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尧)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一)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定位与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提高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1.2 课程内容本课程内容包括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
二、教学方法2.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
2.2 实践环节安排实地考察、实验操作等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工程技术的应用,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3 互动与反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问、发表观点,通过小组讨论、作业批改等环节,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3.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了解环境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途径。
3.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3 素质目标四、教学安排4.1 课时安排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堂讲授、8次案例分析、8次小组讨论。
4.2 进度安排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安排每次课的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
五、课程评价5.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环节表现、期末考试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5.2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
5.3 反馈与改进根据课程评价结果,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指导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六)六、教学内容与教材6.1 教材本课程选用《环境工程原理》教材,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作者为、。
6.2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环境污染及其控制技术、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其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的作用。
2. 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类型、成因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3. 帮助学生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提高学生的环境法制观念。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进行环境调查、监测、评价和环境工程设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环境数据收集、处理和报告撰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环境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2. 增强学生的环保责任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的意愿。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在团队中沟通、协作的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体系,提高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学生特点:本课程针对的是高年级学生,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本课程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解决实际环境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预定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环境、环境问题、环境工程定义及其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环境标准、环境法规和环境伦理等。
2. 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涉及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类型、成因及防治技术,如脱硫技术、污水处理技术、固废处理与处置技术等。
3. 环境监测与评价:介绍环境监测方法、环境质量评价原理及方法,包括水环境质量评价、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等。
4. 环境规划与管理:讲解环境规划、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体系等。
环境工程原理 教案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教案标题:环境工程原理教案目标:1. 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环境工程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案大纲:1. 环境工程概述a. 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b. 环境工程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 环境工程原理a. 水污染控制原理i. 水质标准和监测方法ii. 污水处理技术和工艺b. 大气污染控制原理i. 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和来源ii.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和措施c. 固体废物处理原理i. 固体废物的分类和处理方法ii. 垃圾处理设施和管理d. 环境监测与评估原理i. 环境监测方法和技术ii. 环境评估的步骤和指标3. 环境工程案例分析a. 案例1:水污染控制i. 污水处理厂设计和运行ii. 水环境保护政策和管理b. 案例2:大气污染控制i. 燃煤电厂的大气污染控制ii. 大气污染治理项目的实施c. 案例3:固体废物处理i. 垃圾填埋场的建设和管理ii.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4. 环境工程实践a. 实验1:水质监测和污水处理实验b. 实验2:大气污染物测量和控制实验c. 实验3:固体废物处理实验教案教学方法:1. 授课讲解:通过教师讲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对环境工程的认识和理解。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环境工程案例,让学生了解环境工程的应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实验实践:通过实验实践,让学生亲自操作和探索环境工程的技术和方法。
4. 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对环境工程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教案评估方法:1.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案例分析和实验实践进行交流和分享。
2. 课堂练习:布置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环境工程原理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环境工程实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案参考资源:1. 《环境工程原理》教材2. 相关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3. 环境工程案例和实验指导书教案拓展建议:1. 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如参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中心等。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设计方案

环境工程课程设计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方法,掌握环境污染治理技术;2. 了解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政策,认识环境与发展的关系;3. 掌握环境监测与评价的基本方法,具备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环境治理工程设计;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环境现状进行监测、评价,并提出改善措施;3.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调查研究等方式,提高沟通、表达、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绿色发展的观念;2. 增强学生关注环境问题的意识,激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旨在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二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思维活跃,对环境保护有一定认识,但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理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包括环境污染的定义、类型及成因;环境工程的基本任务、方法和技术。
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工程概述2. 水污染治理技术:介绍污水处理、饮用水净化技术;重点讲解生物处理技术、化学处理技术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水污染治理3.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阐述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技术;重点介绍脱硫、脱硝、除尘技术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大气污染治理4.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讲解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方法及资源化利用技术。
教材章节:第四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5. 环境监测与评价:介绍环境监测方法、监测技术;讲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原理、程序和方法。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题目:填料吸收塔一、课程设计的意义与目的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的一个总结性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门课程及有关选修课程的基本知识去解决某一设计任务的一次训练。
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它也起着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作用。
课程设计不同于平时的作业,在设计中需要学生自己做出决策,即自己确定方案,选择流程,查取资料,进行过程和设备计算,并要对自己的选择做出论证和核算,经过反复的分析比较,择优选定最理想的方案和合理的设计。
所以,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益实践。
通过课程设计,学生应该注重以下几个能力的训练和培养:1. 查阅资料,选用公式和搜集数据(包括从已发表的文献中和从生产现场中搜集)的能力;2. 树立既考虑技术上的先进性与可行性,又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并注意到操作时的劳动条件和环境保护的正确设计思想,在这种设计思想的指导下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迅速准确的进行工程计算的能力;4. 用简洁的文字,清晰的图表来表达自己设计思想的能力。
二、设计资料(一)、设计题目:清水吸收氨过程填料吸收塔设计(二)、设计条件:1、气体混合物成分:空气和氨;2、氨的含量:(1)5.6%,(2)5.1%,(3)4.5%(体积);3、混合气体流量:(1)2000m3/h(2)3000m3/h、(3)4000m3/h;4、操作温度:293K;5、混合气体压力:101.3KPa;6、回收率:(1)99%,(2)99.5%,(3)99.9%。
7、所用填料:乱堆塑料鲍尔环,规格自定。
(三)、设计内容:1、确定吸收流程;2、物料衡算,确定塔顶、塔底的气液流量和组成;3、选择填料、计算塔径、填料层高度、填料的分层、塔高的确定。
4、流体力学特性的校核:液气速度的求取,喷淋密度的校核,填料层压降△P的计算。
5、附属装置的选择与确定:液体喷淋装置、液体再分布器、气体进出口及液体进出口装置、栅板。
环工原理课程设计

环工原理课程设计“环工原理课程设计”是一门涉及到环境污染与环保技术的高级本科课程,它主要涉及到环境污染的原理、特性以及控制手段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及其相关因素,在实践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设计“环工原理课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方面。
在环工原理课程设计中,可以设置以下几个目标:①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污染的原理及相关控制方法;②培养学生的分析、创新能力,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基本思想和方法;③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④使学生对环保事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为未来的环保事业奠定基础;⑤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的环保人才。
2.教学内容环工原理课程设计中考虑到的内容需要给予重视,涵盖理论和实践方面,包括:污染的概念、类型和影响;污染源的分类及特点;环境质量标准与评价指标;环境监测技术及方法;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处理和修复技术;污染源控制管理;环保法规及相关政策。
感性认识措施:联合学生环保团体,让学生去实际参与社会活动,进行宣传教育。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走进实验室,观察一些对环境有害的实验操作,带领学生去进行调查研究、样本采集等实践活动。
理性认知措施:通过案例分析方法,引导学生对环保问题的理性认识,探究环境污染发生的原因,及时提出解决方案,从而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此外,还可以聘请专家到课堂上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好的了解环保行业的状况。
3.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使教学效果更加理想,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购合课程内容进行教学,采取如下方式来进行:●以课堂授课、教案编写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广互动教学活动,增加课堂互动性、让学生更好地对环保行业有一个全面了解;●注重实用性,创设场景式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教案标题:环境工程原理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掌握环境工程中常用的处理技术和方法。
3.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 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2. 环境工程中的处理技术和方法。
教学难点:1. 环境工程中的处理技术和方法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多媒体设备。
2. 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实例。
3. 实验室和实践环境。
教学过程:1. 导入环境工程的概念和意义(5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工程的定义和作用。
- 介绍环境工程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2. 环境工程原理的讲解(15分钟):- 介绍环境工程中常用的原理和理论,如质量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
- 解释这些原理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
3. 环境工程处理技术和方法的介绍(20分钟):- 介绍环境工程中常用的处理技术和方法,如废水处理、废气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
- 分析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范围。
4. 环境工程案例分析(20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的环境工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
- 鼓励学生讨论和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5. 学生实践和实验(30分钟):- 安排学生进行一些实践和实验活动,例如废水处理实验、空气质量监测等。
- 指导学生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并进行总结。
6. 总结和评价(10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
-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活动,如参观环保企业、参与社区环境改善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研究,深入探讨特定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和竞赛活动,提升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和讨论表现评价。
2. 实践和实验报告评价。
3. 小组项目研究报告评价。
环境工程教学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教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掌握环境污染的类型及成因;2. 学生能掌握环境工程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其应用范围;3. 学生能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法规,理解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简单的环境工程实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学生能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环境工程相关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主动参与环境保护行动;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3. 学生通过学习环境工程,激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环境工程学科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培养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认识,但实践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教材章节:第一章 环境工程概述2. 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等;教材章节:第二章 环境污染与防治技术3. 环境工程主要技术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教材章节:第三章 环境污染防治技术4. 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我国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教材章节:第四章 环境管理与政策法规5. 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教材章节:第五章 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6. 实践活动:小组合作进行简单的环境工程实验,如水质检测、大气污染监测等;教材章节:实践活动安排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周:环境工程基本概念、环境污染类型及成因;第二周:环境工程主要技术方法;第三周:环境保护政策法规、环境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第四周:实践活动及总结。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报告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工程基本原理,掌握环境污染治理的基本方法和技术;2. 了解环境工程在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我国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3. 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环境工程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具备初步的环境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环境工程案例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合理的改进措施;3. 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环境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激发他们为改善环境质量贡献力量的意愿;2. 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念,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面对环境问题时的自信心。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环境工程原理课程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途径,达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设定旨在使学生在掌握环境工程基本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将围绕这些具体的学习成果展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环境工程原理基础:介绍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涉及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固废处理与处置等方面的内容。
参考教材相关章节,组织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类型、成因及危害。
2.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详细讲解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废处理技术等,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教学内容涵盖教材中相关章节,旨在使学生掌握环境污染治理的基本技术及其应用。
3. 环境质量评价与规划:介绍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
依据教材相关章节,组织学生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实践,提高他们的环境管理能力。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题目处理量为33500t/年苯冷却器的设计专业环境工程学号学生姓名班级指导教师日期课程设计任务书(指导教师填写)课程设计名称《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学生姓名专业班级设计题目处理量为33500吨/年苯冷却器的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本门课程所学内容,并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培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进行环境工程原理中换热器设计的初步能力。
通过设计,了解工程设计的内容、方法及步骤,培养确定换热器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技术条件和要求1. 设计参数:(1)苯:入口温度80 o C;出口温度35 o C。
(2)水:入口温度25 o C,出口温度35 o C。
(3)允许压降:不大于105Pa。
(4)每年按300天计,每天24h连续生产(4)物性数据:2. 设计内容和要求(1)设备型式:列管式换热器。
(2)选择适宜的列管式换热器并进行核算。
(3)绘制设备结构图,并编写设计说明书。
(4)编写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包括方案简介、方案设计、设计结果、设计心得等内容。
课程设计说明书文字简洁、通顺、内容正确完整,书写工整。
(5)图纸要求:换热器设计图纸一张(2号图)。
包括设备结构图、排管图、法兰连接图、管子与管板连接图等。
三、时间进度安排教学内容学时地点备注布置题目0.5d设计教室设计计算3d设计教室绘制设计图纸1d设计教室检查并整理设计成0.5d设计教室果答辩0.5d设计教室总计2周四、主要参考文献[1] 王卫东等.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2] 李功样等. 常用化工单元设备设计.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一.概述在工程中,要实现热量交换,需要一定的设备,这种交换热量的设备统称为热交换器,也称为换热器。
在环境工程中,冷水的加热、废水的预热、废气的冷却等,都需要应用换热器。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设计题目的确定:选择一项与环境工程原理相关的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如水质传输模型、废气处理技术、土壤污染修复等。
2. 调研和文献综述:对所选课题进行调研和文献综述,收集相关的研究论文、技术资料和工程实践报告等资料,研究和掌握当前研究前沿和技术发展动态。
3. 设计方案的制定: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可行的环境工程原理设计方案,包括设计目标、技术选型、系统设计等内容,同时还需要进行初步的技术和经济评估。
4. 模型和计算:基于所选课题,建立相关的环境工程原理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和仿真分析,以评估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效果。
5. 实验与测试:进行相关的环境工程原理实验和测试,以验证计算和仿真的结果,并分析实验数据,优化和调整设计方案。
6. 报告撰写和答辩:撰写完整的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报告,包括研究背景、论文综述、设计方案、模型和计算、实验和测试结果等内容,并进行答辩。
总之,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环境工程设计和研究能力,通过调研和文献综述、设计方案的制定、模型和计算、实验与测试等环节,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工程原理的理论和实践,并培养其解决环境工程问题的开发能力。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设计模板

课程名称:环境工程原理授课班级:环境工程专业班级授课教师:[教师姓名]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环境污染控制工程中的常见技术和设备。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原理分析和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1. 环境污染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环境工程单元操作的基本概念和操作原理。
3. 环境工程设备的结构、性能与操作原理。
教学难点:1. 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的选择与优化。
2. 环境工程单元操作的计算方法。
3. 复杂环境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环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环境工程原理在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1. 介绍环境污染控制的基本概念,如污染物、污染源、污染途径等。
2. 讲解污染物衡算、流体流动、质量传递过程的基本理论。
三、环境工程单元操作1. 吸收、吸附等基本分离过程的原理及设备。
2. 化学与生物反应计量学及动力学,各类化学与生物反应器的解析与基本设计理论。
四、环境工程设备1. 介绍常见环境工程设备的结构、性能与操作原理。
2. 讲解环境工程设备的选型与计算方法。
五、案例分析1. 选择典型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原因和治理方法。
2. 讨论污染控制技术的选择与优化。
六、课堂讨论与作业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总结与反思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2. 引导学生反思环境工程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1. 教材:《环境工程原理》2. 多媒体课件3. 环境工程案例集4. 网络资源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环境工程基本原理,理解水处理、大气治理和固废处理的基本技术方法。
2. 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在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
3.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环境工程领域的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环境质量评价。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环境工程相关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解决环境工程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2.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激发其探究环境科学领域的兴趣。
3. 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对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有基本的认识。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选择以下教学内容:1. 环境工程原理概述:介绍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任务和目标,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在保护环境中的作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一章“环境工程概述”2. 水处理技术:讲解水的污染来源、水处理技术原理及方法,包括预处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
教学内容:教材第二章“水处理技术”1-4节3. 大气治理技术:介绍大气污染物的种类、来源及治理技术,如脱硫、脱硝、除尘等。
教学内容:教材第三章“大气治理技术”1-3节4. 固废处理与资源化:讲解固体废物的分类、处理方法及资源化利用,如填埋、焚烧、堆肥等。
教学内容:教材第四章“固废处理与资源化”1-3节5. 环境质量评价:介绍环境质量评价的基本原理、方法和程序,使学生掌握环境质量评价的技能。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环境工程原理实验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原理和实际操作,并掌握环境监测与处理的基本技术。
二、教学内容1.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概述-介绍环境工程原理实验的背景和意义-强调实验的重要性和安全性2.环境监测实验-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学习大气污染物的监测技术*学习大气污染物的采样与分析方法-水环境监测实验*了解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学习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习水样的采集和处理技术-土壤环境监测实验*了解土壤污染与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关系*学习土壤环境监测的方法和技术3.环境处理实验-大气污染控制实验*学习大气污染控制的原理和方法*探索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实际操作-水污染治理实验*学习水污染治理的原理和方法*探索水污染治理技术的实际操作-固体废弃物处理实验*学习固体废弃物处理的原理和方法*探索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实际操作4.实验报告撰写与分析-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三、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每个实验内容,进行简短的理论讲解,让学生对实验有充分的了解-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原理实验的理解2.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激发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3.实验室安全教育-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性要求,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教授学生应急处理方法和实验室安全意识四、考核方式1.实验报告评分-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并由教师进行评分和点评-实验报告评分占总成绩的50%2.实验操作评分-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和实验成果进行评分-实验操作评分占总成绩的50%五、教材和参考书目1.教材:《环境工程实验教程》2.参考书目:-环境工程技术手册-环境工程原理与实践六、实验设备与材料1.大气环境监测实验室:大气采样器、气候箱、气体分析仪等2.水环境监测实验室:水样采集器、溶解氧测定仪、氨氮测定仪等3.土壤环境监测实验室:土壤可吸入气体采样器、有机物测定仪等4.污染治理实验室:污染物处理设备、水处理试验台等七、实验安全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佩戴实验室安全防护用具,如安全眼镜和实验室服装等2.实验操作前应仔细阅读实验操作步骤和安全须知3.实验操作过程中要遵循实验操作规范和安全操作要求4.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洗实验器材,并注意正确的废液处理方法以上是环境工程原理实验教学大纲,旨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确保实验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教案标题:环境工程原理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环境工程原理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环境工程原理中的关键概念和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环境工程原理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环境工程原理中的关键概念,如环境污染、污染物、环境质量标准等。
3. 理解环境工程原理中的基本原理,如污染物迁移转化、环境监测和治理等。
教学难点:1. 理解环境工程原理中的复杂概念和原理。
2. 运用环境工程原理解决实际环境问题。
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环境工程原理。
2. 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实地考察和实验操作,加深学生对环境工程原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第一课:环境工程原理概述- 环境工程原理的定义和意义- 环境工程原理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环境工程原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第二课:环境污染与污染物迁移转化- 环境污染的概念和分类-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污染物迁移转化的数学模型和模拟方法第三课:环境监测与评价- 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方法- 环境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 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第四课:环境治理与修复- 环境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污染物治理与减排技术- 环境修复技术与案例分析第五课:环境工程原理的应用与展望- 环境工程原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环境工程原理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学生自主研究和创新项目的展示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验,检验学生对环境工程原理的掌握程度。
2. 小组项目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个人总结和反思,促进学生对环境工程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1. 教科书:《环境工程原理导论》2. 案例分析:相关环境工程案例和实际问题3. 实验设备和材料:环境监测和治理实验设备4. 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电脑等教学反馈与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确保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第一节前言塔设备是化工生产装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回收气体混合物中的有用物质,以制取产品,或除去工艺气体中的有害成分,使气体净化,以便进一步加工处理,或除去工业放空尾气中的有害成分以免污染空气。
根据塔内件结构型式可分为板式塔和填料塔两大类。
与板式塔相比,填料塔具有运行能力大、压力降小、分离效率高、负荷范围大、持液少等优点,随着新型填料及塔内件的不断运用,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1.1填料塔的主体结构与特点图1填料塔结构填料塔是常用的吸收操作的设备,它不但结构简单,且流体通过填料层的压降较小,易于用耐腐蚀材料制造,所以它特别适用于处理量小,有腐蚀性的物料及要求压降小的场合。
液体自塔顶经液体分布器喷洒于填料顶部,并在填料的表面呈膜状流下,气体从塔底的气体口送入,流过填料的空隙,在填料层中与液体逆流进行传质。
因气液两相组成沿塔高连续变化,所以填料塔属连续接触式的气液传质设备。
1.2氨气体的有关介绍氨气,Ammonia,NH,无色气体。
有强烈的刺激气味。
密度0.7710。
相对3密度0.5971(空气=1.00)。
易被液化成无色的液体。
在常温下加压即可使其液化(临界温度132.4℃,临界压力11.2兆帕,即112.2大气压。
沸点-33.5℃。
也易被固化成雪状固体。
熔点-77.75℃。
溶于水、乙醇和乙醚。
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气和氢气,有还原作用。
有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
用于制液氮、氨水、硝酸、铵盐和胺类等。
可由氮和氢直接合成而制得,能灼伤皮肤、眼睛、呼吸器官的粘膜,人吸入过多,能引起肺肿胀,以至死亡。
1.3填料塔的设计任务及步骤设计任务:用水吸收空气中混有的氨气。
设计步骤:1)根据设计任务和工艺要求,确定设计方案;2)针对物系及分离要求,选择适宜填料;3)确定塔径、填料层高度等工艺尺寸(考虑喷淋密度);4)计算塔高、及填料层的压降;5)塔内件设计。
1.4填料塔设计条件及操作条件1.气体混合物成分:空气和氨2.空气中氨的含量:5.9%(体积含量即为摩尔含量)3.混合气体流量:1800m3/h4.操作温度:293K5.混合气体压力:101.3KPa6.回收率:99.3%7.采用清水为吸收剂8.填料类型:散装聚丙烯DN50鲍尔环填料第二节填料塔主体设计方案的确定2.1装置流程的确定本次设计采用逆流操作:气相自塔底进入由塔顶排出,液相自塔顶进入由底排出,即逆流操作。
大学环境工程课程设计

大学环境工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掌握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及其应用。
2. 了解环境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学术素养和科研意识。
3. 掌握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工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设计简单的污染治理方案、进行环境评价等。
2.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方法。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与表达的能力,提高项目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学科的热爱,激发学生投身环境保护事业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发展的价值观。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关注社会发展,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改善环境质量贡献力量。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环境工程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具备一定的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特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环境工程基本概念与原理: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等。
- 教材章节:第1章 环境工程导论- 内容安排:2学时2. 水污染治理技术:包括给水处理、污水处理、废水回用等技术。
- 教材章节:第2章 水污染治理技术- 内容安排:6学时3.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包括颗粒物控制、气态污染物控制、酸雨防治等技术。
- 教材章节:第3章 大气污染治理技术- 内容安排:4学时4.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技术:包括固体废物分类、处理方法、处置技术等。
- 教材章节:第4章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内容安排:4学时5.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包括噪声源识别、噪声评价、噪声控制措施等。
环工原理课程设计

环工原理课程设计环工原理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这门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环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首先,课程设计的内容应包括环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讲解。
学生应该了解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如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污染物的生成、迁移与转化过程等。
通过对这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深入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环境工程学的基本框架和工作原理。
其次,课程设计还应包括实际案例分析和解决方案的研究。
学生应该通过分析实际环境问题的案例,理解环境工程学的实践应用。
例如,学生可以分析各种环境污染事件的发生原因,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评估其可行性和效果。
通过这样的实践操作,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环境问题的解决中。
此外,课程设计还可以包括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
学生可以通过进行一系列实验操作,掌握环工原理的实践技能和实验流程。
例如,学生可以进行环境样品的采集和分析,了解不同环境参数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
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熟悉环境工程学的实际工作流程,并培养科学实验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最后,课程设计还可以包括和环境工程相关的综合设计。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环工原理知识,选择一个具体的环境问题,进行系统性的综合设计。
例如,设计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方案,或者设计一个废气脱硫系统的方案。
通过综合设计,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环工原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并培养工程设计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环工原理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环境工程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环工原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课程设计内容应包括环工原理的讲解、实际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以及与环境工程相关的综合设计。
通过这样的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全面提升自己的环工原理知识和能力。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

环境工程原理涉及多个领域,包 括水处理、空气污染控制、固体 废物处理等,为解决环境问题提 供了科学依据和实用技术。
环境工程原理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
环境工程原理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减少污 染和保护自然资源,为人类创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生存环境。
经济发展
环境工程原理的应用有助于推动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污染 控制和资源利用方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方案评估
对制定的设计方案进行初步评估,确保其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
设计方案的实施
准备实施条件
根据设计方案,准备相应的设备和材料, 确保实施过程中的物质条件得到满足。
实施方案
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确保各项工 艺流程和设备安装符合设计要求。
组织施工队伍
选择合适的施工队伍,明确施工要求 和工艺流程,确保施工质量和进度。
根据问题诊断结果,对设计方案进行 优化和改进,提高工程性能和效益。
05
课程设计成果展示
设计成果的展示形式
报告文档
01
学生需要提交一份详细的课程设计报告,包括文字描述、图表、
数据分析和结论等。
演示文稿
02
学生需要制作一个演示文稿,用于展示设计成果,包括设计的
思路、方法和结果等。
实物模型
03
如果设计涉及到具体的工程模型,学生可以制作一个实物模型
来展示设计成果。
设计成果的展示内容
01
02
03
设计思路
学生需要详细阐述设计的 思路和方法,包括理论依 据、技术路线和实现过程 等。
设计结果
学生需要展示设计的具体 结果,包括实验数据、计 算结果和结论等。
创新点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尧)

环境工程原理教案大纲(一)一、课程简介1.1 课程定位: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提高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能力。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环境工程的技术体系和应用领域,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2.1 环境工程概述2.1.1 环境工程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1.2 环境工程的目标和任务2.1.3 环境工程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体系2.2 环境污染与控制2.2.1 水质污染与控制2.2.2 空气质量污染与控制2.2.3 土壤污染与控制2.2.4 噪声污染与控制2.2.5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2.3 环境监测与评价2.3.1 环境监测的定义和方法2.3.2 环境评价的定义和方法2.3.3 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2.4 环境规划与管理2.4.1 环境规划的定义和方法2.4.2 环境管理的定义和方法2.4.3 环境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2.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5.1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2.5.2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2.5.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三、教学方法3.1 讲授:通过讲解环境工程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的核心知识。
3.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环境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环境工程的应用领域和技术体系。
3.3 实验实践:通过实验实践,使学生掌握环境监测和评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课程考核4.1 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分为期末考试和实验实践两部分,其中期末考试占80%,实验实践占20%。
4.2 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考试内容涵盖本课程所有章节。
4.3 实验实践:实验实践成绩根据学生的实验报告和实验操作表现进行评定。
五、参考教材5.1 《环境工程原理》,作者:张晓宁,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日期:2024年。
5.2 《环境工程》,作者:李国建,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2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工程原理课程设计学院:专业:学号:姓名:指导老师:时间:目录1.任务书------------------------------------------------------------32.概述--------------------------------------------------------------43.设计方案的选择----------------------------------------------------5(1)换热器类型--------------------------------------------------5(2)物流的选择--------------------------------------------------5(3)水和煤油的流向----------------------------------------------6(4)管子的排列方式----------------------------------------------64.确定物理性质数据--------------------------------------------------65.设计计算----------------------------------------------------------7(1)计算总传热系------------------------------------------------7(2)计算传热面积------------------------------------------------7 6.主要设备工艺尺寸设计----------------------------------------------8(1)管径尺寸和管内流速的确定------------------------------------8(2)管程数、管数和壳程数的确定----------------------------------8(3)接管尺寸的确定----------------------------------------------9 7.总传热系数及传热面积核算------------------------------------------9(1)壳程对流传热系数---------------------------------------------9(2)管程对流传热系数--------------------------------------------10(3)污垢热阻和管壁热阻------------------------------------------11(4)总传热系数及传热面积----------------------------------------11(5)传热面积裕度------------------------------------------------118.设计结果汇总-----------------------------------------------------129.换热器结构简图和工艺流程图(附图纸)-------------------------------1210.设计评述--------------------------------------------------------1311.参考文献--------------------------------------------------------13任务书:煤油冷却器的设计1、设计任务处理能力: 20万吨/年设备型式: 列管式 2、操作条件(1)煤 油:入口温度 140℃ 出口温度 40℃ (2)冷却介质:循环水 入口温度 20℃ 出口温度 40℃ (3)允许压降:不大于0.1MPa (4)煤油定性温度下的物性数据()()C m W Ckg kJ c sPa m kg oc opc c c ⋅=⋅=⋅⨯==-/14.0/22.21005.7/82543λμρ(5)每年按330天计算,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1.概述在工程中,要实现热量交换,需要一定的设备,这种交换热量的设备统称为热交换器,也称为换热器。
在环境工程中,冷水的加热、废水的预热、废气的冷却等,都需要应用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在换热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优点是单位体积所具有的传热面积大,结构紧凑,坚固耐用,传热效果好,而且能用多种材料制造,因此适应性强,尤其在高温高压和大型装置中,多采用列管式换热器。
列管式换热器主要由壳体、管束、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
列管式换热器在操作时,由于冷、热两流体温度不同,使壳体和管束的温度不同,其热膨胀程度也不同。
如果两者温度差超过50℃,就可能引起设备变形,甚至扭弯或破裂。
因此,必须从结构上考虑热膨胀的影响,采用补偿方法,如一端管板不与壳体固定连接,从而减小或消除热应力。
列管式换热器有以下几种:1.固定管板式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的两端管板和壳体制成一体,结构比较简单、紧凑、造价便宜。
当管壁与壳壁温差较大时,由于两者的热膨胀不同,产生了很大的温差应力,以至管子扭弯或使管子从管板上松脱,甚至毁坏换热器。
为了克服温差应力必须有温差补偿装置,一般在管壁与壳壁温度相差50℃以上时,为安全起见,在外壳的适当位置上焊上一个补偿圈,当壳体和管束热膨胀不同时,补偿圈发生缓慢的弹性变形来补偿因温差应力引起的热膨胀。
但壳程压强超过0.6Mpa时由于补偿圈过厚,难以伸缩,失去温差补偿的作用,就应考虑其他结构。
因此这种换热器适用于两种介质温差不大,或温差较大但壳程压力不高,及壳程介质清洁,不易结垢的场合。
2.U形管式U形管式换热器每根管子均弯成U形,流体进、出口分别安装在同一端的两侧,封头内用隔板分成两室,每根管子可自由伸缩,来解决热补偿问题。
特点是管束可以自由伸缩,热补偿性能好;双管程,流程长,流速高,传热性能好;承压能力强;管束可以从壳体中抽出,且结构简单,造价低。
但其管数少且易短流。
故仅适用于管壳壁温差较大,或壳程介质易结垢而管程介质不易结垢,高温、高压、腐蚀性强的情形。
3.浮头式换热器的一块管板用法兰与外壳相连接,另一块管板不与外壳连接,以使管子受热或冷却时可以自由伸缩,但在这块管板上连接一个顶盖,称之为“浮头”,所以这种换热器叫做浮头式换热器。
其优点是:管束可以拉出,以便清洗;管束的膨胀不变壳体约束,因而当两种换热器介质的温差大时,不会因管束与壳体的热膨胀量的不同而产生温差应力。
所以能适用于管壳壁间温差较大,或易于腐蚀和易于结垢的场合。
但其结构复杂、笨重、造价高限制了它的使用。
4. 填料函式换热器这类换热器管束一端可以自由膨胀,结构比浮头式简单,造价也比浮头式低。
但壳程内介质有外漏的可能,壳程中不应处理易挥发、易燃、易爆和有毒的介质。
根据任务书要求,设计一列管式煤油换热器,处理能力为每年20万吨,具体操作条件包括:煤油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冷流体进口温度20℃,出口温度40℃;允许压降不大于0.1MPa;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2.设计方案的选择(一)换热器类型操作条件指明,热流体入口温度140℃,出口温度40℃;冷却介质入口温度20℃,出口温度40℃,允许压降不大于0.1MPa。
由于不存在高温、高压、腐蚀性强的情形,故无需选用U形管换热器;由于煤油是易燃物质,故不宜选用填料函式换热器;根据两流体温度变化情况,该换热器的管壁温度和壳体温度有较大温差(50℃以上),最大允许压降也不高,故可选用浮头式换热器或带补偿圈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而固定管板式换热器相对于浮头式换热器结构简单、造价便宜,故为首选。
(二)物流的选择操作条件中冷却介质为循环水,在运行过程中,随着挥发水量的消耗,水中各种杂质的浓度也会相应增大,结垢的概率也会同时增加,而固定管板式换热器要求壳程介质清洁,不易结垢,故应采用冷却水走管程,煤油走壳程。
(三)水和煤油的流向对于流向问题,可比较逆流和并流时的平均温差。
逆流时,有:△T1=(40-20)℃=20℃,△T2=(140-40)℃=100℃℃℃T T T T T m 7.4920100ln 20100ln 1212,=-=∆∆∆-∆=∆逆并流时,有: △T 1=(40-40)℃=0℃, △T 2=(140-20)℃=120℃120ln 120ln 1212,⇒=∆∆∆-∆=∆℃T T T T T m 并从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逆流的平均温差较并流的大。
因此,在换热器的传热量Q 及总传热系数K 相同的条件下,采用逆流操作可以节省传热面积,减少设备费;或可以减少换热介质的流量,降低运行费。
因此,此处优先考虑逆流操作。
为了强化传热,列管式换热器的管程或壳程常常为多程,流体经过多次折流后流出换热器,使得换热器内流体流动形式偏离纯粹的逆流和并流。
(四)管子的排列方式管子的排列方式有等边三角形和正方形两种。
和正方形相比,等边三角形排列比较紧凑,管外流体湍动程度高,表面传热系数大。
正方形排列比较松散,传热效果较差,但管外清洁较方便,对易结垢的流体较适用,此处管内流体为水,故可不考虑结垢的问题,因此管子排列可选用三角形错列的方式。
3.确定物理性质数据定性温度:一般取流体进出口温度的平均值。
壳程流体煤油的定性温度为 ℃T 902401401=+=管程流体水的定性温度为 ℃T 30240202=+=根据定性温度,分别查取壳程和管程流体的有关物性数据。
煤油在90℃的部分物性数据如下:物性 密度ρo(kg/m 3)比热容Cpc (kJ/(kg ·0C)) 粘度μo (Pa ·s) 导热系数λo (W/(m 2·0C)) 煤油 8252.220.0007050.14水在30℃的部分物性数据如下:物性密度ρi(kg/m 3)比热容Cp i (kJ/(kg ·0C))粘度μi (Pa ·s) 导热系数λi (W/(m 2·0C)) 水995.74.1740.00080070.61764.设计计算(1)计算总传热系数热流量:)/(01.7)/53.25252243301020m 70s kg h kg ==⨯⨯=(传热量:Q o =m o C pc t o =25252.53×2.22×(140-40)=5.61×106kJ/h=1557.24 kW 平均传热温差:=∆'m t 71.49204040140)2040()40140(2121=-----=∆∆∆-∆Int t In t t (℃)而 5204040140t -t T -T R 1221=--==167.0201402040t T t t P 1112=--=--=由《换热器设计手册》图1-3-6查得校正系数为0.883,所以修正后的传热温度差为C .8943.7149883.0t t om t m =⨯=∆⋅=∆∆ϕ冷却水用量:67.18)/kg (72.67201)2040(174.41061.56==-⨯⨯=∆=h t c Q w ipi o i (kg/s )由《常用化工单元设备设计》表1-6,查得水与煤油之间的传热系数在290-698w/(m 2.o C),初步设定K=500w/(m 2.o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