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育儿方式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教研探索

11/2007从育儿方式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s 钱鲍华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育儿方式存在巨大差异。本文通过对中西方育儿方式的比较,探讨了这些差异存在的

根源,即中西方在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家庭观念上的不同。通过比较和探讨不同育儿方式的优劣,我们能融贯中西,从中取长补短,培养出更符合未来发展的下一代。

育儿 文化差异 价值取向 道德观念 家庭观念

随着全球化不断加快,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育儿是典型的民俗传承事项之一,它衔接着人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对中西方育儿方式及其文化根源的比较,我们可以结合体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于民族的振兴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好孩子0的标准不同)))中西方价值取向的差异

在中国,/乖0和/听话0是好孩子的标准。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了要服从长辈的思想,而在西方,孩子们/自由散漫,没大没小0,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敢于挑战长辈的权威性。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中西方心理积淀的价值观念的差异。

中西方的儿童从出生起,就在受到各自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和洗礼。中国文化中价值取向是以群体为核心,崇尚谦虚、内敛,因此大多学生们从小不敢张扬个性,表现创意。教师和家长是权威和专家,/学什么,怎样学0的决定权和选择权都在教师乃至领导手里。甚至在提到学习目的时,中国学生常常会说/为振兴祖国而学0,或是/为了不辜负老师和父母亲的希望而学习0,很少会说/为自己的兴趣而学0。而西方则强调以个人为主体,强调个性的张扬,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心中。人们崇尚独立思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实现个人利益,并且认为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在对待学习上,强调创新、开拓、求异、求变。

那这两种价值观到底孰优孰劣呢?我们知道价值体系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种文化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可简单理解为这种价值标准先进,而那种价值标准落后。但是有一点很确定,那就是受中国传统价值取向影响的教育方式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我国自古即崇尚变易的哲学理念,认为只有依情境之需要调整、变通,方能达到稳定发展。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年代,了解中西方价值取向的差异,彼此借鉴,不断变通,对于我们培养下一代有益无害。

二、对孩子的尊重不同)))中西方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

电影5刮痧6中有这样一幕:当儿子与美国老板的儿子起了争执时,主人公许大同不问缘由就当众打了自己儿子。这样的情景在中国很普遍,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为子纲0的表现。中国的父母大都存在这样的一种观念:/因为我是你的父母,你必须听我的0。很少有父母愿意与自己的孩子平起平坐,/棍棒之下出孝子0的家长制遗风弥久。西方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以公正为道德原则,凡符合公正的即是道德的。比如两个小孩打架,他们的父母不会为了照顾对方父母的面子而一味责怪自己的孩子。西方的父母还习惯于放纵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自己的兴趣,他们常常鼓励孩子去做他们认为对的事。

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可归结为中西方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流和总体是一种主静、内求伦理道德体系。于国不可轻易变法,于家不可改了规矩。人们普遍重视血缘关系,社会体制等级森严。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们时时受到各自地位和角色的制约,形成了/谦以待人、虚以接物0的信条,通过/让己受损,使人获益0的方式来表示最大的礼貌和尊敬。

与中国的伦理道德相对应,西方社会突显个人价值至上,个人主义伦理道德和市场自由竞争经济观念成为指导民众的基本信条。西方文化中等级和身份观念淡薄,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亲友,都没有特

权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选择,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

三、是否采用隔代教育)))中西方家庭观念不同

在中国,新生儿降临到一个家庭以后,基本上都是由祖辈们在抚养孩子。老人们非常注重/几代同堂0的家庭形式和氛围,大都向往含饴弄孙,享受天伦之乐。而在西方,父母一方或者辞去工作全职在家带孩子,或者将孩子交给专门的机构来照顾,很少完全托付给老人照顾。对多数西方老人而言,退休后的岁月是用来享受、放松的时光,带孩子不合适。他们也往往不愿去剥夺孩子父母养育幼儿的乐趣,不想干涉自己的子女的生活。西方的核心家庭(一对夫妻+子女)占主导地位,主干家庭(一个家庭中有两代以上的家庭)数量很少。儿女成年以后,不论成家与否,一般都离开父

母,单独居住。

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源自古代,他们把子女看作自己的延续和财产,往往拼将一生的辛劳,奉献所有的金钱、精力。因此,当家庭中的第三代出生以后,老人们理所当然认为抚养孙辈是自己刻不容缓的责任。作为回报,子女在索取了如此沉重寄托和投入后,要尽/孝0,要付出听从家长、关心家庭成员、丢弃自我意识的代价。

以宗法制度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社会模式在西方早就被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制的城邦组织所取代,这种社会制度的转变导致了西方家庭观的差异。西方人认为子女就是上帝托付、寄养在他们家里的孩子,父母要尽到抚养责任。等到孩子到了十多岁成人后,父母的责任就结束了。爱怎么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事,抚养第三代绝非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在我国,隔代教育是一个颇令人无奈的话题。孩子由祖辈教养,年轻父母得以解除后顾之忧,专心于事业。隔代教育也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孤寂,使其从孙辈的成长中获得生命力,对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态大有裨益。然而,由于祖辈在生理和心理上必然带有老年人的特点,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等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有差别,所以隔代教育对幼儿个性发展难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这种教育模式的成败在某种程度上关系着未来中国人口的质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中国传统育儿习俗以家长为尊的亲子关系准则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育儿模式,已不能够适应当今的发展趋势,应予以调整。但是传统育儿习俗所提倡的伦理道德教育及其它的一些合理因素是我国传统的美德,也是育儿习俗的精华所在,应该予以承继、发扬。在养育儿女方面,中西方各有各的传统,各有各的方式,并且有时候很难去评判其优劣。或许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就是结合两种文化,取各自精华,去各自缺点。最好的,不一定是纯中国的,也不一定是纯外国的,应该是融合的。

参考文献:

[1]吉国秀.当代育儿习俗流变[J ].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2]李雪梅,张郁.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探究[J ].理论导刊,2006,(6).

[3]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肖德林.中西文化交际中价值观问题的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5,(8).

[5]王昭.家庭观的文化差异模式[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1,(6).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职业大学)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