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西尔的《人论》看人类认识的危机-文档资料
论卡西尔对人的定义[权威资料]
![论卡西尔对人的定义[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44a7e2d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2.png)
论卡西尔对人的定义摘要: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的基本组成的一部分。
对人的研究自然成了哲学里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人的问题的探索也成了每个哲学家的任务。
在一系列的探索当中,哲学家们对“人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思考,给出了各自的见解,但大多数都是对人的本质看作是一种实体性的,没有从动态的角度加以限定。
卡西尔恰恰以动态加以定义,把人看成是符号化的动物,人的本质是具有功能性的,能创造文化,人是文化的动物,这样的见解为我们深刻的认识人的本质做了全新的解释。
关键字:人的定义;人的本质;文化符号恩斯特・卡西尔(ErnstCassirer,1974-1945)出生于西里西亚省布雷斯劳(今波兰弗罗茨瓦夫)的一个犹太家庭。
1919年前往汉堡大学任教,曾担任汉堡大学的教授、校长,在此期间创立了“文化哲学”体系。
卡西尔是符号化美学的创始人,成为继柯亨、纳托普之后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西方哲学界公认的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卡西尔的著作《自由与形式》、《人论》、《语言与神话》等,都给西方哲学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集中被誉为卡西尔一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人论》重点讲述了人的本质问题。
1 对人的定义的不同人的问题是整个社会的主要题目,也是最重要的研究任务。
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哲学家们都纷纷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此之中当然也不排除著名的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他非常关注对人的研究,同样的他的著作《人论》中对人的本质做了最充分的论述。
追溯人的本质问题的思考经历,要从远古时期的古希腊哲学时期就开始了对人的问题的探讨。
可是,由于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界的依赖程度高于对人自身,所以对人的问题的研究自然也就深入。
首先我想提及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希腊文化与希腊思想的转折点发生于柏拉图对“认识你自己”这句格言作出的全新意义的解释之时。
这个解释不同于前苏格拉底思想,而且超出了苏格拉底方法的局限性。
柏拉图认识到他的不足之后,提出应该把人的问题的研究放到更大的平面图上面去,在我们的个人经验中所遇到的现象是矛盾的,多样态的,所以我们对人的研究应该在人所处的生活和社会中。
《人论》读后感

浅谈“人是什么”——读卡西尔《人论》有感摘要:卡西尔的《人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继《符号形式的哲学》之后的论著,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问题展开论述,上篇主要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于“人是什么”的各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是什么”问题的探究上即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出现了危机,从而卡西尔提出他自己的主张:人是符号的动物,亦能用符号创造文化,下篇就是注重于对于人类用符号创造出的文化上即宗教、神话、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给我们进一步展示。
“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如今成为很多人思考的问题,它也有其发展的历史,各家都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卡西尔他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题记要想比较深刻地理解卡西尔观于人的定义,我们就要先看一下在他之前的历史上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通过纵向的加以深化。
在希腊哲学史上,他们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太多的关注,最初的各阶段主要是关心自然,而少有对于人的研究,而当人们把研究自然的宇宙学和人类学比肩看齐时,他们才真正理解:认识人自己不仅仅是好奇心或思辨问题,而是被宣称为人的基本职责,早期的方法就是通过自省达到对自我的认识。
直到苏格拉底,他给我们关于人的认识提供了正面的看法:我们决不能用探测物理事物的本性的方法来发现人的本性,我们概括出其思想说,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与理性回答的存在物,同时认为对过人与人之间的对话才能达到对人的认识。
而且他和马可·奥勒留都认为发现人的本性或本质,必须摆脱一切外部的、偶发性的特性,而斯多葛主义则提出在人那里只有判断力至上,即人的理性至上,提倡维护人的独立性是人最基本的美德。
中世纪以奥古斯汀和巴斯葛为代表,提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是矛盾的,人的本性是丰富的、微妙的、多样的和多面的,传统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以及由几何学建立的哲学多不适合理解和解开“人”这个谜,理性作为人的力量,其本身被看做是最成问题、最含糊不清的东西之一,需要有宗教的逻辑,上帝的指引才能发挥其作用,而为了维护人的独立性,听从和尊重自己的内在原则成为宗教的禁忌,这里可以说与之前提出的人是理性的动物是相悖的,甚至是反理性的,不仅没有解释好理性,反而使它变得更加神秘,宗教本事就是非理性和荒谬的的,自然不能在理性的问题上给出清晰的解释。
壹、人自我认识的危机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家卡西勒(ErnstCassirer

壹、人自我認識的危機德國新康德主義哲學家卡西勒(Ernst Cassirer 1874 ─1945 A.D.)在其《人論An Essay On Man》中開宗明義的提出”認識自我乃是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
【註3】從人類意識最初萌發之時起,我們就發覺一種對生活的內向觀察(introvert view)伴隨著並補充著那種外向觀察(extrovert view),人類文化愈往後發展,這種內在觀察,就變得愈加顯著,人天生的好奇心,而且如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所說的人類知識都源自人對知識渴望的奮鬥的愛,亦即人類本性的一種基本傾向。
【註4】長久的發展慢的改變了它的方向,我們幾乎可以在人類文化發展的一切現實中看到這種過程。
在對宇宙與人最早的神活學Mythology 的解釋(Hermenutic,Conmentery)中我們可以發現一種雛形的人類學pre-Anthpopology 與一種雛型的宇宙論pre-cosmology 同時並列,自然世界的起源問題和人的起源問題了乳交融的交在一起。
宗教的興起並沒有消除這種最初的神話學解釋,它保存並給予新的形態和新的深度,從此以後,”認識自我”不再被看成是一種純理論的興趣,它不僅是好奇心或思辨的問題,而是人類的基本職責。
【註5】希臘哲學中以蘇格拉底Socrates 469-399B.C.作分界。
一般哲學史家認為從泰勒士Thales ca.624-540B.C.到蘇氏為先蘇期Pre-Socrates,通稱為宇宙論時期,這個時期的哲人們大都以提出”宇宙中的基本物質為何”為主,因以名之,但很多哲學桹念卻都在這個時期被提出。
【註6】當智者Sophists 派出現的同時,蘇格拉底應運而生,宣稱他的主要職責是教育自己和同袍們認真的自我剖析;”自我認識”就是他學說的口號。
【註7】他總是相信,知識本身就足以使人行善,並因此帶來幸福。
【註8】德性即是基於對善的認識,幸福或福利是德性的必然結果。
卡西尔和他的《人论》

卡西尔和他的《人论》岳瀚【期刊名称】《美与时代(下旬刊)》【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36-39)【作者】岳瀚【作者单位】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作为符号论美学创始人的恩斯特·卡西尔,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20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能创造和运用各种符号,从而创造并生活于一个与动物生活的自然世界不同的符号世界,即人类文化的世界。
各类表现人类文化现象的符号形式的生成,就是一部人类精神成长的史诗。
人只有在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表现出自己的本质力量,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这些观点出自他的一部著作《人论》。
他在《人论》中将美学(艺术学)同哲学、文学、历史学、物理学、数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进行了嫁接,表现出强烈的跨学科意识。
通过综合和对比的手法体现美学(艺术学)的特质,为后人提供了一种研究范式。
不过,在《人论》中,表述不够清晰的地方也偶有出现。
此外,有些论断显得有些绝对化,稍有“欧洲中心主义”之嫌,这也是本书局限性所在。
德国有着良好的哲学和美学传统。
丢勒(Albrecht Drer,1471—1528)作为西欧现实主义美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出世”,从某种维度上讲,开启了世界思想史的“德国时代”。
其后,出现了多名享誉世界的哲学家、美学家,如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鲍姆加登(Alexander Gottlieb Baumgarten,1714—1762)、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莱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1729—1781)、歌德(Johann Wolfgang Goethe,1749—1832)、施勒格尔兄弟(A.W.Schlegel,1767—1845& F. Schlegel,1772—1829)、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84—1900)、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889—1976)等。
《人论》读书报告

《人论》读书报告卡西尔《人论》读书报告卡西尔的《人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继《符号形式的哲学》之后的论著,此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问题展开论述,上篇主要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于“人是什么”的各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是什么”问题的探究上即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出现了危机,从而卡西尔提出他自己的主张:人是符号的动物,亦能用符号创造文化,下篇就是注重于对人类用符号创造出的文化——宗教、神话、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给我们的进一步展示。
纵观当代诸多哲学思想,卡西尔是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
在人类知识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的能力有限、科技尚不发达的时候,卡西尔已经开始根据新的眼光在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看待人。
从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到卡西尔指出认识自我是哲学最高的目标。
也正是这些先驱者的探讨,我们更加注重人的价值。
从希腊哲学家只关心宇宙到现在开始关心人生的意义。
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类生存的问题。
卡西尔在此书中还力图论证一个思想,就是:人只有在文化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他看来,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
卡西尔对人的诠释——人的劳作和人的本质具有一致性,人的创造性和人性的面貌具有共同性,科学、艺术、语言、神话等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因此,它们内在地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化。
“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能是一种实体性的定义。
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和人的本质,我们不能以任何构成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内在原则来给人下定义;我们也不能用可以靠经验的观察来确定的天生能力或本能来给人下定义。
人的突出的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
卡西尔的人论评析

卡西尔的《人论》评析恩斯特·卡西尔(1874-1945),德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
他早年接受新康德主义哲学的训练,很快成为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汉堡大学教授、校长,在此期创立了他的“文化哲学”体系。
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上台,卡西尔愤然辞去汉堡大学校长职务,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活,后于1945年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席。
卡西尔一生著述丰富,研究范围几乎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是西方学术界公认的本世纪以来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人论》一书是卡西尔晚年到美国后,用英文简要地阐述《符号形式的哲学》基本思想的一本书。
书的前五章,卡西尔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第一章“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在概述了二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之后,提出当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人的自我认识的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反倒是处于深刻的危机之中。
在随后几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
在他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做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
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的。
造成这种区别的秘密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始终只能对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做出反射,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桔。
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区别构成了《人论》上篇的基本内容。
卡西尔在《人论》一开始就说:“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这看来是众所公认的。
在各种不同哲学流派之间的一切争论中,这个目标始终未被改变和动摇过:它已被证明是阿基米德点,是一切思潮的牢固而不可动摇的中心。
”对人的研究是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对人的关怀则是哲学家不可回避的责任。
对“人是什么”的追问远在古希腊时期就开始了, 从普罗泰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这两个著名命题开始,把人对外部世界的追问转向了人自身,从此,对人的研究成为哲学的终极关怀。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PPT读书笔记

第四章 人类的空间与时间世界
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最基本的范畴入手,着重论述了“符号功能”对人类生活的 决定性作用。卡西尔在这里强调的是,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 但人的生活世界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的。
? 空间和时间是一切 实在与之相关联的构架。 ? 空间和时间的经验分为高低层次。 ? 最低的层次可以被称为有机体的空间和时间,较高级的知觉空间,更高级的抽象空间。 ? 抽象空间中所涉及的并不是各种事物的真理,而是各种命题和判断的真理。 ? 对于时间,则划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未来不仅是一个过去和现在映象,它成了一
? 康德“概念无直观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概念和直观,构成了认知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区别。 ? 人类知识按其本性而言就是符号化的知识。对符号思维来说,一个符号并不是作为物理世界一部分
的那种现实存在,而是具有一个“意义”。事物与符号之间的区别,也就是现实性与可能性之间的 区别。
上篇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区别。
? “人性”意谓着:尽管在它的各种形式中存在着一切的差别和对立,然而这些形式都是在向着一个 共同目标而努力。神话、宗教、艺术、语言,甚至科学,现在都被看成是同一主旋律(人性)的众 多变奏。
深圳大学
第七章 神话与宗教
? 在人类文化的所有现象中,神话和宗教是最难相容于纯粹的逻辑分析了。 ? 如果说神话有什么特性的话,那就是:它是“莫名其妙的”(非理性)。 ? 宗教的真理是超自然超理性的,但它不是“非理性的”。单单依靠理性我们不可能深入
动的功能并以这种功能的一种独特倾向来定义。它不是由被动的知觉构成,而是一种知觉化的方式和 过程。但是这种过程的本性并不是纯粹主观的,相反,它乃是我们直观客观世界的条件之一。 ? 艺术家的眼光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事物的印象,而是构造性的,并且只有靠着构造活动,我们才能 发见自然事物的美。美感就是对各种形式的动态生命力的敏感性,而这种生命力只有靠我们自身中的 一种相应的动态过程才可能把握。审美经验正是存在于这种对形式的动态方面的专注之中。
从卡西尔《人论》中探寻现代教育本质

从卡西尔《人论》中探寻现代教育的本质摘要: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是一部探索人的本质是什么这一命题的著作,它从全新的角度,即文化的角度来探索人的本质问题;当代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健康发展;教育是人之为人的教育,探寻人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在教育和受教育时明白其意义是什么,从而懂得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因此,通过分析卡西尔的《人论》,我们可以进一步来认识人在教育中的价值和方向在哪里,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等,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现代教育的本质具有现实和未来性指导意义。
关键词:《人论》符号哲学以人为本教育本质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是20世纪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其创立的“文化哲学体系”闻名于世,他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人的本质问题,主要著作《人论》包含了其核心思想内容。
卡西尔在书中从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等各种文化角度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讨论了“人是什么”和“人与文化”这两个问题,其对于我们认识人的本质是什么开创了一条新的路径,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这一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当代教育的本质这一现实而又深刻的命题,从而正确把握我们教育中的核心方向和教育目的,这对于一位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有着很深的现实意义的。
一、《人论》之分析和解读《人论》这本书是卡西尔写于1944年的,这一阶段也是其生命的晚年时候,其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有助于他对人生的思考更为成熟和深刻,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其带来的巨大心灵震撼是前所未有的:二战期间,人们的生命显得那样的脆弱,家园倾于一旦,生命毁于瞬间,在这些让人痛心的背后则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为了所谓的“利益”而不惜一切代价进行的侵略和保卫战争,然而带来的后果对世界人民来说却是惨痛的,成千上万的人民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失去了生命,人们的生命就这样任遭践踏,人们的安全感就这样瞬间崩溃,人们生存的权利则就这样任意的被夺去,历史的教训在警斥着人类:到底人活着为了什么?为了那带着鲜血的利益吗?人活着的意义又在哪里?人的本性在哪里?什么是人应该追求的?带着这些深刻的问题卡西尔看到了政治给人带来的惨痛教训,经济利益给人带来的毁灭打击,军事利益给人带来的灭顶之灾,于是他不禁要问:人活着到底是一种什么身份?为什么人的生命会如此的不堪一击?又有什么可以来体现人的生命价值的永恒性呢?卡西尔在他的著作《人论》中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恩斯特_卡西尔_人论_探析_以教育学的视角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探析———以教育学的视角蒋春洋(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恩斯特·卡西尔的《人论》是一部杰出的哲学著作,蕴含着作者对人类和文化的思考,这对于以人为对象的教育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从教育学的视角研读此书,从人的本质、符号的意义与教育论、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启示三方面来探讨它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人论》;符号哲学;方法论;教育论;文化[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10)04-0152-03[收稿日期]2010-03-30[基金项目]沈阳市社科联立项课题(SYSK-2010-03-10)[作者简介]蒋春洋(1979-),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博士研究生。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是20世纪西方学术界公认的最重要的、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所研究的范围几乎涉及当代西方哲学的各个领域,并创建了自己的“文化哲学体系”。
他的代表作《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引》是一部杰出的哲学著作,是“一本涉及心理学、本体论、认识论的问题,并且包含着论述神话和宗教、语言与艺术、科学与历史学的篇章的书”[1]。
卡西尔在书中从神话、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等各种文化现象对人的本质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回答了“人是什么”与“人与文化”这两个深奥的问题,为我们认识人和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人是创造性的存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实践活动,教育的对象是人,不管他们是“儿童”还是“成人”,“男人”还是“女人”,无论他们是什么民族,总之都是“人”。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的过程也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
人的问题既是教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又是教育学在其本身建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核心问题。
因此,无论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还是教育实践活动,其逻辑起点都应该是认识人的本质。
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探析--以《人论》为基础

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探析--以《人论》为基础
董玥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6(000)009
【摘要】在《人论》一书中,卡西尔在总结了西方历史上关于人的各种理论后,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
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特性在于劳作,即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
在卡西尔看来,符号的各种形式———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历史、科学等既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又彰显了人性的不同方面,而且所有形式都指向人性的解放。
尽管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有所不足,但其对人类文化哲学的发展仍有着独特的贡献。
【总页数】3页(P76-78)
【作者】董玥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州 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505
【相关文献】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探析——以教育学的视角 [J], 蒋春洋
2.符号的世界--人学理论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尔人学思想探析 [J], 李恩来
3.卡西尔人学思想于教育研究的关照 [J], 廖思伦
4.卡西尔的人学思想研究——以《人论》为研究视域 [J], 黄玉华
5.人之在世的符号维度——卡西尔人学思想研究 [J], 杨建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探析

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探析在《人论》一书中,卡西尔在总结了西方历史上关于人的各种理论后,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
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特性在于劳作,即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
在卡西尔看来,符号的各种形式——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历史、科学等既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又彰显了人性的不同方面,而且所有形式都指向人性的解放。
尽管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有所不足,但其对人类文化哲学的发展仍有着独特的贡献。
标签:卡西尔;人;人学;符号恩斯特·卡西尔是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且著述甚多,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他晚期哲学思想的代表作品——《人论》。
在《人论》一书中,卡西尔以批判的态度审视了西方两千多年以来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理论,认为应当对人的古典定义进行修正,进而提出了自己对于人的本性的理解,即人是符号的动物。
他认为这种定义与以往观点的不同之处在于,从功能意义上来解释人的本性。
同时,卡西尔强调,人的标志性特征在于,人利用符号创造文化,即“人的劳作”,并由此形成了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等活动领域,这些人类活动均彰显了人性的不同方面。
一、人类自我认识的探索卡西尔开篇即指出:“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
”[1]3从古希腊起,自我认识的探索和争论就始终是哲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做出了各异的回答。
1.人是理性的存在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第一个答案,也是经典答案。
卡西尔援引苏格拉底《申辩篇》中的论述,并指出:“他把人定义为: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1]11正是在这种对自我及处境不断查问和审视的活动中,人成为一个知识和道德的主体。
在古希腊阶段,审视和批判的理性能力成为人类生活的价值,理性被奉为最高力量。
可以说,这一阶段哲人的基本主张是人是理性的存在物。
2.人是宗教的依附物在中世纪时期,理性的力量式微。
人论

《人论》——依据恩斯特·卡西尔的人的定义的学校教育思考依据《人论》对人性的揭示:符号,那么,学校教育中就应该坚持发展人的符号天赋,并依据和运用符号,实现迅捷地通向人类的文化世界。
把人培养成人——文化修养的途径。
不应该排斥符号化的文化的学习。
(一)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苏格拉底的人的定义:人是一个对理性问题能给予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正是依靠这种基本的能力——对自己和他人作出回答的能力,人成为一个“有责任的”存在物,成为一个道德主体。
在人那里,判断力是主要的力量,是真理和道德的共同源泉。
因为只有在判断力上,人才是整个地依赖于他自己的,判断力乃是自由的、自主、自足的。
宗教向人们揭示了有双重特性的人——堕落前的人和堕落后的人。
我们近代关于人的理论失去了它的理智中心。
我们所得到的只是思想的完全无政府状态。
马克斯·舍勒是最早开始意识到并且指出这种危险的人之一。
舍勒断言:“在人类知识的任何其他时代中,人从未像我们现在那样对人自身越来越充满疑问。
我们有一个科学的人类学、一个哲学的人类学和一个神学的人类学,它们彼此之间毫不通气。
因此我们不再具有任何清晰而连贯的关于人的观念。
从事研究人的各种特殊科学的不断增长的复杂性,与其说是阐明我们关于人的概念,不如说是使这种概念更加混乱不堪。
”这就是近代哲学在它本身中看到的奇怪状况。
就我们关于人类本性的知识源泉而言,以往从未有一个时代能处在这样有利的状况中。
……我们似乎还没有找到一种方法来掌握和组织这种材料。
(二)符号:人的本性之提示生物学家乌克威尔写了一本书,对生物学原理进行了批判的修正。
每一种生物体都有着它自己的世界,因为它有着它自己的经验。
他发展出一套非常新颖而独特的生物世界体制。
人类世界也不例外。
“然而,在人类世界中我们发现了一个看来是人类生命特殊标志的新特征。
[与动物的功能圈相比]人的功能圈不仅仅在量上有所扩大,而且经历了一个质的变化。
在使自己适应于环境方面,人仿佛已经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范本模板】

卡西尔《人论》读书笔记符号化的自我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的全部意义和价值所在.但要实现怎样的自我呢?这就涉及到认识自我的问题。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心也开始浮躁了.我们还来不及认识自我就直接迈向了自我实现。
人生的道路已经被设计和规定,谁能在规定的道路中领先,谁就能实现自我。
人一生的路线被标示的十分明确,没有丝毫的悬念,竞争是激烈的,同时也是保守的。
谁想要超出被划定的圈,他人,社会是不会对他太宽容的.机械式的运作让我们失去太多反思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现实行为与自我人格的分离,一些人失去自我认同感,最终走向崩溃和自我否定。
认识自我是实现自我的第一条件。
一直以来,哲学担当着认识自我的重任,并将其作为探究的最高目标。
从生物学的观点看,人类的知识最初只涉及外部世界,而人对环境进行的某种心理适应行为可以看作是人的理智生活的萌芽.从人类意识最初萌芽时起,人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补充着外向观察。
换句话说,即人对内在心灵的认识伴随并补充着人对外部物理世界的认识.这种先外而内,由内补外的原则也同样适用于哲学思想的发展。
希腊哲学最初阶段看上去只关心物理宇宙,直到赫拉克利特才开始思考人类学,他说:“我已经寻找过我自己。
”至苏格拉底,人类哲学趋于成熟.苏格拉底关心的唯一问题是人是什么.他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有关人的定义,他用迂回的、否定的回答来给我们以启示.他提供给我们认识自我的一种新方法:对话,只有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才能洞察人的特性.在《申辩篇》中,苏格拉底说:“一种未经审视的生活还不如没有的好。
”人被宣称应当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审视他的存在状况的存在物。
我们可以概括的说:人是理性的存在物.马可奥勒留认为人的本性在于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灵魂的内在态度可以具体为人的判断精神,因为人的判断力是自由、自主、自足的。
“宇宙—-变动不居,生活-—作出判断。
”判断精神是一种独立的理性力量。
从卡西尔的《人论》看人类认识的危机

从卡西尔的《人论》看人类认识的危机摘要:哲学始于惊诧,人们渴求认识自我。
两千多年来,学术界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看法,试图以自身的切入点到达认识的源头。
但是,随着认识的纷繁林立,各种理论呈现给我们的却只是思想上的碎片,在这些碎片的认识当中,丧失了认识的同一性、权威性,理性认识陷入了完全的无政府状态。
从卡西尔的《人论》看人类认识的偏差造成的危机,力求找到新的认识支点,走出认识危机,重塑认识主流。
关键词:人性《人论》危机卡西尔在《人论》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认识自我乃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1](p3),明确了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欢享真正的自由”。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他总结了早在公元五百年前后,古希腊、印度、中国和以色列等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他们萌发出认识自己的这种渴求,并由此触到存在的谜底,对人类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的看法,领悟到哲学认识的源头。
两千多年来,人类一直围绕着对自身的认识而活动,许多先哲为人类思想史上迸发了不少智慧的火花。
而近五百年来,对于人类自身的探究所触及到的领域也更为宽广,但各门学科对于自我认识的涉足实际上并没有阐明清楚我们关于人的概念,相反,人的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纷繁复杂的概念却使人类陷入了空前的认识危机当中。
一、何为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卡西尔在《人论》的第一章给我们概述了二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引出人类在自我认识上产生的偏差。
卡西尔在文中表明了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欢享真正的自由”,随后指出哲学在认识论上的方法——内省,即人对自身的认识。
而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二哲的知识观,开创了人类认识上的两种哲学传统:一条以亚里士多德为核心的经验主义哲学传统,和另一条以柏拉图为核心发展的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哲学传统和康德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
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是一个能对理性问题给与理性回答的存在物,把存在者当成存在本身,存在不是时间的起源,因为发展不是直线性向前发展的。
人论 读书笔记、

中译本序1. 恩斯特卡西尔:文化哲学体系2. 三十年代以后西文兴趣的所谓符号美学运动的“开路先锋”3. 要揭示出近代以来在哲学的进展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类精神(而不是干巴巴的哲学概念史)4. 全书十二章,分上下两篇。
上篇是回答一个总的问题:人是什么?第一章概述了二千多年来西文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并在最后指出,当代尽管科学昌盛、技术发达,但人的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相反倒是处在深刻危机之中。
第二章中卡西尔提出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亦指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
第三章着重论述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
第四章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最基本的范畴入手,着重论述了“符号功能”对人类生活的决定性作用。
卡西尔在这里强调的是,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的自然世界的。
第五章可看成是上篇的小结,指出了人与动物的这种区别,实质上就是“理想与事实”、“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区别。
卡西尔在这里引用了歌德的一句名言:“生活在理想的世界,也就是要把不可能的东西当作仿佛是可能的东西那样来处理。
”---在他看来,人的生活世界之根本特征不象动物那样只能被动地接受直接给予的“事实”,从而永远不能超越“现实性”的规定。
卡西尔认为,上述这种区别的秘密正是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自己需要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却只能按照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行事,所以始终不知何为“理想”,何为“可能”。
他以“数”的概念和“乌托邦”的概念为例,指出数学和偷观念最有力地证明了人具有“建设一个他自己的世界,建设一个’理想的’世界的力量”。
总的来看,上篇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区别。
下篇转入对人类世界本身的全面考察,确切地说,就是考察人怎样运用不同的符号创造各种文化。
《人论》读书报告

卡西尔《人论》读书报告卡西尔的《人论》是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著作,是继《符号形式的哲学》之后的论著,此书分为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主要围绕“人是什么”问题展开论述,上篇主要是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对于“人是什么”的各种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是什么”问题的探究上即人对自己的认识上出现了危机,从而卡西尔提出他自己的主张:人是符号的动物,亦能用符号创造文化,下篇就是注重于对人类用符号创造出的文化——宗教、神话、语言、艺术、历史、科学,给我们的进一步展示。
纵观当代诸多哲学思想,卡西尔是具有百科全书知识的一位学者。
在人类知识发展的初级阶段,人的能力有限、科技尚不发达的时候,卡西尔已经开始根据新的眼光在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看待人。
从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到卡西尔指出认识自我是哲学最高的目标。
也正是这些先驱者的探讨,我们更加注重人的价值。
从希腊哲学家只关心宇宙到现在开始关心人生的意义。
今天所面临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人类生存的问题。
卡西尔在此书中还力图论证一个思想,就是:人只有在文化活动中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也只有在文化活动中,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在他看来,人并没有什么与生俱来的抽象本质,也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永恒人性,人的本质是永远处在制作之中,它只存在于人不断创造文化的辛勤劳作之中。
卡西尔对人的诠释——人的劳作和人的本质具有一致性,人的创造性和人性的面貌具有共同性,科学、艺术、语言、神话等都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方面、一个部分,因此,它们内在地相互联系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文化。
“如果有什么关于人的本性或‘本质’的定义的话,那么这种定义只能被理解为一种功能性的定义,而不能是一种实体性的定义。
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和人的本质,我们不能以任何构成人的形而上学本质的内在原则来给人下定义;我们也不能用可以靠经验的观察来确定的天生能力或本能来给人下定义。
人的突出的特征,人与众不同的标志,既不是他的形而上学本性也不是他的物理本性,而是人的劳作。
《人论》读后感

《人论》读后感《人论》读后感“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给人类提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
从苏格拉底开始,西方人就没有停止过对这个命题的探讨,在卡希尔看来人是符号的动物,从符号的角度来理解人,其著作《人论》全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前五章集中回答“人是什么”这一问题。
首章概述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之后,提出当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人的自我认识问题不但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反倒是处于深重的危机之中。
在随后几章中,卡西尔提出了他自己关于人的定义。
在他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亦即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动物只能对“信号”作出条件反射,而只有人才能够把这些“信号”改造成为有意义的“符号”。
人与动物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物理世界之中,但人的生活世界却是完全不同于动物生活的自然世界的。
造成这种区别的秘密在于:人能发明、运用各种“符号”,所以能创造出他自己的“理想世界”;而动物始终只能对物理世界给予它的各种“信号”作出反射,无法摆脱“现实世界”的桎梏。
卡西尔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命题语言和情感语言之间的区别是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的真正分界线,动物即拥有一些语言但是却无法像人一样完成从主观语言到客观语言,从情感语言到命题语言的这决定性一步的跨越。
因此,上篇的基本内容是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区别。
下篇全面考察了人类世界本身,研究了人是怎样运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来创造文化的。
在卡西尔看来,对人的研究必然只能是对人类文化的研究。
下篇各章依次研究了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如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论证了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的创造和使用符号的活动的产物。
动物对于空间的认识天然有一种敏感性,但只是擅长于空间和空间关系的具体理解上,对于其抽象的理解则显得手足无措。
时间上,动物的记忆仅仅可以说是一种简单的保存,是一种普遍的功能,而人在往事上的新生,它包含一个创造性和构造性的过程。
卡西尔回答了“人是什么?"这一问题了吗?

现代哲学 M O D E R NP H I L O S O P H Y
N o 22 0 1 5 / G e n e r a l N o 1 3 9 / M a r c h
1 0 Y J A 7 2 0 ) 的资助。 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 ( 兰州 7 3 0 0 0 0 )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教授。 作者简介:石福祁,甘肃靖远人,博士,( nE s s a y o nM a n 原书页码,但是译文均出自甘阳先生所译 《 人论》 一书。 ① 为方便引证,这里采用了 A
一、引 言
众所周知,当代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 ( E r n s tC a s s i r e r ,1 8 7 4-1 9 4 5 )在其晚年名著 《 人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 中 “ 回答了” “ 人 是什么? ” 这一问题。理由是:第一, 《 人论》 一书 “ 上 篇” 的 标 题 是 “ 人 是 什 么? ” ;第 二, 在该书第一章 “ 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中,卡西 尔认为 “ 认 识 自 我 乃 是 哲 学 探 究 的 最 高 目 标” ① E M,1 ) ,而在将 “ 认识你自己” 这句神谕当 ( 作哲学之绝对命令的苏格拉底那里, “ 唯一的问 E M,4 ) ;他认为,苏格 题只是:人是什么? ”( 拉底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即 “ 人是一个对理性问 题能给与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在某种意义上已经 E M,6 ) ,而在其后以至近代的 成了经典答案 ( 发展中, “ 关于人的理论失去了它的理智中心。 我们 所 得 到 的 只 是 思 想 的 完 全 无 政 府 状 态 ” E M,2 1 ) ;第三,卡西尔在 《 人论》 中不仅首 ( 先提出 “ 应当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来取代把人 E M,2 6 ) ,并且在对历史 定义为理性的动物” ( 上各种回答 “ 人是什么? ” 这一问题的方法做了 评述之后,提出了自己的 “ 功能性定义” 的方法 E M,6 7- 6 8 ) ,最后还在语言、艺术、科学等 ( “ 符号形式” 中,也就是 “ 人性的圆周” 的各个
认识你自己——从卡西尔的《人论》看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

作者: 邓立
作者机构: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贵州贵阳550025
出版物刊名: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6-27页
主题词: 存在;理性;认识;危机
摘要: 恩斯特.卡西尔在《人论》的第一章中概述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思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和思维。
并得出结论:现当代虽然自然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类的分析能力更加敏锐、深刻,但人的问题始终处在深刻的认识危机中。
力求从他的概述中分析思想家们对人的问题的思考,总结出他们对人类自我认识问题探究的基本维度,以及人类应该怎样认识自我,走出危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卡西尔的《人论》看人类认识的危机卡西尔在《人论》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认识自我乃是哲学 探究的最高目标” [1](p3), 明确了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欢享真 正的自由”。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的观念地几乎同时出现了伟大的思想家 , 他们萌发出认识自己的这种渴 求 , 并由此触到存在的谜底 , 对人类关切的根本问题提出了独到 的看法,领悟到哲学认识的源头。
两千多年来 ,人类一直围绕着对 自身的认识而活动 , 许多先哲为人类思想史上迸发了不少智慧的 火花。
而近五百年来 , 对于人类自身的探究所触及到的领域也更 为宽广 , 但各门学科对于自我认识的涉足实际上并没有阐明清楚 我们关于人的概念 , 相反 , 人的问题不但没有真正解决 , 纷繁复杂 的概念却使人类陷入了空前的认识危机当中。
、何为人类自我认识的危机卡西尔在《人论》的第一章给我们概述了二千多年来西方思 想史上关于人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 , 引出人类在自我认识上产 生的偏差。
卡西尔在文中表明了哲学的目的“是为了欢享真正的自由”,随后指出哲学在认识论上的方法一一内省 ,即人对自身的认识。
而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二哲的知识观 , 开创了人类认识 上的两种哲学传统 : 一条以亚里士多德为核心的经验主义哲学传 统, 和另一条以柏拉图为核心发展的新柏拉图主义的神秘主义哲 学传统和康德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传统。
人被宣称为应当是不 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 , 是一个能对理性问题给与理他总结了早在公元五百年前后 , 古希腊、印度、中国和以色列等性回答的存在物,把存在者当成存在本身,存在不是时间的起源, 因为发展不是直线性向前发展的。
马可奥勒留也相信“为了发现人的真正本性或本质, 我们首先就必须摆脱人的一切外部的和偶然的特性” [1](P10) 。
他认为灵魂的意向、灵魂的内在态度这种内在本性是不容打扰的。
希腊哲学在这一发展脉络下,得出了关于人之独立性的最后定论, 即肯定人在存在与非存在、真实与虚妄、善与恶之间的批判审辨精神, 并与其在一开始就表达过的主题遥相呼应。
基督教的出现给古希腊文化带来了最强有力的威胁, 维护人的绝对独立性不再被看成人最基本的美德, 相反却是人最根本的罪恶和错误, 只要人坚持这种错误那就不可能被拯救。
基督教告诉世人,由于堕落,你们失去了原本注定的最高地位,你们绝不能狂妄自负地听从自己,你们的前方只有一条道路, 听从上帝吧!从古希腊直至近代, 人类学哲学都被“认识你自己”和“听从上帝”这两个声音所分裂,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十七世纪我们仍然能够体察这种“戏剧式冲突”的激烈程度。
不论二者在方法和目标上如何不同,它们都建基于一个共有原则之上, 即人在宇宙秩序中始终占据着最核心和最高层的位置, 人是宇宙的目的。
直到这种共有原则面临一种全新的挑战时, 十六和十七世纪各种形而上学体系才真正联合起来, 共同应对现代意义之科学精神的介入, 应对一种前所未有的思考方式。
这种新的思考方式源于一种新的宇宙学――哥白尼的著作中提出的日心说, 并成体系为新人类学哲学的唯一可靠的科学基础。
自此,人的显赫地位一下子被无边的空间所淹没, 似乎永远只能处于一个孤独的尽头。
然而, 近代哲学关于人的各种理论却纷繁林立, 它们将经验事实放置于一张普罗克拉斯蒂的铁床, 思想的无政府状态使得人类本性的统一性变得极其模糊, 一个可为人求助的公认的权威不再存在。
而各种思想的对立并不仅仅是一个严重的理论问题, 而且对我们的伦理和文化生活的全部内容都有产生了急迫的威胁。
正如马克斯?舍勒断言: “在人类知识的任何其他时代中,人从未像我们现在那样对人自身越来越充满疑问。
我们有一个科学的人类学、一个哲学的人类学和一个神学的人类学, 它们彼此之间都是毫不通气的。
” [2](P13)二、人类认识危机的根源何在关于人的本质这个问题, 在历史上不断引起各学术界的关注神学家、科学家、政治家、社会学家、生物学家、心理学家、人种学家、经济学家们都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加以评述,而如此的百家争鸣”也不过是再一次地揭示了人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无知、疑惑与矛盾。
因为这些理论不仅没有给人们增加知识, 反而导致了人类对已有认识的怀疑。
虽然我们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和先进的技术条件, 我们的分析能力更为敏锐, 但是, 我们却找不到一种方法来组织这些材料。
最后,在雅克?卢梭的著作里, 人性终于以圆满性、美德、真理、善良的面目出现 , 但这不过是为了接 着说明这个美好的人性已被放逐 , 使我们为这个不可挽回地失去 了的乐园而悲叹。
” [3](P4) 而随着人们意识到历史是进化的和 文明具有多样性 , 人性的概念更被摘去了核心而变成柔弱的原 浆。
既然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的人类得出的理论是如此不 同, 既然他们随着社会发生变化 , 那么人性就成了一种可塑的原 料, 似乎只有文化或历史才能赋予它形式。
近五百年来 , 人类认识越走越窄 , “每一种理论都成了一张普罗科拉斯蒂的铁床 , 在这张床上 , 经验事实被削足适履地塞进上已不是存在本身 , 人类的理性认识陷入了完全的无政府状态 各种理论呈现给我们的只是思想上的碎片 , 在这些碎片的认识当 , 我们丧失了认识的同一性、 权威性。
因此 , 卡西尔提出“我们 近代关于人的理论失去了它的理智中心 , 我们得到的只是思想的 完全无政府状态。
”[1](P30) 虽然早在雅典时期普罗泰戈拉就提 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 ,但在这个相对主义的时代 , 表面上仍 是一个认识能力匮乏的时代。
“即使在这以前 , 关于这个问题也 存在着各种不一致的意见和理论。
但是那时至少有一个一般的方 向, 有一个所有个别的争论都可以求助的参照系。
” [1](P30) 而 人类认识上存在的危机 , 正是由于连这种能够求助的中心力量也 不复存在 , 而个人的观点越来越盛行 , 此时, 每个人都可以站出来 ,对于人的本质加以评价再立个派别与他区分。
更为严峻的是 , 各某一事先想好了的模式之中。
”[1](P30) 我们所看到的存在实际 匚=f种思想的对立已经不仅仅只限于理论上的对立, 它已经严重地威胁到我们的伦理和文化生活。
人们往往在心理上保持的普遍怀疑这种怀疑的状态不是一种反思,而是作为一种心理倾向, 我们不得不说这种怀疑是这个时代的可悲。
马克斯?舍勒认为人在宇宙中已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我们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事实上标准只能是唯一的, 没有多元的标准, 如果标准可以多元化, 实际上就没有任何标准可言。
但是可以存在多元的文化, 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文化中找到唯一的标准。
三、如何走出危机卡西尔认为近代哲学开端于这样一个原则: 我们自身存在的自明性是坚不可摧、无懈可击的。
内省作为一种直接意识, 在实践中是当下的, 人必须通过内省的方法, 通过感觉、情绪、知觉、意识等直观, 才可能进一步了解人性。
但是,卡西尔又提出了单靠内省的方法, 我们是不能够全面地把握人的本性, “内省向我们揭示的仅仅是为我们个人经验所能接触到的人类生活的一小部分,它决不可能包括人类现象的全部领域。
”[1](P4) 于是, 卡西尔提出了认识的两种向度――内向观察和外向观察, 在这两种认识之间找到共同的张力和结合点, 这是我们获得完整认识的方法和途径。
俄国思想家尼古拉?别尔嘉耶夫认为: “人可以从上和从下认识自己。
从上认识自己, 即从人自身的光亮、人自身的神性源头去认识;从下认识自己,即从人自身的幽冥、人自身潜意识中自发的魔性源头去认识。
”[4](P3) 人的本质是创造性超越性的真正的创造力是在不平凡中看到平凡, 真正的超越是在奴役中看到自由。
要正确认识自我, 我们就应该培养自身的觉悟知性――认识能力, 把握哲学的方法――“对话”的认知能力, “对话”是与先哲的对话、与名师的对话, 也是人与自身的对话。
认识是终身的学问, 未经审视的生活只是活着,而不是生活, 因此, 我们要每时每刻存在于一种审视与追问之中, 随时存在于一种反省反思的态度之中。
人的一生,也就是不断追求道的过程, 所以孔子曰: “朝闻道, 夕死可矣。
”人认识到他既生活在自然之中, 又在道德上独立于自然。
人是不断探究他自身的存在物, 是一个能对理性问题给与理性回答的存在物。
在人那里, 判断力乃是自由、自主、自足的。
判断力是人内在的直观能力, 是直观存在本身, 是形而上学层面的。
而感觉是不能持续多久的。
我们必须把握直观和逻辑的关系, 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
培养判断力——在生活上表现出一种鉴赏力,在美上是一种审美力, 在是非认识上是道德判别力。
存在本身就在认识自身, 上帝自身就在映照自身。
因此, 我们需要“息下狂心即菩提”的谦卑心, 体验生命存在的隐秘性,超越客体化,回到中,才能认识生命存在的真谛。
人的存在是立体性、全面性、圆融性的。
单从某一具体学科来研究人的存在,只能给我们带来片断性认识, 必然会使我们的认识越走越窄。
因此,我们应该让哲学的问题回归哲学, 走出狭隘的认识, 从哲学的高度与深度来认识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