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学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制度是建设立在立法的基础之上的。
第四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第一节:概述一.社会保障制度涉及的基本理论范畴1.公平和效率2.政府和市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市场和政府都不是万能的。
3.权力和义务二.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三.社会保障与社会进步四.社会保障与人的发展第二节: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第一次分配注重效率第二次分配强调公平(从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而言)第三次分配追求社会协调与和谐(慈善,例如照顾孤寡老人等。
)自愿的,费制度化的,缺乏稳定性。
第三节社会保障与其他公共政策一.1.社会保障作为现代社会备受关注的公共政策之一,在实践中又与其他政策密切相关。
——扶贫政策、人口政策、教育政策、住房政策等。
2.社会保障与消除贫困贫困定义(原因)——“缺乏说”、“排斥说”、“剥夺说”、“能力说”贫困的相对性与绝对性——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3.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贫困,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贫困。
可以保障每个公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消除贫困是另一个层面。
二.社会保障与人口政策人口政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自己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比例关系,采取直接干预、调节和影响人口数量、人口构成分布等而制定的法令、措施、方法和手段的总和。
第四节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一.共性都是基于对特定风险损失分担的社会化机制都进行风险转移都以给予损失赔偿保险金给付方式为被保障对象提供保障。
充足的基金是两种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都具有为偶然性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的特征性质不同——基于公共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区别经营目标和经营主体不同——解决劳动者后顾之忧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区别;公营机构与商业公司的区别;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不同——政府承担经营管理与金融部门的竞争规律的区别;第五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第一节模式1.三个阶段:面向贫困人口与工业劳动者的阶段(伊丽莎白济贫法)——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面向贫困人口与一般劳动者的阶段(20世纪30/40年代,贝弗里奇报告)——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的范围和水平有所扩大和提高;面向全体国民的阶段(1948年英国首相爱得礼宣布英国建立福利国家)——普遍性福利时代;第二节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构成要素1.制度设计原则普遍性原则选择性原则自我责任原则国家责任原则第三节社会保障制度模式分类剩余性模式;制度性模式(1958年《工业社会和社会福利》,美国威伦斯基、李宾士)1.现收现付模式:空账问题;延长退休的争论;延长退休金缴纳时间-个人账户:完全积累2.企业社会统筹。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2.1 复习笔记一、西方社会保障发展的理论基础1.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1)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市场经济是“国富裕民”的康庄大道。
他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2)斯密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护私人产权。
(3)斯密主张自由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主义,但他并不反对国家对公共产品的投入和管理,以及对有害于社会自由的必要干涉。
(4)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放任主义,认为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反对政府对社会经济的任何干预,反对进行收入再分配。
在他们看来,市场分配结果是最合理的,正是由于政府的介入才使分配出现不合理现象。
2.德国新历史学派德国新历史学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施穆勒、布伦坦诺等人。
德国新历史学派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1)主张国家至上,强调国家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他们认为国家具有管理社会生活的职能,应该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责任。
(2)认为劳工问题是当时德国所面临的最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他们从改良社会主义观点出发,提出要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改革,并通过工会组织来调解劳资之间的矛盾,主张由国家来制定劳动保险法、孤寡救济法等。
(3)强调伦理道德因素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们主张劳资问题是一个伦理道德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革命,而主要是对工人进行教育,改变其心理和伦理道德观点。
(4)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作用。
他们强调国家应该通过各种法律、法规对社会经济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5)德国新历史学派的理论实质上是通过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增进社会福利,缓和尖锐的劳资矛盾,创造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主要目的是稳定劳动力队伍。
3.瑞典学派(1)瑞典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
代表人物主要有大卫·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克努特·维克塞尔、伊里克·林达尔、阿萨·林德伯克等瑞典经济学家。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健康保障)
第七章健康保障7.1 复习笔记一、健康保障的基本理念1.健康保障的基本内涵(1)健康、疾病与疾病风险①关于健康定义a.从医学角度。
健康是“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部分处于安宁状态(它的特征是有机体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
即健康是没有疾病,生理机能失调是疾病。
b.从社会文化角度。
“健康即履行社会职责的能力”,“健康可以解释为已社会化的个人完成角色和任务的能力处于最适当的状态”。
c.从生理、心理和社会多角度观察。
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为代表,其定义是“一种完整的肉体、心理和社会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伤残”。
d.健康是人体器官发育良好和各项机能正常,简单讲是没有疾病。
②疾病与疾病风险a.疾病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和生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威胁,产生肌体、生理、心理上的伤害,不能正常发挥功能和作用。
b.疾病风险是指人们因患病而遭受痛苦、不幸和损失的一种不确定的状态,是人类面临的诸多风险中危害严重、涉及面广、纷繁复杂、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权利的一种特殊风险。
疾病风险有别于其他风险,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疾病风险危害的对象是人,而不是财产物等;第二,疾病风险具有较大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和不可避免性;第三,疾病风险产生具有复杂性,不仅会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发生产生疾病,而且往往因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生活等因素产生疾病;第四,疾病风险与其他风险具有紧密关联性,疾病风险不仅影响到患者个人,而且有可能影响到患者家庭、地区和社会;第五,疾病风险不具有完全的经济补偿性。
其他风险可以通过一定的经济补偿来减轻和消除损失,但疾病风险则因人而异,因病而异,难以实行定额经济补偿,因他的损失是多方面的,是难以衡量和测算的。
(2)医疗保障与健康保障的含义①医疗保障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因患病、年老体弱丧失劳动能力或意外事故造成身体疾病时,能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并给予经济补偿与帮助,保障国民得到医疗服务的经济制度。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读书报告
《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读书报告公管一班黄秀文2009405025 社会保障问题近年来引起了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讨论甚至争议,包括从学术界到平民百姓,不同学科间,不同学科内部,社会保障无疑成为了当前最备受关注的社会领域问题。
为什么社会保障问题如此引人注意呢?一个方面的原因是社会保障制度本身还不够完善,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另一个的原因是在现当代,社会保障对一国的经济、政治甚至文化发展的影响已经愈来愈重要,寻找既能符合当前国家发展要求,稳定社会,又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社会保障机制,成为了各国发展必不可少的课题。
从18世纪末德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到现在历时两个多世纪,而社会保障建设的蓬勃发展却是只有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它是如何发展起来的?社会保障研究的范围究竟具体涉及到哪些领域?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如何设计,才能促进我们的社会较为稳定持续地发展呢?社会保障需要什么来进行支撑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需要讨论的问题。
郑功成在《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一书中,以简单清晰的语言为我们宏观地介绍了有关社会保障的理论,发展,制度设计与运行监控等问题,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保障研究的方向。
这本书一共分为八章内容,分别为:绪论,理论基础与主要流派,发展进程的考察,宏观关系,制度安排,基金与融资,法制与管理,运行与监控。
简单地说其实是从抽象层面和具体层面出发,从宏观角度研究和分析了社会保障学的有关理论和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问题。
综合本书,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保障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一项特殊的持续的制度安排,具有着自身特殊规律的长期、协调和稳定的发展机制。
我们必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根据社会的现实情况去进行分析和研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一项立足现实的,持续的而长久的工程。
对于社会保障的定义方面,郑老师认为“社会保障是各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的总称”。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住房保障)
第十二章住房保障12.1 复习笔记一、住房保障的基本理念1.住房保障的基本理念(1)住房保障制度的概念住房保障制度是指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依据法律政策的规定,以公共财政为依托,综合利用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对公民特别是住房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和救助,保障公民基本居住水平的社会安全制度,是一种在住房领域内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
(2)住房保障制度的要素住房保障的含义由四要素构成:保障主体、保障对象、保障依据和保障措施。
①住房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a.政府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公众赋予了政府使用财政资金以及进行收入再分配的权利,于是,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责任和主要功能之一;b.住房保障的成本巨大,土地稀缺,住房困难人口众多,项目周期性长。
只有政府有能力以公共财政作为保障基础整合全社会的资源予以解决。
②住房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满足住房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的条件中至少应包含以下两层含义:a.当前的居住水平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下;b.在可预见的一定时间内,无力改变住房现状。
③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应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住房保障制度是一项法律支撑的正式制度,健全而完备的国家法律法规体系是住房保障制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依据。
④住房保障制度是对住房弱势群体进行扶持和救助的种种住房政策措施的总和各个地方,各个部门,有步骤有计划地制定的一系列住房政策措施,整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国现今的住房保障体系。
2.住房保障的基本特征(1)福利保障性住房保障的福利保障性体现在:政府通过公共财政提供住房保障,及时有效地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帮助以保障其基本住房权利。
(2)公平性住房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体现在:保障范围的公平性;保障待遇的公平性。
(3)适度性住房保障制度的适度性体现在:保障范围的适度性;保障标准的适度性。
(4)非营利性住房保障的非营利性体现在:住房保障不以营利为目的,直接由国家或者地方财政开支,将住房免费或以低廉的价格提供给被保障对象。
社会保障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读书笔记社会保障读书笔记篇1社会保障读书笔记今天我阅读了一本名为《社会保障》的书,这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类型以及实施社会保障的意义。
社会保障是一种社会制度,旨在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以保障其基本权利。
它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在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社会保障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慈善救济到现代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作者还介绍了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以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
阅读这本书,我深刻认识到社会保障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社会保障制度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不仅能够保障人们的生存权利,还能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从而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同时,我也深刻理解到社会保障并不是一项简单的制度,它需要政府、企业、个人等多方面的合作才能实现。
只有大家都认识到并积极参与到社会保障中来,才能让这个制度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
总的来说,我认为《社会保障》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
它不仅能够让我们深入了解社会保障的基本知识,还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希望更多的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启示和帮助。
社会保障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社会保障读书笔记篇2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涉及的问题很多,其基本内容一般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医疗卫生、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
社保、医保,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解决社保、医保就是解决财富问题,人人都有稳定的收入****,安心做好工作。
因此,我觉得,了解社保、医保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社会保障学》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论的方法,从社会保障的内涵、功能与特征开始,阐述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演进,并介绍了社会保障的产生背景以及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学说及其代表人物。
同时,也从现实出发介绍了我国的社会保障的现状,我国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过程中,要注意不能脱离我国的国情,既要建立独立于企业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系统,也要努力使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为经济发展服务。
社会保障学——郑功成 笔记整理
目录【上篇基本理论篇】 (2)第1章绪论 (2)1.1 复习笔记 (2)1.2课后习题详解 (7)1.3考研真题详解 (12)第2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14)2.1复习笔记 (14)2.2课后习题详解 (22)2.3考研真题详解 (28)第3章社会保障理论基石 (36)3.1复习笔记 (36)3.2课后习题详解 (40)3.3考研真题详解 (46)第4章社会保障相关关系 (47)4.1复习笔记 (47)4.2课后习题详解 (55)4.3考研真题详解 (59)第5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66)5.1复习笔记 (66)5.2课后习题详解 (72)5.3考研真题详解 (77)第6章社会保障基金 (82)6.1复习笔记 (82)6.2课后习题详解 (89)6.3考研真题详解 (94)第7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101)7.1复习笔记 (101)7.2课后习题详解 (107)7.3考研真题详解 (111)【下篇制度实践篇】 (116)第8章社会救助 (116)8.1复习笔记 (116)8.2课后习题详解 (122)8.3考研真题详解 (127)第9章社会保险制度 (135)9.1复习笔记 (135)9.2课后习题详解 (148)9.3考研真题详解 (155)第10章社会福利 (177)10.1复习笔i己 (177)10.2课后习题详解 (185)10.3考研真题详解 (192)第11章军人保障 (193)11.1复习笔记 (193)11.2课后习题详解 (199)11.3考研真题详解 (202)第12章补充保障 (203)12.1复习笔记 (203)12.2课后习题详解 (211)12.3考研真题详解 (216)【上篇基本理论篇】导图链接第1章绪论1.1 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的理论界定1.国外对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1)国际劳工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在1942年出版的文献中即将社会保障界定为:通过一定的组织对这个组织的成员所面临的某种风险提供保障,为公民提供保险金、预防或治疗疾病,失业时资助并帮助他重新找到工作。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慈善事业)
第十五章慈善事业15.1 复习笔记一、慈善事业的基本理念1.慈善事业的实质与内涵(1)慈善慈善是个人或群体基于人道主义精神通过某种途径自愿地向社会及受益人提供无偿的社会救助和社会援助的行为。
(2)慈善事业①慈善事业的一般概念a.慈善事业是一种救济行为,施惠者与受惠者是慈善事业的两个基本要素,这对不同时代和不同民族的慈善事业来说,具有普遍意义;b.慈善事业作为一项有着实质内容的道德事业和现代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指建立在社会捐献经济基础之上的民营社会性救助行为,是一种混合型社会分配方式;c.慈善事业被认为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三次分配”,这种基于民间自愿捐赠的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与贡献,不仅在于它有助于缓解贫困、缩小贫富差距,而且还可以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增进中华民族的团结与融合,提升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
②慈善事业的定义、特征与运作环节a.慈善事业是指众多的社会成员在志愿基础上所从事的一种无偿的、对不幸无助人群的救助行为;b.慈善事业以社会成员的慈爱之心为道德基础,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社会捐助为经济基础,以民间公益团体为组织基础,以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为发展基础,是社会财富、第三次分配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保障的必要补充;c.慈善事业的运作包括接受捐献、资金管理和实施救助三大环节第一,接受捐献环节。
慈善组织要开展慈善宣传,弘扬慈善美德,有组织地进行募捐,动员有帮助他人能力的社会成员向慈善组织捐献。
第二,资金管理环节。
慈善组织的任务是确保每一笔资金的安全,并使之用于捐献者指定的救助项目。
第三,实施救助环节。
慈善组织必须充分尊重捐赠者的意愿,做好社会调查工作,对救助对象及所需服务进行摸底,然后做好与有关各方面的联系工作,保证将救助资金用在最适当的地方。
③救助型慈善事业与公益型慈善事业a.救助型慈善事业从福利制度的层次来看,救助型慈善事业对应的是正式的社会福利制度。
20世纪是福利充分发展的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因承担大量的社会福利和救助工作而成为福利国家,福利开始特指国家提供的服务和救助。
社会保障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读书笔记【篇一:社会保障读书笔记】关于社会保障的读书笔记本来选择的是李连友的《社会保险基金运行论》,但一直找不到这本书,索性随手翻翻其他的一些书,也稍稍去了解了一些历史上相关联的大家理论,譬如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边沁的功利主义、凯恩斯的期望理论和干预主义、帕累托最优理论、泰霍林的补偿原理等。
回过头整理一下思绪,觉得还是有一些获益的,算是这次浅尝的所得。
社会保障的由来往前追根溯源,总也离不开经济学,或者说,他本身就是经济学的一些分支在特定的历史、政治环境下衍生出来的。
因而决定了其特殊的性质,即与政治和经济的关联,当然,也离不开历史文化的沉淀。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致使劳动生产力格局产生动荡,传统的家庭、社会生活方式被打乱重组。
不论是因为机器的出现使劳动者更容易受伤,还是由于机器的出现带来了关于效率和公平的冲击,人们都不得不寻求另一种制度或者说机制,使生活得到有效的保障,而政府也不得不思考某种存在的合理性措施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国力(经济)的发展。
社会保障相关的思想和理论以及政策,借着经济学的发展应运而生,是契合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和社会背景,但也因为历史的发展,它也不得不随之推陈出新。
我以为社会保障的存在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望,我把这个愿望理解为,为了保护全社会更美好的明天。
民间的救助永远都不可能抵挡太大的风险,互助会的发展更多的是体现的人性的善良和相对理性的无奈。
1601年英国的《济贫法》的出现,算是这种民间的土根需求被政府重视的开端,即面对生活中不可预知的各种风险,普通民众的力量不足以应对。
到1883年德国的《疾病保险法》,1935年美国的《社会保障法》,1942年的贝弗里奇公爵那伟大的报告,互助的道德性开始越来越多的糅合进政府的影响,即,社会经济的需要。
亚当斯密说,每个人在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的同时,又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abigail-ww《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读书笔记第一章绪论1、引言社会保障制度一直具有很大的争议性,这些争议既有关于价值理念的,也有关于具体技术层面的,这种争议其实很类似于经济学中的市场与政府之争。
如果说经济制度的核心在于效率至上,强调自由经济与政府干预的平衡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则在于公平,强调政府责任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性。
可以说,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两个支柱,市场经济制度促进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积累新的物质财富(类似于驱动轮);社会保障制度则维系着社会稳定,并促使全人类共享社会进步成果(类似于从动轮,控制前进方向)。
经济学界对于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的争论持续了数百年,经济学家们用不同的经济模型和经验事实为自己的观点作证,这种争论随着世事的变化莫测也许永无定论(如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70年代的滞涨,谁知道未来还会发生什么呢?)而社会保障理论界似乎关于这两对概念范畴的看法更为确定——公平至上,政府承担主要责任。
这一点我是很认可的,社会保障制度当然也要效率,但这种效率是以“公平”为约束条件。
现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全球化改革浪潮有着私有化改革的趋势,我认为也应该以尊重这一条件为前提。
毕竟,如果一切回归到效率至上的自由竞争状态,社会保障制度也就缺少了存在的意义。
这样再来重新审视经济制度,也许强调市场经济运行效率才是经济部门的工作重点,社会调解则不应该由经济体制本身来承担。
经济与社会的协调更应该依靠市场经济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这两项制度彼此间的相互协调,二者不应越位,更不能缺位。
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在其中应该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如何协调其间的相互关系,还值得探索。
2、社会保障的一般理论界定(Social Security)概念的界定是一种现实的抽象,社会保障学源于社会保障制度这一现实基础,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性必然带来了社会保障定义的多样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社会保障理论本身还不成熟,在随着这一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社会保障法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法读书笔记【篇一: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学习笔记】《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复习资料第一篇劳动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1、公民的定义。
(识记)答: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根据该国法律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2、公民与自然人的区别。
(识记)答:公民与自然人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国籍。
3、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识记)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4、劳动者的定义。
(识记)答:劳动法意义的劳动者指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公民。
5、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识记)答: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内容包括:(1)国家的义务和责任。
国家负有保障公民劳动权的义务和责任,其具体内容包括: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创造劳动就业条件;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并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对就业前的公民进行必要的劳动就业训练;发展劳动者休息和休养的设施;规定职工的工作时间和休假制度。
(2)公民的劳动义务和责任。
劳动是一切有劳动能力公民的光荣职责,劳动者都应当以国家主人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劳动,国家提倡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奖励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国家提倡公民从事义务劳动。
6、劳动权的现实意义和保障权的现实意义。
(领会)答:学习和研究公民劳动权的现实意义在于,将就业问题提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样一个全局性的高度来认识,加强劳动法制建设,净化法制环境,明确国家、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做到在任何时期和任何条件下都能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
保障权的现实意义:首先,它确立了国家具有向公民提供社会保障的义务的原则。
其次,使生存权的概念有了实际内容,人们开始为有价值和尊严的生存而奋斗。
最后,生存权与保障权相结合,使生存权得到经济和法律的保障。
7、公民劳动权的定义、三个要素。
社会保障法读后感
社会保障法读后感读了社会保障法之后,我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社会温暖和保障的大盒子,这里面的东西那可真是既复杂又贴心。
以前我对社会保障法的概念就很模糊,觉得它可能就是给那些困难的人发点钱之类的。
但真正了解之后,才发现它就像一张超级大的安全网,兜住了社会里的每一个人。
从养老保险说起吧。
这就像是我们老了之后的一个小金库,年轻的时候每个月往里面存点钱,等老得走不动路、牙齿都掉光的时候,还能每个月拿到一笔钱,让自己的晚年生活有点保障。
这多让人安心啊,就像在寒冷的冬天提前给自己囤了好多好多的柴火,到时候可以烤着火,慢悠悠地过日子。
医疗保险也特别实用。
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
生个病去医院,那花费就像流水一样。
有了医疗保险,就像是有个小伙伴在旁边帮你分担这些费用。
我就想啊,这医疗保险就像是个超级英雄,在那些高额的医疗账单面前,挺身而出,大喊一声:“别怕,我来付一部分!”还有失业保险,这就像是一个职场的“备胎”。
现在工作不好找,万一哪天突然被公司炒鱿鱼了,那感觉就像从云端掉进了泥坑。
但有了失业保险,就像在泥坑里给你垫了个软乎乎的垫子,虽然不能让你马上回到云端,但起码不会摔得太惨,能让你在找下一份工作的时候不至于饿肚子。
工伤保险就更像是一个保护神了。
那些在危险岗位上工作的人,比如建筑工人,每天在高高的脚手架上走来走去,就像在走钢丝一样危险。
要是不小心受伤了,工伤保险就会像天使一样降临,把治疗的费用和因为受伤不能工作的损失都给补上。
这让那些劳动者心里踏实多了,知道自己在卖命工作的时候,背后是有保障的。
生育保险对于女同胞们来说那可是很重要的。
女人生孩子就像过一道鬼门关,身体要承受巨大的变化,还得花钱。
生育保险就像是在这个特殊时期的一个贴心小助手,把生孩子的费用和休产假期间的一些收入问题都给解决了。
这也体现了社会对女性生育的尊重和支持,让女人们可以安心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在看社会保障法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小问题。
比如说,有些保障的手续办起来特别繁琐,就像走迷宫一样,让人晕头转向。
社会保障学--重点笔记
社会保障学1.定义: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实施的,以国民收入再分配为手段,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的社会行为及其机制、制度和事业的总称2.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内容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社会福利补充保障3.社会保障的特点强制性社会性福利性互济性保障性公平性4.四种社会保障制度模式:投保资助型福利国家型国家保险型强制储蓄型5.支撑这种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制度的基础是什么呢?主要有三点:一是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大。
二是高度发达的经济。
高度发达的经济和科技,是支撑“三高”政策的根本。
三是高素质的国民。
当然,北欧能够实行“三高”政策,还有一些其他条件。
如长期没有战争,对外奉行“中立”政策,国防开支少等,也有助于社会稳定和财富积累。
北欧能实行“三高”政策,高税负支付高福利,高福利培育高素质,高素质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还需要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政府官员的廉洁;(法制健全完善)二是医疗教育体制的优良高效,能把税负资源有效的使用。
6.中国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城乡二元分割的体系:在城市,建立起以国家保险为主体、以单位福利为补充的制度;在农村,则建立起以社会救济为主体、以集体福利为补充的制度。
其主要内容是: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A、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B、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三项补充:C、农村社队集体保障D、社会救济E、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7.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征✧第一,高度附属于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统包统配,不单是劳动保险,还包括公费住房、免费教育。
✧第二,平均主义的价值取向。
✧第三,以单位身份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制度。
单位制是整个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典型特征。
✧第四,城乡二元结构化的制度设计。
1956 年以后,中国开始限制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居民自由流动,出台了户籍制度,对于城乡两个地区的居民进行严格的户籍身份管理。
8.对改革前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一套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学学习心得
社会保障学学习心得社会保障学是研究国家和社会组织为保障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经济安全而制定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原理、内容、结构、功能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的学科。
其中包括社会保障的种类,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保障等。
这些保障措施在经济上为民众提供基本保障,减轻负担,提高生活水平。
在社会保障学中,有一些关键的概念需要掌握:1.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各种社会政策和措施,旨在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经济安全,并降低因疾病、失业和其他社会风险造成的非经济损失。
2.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由国家和社会团体为参保人员提供的一种经济赔偿制度,通常由雇主、工人和政府共同分担,以建立一种包容性、安全性高、公正的社会保障体系。
3.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保障老年人生活的重要保险之一,旨在提供收入保障并减轻养老负担。
4.医疗保险医疗保险是通过保险的形式来支付医疗费用的保障,以减轻患病带来的经济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5.失业保险失业保险是为失业人员提供生活保障和培训的保险形式,以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重返社会。
6.工伤保险工伤保险是为了保护工作期间因工作受到的损伤或疾病,提供医疗及生活费用的保障措施。
7.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防止因生育而带来的家庭贫困的一种保障措施,旨在提供生育假、抚养津贴、生育医疗等相关服务。
8.住房保障住房保障是为民众提供适居住房的一种社会保障措施,以改善住房条件及各类相关服务。
总之,社会保障学研究的是如何为人民提供更好的社会保障,使社会经济保持稳定并使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您不能也不应跳过这个领域,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依然持续的情况下,学习社会保障知识对于规划自己及家庭未来的生活和发展,保证生命健康和生活品质,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
社会保障学笔记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一、社会保障制度定义、内容、功能、发展阶段、我国发展阶段二、社会保障管理管理体制、管理内容、监督管理、我国现状与方向一、社会保障制度1、社会保障制度定义(我国):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①责任主体:国家和社会②实施以法律法规为支点《社会保险法》③最终目的:稳定社会和发展经济④目标:满足公民基本生活需要2、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五条)(1)社会保险①保障对象:劳动者②特点:强制性、互济性、储备性、补偿性③项目: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残障、死亡社会保险(2)社会救济①对象:无依无靠,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遭受意外在一时无法维持生活者;有收入来源但水平或仅相当于法定最低标准者②内容:贫困救济、灾害救济(紧急救济、灾害预防、灾害预警服务)(3)社会福利①含义:公共福利、专项福利、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②内容:未成年人、老人、残疾人、劳动者福利③形式:货币形式、服务形式、实务形式(4)社会优抚(5)社会互助具有我国特色,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社会团体和成员自愿参与的扶危济困活动3、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4条)①保障基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②保证劳动力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③维持社会稳定④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4、发展阶段(1)萌芽时期(19世纪30年代)英国颁布新《济贫法》(1834)标志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2)建立时期德国是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1883年颁布《工人疾病保险规定》;1884年颁布《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颁布《老年和残障保险法》。
上述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
(3)形成制度时期(20c30年代)标志: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代表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其特点:①联邦政府全国统一,老年保险②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办理,失业保险③联邦资助州政府,老人儿童福利、公用卫生措施(4)全面发展(20世纪中叶)标志:以英国福利国家建成为起点①“贝弗里奇报告”的特点:社会保险制度应以统一的标准发放津贴或救济;参加保险者不分贫富,按统一标准缴纳保险费;发放的救济或津贴应是以维持正常生活;因无收入而不能参加保险的人,国家应制定公共援助法。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读书笔记第一章总论一、社会保障概述1、社会保障的概念: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的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社会保障的含义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社会保障的对象应当是全体社会成员;(2)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主要是政府;(3)社会保障的目的是为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4)社会保障的资金与受保障者收益。
2、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1)保障性;(2)强制性;(3)社会性;(4)互济性;(5)公平性;(6)福利性。
3、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国家和社会的力量来保证社会成员在面临社会经济风险时能够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权益。
4、社会保障的功能:(1)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机制;(2)社会保障的建立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1社会保障具有十分有效的平衡需求的作用;○2社会保障还体现了其对投融资的调节功能;○3社会保障也体现了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功能;(3)社会保障的发展,对于实现社会成员生活的安定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功能。
二、社会保障体系与类型(一)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保障制度。
各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各有特点: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社会保险;○2社会照顾。
英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五大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补贴;○3社会服务;○4社会救助;○5医疗保健。
美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社会福利。
法国;社会保障体系由三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补贴;○3公务员福利待遇。
瑞典;社会保障体系由四部份组成:○1社会保险;○2社会救助;○3公共福利;○4医疗保健。
社会保障学笔记整理
社会保障学整理导论1. 保障保的是什么?保:保的是风险,即不确定性;例:生病的时间,死亡的时间;保障的含义:因风险的发生而不会导致贫困2. 为什么是社会保障,而不是家庭或个人保障?由于现代的风险越来越大,越来越多,频率越来越高,而家庭或个人无能力保障。
社会保障方式:保障的方式、保险的方式)社会保险中国社会保障的体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3. 社会保障发展的三大事情(1)社会保障的现象古以有之宗教(2)社会保障的标志性事件:即1961年英国济贫法政府出台的制度当时发生的背景:因为圈地运动(3)社会保障的初始制度制定1881-1885年德国制定了社会保险令(4)社会保障的综合制度制定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为什么有的人说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始是从德国有的人说是美国?德国只是颁布了许多社会保险令,而美国在1935年制定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完全保障制度和综合性的社会保障。
第一讲贫困问题与社会保障提要:什么是贫困?贫困的原因?贫困的出路贫困与社会保障1. 丰裕中的贫困由于区域的原因,一边是发达集聚,一边是贫困的集聚,发达的国家越来越富裕,贫困的越来越贫困,富裕与贫困差距越大。
2. 什么是贫困?贫困:缺少达到最低生存标准的能力。
绝对标准:饿不死3. 贫困的标准?国际贫困线:人均每天生活消费不足1美元(80年代的标准)中国贫困线:09年1067元(年人均收入以下)穷人:却乏参加社会所认同的活动和享受普通生活水平所必须的资源。
(穷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对贫困和穷人是否可以消灭?答:绝对贫困是一定可以消灭的,穷人一定会有。
4. 洛伦兹曲线5. 为什么人们的收入不同收入:即当前所享用的一切东西资产:给你打来收入的东西,即收入的折现6. 贫困的致因(1)资产的匮乏(最直观的原因)实物资产、人力资本、金融财富(2)受限的自由国有产权、户籍制度、市场机会。
社会保障学笔记_(1)
社会保障学笔记·郑功成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一、社会保障概念的界定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这一定义包含了如下要素1.依法建立。
即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遵循的是立法先行的原则,是通过社会保障立法来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法制规范是社会保障制度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与依据。
2.突出以人为本。
它以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为宗旨,包括经济保障与服务保障等。
3.具有经济福利性。
即从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来看,因有政府、雇主与社会各界的参与和分担责任,受益者的所得要大于所费。
4.属于社会化行为。
即由官方机构或社会团体来承担社会保障的实施任务,而非供给者与受益方的直接对应行为。
二、从层次上划分,社会保障可以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经济保障、服务保障、精神保障第二节社会保障学的基本理论框架:1.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问题2.社会保障的政策理论问题3.社会保障的管理理论问题第三节一、社会保障的目标社会保障的总目标是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围绕着上述总目标,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需要实现如下分目标:1.帮助国民摆脱生存危机。
由于各种先天与后天因素及自身与外来原因的影响,部分国民可能因疾患、天灾人祸、失业等事件陷入生活困境,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这部分国民将陷人生存危机而无法自拔,因此,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来解除国民的生存危机是社会保障的一个基本目标,也是最低追求目标。
2·满足国民的生活保障需求,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的福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保障制度正是通过经济保障、服务保障乃至精神保障的提供,来达到满足国民福利增长需求并保证不断改善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的,它相对于前一个目标而言,是更高层次的追求目标。
3.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为一个由多个社会保障子系统或项目构成的基本社会制度,社会保障追求的并不只是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和增进国民福利的目标,而是为了促使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社会保障学笔记
社会保障学笔记
知识点框架:
- 社会保障的概念与内涵
- 社会保障的体系构成
- 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特点与功能
- 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发展
- 社会保障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思维要点:
- 理解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逻辑思路
- 分析各种保障项目之间的关联与互动
重难点:
- 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与分配重难点
- 不同保障模式的比较与选择易错点
补充点:
- 实际案例中社会保障的作用与问题
- 最新政策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总结与思考:
- 思考如何完善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以更好适应社会发展- 分析自身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角色与责任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郭士征《社会保障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真题)详解(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
第五章社会保障的法制建设5.1 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法的立法理论1.社会保障法的价值取向(1)保障人权①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的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
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人的自由和平等,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②在现代社会中,社会保障权已经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一项基本人权,不仅是生存权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公民生存权的有效途径和必要手段。
③社会保障权的内容几乎涉及与生存权相关的所有领域,无论是对公民生老病死的社会保险,还是对生活困难者的社会救济,无论是普惠全体公民的社会福利,还是针对特殊群体的社会抚恤,都以满足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需要为基本目的。
(2)追求正义①社会保障法是为了修补和矫正传统民法所追求的形式正义的缺陷而产生的。
它规定全体社会成员都有平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共同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②社会保障法又强调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相关规则,使资源与财富进行一种转移。
③社会保障法按照社会公平的理念,对社会弱势群体、对生活陷入困境或遭遇社会风险的群体提供更多的帮助,从而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分配不公造成的不利影响,促进结果平等的实现。
④社会保障法是最直接体现正义价值的法律规范,追求社会公平、实现实质正义是社会保障法的立法初衷和根本归宿,是社会保障法基本的价值取向。
(3)社会安全①对个人而言,安全是其生存的基础,对社会而言,安全是其进步和发展的前提。
安全是全社会的共同需要,是全人类的不懈追求,也是法律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②社会保障法是实现公民生存权、保障公民生活安全的法律规范。
③社会保障法正是通过对个人生活安全的保障,逐步实现其维护整个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经济秩序、统治秩序乃至社会整体安全的目标。
④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社会安全网”和“社会减震器”,是“抵御市场经济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毫无疑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安全也是社会保障法的价值取向。
2.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1)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着人们基本生活需求的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及实现途径》的读后感
楼继伟先生在清华大学的演讲《中高速增长的可能性及实现途径》探讨了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问题:一是工资增长过快,导致工资增长率已经大于劳动生产率增长;二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楼继伟将中国的工资增长率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改革开放开始,80年代,到90年代中早期,这时是工资增长大于劳动生产率增长,是成本真实化的表现。
第二个阶段,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工资率开始大幅提高,但是由于劳动生产率增长得也很快,人口红利释放充分,导致工资增长率仍然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经济增长迅速而健康。
第三个阶段,以2007年劳动合同法的出台为标志,他认为这项法律存在很大弊端,导致劳动力市场的雇佣灵活性降低,使得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增长率,并且无法适应即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对劳动力市场的要求。
他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了经济换档期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GDP增长率将大幅度下降,并且滑入所谓停滞陷阱。
那么应该如何保持中高速经济增长,避免落入停止陷阱呢?
楼继伟先生提出了四点建议:释放农业人口;户籍改革;合理的城镇化;改革社会保险体系。
现在的农业生产完全由国家控制,从田间地头到老百姓的餐桌,全程都有国家补贴,国家控制代替了市场的优胜劣汰。
楼继伟认为这种“国家用经济杠杆配置资源,而非市场配置国家补充”的方法严重干预了资源分配,并且导致产能过剩。
因此他建议,解放农业市场,休耕补贴,放开价格控制,扩大进口贸易,只
需制定标准,不用处处补贴管制。
对于这一点我持不同意见。
实际上,现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我国农业生产主要是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方式,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大量农村青壮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农业生产劳动力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矛盾加剧,致使农业经营粗放、抛荒等问题严重,农业技术难以推广。
如果再取消国家补贴,更加会导致无人耕作,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危机。
因此改革的重点应该是鼓励劳动力逆向转移,缩小城乡差距,吸引农民回到农村,减小大城市的人口压力。
关于户籍制度,楼继伟先生认为必须改革。
楼继伟认为,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要随着人的流动而流动。
但是如果一下子放开户籍管理,一定会导致人口大量涌入先进的大城市,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实际上我认为真正需要改革的不是户籍制度,而是相对不健全的公共服务体系。
户籍问题,归根结底是公共服务的巨大差异引起的。
什么样的户籍关系着居民能够接受什么样的公共服务,现在普遍的情况是大城市的公共服务明显好于落后的乡村,所以人们都愿意去往北京上海这样的公共服务相对发达的城市。
如果其他地区的公共服务制度能够跟上大城市的水平,尤其是医疗、教育服务,那么户籍的问题也就不攻自破。
因此大力发展中小型城市及农村的公共服务行业,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楼继伟先生还认为合理的城镇化能够拉动内需。
他认为发展大城市、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带,可以增加就业机会。
尤其是西部地区,可以围绕省会和一两个重要城市进行发展。
农业人口进入非农时的劳动生产率能够得到提高,工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间的矛盾能够得到合理解决。
同时他还提出了“租房”也可以落户的构想,认为应该放开对劳动力的限制,有助于服务业和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
我部分同意他的观点,我国确实应该发展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带,但
是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不能够盲目的放开。
人总是短视的,一旦放开限制,例如出台租房落户等政策,势必造成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反而会造成社会动荡,大城市的各类问题将会激增。
较低的收入水平与较高的生活成本之间的矛盾,会导致大量城镇新转入人口长期处于贫困,即使鼓励租房,还是会导致大部分青年无法或者没有资本结婚生子,婚育年龄越来越晚,导致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
因此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公共服务,人口流动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寻求更好的公共服务,如果地方公共服务也得到大力发展,人口矛盾一定能够得到缓解。
我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中国的公共服务体系。
楼继伟先生也提出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应该全面改革,全部由政府全盘接管。
尤其是养老保险的问题,现有的养老制度存在负激励效应。
养老金发放到个人账户,而个人账户又是可以继承的。
这样其实把原来的保险变成了储蓄。
这样养老保险失去了意义。
现行的养老保险确实造成了国家财政上的巨大赤字,那么国家推出了延迟退休,其实这是指标不治本的。
关键还是要发展公共服务,使得养老问题由个人负担变为国家协助负担,缓解年轻一代的压力。
还有一点是我国的工资制度也可以适当改革。
应当重视绩效工资及奖金等固定工资以外的薪酬,将劳动报酬与劳动贡献直接挂钩。
例如可以降低基本工资,提高绩效收入的比重。
从上述分析看来,中国能否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在于改革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服务水平一旦得到提升,例如城乡服务差异缩小、养老负担减小,那么不仅可以解决劳动力转移矛盾,还可以解决老龄化问题。
因此我认为我国当前的改革重点应该放在公共服务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