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黑河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及结果

合集下载

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研究

采空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研究
第4 0卷 第 5期 2 0 1 3年 1 0月
矿 业安 全 与 环 保
MI N I NG S AF E TY & EN VI RONMEN TA L P ROT E C T I ON
Vo 1 . 40 No . 5
0 c t . 2 0 1 3
王金喜 , 李彦恒 , 孙利辉. 采 空 区地表移动变形预计研 究[ J ] . 矿 业安全 与环保 , 2 0 1 3 , 4 0 ( 5 ) : 5 — 7 文章编号 : 1 0 0 8 - 4 4 9 5 ( 2 0 1 3 ) 0 5 — 0 0 0 5 — 0 3
(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R e s o u r c e S u r v e y a n d R e s e a r c h f o H e b e i P r o v i n c e , H 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E n g i n e e r i n g,
H a n d a n 0 5 6 0 3 8,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 T h e s u r f a c e s u b s i d e n c e i n mi n e d — o u t a r e a c a u s e d g r e a t l o s s e s a n d d a ma g e o f S u f r a c e s t r u c t u r e s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 I n t h i s p a p e r ,s t u d y wa s s t a r t e d w i t h t h e 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i c a l c o n d i t i o n s o f t h e r o c k ma s s a n d p r e d i c t i o n wa s ma d e o n t h e s u f r a c e mo v e me n t a n d d e f o r ma t i o n wh i c h we r e c a u s e d b y mi n i n g wi t h t h e p r o b a b i l i t y i n t e ra g l me t h o d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ma x i mu m s u b s i d e n c e v a l u e w a s 3 . 4 1 m wh i c h W s a o b t a i n e d b y t h e ma xi mu m c lc a u l a t i o n f o mu r l a o f t h e s e mi —i n f i n i t e mi n i n g . Be s i d e s ,b a s e d o n F L AC ,a mo d e l w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a n d t h e s t r e s s a n d s u f r a c e mo v e me n t c a u s e d b y mi n i n g we r e s i mu l a t e d,t h e r e s u l t s t a l l i e d we l l w i t h t h e v a l u e c a l c u l a t e d b y p r o b bi a l i t y i n t e ra g l me t h o d . Ke y wo r d s : mi n e d — o u t a r e a ;s u fa r c e mo v e me n t ;p r o b bi a l i t y i n t e ra g l me t h o d;n u me ic r a l s i mu l a t i o n

地表岩移观测报告

地表岩移观测报告

矿井地表岩移观测结果报告为了防止水灾事故和其他地质灾害事故的发生,我矿在接到新疆公司关于地表岩移观测通知后,于2011年9月15日开展了地表岩移观测自查活动,观测排查结果如下:1、矿区位于天山的南麓,塔里木地块北缘,库车山前坳陷带,其水文地质单元位于天山南麓的褶皱水系之中,属大陆型半干旱山区气候类型。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受控于区域构造,河流的垂直或间接入渗侧向补给,岩性组合特征、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矿区内的含水层主要包括第四系坡积物、冲洪积孔隙含水层,分布于音西铁热克厄肯沟内,其富水性受控于音西铁热克厄肯河上游水流的直接和侧向补给同时也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阿合组基岩孔隙—裂隙透水层,为透水不含水层,该含水层其泉水单位流量一般在0.018~2.971L/s,流量呈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气象因素,与侵蚀基准面以下地层阿合组具直接水力联系;阿合组基岩裂隙—孔隙含水层,该地层浅部风化裂隙发育,和沟内第四系水力联系密切,其补给方式以垂直入渗为主,此段为富水性较强的含水层;塔里奇克组孔隙—裂隙弱含水层,分布区内北部及煤层露头附近,为主要含煤地层,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区内沟中河水垂直入渗为主,为富水性中等的含水层;上三叠系黄山街组孔隙—裂隙含水层,分布于区内北部山前地段,裂隙不发育,为弱含水层。

我矿受采掘破坏或影响的孔隙、裂隙、岩溶含水层,补给条件差,补给水源少。

无老空积水,采掘工程不受水害影响,矿井无突水。

水文地质类型属简单型。

开采范围内所有硐室均在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矿井涌水量较小,正常涌水量为5m3/h,矿井涌水主要用于井下生产和防尘,当矿井涌水量较大时,矿井水由主平硐水沟自行流出,对矿井不会产生威胁。

2、地表除音西铁热克厄肯河以外地表无积水区,在对现有回采工作面13100工作、13105回采工作面和采空区13101工作面顶部山体岩移观测的过程中未发现大的裂隙,亦无积水区存在,对矿井防治水没有威胁。

3、音西煤矿制定《音西煤矿地表岩移观测制度》,每月1日、15日由生产科地测防治水负责人进行地表岩移观测。

浅埋深高强度开采地表动态移动变形特征

浅埋深高强度开采地表动态移动变形特征

浅埋深高强度开采地表动态移动变形特征陈俊杰;南华;闫伟涛;郭文兵;邹友峰【期刊名称】《煤炭科学技术》【年(卷),期】2016(044)003【摘要】为了掌握浅埋深高强度开采条件下地表动态移动变形规律,以神东矿区哈拉沟煤矿22407工作面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数据为基础,阐述了地表动态移动变形的特性,得到了相关动态移动变形参数,并分析了该地质条件下动态移动变形呈现特殊规律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浅埋深高强度开采条件下,地表下沉过程异常剧烈,移动变形更加集中,下沉盆地快速形成.在地表持续移动变形过程中,活跃阶段地表下沉量达到总下沉量的81.4%,最大下沉速度系数为1.73,最大下沉速度达700.5mm/d,超前影响距为82 m,超前影响角为57.8°,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距为57 m,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为66.3°.【总页数】5页(P158-162)【作者】陈俊杰;南华;闫伟涛;郭文兵;邹友峰【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3;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3;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3;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3;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454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325.2【相关文献】1.昌汉沟煤矿浅埋深煤层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J], 张聚国;栗献中2.厚松散层煤层开采地表动态移动变形特征研究 [J], 李德海;许国胜;余华中3.浅埋深厚煤层综放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J], 贾银4.高强度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及减损关键参数模拟 [J], 蔡音飞;李晓静;邓伟男;肖武;张文凯5.高强度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及减损关键参数模拟 [J], 蔡音飞;李晓静;邓伟男;肖武;张文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工作面岩移观测站技术成果分析

工作面岩移观测站技术成果分析
学出版 社,0 7 2 0.
中 国新 枝 术 新 产 吊
一6 1—
1概 述
东 曲矿是 一座 新投 产 的特 大型 现代 化 矿 井 ,矿井投产 以来 ,虽建立过一 系列岩移 观测 站 。但在 2 号煤采出后重复开采 4 号煤工作 面 时未建立过地表岩移 观测 站 , 能全面求取东 未 曲矿 4 号煤复采情况下的各项岩 移参数 ,严重 制约 、 限制着 矿井 的生产 。 为求取东曲矿 4 号煤 复采情况下 的实 际岩 移参 数 ,为分析本矿 井范 围内地表移动规律提 供基础数据 ,为今后 的矿 井 设计 、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 曲矿地测科 于 东 20 0 3年在 14 2 4 0 工作 面 上方建 立 了一个 地表
下煤层采 出后 ,地表下沉值达到该地 质采矿条 件下应有的最大值 。 2 . 2移动盆地的主断面 地表移动盆地 内各点 的移 动和变形 虽不完 全相同 , 但在一般 情况下 , 移动和变形 的分 布是 有规律的。 通常状况下 , 通过采空区中心与煤层 走向平 行或垂 直 的断面上 的地表移 动值最 大 , 该断面我们称 为移动盆地 的主断 面。在 主断面 上不仅移动量 最大 ,而且地表移动盆地 的范围 也是最大的 。 因此 , 在研究煤层开采引起的地表 移动和变形分 布的规律时 ,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 岩移观测站。 只研究 主断面上的地表移动和变形。 2 3地表移动 盆地 的边界角 、 移动角 和裂缝 该 观测站 位于东 曲矿 14 2 40 工作 面上方 。 l4 2 4 0 工作 面是东 曲矿 四采 区第一个 4 号煤工 角 作面, 上覆 14 2 2 0 工作 面采空 区。4 号煤直接底 在地表移动盆地 内不 同区域移动 和变形 的 为粉砂岩 , 2 5 。伪顶 为炭 质泥岩 , 0 程度 不同 ,根据地表 移动和变形的程度和实 际 厚 .米 7 厚 . 2 米, 直接 顶细砂岩 ,厚 1. l.米 。地面标 高 需 要 , 动盆地划分为三个边 界。 0 1 6 将移 1 1-36 ,工作面底板 标高 9 8 12 米 , 20 13 米 - 6 —06 a 移动 盆地的最 外边界 盖 山厚度 14, 0 ,地面小部分 地段覆盖第 8-4 米 . 3 以地 表移 动 和变形 都 为零 的点 圈 出的边 称为移动 盆地的最外边界 。 二 系黄 土 , 03 米 , 分地段 为裸露 基岩 界, 厚  ̄0 大部 和风化堆积场 。 从掘进 揭露 的几 个断层看 , 均为 b 险移动边界 危 小断层 ,预计不会对地表移动形态产 生明显影 危 险移 动边界是 以地表移动与变形对建 筑 响。 该工作面为综采工作面, 采煤方法为倾 斜长 物 有无 危害而划分的边界。 a 移动盆地 的裂缝边界 壁, 顶板 自 然跨落 。 2地表与岩层移动概述 裂缝边界是根据 移动盆地 内最外侧 的裂缝 圈定的边界。 2 . 1相关的基本概念 21 岩移 的六种主要形式 .1 . 2 . 4保护煤柱 的留设 a 弯曲, 当地下煤层被采出后, 从其直接顶 保 护煤 柱是指为保护煤层上方 的岩层 和地 到地表将沿起层理的法线方向弯曲。弯曲是岩 表 的保 护对象不受 开采的影响 ,而在井下 留设 移 的主要形式 。b冒 , _落 煤层被采 出后其上覆岩 的不予 开采的部分煤层 。通 过留设 保护煤柱虽 但 层最 初的弯曲达到一定 限度后 ,其 直接 顶板岩 可保护其 上部 的岩层 和建 筑物等 , 留设 的煤 造成 了大量煤炭 层将 与整体分开 ,破碎成小的岩块 而落 下来充 柱将暂 时甚至永远不 能采 出 , 填采空 区。 这种移动形式 称为冒落。冒落是岩移 资源 的浪费 ,而且 留设保护煤柱将增 大采 掘工 中最剧烈 的一种形式 。. , c 片帮 煤层采 出后 , 采空 程量 、使 采掘 工作复杂化 。保护煤柱 的留设方 区顶板 岩层内出现悬空 , 压力便转移 到煤壁 法 :保护煤柱 留设原理是在受护对象下 方 留出 其 上 , 成增 压区 , 形 煤壁 在附近加 载荷 的作用 下 , 部分 煤炭不予开采 , 使其 周围煤 炭的开采对 部 分被压碎并垮 向采空 区,这种现象 称为片 受护对 象不产生危 险性 的移动和变形 。确定保 帮 。片帮将使采空区边界 以外的上覆岩层 与地 护煤柱边 界的方法有垂直 剖面法 、垂线法和数 表产生移 动。d 石沿层 面的滑动 , 层倾斜 字标 高投 影法等 。常用 的垂 直剖面法分为三个 岩 当煤 时, 岩石 的 自重力 方向与岩层的层理 面不垂直 , 过 程 , 受护边 界 ; 围护带 的宽度 ; 确定 确定 确定 岩石 除产生沿其法 向的弯 曲外 ,还将产 生沿层 保护煤柱 的边界 。 理方 向的滑动。e 垮落 岩石的下滑 , 当煤层倾角 3观测站的观测 情况 较 大时 , 山部分 回采过后 , 上 这时开采下 山部分 观 测站共布置 四个控制点 , 采用 G S P 卫星 的煤层 ,上山部分的垮落岩石可能下 滑充填下 定位 系统与矿 区控制 网连接 , 求取其 三维坐标 , 山部 分的采空 区,从而使上 山部分 的岩 层和地 按 四等控 制网的精度要求施 测 ,高程 系统按等 表 移动 加剧 , 山部分岩层移动减弱。£ 下 底鼓 , 如 外水准 的精度要 求施 测。 果煤层底板岩石很软 目 倾角较大 , 在煤层采出 观 澳点埋 没 l 天后 , 4 O 我科组织人员进行 了 后 , 板在 垂直方 向减压 , 方 向减压 , 底 水平 造成 次全 面观测 , 获取 了各观测点 的三维坐标 , 到 底板 向采空 区方 向隆起 的现象 , 称为底鼓 。 工作 面安装完毕进行 回采后 , 入起 动距前 , 进 进 21 .2地表移动盆地 行 了首次观测 。 在地表移动初期及活跃期 , 测 观 当开采影 响波及 到地表之后 ,受采 动影响 时 间间隔为 3 天 ,以后逐渐拉 长时间间隔 , O 直 由于受地形 条件 的限制 , 观测 的地表从原有标高向下沉降,从而在采空区上 至地表稳定为止 。 方 形成一个 比采空 区面积大得 多 的沉陷 区域 , 点 的观测 采用主 、 副点观测 , 根据地形 的实际情 选择 1、42 、 作为主点 , 01、32 4 其余观测点为 这种地表沉陷区域称为地表移动盆地,其大小 况, 从两个控制 点起 始 , 通过各 和形状主要与煤层倾角 、采空区 的大小和采深 副点 。每次觋测 时 , 是 否达到充分采动有关 。所谓充分采 动是指地 主 点附和至另外两个控制 点 , 形成 一条附和导

煤矿地表移动和岩移观测

煤矿地表移动和岩移观测

煤矿地表移动和岩移观测文/高清龙(黑龙江黑河市一五一煤矿)【摘要】通过建立一五一煤矿地面岩移观测站,定期对整个观测站进行全面水准测量,严密监测地表下沉和变形,进而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对地表移动和变形参数进行计算,得出了一五一煤矿井下开采后地表的下沉和移动规律,为进一步研究煤矿地表沉陷提供了数据和理论基础。

【关键字】观测站;地表移动和变形:下沉速度;岩移观测;岩移参数0.前言一五一煤矿已开采多年,为掌握矿区地表移动和变形的基本规律,保证地面矿西村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建立了地面岩移观测站。

1.开采条件本矿井位于黑宝山~木耳气煤盆地的西南部,即小兴安岭西南坡,属低山丘陵区,海拔高度在+480. 6m-+379. 4m之间,一般标高在+40Om。

地势北东高,西南低,相对高差为50m左右。

本区溪流属嫩江水系,夏季地表径流通畅,冬季冰封断流,主要河流为泥鳅河,总体流向为南西。

观测区内村庄周围为农田,村庄南部农田受采动影响,局部有轻微的地表沉降现象,夏季有一定的积水,周围山顶有国家三等坐标点,通视良好,有利于设站和控制测点的连接测量工作。

矿体呈北东一南西走向,倾向南,煤层倾角15°~20°,开采106工作面位于F1108正断层下盘附近,地质条件复杂,小构造较发育,煤层赋存条件变化大。

工作面走向长510m,倾斜长108m,采用走向长壁跨落法回采,煤层顶板为灰白色凝灰质细砂岩、含砾中粗砂岩等;底板为浅灰色泥岩、凝灰角砾岩、粗砂岩。

工作面出水水源主要为煤层顶板砂岩水,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2.观测线(点)设计2.1参数选择根据《煤矿测量规程》,确定观测线长度所用的移动角应使用本井田已求得的角值,由于该矿之前无实测数据,故选用临近的地质采矿条件相类似矿区的综合数值。

另外具体限差按《规程》有关条款执行,数据见表12.2观测线位置的选择1061作面回风巷采深Hl为315m,运输巷采深H2为345m,平均采深HO为330m,工作面走向长510m。

矿井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矿井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及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2 . 1观 测 站 概 况
由于 条件 限制 , 且 为 了方 便 观 测和 设 站 , 观测 线主 要沿 道路 、 田埂 和林 地 布 置 。 I、 Ⅱ采 区 的 观 测站联合布置, 观测线总长约 4 . 0 k m, 共有 1 6 1 个 工 作测 点 , 4个 控 制 点 , 观 测 实 践 中考 虑 到 上安 公 路 的重 要 性 , 又加测了 2 0个 测 点 。主 要包 括 三 条 倾 向观测 线 , 一条 半走 向 观测 线 。倾 向 I线 ( 点 号 z 3 5一 Z 7 4 ) , 位于 1 0 3 ( 1 ) 、 1 0 3 ( 2 ) 、 1 0 3 ( 3 ) 工 作 面 上方 , 测 线长 8 0 2 m, 测 点 平均 间距 2 0 m; 倾 向 Ⅱ线 ( 点号 Z 1 5 5一G 2 0 ) , 从1 1 0 3 ( 1 ) 、 I 1 0 3 ( 2 ) 工 作 面 上 方斜 穿 而过 , 测线 长 1 0 2 7 m, 平 均间 距 3 3 m; 倾 向Ⅲ 线( 点号 Z 8一Z 3 5 ) , 位于 1 0 3—1 ( 1 ) 、 1 0 3 ( 4) 工作 面上 方 , 测线 长 5 4 8 m, 测 点平 均 间距 2 1 m; 走向 I 线( 点号 Z 9 9一Z 1 2 8 ) , 位于 1 1 0 3 ( 1 ) 工作面上方 , 测 线长 5 9 4 m, 平均 间距 2 0 m。
l 5 6
2 . 2地 表 移 动 变 形 观 测 概 况
瘫窃 l 缝实l 捌 下沉曲缱露
老公 营 子 煤 矿 I、 Ⅱ采 区 地 表 移 动 观 测 站从 地 表被 采 动 至 移 动稳 定 , 进行 1 2次 全 面 观 测 , 为 求 得老 公营 子煤 矿综 采 地表 沉 陷 规 律 的研 究 和岩 移 参数 。 本次地表移动观测所用 的主 要仪器设备为 : 菜卡 T s 0 6型 全 站仪 、 苏 一光 D S 0 0 5自动 安 平 水 准 仪 。全 面观 测按 四等 导 线测 量 的 精度 确 定 各 工作 测 点 的平面 坐 标 , 水 准施 测 按 四 等 水 准 测 量 的精 度 要求进 行 。观 测 站 设 置 和 各 观 测 工 作 均 按 《 煤 矿 测量 手册 》 及观 测 站设 计布设 要 求进行 。 3实 测资料 分 析 老 公营 子 煤 矿 具 有 覆 岩 软 、 第 四 系 松 散 层 较 厚 等特 点 , 采 用长 壁综 采 一 次 采全 高 采 煤 法 , 全 陷 法 管理 顶板 , 推进速度快 , 开 采 强度 大 , 地 表 移 动 规 律和 两带 发 育高度 呈现 出新 的特 点 。 3 . 1实测 地表 移 动 变形 的 计 算 及 变形 曲线 绘

矿山地表沉降与变形监测技术研究

矿山地表沉降与变形监测技术研究

矿山地表沉降与变形监测技术研究摘要:随着矿山开采的不断加剧和规模的扩大,矿山地表沉降与变形监测技术的研究变得越发重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矿山开采活动对地表沉降和变形的影响机理,综述了常用的监测技术及其原理,并介绍了一种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监测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和仿真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研究结果表明,该监测方法能够准确、及时地监测矿山地表沉降与变形,并为矿山开采活动的环境保护和安全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数据依据。

关键词:矿山开采,地表沉降,变形监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第一章:引言随着矿山资源的逐渐枯竭以及对矿石品位要求的提高,矿区的开采活动不断加剧,矿山开发对地表环境产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其中,地表沉降与变形是矿区开采活动最常见的一种地表变化形式。

矿山地表沉降与变形的研究对矿山环境保护、安全管理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主要阐述矿山地表沉降与变形的发生机理,说明其对矿区环境的影响,并概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矿山地表沉降与变形的机理矿山开采活动对地表沉降与变形的影响主要包括地表破裂、地下空洞、矿物体移动等。

地表破裂是由于矿山开采活动引起地下空洞及矿石的变形而导致地表发生断裂。

地下空洞是由于矿山开采活动引起地下岩层的塌陷和溶解而形成的空腔。

矿物体移动是指在地下开采过程中,矿石体随着开采的进行不断下沉和挤压,最终导致地表发生沉降。

1.2 矿山地表沉降与变形的影响矿山地表沉降与变形对矿区环境产生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直接影响主要包括地表破裂、地下空洞及矿物体移动等,这些现象会给矿区的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地下水位的变化和水质的污染,由于地表沉降和变形会影响地下水系统的稳定性和地下水与地表水的交互作用,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质恶化。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国内外关于矿山地表沉降与变形监测技术研究的成果丰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小黑河水体下采煤安全性分析

小黑河水体下采煤安全性分析

小黑河水体下采煤安全性分析通过对赵坡煤矿在12下煤层、14煤层、16煤层、17煤层采煤后顶板岩层破坏性分析、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河下采煤安全性评价、采煤后河堤沉陷预计分析、危害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安全对策措施,为赵坡煤矿河下安全采煤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保证了安全生产。

标签:河下采煤安全性分析1 概述2 岩层破坏性分析2.1 赵坡煤矿12下、14、16、17煤层开采后冒落带高度计算2.2 赵坡煤矿12下、14、16、17煤层开采后导水裂缝带高度计算3 水体下开采安全性评价4 水体下开采河堤沉陷预计分析4.1 计算参数选取计算步骤:①首先向计算机输入开采区域位置、范围以及采矿要素即煤层厚度、倾角、采深、方位等;②输入岩移参数、计算格网点、线剖分要求、计算结果数据要求等内容;③运行主体计算程序;④把计算结果作为输入文件,运行相应绘图程序,然后进行叠加;⑤通过外设给出图件。

4.3 煤层开采后河堤沉陷预计分析由表3可见,研究区域内12下+14+16+17煤层全采后小黑河北河堤受影响长度约为903m,最大下沉为3405mm,影响河堤下沉大于500mm的长度约为739m;南河堤受影响长度约为952m,最大下沉为3450mm,影响河堤下沉大于500mm的长度约为794m。

根据上述预计结果,结合现有地表移动观测资料,依据《建筑物、水体、鐵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规定,无溢水设施的土坝和堤允许最大水平变形为4.0mm/m,小黑河河下开采后最大水平变形值超出允许范围,如图1所示,预计该区域12下+14+16+17煤层全采将对小黑河河堤造成较大程度的破坏影响,护堤地、堤防、滩地下沉开裂,要及时对堤坝进行维修、加固。

参考文献:[1]徐永圻.煤矿开采学[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2]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Z].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3]张荣立.采矿设计手册[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4]煤矿防治水规定[M].煤炭工业出版社,2009.[5]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安全规程[S],2011.。

采动影响下地表移动变形监测及模拟研究

采动影响下地表移动变形监测及模拟研究

采矿工程黄 金GOLD2022年第1期/第43卷采动影响下地表移动变形监测及模拟研究收稿日期:2021-06-07;修回日期:2021-10-30基金项目:北京科技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新党办发〔2012〕16号)作者简介:王 洋(1990—),男,河北安国人,工程师,从事地质勘查、矿山开采工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伊州区瑞华大厦1705室,哈密红石矿业有限公司,839000;E mail:824158881@qq.com通信作者,E mail:DiWu1218@ustb.edu.cn,18710162586王 洋1,王 硕2,唐志新1,李志勇1,肖 明3,吴 迪4(1.哈密红石矿业有限公司;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能源与矿业学院;3.沈阳长丰建设评价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4.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摘要:掌握矿山重大风险灾害总体情况,明确其发展动态,并进行监测分析、预警及预报,对矿山安全监管与减少事故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某铁矿开采为工程背景,对地表及河床的移动和变形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建立COMSOL数值模型,分析不同开采进度下地表与河床的位移变化,结合无人机和无人船监测系统的实测数据,在验证模型准确性的同时,分析了地表及河床的变形规律,为矿山安全高效回采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采动影响;地表移动;变形监测;COMSOL数值模拟;无人机与无人船监测系统 中图分类号:TD325 文章编号:1001-1277(2022)01-0048-06文献标志码:Adoi:10.11792/hj20220108引 言矿山在开采矿体的同时也破坏了其原有的力学平衡,使地下岩体在不平衡力的作用下发生了破坏,破坏与变形传播到地表,导致地表发生位移和变形,这种现象被称为开采沉陷[1]。

随着国家对能源需求加大,人们扩大了对各种矿产资源的挖掘,采矿工程带来的一系列不良影响,破坏着人类的生活环境,影响了生态平衡[2]。

水库坝体下采煤地表移动观测与分析

水库坝体下采煤地表移动观测与分析

收 稿 日期 : 0 2—0 21 2—2 1
12 1m, 3 . 平均 点 间距 1 . 沿 东 观 测 线 布设 东 1 6 5 m;
点至 东 8点 , 总长 1 9 2m, 均点 间距 1 . 3. 平 7 4 m。观 测点 的埋 深 在该 地 区 的冻 深 度 以下 0 5 m, 保 证 . 并
均 采深 为 3 0 m, 7 工作 面平 均 斜 长 为 10 m, 采 动 2 而
程 度仅 为 n =D H = . 2 。 / 。 0 3 。可见 ,6 0 1工作 面采 2 06
九o 0 s

动 程 度 小 也 是 观 测 线 下 沉 值 较 小 的 原 因 。② 至
20 0 7年 8月 ,6 0 1 作面 已经 推过 宋 沟水 库及 堤 20 6 工
综 合数 据 。同 时 , 比较 2 1 0 0年 6月 2 日的 下 沉 值 3
和 s 自动 安平 水准 仪 。观测 点埋设 好 1 3 0~1 , 5量 工 作 。连 接测 量 的 目的就是把 矿 区控制 网与 测站 联 系起来 , 以确定 井 上 、 的 对应 关 系 , 下 连接 测 量 独 立 进 行 2次 。每旬 对 各 测点 观 测 1次 , 1条 观 测 线 对 路 上所 有点 的测 量 要 在 1d内完成 , 测 精 度 要 求 观
表 1 测 点 密 度 的 选 取 m
测 点 间距
2 0
1 观 测 区 概 况
2 6扩大 区开 采二 煤 层 , 厚 1 7~1 . 平 煤 . 2 3 m, 均厚 6 2m。采 区煤 层 底 板 上 限 标 高 一2 . 下 . 0 0 m, 限标 高 一18 0 m, 面 标 高 十2 2 5一 十2 0 6m。 1 . 地 7. 8 . 扩大 区地 表 有 宋 沟水 库 , 积 约 3 2万 m , 水 量 面 . 蓄 2 0万 ~ 0万 m , 水 库 东 南 方 向有 1个 黄 土 堆 积 3 在 而成 的堤 坝 , 8~1 长 1 3 5m, 水 面边坡 角 宽 0m, 1. 迎

黑河流域遥感_地面观测同步试验_森林水文和中游干旱区水文试验

黑河流域遥感_地面观测同步试验_森林水文和中游干旱区水文试验

第24卷 第7期2009年7月地球科学进展ADVANCES I N E ART H SC I ENCEVol.24 No.7Jul.,2009文章编号:100128166(2009)0720681215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森林水文和中游干旱区水文试验3马明国1,刘 强2,阎广建3,陈尔学4,肖 青2,苏培玺1,胡泽勇1,李 新1,牛 铮2,王维真1,钱金波1,宋 怡1,丁松爽1,辛晓洲2,任华忠3,黄春林1,晋 锐1,车 涛1,楚荣忠1(1.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00;2.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北京 100101;3.北京师范大学遥感科学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 100875;4.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91)摘 要:主要介绍了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W atershed A llied Tele metry Experi m ental Research,WATER)的第二阶段,即以森林水文过程及中游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为主要目标的中游试验。

简要阐述了试验目标与研究内容,重点介绍了航空飞行试验、地面同步试验和加密观测试验的样方布置、数据获取与处理以及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游试验的核心研究内容是紧密围绕森林水文及中游干旱区水文的水循环问题开展航空遥感、地面同步观测试验和水文与生态参数加密观测试验,改善蒸散发反演模型和算法,探讨尺度转换方法。

其中航空试验使用了微波辐射计、激光雷达(L i D AR)、高光谱成像仪、热红外成像仪和多光谱CCD相机5类传感器,飞行了17个架次和72个小时。

关 键 词:WATER;遥感;森林水文;干旱区水文;同步试验中图分类号:TP79;P334 文献标志码:A1 引 言2008年3~7月,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二期项目“黑河流域遥感—地面观测同步试验”和“973”项目“陆表生态环境要素主被动遥感协同反演理论与方法”在黑河流域开展了大规模的联合观测试验(W atershed A llied Tele metry Experi m ental Re2 search,WATER),在流域尺度上开展以水循环及与之密切联系的生态过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大型航空、卫星遥感与地面同步观测科学试验。

煤矿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与分析

煤矿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与分析

煤矿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与分析李扬5刘威5鲁坤4(2陕西煤田地质勘查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021;2.中煤航测遥感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710169)摘 要:因开采导致的地表沉陷问题日益严重,对矿区地表村庄、道路和铁路等的安全运行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为了最大程度保护煤炭开采区地表地物不受地表沉陷的损害,开展了地表移动变 形观测和规律分析。

结合彬长矿区某煤矿开采工作面的现场实地条件,对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线的布 设、测量方法、观测数据处理、变形参数算法及移动变形规律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分析认为,地裂缝是最明显和易于发现的变形形式,坡度较大的地表移动具有向采空区和山坡下偏移的双 向性,且变形在冲积层层厚大,其下岩层层厚小。

深入、持续的进行观测,并总结归纳出煤矿实际的开采沉陷规律,可以为保障煤矿安全高效地进行“三下”采煤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地下开采;工作面;地表移动;变形观测 中图分类号:TD375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1-749X (2222)26-0266-250引言煤炭资源作为我国基础能源之一,在国家经济收稿日期:2227-25-36作者简介:李 扬(987—),男,陕西蒲城人,2712年毕业于西安科 技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注册测绘师,工程师,现从事煤田地质测绘、工 程测量等测绘地理信息相关工作。

Obseavation and analysie of serface movementand deformation in ceai mining areaLI Yang 1 , LIN Wei 1 , LU Kun 7(1. Shaanxi Cooi Geology Iovestigatioo Research Institute Co.^Ld.3i ' a 710071 , China ;7, Chinn Cooi Aerini PhotogrnmmetTc ang Remote Sensing Co.^Ld.^Xn nn 710199 ,Chnn)Abstract :The surface suPsiUexce causef by coal min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Oops,which poses a seOops threat tothe s/ety of surface viUa/es , roa/s and railway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surface structures and buildings of coat mining area from the Uama/e of surface suPsiUexce ; the surface move m eet and UeformaPop oPserratiop and law analysis were carrief opt. Combinef with the field conditiops of a coat mining face in Binchang mining area , the oPserraPop line layopt , measure- mext methoP , oPservaPon data processing , deformation parameter calchlaPon and movemext Ueformation law of surface move- mext and deformation are analyzef-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ropnd fissure is the most oPviops and easy to find deformationform. The surface movemext with laraef slope has 01(:1X600/0 mi/raPon to /ob and hiUside,and the deformation is laraef in abuvium and smaller in befmeh. Thropph continuops observatiop ,the actu/i mining suPsiUexce law in coat mine is summa- rizef , which can provide a sciextific Oasis for exsuring the sbety and eUiciexcy of " three imder" coat mining.Key worat : u/dervrob/d mining ; working face ; surface movemext , deformabon obsemaPop和社会发展进程中长期占据着不可或缺、举足轻重 的地位。

晓南矿W_(2)-721工作面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晓南矿W_(2)-721工作面地表移动规律研究

1引言煤炭开采形成地下采空区域的同时,破坏覆岩岩体内部的力学平衡状态。

随回采工作面长距离推进,不断发生采动宏观影响,以致使岩体本身发生移动及岩体内的地下工程结构物的形态发生变化,井下和地表最终产生极大的危害后果。

近年来,煤矿生态保护课题受到空前重视,研究和防范开采沉陷是当前煤矿生态保护课题中的重点之一。

晓南矿W2-721工作面对应地表位置,位于晓南矿工业广场南侧,采动影响范围内涉及两条村级公路(晓南矿至晓南镇;宋荒地村至汪荒地村)、三条高压线(两条:晓南矿至晓南镇6kV)、五条通讯电缆,及晓南镇部分住宅和平坦的耕地,地表标高+68~+78m。

晓南矿W2-721工作面所在井下位置,位于晓南井田西二采区南部,以西、北部F23-4断层为界;南部至异常带为界;东侧以该矿W2-720工作面煤柱为界。

其设计规模:W2-721工作面运顺长度570m;回顺长度478m;开切眼长度151m。

埋藏于-380m至-470m之间。

根据晓南矿西二采区实际生产情况,在W2-721地表建立长期的岩层移动沉降观测站,对其地表岩层移动沉降及地裂缝进行长期观测,分析和研究观测结果,旨在为煤矿生态保护课题研究奠定基础。

2覆岩地质概况晓南矿W2-721工作面的总体为一单斜构造,煤层倾向299~315°;倾角一般为7~18°,倾角平均值14°。

工作面内发育一条异常带,长度530m,宽度4~20m。

该工作面煤层顶板主要由直接顶与老顶组成。

直接顶的结构是由粗砂岩、粉砂岩、泥岩和炭质泥岩所组成。

老顶的结构是由粉砂岩、粗砂岩所组成。

该工作面所掘煤层为上含煤段7#-2煤层。

7#-2煤层厚度为1.06~4.60m,平均2.56m。

煤层结构复杂,黑色,玻璃光泽,贝壳状断口,其中夹矸2~10层,为炭质泥岩、泥岩,厚度0.11~1.10m。

该工作面对应地表的表土层厚度6~8m。

地表下8~295m为火成岩层。

从东至西逐渐增厚,厚度在270~310m之间。

地表岩移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步骤

地表岩移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步骤

地表岩移沉降观测成果的整理步骤地表移动观测站的观测成果预处理,必须在外业成果无误的基础上进行。

观测数据的处理工作包括计算和绘图两部分。

1、观测成果的计算为了确保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在进行内业数据处理之前,应对野外观测成果再次检查,然后进行各种严密的计算。

(1)观测数据的预处理观测数据预处理主要是计算各测点的高程、相邻两测点在观测线方向的水平距离,然后计算各测点的位移变化值及下沉速度等。

(2)位移变化值的计算观测数据经过预处理之后,便可计算观测线上各测点和各测点之间的位移变化值。

其计算内容主要包括:各测点的下沉和水平移动,相邻两测点间的倾斜和水平变形,相邻两线段(或相邻三点)的曲率变形,观测点的下沉速度等。

各移动和变形计算公式如下:① m次观测时n点的下沉W n=H n0-H n m,mm式中:W n --- n号点下沉值;H n0、H n m--- 分别为首次和m次观测时n号点的高程。

②相邻两点间的倾斜i n~n+1=(W n+1-W n)/(L n~n+1),mm式中:i n~n+1 --- 表示n号点至n+1号点的倾斜距离;L n~n+1 --- n号点至n+1号点的水平距离;W n+1、W n --- 表示n+1号点和n号点间的高差及n 号点的下沉量;③n号点的水平移动U n=L nm-L n0,mm式中:U n --- n号点的水平移动;L nm、L n0--- 分别表示m次观测时和首次观测时n号点至观测线控制点间的水平距离;④n号点至n+1号点的水平变形εn+1~n=[(L n+1~n)m -(L n+1~n)0]/(L n+1~n)0,mm式中:(L n+1~n)m 、(L n+1~n)0 ---分别表示n+1号点至n号点在首次观测时和m次观测时的水平距离。

⑤n号点的下沉速度V n=(W nm-W nm-1)/t,mm/d式中:W nm-1、W nm ---分别表示m-1次至m次观测时n点的下沉值。

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分析

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分析

1502017年/第一期/一月(上)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分析侯晓兵张艺霞(安阳工学院河南・安阳455000)摘要山东省莱芜市小官庄铁矿由于长期的地下开采,地下已经形成一定范围的采空区,引起了地表的下沉和变形,对地上一定范围内的构筑物及人的安全造成了影响。

为了有效地减少和防止灾害的发生,准确地预测出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降值和水平变形值,采用了双曲正切函数和随机介质理论进行了计算分析,并与实测沉降数据进行了对比,确定了适用于该地层的正确参数,为今后开采过程中及开采完成后,对地表的影响范围、沉降及水平变形的预测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关键词地下开挖双曲正切函数法随机介质理论地表移动变形中图分类号:TD325,TU457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7.01.069Analysis of Ground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due to Underground MiningHOU Xiaobing,ZHANG Yixia(A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Anyang,Henan 455000)Abstract Duo to the long term underground mining,the underground of Xiaoguanzhuang Iron Mine in Laiwu City,Shandong Province has formed a certain range of goaf,which caused the surface subsidence and deformation and posed a threat to the surface building and people in a large area.In order to reduce and prevent any case of disaster with accurate data,the hyperbolic tangent function model and the stochastic medium theory are adopted to mak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urface subsidence value and the level deformation pared with the field data,the correct parameters can be settled which provides a guarantee for the prediction of influence on range of subsidence and deformation during the process or in the aftermath of mining.Keywords underground mining;hyperbolic tangent function;stochastic medium theory;ground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 0引言近几十年来,随着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全国范围内地下开采工程越来越多,其开采的技术与方法也越来成熟。

XXX煤矿地表岩移观测成果

XXX煤矿地表岩移观测成果

芦家窑煤矿二盘区8407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成果报告山西朔州平鲁区芦家窑煤矿有限公司地质测量科2018年5月芦家窑煤矿二盘区8407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成果报告编制单位:科长:测量组长:测量成员:技术副总:总工程师:目录一、项目概况及目的 (13)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 (3)三、工作面基本情况 (3)四、水文地质情况 (6)五、岩移站的设计 (8)六、岩移站观测 (9)七、观测数据分析 (13)八、结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存在问题及意见建议 (16)一、项目概况及目的地表及岩层移动参数在矿井设计、矿产资源合理开采及环境综合治理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芦家窑煤矿在矿井开采及设计过程中,一直参照《采矿工程设计》中较近的阳泉矿区的岩移参数,作为井田内煤柱留设、三下开采及环境保护的设计计算依据,为了弥补不足,为本矿井测设并提交较为精确的、更适合本矿区的地表及岩层移动参数,由地质测量科承担了在本井田二盘区8407工作面的地表岩移观测任务。

通过在8407工作面上方地表布设岩移观测站,采集工作面开采前、开采过程中及开采结束后等不同时期的观测数据,综合比对分析,旨在达到以下目的:1.为矿区开采提供较准确的地表移动预测方法和相关岩移参数,指导矿区开采设计;2.为矿区合理留设各类保护煤柱提供依据,减少不必要的压煤损失、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和相邻村庄之间的民事纠纷;3.为采区工作面的合理布置,保证正常生产接续提供基础数据;4.为丰富矿区开采沉陷的岩体移动理论,弥补坚硬覆岩条件下开采矿产造成的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提供有利参考。

二、测区自然地理概况1、地形地貌本井田位于管涔山脉东麓,地表大部被黄土覆盖,经长期冲刷切割,呈现为低山丘陵地貌。

纵观井田,沟谷纵横,梁峁绵延,地形比较复杂。

井田总的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

小时间尺度下的山区开采地表变形实测研究

小时间尺度下的山区开采地表变形实测研究

小时间尺度下的山区开采地表变形实测研究
拓万兵;吴凤民;杨刚
【期刊名称】《中国矿业》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采用徕卡TCA2003测量机器人,实测了小时间尺度下西部山区某矿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地表移动变形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果:①小时间尺度下的山区开采沉陷区地表下沉呈现不规则的跳跃性变化,具有非线性的波动性,选取的时间尺度越小,这种非线性波动越剧烈;②小时间尺度下的瞬时下沉速度很大,可能在瞬间引起建筑物的破坏,开采中应注意防范;③地表点动态下沉速度曲线具有统计分形特征,符合“z”型的分形增长模式。

【总页数】4页(P104-106,110)
【作者】拓万兵;吴凤民;杨刚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矿业工程系,宁夏银川750021;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矿业工程系,宁夏银川750021;宁夏防沙治沙职业技术学院,宁夏银川7501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75
【相关文献】
1.韩王矿巷式充填开采技术及地表移动变形实测研究 [J], 张彦宾;靳中正;许国胜;李德海
2.村下开采地表移动和建筑物变形实测研究 [J], 杨宇杰;赵序臣;王修利
3.综放高强度开采地表沉陷变形规律实测研究 [J], 王志山
4.大采深极不充分开采地表移动和变形规律实测研究 [J], 何荣;郭增长;李春意
5.南阳矿山区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J], 谭毅; 李新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黑河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观测及结果
摘要:通过对地表的岩层移动观测,经计算后确定各种参数,为以后河流水体下安全开采提供依据。

关键词:布设走向倾向观测站岩移参数
山东丰源远航煤业赵坡煤矿采区上方有小黑河穿流经过,针对小黑河下开采的特殊性,在小黑河开采影响区域建立了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通过采用先进的野外观测技术,取得了高精度的地表移动变形资料。

主要过程及计算结果如下:
1 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布设
地表移动观测站地处12312、12313工作面正上方。

该区域地表上有小黑河,地面标高在43.5m左右。

沿小黑河南北河堤各布设一条观测线,在工作面中间沿煤层倾向方向布设一条观测线。

1.1 走向观测线:此次沿小黑河南北河堤各布设一条观测线,每条走向观测线全长1400m。

1.2 倾向观测线:在工作面中部,基本垂直于小黑河南北河堤的位置上布设一条观测线,倾向观测线全长1100m。

1.3 观测线长度的计算。

算走向观测线长度:由开切眼向工作面推进方向,以角值(?啄-?驻?啄)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椎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e点。

e点便是不受邻区开采影响的点。

在工作面停采线处,向工作面外侧用(?啄-?驻?啄)角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的交接面相交于一点,再从此交点用?椎角划线与地表相交于f点。

沿ef走向设定垂直于倾斜观测
线的观测线。

稍稍超过交点一段距离得点g,进而将fg确定为走向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参见图1)。

计算倾斜观测线长度:在移动盆地倾斜主断面上设定倾斜观测线长度。

先从采区上、下边界分别以(?酌-?驻?酌)和(?茁-?驻?茁)划线与基岩和松散层交接面相交,再从交点以?椎角划线交于地表a、b点,ab就是倾斜观测线的工作长度(参见图2)。

本观测站共设置了135个工作测点,8个控制点。

测区首级平面控制网布设e级gps网。

在测区内布设8个gps点(不包括两个高级控制点),网中联测控制点两个。

2 观测站的处理
为保证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测点能够与地表土层的移动同步,12312、12313工作面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测点均采用混凝土预浇灌。

3 观测、计算及处理结果
第一,在回采工作面推进一定距离(相当于0.2~0.5h0)
后,在时间间隔较短的情况下进行水准测量两次,以快速锁定测点沉陷趋势,进而知晓地表移动的时间。

第二,开采时,根据地表下沉的速度进行重复测量,采用每隔0.5~3个月观测一次。

12312、12313工作面观测站布设完成后于2010年6月8日至11月5日进行了首期观测,期间共进行了25次水准测量和两次全面观测。

采集后的数据经计算可分析研究12312、12313工作面开采后遗
留在地表的移动盆地的情况(如盆地的规模、形状或各类角值参数);地表移动盆地某断面上的移动和变形分布规律,移动、变形最大值的位置;开采时工作面移动、变形趋势和相应的参数变化情况;地表移动过程中,地表移动速度变化趋势及其与相应开采面之间的关系;地表移动各阶段的持续时间和总的时间跨度;回采开始到地表发生沉陷时的时间等。

首次观测于2010年7月10日观测到地表有沉陷情况。

地表沉陷失去随回采面的持续推进而逐渐显现,最终形成下沉盆地。

据去年10月20日的沉陷观测得知,地表最大下沉值为0.847m。

2010年7月初南北走向线上的z30点开始出现下沉,根据2010年12月6日及2011年4月3日的观测结果分析,近4个月时间地表点z30的下沉量不足1mm,说明各点均趋于稳定,由此可以断定,该地质条件下,由于地下煤层开采造成的地表移动持续时间(及由地表点开始下沉到停止)约10个月,下沉量为11mm。

综观整个沉降过程,未有突变现象。

地表产生塌陷坑,塌陷区内的地面出现积水。

整个下沉盆地形似锅形。

因回采范围受限,地表没有出现平底现象。

这说明煤体开采的采动作用不充分。

为准确获得概率积分模型的各项参数,采用了位移反演理论,通过对实测曲线的拟合,获得了该地质采矿技术条件下适用于概率积分法进行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变形计算的参数为:
开采影响传播系数k=0.6,采动下沉系数q=0.66,水平移动系数b=0.23,下山方向主要影响角正切值tan?茁上=2.1,上山方向主
要影响角正切值tan?茁下=2.1。

结合上述参数数据预测12312、12313采掘面地表观测站每个观测点的移动变形情况,将预测结果比照则实地观测信息进行深入分析。

2012年11月的地表观测点沉陷观测数据与其预计结果相同,曲线拟合精度较高,这表明计算的参数与实际情况相一致。

该地质采矿技术条件下充分采动时的走向边界角为58°57′,倾向上山边界角为60°26′,倾向下山边界角为56°39′。

走向综合移动角为83°43′,倾向上山综合移动角为86°45′,倾向下山综合移动角为80°39′。

对其它如裂缝角、最大下沉角、充分采动角等角值参数,因受未达到充分采动这一条件限制,无法从本次观测资料的整理分析中获得。

①启动距的计算。

根据2010年7月初的观测结果可知,z30点呈现11mm的下沉。

由此得出起动距为40m左右,为采深的0.15倍。

启动距以距离与采深比表示为0.15h。

②超前影响距和超前影响角的计算。

通过分析12312采掘面向前推进时地表移动变形观测信息,在2010年8月初z26下沉为3mm,z27点下沉18mm。

由此计算超前影响距为130m左右。

根据超前影响距和超前影响角的关系,可得超前影响角ω:
式中l——超前影响距;
h0——平均开采深度。

③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距及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的计算。

由于12312、12313工作面受开采范围的限制,没有达到充分采动或接近
充分采动,故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无法从观测数据中求取。

但是可以用非充分采动时,最大沉陷速度滞后距和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用具有最大下沉速度的点与回采工作面的距离和角度来替代。

分析计算监测数据得知,12312、12313工作面开采后,于2010年12月28日的观测值与上期的观测值计算发现,z27号测点具有最大下沉速度,最大下沉速度为15mm/d,此时,12312、12313作业面的推进位置比观测点的水平距离超前35米,也就是说最大沉陷速度滞后距是35m,这个距离是平均开采深度的0.14倍,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为81°59′。

4 结论
①获得地下开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变形静态盆地的岩移参数,适用于该地质采矿技术环境下充分采动时的概率积分法的参数计算情
况是:开采影响传播系数k=0.6,采动下沉系数q=0.66,水平移动系数b=0.23,下山方向主要影响角正切值tan?茁上=2.1,上山方向主要影响角正切值tan?茁下=2.1。

该地质采矿技术环境下充分采动时的走向边界角达到58°57′,倾向上、下山的边界角分别是60°26′、56°39′。

走向综合移动角为83°43′,倾向上山综合移动角为86°45′,倾向下山综合移动角为80°39′。

②通过对开采沉陷观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可以获得起动距为
40m左右,为采深的0.15倍。

启动距以距离与采深比表示为0.15h。

超前影响距为130m左右。

回采工作面引起的地表测点的最大下沉
速度为15mm/d,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距是35m,是平均开采深度的0.14倍,最大下沉速度滞后角是81°59′。

③12312、12313工作面开采影响,地表移动变形历时10个月,未有突变现象,地表未产生塌陷坑,也未观测到裂缝。

参考文献:
[1]何国清,杨伦,凌赓娣等.矿山开采沉陷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
[2]曹化平,杨可军等.非规范观测站的岩移参数求取方法研究[j].矿山测量,2009(05).
[3]高荣久,胡振琪,谢宏全,戚家忠.特厚冲积层非主断面观测站岩移参数的求取[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6(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