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景物描写

合集下载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古诗歌鉴赏常见的景物描写手法与作用

写景状物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所以鉴赏诗歌,除了读懂字面语意,提升思想素质和审美情感,还必须关注诗人用语言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及其作用。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描写,首先要了解有那些常见的鉴赏角度,主要是多角度描写———正面描写中光影色彩的渲染和侧面描写中的衬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远近高低观察角度的变化等。

各种手法之间可能有交错运用的现象,比如以动衬静也可以是反衬。

(1)各种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借代、通感等都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学生应加以注意。

尤其注意比喻、比拟的区别(比喻注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比拟注重化无情为有情),借代是用事物相关的东西来代替该事物,如部分代替整体(帆可代船,羽林代士兵),对偶与对比的区别(对比主要是意义内容的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对偶主要是结构形式上的对称,要求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还要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交叉运用。

学生要善于发现修辞手法,并说明作用。

如比喻为更形象生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拟是把事物人格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反问为了强调(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夸张是为了强调和突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是为了增强诗词的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增强诗歌外在形式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多高考资讯,敬请关注腾讯微博gaokaoge、微信号80796072(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

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如元代王冕的《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衬托、对比的手法,突出了梅花耐寒、清高、报春的特征,。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 【注】蔡家亲:表亲。 • 1、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
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其独到 之处。(4分)
•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 (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 景物中)。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实 战 演 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2006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 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 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 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 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
结构上: 触生情 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 以景结情
内在关系
} 以乐景写乐情 正衬 以哀景写哀情
} 以乐景写哀情 反衬 以哀景写乐情
近两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鉴赏试题 频频出现考查古诗中写到了怎样的景,这种景 抒发了怎样的情一类的考题。:
• 如2007年北京卷第12题对苏轼《望江南》 这首词设题:“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一 首词作赏析。”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 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 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 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 息。(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分析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特点

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 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 角度分析写景特色。王维《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两句诗,红绿相映,色彩分明,让人联想 到一夜春雨过后鲜艳的桃花盛开,碧绿的柳丝笼罩在若有 若无的水烟之中的迷人景象。“红”“绿”两种色彩在鉴 赏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 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写景的特色就突出了。
单击添加副标题
如何分析 诗歌鉴赏中景物
描写的特点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 描绘,有的则从人物感觉器官角度去描写景物。在阅读时,读出
这些角度的话,就能读懂诗歌写景的特色。
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 总是层次分明。苏轼《鹧鸪天》,上片写景,由远到近、 由高到低,层次分明。“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 池塘”先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再写近处翠竹 遮隐墙头,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接下来“翻 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由高到低,井然有序。 可见空间顺序是写景诗句鉴赏的一个角度。
四、从修辞手角度赏析
文学作品描写景物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能把景物写活,古典 诗歌也不例外,写景诗句中同样也会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常用的 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关、互文、设问、反问等,这些 修辞不仅能形象生动地再现事物的特征,而且能恰到好处地表现 作者感情,也能使诗歌语句整齐,体现音乐美。鉴赏时同样不能 忽视修辞的欣赏。“露似真珠月似弓”这句写景的诗句只能从修 辞的角度探讨其妙处,探讨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五、从锤炼字词的角度赏析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技巧

诗歌鉴赏写景的方法技巧

(五)从观察的角度立足点 层次来写: 远看与近观结合 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 空间的上下结合 高低结合
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 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 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 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后两 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二月花”一 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 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诗歌鉴赏 写景的 方法与技巧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 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 “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 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 凉。 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 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 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 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 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 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 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 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
(一)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 与实写 (二)从运用修辞的角度考虑:比喻 对比 夸张 比拟 借代 双关 反 问 设问 互文等 (三)从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衬托 对比 渲染 烘托 引用典 故 象征 铺陈 白描 (四)从景物的动静的角度来写:动静景结合 以动写静 以静写动
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 又不可截然分开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描写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描写

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描写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

这两者是一致的。

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鉴赏此类形象,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2、描摹诗歌图景;3、剖析作者思想。

示例1谒金门唐·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

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

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题:“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情景交融,请简析之。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写了环境中的春天景色;而且用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

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

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

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示例2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

连天的海浪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

这种壮美景象的描写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

从而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示例3南乡子唐李王旬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1)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2)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3)“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回答。

(1)离愁别绪或思乡之愁或离恨(2)借景抒情,用烟、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

(3)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

示例4鹧鸪天晏几道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

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
实用文档
思维导引(怎么答)
·答出写景手法
从哪些方面思考判断写景手法 知识梳理:描写景物常用手法 内容:所见、所闻、所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顺序:空间角度(上下、高低、俯仰、远近等) 表达技巧:正侧、虚实、动静、白描、对比衬托等 常用修辞:比喻、比拟、夸张、对偶等 答题时应根据题干提出的问题作答
实用文档
思维导引(怎么答)
·找出意象词(景物)
·找到(景物)修饰语
·概括意象(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意境)
知识储备:古诗词鉴赏中常见意境术语
1 、恬淡闲适 远 2、 华美艳丽 勃 3 、清新自然 丽
安谧恬美 明快活泼 空灵悠远
实用文档
优美宁静 热烈欢快 朴素自然
宁谧悠 生机勃 清新明
思维导引(怎么答)
注:①派:水的分流,这里泛指水流。
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 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实用文档
景物描写鉴赏的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情景描述
这首诗在描写某景物时用了什么手法?
手法鉴赏
实用文档
诗歌鉴赏之
景物描写
7
实用文档
景物描写鉴赏的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物?
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
头(步骤二)。
实用文档
明确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 这首(句)诗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首(句)诗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图景)
第?一步: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
格式: (形容词)+
(名词)图/景
(景物氛围特点) (时间季节地点)
第二步:列举诗中有关意象,描述诗句内容。

诗词鉴赏之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词鉴赏之景物描写的作用
(景物体现季节特征)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月下雪 一般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得知地点在塞外,时令 是秋天的晚上,这都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 从诗句中“沙似雪、月如霜”等景物描写看出这是 一首边塞诗。
4、景情对比,以景衬情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渲染一种“热闹欢快”的环境气氛, 与 友 人失约、 诗 人 独等半夜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诗人的寂 寞无奈之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反衬
5、含蓄蕴藉,意味无穷(以景结情)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寒鸦飞尽水悠悠”
意味无穷
以景作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含蓄动人,
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以景结情,真正做到了含
三、景物在结构上的作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景物体现地域特征)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中的“寒雨连江”既点明了诗人送别辛渐的季 节在秋冬,又交代了天气情况。 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景物渲染环境氛围)
二、景物折射人物情感
1、奠定情感基调
泊秦淮
杜牧 (唐)

太白岭王安石颈联景物描写鉴赏

太白岭王安石颈联景物描写鉴赏

太白岭王安石颈联景物描写鉴赏一、太白岭王安石颈联的历史渊源1. 《太白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其中有“四明挥玉笔,万里落秋雁。

画图山水间,尽是长安乡”之句。

2. 而《太白岭王安石颈联》则是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所作的一副对联,也是对太白山的赞美之作。

3. 王安石在联中以雄浑豪放的笔触,描绘了太白山的壮丽景观,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二、太白岭王安石颈联的景物描写1. “一层扫地如无尘”。

这句联中描绘了太白山的山势巍峨,云雾飘渺的景象。

扫地如无尘,说明山势高峻,气势磅礴,气象万千。

2. “千层挑点似有神”。

这句联中描绘了太白山峭拔险峻的山峰,形象地展现了太白山的绝美风姿。

3. “轩然橫背白云轧,次第二等北宫尘”。

这句联描绘了太白山上的白云缭绕,气象万千,给人一种山高云深的壮美感。

三、太白岭王安石颈联的艺术价值1. 在艺术价值方面,《太白岭王安石颈联》以其雄浑豪放的笔触,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太白山的雄伟壮丽,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2. 在描写技巧方面,《太白岭王安石颈联》通过对太白山的山势、云雾等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展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高超艺术成就。

3. 在历史价值方面,《太白岭王安石颈联》作为宋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现了唐宋诗词在描写自然风光方面的精湛造诣,也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艺术遗产。

四、太白岭王安石颈联的美学意蕴1. 太白山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其奇险秀丽的自然景观给人一种壮美之感。

2. 王安石在《太白岭王安石颈联》中以雄浑豪放的笔触,描绘了太白山的壮丽景观,展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3. 这副对联融合了自然的壮美与人文的情怀,体现了大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和谐共融,具有深刻的美学意蕴。

五、结语1. 《太白岭王安石颈联》以其雄浑豪放的笔触,生动形象的描绘了太白山的雄伟壮丽,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精品之一。

2. 通过对太白岭王安石颈联的分析与鉴赏, 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这幅对联的艺术魅力,也能更深刻地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魅力,以及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

高考古典诗词景物描写方法鉴赏1、反衬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环境寂静。

(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心中由飘泊而引起的孤独寂寞之感。

(步骤三)约客赵师秀2、细节描写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早兴白居易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觉,醒。

问: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划线句答案:细节(或动作)描写。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

“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的春天到来时的喜悦之情。

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陶者梅尧臣3、对比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提问:这首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诗歌把长年辛劳而居室简陋的陶者与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愤慨之情。

早梅齐己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梅花?请具体说明。

答:此诗用了对比修辞手法写梅花。

作者用“万木冻欲折”和“梅花孤根暖独回”“昨夜一枝开”作对比。

这样写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梅花的孤高傲雪的品格。

漫成一首杜甫4 、动静结合.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案: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雨后池上刘攽(bān)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景物描写的角度)

鉴赏诗歌景物形象(景物描写的角度)
分析意象答题步骤: ①找准意象,结合修饰意象的词语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 人在天涯。
1、分析意象
藤:枯(萎) 树:(衰)老 鸦:(黄)昏 道:古(老) 风:(凄凉)西 马:瘦(弱) 阳:夕
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问:全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什么景色?
答案: 全诗运用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 通过描写繁花满枝、粉蝶起舞、黄莺啼叫等景色, 描绘了春暖花开、花香鸟语的美好景象。
(一)意象
意象是指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 它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2、概括意象特点
3、体会情感
萧瑟凄凉
抒发了游子 思念家乡之 情。
(二)意境
意境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生动形象的客观
事物相结合创造出来的艺术境界。 分析意境,包括三方面: 景(描写的意象) 境(营造的境界) 情(抒发的情感) 答题时三者缺一不可。
毛泽东《沁园春 · 长沙》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练习题
山花子· 春恨 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寂寞景阳宫外月, 照残红。 蝶化彩衣金缕尽,虫衔画粉玉楼空。惟有无情双燕子, 舞东风。 问题:词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什么 意境?
前两句:杨柳迷离晓雾中,杏花零落五更钟。 ①词的前两句描写了杨柳、晓雾、杏花、钟声等意象, 营造了一种凄清惨淡的意境。( 刘聪) 步骤不全 ②描写了杨柳、晓雾、杏花、五更钟、景阳宫、月等意 象,营造了孤寂冷清、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因 亡国而产生的寂寞、悲伤、哀愁的心情。 (沈孝坤) 没有认真审题

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手法,绝对用心,绝对经典!!

诗歌鉴赏之景物描写手法,绝对用心,绝对经典!!
侧面描写 禽蝶
二、动静结合
山静居秋暝 王维 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三、声色结合
声 绝句

杜甫
两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前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
四、虚实结合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虚 月明羌笛戍楼间。
表达了诗人为生活所累,希冀徜 徉于山水之间,享受山水田园生 活的悠然自得和轻松自在,但是 又无法摆脱尘世生活的幽幽惆怅。
赏析: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 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联系第三句, 这“味”也不难寻。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 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 了。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 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 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呢! 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既进入梦乡,又 怎么知道在过桥呢?就因为他骑着马。马蹄踏在桥 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 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 田, 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八、反衬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反寞衬小;用桥星和斗梦纵过横,分稻外田明深亮处反草衬虫夜鸣之。 这了昏什首暗诗么;在效果景用物?稻描田写上深最处突的出的虫特鸣点是反什衬么环?收境到的 寂静;突出诗人出行之早,烘托寂静 凄清的氛围,借景抒情,表现诗人孤 独寂寞的心境,羁旅漂泊的愁绪。
针对性限时 训练
针对训练一: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五

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五

诗歌鉴赏中的景物描写一、景物描写的构成层面这个层面是景物描写最基础的层面,即景物的选取,景物的特点,景物的描写角度,这三种类型的题目也是比较简单的题目。

1、景物选取这类题经常这样问:诗中选取了哪些景物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诗中哪些景物营造出了这种意境?对与这类题,学生只要把景物依次挑选出来,写上就可以了。

比如《沁园春长沙》中选取了万山、层林、大江、鹰击、鱼翔等景物构成了一个阔大的意境。

虽然这个问题比较简单,但是关注景物的选取往往能看出作家的审美风格和情趣爱好。

如在毛泽东的诗词中多的是大江、高山、天空、等雄伟的意向,构成了毛泽东宏伟壮丽的诗歌意境。

而在李商隐的诗歌中多选朱玉、眼泪、青烟、灵犀、等空灵凄迷的意向,构成了李商隐朦胧晦涩的意境。

2、景物特点这类题一般这样问:诗中景物描写都有什么特点?或者诗句表现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只要关注一下修饰词如数词,量词,颜色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尽管有些作家选用了相同的意向,但是由于修饰词的不同运用导致景物描写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同样是秋天,在杜甫笔下就是“无边落木,滚滚长江”的萧瑟之景,在毛泽东笔下就是“万山红遍,层林浸染”的绚烂之景。

“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都因数词的夸张造成了景物的大气魄,“枯藤老树昏鸦”则因为颜色词的运用而更多了一层昏暗的情调。

3、描写角度这类题一般这样问:诗中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或诗中从哪些角度来描写景物的?而景物描写的角度一般有这些方面:1)视角上的远近高低,2)顺序上的前后左右,3)声音上的寂静和喧闹,4)色彩上的清冷与绚丽。

(1)从作者观察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从感知角度: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描景内容角度:绘形、绘声、绘色、绘势(2)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

即把握写景的层次。

如所见、所闻、所感;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3)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蒹葭》)。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方法

古典诗歌景物描写方法

七、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同 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 墨色线条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 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创作中,那就是不 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 染,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 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 的感受。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湖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 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 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又清澄的夜景里, 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 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 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关山。此诗书写 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落, 写出了他们浓浓的思乡情。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 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 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从不同角度 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 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上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 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 句描绘了秋山远景。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 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 的一个特定的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 家隐约可见。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霜叶红于 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 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01
02
03
古典诗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表达方式
1、记叙
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诗歌鉴赏描写竹子景物描写的特点

诗歌鉴赏描写竹子景物描写的特点

诗歌鉴赏描写竹子景物描写的特点
描写竹子景物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特点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诗人常常通过对竹子的外在形态和特点进行描写,如竹
叶的婀娜多姿、竹节的清秀挺拔、竹枝的柔韧飘逸等,以及竹子在
风中摇曳的姿态,展现了竹子的优美形态和灵动之美。

其次,诗人常常通过对竹子的生长环境和气质特点进行描写,
如竹子常生长在山间清幽之处、对阳光和雨露的依赖、不畏严寒酷
暑的顽强生命力等,以此表现竹子的清高、坚韧和不屈的品质。

此外,诗人还常常通过对竹子的象征意义和内在情感进行描写,如竹子被赋予了高洁、纯粹、坚贞、潇洒、不屈的象征意义,成为
诗人抒发自己情感、寄托理想的隐喻对象,从而展现了诗人对竹子
的独特情感和审美情趣。

总的来说,诗歌鉴赏中描写竹子景物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竹子
外在形态、生长环境和气质特点的生动描绘,以及对竹子象征意义
和内在情感的丰富挖掘和表现。

这些特点使得描写竹子的诗歌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独具一格,成为了中国诗歌创作中的重要题材之一。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第六,借滔滔江水抒壮志难酬的伤感。杜甫在《登高》 第六,借滔滔江水抒壮志难酬的伤感。杜甫在《登高》
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通过登高所看到的凄冷的秋色, 通过登高所看到的凄冷的秋色,和长江的奔腾 气势,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气势,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 作者通过描写景物,可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心理, 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寄寓情感,深化中心,推动情节发展,
第一,借战争场面的描写表仰慕之意。:在《念奴娇 赤 第一,借战争场面的描写表仰慕之意。 壁怀古》词中,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壁怀古》词中,“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出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由此,借塑造周 由此,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由此 瑜这一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 瑜这一英雄形象,描述火烧曹营的历史事件,抒发自己功 业无成的无尽感慨。尤其是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业无成的无尽感慨。尤其是上片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寥寥数笔勾画出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 卷起千堆雪。”寥寥数笔勾画出赤壁的雄奇壮丽景象,从 而令人不禁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而令人不禁想起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英 雄渲染了环境气愤。 雄渲染了环境气愤。
第三,怀古伤今,借物抒怀。刘禹锡的《石头城》 第三,怀古伤今,借物抒怀。刘禹锡的《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 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之中, 的群山、带着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夜之中,采 用了意寓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用了意寓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表达诗人对故 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 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诗歌中写景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对表现人物的作用、对表达感情的作用、结构上的作用。

具体的说,其作用主要有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借景抒情、起兴、过渡、以景结情、点明时令和地点等。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欢迎大家阅读。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诗歌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即借助景物描写来表达感情。

它和烘托的不同在于:烘托是通过环境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突出更具有感染力,它是表现人物的方法;借物抒情则是一种抒情方式,指的是诗人在创作时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借助景这个媒介来表达感情。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是一首以写景为主的山水诗,诗歌借助视觉、听觉从动和静两个方面表现了清新、恬静、自然的秋晚山中之景,从而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其内心的宁静恬淡,是典型的借景抒情的诗歌。

一般来说,借景抒情的诗是以写景为主的,也就说景是诗人要着重表现的对象,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隐藏于景物描写之中;而如果诗歌是以表现人物为主,不管这个人物是作者自己还是其塑造的对象,那么诗中的景则往往是诗人为烘托人物所进行的环境描写。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2:以景结情以景结情,是诗歌结尾的一种方式,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突然转为写景,以景代情结束全诗。

使用此种技巧可以让读者在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使诗歌韵味无穷,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艺术效果。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中诗歌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么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来表现“不尽”之愁呢?诗人于尾句却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的空间。

诗歌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篇3:起兴起兴,又叫“兴”。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物描写与⼈物的关系2019-08-20中国古代诗歌,其主要元素即景与情,因此,要把握⼀⾸古代诗歌,从景物描写⼊⼿是科学⽽⼜必不可少的切⼊⽅法之⼀。

⽽承载作者主观感情的景物,都与诗歌中的⼈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的⼈物,有的时候指诗⼈⾃⼰,有的时候指诗中出现或塑造的⼈物。

下⾯,主要从三个⽅⾯来谈景物描写与⼈物之间的关系。

⼀、烘托⼈物形象⾼冠⾕⼝招郑鄂(岑参)⾕⼝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暮⾬,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迹,檐峰下⿅群。

⾐裳与枕席,⼭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

结合诗中景物描写,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物形象。

参考分析:从“⾕⼝”、“涧花”、“暮⾬”、“潭树”、“春云”、“檐峰”、“⿅群”、“⼭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温馨⽽富有⽣机、⾼雅,⼜从⼈迹稀少和雾⽓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中过着恬淡闲适⽣活的隐者。

⼆、烘托或反衬⼈物⼼情秋兴⼋⾸(其⼀)(杜甫)⽟露凋伤枫树林,巫⼭巫峡⽓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泪,孤⾈⼀系故园⼼。

寒⾐处处催⼑尺,⽩帝城⾼急暮砧。

结合诗中景物描写,分析诗⼈的情感。

参考分析:诗⼈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不息、国家前途未⼘的担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杜牧)⽇暖泥融雪半消,⾏⼈芳草马声骄。

九华⼭路云遮寺,清⼷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的的,我⼼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寂寥!分析颔联景物描写的作⽤。

参考分析:颔联两句展⽰了两幅美景,⼀幅是悬想中云雾缭绕的九华⼭路旁,寺宇时隐时现,⼀幅是眼前绿⽔环抱的青⼷江村边,春风杨柳,轻拂桥⾯。

“云遮寺”,“柳拂桥”,最能体现地⽅风物和季节特⾊,画⾯形象⽽鲜明,景⾊优美,反衬出诗⼈对友⼈远⾏的关切和惜别时的依恋之情。

三、暗⽰⼈物处境寄韩潮州愈(贾岛)此⼼曾与⽊兰⾈,直到天南潮⽔头。

隔岭篇章来华岳,出关书信过泷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咏物诗时需注意下面两个方面。
1、诗中“物象”是作者人格化了的形象。作者借此曲
折的反映自己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2、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
心世界、品质、感情等。
3、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述事物的特点。
钥匙一: 通过具体形象的特点联想来 鉴赏意象的情感内涵。
比喻性意象
诗歌的意象:有单一的比喻性意象,烘托性 意象,象征性意象,还有组合的意象等。
处境:行人 羁旅 抱病 独苦
抒发情感:抒写了作者的旅愁乡思。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列举景物:开阔的原野、明净的空气、河边渡头 、城门
楼、村边的绿树,银白色的河水、青翠的峰峦 、初夏田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 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 新茶。诗酒趁年华。
请从 “情”与“景”的角度入手对这首词作分析。
全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上片描写了清明之际的春 景:“风细”“柳斜”“春水”和春“花”,营造了 一幅“春未老”的美好春景。下片抒发了由此景引发 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春虽未老,人却因无法回家 而充满了无奈和苦涩的“思乡”之情。
词的最后通过“潮退”反衬思乡却无法回乡,强化了思乡之情。
作用
• 思路:作用+内容+意境+情感 • 步骤: (作用) 描写…… 营造…… 表达……
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 上有这些作用: 营造氛围 \借景抒情 \塑造意境 \奠定情感基调 \ 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 ,以景衬境 ,以景衬情 )
【答案】(1)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 和泉声,(1分)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1分)的 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 较得失的淡泊情怀的心情。(2分) (2)反衬(以动写静,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 夜的寂静。
小结:
1、从意象入手 2、注意表达技巧 3、概括图景,延伸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模式:这首诗通过„„意象的刻画, 描绘出„„图画,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等),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意象(意境)题
• (思路)意象 + 意境 + 气氛 + 情感 • 步骤: (意象) 营造…… 渲染…… 表达(表现)……
借助意象,描摹图景,概括意境,把握情感 1、把握意象,欣赏画面美。
鉴赏景物形象
(1)描摹图景角度:一是画面色彩;二是视角(远、近、 高、低);三是动态或静态;四是虚或实。 (2)关注画面色调: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 思想 A、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 高昂乐观的 B、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 伤感的 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情与景关系题
• 思路:关系 + 内容 + 气氛 + 情感 • 步骤: (关系) 描写…… 营造…… 表达……
鉴赏诗歌的物象
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 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 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 言志、言情、言心声。
分析思路: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 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抓物 与志的“契合点”,就能明白作者 意在何为,情为何端。
综合练习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宋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 诗歌内容分析。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简析其效 果。
鉴赏诗词中的景物描写
形 象 鉴 赏 · 景 与 物
物象: 写物 ——托物言志
景物形象
景象: 写景——借景抒情
鉴赏意境
意: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境: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 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 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题型——意境类]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2、分析意象(景物),概括作用 烘托、衬托人物心情
3、把握情景关系
借景抒情
南乡子 唐 李王旬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远客扁舟 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参考答案:词中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 叫声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凄凉伤感的画面,渲染了离愁 别恨的思乡之情。
分析病因、引以为戒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 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 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问:词的上阙中,诗人是怎样表现离恨苦的?
病因之一: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1:小花小草愁得哭泣生烟;天冷了,燕子成 双成对飞去,人却不能。月亮不解我的心(八 成那天满月吧);天亮了,我也不曾安睡。
命 题 形 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形 象 • 组织答案步骤: 鉴 赏 1、列举景物,分析、概括景物的共同特征; ·
• 鉴赏思维切入点: 1、筛选景物,注意景物本身的特点; 2、抓描写景物的修饰性词语。 (注意画面的色调)
画面:二十四桥仍在,但昔日扬州十里盛景已无,只有 寒冷的月儿在湖心荡漾。 想象: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感伤、痛惜,怀古伤今
表现手法
•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孤雁 (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 问题(1):这首诗描写了失群的孤雁呜叫、追赶雁群的 形象,其形可悯,其志可嘉。试以二、四联中任意一 联为例,分析其表现手法与艺术效果。 • 答题说明:此题属“分析技巧型”。答题步骤为:① 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②结合诗句阐释从什么方面 体现用了这手法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诗人何时何景下的什么情感)。
间的农忙情景 分析氛围:清新明净、秀丽、明朗 抒发情感: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答思维流程】 回答这种题,要体会意境: ①找出诗中的意象,指出其含义。 ②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 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切忌翻译),并 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③说出自己的主观感受,再谈谈交融了什么意境,并用 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 常用词语:雄浑苍茫、孤寂、闲适、雄阔、悲壮 、凄迷 幽远、悲凉凄清、苍凉沉郁、和平静穆、明丽鲜艳等。 ④指出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但切忌空洞,要答得具体。 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 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 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 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注]答题时,根据题目要求和诗歌内容,可有所取舍。
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 • 如高、低、俯、仰、远、近等的变化。 •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 如绘形、绘声、绘色。 •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 •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 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比兴手法的运用。
题目:“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 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 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总为浮云”句运用了比喻手法(手法界定)。 修辞手法鉴赏题的格式是:手法界定+作用分析,掌 握了这个格式后,首先要界定修辞格,然后要结合语 境分析其作用,千万不能泛泛而谈。 含蓄生动地表达了小人当道,君主被蒙蔽(尾联第一句 “浮云的忧愁和苦闷。 修辞鉴赏题:修辞手法界定+诗中作用分析。
2、再现画面(表述中间一般要体现出写景所用到的 表现手法) 景 2、这些景物共同营造了……的氛围、气氛、意境
(或华美,或幽静,或空灵,或明快,或萧瑟,或 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 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 3、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葛溪驿——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列举景物:缺月、孤灯、风露、鸣蝉、半黄的疏桐等 分析氛围:衰残、凄凉的秋景
抒写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 的激愤之情。
钥匙二: 从诗人创作的具体语境鉴赏意象 的情感内涵。 步骤:抓住画面,联系背景,通过想 象,感受情感。
明月松间照
画面:皓月当空,青松如盖。 想象:山居者感到环境的幽清明净,内心的愉悦。 作者借此表达向往自然美的情感。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象征性意象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除了写春色外, 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 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意象之情感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问1:这首诗塑造了骏马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问2:抒写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大显 身手的骏马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