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供应链研究内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选题意义和价值

供应链管理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尽管如此,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其研究和应用的焦点是以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内容集中在如何将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包括批发商和零售商)、物流商和最终客户的信息及时、准确地进行交换和共享,实现异构系统的集成和不同数据格式的转换[1][2][3][4][5][6][7]。

协同学是研究不同事物共同特征及其协同机理的学科。协同学的创立者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于1971年提出协同概念,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哈肯把协同定义为:系统的各部分之间互相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物质的结构和特征[8]。协同学从系统演化的角度研究开放系统在外部条件作用下, 其内部各要素、各层面和各子系统之间如何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协同效应, 自组织成一个协同系统内部机制和规律。协同学观点是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实现供应链信息共享的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多数学者和业界人士使用“出版集团供应链”(或出版行业供应链)描述图书的生产和发行过程,其涵义是:该供应链包括图书生产和销售(或发行)两个业务环节,对应成员分别为上游的生产企业和下游的销售企业。生产企业是出版集团,下游企业包括批发商、零售商(包括网上书店)、连锁经营店等图书发行企业,研究的核心集中在上游出版集团与下游出版发行企业以及它们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共享问题.[9][14][15][16]。为更加科学、全面地研究图书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本项目扩充了“出版集团供应链”的内涵与外延,使用术语“图书供应链”以示与“出版集团供应链”的区别。在图书供应链中,增加了“物流配送”和“使用”两个业务环节,并对生产环节对应的生产企业进行了重新界定。首先,图书的生产企业不仅仅是出版集团,还应包括作者。因为作者是图书产品形成过程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图书产品的内在质量。其次,使用环节对应的供应链成员是最终用户,即读者。因为读者是市场的主体,读者对图书产品的评价直接影响图书供应链能否良性运作。最后,“物流配送环节”是实现由生产到销售、再由销售到使用的桥梁,有必要将物流配送企业(以下简称物流商)作为图书供应链的一个成员。由此,图书供应链包括生产、销售、使用和物流配送四个业务环节,对应成员依次为:作者和出版集团、销售商(包括批发商、零售商、网上书店、连锁经营店)、读者和物流商。各成员担任不同角色,完成不同功能。

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学者研究的重点是图书流通体制的改革,从制度

上对出版企业进行改革和重组,打破新华书店在行业的垄断地位。尽管图书的买方市场已形成,但农贸市场式的产业流通方式使图书产品信息和交易信息不能在供应链上及时交换与共享,不仅提高了交易成本,而且产生了交易屏障[10]。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学者和业界人士提出了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将行业内数据格式标准化,以实现出版社和销售商系统的信息交换和共享[9][10[[11][12][13][14]。遗憾的是,所有研究只停留在理论方面,没有建立数据格式转换标准。直到2006年1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发布《图书流通信息交换规则》( 以下简称《规则》) ,并于2006年4月1日起执行[15][16]。《规则》是我国出版与发行业出台的第一个信息化管理标准。制定过程中,应用供应链管理理念,参照欧美图书在线信息交换标准(ONIX) 和美国英格拉姆信息交换标准,以出版集团及其下游的发行企业为应用对象,以纸介图书在它们之间的流通过程为核心, 明确了数据交换内容, 应用范围涉及7个业务环节, 通过10种信息类型, 体现17种数据记录, 完成15种业务处理,采用文本文件和XML两种格式作为计算机软件系统之间信息交换的接口文件格式。通过在浙江、江苏的新华发行集团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科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等单位的实施过程发现:由于图书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对同一图书的ID 不同、ISBN使用不规范(一号多书)等固有缺陷,导致信息交换前的书目信息比对工作量庞大,对规则的实施造成了一定困难[15]。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学者和业界人士对图书的出版与发行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笔者认为还存在如下缺憾:

1. 缺乏系统性。《规则》以及其它所有的研究只针对出版集团供应链,忽略了图书供应链上的作者、读者以及物流商。

2. 缺乏微观研究。几乎所有研究都侧重于从宏观和定性角度,即使《规则》也只规定了出版集团与发行企业之间交易信息的交换标准,对于图书供应链上各成员的内部业务处理信息、成员之间的数据传输标准等没有具体规定。

3. 缺乏与相关行业标准的整合研究。一个行业标准的实施,往往要涉及到诸多其他行业的标准。《规则》作为一个行业标准,只对出版集团和发行企业的交易规则以及信息技术中的数据交换标准进行了规定。事实上,它还涉及到成员之间的数据传输标准、作者供稿与出版社约稿标准、发行商发布图书信息的标准与渠道、用户需求信息的标准与发布渠道、物流配送标准、各成员内部MIS系统的数据管理标准等。在检索的所有文献中,没有发现对这些标准的制定与整合进行研究。

4. 缺乏图书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方面的研究。对于图书供应链,管理对象为信息,

管理方法或手段是应用信息管理平台(计算机软件)。目前很少见到对图书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方面的研究。

基于上述分析,项目“图书供应链信息的协同管理研究”将以协同理论为指导,应用供应链管理理念和信息技术,对图书供应链各成员的内部业务处理信息和上下游成员之间的交易信息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并设计一个图书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原型,以弥补目前研究的缺陷,为后期研制图书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奠定业务和技术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 图书供应链特征分析。包括图书供应链与出版集团供应链、制造业供应链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异同;图书供应链各成员的业务活动及其关联分析。

2. 图书供应链的内部业务处理信息分析。通过分析,找出每项业务活动所需的数据内容、种类和格式。

3. 图书供应链成员间的交易信息分析。首先,对《规则》规定的交易信息进行补充和细化;其次,分析图书供应链上作者与出版集团、作者与读者、发行商与读者、物流商与其他各成员的交易信息,并建立信息交换标准,扩充和完善《规则》,使《规则》适用于图书供应链。

4. 图书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分析。根据图书供应链信息分析,确定该平台的用户、实现功能、采用的技术标准等。

5. 图书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模型设计。根据图书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分析,设计一个图书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原型。

项目研究的重点是图书供应链成员的内部业务处理信息与交易信息的分析及相关标准的制定,难点是图书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模型设计。

项目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图书供应链的管理是各成员内部业务处理信息及成员之间交易信息的协同管理,协同管理的关键是数据格式的转换及异构平台的集成,通过图书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将能有效实现信息的协同管理。

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

1. 理论创新。将出版集团供应链的内涵与外延拓展为图书供应链,其研究成果将在某些方面填补国内空白。

2. 方法创新。与以往侧重于用宏观方法研究相比,本项目将综合应用协同学观点、供应链管理理念以及信息技术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对图书供应链进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