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合集下载

2019考研马原考前知识点梳理:认识的本质

2019考研马原考前知识点梳理:认识的本质

考研复习冲刺阶段需要更注意复习时间的安排。

下面考研小编整理的“2019考研马原考前知识点梳理:认识的本质”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1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2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3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1物质生产实践; 2社会政治实践; 3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2)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二、真理与价值1、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有三层含义:a.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b.世界是可知的,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c.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a.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的正确认识,有待于扩展;b.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的近似正确认识,有待于深化;c.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有待于发展。

2018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解读:认识的过程

2018考研政治马原重要考点解读: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过程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第⼀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级阶段,是⼈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的,两者统⼀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勇于实践,深⼊调查,获取⼗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②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2)理性认识到实践(第⼆次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定的条件:
第⼀,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

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与现实的可⾏性统⼀起来。

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内化为群众的⾃觉⾏动。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的本质和过程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认识的本质和过程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

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

(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

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

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的状态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观察,是一个无限的“悬而未决”的反复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

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

(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

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

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的状态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观察,是一个无限的“悬而未决”的反复过程。

对我们视野之外物质状态的认识,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实践范围,才能不断地解决,使得人的认识不断丰富。

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处于不断解决的过程中。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绝对不可能认识的东西。

认识的本质 马原简答题

认识的本质 马原简答题

认识的本质:马原简答题导言认识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无论是个体的认识还是社会的认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和理解。

那么,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解析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在于反映认识的本质在于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主观与客观的积极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识的过程就是主体(人)主动地把握、反映和理解客体(客观事物)的过程。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它并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简单感知,而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将客观事物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反映和理解。

这种反映和理解是有目的的、有选择的,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把握。

通过反映,主体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认识的本质在于实践认识的本质在于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人的认识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活动,而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发现规律、深化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接触与交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实践使人们不断从具体的、个别的实际事物中抽象出共性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认识的本质在于发展认识的本质在于发展,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

人的认识是历史的、社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实践,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人们的认识始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化和理论的指导,逐渐形成较为全面的、理性的认识。

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会不断纠正和修正错误的认识,通过反思和思考来推动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认识的本质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活动综上所述,认识的本质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活动,是人们主动理解和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表现。

认识通过反映、实践和发展,使人们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趋势,推动个体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马原自考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马原自考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
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 感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 的初级阶段,表现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 理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高 级阶段,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 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割裂感性 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认识过程中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在实际工作中会犯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误。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王阳明
为了领略儒家“格物致知”的说教, 王阳明叫朋友钱某坐在他的书斋亭前去 “格竹”,一连“格”了三天,非但没有 “格”出什么“道理”来,反倒“格”出 了一场大病。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律的正确反映。 • 谬误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 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和谬误相互排斥、相 互否定,在一定范围内是真理的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的就不能是真 理;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 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 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有 正确的思维方法;感性材料要丰富、全面。 • 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其意义是: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 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只有经过这次飞 跃,使理论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三、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 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 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也就是说,要从实践到认识,再 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3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3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笔记 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一节认识与实践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加瓦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选择题重要考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体)和实践的手段(工具等),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活动本身及其结果也是外在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所以,实践是区别于人的意识活动的客观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能动性。

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这种人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才具有真正实践的章义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而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并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实践的社会性决定了它的历史性。

(3)实践的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

①物质生产实践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它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同时生产和再生产着人类的基本经济关系,由此决定着社会的基本性质和面貌。

②社会政治实践社会政治实践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复杂的社会政治与公共关系,调整和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所必须进行的实践活动。

③科学文化实践它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

科学与文化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人们认识自然与社会现象及其客观规律的探索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

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汇总马原是考研政治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是考研政治复习备考的重点内容。

在马原部分,有不少考生容易出错的知识点,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希望对你有用!考研政治马原易错知识点1.规律与规则不能混同,规律是事物固有的、客观的;而规则是人为制定的、主观的。

当然,合理的规则必须要反映客观规律的要求。

2.规律的重复,是本质性、必然性内容的重复,不是具体事件的重复,因为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3.假象和错觉不是一回事情,假象是事物的一种现象,是客观的;错觉是错误的感觉,是主观的。

当然,如果为假象所迷惑就会产生错觉。

4.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两者之间不是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体现与被体现的关系,即现象不是反映而是体现本质。

5.唯物辩证法和诡辩论具有本质区别。

第一,前者既承认区别又承认联系(既讲非此即彼、又讲亦此亦彼)。

后者不承认区别只承认联系(不讲非此即彼、只讲亦此亦彼)。

第二,前者既承认运动又承认静止(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后者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第三,前者既坚持两点又分清主次,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后者虽然坚持两点但不分主次,属于均衡论。

6.部分质变归根到底是量变,不是质变。

质变有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两种基本形式。

量变有数量变化与结构变化两种基本形式。

7.不能把矛盾的同一理解成等同,同一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是以差异为前提的;也不能把斗争混同于斗争的具体形式,如错误地认为斗争即对抗。

8.矛盾斗争性的无条件性,不是讲矛盾双方的斗争不需要条件,不受任何条件约束,而是指矛盾双方的斗争在任何条件下都存在,但斗争的具体形式受不同条件的制约。

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同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因为普遍存在于特殊之中,没有超出特殊;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新功能,已经超出部分。

10.“事物既然是永恒发展的,就不存在静止或者倒退”,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考研政治 马原重点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 马原重点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马原重点之认识论一、认识论的概念认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人类认识及其能力、方法、限制和基础等问题。

在政治学中,认识论涉及到如何认识社会及其变革规律,是政治学中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认识的本质与形式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们对外部世界具有的反映过程。

认识的本质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认识的形式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基于感官的直接反映,具有直观性和局限性,而理性认识则是基于经验、概念和逻辑推理等形成的综合更高层次的认识方式。

三、社会历史条件与认识方式的变革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会对人们的认识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社会历史条件决定了认识方式的变革。

在人类历史上,人们的认识方式从拜物教到唯心主义再到唯物主义,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在今天的社会,以科学认识为主导的认识方式,成为了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主要方式和方法。

四、唯物辩证法与社会认识方式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反映世界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方式。

唯物辩证法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规律。

在社会认识中,唯物辩证法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矛盾和变化规律,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从而指导我们的社会实践。

五、唯心主义对认识论的影响唯心主义是另一种哲学认识方式,认为意识、思想是主宰物质的东西,而物质、自然是被支配的。

这种认识方式对社会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如唯心主义教育、唯心主义政治等等。

唯物辩证法认为,唯心主义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方式,必须坚决批判。

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认识方式在政治学中,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认识方式是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在政治现象的认识中运用社会历史、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等分析方法,揭示出他们的本质和规律,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研究方法和工具的核心之一,对于政治学生考研复习而言,决不可小觑。

七、总结认识论是政治学中的底层理论,是政治学生关注的焦点之一。

考研政治哲学笔记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哲学笔记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哲学笔记: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根本对立
 ①唯物主义认识论又叫反映论,它主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除庸俗唯物主义外,各唯物主义派别在认识论上都坚持反映论,它的基本观点包括:其一,客观世界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它是认识内容的唯一来源;其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其三,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认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②唯心主义认识论又叫先验论。

它主张人类的认识先于客观物质、先于实践而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是对主观体验、感觉和心灵的把握;客观唯心主义主张认识来源于某种神秘的精神实体。

 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认识论上的对立取决于它们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必然同时坚持反映论;唯心主义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必然同时坚持先验论。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解析:认识的本质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解析:认识的本质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解析:认识的本质
首先,考生需要明确认识论是从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来划分认识的本质的,提出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两个基本概念。

第二点,唯物主义反映论又可以划分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而唯心主义先验论又可以划分为主观唯心注意先验论和客观唯心先验论,在唯心主义先验论当中,哪些观点是主观唯心主义,哪些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这样在选择题当中,可以拿到该拿的分数。

第三点是考试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就是对比学习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考生可以从两个角度对比这两者的关系,先从概念和特点上区分两者,再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上对比掌握突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优点。

从而得出了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

第四,在学习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当中,考生要学会在两个基本特点当中划去关键词进行学习,比如反映性的状态、属性和本质,创造性的选择、重组、整合、建构等等。

同时还要区分两个基本特点的关系,两者是同一种本质的不同功能,有事相互统一的关系,否认摹写性就会犯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错误,否认创造性就回犯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错误。

从这个思路流畅地学习下来,相信考生很快就能把握认识的本质这节的内容,并且具备严谨的逻辑框架,在考试当中得心应手。

政治学科究竟该怎样对待?无论你的基础怎样,都应该尽早开始政治的复习,做到胸中有数。

建议考生首先要掌握科学系统的复习方法,对整体复习屡清思路。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的本质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的本质

2020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是二者之间又有着本质的区别:(1)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反映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前提,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①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再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②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看成是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4.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摹写性)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能动创造性)第三,在人的认识活动中,摹写、反映的特性与能动、创造的特性,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坚持反映的摹写性和创造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一)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一)

考研政治马哲第四章常考知识点汇总(一)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一、认识的发生和本质1.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认识发生的字人历史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从出发,认为劳动在认识的发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实践的发生和发展为人类认识活动的发生提供必要性和可能性;劳动实践促进了人脑的发育,并通过这种活动在人脑中的内化,产生了人所特有的认识结构和图式,形成了人的认识能力;劳动实践促进了人的交往及语言、符号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的认识活动获得了不同于生物遗传的社会遗传方式。

所以人的认识能力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首先,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原则,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其次,揭示出人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再次,强调能动性和反映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2.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主体是具有复杂结构和进行活动的社会性的人,它在反映客体的过程中,必然会动用其内部结构的所有功能,对所反映对象的内容进行选择、整理、改造、解释、猜想等等。

因此人的认识不仅能对客观对象进行直观的摹写,而且能对客观对象作出抽象和概括的反映;不仅能反映事物当下的样子,而且能反映它由于人的改造活动而可能成为的样子。

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并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这就是认识主体在反映中的创造性。

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选择、重建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具体环节,它不是否定反映,而是进一步说明了如何进行反映。

3.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具体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考研政治马原世界观与方法论重点:认识的本质和过程1、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⑴前提或基础即世界观不同,前者是唯物主义,后者是唯心主义。

⑵核心不同:前者是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后者是先验论: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⑶认识路线(顺序)不同,前者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后者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2、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⑴可知论:承认人们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即承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主张可知论的哲学家包括一切唯物主义者和彻底唯心主义者,如费尔巴哈和黑格尔。

⑵不可知论:否认人能够认识并正确认识客观对象,即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不可知论的著名代表人物是休谟和康德。

⑶辩证唯物主义的可知论是彻底的、科学的可知论。

对不可知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践。

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和区别: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继承和发扬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彻底坚持了科学的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同时又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同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区别是:⑴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实践作为全部认识论的基础,指明认识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否认实践作用,把人的认识生物化、自然化的缺陷,即离开入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

⑵它把辩证法贯彻于反映论,科学地说明了人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直观化、凝固化、片面化的形而上学的缺陷。

⑶由上面可知,和旧唯物主义相比,它是彻底的科学的反映论。

它以实践观和辩证法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观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的狭义性、机械性、直观性、被动性的缺陷。

4、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人类社会生话的本质是实践的,在实践和认识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或实践决定认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其理由、内容、表现包括: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⑷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认识论一、认识的本质和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1)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考研资料分享群:12015年考研政治马原易错题: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马原部分原理很多,虽然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很多题目容易混淆知识点,考生在作答的时候很容易因为判断失误导致错选或者读不懂题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帮助考生理清易考却又易错的知识点,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马原各章知识点中易错题目,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预祝大家考试顺利!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4.“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这一观点属于A.形而上学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可知论与不不知论观点的辨别。

“存在”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哲学范畴,有两个基本含义:(1)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相对于思维而言,是指物质。

辩证唯物主义在回答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时,通常将存在理解成在人的意识、思维之外并且不依赖于它们的客观实在。

这种意义上的存在与物质是同义词。

(2)在特定的情况下,相对于非存在,即无,存在这个概念指的是“有”。

这时,存在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杜林运用这种意义的存在代替物质从而主张世界统一于存在时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并不在于它的存在,尽管世界的存在是它的统一性的前提,因为世界必须先存在,然后才能是统一的。

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甚至完全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

”物质世界不仅是独立于人与人的意识之外而存在着的,而且是无限地存在着的,它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无限的。

因此,对物质的“存在”或“非存在”的状态的认识依赖于实践和观察,是一个无限的“悬而未决”的反复过程。

对我们视野之外物质状态的认识,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实践范围,才能不断地解决,使得人的认识不断丰富。

这个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处于不断解决的过程中。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世界上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尚未认识的东西,没有绝对不可能认识的东西。

恩格斯的这一观点是包含着认识相对性、无限性的可知论观点。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9. 恩格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

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类认识之所以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且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是因为科学研究的人物一般说来是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正如恩格斯所认为的那样,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古代的科学,首先取决于当时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需要,17、18世纪自然科学的兴起,取决于欧洲当时生产技术蓬勃发展的要求。

实际需要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科学从实际需要中产生出来。

现代科学研究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它探索的课题有时并不直接来自实践的需要。

然而,就是在这种研究中,人们仍然重视所取得的成果具有何种实际的意义。

实际上,大多数科学研究课题,都是由社会经济发展与实践需要所决定的。

人类实践的不断发展,必然不断提出新的问题,这就迫使人们不断进行研究、认识和解决,从而满足实践的需要。

因此,实践的发展就成为认识发展和科学进步的直接动力。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7. 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在强调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学习获得的间接经验并不重要[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题干的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全诗为: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考生要注意的是: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首先,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

其次,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首先,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客体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8. 马克思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这说明A.纯粹的理论必然会导致神秘主义B.任何理论认识都是人的实践的结果C.社会生活实践是产生神秘主义理论的惟一根源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实践对理论认识的作用。

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立足于实践、依靠实践来解决一切理论上的问题。

实践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既具有目的和要求的主观因素,又具有客观的物质因素,是主观和客观的“交错点”,它能够使主观客观化、现实化,因而是认识客观性的基础和准绳。

理论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正确的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反之,凡是把理论引导神秘主义方面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并从社会实践中找到它们产生的根源。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正确观点,表明马克思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和出发点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生活的,从而科学地把握了社会的本质。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9. 王夫之:“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

行焉,可以得知之效;知焉,未可得行之效也。

”他的这一观点是A.主张知易行难B.以行为基础的知行合一C.主张知之明也,因知进行D.主张行先知后[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古代的知行观。

王夫之这段话意思是:知必须依赖于行,只有行才能使人们获得成功;行可以取得知的效果,而能知未必能行,事情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力行,而不取决于认识。

实践能使人们的认识取得客观的效果,而认识本身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知而不行,即无实效。

由此,王夫之得出“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的结论,认为在知与行的关系中,行是主要方面,行是两者统一的基础。

王夫之这一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学说,是中国古代以实践为核心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25. 认为“凡是在理性中所有的,最初无不在感觉之中”,这一观点A.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B.揭示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基础阶段C.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D.否认了感性认识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经历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辩证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各种感官对认识客体的直接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它以具体性、内容多样性为特点;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加工对认识客体的间接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以抽象概括性为特点,超越了感性认识的界限和范围,达到了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题干的这一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它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认为理性认识仅仅是对感性材料的整理和分类,理性认识的作用是极不可靠的,否认了理性认识是对于感性认识的发展、飞跃和质变。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选项。

28.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A.揭示了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B.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C.认为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是错误的观点D.强调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完全否认了感性对认识的作用[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

感性只解决现象问题,理性才解决本质问题。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

试题引用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话,表达了他对感性和理性关系的看法。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搞清楚“眼睛是最坏的证人”这句话的含义。

眼睛是人的感觉器官,人们获取事物的大部分信息来自于眼睛这一视觉器官。

但是眼睛所获取的只是事物的现象,属于感性认识,而现象又有真象和假象之分。

如果认识停留于感性,非但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还有可能受到假象的欺骗,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成为“最坏的见证人”。

其次,要正确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是理性的基础,理性是感性的指导,它们在认识过程中各有其作用。

对古希腊哲学家的这一命题进行正确地评价,既要肯定它的积极意义和合理之处,又要看到在认识过程中不能陷入另一个极端。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32. 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的关系是A.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反映B.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是辩证统一的C.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D.主观真理论是对客观真理论的抽象[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主观真理论与客观真理论。

主观真理论是否认客观真理的唯心主义真理观。

这种真理观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否认真理是对外在的物质世界的反映,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

主观唯心主义断言,物是观念的集合,存在就是被感知,因此,真理存在于感觉、观念之中,是生而具有、主观自生的;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真理。

客观唯心主义并不直接否认客观真理,甚至还强调真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认为观念上的真理也是对客体的认识,因而具有客观性。

但是客观唯心主义所说的客体,并不是物质世界,而是先于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的精神世界。

这种精神世界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是把人的主观精神神秘化、绝对化、客观化了,依然是人的主观精神的创造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