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技术与装置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设计

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制冷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制冷循环的基本过程。
2. 学习制冷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理解不同设备的工作原理。
3. 掌握制冷剂的选择原则,理解其对制冷效果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制冷循环中各个组件的作用,绘制简单的制冷循环图。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制冷设备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 能够运用制冷剂的特性表,选择合适的制冷剂应用于特定制冷设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理解制冷剂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其选择环保制冷剂的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科学课程,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旨在使学生掌握制冷原理及设备的基本知识。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增强的阶段,对实际应用有较高的兴趣。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供丰富的实例和实验操作,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和应用制冷原理。
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与实现,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方向和成果评估标准。
二、教学内容1. 制冷原理概述- 制冷的基本概念与制冷循环- 制冷剂的物性与选择原则2. 制冷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 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等主要组件的结构与功能- 不同类型制冷设备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3. 制冷循环的实际应用- 热泵原理及其在空调、热水器等设备中的应用- 冷链设备中的制冷技术,如冷藏、冷冻等4. 制冷设备的维护与故障处理- 制冷设备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案- 制冷设备的日常维护方法与注意事项5. 环保制冷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环保制冷剂的种类及其特性- 制冷剂替代技术的发展趋势与环保要求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制冷原理概述,制冷剂的基本概念第二周:制冷设备结构与工作原理,分析主要组件的功能第三周:制冷循环的实际应用,探讨热泵技术及其应用第四周:制冷设备的维护与故障处理,分析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第五周:环保制冷剂的应用与发展趋势,关注制冷行业的发展动态教学内容与教材关联性:本教学内容基于教材中关于制冷原理及设备的相关章节,结合实际应用和环保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和拓展,确保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总结

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总结一、引言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是我对制冷技术领域的一次深入探索和实践。
通过这次设计,我不仅对制冷技术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锻炼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加强了我在团队中的协作精神。
二、设计内容与过程在此次课程设计中,我主要负责制冷系统的设计和优化。
具体内容包括对制冷系统的原理分析、系统设计、制冷剂选择、制冷循环计算以及系统性能优化等。
在设计过程中,我首先对制冷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原理分析,了解了各种制冷方法的优缺点。
然后,我进行了制冷剂的选择,考虑到环保和性能因素,选择了R407C作为制冷剂。
接下来,我进行了制冷循环的计算,包括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四个过程。
最后,我对制冷系统进行了性能优化,通过调整系统参数,提高了系统的能效比。
三、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在设计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制冷剂选择问题、系统性能优化问题等。
对于制冷剂选择问题,我通过查阅资料和对比分析,选择了R407C作为制冷剂。
对于系统性能优化问题,我通过模拟分析和实验验证,调整了系统参数,提高了系统的能效比。
四、收获与展望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收获颇丰。
我不仅掌握了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也学会了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和优化系统性能。
此外,我还增强了团队协作能力。
对于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制冷技术,探索更加环保、高效的制冷方法。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项目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五、总结总的来说,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是一次非常宝贵的学习经历。
它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制冷技术,提高了我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我相信,这次经历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制冷技术与装置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制冷技术与装置设计》课程项目设计成员:《制冷技术与装置设计》课程项目设计一、设计要求要求一:分别对三种不同制冷剂(R12, R22, R134a, R123, R717,R600a 中任选三种)的理论循环,有害过热,有效过热,回热循环进行计算(低温热源温度0°C, 高温热源温度45°C,过热度取10°C),并分析对比不同循环性能(q0, qv, w, qk,ε,εc, η);要求二:任选一种制冷剂,对不同蒸发温度(至少 3 组)、不同冷凝温度(至少 3 组)下的任意一种循环的性能进行计算分析。
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对项目计算要求一我们选择了R22、R134a 和R717三种制冷剂,低温热源温度0°C, 高温热源温度45°C,过热度10°C ,分别计算四种循环并分析;对项目计算要求二我们选择计算并分析R134a 工质,固定蒸发温度-10°C,冷凝温度分别为20°C、30°C、40°C和50°C 时理论循环的工况以及固定冷凝温度40°C,蒸发温度分别为-20°C、-10°C、0°C和10°C 时理论循环的工况。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I)项目计算要求一为方便计算表达,该项目计算中所涉及的四种循环的循环图如下所示理论循环有效过热与有害过热回热循环根据图中各个状态点的参数值即可计算出制冷工况,具体计算结果如下:I-I)R22 制冷剂各点参数值=410kJ/kg, =445kJ/kg, =405kJ/kg, =435kJ/kg, =256kJ/kg,ρ1=20kg/, ρ1’=19kg/。
计算过程1)理论循环:=405-256=149kJ/kg; =149/(1/20)=2980);=435-405=30kJ/kg;=435-256=179kJ/kg;=1241h h h h --=30149=4.97;=4515.2730-+=6.07=07.697.4=0.818 。
制冷课程设计完整版

目录1.制冷循环热力计算.............................................. - 1 -1.1设计要求................................................ - 1 -1.2热力设计计算............................................ - 1 -1.2.1制冷循环计算...................................... - 2 -1.2.2 供热循环计算...................................... - 3 -2.压缩机的选择.................................................. - 4 -2.1压缩机型号的选择........................................ - 4 -3.蒸发、冷凝器的选择计算........................................ - 5 -3.1室内机.................................................. - 5 -3.2室外机.................................................. - 9 -4.制冷工艺管路及阀件........................................... - 14 -4.1管路设计............................................... - 14 -4.2节流阀................................................. - 16 -4.3截止阀手动膨胀阀....................................... - 17 -4.4 浮球阀................................................. - 17 -4.5热力膨胀阀............................................. - 17 -4.6 电磁四通阀............................................. - 18 -5其它辅助设备................................................. - 18 -5.1贮液罐................................................. - 18 -5.2气液分离器............................................. - 18 -5.3过滤器................................................. - 18 -5.4干燥器...................................... 错误!未定义书签。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够分析简单的制冷系统,了解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以及掌握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1.理解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制冷循环和制冷系数。
2.掌握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原则。
3.了解常见的制冷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4.能够分析简单的制冷系统,判断系统中的问题。
5.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制冷剂。
6.掌握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使学生认识到制冷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制冷循环和制冷系数。
2.制冷剂的性质和选择原则。
3.常见的制冷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4.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制冷技术的基本原理、制冷剂的选择原则以及制冷设备的工作原理。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制冷系统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制冷技术。
3.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节课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制冷技术基础》。
2.参考书:制冷技术相关论文和书籍。
3.多媒体资料:制冷系统工作原理动画、制冷设备实物图片等。
4.实验设备:制冷实验装置、制冷剂样品等。
以上教学资源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节课的评估方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的制冷技术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考试:安排一次制冷技术知识的考试,全面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报告书

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目录前言 (1)1 设计目的 (2)2 设计任务 (2)3 设计原始资料 (2)4 冷水机组的选择 (3)4.1 负荷计算 (3)4.2 机组的选择 (3)5方案设计 (4)6水力计算 (4)7设备选择 (6)7.1冷却塔的选择 (6)7.2 分水器和集水器的选择 (6)7.3水泵的选择 (7)7.3.1冷冻水泵选型 (8)7.3.2冷却水泵选型 (9)8 小结 (11)参考文献 (13)前言制冷课程设计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全面检验和巩固课程学习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和巩固;可以综合所学的制冷与空调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使学生的得到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提高其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
1 设计目的课程设计是《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在设计中掌握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巩固和提高理论知识。
通过课程设计,了解工程设计的容、方法及步骤,培养确定空调冷冻站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计算、绘制工程图、使用技术资料、编写设计说明书的能力。
2 设计任务(一)负荷计算(二)机组选择(三)方案设计(四)水力计算1、冷冻水循环系统水力计算2、冷却水循环系统水力计算(五)设备选择1、冷却塔的选择2、分水器及集水器的选择3、水泵的选择(六)机房布置1、设备与管道布置平面图2、机房系统图3 设计原始资料(一)建筑物概况:层高4.6米, 层数6层,总空调建筑面积:为15990m2。
(二)参数条件:空调冷冻水参数:供水7℃,回水12℃;冷却水参数:进水32℃,出水37℃。
(三)空调负荷指标:q=120~180 W/m2。
(四)土建资料:机房建筑平面图(见附图),选择其中部分作为制冷机房(以满足用途为原则,不要占用过大面积)。
4 冷水机组的选择4.1 负荷计算空调负荷指标取q=150W/m2,所以空调负荷为:Q=q×A=15990×150=2398.5kW。
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报告指导书模板

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目的课程设计是《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通过课程设计了解空调用制冷站工艺设计的内容、程序和基本原则,学习设计计算方法和步骤,提高运算和制图能力,增强对制冷站中所应用的冷水机组、水泵、冷却塔等设备的认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
并学习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工程问题。
二、设计内容和要求1.制冷站总负荷计算制冷站总负荷应包括用户实际所需制冷量以及制冷系统本身和供冷系统的冷损2.制冷机组类型及台数的选择根据装机容量、运行工况、节能环保、以及负荷变化情况和运行调节要求等因素确定。
一般选择同型号2—3台的机组。
3.水系统设计(1)确定冷冻水和冷却水系统形式,进行水管路设计,计算并确定管径,拟定系统草图(2)选择冷冻水泵的规格和台数(3)冷却水泵和冷却塔的规格和台数(4)使用分、集水器时,决定分、集水器直径。
(5)选择主要阀门4.制冷机房设备工艺布置机房内的设备布置应保证操作维修的方便,同时尽可能是设备布置紧凑以节省建筑面积(1)制冷机组设备布置。
(2)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布置(3)主要汽水管道布置。
(4)绘制布置简图。
5.制冷机控制安全保护6.采用溴化锂制冷机时能源供应系统设计7.编写设计说明书说明书按设计程序编写,包括方案确定、设计计算、设备选择和设计简图等全部内容;计算部分可用表格形式。
(1)设计成果:包括课程设计说明书、计算书、图纸(2)课程设计说明书的要求:①课程设计说明书的内容一般包括冷水机组选型计算及方案比较;主要设备选型;包括冷冻水泵、冷却水泵、冷却塔等设备型号及台数的选型计算;制冷站内水力计算;等几个部分。
②课程设计说明书文字要通顺、层次清楚、工艺方案选择合理、选定的参数要有依据、计算正确、各种符号应注有文字说明、必要时列出计算数据表格;8.图纸要求(1)图纸要求课程设计图纸绘制要符合现行的制图和空调工程设计相关标准和规范,达到工艺图要求;图纸量一般不少于2张,出图图幅大小根据具体要求确定;课程设计图纸采用CAD制图或手工绘图。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制冷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制冷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制冷循环的原理和主要组成部分。
2. 使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制冷剂特性,及其对制冷效果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3. 帮助学生理解制冷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如能效比、制冷量和功耗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制冷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设计简单的制冷循环。
2. 提高学生进行制冷系统故障诊断和性能优化的实践技能。
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手册,获取制冷技术相关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制冷技术领域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制冷技术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其在小组讨论和实验中学会相互尊重、协同工作。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技术类课程,结合理论与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实验技能,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需兼顾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和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使学生在理解制冷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1. 制冷技术基础理论:- 制冷原理与制冷循环- 制冷剂的物理性质和热力学特性- 制冷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功能2. 制冷系统类型与结构:- 不同类型的制冷系统介绍(如蒸气压缩式、吸收式等)- 制冷系统的关键设备及其工作原理- 制冷系统设计原则和优化方法3. 制冷剂与环境:- 制冷剂对环境的影响- 环保型制冷剂的选择与应用- 制冷剂的替代和回收技术4. 制冷系统性能评价:- 制冷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制冷系统的能效分析与评价方法- 提高制冷系统性能的技术途径5. 实践教学环节:- 制冷循环的模拟与实验- 制冷系统故障诊断与性能优化- 节能减排案例分析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制冷技术基础理论第二周:制冷系统类型与结构第三周:制冷剂与环境第四周:制冷系统性能评价第五周:实践教学环节(实验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关联:《制冷技术》第一章:制冷原理与制冷循环《制冷技术》第二章:制冷剂与制冷系统《制冷技术》第三章:制冷系统性能评价与优化《制冷技术》附录:实验指导与案例分析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确保了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理论与实践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制冷技术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制冷装置设计课程设计

制冷装置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背景制冷技术是一项现代化的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如食品、医药、化工、天然气、航空、汽车、家电等。
因此,对制冷装置设计及制冷系统的控制和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课程设计旨在通过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制冷原理和制冷装置的设计及优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成为制冷工程师以及相关行业的实用技能。
二、课程设计目的1.掌握制冷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工作过程;2.熟悉制冷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选型及性能参数计算;3.能够完成制冷装置结构方案设计和性能评估;4.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性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三、课程设计内容1.制冷循环系统的基本原理及工作过程;2.制冷系统中主要组成部分的选型及性能参数计算;3.制冷装置的结构设计;4.制冷系统的运行控制及优化;5.制冷装置行业标准的学习和应用。
四、课程设计要求1.确定一种对应的制冷载荷(如制冷柜、冷库、冷水机组、空调等);2.初步确定制冷系统的类型,选择该制冷系统中主要组成部分的品牌和型号,结合实际情况确定性能参数;3.完成制冷装置结构设计,包括各种热交换器的数量、布局、尺寸等详细设计;4.运用MATLAB或其他相关软件编写程序,完成整个制冷系统的性能计算,包括制冷效率、制冷量、功率等参数的计算;5.运用制冷循环系统的运行控制模型,模拟制冷装置的运行状态,优化系统控制,改变参数,提高系统效率;6.学生需撰写完整的设计方案和性能评估报告,包括技术参数、图纸、流程图、经济评估等。
五、参考教材1.《制冷与空调设备》李玉贞著2.《制冷设备的选型与运行》杨厚根著3.《制冷空调技术》施时泰、高洪远著4.《制冷及空调志》吴克勤著5.《制冷技术与应用》许国枢著六、课程设计评价本课程设计评价主要考核以下方面:1.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学生的设计方案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3.学生的性能评估是否合理、准确;4.学生表述能力是否清晰明了、符合工程学报告规范。
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

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一、前言空调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器设备,其制冷技术是其可靠性和能效的关键。
因此,空调用制冷技术的课程设计是空调制冷原理的重要学习内容。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让同学们通过自主设计和调试,掌握空调制冷原理以及制冷系统的设计和调试方法。
二、设计内容2.1 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为让同学们掌握空调制冷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同时通过自主设计和调试,加深对制冷系统的理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2.2 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需要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空调制冷系统,包括以下内容:1.选择合适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制冷设备。
2.根据制冷设备和冷媒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制冷剂。
3.设计制冷回路,包括连接方式、管道布局、管道直径等。
4.设计控制系统,包括温度传感器、电磁阀、电器控制元件等。
5.调试整个制冷系统,测试其运行情况并记录数据。
2.3 设计要求1.系统制冷效果良好,制冷效率高,能够达到所设计的制冷负荷。
2.制冷系统运行平稳,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制冷系统设计合理,连接紧凑,美观大方。
4.能够准确记录和分析制冷系统的运行数据。
三、设计流程3.1 设计流程图下面是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的设计流程图:graph TBA[选择制冷设备和制冷剂] --> B[设计制冷回路]B --> C[设计控制系统]C --> D[调试制冷系统]3.2 设计步骤1. 选择制冷设备和制冷剂根据空调制冷系统的制冷负荷和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等制冷设备。
同时根据制冷设备和冷媒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制冷剂。
2. 设计制冷回路设计制冷回路时需要考虑制冷设备的连接方式、管道布局、管道直径等因素,确保制冷回路的通畅和流量充足。
3. 设计控制系统根据制冷系统的要求,设计温度传感器、电磁阀、电器控制元件等控制系统。
确保控制系统稳定、可靠、灵敏,能够准确控制制冷系统的运行。
4. 调试制冷系统完成整个制冷系统的设计和组装后,对制冷系统进行调试,测试其运行情况,并记录相关数据。
湘潭某冷库制冷工艺课程设计

湘潭某冷库制冷工艺课程设计一、引言湘潭某冷库是一家专业从事农产品储存的冷库,为了提高冷库的制冷效率和节能能力,需要进行制冷工艺课程设计。
本文将介绍冷库的设计背景,制冷工艺的选择与分析,以及最终的课程设计方案。
二、设计背景湘潭某冷库作为一家农产品储存企业,需要保持冷库内稳定的低温环境以延长农产品的保鲜期。
然而,目前冷库的制冷效率不高,能耗较大,需要进行工艺的优化和改进。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寻找更加节能高效的制冷工艺,以提高冷库的运行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耗。
三、制冷工艺选择与分析1. 压缩式制冷系统压缩式制冷系统是目前冷库常用的制冷工艺,通过压缩机和蒸发器等组件实现制冷的过程。
优点是制冷效率高,适用于大型冷库;缺点是能耗较大,运行成本较高。
2. 吸收式制冷系统吸收式制冷系统利用工质的吸收和蒸发过程实现制冷效果,具有较低的能耗和较强的节能能力。
适用于小型冷库或需要节约能源的场合。
3. 蒸发冷风制冷系统蒸发冷风制冷系统通过蒸发冷风直接降低冷库内的温度。
该工艺简单、易于实施,但只适用于小型冷库或低温要求不高的场景。
针对湘潭某冷库的实际情况,考虑其规模较大且对温度要求较高,综合考虑制冷效率和能耗等因素,我们决定选择压缩式制冷系统作为主要的制冷工艺。
四、课程设计方案1. 制冷系统的设计在制冷系统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制冷剂选择:选择合适的制冷剂,考虑制冷效果、环保性和经济性等因素。
- 压缩机选型:根据冷库的规模和制冷需求,选择合适的压缩机型号。
- 蒸发器设计:确定蒸发器的数量和布置方式,以确保冷库内的温度分布均匀。
- 冷凝器设计:根据冷库的外部环境条件,确定冷凝器的设计参数,以提高制冷效果。
2. 管路系统的设计在管路系统的设计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确定管道材质和直径:选择合适的管道材质和直径,以降低管道阻力和能耗。
- 确定管路布局:合理布置管道,避免管道之间的干扰和交叉,提高制冷效率。
制冷与低温装置课程设计

制冷与低温装置课程设计
概述
这是一份制冷与低温装置课程设计报告,旨在探究制冷与低温装置的运作原理
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课程设计涵盖了制冷原理、低温冷冻、空调制冷以及低温保鲜等多个方面。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制冷与低温装置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为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目的和意义
制冷与低温装置是现代工业和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项技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物流行业、医疗行业、农业行业以及家庭生活中。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制冷与低温技术的基本原理、工作模式和应用方法。
同时,本课程设计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开展实验,探究方案,并进行设计和改进。
这将有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实践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从而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内容
本课程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制冷原理
在本课程设计中,我们将首先介绍制冷原理。
学习制冷原理的目的在于掌握制
冷过程中的基本物理学原理,了解水分和气体物理学知识,为后续的具体实验打下基础。
此外,制冷原理对于掌握低温冷冻、空调制冷和低温保鲜的原理与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
1。
制冷技术与装置设计课程设计报告

状态点 参数
1
2
4
P(MPa)
0.49799
1.7704
1.7704
0.49799
1.7704
t( )
0
46
10
v(
)
s(kJ/(kg· ))
0.0471 1.7507
1.7507
1.1913
0.0500 1.8757
1.8757
h(kJ/kg) 计算结果
405.05
436.36
257.73
411.42
要求二:任选一种制冷剂,对不同蒸发温度(至少 3 组)、不同冷凝温度(至少 3 组)下的 任意一种循环的性能进行计算分析。
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对项目计算要求一我们选择了 R22、R134a 和 R717 三种制冷剂, 低温热源温度 0oC, 高温热源温度 46oC,过热度 10oC ,分别计算四种循环并分析;对项目 计算要求二我们选择计算并分析 R22 工质,固定蒸发温度 0oC,冷凝温度分别为 42oC、46oC 和 50oC 时理论循环的工况以及固定冷凝温度 46oC,蒸发温度分别为-4oC、0oC 和 4oC 时理 论循环的工况。
t( )
0
v(
)
0.28930
s(kJ/(kg* ))
10.000
h(kJ/kg)
500
计算结果
项目
单位制冷量(kJ/kg) 单位容积制冷量(kJ/ )
单位理论功(kJ/kg) 单位冷凝热(kJ/kg)
制冷系数
逆卡诺循环制冷系数 热力完善度
2
1.83100
10.000 700
理论循环 1040
3594.88 200 1240 5.2 5.93 0.88
制冷技术课设总结

制冷技术课设总结制冷技术课程设计总结一、引言制冷技术课程设计是我们学习制冷技术的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这个设计,我们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高我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本总结将对我们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学习与实践进行回顾和总结。
二、设计任务与目标课程设计的任务是设计和实现一个简单的制冷系统,目标是通过实践掌握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组成和工作流程。
我们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给定的设计要求,完成系统的方案设计、部件选型、系统组装和调试。
三、设计与实现过程在设计和实现制冷系统的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制冷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热力学的基本定律、制冷剂的工作原理等。
然后,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制冷剂的选择、蒸发器和冷凝器的设计、压缩机的选型等。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系统的组装和调试,确保系统能够正常运行并达到设计要求。
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在选择制冷剂时,我们需要考虑其制冷效率、安全性、环保性等因素。
在设计和制作蒸发器和冷凝器时,我们需要考虑传热效率、流体阻力等因素。
在调试系统时,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四、经验与教训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们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首先,我们深刻认识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它。
其次,我们学到了如何进行系统设计和实现,如何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方案设计、部件选型和系统调试。
最后,我们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在方案设计时考虑不够全面、在系统调试时耐心不够等。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这次制冷技术课程设计,我们不仅掌握了制冷系统的基础知识,还学会了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我们认识到自己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制冷技术,探索新的制冷技术和应用领域,为制冷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空调制冷装置课程设计

空调制冷装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空调制冷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理解制冷循环过程的关键组成部分。
2. 使学生了解并能够阐述空调制冷系统中常用的制冷剂类型及其特性。
3. 引导学生掌握空调制冷装置的主要性能参数,如制冷量、能效比等。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空调制冷装置故障的能力,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
2. 让学生学会使用相关工具和仪器对空调制冷系统进行检测和维护。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完成空调制冷装置的组装和调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空调制冷技术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增强对制冷行业的认知。
2.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认识到合理使用制冷剂和节能降耗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具有安全意识,遵守实验操作规程,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不仅掌握空调制冷装置的基本知识,还能在实际操作中运用所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空调制冷原理:介绍空调制冷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制冷循环的四大组成部分(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及其作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二章 空调制冷原理与制冷剂2. 制冷剂特性:讲解制冷剂的类型、性质及在空调制冷系统中的应用。
相关教材章节:第三章 制冷剂及其替代品3. 空调制冷装置性能参数:阐述制冷量、制冷功率、能效比等性能参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相关教材章节:第四章 空调制冷装置的性能参数4. 空调制冷系统故障分析与维修:分析空调制冷系统常见故障,学习故障诊断和维修方法。
相关教材章节:第五章 空调制冷系统的故障分析与维修5.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空调制冷装置的组装、调试和维修实践,提高动手能力。
相关教材章节:第六章 空调制冷装置实践操作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共计10课时,第1-2课时学习空调制冷原理,第3-4课时学习制冷剂特性,第5-6课时学习空调制冷装置性能参数,第7-8课时学习故障分析与维修,最后两课时进行实践操作。
制冷空调装置实验报告

制冷空调装置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一个制冷空调装置,了解制冷过程中的基本原理、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以及调节控制系统的功能。
实验原理制冷空调装置主要由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和节流装置四个主要组成部分组成。
其中,压缩机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压缩,提高其温度和压力;蒸发器用于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将制冷剂从液态转变为气态;冷凝器用于释放热量,将制冷剂从气态转变为液态;节流装置用于降低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
通过不断重复这一制冷循环,达到降低室内温度的目的。
实验材料和装置- 制冷空调装置主机- 温度计- 变频调速电机- 热电偶- 恒温器- 液压式温度控制器实验步骤1. 将制冷空调装置主机连接到电源,并打开电源开关。
2. 调节恒温器,设置期望的室温。
3. 打开制冷空调装置主机的开关,启动压缩机。
4. 使用温度计测量室内温度和室外温度,并记录。
5. 利用热电偶测量制冷水温度和喷气式冷却器温度,并记录。
6. 观察制冷空调装置运行过程中的噪音、振动等现象,并进行记录。
7. 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制冷空调装置的运行状况,以及各组成部分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在设定的室温范围内,制冷空调装置能够有效降低室内温度。
2. 制冷空调装置运行时产生一定的噪音和振动,但不影响正常使用。
3. 制冷空调装置的工作效率和稳定性受到室外温度和湿度的影响。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制冷空调装置的工作原理和组成部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制冷空调装置在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今后的研究和应用中,我们可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优化,提高制冷空调装置的效率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1. 《制冷空调原理与实践》,张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2. 《制冷空调系统设计与应用》,李四,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年。
以上为制冷空调装置实验报告的大致内容,供参考。
具体实验数据和结果可根据实验条件和实际情况进行填写和分析。
制冷原理与装置课程设计

所以直接膨胀供液方式是大多数卤代烃(包括氟利昂)系 统采用的供液方法。这种供液方法基本采用热力膨胀阀供 液,由于选型、调节以及产品本身的问题,无法实现节能 的目的。电子膨胀阀的出现结合多点温度参数的库温调节, 可以较好地实现节能运行,一般可节能10%。卤代烃制冷 系统的热力膨胀阀产品已相当成熟而且还有专用的PLC库 温控制器。氨制冷系统蒸发器运行的过热度不大,控制难 度相对较大,目前尚无成熟的氨用电子膨胀阀产品。
设计示例
武汉市某大型制药集团,一、二合成原 料药车间,全天候运行,分别需要-10℃的冷 量1200kw,试设计冷冻站满足供冷。
第二章 设计指导
§2-1 工业制冷系统的应用特性
⑴ 系统容量大,意味着制冷系统各类主、辅设备繁多, 管路复杂,控制要求高,设计和施工难度大; ⑵ 蒸发温度广,一个工厂往往需要几千至几万千瓦的制
方案三: 循环式供水
这种冷却水系统就是将从冷凝器出来的冷却水, 在经过水冷却设备的冷却降温,然后用水泵送 回冷凝器循环使用,只需补充少量冷却水。循 环式供水系统适用于水源水量较少,水温较高 的地区,在目前城市供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 一般制冷装置的冷却水系统多采用这种形式。 循环式供水系统需增设冷却水冷却设备和水泵 等设施,这样就增加了冷却水系统的投资、运 行费用及管理工作。
方案二: 氨泵供液
氨泵供液是指高压液体节流后进入低压循环桶,经氨泵输 往各蒸发器。氨泵的输液量一般为蒸发器蒸发量的3-6倍, 氨泵的排出压力应足以克服总流动阻力和液位升高所需的 液柱压力,并有一定的压差裕度以便于调节流量。在蒸发 器中一部分氨液汽化,剩余的液体随同汽体回至低压循环 桶,经分离后,气体被压缩机吸走,液体被氨泵送到蒸发 器进行再循环,故这种供液又称氨泵再循环供液。
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报告书

目录目录 (1)设计任务书 (2)设计说明书 (3)一、制冷机组的类型及条件 (3)二、热力计算 (6)三、制冷压缩机型号及台数的确定 (7)四、冷凝器的选择计算 (8)五、蒸发器的选择计算 (12)六、冷却水系统的选择 (14)七、冷冻水系统的选择 (14)八、管径的确定 (14)九、其它辅助设备的选择计算 (15)十、制冷机组与管道的保温 (17)十一、设备清单 (18)十二、参考文献 (18)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一、课程设计题目:本市某空调用制冷机房二、原始数据1.制冷系统采用空冷式直接制冷,空调制冷量定为100KW。
2.制冷剂为:氨(R717)。
3.冷却水进出口温度为:28℃/31℃。
4.市空调设计干球温度为28.4℃,湿球温度为25℃。
三、设计容1.确定设计方案根据制冷剂为:氨(R717)确定制冷系统型式。
2.根据冷冻水、冷却水的要求和条件,确定制冷工况并用压焓图来表示。
3.确定压缩机型号、台数、校核制冷量等参数。
4.根据蒸发温度、冷凝温度选择蒸发器(卧式壳管)冷凝器(水冷或空冷),并做其中一个设备(蒸发器或冷凝器)的传热计算。
5.确定辅助设备并选型6.编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一、制冷机组的类型及条件1、初参数1)、制冷系统主要提供空调用冷冻水,供水与回水温度为:7℃/12℃,空调制冷量定为100KW 。
2)、制冷剂为:氨(R717)。
3)、冷却水进出口温度为:28℃/31℃。
4)、市空调设计干球温度为28.4℃,湿球温度为25℃。
2、确定制冷剂种类和系统形式根据设计的要求,本制冷系统为100KW 的氨制冷系统,一般用于小型冷库,该制冷机房应设单独机房且远离被制冷建筑物。
因为制冷总负荷为100KW,所以可选双螺杆制冷压缩机来满足制冷量要求(空气调节用制冷技术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P48)。
冷却水系统选用冷却塔使用循环水,冷凝器使用立式壳管式冷凝器,蒸发器使用强制循环对流直接蒸发式空气冷却器(即末端制冷设备)。
小型商用制冷装置控制系统课程设计

小型商用制冷装置控制系统课程设计小型商用制冷装置控制系统课程设计一、引言本文将详细介绍一个小型商用制冷装置控制系统的课程设计。
该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商用制冷装置的工作原理,并通过设计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来实现对该装置的自动化控制。
本文将按照以下分层次的优美排版方式进行分段分标题输出。
二、背景知识1. 商用制冷装置的工作原理商用制冷装置主要由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等组成。
其中,压缩机负责将低温低压的气体吸入并压缩成高温高压气体,然后通过冷凝器散热,使气体变为高温高压液体。
接下来,液体通过膨胀阀降低温度和压力,并进入蒸发器,在蒸发过程中吸收热量,从而实现空气或物体的制冷效果。
2. 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控制系统是指通过对被控对象进行监测和调节,使其按照预定要求或期望值进行运行的系统。
在商用制冷装置中,控制系统主要负责监测和调节压缩机、膨胀阀和风扇等组件的工作状态,以实现对制冷装置的自动化控制。
三、课程设计目标本课程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掌握小型商用制冷装置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方法。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商用制冷装置的工作原理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功能;2. 掌握传感器和执行器的选择与应用;3. 学会使用单片机进行控制系统设计;4. 能够编写相应的程序代码,并进行调试和优化;5. 实现对商用制冷装置温度、压力等参数的监测和自动调节。
四、课程设计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将首先进行商用制冷装置工作原理和控制系统基本原理的理论学习。
教师将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商用制冷装置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以及其工作原理,并详细解释控制系统在其中的作用和原理。
2. 实验操作学生将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通过搭建小型商用制冷装置控制系统的实验平台,来实现对该装置的自动化控制。
具体步骤如下: a. 确定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包括温度监测和调节、压力监测和调节等;b. 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和执行器:根据功能需求选择适合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以及电磁阀等执行器;c. 搭建实验平台:将选定的传感器和执行器与单片机进行连接,搭建出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d. 编写程序代码:根据功能需求和硬件连接情况,编写相应的程序代码,并进行调试;e. 进行实验测试:通过改变环境温度或设定不同的工作模式,对控制系统进行测试,并记录结果;f. 分析结果并优化设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对控制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提高其稳定性和精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冷技术与装置设计》课程项目设计成员:《制冷技术与装置设计》课程项目设计一、设计要求要求一:分别对三种不同制冷剂(R12, R22, R134a, R123, R717,R600a 中任选三种)的理论循环,有害过热,有效过热,回热循环进行计算(低温热源温度0°C, 高温热源温度45°C,过热度取10°C),并分析对比不同循环性能(q0, qv, w, qk,ε,εc, η);要求二:任选一种制冷剂,对不同蒸发温度(至少 3 组)、不同冷凝温度(至少 3 组)下的任意一种循环的性能进行计算分析。
根据小组讨论的结果,对项目计算要求一我们选择了R22、R134a 和R717三种制冷剂,低温热源温度0°C, 高温热源温度45°C,过热度10°C ,分别计算四种循环并分析;对项目计算要求二我们选择计算并分析R134a 工质,固定蒸发温度-10°C,冷凝温度分别为20°C、30°C、40°C和50°C 时理论循环的工况以及固定冷凝温度40°C,蒸发温度分别为-20°C、-10°C、0°C和10°C 时理论循环的工况。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I)项目计算要求一为方便计算表达,该项目计算中所涉及的四种循环的循环图如下所示理论循环有效过热与有害过热回热循环根据图中各个状态点的参数值即可计算出制冷工况,具体计算结果如下:I-I)R22 制冷剂各点参数值=410kJ/kg, =445kJ/kg, =405kJ/kg, =435kJ/kg, =256kJ/kg,ρ1=20kg/, ρ1’=19kg/。
计算过程1)理论循环:=405-256=149kJ/kg; =149/(1/20)=2980);=435-405=30kJ/kg;=435-256=179kJ/kg;=1241h h h h --=30149=4.97;=4515.2730-+=6.07=07.697.4=0.818 。
2)有害过热:=149/(1/19)=2831);=405-256=149kJ/kg;=445-410=35kJ/kg;=445-256=189kJ/kg;=35149=4.26; =6.07;=07.626.4=0.701 。
3)有效过热:=154/(1/19)=2926);=410-256=154kJ/kg;=445-410=35kJ/kg;=445-256=189kJ/kg;=35154=4.4; =6.07;=07.64.4=0.725 。
4)回热循环:=410-256=154kJ/kg;=154/(1/19)=2926);=445-410=35kJ/kg; =445-256=189kJ/kg;=4.4;=6.07;=0.725 。
计算结果归总成表格如下:项目理论循环有害过热有效过热回热循环单位制冷量(kJ/kg) 149 149 154 154单位容积制冷量(kJ/m3) 2980 2831 2926 2926 单位理论功(kJ/kg) 30 35 35 35单位冷凝热(kJ/kg) 179 189 189 189 制冷系数 4.97 4.26 4.4 4.4 逆卡诺循环制冷系数 6.07 6.07 6.07 6.07 热力完善度0.818 0.701 0.725 0.725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就单位制冷量而言,有效过热和回热循环相等且高于理论循环和有害过热循环;由于有害过热制冷量未增加而消耗的功和压缩机吸气比容增大了,其单位容积制冷量下降,制冷系数明显下降,热力完善度也下降。
对R22 工质而言,有效过热对制冷系数和热力完善度都是负影响,即引起制冷系数下降,只是增大了制冷量。
I-II)R134a 制冷剂各点参数值=400kJ/kg, =430kJ/kg,=263kJ/kg, =410kJ/kg,=445kJ/kg, v1=0.069m^3/kg, v1’=0.07m^3/kg计算结果项目理论循环有害过热有效过热回热循环单位制冷量(kJ/kg) 137 137 147 147单位容积制冷量(kJ/m3) 1986 1930 1918 1918 单位理论功(kJ/kg) 30 35 35 35单位冷凝热(kJ/kg) 167 182 182 182 制冷系数 4.57 3.91 4.2 4.2 逆卡诺循环制冷系数 6.07 6.07 6.07 6.07 热力完善度0.753 0.644 0.692 0.692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其基本的循环规律与R22 相同,但其单位质量制冷量略小于R22,单位容积制冷量明显小于R22,对压缩机容积有较高要求,但其热力完善度较高,经济性较好。
同时,R134a是环保型的制冷剂,不会产生环境污染。
有效过热对R134a 是正影响,不仅增大了制冷量,同时增大了制冷系数和热力完善度。
I-III)R717 制冷剂各点参数值=500kJ/kg,=700kJ/kg, =-550kJ/kg, =525kJ/kg,=750kJ/kg, v1=0.286m^3/kg, v1’=0.308m^3/kg计算结果项目理论循环有害过热有效过热回热循环单位制冷量(kJ/kg) 1050 1050 1075 1075单位容积制冷量(kJ/m3) 3671 3409 3490 3490单位理论功(kJ/kg) 200 225 225 225单位冷凝热(kJ/kg) 750 1300 1300 1300 制冷系数 5.25 4.67 4.78 4.78 逆卡诺循环制冷系数 6.07 6.07 6.07 6.07 热力完善度0.865 0.769 0.787 0.787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R717 的循环规律与R22基本相同。
吸气过热对制冷系数和热力完善度均是负影响,且它的影响系数要高于R22,即同样过热度下,R717 的制冷系数减小的更多。
R717 的单位制冷量要明显高于R22 和R134a,制冷系数也较大,单位容积制冷量与R22相仿,但其单位理论功也明显大很多,对压缩机要求较高。
同时,R717 有一定的毒性,对安全性、密封性要求更高。
(II)项目计算要求二II-I)固定蒸发温度-10°C,冷凝温度分别为20°C、30°C、40°C和50°C时R134a 理论制冷的循环工况。
T0=-10°C,Tk=20°C时查图知各点参数值:=391kJ/kg,=413kJ/kg,=227kJ/kg,v1=0.09951m^3/kg=391-227=164kJ/kg; =1647kJ/kg;=413-391=22kJ/kg; =186kJ/kg;=7.48;=0.85 。
对于Tk分别取30°C、40°C和50°C时得情况可同理可得。
将相同蒸发温度T0,不同冷凝温度下的各点参数值和计算结果分别整理如下表:各点参数值冷凝温度h1(kJ/kg) h2(kJ/kg) h4(kJ/kg) v1(m3/kg)20°C 391 413 227 0.0995530°C 391 419 241 0.0995540°C 391 425 257 0.0995550°C 391 430 271 0.09955计算结果项目20°C 30°C 40°C 50°C 单位制冷量(kJ/kg) 164 150 134 120单位容积制冷量(kJ/m3) 1647 1507 1346 1205 单位理论功(kJ/kg) 22 28 34 39单位冷凝热(kJ/kg) 186 178 168 159 制冷系数7.45 5.36 3.94 3.08热力完善度0.85 0.81 0.75 0.70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保持蒸发温度不变时,随着冷凝温度的升高,单位制冷量降低,吸气比容不变,故单位容积制冷量降低,而单位压缩功增大,因此制冷系数降低,冷凝温度越高制冷系数下降得越慢。
对R134a工质而言,在这一段温度区间内,其热力完善度也随着冷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而由于单位冷凝热降低,所需冷凝器散热强度也就减少了。
II-II)固定冷凝温度40°C,蒸发温度分别为-20°C、-10°C、0°C和10°C时R134a理论循环的工况。
计算过程类同,所以将各点参数值和计算结果分别整理如下表:各点参数值蒸发温度h1(kJ/kg) h2(kJ/kg) h4(kJ/kg) v1(m3/kg)-20°C 386 427 257 0.14700-10°C 391 425 257 0.099550°C 398 423 257 0.0683110°C 403 422 257 0.04855计算结果项目-20°C -10°C 0°C 10°C单位制冷量(kJ/kg) 129 134 141 146单位容积制冷量(kJ/m3) 878 1346 2064 3077 单位理论功(kJ/kg) 41 34 25 19单位冷凝热(kJ/kg) 170 168 166 165 制冷系数 3.15 3.94 5.64 7.68热力完善度0.75 0.78 0.89 0.91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在保持冷凝温度不变时,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单位制冷量升高,吸气比容减小,故单位容积制冷量升高,而单位压缩功减小,因此制冷系数增大,蒸发温度越高,制冷系数增大的幅度越小。
对R134a工质而言,在这一段温度区间内,其热力完善度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而由于单位冷凝热降低,所需冷凝器散热强度也就减少了。
1.张小松. 制冷技术与装置设计.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