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论文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研究论文(共4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研究论文(共4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施研究论文(共4篇)随着现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学生也逐渐成为了当下课堂教学当中的一个主体。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的必学科目,不仅影响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对其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小学语文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摘要:本文通过对创造性思维进行相应的分析之后,提出了合理运用情境教学、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巧用留白,培养学生想象力三方面措施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引言: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基础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改革要求中明确指出通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不断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小学语文阅读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战练习能够让学生逐渐掌握如何高效地进行阅读、如何从文章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与此同时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也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有着一定的影响。

对此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创造性思维概述创造性思维其主要指的是在打破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寻求突破,此外创新性思维具有不受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能够不断激发个人的内在潜能从而实现突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运用创造新思维实现创新,其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外在体现,同时也是学生在参与以后社会实践活动时的一项重要素质标准。

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来讲可以将创造性思维分为集中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学生创新思维的长期培养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其逐渐灵活掌握这种技能,并在潜移默化之中将其运用到其他学科学习以及日常生活之中,而创造性思维在某种程度上来讲能够降低学生所解决问题的难度,所有通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其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理念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理念_人教版新课标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新理念人教版新课标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

随着课改工作的不断推动,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在的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可是由于部分老师在认识上的局限,课改工作的推动也有很大的阻力,尤其是在农村学校这种现象极其明显。

许多老师都在思考语文课堂教学究竟怎样才能彻底转变?为此,我就自己近10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生动导入,提高学习兴趣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将导入的环节设计新颖,那么这节课基本上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一。

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总是精心设计导语提高学生的兴趣,必须在导语环节使学生耳目一新。

这样就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让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二、情境创设,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提倡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必须在一个新的机制下进行。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要靠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拓展自我,挖掘自己的潜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

”因此,课堂上老师必须努力大胆创设情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在教学《散步》这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如果爸爸、妈妈、奶奶和‘我’去登山,遇到风景秀丽但路又很崎岖时,你们该怎么办?是选择大路还是选择小路呢?毕竟前人有云:无限风光在险峰。

而且作为孩子你会怎样选择?你的父母又会怎样选择?意见发生冲突时该怎么办?”这一情境的创设可以完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地位马上会凸显出来。

新课程教学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也会真正的实现。

三、赏识激励中的师生互动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学生的认识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去考虑,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经常进行激励,不放过每一次表扬激励他们的机会。

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论文

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论文

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论文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论文一、重视朗读的作用,陶冶学生情操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这句话说的是反复诵读乃至成诵对理解的作用。

古人读浅谈小学作文入门教学阅读写作书,非常强调背诵。

熟读是理解的前提,没有进入深化阅读的状态,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课文。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是重视学生对问题的考虑和表达。

通常是老师根据教材内容,事先设计提问问题,而很多学生是在没有阅读课文的前提下去答复下列问题。

这样的教学过程,虽然有问题设计,老师也精心组织了教学活动,但学生始终是在被动学习。

这样,朗朗的读书声代之以学生默默的考虑,代之以老师一连串的问题。

学生读的少了,感悟才能就得不到锻炼,使得学生积极考虑的才能也形成不了了。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保持的时间很短。

要想解决语文课上这一问题,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读课文。

教学理论证明,大声朗读课文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并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与理解。

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才能。

学生读的多了,记得东西多了,文章的思路、语句的安排都会对学消费生影响。

学生表达才能的形成,与其广泛的阅读亲密相关。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语文,需要广泛积累材料。

语文语言素材的`积累靠的就是朗读。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可以积累词汇,掌握各种句式,熟记各种名言名句,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

与此同时,学生的说话、作文才能能得到进步。

教学理论也证明,学生作文才能的进步,离不开广泛的积累,而积累又于朗读。

所以,老师在进展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让学生进展充分的阅读。

学生反复充分的阅读既是积累材料,更重要的是在进展鉴赏。

它可以让学生体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在阅读过程中,从承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开场,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

而且,老师对小学生影响很大,老师有热情,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去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论文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论文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研究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 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生创新的一切灵性。

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做法。

如: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

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

这个教师的做法令人悲哀一一丿惟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击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诗人。

可与其相反的,一位老师在上完《两只鸟蛋》之后,看到学生仍兴致勃勃,便利用几分钟让大家说说心里想说的话。

一位学生要求上台背诵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心得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心得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心得通用版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使得学生能够终身快乐地学习。

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视每一节语文课,在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各种有效的语文教学策略,以便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以下是笔者对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一点心得,抛砖引玉,以期与各位同仁共同提高。

一、明确教学思路语文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多读、善思、多写的学习习惯。

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读、思、写等学习活动获取语文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以思想启发思想,以情感激励情感,以智慧碰撞智慧。

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解放自己和提升自己。

在教学的初步阶段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重在学生对课文的基本了解,学生之间进行简单基本的有效交流,从而对课文有基本的认识;在深入阶段则要求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细读,学生之间进行对学习成果的基本交流,对课文有初步的体验与感悟;在拓展阶段则重在通过拓展阅读及各种形式的交流讨论,使得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重视读写结合读写训练强调以读带写、以写促读,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

读写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语文教师要注意在每一节语文课上为学生提供写作的机会,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口头说一说或写个小感想、小片段,或续写,或改写等,让学生读后必动笔,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教材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学会说话与写作。

我们要通过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自求得知,从而方便其自主学习。

三、教会学生预习要想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使得学生能够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前预习,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

对于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预习,要求他们通过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新课程理念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设计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以及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的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新课程理念,提高教学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分析,强调了教师在实践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这些方法对于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元化设计、学习兴趣、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现代科技、语文素养、全面发展、分析1. 引言1.1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新课程改革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结合新课程理念,设计出更科学、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师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需要进行重新思考和创新。

教师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设计,不再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和实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任务。

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生动的教学场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

新课程理念还强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外拓展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全面发展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方向。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等工具,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应该从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注重多元化设计、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运用科技手段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随着课改的逐步推进,“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等基本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它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起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中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在于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师在课堂上该怎样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主动学习进而学会学习呢?一、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教师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学生学习母语,并不是站在零起点上的,课文再新,学生也能把握其中大部分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不应该把学生实际能力估计得太低,一味分析讲解,在该放手时要敢于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

比如有的老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他并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与讲解,而是把要掌握的内容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然后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予以完成。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该深入钻研,问题是根据课文概括出来的,内容应该涵盖了整个语段,并且要做到抓住重点。

学生要顺利完成这三个语句训练,就必须进行深入阅读,对语段做到真正理解。

一旦学生能够完成练习,也就意味着学生已经掌握了学习内容,教师已没有必要再多做解释分析了。

事实证明,教师的这种“大胆放手”是成功的,没有任何分析讲解,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同样掌握了学习内容。

这种以学生实践替代教师讲解的方法,既能节省时间,也能有效避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过多”的弊病,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当然,这种以训练替代讲解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一般只适宜用于那些篇幅相对较短、内容相对浅显的非重点语段。

另外,对于所设计的练习,也要求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变通,要有一定的概括性,要做到必须让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回答,不能仅仅停留在“找一找、填一填”的机械操作层面上。

小学语文新课标相关论文

小学语文新课标相关论文

小学语文新课标相关论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我国对小学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理念、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

本文旨在分析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探讨如何更好地实施新课标,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育的特点1. 人文性新课标强调小学语文教育要突出人文性,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品味,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2. 实践性新课标提倡小学语文教育要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知识。

教师应组织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

3. 开放性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育具有开放性,打破课堂局限,拓宽学生视野。

教师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个性化新课标强调小学语文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个体发展。

教师应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学习风格。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1.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应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实物展示等手段,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学习效果。

3. 注重阅读,提升素养教师应重视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评价、创造等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4. 强化写作训练,提高表达能力教师应加强写作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写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写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创造等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论文4篇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论文4篇

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学论文4篇第一篇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是指教师引导课堂主体发散思维,调节愉悦的心态;善于发问,敢于向课本提出质疑。

从而激发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1.发散思维,愉悦心态教育心理学认为:现代学生心理提前成熟,相伴而来的还有强烈的逆反心理。

这需要任课教师锤炼生动、幽默的语言艺术,深入了解学生年龄段特点与喜好。

在语文阅读授课过程中,教师要以幽默的语言创设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在教学用语严谨规范的前提下,可适当加入学生喜欢、当下流行的文明词语或者方言,这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还拉近了师生距离,让学生印象中原本古板的教师变得生活化,降低排斥心理,与教师产生亲切感。

教学中鼓励学生用喜欢的语言方式进行朗读,回答问题尽量举出例子,无论是自己经历的还是最近关注的事件都允许。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乐于分享的心理。

课堂轻松、愉悦的心态,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才是学生真正想要的。

2.善于发问,敢于向课本质疑小学生天性好奇,语文教育不应该禁锢学生的奇思妙想。

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材第6课《小摄影师》中描写到“:十岁左右的小男孩,通过窗户将纸团扔到了高尔基的办公桌上。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想象,高尔基当时所在的是几楼?十岁左右的小男孩有没有足够力气将纸团扔进去?并带领学生进行情景模拟,用实践来证实猜想;不仅要分析高尔基的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小男孩的性格特点具有哪些现实社会意义。

最后再将学生带回课文所宣扬的精神主旨上。

现代语文阅读侧重培养学生精神感悟,却忽略了事件的逻辑性。

因此,可以通过细节与实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二、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应该多样性1.灵活自由的自学课堂小学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重要养成阶段,自学能力的养成直接影响今后学习能力。

学生普遍为独生子女,团队协作能力相对较差。

灵活自由的分组自学模式能有效调节学生在以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产生的厌烦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在启发式教学法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互动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实施形成性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针对性进行调整。

结合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应不断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倡导个性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学生参与互动、自主学习能力、形成性评价、学生为中心、激发学习兴趣、教师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

1. 引言1.1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是当前教育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当今社会中多元化的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探索适合新课程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在过去,小学语文课堂往往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导,教师以灌输知识为主要手段,学生被动接受。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倡,教育者们逐渐意识到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施形成性评价等方面,都是当前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展开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2. 正文2.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注重以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论文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论文通用版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论文通用版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采用了新的教学理念,而树立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就要有新的教学目标。

具有层次性、自主性、开放性的教学目标原则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更有活力。

新课改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层次性教学目标的设定迎合了新课改的要求。

这种教学目标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和人文精神。

语文教师在通过对学生知识水平、个性特点等方面的了解,提前把学生分为若干个等级,并对每个等级的学生制订出相应的学习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到了自身的优缺点。

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等生,各自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消除自身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从而树立了他们学习的信心。

自主性的教学目标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设定较为固定。

新课改后,小学语文教学运用自主性的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目标能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了真正的主人,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进行教学目标的学习、研究、探讨。

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自主探索相关知识,有效地激励了学生为达标而积极思考、探索和创造的能力。

同时,新课改下的开放性教学目标为整个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营造出平等、和谐的氛围。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思维不受到任何限制,自我才能够得到真正发挥。

二、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把传统教学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创新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采用课堂导入、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思想上还不是特别成熟,自我学习的意识淡薄,但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性和好奇心较强。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多给学生创造如“我要学”、“我想学”“、我爱学”等教学氛围,利用各种多媒体的教学设施,旁征博引,运用直观性的教学,设计出悬念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推进和小学语文课程的不断变革,语文教学在小学阶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传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文本阅读,而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实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为教育界亟待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速,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需求也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如何结合新课程理念,探索适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成为当前教师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实际情况。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分析现行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旨在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可行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学修养,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通过研究,希望能够为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专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1.3 研究意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一直是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和调整。

本文旨在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是符合时代发展和教育需求的。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倡导体验式学习和跨学科整合,这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论文

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论文

论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诸多成效。

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本人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尝试,探寻出几点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此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新课程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我们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老师只有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学中,教师要坚信学生的探索能力,对他们的探索活动进行合理引导。

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

研究发现,开课半小时后,学生会出现疲劳、精力不集中和听课效率下降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下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站起来进行动作模仿,一起诵读课文等。

如果发现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的情况,还可以安排他们上台进行课文情景演示,教师通过播放配音朗读进行配合,他们精彩的表演与配音的完美结合必定会赢得热烈掌声,这就是所谓的教学中的点睛之笔。

二、课堂教学鼓励质疑,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在学习中,思考和提问是紧密联系的,有思考才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又是学生进行开发创造的基础。

爱因斯坦指出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在《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中,有的学生可能会问:表兄妹在回答是谁打碎了花瓶时,说“不是我”后面为什么是叹号,而列宁的“不是我”却是句号呢?对于这种需要仔细读课文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来解答:拿出一个摔坏的黑板擦问一个学生:“这是不是你摔坏的?”他肯定会马上说“不是我!”这是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感叹号是表达的非常肯定的语气,而句号则表示由于撒谎而表现得语气不很肯定。

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大大调动他们提问题的积极性,使很多问题经过讨论得出满意答案。

由此可见,鼓励质疑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以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改理念下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论文

新课改理念下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策略论文

新课改理念下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策略摘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发展思维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主阵地。

本文将围绕创设情境、巧设疑问、联系实际、灵活布置作业四方面来探讨如何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小学语文是学生打好基础、培养学习兴趣、积累语言、培养发散思维的一门学科。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中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应将课堂还给学生,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勤于动手、乐于探究。

因此,教师应重视新课改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呢?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以教材为本,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学习,致使很多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

新课改以来,传统教学模式得以变革,课程目标和功能也得到相应地调整。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培养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把“流落街头,几次擦燃火柴产生幻想,冻死街头”等文章中的几个视频情节,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给学生。

学生在观看视频的时候,仿佛置身在小女孩的身边,用心感受着她的内心世界,能够把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心理变化理解的更加透彻。

通过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很好地渲染了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文章的主题大意。

二、巧设疑问,发散学生思维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主要教学方式。

新课改理念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中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过于强调“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被动接受学习,被动思考,称为“克隆的学者”,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散,大大地阻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法论文

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法论文

对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法的探析如今新课程教学改革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是教学方法及教学方式仍然值得引起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正视。

否则,将严重影响新课程的实施,影响新课改的推进,影响新理念的渗透,影响新教法的采用。

一、教师引领不够一青年教师执教《跨过海峡的生命桥》(人教版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组织学生学完生字,便让学生通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后说出感受。

学生读时,老师静立旁观;学生说时,老师一味地微笑点头,几乎没有什么评价和引导。

课后,我们提出质疑时,这位老师却不以为然地说:“新课程不是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吗?”学生自主学习不是以牺牲教师的主导为代价的。

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就不应该作壁上观,而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合理调节课堂节奏,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把学生的认知引向一个崭新的境界。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做到九个“尽可能”、四个“不先”,明白四个“不等于”。

九个“尽可能”是:目标尽可能让学生明确;知识尽可能让学生发现;过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问题尽可能让学生先提;得失尽可能让学生评价;内容尽可能让学生选择;方法尽可能让学生掌握;疑难尽可能让学生探究;检查尽可能让学生自查。

四个“不先”是指:学生能讲的教师不先讲;学生能问的教师不先问;学生能读的教师不先读;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先做。

教师要明白的四个“不等于”,即放手不等于甩手;自主不等于自流;群言堂不等于乱言堂;因势利导不等于千依百顺。

二、规范学生不力在这十几节课中,我们多次听到这样的教学语言:“同学们,你喜欢哪段就读哪段”、“你想写哪几个字就写哪几个字”,于是,就有不少学生拣最简单的一读、一背、一写了事。

诚然,教师的初衷是要体现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但是,教师给了学生选择的自由,却没有给予相应的责任。

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应当这样理解:(1)新课标中提出的“致力于”要花更多的是时间和力量,不同于以往的“培养”;(2)新课标中所提的“语文”,是作为一种文化而提出的,不同于以往所提的“语言文字”,不只强调其工具性;(3)新课标所指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不同于“语言能力”,不是单项要求,而是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通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内化汉语言的优秀文化成果,最终养成的一种涵养水平;(4)“形成与发展”表达了语文课程的过程意识。

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考[论文]

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思考[论文]

对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民主、自主、开放、多元”为主题,实现课堂教学从“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型、从学生的被动学习向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转型,从而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面创新,有效实现语文教育对学生鲜明个性的培养与完善人格的塑造。

语文学习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伴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教学方法,固有的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理论应运而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由此可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更多关注学生的发展,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以学生为本”,创新教学方式,打造新型的课堂,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一、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培养并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鲜明地表明,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

而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教为主,要实现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打破固有的模式,就必须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

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呢?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古语说“学而不思则殆”,学贵有思,思贵有疑。

其中的关键在于要敢疑敢思。

教师就必须创造这样的空间,给思想表达的土壤,要让学生在自由空间中表现。

这就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引导者,学生不再是纯粹的接受者,还是积极参与者。

新型的师生关系,核心在于平等。

学生与老师同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要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接纳学生独特个性行为,尊重学生的人格,让他们没有表达想法的负担。

教师不再高高立于讲台之上,应和学生处在同一个平面。

二、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要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创新意识”根植于新的想法,而新的想法最后要归结于“异想天开”,即学生自己的思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研究教育必须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

儿童纯美的心灵在尚未遭到破坏前的卓越表现,应是一切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语文教育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发展,去建构新型的课堂,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真正迈向一个崭新的境界!一、关注学生学习的发展性,尽量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一代新人。

”生创新的一切灵性。

因为,呵护学生创新的灵性是唤起学生创新意识要实施好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必须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用心去呵护学的起点,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有许多扼杀学生创新灵性,破坏“宝贵财富”的做法。

如:有位教师问学生,冰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小河,有的学生回答变成春天。

结果回答水和小河的受到表扬,说成春天的被老师斥为“胡说八道”。

这个教师的做法令人悲哀——惟一有灵性的孩子被他狠狠打击一番,其结果,或许这个世界上因此少了一位诗人。

可与其相反的,一位老师在上完《两只鸟蛋》之后,看到学生仍兴致勃勃,便利用几分钟让大家说说心里想说的话。

一位学生要求上台背诵白居易的诗:“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这位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一番热烈的对话。

大家从“不能打枝头鸟”到鸟妈妈怎样照顾小鸟,又说到“我们的好妈妈”。

这时,一个学生突然说:“我们的妈妈就像鸟妈妈一样好,因为我们都是鸟蛋。

”(全班哄堂大笑)当老师询问“为什么”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因为我们现在还小,比较容易被坏人带走,如果被坏人带走了,妈妈也会像鸟妈妈一样着急的。

”(其他学生赞同了:喔!那我也是鸟蛋……)我不禁为这位教师关注学生、尊重期待,善于呵护学生的创新灵性的言行而喝彩。

二、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

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

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

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例如《穷人》一课的结尾只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便嗄然而止,这给读者留下了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也给学生提供了尽显个性的好机会。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全文,根据渔夫和桑娜的思想变化过程,选择自己的认知情感,推测想像“拉开帐”子后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由于教师善于利用教材留下的自由选择的空间,去开启学生的认知情感,课文体现的夫妻情、邻里情,才尽显其美!在这里,学生学会了自主感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性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

”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

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

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

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

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

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

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

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

要把握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具体做到:①参与的时间要充分。

要切切实实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去,教师点拨指导的质量要上去。

②参与的形式要多样,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个体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应当优化组合。

③要参与教学全过程。

学生的课堂参与不仅是在教师指导下去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应当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上参与教学定向、反馈评价、课堂总结。

④参与的时机要恰当。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提供最恰当的参与时机。

例如,当学生最初接触新教材,发现新知识同他们的认知经验有很大的距离时,就会有困惑,就有参与提问的欲望;当学生学习中有了收获,常常会有表达、参与的冲动;当学生的认识有分歧,与教师的判断有差距时,常常是组织学生课堂参与的极好时机。

四、关注学习材料的储备性,尽量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本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有研究者曾讲:“由于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新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因此立足于学生发展的观点上,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

”这种为新知学习服务的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奥苏伯尔称之为“先行组织者”。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与学习新知有关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来,优化组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创新的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

①向课外开放。

课前可让学生去感知、去体验,开放学习,让学生事先了解课堂学习内容的背景材料,作好学习的铺垫;课堂学习结束后,可凭借“例子”,尽力拓展,把学生知识的触角引向广阔的知识领域。

如语文课学习了《黄继光》后可让学生去阅读书籍,收集英雄人物的资料,然后为英雄人物建立小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活年代、主要事迹、精神品质等等。

②向学科开放。

如语文课可向自然课开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向数学课开放,可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向美术课开放,可让学生画一画、涂一涂;向音乐课开放,可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等等。

另外,体育课中趣味游戏、自然常识中奇妙实验,音乐课中精彩舞蹈,班队课中快乐活动等又成为学生写作的素材。

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体前进,学生学得有趣、学得生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易于发展。

③向社会开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堂教学应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火热的社会生活、大自然中去学习。

要利用现代信息媒体,听广播、看电视、看录像、看vcd、上网等,拓展学习渠道,让学生充分利用校外世界的教育资源。

教师则适时指点、引导,使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尽情地学习,享受着开放学习的乐趣。

五、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尽量宽容对待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

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

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

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

”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

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

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

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

”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

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