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旅游文化区别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西方文化的概念《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这里的人文与化成天下,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

这种以文教化便是中国传统的对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

在汉时,刘向在《说苑•指武篇》中称圣人之治天下,先文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谓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由此可见,这里文化的文治教化之意十分明显。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人类创造文化,同时受到文化的孕育和滋养。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类型,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结底,根本性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是差异巨大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及民族存在和发展永恒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前提。

某个民族在一定区域内居住、劳动和生活,同时也就创造了相应的文化。

一般说来,文化的差异最初都是来自于对自然世界认识的差异。

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发展的最初方向。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阐述社会历史发展时,认为世界上有三种地理环境,其中后两种分别是平原地区和海岸区域[2]。

在平原流域,居民依靠农业,被束缚于土地上,性情守旧、喜静、思想稳固,过着君主制的生活。

大海附近的居民却具有冒险精神、勇气和智慧,过着民主制的生活。

内陆外海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国农业文明的发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最主要的特征就是自给自足,这种自然经济使得中国人形成尽物之性、顺物之情的价值取向。

在这种大陆文化中,中国人形成了典型的思想稳固、含蓄内敛、群族意识强、喜静不喜动等特性。

而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文化。

古希腊文明发源于地中海,其所处的海洋环境培养了西方民族原始的冒险外倾的民族性格。

从他们来看,人类的力量虽然与海洋比较起来显得微弱和渺小,但是人类可以依靠自身所具有的智慧及伟大的斗争精神征服大海,因而人类的气魄比海洋更伟大,这一切也都塑造了西方民族开放勇敢、热情豪放的性格[3]。

三、文化和旅游文化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独立的文化形态。

它是以一般文化的内涵价值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

旅游作为广泛的审美形式,是人类的基本社会文化活动之一,也

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发生于旅游活动过程中的诸多关系反映着文化的不同侧面。

无论是在旅游的物质基础方面,还是在旅游者的精神过程之中,都不可避免地有着文化的印迹[4]。

不仅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三方面包含着种种旅游文化,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生活。

旅游者不单纯是文化的旁观者,而且是不同文化的参与者和传播者。

四、中西方旅游文化差异的表现文化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

正是由于这种地域性的存在,中西方旅游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以下就从旅游动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旅游审美及旅游消费观念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旅游动机基于西方个体主义文化背景和东方集体主义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游客和中国游客在旅游动机上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独立性、逻辑性、差异性,崇拜个人主义,追求自由和自我实现的个体取向。

在旅游动机上有着改造和征服自然,以个人主义为中心,追求享乐的取向。

而中国人的旅游观多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推崇伦理等级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的平衡稳定,这都对中国人的出游动机产生了阻碍作用。

高军等人关于国内外旅游者旅游动机的研究结果显示国内游客

缓解压力、放松身体的动机明显大于外国游客。

国内游客丰富自己的智力,做个冒险家的动机明显小于外国游客。

国内游客去朋友没有去过的地方、与朋友谈论旅游经历的动机略小于外国游客[5]。

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民族性格差异对旅游动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二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人们外出旅游目的地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受到旅游需求的影响。

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中西方游客在旅游需求心理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中国人在外出旅游的过程中对单一性的需求更为强烈。

而西方民族强烈的探索意识使得他们不惜冒险,在旅游需求心理上表现为更多地追求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旅游者在旅游生活中倾向于寻求平衡、和谐、相通、可预见性和没有冲突,所以中国人选择目的地时,倾向于去开发程度较高,各种配套设施齐全的旅游景点,他们不希望自己的旅途被不可预测的因素干扰。

西方的旅游者在旅游生活中倾向于寻求冲突、需求刺激,需求意料之外的收获,所以,一些尚未开发但是却有着独特魅力的旅游目的地更容易吸引他们。

三旅游审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审美分为精神性体验和物质性体验。

据此旅游审美亦可分为精神性体验文化和物质性体验文化。

前者一般是指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因素;后者是指自然山水、园林、建筑、工艺等因素。

因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等客观因素以及主观因素生活阅历、人生观、世界观、性格等的差异,对于同一旅游景观,中西方的旅游者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

总的来说,中国旅游文化中的审美总是将物质性体验和精神性体验结合起来,而西方则将两者分离开来。

在对旅游景观进行欣赏时,中国人会把美景跟文章、诗词联系起来一起品味。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观。

在旅游审美的过程中,中国人倾向于在自己情感世界里或在对外物的观看中使其有限的生命之流与无限的宇宙大化之流相互交融,进而得到充盈和升华[6]。

而西方人不同,他们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有着天人分离的价值观。

他们的头脑中充满了理性思维,他们的观念是风景就是风景、建筑就是建筑、人就是人,三者是分离的。

因此,中国游客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重视人与自然的亲密无间,而西方旅游者则是孤立地观察、思考、研究自然本身。

在中国欣赏旅游景观,尤其是人文景观,需要游览者具有综合文化修养,知晓琴棋书画,了解掌握历史、地理等相关知识,懂得词曲游记,才能真正游出水平和领悟各式各样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