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课 囚绿记-课后练习题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囚绿记
1.作者简介
陆蠡,原名。

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翻译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

他的处女作是《》,主要散文集有《》《》《》。

作家曾评价他说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瞥见()涸辙()茎叶()
婆娑()猗郁()蕈菌()
淅沥()孔隙()揠苗助长()
1.陆圣泉抗日烈士海星海星竹刀囚绿记巴金
2.piēhéjīng suōyīxùn lìxìyà
1.课文的题目叫“囚绿记”,却不仅仅写囚绿,此前此后都写了些什么呢?请用“绿”的形式概括文章各个部分。

①寻(得)绿(1—4段)。

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②观(赏)绿(5—7段)。

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伸须、攀缘、舒叶、凋谢。

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③囚绿(8—12段)。

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引绿入室,发现生的欢喜,绿条执意向外,绿条渐瘦渐弱,打算放绿出“牢”。

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
的喜绿状态。

④放(释)绿(13段)。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

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

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⑤怀(忆)绿(14段)。

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2.作者在各个阶段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仔细感受并用词语来概括。

寻(得)绿——喜悦满足
观(赏)绿——欢喜留恋
囚绿——生的欢喜、不快、恼怒
放(释)绿——诚意祝福
怀(忆)绿——真挚怀念
3.“我”“囚绿”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最后“我”又让“绿囚”恢复了自由?
为了让绿色与自己“更接近”“更亲密”,“我”要囚住这绿色,“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比喻猗郁的年华”,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我”从案前的枝条中发出了“生的欢喜”,这一绺青藤成了“我”的“绿友”。

“我”爱绿至极,即使它不了解“我”的爱抚和善意,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但仍固执地还要“囚系住它”。

而被幽囚的常春藤,“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哪怕枝叶病损,仍执著地“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这些描写,为表现青藤的性格染上浓重的感情色彩,不甘被囚、追求光明的青藤形象跃然纸上。

如果说“我”原想在离开的时候恢复“绿友”的自由,是由于对它的挚爱,那么,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却是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4.结合时代背景,概括本文的主题和表达的思想情感。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这一句话点明了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使故事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如烛炬点亮全篇,突现出文章的主题。

由于“卢沟桥事件”的发生,作者原打算七月尾回南去,而才到七月中旬,就“不能再流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了。

因此,就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抒发了对光明与自由的向往之情。

课文写的是“囚绿”的故事,实际上是赞美“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歌颂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也是作者期望沦陷的祖国山河早日摆脱日寇黑暗统治、重获光明的内心的表露。

作者采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手法,借两枝绿藤的想象描写,启人联想,让人寻味。

散文意境常用曲笔,用象征和暗示的手法,给人留下思维空间,把人引向一个高尚的精神境界。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嵌.着(qiàn)孔隙.(xì)瞥.见(piē)揠.苗助长(yà)
B.移徙.(xǐ)蕈.菌(tán)淅沥
..(xī lì)偃.旗息鼓(yǎn)
C.涸.辙(gù)婆娑.(suō)纤.绳(qiàn)大笔如椽.(yuán)
D.不禁.(jìn)猗.郁(yī)囚系.(xì)急不暇.择(xiá)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幽囚流连毫不犹疑直截了当
B.纤细安顿心满意足引为可惜
C.绿州留恋永不屈服黄漠平原
D.娇弱恼怒烽烟四逼繁茂苍绿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________,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________,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________,________,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A.脉络嫩叶卷须嫩芽
B.卷须嫩芽脉络嫩叶
C.卷须嫩叶脉络嫩芽
D.嫩叶卷须嫩芽脉络
4.下列句中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A.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B.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C.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D.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5.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B.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C.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D.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6.下面对文章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表达出“我”对生命的活力的赞美。

所谓“生的欢喜”,就是对富有生命力的东西的热爱。

作者认为面对蓬勃生机所产生的喜悦超过在任何时候所产生的喜悦。

B.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表现了作者和绿的心灵相通。

这里主要是表达作者对绿的热爱和对这样一个安宁、平和的环境的追求。

从下文“囚绿”以后作者的一些心理活动看,这时作者对绿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入的。

C.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魔念”即邪念,指作者心中产生的邪恶的念头。

D.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文章具有了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B.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城市化应当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逐步推进,如果揠苗助长
....,那将会因为出现新的城市弊病而得不偿失。

C.网络和电话求购白马雾珠等春茶产品的顾客应接不暇
....,负责产品销售的市场营销科科长叶茂海忙得不亦乐乎。

D.傍晚,小新放学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放眼望去,远处乡间的村庄上空烽烟四逼
....,他想大概是人们在准备晚饭吧。

8.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陆蠡以他清澈如水的散文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就与丽尼、何其芳、李广田等几位散文家在我国文坛上并驾齐驱
B.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陆写成了《囚绿记》,满怀深情地思念北平的常春藤,歌唱它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并期待着与它重新见面。

C.陆蠡的散文“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巴金语),《囚绿记》更为人们所称道,原因是它不仅在思想上,而且在艺术上也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的缘故。

D.英年早逝的陆蠡,给世人留下了《海星》《竹刀》《囚绿记》等散文集。

他正直的品格、博爱的胸怀、质朴的感情、缜密的思绪、清丽的文风,流露在字里行间,凝成一篇篇现代散文史上的杰作。

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久久地凝目审视那绿萝修长的藤蔓,绿蓬蓬一簇簇地攀绕在花架上,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着一股不达理想境地誓不罢休的毅力和精神。

①似龙蛇般抖擞的头颈
②枝蔓青瘦而坚挺,叶片柔嫩而坚韧
③又好像在欢快地鸣唱着婉转动听的歌儿
④在微风的轻抚下,它们似乎在向你招手
⑤生机勃勃地向前攀缘
⑥它那坚韧的身躯
A.④③②⑤⑥①B.②④③⑥①⑤C.⑤⑥①④③②D.②⑤①④③⑥
10.“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了。

11.请仿照例句,以“绿色”为话题,写两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的结构与例句相同。

例句: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

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

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

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

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

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

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

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

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

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

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

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可是我囚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

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2.开头一段反复三次提到“绿影”,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1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刻含意。

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14.本文中的绿枝条具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概括。

三、迁移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染绿的声音
徐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

天天,我都为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

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

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

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

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溅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

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

在大森林里,此时使我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了。

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的。

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翠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

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

而这染绿了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

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而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织,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徒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

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绿了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为浓浓的月
光所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之中了。

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

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地在我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和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

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绿了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选自《山东文学》)15.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3段写作者黎明时候的独特感受,能闻声而见色,见色而闻声。

见人所未曾见,闻人所未曾闻,言人所未尝言,因思维独步,而自然出新。

B.第4段写作者夜里听染绿的声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是思想内容的进一步深化,表达了寻求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的美好理想。

C.作者在结尾说“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绿了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回归大森林,融入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D.文章共四段,思路是:先写绿色的森林,再写鸟鸣溅绿的声音,接着重点写听染绿的声音的感受,最后继续写感受和作者对绿色的声音的钟爱。

全文四段起承转合,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E.散文以“染绿的声音”为题颇有新颖,绿色有声,令人费解。

这染绿了的声音确实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翻然出新,不落窠臼。

16.结尾段中作者说“……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

请写出“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的含义。

(1)“清纯的自然”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生的大自然”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3段作者在写“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之前,先谈到“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白雪、流泉、春花秋菊,分析这样行文的作用。

18.分别解释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1)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静的精灵呢!
(2)森林静静肃立,树叶交织,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成长的蓬勃的绿色。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爬上窗台的绿色
①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反顾地爬了上来。

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

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惟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

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

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

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

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______1______,_____2_____。

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

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菜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若是在晌午呢,前提是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

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有节奏感。

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他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

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19.根据文章的理解,第②段和第⑦段画线的两句中“惟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是什么?
20.细读第⑤段,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请结合对文意的理解,仿造横线前面句子的形式,再写一个句子。

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21.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有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爬上窗台的“绿色”给人以惊喜。

然后交代“绿色”的由来,随后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热情礼赞“绿色”。

B.本文以爬上窗台的瓜藤豆蔓为素材,讴歌了蓬勃向上的绿色生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意蕴深长。

C.作者在文末说,“绿色”要“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这样的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先采用了倒叙手法,然后转入顺叙,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来结构全文,显得灵活而严谨。

23.这篇散文的语言生动,描写细腻,多处运用拟人、比喻来丰富“绿色”的内涵,来揭示“绿色”的精神。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语句(上面题目涉及的语句除外),作一点具体分析。

1.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B 项,“蕈”应读“xùn”;C项,“涸”应读“hé”,“椽”应读“chuán”;D项,“禁”应读“jīn”。

故选A。

2.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

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

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

C项,“绿州”中的“州”应为“洲”,黄漠平原——荒漠平原。

故选C。

3.C
【解析】主要考虑动宾短语的搭配和定语与中心词的搭配。

4.C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C项为拟人,A、B、D三项为比喻。

此外,A项还有排比修辞,A项与B、D 两项均采用了比喻,从最佳选项的角度来说应选C。

5.B
【解析】应去掉“一种”后的冒号。

【点睛】注意熟记分号、冒号、引号、括号、叹号、问号的用法,重点注意句子中分层时逗号、顿号、分号的综合运用,以及引号和冒号的综合应用。

6.C
【解析】本意主要考查文本语句内容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C项,“作者心中产生的邪恶的念头”错误。

“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念头。

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著地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至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故选C。

7.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A项,“急不暇择”指在紧急的情况下来不及选择。

使用正确。

B项,“揠苗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