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书愤》教案设计(2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范文
陆游《书愤》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学会从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语言运用方面进行赏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陆游的崇敬之情,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珍惜时光的品格。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含义和背景知识。
2. 诗歌的结构特点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2. 诗歌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他的爱国情怀。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书愤》,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特点,探讨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4.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从字词、句式、修辞等方面分析诗歌的美感,体会陆游的才华。
5. 情感教育联系陆游的生平,引导学生学习他坚定的爱国信念和执着的奋斗精神。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字词、结构和表达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书愤》。
2. 写一篇关于陆游《书愤》的赏析文章。
3. 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培养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教学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书愤》的情况,考察他们对诗歌的熟悉程度。
2. 学生对《书愤》赏析文章的质量,评估他们对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3. 学生在讨论和赏析过程中表现出的思维活跃性和创新意识,评价他们的合作和探究能力。
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以陆游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通过朗诵陆游的诗歌,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2. 开展一次以“学习陆游,立志报国”为主题的班会,引导学生从陆游的生平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范文
陆游《书愤》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掌握生字词的含义。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从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鉴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感受陆游的忠诚与担当。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含义和句子结构。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
2. 鉴赏诗歌的美学价值。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课件。
2. 诗歌《书愤》文本。
3. 相关参考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陆游生平及文学地位。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句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
(2)引导学生体会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1)背诵《书愤》。
(2)写一篇关于《书愤》的鉴赏文章。
7. 板书设计《书愤》陆游忧国忧民之情忠诚与担当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陆游的《书愤》。
考虑如何在后续的教学中加深学生对陆游及其诗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爱国情怀。
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测试,评估学生对《书愤》的字词理解、句子结构分析以及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八、拓展活动:组织一次诗歌朗诵会,让学生选择陆游的其他诗作进行朗诵,以此加深他们对陆游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书愤/陆游》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书愤/陆游》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全文。
分析并掌握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理解并运用文中出现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的内涵。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陆游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理解个人理想与家国命运的紧密联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讲解《书愤》的创作背景,介绍陆游所处的时代及其个人经历。
分析诗中的主要意象,如“白发”、“泪”、“铁马冰河”等,理解其象征意义。
2.2 重点字词解析讲解诗中难懂的文言字词,如“郁邑”、“侘傺”等,并解释其在诗中的含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陆游的生平介绍视频,引起学生对陆游及其作品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理想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诗中字词的含义。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意象和情感的理解。
教师引导讨论,深入解读诗中的“愤”字,探讨陆游的情感表达。
3.4 诗歌品鉴学生展示对《书愤》的理解和感悟,可以是朗读、背诵或创意表达。
教师点评并给予肯定,引导学生欣赏古典诗词之美。
第四章:作业布置熟读并背诵《书愤》。
写一篇短文,阐述对陆游诗中“愤”的理解和个人感悟。
第五章:板书设计《书愤》陆游忧国忧民个人理想与时代背景古典诗词鉴赏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6.2 终结性评价通过作业和短文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吸收。
评价学生的背诵和文学鉴赏能力,以及对陆游诗中情感的把握。
第七章: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总结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2023最新-《书愤》教案(优秀6篇)
《书愤》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家人们分享的《书愤》教案(优秀6篇),欢迎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书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②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③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④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⑤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与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
三、教学准备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
四、教学时间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
(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五、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对陆游的赞美。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陆游的诗歌《书愤》。
并以《书愤》为例,学习鉴赏古诗语言和意象等基本方法。
(二)板写课题《书愤》陆游——例读高中古诗赏析(三)诵读感知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四)诗题解读教师明确:书:即书写,愤:心中不平、不满意。
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不平。
(()五)《书愤》内容赏析①教师讲析:赏析古典诗歌,首先要理解诗歌内容,而表现内容的诗歌语言具有含蓄性和跳跃性,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方法,补出诗歌的空白。
②师生共同活动指点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解说《书愤》诗句,并补出诗句间的空白,使之连贯流畅。
③教师明确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书愤》优秀教学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书愤》优秀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书愤》优秀教学教案篇1一、导入介绍陆游诗作及特点,结合《钗头凤》、《示儿》等诗。
二、【作者介绍】陆游(放翁):科举除名——绝恋沈园——载浮载沉——临终示儿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生于1125年,就在他出生的第二年,金兵南侵,他的父亲不得不带着家人南下逃难,九岁时才返乡定居。
这种生活,在陆游幼小的心灵深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他出生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官僚家庭,其父陆宰是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
这种家庭环境,对陆游爱国精神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18岁时又师从曾几,不仅学诗,更受到言传身教的爱国教育,20岁时便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
但是,由于君上昏聩,朝廷内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把持朝政,使得全国的抗战形势每况愈下。
观其一生,陆游仕途坎坷,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29岁时赴试,明年复试,由于名列秦桧之孙秦埙之前,且“喜论恢复”,触怒了秦桧,竟被黜落。
其后孝宗即位,起用抗战派人士,赐他进士出身,派任地方通判。
后张浚北伐,终以失败告终。
因陆游曾力说张浚北伐,因此被加上“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山阴故里。
后入王炎幕府担任川陕宣抚使司干办公事(主管视察军政事务),但不到一年王炎被召东归,他被调成都,代理地方官,无所作为。
范成大镇蜀,他被召为成都府参议官,后虽入朝任朝议大夫、礼部郎中等职,但十余年间,三遭黜落:在江西任上因拨义仓救灾,以“擅权”罪免官还乡;在淮东任上以“不自检饬,所为多越于规矩”论罢;朝官任上又被诬为“嘲咏风月”而罢黜。
此后二十年中,除了一年起用为史官外,一直闲居在山阴家中。
他的一生,“恢复”之志贯穿始终。
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5篇)
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作者整理了5篇陆游书愤教案陆游《书愤》教案,希望您在阅读之后,能够更好的写作书愤教案。
《书愤》教案篇一一、说教材《蜀相》和《书愤》分别是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四、五篇课文。
本单元教学目标为掌握诗歌鉴赏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即我们在解说诗歌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
知人论世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诗。
杜甫作为为“诗圣”,一生经历分为四个时期,留下大量诗篇这样的名家名篇是进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诗歌鉴赏指导的较好教材,本课的学习,将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蜀相》前两联写景,通过精巧的炼字艺术,情景交融,表达了独特的情感和意蕴;后两联抒情,表达了对诸葛亮丰功伟绩的崇敬和思慕,由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不仅表达了诗人杜甫对其的痛惜,而且概括了古今英雄在国家危难之时,有才无命,壮志难酬的悲慨。
《书愤》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单元第五篇课文。
本诗的教学内容定为全面深入地了解陆游的生平经历,学习陆游的爱国诗词,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理解陆游等南宋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二、说教学目标古代诗词是古代诗人心灵的透视,生活的缩影,字里行间流溢着诗人的激情。
可以说,每一个词都经过历练,每一句诗都经过生活的淘洗。
即使平仄声调,也如珠落玉盘。
因此,学习古诗词首先要学会吟诵,在反复的吟诵中,感知诗词的声韵美,在吟诵中激起想象,体味诗人的丰富情感。
根据上面的考虑,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为:(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围绕《蜀相》《书愤》分析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使命、社会角色等一系列文化现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品味诗中写景的诗句,体会炼字技巧,把握其中蕴涵的作者情感。
书愤教案(8篇)
书愤教案(8篇)书愤教案书愤教案(一):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透过对艺术手法的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潜力。
2.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白描、比较等手法的运用。
2.重点: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步骤:教学过程一、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资料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二、作者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资料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主要诗作《游山西村》、《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临安春雨初霁》、《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沈园二首》、《示儿》等。
三、导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是每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几乎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洋溢着强烈的爱国活力,下面让我们从他的《书愤》中一齐感悟。
四、诗歌鉴赏1.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并背诵2.师问:陆游诗作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事”。
本诗哪两句最能体现这个特点,写出来试加以分析。
生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最能体现这个特点。
这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州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成就。
2. 激发学生对《书愤》一诗的兴趣。
教学内容:1. 简介陆游的生平背景。
2. 介绍《书愤》一诗的创作背景。
3. 解释“书愤”的含义。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述法,讲解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成就。
2.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书愤》一诗的创作背景。
3. 采用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书愤”的含义。
教学步骤:1. 讲解陆游的生平背景。
2. 讲解《书愤》一诗的创作背景。
3. 提问:什么是“书愤”?4. 分组讨论:结合陆游的生平背景和《书愤》一诗的创作背景,解释“书愤”的含义。
第二章:新课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书愤》一诗的韵律和节奏。
2. 引导学生理解《书愤》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内容:1. 分析《书愤》一诗的韵律和节奏。
2. 解读《书愤》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方法:1. 采用朗读法,让学生感受《书愤》一诗的韵律和节奏。
2. 采用讲解法,解读《书愤》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步骤:1. 朗读《书愤》一诗,让学生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 讲解《书愤》一诗的主题和情感。
第三章:诗歌解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愤》一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内容:1. 分析《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解读《书愤》一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分析《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书愤》一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1. 分析《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提问:从《书愤》一诗中可以感受到哪些思想情感?3. 分组讨论:结合《书愤》一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解读其思想内涵。
第四章:课堂练习教学目标:1. 巩固学生对《书愤》一诗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书愤》一诗的理解。
2. 欣赏其他陆游的诗作,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范文
陆游《书愤》优秀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2)了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爱国主义精神;(2)学习陆游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树立远大理想;(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2. 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3. 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解释;2. 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3. 鉴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2. 相关资料(陆游生平、诗作鉴赏方法等);3. 投影仪、音响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良好氛围;(2)教师简要介绍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提问:请大家说一下对陆游的了解,以及他的诗歌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书愤》,理解诗意;(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生僻词语;(3)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讲解;(2)重点解析诗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3)举例分析陆游的其他诗作,进行对比鉴赏。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3)分组进行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审美情趣。
5. 课堂小结(2)强调诗文背诵的重要性;(3)布置课后作业:背诵《书愤》,了解陆游的其他诗作。
6.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书愤》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陆游生平和诗歌特点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环节的表现,包括分享感悟和批判性思考;4. 学生对古典诗词鉴赏方法的应用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优质课教案2篇
【新课标】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作者及本诗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字面意思及深层含义。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方法及列锦的手法;深入探究“愤”的内涵和根源。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习作者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理解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的诗歌欣赏方法及列锦的手法;书愤中“愤”的内涵和根源。
教学难点:列锦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问题式——以问题形式层层推进,梳理诗歌内容及欣赏诗歌;合作探究式——探究列锦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忘不了你的人是我1.导入:南宋是一个较为特殊的朝代,由于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被金兵掳去,宋高宗赵构得以登上帝位。
尽管当时宋朝的大好河山被金兵占领,但从赵构的心理上来说,他并不想收复失地,因为一旦收复失地,迎回二圣,他将无地可处。
正鉴于此,南宋历史上有很多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形象,比如岳飞、辛弃疾、陆游等。
他们心里压着太多的愤慨,今天,我们就通过陆游的《书愤》来一同感受一下前人的情感。
2.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生于国势危机的时代,一生坚持抗金主张,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打击,但他坚持自己的恢复中原的志向,至死不忘复国大业。
陆游的诗今存9300多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他诗作鲜明的特色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文坛影响深远。
3.背景介绍: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赋闲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二、让我轻轻地靠近你1.阅读诗歌,整体感知⑴朗读指导:七律阅读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朗读时要注意节奏,读起来要有抑扬顿挫之感。
2024最新-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书愤》是南宋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沉郁,气韵浑厚,十分值得学习,该页是勤劳的小编为家人们分享的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书愤篇一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国仇未抱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
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
《书愤》教案(优秀3篇)
《书愤》教案(优秀3篇)书愤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通过充分的“知人论世”掌握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
2.当堂成诵。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诗人情感的把握。
2.难点:与《蜀相》的比较。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回顾学生熟悉的诗歌引入作者: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少年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
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
“60年来万首诗”,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淳熙十三年(1186年),其时诗人61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朗读课文:注意:节奏、感情基调的把握!四、结合学生自主朗读完毕后的理解鉴赏诗歌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2篇)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2篇)《书愤》教案设计之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教学要求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 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亩撂崾尽;(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书愤/陆游》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书愤/陆游》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书愤》全诗。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能够解释诗中的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利用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陆游生平的了解,培养学生对文学家的敬仰之情。
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汲取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激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歌背景介绍陆游生平简介:介绍陆游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和文学成就。
《书愤》创作背景:分析诗歌创作的背景和陆游的情感状态。
2.2 诗歌结构分析诗句的结构和意义:分析每句诗句的含义和修辞手法。
2.3 诗歌意象和表达方式诗中的主要意象:分析诗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表达方式:探讨诗人运用意象、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情感和思想。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引入话题:通过介绍陆游的生平背景,引起学生对《书愤》的兴趣。
提问:让学生思考陆游为何写下这首诗歌。
3.2 朗读和默写组织学生朗读诗歌,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默写练习:让学生默写诗歌,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和记忆。
3.3 诗句分析逐句解析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3.4 诗歌背景资料展示展示陆游生平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
分析诗歌与陆游生平的联系。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书愤》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2 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和平时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和文学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对学生的发言和观点进行评价。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诗歌创作引导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书愤》 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含义,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掌握诗歌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用典、对比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变化,理解诗歌的深层内涵。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提问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笔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和抱负。
今天,我们要走进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愤》,去感受他那壮志未酬的悲愤和深沉的爱国之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简介陆游(1125 年 11 月 13 日-1210 年 1 月 26 日),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 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 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 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词与散文成就亦高,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谓其词“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
书愤教案五篇
书愤教案五篇书愤教案五篇书愤教案篇1 一、介绍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书愤》教案。
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二、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陷落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屡次被罢官。
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绝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书:书写;愤:悲愤。
这首诗是陆游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三、讲析:总说: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
它借北望中原,回忆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炽热的战斗生活。
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慨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
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字有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斥和迫害。
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
它是诗人“愤”的根。
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连用六个名词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
两句都写当年壮观的战争成功的场面,这说明南宋人民有才能打退金人,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生活的回忆。
形象地说明了作者的理想,写出了诗人青壮年时期战斗生活的向往,教案《《书愤》教案》。
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炽热的战斗生活。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局部。
回忆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板书设计:首联:点题,追述青年时的豪情壮志颔联:连用六个名词,描绘当年两幅气壮山河的抗金场面。
书愤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披文入情,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
2.进一步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材分析】《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
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深厚。
紧扣“愤”,句句是愤,字字是愤。
愤而为诗,愤中含悲,愤中含忧,愤中有报国之意。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身上有一种可贵的情感。
屈原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司马迁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曹植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世纪伟人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我们一起来学习陆游的《书愤》,来体验和感受这份激荡、滚烫的情怀。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1.回顾“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其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对于陆游,你了解多少?如果让你用“一个()的陆游”介绍作者,你会在括号里填什么词或词组?为什么填这个词或词组?3.写作背景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他已是62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闲居了6年。
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地区都被金人占领,苟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除了向敌人称臣进贡外,什么作为都没有。
三、整体感知1.初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梳理诗意。
3.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4.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读出这种感情来。
5.听一听朗诵,体会这种感情。
6.齐读。
读准字音和节奏的同时,要读出悲愤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1.这首诗的题目是“书愤”,是什么意思?明确:“书愤”——抒发胸中抑郁、悲愤之情。
2.有人说:全诗无一“愤”字,却处处有“愤”。
你们认可吗?(一)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陆游的《书愤》。
(2)能够分析并欣赏陆游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3)能够了解陆游的生平背景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的内涵。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验诗歌的情感韵味。
(3)学会从诗歌中汲取养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2)学习陆游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激励学生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3)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书愤》。
2. 分析陆游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领悟陆游的爱国情怀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2. 学会从诗歌中汲取养分,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书愤》的原文及其注释、译文。
2. 准备与陆游生平相关的历史资料。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配乐朗诵《书愤》,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激发学生探究诗歌内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书愤》,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陆游诗歌的风格特点及其艺术特色。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情感韵味。
(2)引导学生深入领悟陆游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陆游的诗歌风格特点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6. 布置作业(1)背诵《书愤》。
7. 课后反思教师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分组,分别选取其他描述愤懑情感的诗词,与《书愤》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表达手法和情感差异。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本章节主要介绍《书愤》这首诗的背景、意义以及本教案的设计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1.1 背景介绍1.1.1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浙江绍兴人。
1.1.2 诗作背景:陆游生活在南宋时期,民族危亡,民生凋敝。
他一生主张抗金,但屡遭贬谪,壮志难酬。
《书愤》正是他晚年抒发愤懑之情的代表作。
1.2 教案设计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书愤》的诗意、结构、艺术特色。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文化的情感。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诗文背景、诗意、艺术特色等。
1.3.2 互动法:引导学生朗读、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1.3.3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诗文的感悟。
1.4 教学内容1.4.1 诗文朗诵:让学生朗读《书愤》,感受诗的韵律美。
1.4.2 诗文解析:讲解诗文的意义、结构、艺术特色等。
1.4.3 创作背景介绍:讲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1.4.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二章:诗文朗诵与解析本章节通过让学生朗读诗文,并结合讲解,深入理解《书愤》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1 诗文朗诵让学生充分朗读诗文,感受其韵律美,体会诗文中的情感。
2.2 诗文解析2.2.1 诗意解读:讲解诗文的意义,揭示诗文中的意象、情感等。
2.2.2 结构分析:分析诗文的结构,包括诗句的排列、意象的转换等。
2.2.3 艺术特色阐述:阐述诗文的艺术特色,如炼字、修辞等。
2.3 创作背景介绍讲解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
第三章:情感体验与讨论本章节引导学生体会陆游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书愤》教案设计(2篇)《书愤》教案设计之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教学要求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课是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关于陆游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O),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 (教读,齐读,背诵)三分析(一) 释题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亩撂崾尽;(三)诗歌分类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2,研讨分类 (见投影)3,七律常识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5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
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
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
檀道济传》。
“出师一表” 出自《三国志》。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
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 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
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
《感愤》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五布置作业1,背诵《书愤》2,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书愤》教案设计之二【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诗人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运用典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湘夫人》,杜甫的作品中我们学习了《蜀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陆游的《书愤》。
二、作家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
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
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
直到秦桧死后三年 (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
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
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
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
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
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
嘉定二年 (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
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
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朝廷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
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不浅,从此确定了他的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
今存诗,将近万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
还有词一百三十首和大量的散文。
其中,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前期多为爱国诗,诗风宏丽、豪迈奔放。
后期多为田园诗,风格清丽、平淡自然。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慷慨激昂的作品,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
毛晋《放翁词跋》说:“杨用修(慎)云:‘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秦观),雄慨处似东坡。
’予谓超爽处更似稼轩耳。
”的他的散文成就也很高,被前人推为南宋宗匠。
所写的政论、史记、游记、序、跋等,大都语言洗炼,结构整饬。
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传世。
三、背景介绍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
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
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课文诵读五、整体感知1、首联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那时他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渴望一举收复故土,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
2、颔联诗的三、四两句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这两句诗写了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诗人36岁时)的两次战斗,一次是在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一次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
诗人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
3、颈联诗的五、六句是写现在,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使诗人的豪情壮志付诸东流。
只好徒自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塞上长城”这个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愤怒地说:“乃坏汝万里长城!”诗人虽然没有像檀道济一样被冤杀,但因为主战而屡次被贬斥,“塞上长城”只能“空自许”。
这种“愤”多么强烈,令人痛心疾首,扼腕长叹。
“塞上长城”,是诗人毕业的抱负。
陆游不仅是诗人,而且是战略家。
“空自许”,与上文“世事艰”照应,是对偏安一隅的投降派的愤怒控诉和强烈指责。
4、尾联最后两句诗人表明自己老骥伏枥,壮心不已,仍以诸葛亮为榜样,鞠躬尽瘁,至死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干一番报国大业。
这首诗以“愤”为意脉,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
第三、四句尤其写得大气磅薄,笔力雄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
六、问题探究1、短诗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
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明确】《书愤》的起句,“世事艰”,暗批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说,点明了诗题中的“愤”字,这“愤”是贯穿全诗的意脉。
结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诗人以《出师表》中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表明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的大志。
诗人悲愤而不绝望。
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
2、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参见“相关链接”)。
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明确】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急之境地。
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已任。
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当然最为陆游所钦慕,陆游往往以诸葛亮自况,所以喜欢写咏诸葛亮的诗。
七、延伸拓展1、近人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中称赞陆游:“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又说:“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聊赖以诗鸣。
谁怜爱国千行泪,说明胡尘意不平。
”课外搜集陆游的爱国诗词,选择你喜欢的一两首推荐给大家。
【明确】陆游的爱国诗词很多,最为著名的,如: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选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湖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2、比较阅读(1)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明确】《书愤》和《蜀相》有相似之处,要说不同,在歌咏诸葛亮功绩方面,《蜀相》着重诸葛亮的“功盖三分国”,“天下计”和“老臣心”;《书愤》着重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的精神品格,“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抒发个人感情方面,杜甫主要是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而陆游则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征复国,建立功业。
在表现手法上,《蜀相》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而《书愤》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写得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可见,两诗风格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2)《临安春雨初霁》(参见“相关链接”)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明确】这两首诗都写于1186年,陆游在被罢官六年后被重新起用,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
《书愤》这首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
全诗以“愤”为意脉,沉郁顿挫,深沉蕴藉。
陆游去严州赴任前,先到临安(现在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等候召见。
宋孝宗召见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