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育儿方式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浅析东西方子女抚育文化差异及成因

浅析东西方子女抚育文化差异及成因

浅析东西方子女抚育文化差异及成因东西方子女抚育文化千差万别,由于特定的文化心理、经济心理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差异,中国呈现出“集中的宗族”现象下的强管束抚育模式,而西方则呈现出“分散的城邦”现象下的弱管束的特点。

标签:抚育文化文化心理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中国的王婆婆又得一宝贝孙女,由于女儿休完产假要赶回去上班,带孩子的重任就交给了王婆婆,每天早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带着孙女一起去买菜,下午带着孙女去公园转转,晚上才有休息的时间。

美国的格林夫妇也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格林女士特地辞去了工作在家当上了全职太太,这样她就有充足的时间来陪伴她的女儿,而且她也丝毫不担心经济上的负担,因为她丈夫的工资可以承担家里的开支。

一中一西,两种子女抚育模式千差万别。

本文主要探讨东西方国家在子女抚育文化上的差异,以及由这些差异的成因背景。

本文中提及的“东方”,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儒家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亚洲国家,同样受该文化影响的还有韩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而本文中的西方则泛指以英、美国等代表的契约文化背景下的国家。

一、东西方子女抚育文化差异1.抚育生活习性:中国的“四世同堂”与西方的“自成一统”东西方在抚育生活习性上迥然不同。

在中国,子女成长以后,与原生家庭依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指地理上如同一屋檐或是临近街区居住的联系,更重要的则在于不管共同居住与否,父母多少都在小家庭的运作上有所参与控制。

并且,会出于对子女下一代即(外)孙子女的照顾需求,敦促子女尽早育儿,从而顺理成章的肩负起带孩子的“重任”。

由此可见,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父母在对子女及其下一代的抚育生活习性上,仍然坚守着四世同堂、天伦之乐的理想信念。

而在西方,子女在成年之后,往往迫不及待的离开原生家庭而享受单独生活的自由和惬意,其父母也因為追求个人自由生活空间的需求而更加尊重儿女的独立生活的愿望。

他们可以地理上相隔很远,各自过着各自不甚相干的自由生活,不会对彼此有过多的约束和干涉,更不会过多关注其子女是否有意愿养育下一代的问题。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成因及对策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成因及对策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成因及对策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成因及对策家庭教育是塑造一个人品格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然而,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些差异是由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

了解这些成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这种差异。

首先,文化差异是导致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家庭注重传统价值观念的传承,强调孝道、家庭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

而美国家庭注重个人独立性和自由意志,鼓励孩子追求个人价值和发展潜能。

这种文化差异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目标和方式。

中国家庭更强调孩子的纪律、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而美国家庭更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其次,社会环境是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另一个重要成因。

中国面临的人口压力和激烈的竞争使得中国家庭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未来的发展潜力。

在中国社会中,接受良好的教育被看作是实现社会流动和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相比之下,美国社会更加注重孩子的幸福感和自我实现。

美国父母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创造力,而非仅仅追求学业成绩的优异。

此外,家庭结构和父母角色的不同也是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家庭以父权制为核心,父亲在家庭中扮演着权威和规则制定者的角色,而母亲则更注重子女的日常照顾和教育。

相比之下,美国家庭更加强调平等和共同育儿责任。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更加注重合作与沟通,共同制定家庭规则和决策。

针对中美家庭教育差异,我们可以采取一些对策来增进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首先,促进教育文化交流,借鉴对方家庭教育的优点和经验。

中美两国的家庭教育各有特色,相辅相成。

通过交流,可以使家长意识到自己文化中的强项和不足之处,从而借鉴对方的优点改进自身。

其次,提升家长教育意识和能力。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父母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决定的。

因此,加强家长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意识和能力,有助于更好地实施家庭教育。

最后,加强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联动。

中西儿童教育文化在家庭方面的差异分析

中西儿童教育文化在家庭方面的差异分析

中西儿童教育文化在家庭方面的差异分析教10.2 《教育文化学》作业摘要:中西方由于在文化、经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等方面的很多不同点,造就了中西方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传统的中国式教育强调的是命令和服从,而西方国家注重的是公平和自由。

一些中国的家长处于统治者的地位,孩子只能顺从地接受一切,父母往往用自己的理性来决定孩子的自由发展,因此剥夺了孩子的自由选择权;而西方国家的家长注重给孩子自主权,让孩子在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自己解决能解决的是问题。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了解中西之间的差异,这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教育文化中西方差异一.引言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也是所有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环节。

儿童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环节,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基础。

中西方都很重视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但是由于中西方在文化、经济、家庭环境、教育方式的很多不同点,造就了中西方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

正确认识和了解中西之间的差异,对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

二.儿童教育文化(一)中国的儿童教育文化1.学习方面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专心、安静地坐下来读书、学艺,却忽视了孩子的天分,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结果为了培养所谓的“天才”而扼杀了真正的天才。

家长要求儿童在学校认真,花费最大的力量才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却并不常见。

孩子们常常学习,学习占领了一去不复返的童年。

2.教育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角度考虑的比较多,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看待,要孩子知恩图报。

父母认为只有考上好的大学才有好的未来,学历越高本领就越大。

孩子在他们的“翅膀”下长大,总觉得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让他们在“温室”中长大,根本没有自己锻炼的机会。

中外幼教-中外家长育儿观念差异

中外幼教-中外家长育儿观念差异

中外幼教:中外家长育儿观念差异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甚至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话,家长都要仔细考虑,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

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

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比如在西方有很多这样的情形:父亲或母亲在前面走,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跟在后面走。

他们认为这对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十分重要。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他们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

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

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从小就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例如从孩子小时候就让他们认识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

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铲雪、秋天扫落叶等。

西方孩子从小就从事的送报等劳动,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

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西方孩子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

这在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看来可能有些“残忍”,而正是这看似“残忍”的教育,造就了西方孩子独立自强的生活本领。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从家庭观念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一、中西方家庭观念差异现代社会有两种主要的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与延伸家庭。

一对夫妇加上儿女,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叫核心家庭;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家庭是延伸家庭。

中国人比较注重“养儿防老”,但这句话在西方意义并不大。

西方家庭多为核心式,儿女成人后一般都自立门户,三代同堂极为少见。

当代中国自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后,“三口之家”愈来愈多,但三代同堂仍大量存在。

在西方,独立性的培养始于孩提时代。

当小孩周岁时,许多父母就给他们安排一个单间,有意让小孩从小习惯自己的小天地,这大概算是向个人独立迈出的第一步。

学生勤工助学都很普遍,除资助自己上学或挣点零花钱外,更主要的是从小改变事事都依赖父母的习惯。

有的去快餐店、加油站服务,有的为人送报、照看小孩,有的为人铲雪、代扫落叶,等等。

做父母的认为,小孩靠自己劳动挣钱有助于认识到金钱来之不易,从小培养起自立的意识。

子女18岁成年后就独立在外闯荡,或上学,或工作,他们宁愿租房也不愿与父母同住,他们认为与父母同住是不可思议的。

很多西方年轻人认为中国父母长期和已婚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匪夷所思。

美国的父母也丝毫没有将子女留在身边尽孝的念头,他们鼓励成年子女独立生活,认为子女一旦成家立业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搬出去住。

平时子女和父母外出共同就餐,侍者也会很自然地询问是否分开付账。

美国人认为,生儿育女是自己的事,父母没有为子女当保姆的义务,如果麻烦父母帮忙带一天小孩,也应按照社会上的劳务费标准支付费用。

美国法律规定父母抚养子女是必尽的义务,但没有规定子女必须赡养父母。

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强,血缘关系、亲情伦理积淀极厚,父母、子女始终是一家人,子女哪怕另设门户之后和父母仍不分彼此,把赡养父母、侍奉父母看作自己应尽的责任。

中国人如果一大家子去购物,父母为小孩买东西天经地义,已成年子女代父母付钱也理所当然。

西方人却不同,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关涉。

同时,中国人的传统关系是互补性的,即通常所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简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简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简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家庭教育,通常是指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庭中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驿站,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

正如蔡元培所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

”而父母,作为家庭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其言行、道德观念、能力、兴趣等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自身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现状受东方文明特有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限制,当今中国的家庭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主要表现在 1.盲目攀比。

大多数家长爱面子,习惯性地把孩子看成自己附属品,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经常拿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去和别人比较,以此来证明自己“教子有方”。

可家长的做法却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在对比中丧失了自信心。

2.施加压力过大。

现在的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都被当作小太阳,寄予家长所有的爱与期望。

正是家长这种过度的关注,造成了孩子学习焦虑、性格孤傲等心理问题。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西方,其家庭教育的发展则日趋科学化,家庭教育内容倾向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

家长也十分注重学习教育常识。

所以,西方培养出的孩子大多数很有主见,各方面能力也很强,能很快适应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机制。

也正因为如此,在诺贝尔获奖名单上,美国人比比皆是,中国人却寥寥无几,这与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1. 家庭教育呈现形式的差别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儒家思想是教育的核心。

“百善孝为先。

”基于这种传统观念,中国家庭教育呈现出“管”与“被管”的关系。

因此,中国的大多数家庭秉持的是“对外民主,对内专制”的原则,要求孩子对父母的话无条件服从。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对孩子说的词汇便是“不行”“不可以”“必须”“应该”,孩子即使再委屈也要求全。

所以,中国的父母是孩子的主宰,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永远处于被统治的地位。

在西方,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家庭教育表现出尊重个体发展的特征。

中西家庭教育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家庭教育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家庭教育文化差异论文家庭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也是方方面面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西家庭教育文化差异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西家庭教育文化差异论文篇一中西家庭教育的差异对比与分析摘要: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历史进程与文化背景孕育出的家庭教育风格自然也不尽一致。

对比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下西方家庭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得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从而思考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研究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西方差异1.家庭教育观念的差异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决定中西方家庭观念的差异。

孩子的成长过程犹如在白纸上作画。

在中国,父母习惯于为子女设计各种各样的模板,当子女在此模块上临摹发挥到极致时,便认为父母的教育取得了伟大的成功;而对比之下,西方父母在提供给子女最好的画笔之外,更侧重于循循善诱式的引导子女去描绘他们自身最喜爱的图画,这些色彩不一的图案往往给世界惊喜和冲击。

在这种情况下,中西方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行为习惯,思维模式,能力素养方面便体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明显的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存在重心上的差异。

重心的不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的核心,二是教育的内容侧重。

在中国,我们常说“养不教父之过”,父母应对对子女的教育负起责任,在子女的行为失当时,父母也要承担责任(有时候可能舆论认为父母需承担主要责任)。

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必定会对子女的一言一行加以约束和规范,避免成为舆论的针对对象。

另一方面,受到历史发展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子女的出息和作为可以给家庭带来巨大的荣誉和声誉,为父母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于是,父母对子女的培养又往往会受到这一利好趋势的引导,融于父母更多的意志和思考,家庭教育自然会逐渐趋向于以父母为中心,而不是孩子。

而西方相对民主和自由的文化风格熏陶下的家庭教育,父母与子女有着更多平等对话的机会。

家庭成员各自认为也相信各自的成长和发展应受到自身意志的体现。

家庭教育: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家庭教育: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

家庭教育: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异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值得父母持续追求的艺术,需要父母在与孩子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持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持续地根据孩子的特点探索自己的家庭教育,这才是智慧型父母的魅力。

精神需求VS物质需求中国有些家庭,在生活中极端宠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但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

这与西方的家庭教育理念正相反。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更重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而生活上只要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能够了。

所以,父母应改变教育方法,让孩子真正在精神方面感受到你对孩子的爱,感受到你的注重,感受到你的期望,而这种期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

只有这样,父母的期望在孩子身上才能产生正效应。

讲道理VS具体指导中国注重理论的、宏观的指导,粗线条地讲道理;西方更注重具体的、微观的指导。

我们有很多父母,只从道理上讲该怎么做,如果孩子做错了,稀里糊涂打一顿,打完了孩子还不知自己错在哪儿。

在国外很多家庭中,孩子无论犯了大错小错,也要受到惩罚,比如:不让看电视,或几天不许到外面和小朋友做游戏等,就是孩子想做的事不让他做,让孩子在他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中来体验对与错。

孩子就从这各式各样的体验中,明白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什么是对的,做什么是错的,从而一步步明白做人的道理。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的注重。

有人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

”这句话深刻指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所起的作用,按照传统观点,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有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又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史“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

从两块玻璃看中西方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第一块玻璃这是一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早上第二节课,我踩着铃声走向教室。

走近教室,本该安静的教室里传出叫喊声。

走进教室,学生的大呼小叫一下子变成了窃窃私语。

班长走了上来,向我汇报:“A同学把玻璃打烂了。

”“怎么回事?”“是A同学和B同学抢东西,在教室里吵闹,学习委员上前制止,没有拉住倒退的A同学,A的后脑勺就撞在玻璃上,撞碎了。

”刚说完,正式上课的铃声响了,我开始上课。

下课后,我告诉A同学:“根据学校的规定,请你回去告诉家里人,今天之内,把你弄坏的玻璃安好。

”早饭后是我坐班。

快下午自习时,A同学和他的父亲来了。

我和那位做父亲的打过招呼后,他去量了该安玻璃那个窗的尺寸。

当他双手抬着一块玻璃第二次出现在教室门口时,上下午课的铃声响了。

我在坐班,学生在专心的写字,他在安那块玻璃。

只听见又一声玻璃清脆的响声,我抬头一看,原来是他抬来的那块玻璃又碎了。

A同学的父亲走出教室时,难过地对他说:“你看,安一块玻璃多么难,你啊你------”A同学脸上很平静,没有出现我想象那种内疚的表情。

二十分钟的写字时间一晃而过,铃声再次响起。

我站起身整理书笔文具,准备离去时,有个年轻人双手抬着一块玻璃走进教室,跟在后面的是那位学生家长。

我再次打过招呼,就走出了教室(第一节课不是我的课)。

第二块玻璃这是一个在书里看到过的西方故事。

在美国,曾经有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破了邻居家的玻璃。

邻居要他赔十二点五美元安装玻璃的钱。

在当时,这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大人都要费些周折,更何况是一个小孩子!小男孩回家乡父亲要钱,他的父亲说:“你犯了错误,就应该从中接受教训并承担责任。

这十二点五美元我可以借给你,但你必须还我。

”小男孩虽然委屈,但还是答应下来。

此后,放学后就去打零工,割过草坪,送过报纸等等,半年之后,他才把这笔钱还清。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当选为美国总统的里根。

从两块玻璃中看中西教育人都是从小长大的,本来责任意识应该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步得到培养。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

—、引言家庭是处在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家庭教育是受社会文化背景影响的。

随着电视和网络的普及,中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更加广泛和频繁。

在这样一个信息化的复杂社会中,家长只有充分认识中西文化中的优劣之处,认真分析中西方目前教育发展现状,研究探讨孩子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处境,深入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段的心理需求,才能妥善解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有助于我们认识不同文化、不同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理念的差异,有助于我们理解西方国家的影视作品,有助于我们消除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会,更加清楚地体会到恰当的家庭教育将培养出更优秀的孩子、幸福快乐的孩子和将来更有成就的孩子。

二、中西文化差异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一)学前阶段的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启蒙教育的引路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是巨大的。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是学校、社会所不能替代的,它侧重于道德教育,教孩子怎样做人、怎样生活。

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决定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决定于出生后到五六岁时的教育。

”中国文化也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传统说法,可见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学前阶段是受家庭教育影响最大的时期,此时儿童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需要从父母那里获得必要的帮助。

西方家长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权去支配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出选择,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

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让他睡自己的房间,一旦孩子开始学吃饭,则尽量让他自己吃,即使吃得到处都是饭。

孩子在学走路期间,父母对跌倒的孩子做得最多的是不断的鼓励。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长是要管孩子的,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很多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顺从、听话。

在当代独生子女的特定社会条件下,家长对子女是高度重视的,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孩子已经大了还和父母睡在一起;为了让孩子多吃点饭,家长端着饭碗跟着孩子喂饭;因害怕孩子磕着碰着,经常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从电影《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育儿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育儿文化的差异

从电影‘洋妞到我家“看中西方育儿文化的差异张二霞(漯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漯河462000)㊀㊀摘要:电影‘洋妞到我家“在向我们讲述一个中国式家庭与国外互惠生在育儿方面所发生的矛盾的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中的众多不同㊂本文从教育方式㊁教育观念和生活方式三方面阐述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西方之间仍然留存的文化差异㊂关键词:‘洋妞到我家“中西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G78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072-02㊀㊀2014年春季热映的电影‘洋妞到我家“讲述了北京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请哥伦比亚来的互惠生做家教,由于文化的差异,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㊂育儿问题是中国普通家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洋妞到我家“就是反映了这样一个真实的社会现象㊂当一个来自不同文化的洋家教来到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它 侵入 进了中国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在客厅㊁在厨房㊁在卧室,在这个家庭的每一个角落里,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着最激烈的碰撞,这种碰撞看起来很平淡,但是它的紧张程度堪比一场战争㊂‘洋妞到我家“这部电影非常完整地把这两种文化的 短兵相接 呈现了出来,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只不过这场战争的阵地转移到了家里㊂中西文化的冲突和碰撞从来没有像今天离我们这么近,它已经进入了我们的客厅㊁卧室和厨房,它就和我们面对面,就站在我们面前,和我们眼望着眼㊁脸贴着脸进行着交流和对话㊂各种冲突和碰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抬手㊁一投足就能触碰到它㊂这就是现今的中国,一个越来越开放㊁包容,越来越国际化的中国㊂但是,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文化越来越引起西方国家的关注,并得到了理解和喜爱㊂和之前相比,中西方文化的矛盾冲突不断弱化,但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差异依然存在㊂一㊁教育方式的差异在育儿方式上,中西方父母差异很大,中国父母从小向孩子灌输成功教育,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西方的父母不怕孩子经历失败和挫折㊂首先,在孩子的独立性方面,中国家长凡事包办代替,西方家长充分信任孩子,选择放手而不是放任㊂电影中皮皮的妈妈要求皮皮喝鱼汤要用专门的勺子 过滤 ,出门要武装全身,不允许坐地铁和公交,回家后进门必须先喷消毒水;进幼儿园先问有没有哪个孩子生病以确保环境安全;孩子吃的有机蔬菜水果必须和大人吃的分开㊂其次,孩子的兴趣方面,中国的父母认为艺多不压身,为孩子选择各种兴趣班,而西方的父母则相对尊重孩子,不给孩子各种压力㊂皮皮妈妈要求皮皮小小年纪就要学外语㊁学绘画㊁背诗词㊁学钢琴等㊂皮皮妈妈对女儿这些看似 奇葩 的要求,其实是裹挟着中国家长的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的普遍焦虑㊂父母以爱的名义,剥夺着孩子探索世界的自由㊂最后,在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上,中国家长是传统的家长制,处于核心地位,是权威,是统治者,而西方父母提倡自由和平等,他们把自己的孩子当作朋友一样尊重㊂皮皮妈妈在他们家就是权威,不管自身的条件如何,不管女儿是否愿意,皮皮妈妈就是想移民到国外,不考虑孩子的意愿,包办家里孩子的一切㊂中国的父母在家庭里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子女只有顺从㊂西方的父母受其文化和社会的制约,对孩子相对比较宽容和民主,他们相对会征求孩子的意愿,不过分要求孩子达到自己设定的要求,而是给予更大的空间㊂二㊁教育观念的差异在育儿观念上,笔者认为在心态上,中国父母与西方父母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异㊂第一,西方父母特别在意孩子的自尊㊂第二,中国父母总是寄予孩子极高的期望,把孩子看成自己的一切㊂第三,中国父母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兴趣爱好都强制干涉,为孩子规划好一切㊂西方父母大多认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兴趣和爱好,应该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㊂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心理和选择,让孩子感觉到他是自己的主人,让孩子自己选择,而不是去支配和限制孩子的行为㊂中国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听话,顺从㊂影片中皮皮妈妈一个月花6800请来个洋妞教5岁的小公主学英语,为了让女儿生活得像小公主,捧在手里怕丢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女儿百般呵护,这也是现在中国家庭普遍的溺爱教育方式㊂皮皮妈妈自己虽说出门还算光鲜,可内衣却穿得钢托直扎肉,却整天哭着喊着要移民㊂皮皮妈妈曾经说孩子就是我的希望,我的梦想当年没有完成,现在由我的女儿替我完成㊂而西方国家的父母从小注意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让孩子得到锻炼,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们不会去设计孩子的未来,对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揽,而是更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把孩子培养成能适应社会㊁适应环境,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㊂三㊁生活方式上的差异西方父母认为孩子一出生就有了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㊂父母没有特权去支配和限制他们的行为,而是让孩子感觉到他们是自己的主人,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而不是要求孩子顺从㊁听话㊂在西方很多国家,小孩子长到三周岁以后一定要自己独立睡一个屋子,吃喝拉撒睡全部自理,上高中开始,(下转第71页)27现代交际㊃2018年3期㊀㊀作者简介:张二霞,漯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与跨文化交际㊂方法,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出译本的节奏性:例: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在译诗之中的重读与非重读,类似于唐诗中的平仄音调,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诗歌翻译的韵律美㊂许渊冲在翻译诗歌中强调 三美论 ,即 意美㊁音美㊁形美 ㊂例: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Ifastherockyourloveisstrong,Thenmineascreepingvineislong.Thevine sresistantassilkthread;Noonecouldliftarocko erhead.㊀㊀许渊冲指出,意美就是不仅要表达出原语的字间之意,还要传达出言外之意㊂他在翻译时,很好地表达出其爱情这层深意㊂音美是指译文可借用译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㊂许译本是有押韵的,如 strong,long 和 thread,o erhead ,形美则是强调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方面,应尽量做到形似㊂在‘孔“中,许译本也体现了诗句的工整㊂二、结语翻译不可能实现与原文一对一的绝对对等,而是基于作者对原文理解程度和翻译的忠实程度的表达㊂所以,中外译本虽然存在翻译特点的差异,但各有所长㊂参考文献:[1]许渊冲.汉魏六朝诗[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2008.[2]贾晓英,李正栓.国外译者古诗英译中的异化倾向与 再创造 以韦利‘孔雀东南飞“英译为例[J].外语教学,2015(5):96-99.责任编辑:韩㊀丹(上接第72页)每个孩子都以花父母的钱为耻㊂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更像是温室里的花朵,见不得一点风雨㊂另外,中国婴儿从出生开始与长辈同睡,小的时候,自己的房间利用率低,在西方家庭中,孩子从小就在自己的房间独立生活㊂影片中皮皮妈妈每天晚上陪着女儿,长期和丈夫分居,在她的过度保护之下,皮皮的自理能力反而更差㊂目前有相当一部分父母以爱孩子为名,给予孩子过多的溺爱,但是另一方面让孩子在小小的年纪背上了不相符的学习上的压力,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怕孩子受了委屈,好多孩子过着 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式 的生活㊂影片中皮皮的妈妈也是如此,对女儿照顾得无微不至,宁愿牺牲自己,口口声声是为了自己的女儿好,小女孩5岁了连鱼刺骨头都不会吐,几乎没有任何的生活能力,而互惠生娜塔莉的到来,正是着力于改变这些,她以自己的方式教会了孩子各种生活能力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中国的老话反倒是由这个来自异国的女孩教会孩子的㊂很多在中国父母眼中不可为之的事情,其实才是孩子得以成长独立的关键㊂我们一再看到国外环境的优越,却忽视了西方教育中独立与自主才是其真谛所在,电影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对中国式移民和家庭教育的反思,以最真切的方式呈现,令观众动容㊂中西方文化差异决定了中西方育儿文化的差异,在不同文化的熏陶下,家长的教育理念㊁方式也会相应不同,那么孩子的人生也可能因这些育儿方式的差异有所不同㊂我们只有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研究这种文化差异在家庭育儿教育中的体现,取长补短,才能在家庭育儿的领地上建筑高楼大厦㊂参考文献:[1]蔡美儿.虎妈战歌[M].张新华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2]李玉艳,李静.中西方儿童教育的文化差异[J].海外英语,2010.[3]华城,何烈胜.我是鹰爸[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2.[4]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5]王东华.发现母亲(上)[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6]徐晓兰.需要成长的不只是孩子[J].思想理论教育,2011(8):25.[7]启程.谦卑的养育,幸福的担当[J].检察风云,2011(7):72-73.[8]路静.中西文化差异探析[J].考试周刊,2009(44):84-85.[9]仲療.浅析中西文化差异[J].中国科技信息,2010(23):162-163.[10]覃明.浅析中西方文化之差异[J].中共桂林市党委学报,2009.责任编辑:刘㊀健17‘孔雀东南飞“两译本比较。

中西育儿观念的差异

中西育儿观念的差异

中西育儿观念的差异一、引言育儿观念是不同文化间的重要差异之一。

中西方文化因其价值观与传统习俗的不同,导致了在教育和养育孩子方面存在着一些显著的差异。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家庭交互和独立性等方面探讨中西育儿观念的差异,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二、教育理念的差异在教育理念上,中西方存在明显差异。

中国家长普遍强调孝顺和家庭观念的重要性,注重孩子的继承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相比之下,西方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个人发展和自主性。

他们强调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三、家庭交互的差异中西方在家庭交互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关系更加依赖亲情纽带,家长通常会采取更严格的管教方式,强调父母权威。

而在西方文化中,家庭关系更注重平等和尊重。

家长更倾向于与孩子平等对待,给予他们更多的自由和责任。

四、独立性的差异中西方的独立性观念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文化中,孩子通常依赖父母、家庭和社会支持。

家长普遍倾向于为孩子做出决策,而孩子的个人意愿和独立性则相对较低。

相比之下,西方文化中,独立和自主能力被视为重要的品质。

西方家长倡导孩子自主决策和承担责任,培养他们面对挑战和问题的能力。

五、差异产生的原因中西育儿观念的差异有其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集体利益,反映在教育中就更多地注重孝道和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而西方文化则受到个人主义和自由意志的影响,注重个人发展和自主性。

此外,社会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也对育儿观念产生了影响。

六、中西育儿观念的交融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育儿观念逐渐交融。

中国家长开始关注孩子的个人成长和兴趣培养,而西方家长也开始重视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这种交融不仅丰富了育儿观念,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七、结论中西育儿观念的差异是不同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体现。

对于家长来说,了解不同文化的育儿观念有助于提高育儿水平,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借鉴。

在不同文化交流的背景下,中西育儿观念的交融将推动育儿理念的进步和多样化。

浅谈中美家庭育儿观念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美家庭育儿观念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美家庭育儿观念文化的差异作者:李蕊肖玲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2期摘要:本文从中美育儿观念的概述入手,研究了育儿观念的差异,分析了形成差异的原因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为丰富和转变我国家庭原有的育儿观念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美家庭育儿;观念差异;原因;发展一、中美家庭育儿观念文化概述育儿观念一直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它是指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从一个孩童呱呱坠地到他长大成人,家庭是他成长的主要场所,从而我们也就能很明显的认识到育儿观念的重要性。

时至今日,我国的育儿观念仍存在着一些误区,所以我们更应该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有价值的教育实践,在中美文化中,育儿观念就有着很大的差异。

1. 中国家庭育儿观念文化。

中国的育儿观念着重于儿女能有个好工作,生活一帆风顺。

在这种企盼之下,父母对孩子的专注点就是保证孩子的生活质量。

其次父母最注重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只想让孩子一门心思的念书,至于孩子今后独立生活的能力等则考虑甚少,有的甚至完全不考虑。

2. 美国家庭育儿观念文化。

中美家庭的育儿观念有着天壤之别,美国家庭的着眼点在于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适应能力强和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人。

美国家庭以“发掘孩子所有潜能”为根本教育理念,将孩子内在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从不埋没孩子的才华,在这种观念下,父母培养了子女的兴趣和独立生存的能力,使孩子拥有自主意识,敢于创新,能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

二、中美家庭育儿观念文化的差异由于中美受不同的文化和地域等因素影响,导致了中美家庭育儿的重心不同,从而使中美两国家庭的育儿观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明显的表现在教育的目的、方法和结果等方面的不同。

1.对孩子“潜能”的发掘。

中国的父母不善于发现儿女身上的闪光点,在无形之中扼杀了子女的许多潜能。

而美国父母的育儿观念,以“发掘孩子所有潜能”为主要出发点,积极发掘和培养子女们的潜能。

2.“依赖性”与“独立性”。

中国家庭往往认为父母对子女应当负起很大的责任,总想包办孩子生活上的一切。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析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析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析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探析中西方儿童教育的差异【摘要】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历史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政治背景不同。

在这些众多差异因素的影响下,中西方儿童教育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本文将从介绍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入手,其中主要介绍了中西方教育观念的差异、家庭教育观念产生差异的原因等内容。

然后又介绍了中西方学校教育存在的差异,该部分主要从基础教育差异、高等教育差异两方面入手,对中西方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阐述。

最后,介绍了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这也是导致中西方儿童教育存在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人们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西方儿童教育工作,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方儿童教育存在的差异。

【关键词】传统文化;中西方儿童;教育差异;建议和意见儿童不同于成年人,他们年纪尚幼,性格和思维方式还没有定型。

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人们一直将儿童当作是半个成年人。

但是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对“人性”有了一个较为新型的认识,儿童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

他们提倡儿童应被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

儿童作为国家的希望,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关注他们的内心想法,积极的与他们进行正确的交流,这些都是成年人需要做好的地方,若是对儿童采取较淡粗暴的态度和方式,就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留下阴影,从而酿成悲剧。

但是另一方面,西方的教育方式不一定全都适用于中国家庭,导致这一原因正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以下就是本人的总结。

一、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家庭教育是指家庭交流互动中,家长对子女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对孩子性格的发展和思维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是孩子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

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他们的任何行为或习惯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并对儿童的兴趣、习惯、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儿童通过学习和模仿家长,接受外界知识。

而中西方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导致孩子在人为处事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

幼儿教育中的中西教育理念对比

幼儿教育中的中西教育理念对比

幼儿教育中的中西教育理念对比中西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对比幼儿教育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而中西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西教育理念的对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教育方式的优劣之处,并为幼儿教育的改进提供一些思考。

首先,中西教育理念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存在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个体的发展,强调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

西方教育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中方教育则更加注重纪律和规矩,强调孩子的听从和遵守能力。

中方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强调孩子的服从性和纪律性。

其次,中西教育理念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差异。

西方教育倾向于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合作学习。

教师在西方教育中更多的是一个引导者和辅导者的角色,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相比之下,中方教育更加注重教师的权威性和知识传授的方式。

教师在中方教育中往往扮演着一个权威的角色,学生则被动地接受知识。

再次,中西教育理念在评价标准上也有所不同。

西方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人发展,评价标准更加灵活多样。

西方教育强调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比之下,中方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和知识掌握程度,评价标准更加单一和固定。

中方教育注重学生的记忆和应试能力,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依据。

最后,中西教育理念对于幼儿教育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西方教育强调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而中方教育更加注重纪律和规矩的培养,强调孩子的听从和遵守能力。

中方教育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记忆,强调孩子的服从性和纪律性。

总结起来,中西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教育注重个体发展、互动式教学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中方教育则更加注重纪律性、教师权威和考试成绩。

在实际幼儿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中西教育理念的优点,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同时也要注重纪律和规矩的培养。

社会领域幼儿园小班教案:介绍国内外的文化差异

社会领域幼儿园小班教案:介绍国内外的文化差异

在社会领域幼儿教育中,小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小班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让孩子们认识到世界的多样性,探索各种文化差异,让他们成为能够真正意识到多元文化的人。

今天,我们将介绍国内外的文化差异,分析如何在幼儿园小班教育中进行有效的文化教育。

一、国内文化差异中国是多元文化的国度,各个地区的文化差异较为显著,幼儿们在家庭、幼儿园或周边社区中,也有很多地区文化差异的体现。

如:1、风俗习惯由于中国各地的出生人口、家庭宗教信仰、历史文化渊源及气候因素等影响,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上也各有不同。

比如,汉族在端午节时吃粽子,而少数民族在过节时则有各自的传统食品。

2、语言中国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保留着各自的语言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如藏族、维吾尔族、彝族等许多民族使用中文之外的本民族语言。

3、艺术中国各地区的民间艺术也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蒙古族的长调,闽南的金晃舞、山东的折子戏等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表现。

二、海外文化差异全球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历史进程和文化背景,使得各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了解海外文化差异:1、饮食文化西方人的主食以面包、土豆和米饭为主,而中国人则以面条、饺子和米饭为主,日本则相对于少吃肉食。

2、信仰与习俗西方基督教为主要信仰,中东地区则较为严格地遵守伊斯兰教教义。

某些地区的节庆习俗也有所不同。

3、社交文化不同国家在社交文化上的礼仪也有所不同。

比如西方人见面时通常互相打招呼,而日本则有多种不同场合下的多种不同礼仪。

三、如何在幼儿园小班教育中进行有效的文化教育1、收集资料教师需要先对各种文化差异及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收集各种地区文化习俗和节庆、当地音乐、手工艺品等实物素材,为幼儿提供展示和观察的机会。

2、利用多种教育手段在小班教学中,可以结合多种教育手段,如幻灯片、儿歌、游戏、读物等,帮助孩子们探究和了解各种文化差异,学会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

3、营造多元文化环境在幼儿园内建立多元文化环境,如布置海外文化区,汉族文化区等,让幼儿有意识地接触不同地区的文化。

中西方儿童教育文化的三个差异 - 海外育儿

中西方儿童教育文化的三个差异 - 海外育儿

中西方儿童教育文化的三个差异- 海外育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是必不可少也是最重要的,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儿童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起点,中西方都是非常重视儿童时期的教育,但又在文化、经济、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儿童教育文化的差异。

那么,我们就来聊聊中西方儿童教育文化的差异。

一、学习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有着很大不同的态度。

中国家长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是否考了一百分,是否登上了学校的光荣榜。

对于孩子的要求就是专心、认真的读书,学艺术,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孩子的天分、创造力、独立思维等等。

西方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却是很开放的态度,他们不在乎试卷上的分数,反而注重的是孩子在实践上的发展。

他们要学的是生活的技能,人生的本领。

自始至终都是以孩子的独立生存、动手能力、创造力为主。

二、家长的教育思想中国历史已有五千年之久,人们所受的文化影响较深,封建老派传统的思想,让家长在教育思想上一直保持着内敛、保守。

他们认为孩子顺从听话、学习成绩好,就是给他们脸面增添光彩,他们不允许孩子做学习以外的事。

而西方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则是开放,有很大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能够让孩子去接受很多的新鲜事物,不仅仅局限于学习。

三、家长的教育方式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可能更多从个人荣誉和个人养老考虑,他们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人财产”来比较,攀比孩子的学习成绩,攀比孩子的荣誉证书,攀比孩子的工作单位。

认为只有考上好的大学才能有好的未来,所以从孩子出生起,就给孩子安排好了路。

要在哪个重点学校上学,要考哪个荣誉证书,要在哪个国家单位上班,都一一安排。

若是孩子违背了他们的意愿或是没有达到要求,他们就会责备孩子甚至进行打骂。

中国孩子完全在父母的“温室”下长大,所有的衣食住行都被包办到底,完全没有自己锻炼的机会。

恰恰相反,西方家长在教育方式上很开放,给了孩子的绝对的自由,对孩子放手但绝不放纵。

中西方父母育儿方式的差异

中西方父母育儿方式的差异

你说这事儿逗不逗?同样是带孩子,中西方父母的方式咋就差那么多呢?咱们东方父母讲究的是“严师出高徒”,而西方父母呢,则更偏向于“放养式教育”。

这差异,简直就像中餐和西餐一样,各有各的味儿,各有各的门道。

在咱们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那可是出了名的严格。

孩子从小就得学各种才艺,钢琴、舞蹈、书法,一个都不能少。

为啥?还不是为了让孩子将来能有个好出路,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而且,咱们东方父母还特别注重孩子的礼仪教育,吃饭得规矩,说话得得体,连走路都得有模有样。

这背后的原因嘛,说白了就是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有教养、有素质的人。

反观西方父母呢,他们的育儿方式就显得宽松多了。

孩子嘛,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别惹出大乱子就行。

他们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创造力和个性发展,鼓励孩子大胆尝试新事物,即使失败了也没关系。

在西方父母眼里,孩子的快乐和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至于成绩嘛,那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事儿。

这差异,有时候还真让人哭笑不得。

比如,咱们东方孩子去西方家庭做客,可能会因为不适应那种“自由散漫”的氛围而感到拘束;而西方孩子来到咱们东方家庭,又可能会因为规矩太多而感到压抑。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差异也正是中西方文化的魅力所在嘛!其实啊,中西方父母育儿方式的差异,说到底还是源于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教育理念。

咱们东方人讲究的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孩子能成为社会的栋梁;而西方人则更注重孩子的个人发展和幸福感,希望他们能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

这两种方式嘛,各有千秋,也各有利弊。

所以啊,咱们也别一味地贬低或吹捧哪种方式。

毕竟,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适合他们的才是最好的。

咱们做父母的,还是得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快乐!。

从育儿方式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育儿方式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育儿方式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育儿方式存在巨大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育儿方式的比较,探讨了这些差异存在的根源,即中西方在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家庭观念上的不同。

通过比较和探讨不同育儿方式的优劣,我们能融贯中西,从中取长补短,培养出更符合未来发展的下一代。

[关键词]育儿文化差异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家庭观念随着全球化不断加快,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育儿是典型的民俗传承事项之一,它衔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通过对中西方育儿方式及其文化根源的比较,我们可以结合体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好孩子”的标准不同——中西方价值取向的差异在中国,“乖”和“听话”是好孩子的标准。

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要服从长辈的思想,而在西方,孩子们“自由散漫,没大没小”,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敢于挑战长辈的权威性。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中西方心理积淀的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的儿童从出生起,就在受到各自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和洗礼。

中国文化中价值取向是以群体为核心,崇尚谦虚、内敛,因此大多学生们从小不敢张扬个性,表现创意。

教师和家长是权威和专家,“学什么,怎样学”的决定权和选择权都在教师乃至领导手里。

甚至在提到学习目的时,中国学生常常会说“为振兴祖国而学”,或是“为了不辜负老师和父母亲的希望而学习”,很少会说“为自己的兴趣而学”。

而西方则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强调个性的张扬,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

人们崇尚独立思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在对待学习上,强调创新、开拓、求异、求变。

那这两种价值观到底孰优孰劣呢?我们知道价值体系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种文化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可简单理解为这种价值标准先进,而那种价值标准落后。

但是有一点很确定,那就是受中国传统价值取向影响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教研探索
11/2007从育儿方式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s 钱鲍华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育儿方式存在巨大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育儿方式的比较,探讨了这些差异存在的
根源,即中西方在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家庭观念上的不同。

通过比较和探讨不同育儿方式的优劣,我们能融贯中西,从中取长补短,培养出更符合未来发展的下一代。

育儿 文化差异 价值取向 道德观念 家庭观念
随着全球化不断加快,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

育儿是典型的民俗传承事项之一,它衔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通过对中西方育儿方式及其文化根源的比较,我们可以结合体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好孩子0的标准不同)))中西方价值取向的差异
在中国,/乖0和/听话0是好孩子的标准。

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要服从长辈的思想,而在西方,孩子们/自由散漫,没大没小0,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敢于挑战长辈的权威性。

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中西方心理积淀的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的儿童从出生起,就在受到各自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和洗礼。

中国文化中价值取向是以群体为核心,崇尚谦虚、内敛,因此大多学生们从小不敢张扬个性,表现创意。

教师和家长是权威和专家,/学什么,怎样学0的决定权和选择权都在教师乃至领导手里。

甚至在提到学习目的时,中国学生常常会说/为振兴祖国而学0,或是/为了不辜负老师和父母亲的希望而学习0,很少会说/为自己的兴趣而学0。

而西方则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强调个性的张扬,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

人们崇尚独立思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

在对待学习上,强调创新、开拓、求异、求变。

那这两种价值观到底孰优孰劣呢?我们知道价值体系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种文化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可简单理解为这种价值标准先进,而那种价值标准落后。

但是有一点很确定,那就是受中国传统价值取向影响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

我国自古即崇尚变易的哲学理念,认为只有依情境之需要调整、变通,方能达到稳定发展。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年代,了解中西方价值取向的差异,彼此借鉴,不断变通,对于我们培养下一代有益无害。

二、对孩子的尊重不同)))中西方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
电影5刮痧6中有这样一幕:当儿子与美国老板的儿子起了争执时,主人公许大同不问缘由就当众打了自己儿子。

这样的情景在中国很普遍,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为子纲0的表现。

中国的父母大都存在这样的一种观念:/因为我是你的父母,你必须听我的0。

很少有父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平起平坐,/棍棒之下出孝子0的家长制遗风弥久。

西方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公正为道德原则,凡符合公正的即是道德的。

比如两个小孩打架,他们的父母不会为了照顾对方父母的面子而一味责怪自己的孩子。

西方的父母还习惯于放纵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兴趣,他们常常鼓励孩子去做他们认为对的事。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可归结为中西方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流和总体是一种主静、内求伦理道德体系。

于国不可轻易变法,于家不可改了规矩。

人们普遍重视血缘关系,社会体制等级森严。

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时时受到各自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形成了/谦以待人、虚以接物0的信条,通过/让己受损,使人获益0的方式来表示最大的礼貌和尊敬。

与中国的伦理道德相对应,西方社会突显个人价值至上,个人主义伦理道德和市场自由竞争经济观念成为指导民众的基本信条。

西方文化中等级和身份观念淡薄,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
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

三、是否采用隔代教育)))中西方家庭观念不同
在中国,新生儿降临到一个家庭以后,基本上都是由祖辈们在抚养孩子。

老人们非常注重/几代同堂0的家庭形式和氛围,大都向往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

而在西方,父母一方或者辞去工作全职在家带孩子,或者将孩子交给专门的机构来照顾,很少完全托付给老人照顾。

对多数西方老人而言,退休后的岁月是用来享受、放松的时光,带孩子不合适。

他们也往往不愿去剥夺孩子父母养育幼儿的乐趣,不想干涉自己的子女的生活。

西方的核心家庭(一对夫妻+子女)占主导地位,主干家庭(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的家庭)数量很少。

儿女成年以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离开父
母,单独居住。

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源自古代,他们把子女看作自己的延续和财产,往往拼将一生的辛劳,奉献所有的金钱、精力。

因此,当家庭中的第三代出生以后,老人们理所当然认为抚养孙辈是自己刻不容缓的责任。

作为回报,子女在索取了如此沉重寄托和投入后,要尽/孝0,要付出听从家长、关心家庭成员、丢弃自我意识的代价。

以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社会模式在西方早就被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的城邦组织所取代,这种社会制度的转变导致了西方家庭观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子女就是上帝托付、寄养在他们家里的孩子,父母要尽到抚养责任。

等到孩子到了十多岁成人后,父母的责任就结束了。

爱怎么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事,抚养第三代绝非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在我国,隔代教育是一个颇令人无奈的话题。

孩子由祖辈教养,年轻父母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于事业。

隔代教育也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孤寂,使其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对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

然而,由于祖辈在生理和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有差别,所以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这种教育模式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关系着未来中国人口的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国传统育儿习俗以家长为尊的亲子关系准则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育儿模式,已不能够适应当今的发展趋势,应予以调整。

但是传统育儿习俗所提倡的伦理道德教育及其它的一些合理因素是我国传统的美德,也是育儿习俗的精华所在,应该予以承继、发扬。

在养育儿女方面,中西方各有各的传统,各有各的方式,并且有时候很难去评判其优劣。

或许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结合两种文化,取各自精华,去各自缺点。

最好的,不一定是纯中国的,也不一定是纯外国的,应该是融合的。

参考文献:
[1]吉国秀.当代育儿习俗流变[J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李雪梅,张郁.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探究[J ].理论导刊,2006,(6).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肖德林.中西文化交际中价值观问题的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5,(8).
[5]王昭.家庭观的文化差异模式[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6).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职业大学)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