成熟程度高—与正常组织相
似—恶性度低、分化好。
异型性大—瘤组织成熟程度低—与正常组织差
浆液性炎-特点:以浆液(血浆成分)渗出为主
纤维素性炎- 特点wk.baidu.com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蛋白,即纤维素
化脓性炎-特点:以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其特点
出血性炎- 特点:血管损伤重,大量红细胞漏出
16.简述慢性炎症的形态学分型与特点
一般慢性炎症
特点:
1.炎症灶内浸润的细胞主要为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反应了机体对损伤的持续反应
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上皮-间质转化:主要指上皮细胞通过特定程序转化为具有间质细胞表型的生物学,在胚胎发育、组织重建、慢性炎症、肿瘤生长转移和多种纤维化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溃疡:深达皮下和粘膜下的缺损
窦道: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粘膜表面的深性性肓管
瘘管:连接两个内脏器官/从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
空洞:肺、肾等内脏坏死物液化后,经支气管、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所残留的空腔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凋亡:是活体内个别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的表现形式,是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
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纤维素样坏死、坏疽
1.溶解吸收
2.分离排出:
①糜烂:局限在表皮和粘膜层的浅表缺损。
②溃疡:深达皮下和粘膜下的缺损。
③窦道: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只开口于皮肤粘膜表面的深性性肓管。
④瘘管:连接两个内脏器官/从器官通向体表的通道样缺损
⑤空洞:肺、肾等内脏坏死物液化后,经支气管、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所残留的空腔
1.HE切片中,细胞浆内有显著空泡出现的细胞变性有哪些?怎样鉴别?
脂肪变:苏丹Ⅲ染色呈桔红色,锇酸染色呈黑
2.简述肝脂肪变性发生的机制
①肝细胞质内脂肪酸增多
②甘油三酯合成过多
③脂蛋白、载脂蛋白减少
3.简述细胞水变性,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病变特点
1.细胞水变性:
G:①脏器肿大,包膜紧张
②切面隆起,边缘外翻,失去光泽,苍白浑浊
生长分数:肿瘤C群处于复制阶段(S和 G2期)的C的比例
肿瘤干细胞:肿瘤细胞中,具有启动和维持肿瘤生长、保持自我更新能力的少数肿瘤细胞
1.细胞坏死核的改变有哪些?
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2.常见的变性有几种?
细胞水肿 脂肪变 玻璃样变 淀粉样变
粘液样变 病理性色素沉着 病理性钙化
3.坏死的常见类型?
凝固性坏死 液化性坏死 纤维素性坏死
蜂窝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
疖:毛囊、皮脂腺及其周围组织的脓肿
痈:多个疖的融合,在皮下脂肪和筋膜组织中形成许多相互沟通的脓肿
绒毛心:当心外膜腔渗出以纤维素为主的浆液时,覆盖于心外膜表面的纤维素可因心脏的不停搏动和牵拉而形成绒毛状
菌血症:细菌由局部病灶入血,全身无中毒症状,但从血液中可查到细菌,称为
M:腺瘤腺体大小、形状、排列不规则或较密集,无导管
2.腺癌:癌细胞形成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不规则的腺体或腺样结构,细胞常不规则地排列成多层,核大小不一,核分裂多见
4.何谓癌前病变?常见的癌前病变有哪些?
某些具有癌变危险的良性疾病或病变,如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1) 大肠腺瘤(2) 乳腺纤维囊性病
11.栓子的种类及其运行方向如何?
①固体栓子②液体栓子③气体栓子
1.栓子的正常运行途径:栓子一般随血流运行
2.非正常运行途径:
(1)交叉性栓塞(反常栓塞):房、室间隔缺损,A-V短路
(2)逆行性栓塞:因腹内压下腔V栓子栓塞下腔V所属分支
12.试述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发生与实质细胞和间质细胞。可由致病因子直接作用所致,也可由血液循环障碍和炎症反映产物间接作用引起。
2. M:小V和Cap.扩张,充满血液,伴有水肿
10.为什么肝淤血时会发生槟榔样外观的改变,它是怎样发生的?其病理学改变如何?
在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干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成黄色,致使在肝的切面上出现红黄相间的状似摈榔切面的条纹。
干酪样坏死 脂肪样坏死 坏疽
1.按再生能力的强弱,人体细胞分哪几类?
不稳定细胞 稳定细胞 永久性细胞
2.干细胞分几种?
胚胎干 成体干
1.血栓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心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血流状态的改变
血液凝固性增加
2.血栓的类型分几种?
白色 混合 红色 透明
3.梗死分几种?
贫血性梗死 出血性梗死 败血型梗死
4.叙述坏死的病变特点
1. C核的改变: 是C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
① 核浓缩:核缩小、凝聚,呈深染色
② 核碎裂:染色质崩解,核膜破裂
③ 核溶解:DNA酶和蛋白酶
2.细胞质的变化
嗜酸性增强/整个C可迅速溶解、吸收而消失
3.间质的变化
细胞外基质逐渐崩解液化→融合成片状模糊的
无结构物质
5.叙述坏死的类型及结局
异大—— 恶性度高、分化差
2.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的特点。
常发生在鳞状上皮被覆的部位。大体呈菜花状,可形成溃疡
镜下,分化好的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央可出现层状角化物;细胞间可见细胞间桥。分化较差的鳞状细胞癌可无角化,细胞间桥少或无
3.腺上皮可形成哪几种类型的恶性肿瘤?并叙述各自的形态特点。
1.腺瘤
G:呈息肉状、结节或囊状,常有包膜,分界清楚
M:①C肿大,核染色变淡
②胞浆疏松、淡染或透明,出现微细的淡红颗粒
③C体积大,胞浆透亮.C呈圆形气球样→气球样变性
2.脂肪变性:
M:①C体积增大,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脂肪滴呈空泡状,似脂肪C特点:组织或组织间质中出现均质性红染的玻璃样物质
3.玻璃样变:细胞内/间质中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HE染色:嗜伊红均质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