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能力专题测试(附答题卡和答案)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有答案和解析)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现代文阅读如何将记忆力提高千倍?吴建永①能不能利用技术,把记忆能力提高千倍呢?②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你已经感觉到了:智能手机每天跟着你,留下大量的照片、视頻和语音。

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早已忘得干干净净的记忆找回来。

可是,这种“记忆”使用起来总觉得不那么方便,如果我记忆差到连照片都想不起来,那怎么办?运用枝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

③如何用技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您可别想歪了,不是大脑里面插电线的粗鲁做法,而是维持人的尊严,让技术围着人转。

很多证据表明人的记忆不是像在计算机硬盘上存照片一样,写一次就永久存留。

与之相反,长期记忆的形成必须靠睡眠中的回放。

而长期记忆形成后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回想,然后根据回想再记入。

④利用这个生理特性,技术就有了切入点:影像声音和文字可以帮助场景回放,也就不断剔新了储存于神经鈿胞间连接点的记忆。

这和人在回忆时主动刷新记忆的过程是一样的。

智能手机让人们拍摄了越来越多的照片。

翻翻过去的照片,可让人回想起很多过去经历的细节,其中大部分细节是如果不看照片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想起来的。

现在每人每周也许有几十张照片。

⑤在不久的将来,米粒大小的无线照相机可以在眼镜、帽子或衣领上自动地定时捕捉个人和周围环境的照片,使个人拥有的照片数量增加到每秒钟几百张,将个人的全部视觉经历完整地记录下来。

同样,其他无线传感器可以把人的声音、动作、速度和地理位置等信息随时存储起来。

每件衣服、每个物件上都有多个“一次性”相机和其他传感器,可以说,当你穿戴上这些设备,你的人生就被完整地记录了。

⑥如此海量的图象和信息对个人来说难以掌握,但掌握信息正是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的强项。

现有技术已经能在人脸识别方面远超过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能与人不相上下。

照片中的所有的人脸可以被联系索引起来从对话中可以分析出关键字、概念串和语气指纹等。

同样地,其他视听信息可以提取出各种信息,如从背景音乐中提取出乐曲名字、乐队演出的艺术特征指纹以及播放系统的音频指纹等信息。

北京市西城区北师大实验中学2015年3月初三语文阶段测试 说明文阅读综合测试及答案 学生版

北京市西城区北师大实验中学2015年3月初三语文阶段测试 说明文阅读综合测试及答案 学生版

北京市西城区北师大实验中学2015年3月初三语文阶段测试说明文阅读综合测试(70满分)班级姓名学号成绩一、基础·运用(共2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每小题3分,共12分)中国人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但也有一定规律可循。

有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山西人能吃醋,可谓“西酸”之首。

他们吃饭前,往往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三调羹.醋用以“解馋”。

改革开放前,每逢春节,别处都供.应一点好酒,太原的油盐店却都贴出一个条子:“供应老陈醋,每户一斤。

”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他家有几口酸菜缸。

”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

另外,福建人、广西人爱吃酸笋,越酸越能显出制作者的水平。

傣族人也爱吃酸,酸笋炖鸡可是一道传统名菜。

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打开中国地图,可知这些地区,特别是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土中含有大量的钙。

因而他们的食物中钙的含量也相应较多。

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

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

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调羹.:()供.应()(2)文中划曲线句“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子厚”,其中“底子”含义与下面各句中的“底子”意思相近的一项是A.国家在经济建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物质条件还是困难,因为以前底.子.太坏。

(谢觉哉《要永远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B.她穿着一件白底子..小红花的衬衫。

C.每逢写计划,我只是打个底子..,叫工人再补充。

(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D.她重重盯了我一眼,似乎把我底子..全估计出来了。

(沈从文《新湘西行》)(3)根据上下文,给文中划横线句加上标点,使其表意更清楚山西等地的西方人何以爱吃酸(4)在文中括号处填写衔接恰当的一句话()2.汉语中有一种表达手法叫“回文”,把相同的词或句子,调换位置或颠倒过来,可以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依靠或排斥的关系,产生首尾回环的情趣。

2015年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解析版)讲解

2015年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解析版)讲解

2015 年各地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15 分】二维条形码①条形码有一维条形码和二维条形码之分。

一维条形码就是今日人们已经特别熟习的普通条形码,它的信息仅靠宽窄不同的黑白条纹来表达,在平面上以单调方向散布摆列。

一维条形码固然只好编码几十个字符、数字,还离开不了对数据库的依靠,但它的使用已经极大地提高了电脑收集数据和办理信息的速度,促使了管理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大大改良了人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

目前,这种条形码几乎覆盖了世界上绝大多半的商品和流动物品。

②经过科学家( qi è)而不舍的研究,终于又开发出二维条形码。

二维条形码是在一维条形码不可以知足大容量信息储存的状况下发展起来的,到现在可是20 年历史。

与一维条形码的差别是,它的信息以点的方式在x 轴和 y 轴方向上同时散布。

它除了能够储存字符、数字以外,还可以够储存图形、声音等全部能够数字化的信息,储存数据量很大。

同时,它还拥有好多长处,如信息储存成本低、能够用便携式识读设施直接读取内容而无需另接数据库、信息一旦存入此中就没法改正、能对污染的信息进行修复复原等。

③二维条形码不单从“质”上提高了条形码的应用水平,。

将二维条形码应用在身份证、护照和灵巧车驾驶证等重要证件上后,因为二维条形码能够储存个人照片、声音、指纹、虹膜、基因状况等综合信息,冒充分子就很难得逞。

二维条形码除了能“慧眼识人”以外,还可以正确“认物”。

将二维条形码应用在药物、高档家用电器等物品上后,因为二维条形码能够储存产地、生产厂家、品牌、质量指标、生产批号、安全性能等综合信息,伪劣产品就休想蒙混过关。

在不与网络相连时,便携式识读设施读取的内容上传到有关数据库,以便“追踪”某一物品流向。

比方,有关机构可采纳二维条形码为树木、邮件、汽车、军需物质、货运物品等制作“身份证”,令人们对它们的变化和流通状况了如指掌。

别的,二维条形码还可应用在对管理程度要求较高的银行、工商、税务和海关等系统。

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初中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说明文阅读大洋中脊的特殊地质结构梁鑫峰①自古以来,人类就知道陆地上有山脉;其实海洋里也有山脉,这些山脉被称作大洋中脊。

②人们意识到海底也有山脉,只不过100多年的时间。

大洋中脊的发现,可以追溯到1872年英国“挑战者号”的全球调查。

“挑战者”号上的科学家利用探测锤发现大西洋中部有一处高高隆起的地方。

1925- 1927年,在德国“流星”号考察期间,科学家利用声学回声测深法再次确认了这条山脉的存在。

他们还发现,这条位于大西洋底的山脉竟然通过好望角,延伸到了印度洋。

③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印度洋中脊和东太平洋中脊也陆续被发现。

二战后,船载声学设备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人们对大洋中脊的研究。

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地质学家已经知道地球上每个大洋的洋底都有山脉,并且这些山脉连成一个巨大的海底山脉系统。

④大洋中脊的发现使得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也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正是因为大洋中脊的发现,让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开始得到重视,诞生了海底扩张学说,并进一步发展成现在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板块运动理论。

⑤大洋中脊既是海洋深处的巨大山脉,又是新的海洋洋壳生成的地方。

大洋中脊的中轴线上坐落着众多的“火山口”。

在那里,灼热的岩浆由地幔向上涌,逐渐冷却,结合周围已软化的岩石,形成新的洋壳。

新生成的洋壳挤压大洋中脊两边已有的地壳,不断向外扩张,并最终在板块的交界边缘俯冲回地幔去。

因此,洋壳在大洋中脊出生,在板块与板块的撞击中消亡。

在过去的几十亿年里,大洋洋壳就这样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⑥研究发现,大洋中脊相对其中轴线几乎是对称的。

从中轴线往外,水深逐渐增加。

比如大西洋中脊的中轴线处水深大约为2500米,但其外沿的水深则有5000多米。

究其原因,中轴线处的洋壳刚刚形成,温度最高,因此其密度较小,所以也就升得最高。

在几百万年的地质时间尺度上,中轴线处的洋壳往外移动,其温度逐渐降低,密度增加,随之也就慢慢沉了下去。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训练及答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题训练及答案1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①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②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

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

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

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

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③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

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

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④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

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

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

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⑤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

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

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

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

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

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

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1.假如你只想略略了解本文将要说明什么,你会抓住文中的哪句话?(2分)2.假如你想快速提取全文的主要信息,你的阅读方法是:(答题不得超过20字)3.假如你想用表格来举例说明本文的说明方法(限三种),请把它画出来。

2015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精选真题与答案解析.docx

2015年中考说明文阅读题精选真题与答案解析.docx

1、位次的讲究①《红楼梦》第三回讲到了林妹妹进荣国府,处处小心,先是为坐到哪个位置,她就颇费了一番思量,比如舅母王夫人处,黛玉“就只向东边的椅子上坐了” ,到了吃饭的时候,凤姐让黛玉坐在右边第一张椅子上,黛玉也十分推让。

②林妹妹之所以在“坐在哪里” 这个问题,这么谨慎,是怕在这个极其讲究礼仪的家庭里,行差踏错,让人笑话。

在古代,中国人非常讲究座次的尊卑。

③首先,我们要弄明白的是,南、北、东、西四个方位哪个为尊,哪个为卑。

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

“堂”一般不住人,只举行孝行大礼的地方,这种时候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

例如古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 。

而“室”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所以在室内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杨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杨荣的尊敬,就安排杨荣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 。

④至于左与右,谁为尊,谁为卑的问题,就此叫复杂了。

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要视乎场合而定,到了战国、秦、西汉的时候,“右”似乎成了尊位,《廉颇蔺相如列传》里就有“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的记载,然而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左右排序又有了新的变化,以“左”为大,例如赤壁之战,孙权“以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 ,同为都督,周瑜尊于程普。

这种情况直到元朝,才恢复了官职的“右尊” ,明朝建立以后,又再次变为“左”尊,自此“左尊右卑”一直延续到今天。

⑤所以,在传说戏剧舞台上,我们现在仍然可以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坐在左边,而主人总是右侧陪坐。

于是也就出现了《红楼梦》里,黛玉被请到左边席面上的描写了。

(有删改)1、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2、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进荣国府一事”。

【河南中考面对面】201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课件 新人教版

【河南中考面对面】201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第三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课件 新人教版

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
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 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 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 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
成肌肉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
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
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 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3)列数据:数据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 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
简明地表达。
(5)对重要的信息筛选整合,也可从事物 “定义”入手。
2.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
也可制作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
一目了然。
(10)引资料:包括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 子)、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据)、引用名言、 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以及引用
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
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在文章开头引资料,还起到 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标记是引号。
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号”“从大
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大脑就会
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 动作也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 自动进行了”“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 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肉记忆”,
然后根据答题需要对这些句子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2. 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有: (1)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漫话对联①对联大家都不陌生。

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四面河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夜眠人静后,早起鸟啼先”是古代劝学的佳对;“虽然毫末技术,却是顶上功夫”是理发店的妙联。

可见,生活处处有对联。

②对联,也叫楹联,俗称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是汉语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一般由上联和下联构成。

若有横批应对对联内容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通常粘贴或悬挂在门上或壁间的廊柱上。

③根据内容和用途来划分,常见的对联有节日喜庆联、婚丧嫁娶联,名胜古迹联、自勉联、题赠联等。

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改写的“贵有恒,何须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是很有名的联。

鲁迅先生写给瞿秋白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则是充满革命情谊的联。

④对联源于何时?可远溯先秦。

那时人们在大门上挂两块画着门神或题着门神名字的桃木板,认为能压邪。

这种桃木板便叫桃符。

相传五代后蜀君主孟昶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谓之题桃符,即最早的春联,亦即最初的对联。

宋代在门上张贴对联成为一种风俗。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是这一民俗的形象反映。

到了元代,对联较之前朝显得冷落了些,流传下来的也很少。

对联的真正鼎盛是在明清两代,到了康乾盛世,对联艺术日臻完善,涌现出纪晓岚、袁枚等对联高手。

晚清还出现了一些对联知识专著,如《楹联丛语》等。

进入20世纪,对联日益呈现出勃发繁荣的景象。

⑤对联的内容丰富多彩,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

那么如何撰写对联呢?⑥首先,要根据对象和场合,选择清新流畅的语言,表达有意义的内容。

例如:“无声润物三春雨,有志育才一代功”,可以送给辛勤的园丁;“枝头喜鹊歌新曲,雪里梅花报早春”,适合春节传达喜气;“皓月描写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经常出现在结婚喜庆时。

201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二)

2015年中考语文总复习说明文阅读(二)
说明文阅读(二)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手机是条“贪吃蛇” ①过去的 10 多年里,随着技术进步,手机已经越 来越神通广大。它就像当年那款游戏中的“贪吃蛇” , 在通话的“本能”之外,已经吃掉了掌上游戏机、卡 片式相机、MP3 音乐播放器、电子词典和录音笔等设 备。现在,它又咬住了电子导航、移动支付等猎物, 彻底改变了一些产业的形态,让卡西欧等老牌公司损 失惨重。
(1)根据选文,说说手机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方面的 影响。 ①彻底改变了一些产业的形态;②个人用品也成 了它进攻的目标;③手机已经进化成为社交生活的路 由器。
(2)选文第②段主要运用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 用? 打比方、举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个人用品也 成了手机进攻的目标。
(3)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看上去”能否去掉?请说 明理由。 不能去掉。因为“看上去”是从表面现象而言, 也许实质并非如此,说明手机“无所不能”还不是绝 对的。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⑤为了保证这种悬浮的可靠性和列车运行的平稳 度,必须精确地控制电磁铁中的电流,保证磁场稳定 的强度和悬浮力,使列车与轨道之间始终保持约 1 厘 米的间隙。这个间隙是使用气隙传感器来控制的。 ⑥要使磁悬浮列车“飞行”起来,除了将列车腾 空,还得让它前进。
⑦磁悬浮列车的驱动和同步直线电动机的原理一 模一样。通俗地讲,在位于轨道两侧的线圈里流动的 交流电能将线圈变为电磁体,它与列车上的电磁体相 互作用,就能使列车启动。列车前进是因为列车头部 的电磁体 N 极被安装在靠前一点的轨道上的电磁体 S 极吸引, 同时又被安装在轨道上稍后一点的 N 极排斥。
③手机已经进化成为社交生活的路由器。人们习 惯了通过电话或微信联系,甚至离开它就无法正常沟 通,手机依赖症和交流恐惧症开始在人类社会蔓延。 ④手机,看上去 已经无所不能。当客厅里的电视、 ... 书房里的电脑、卧室里的睡眠记录仪,盥洗室里的牙 刷,乃至车库里的车辆都被手机一一攻克后,谁会是 电子设备们最后的堡垒? (选自《财经国家周刊》2014 年第 7 期,有删改)

2015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

2015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

2015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2015年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试题汇编(2015?长沙中考)阅读《话说长沙美食》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沙人爱喝茶,茶叶多自产自制,有时也用黄金叶,十大功劳叶等代用,河西、宁乡等地有吃芝麻豆子茶的习俗,即在泡茶时加入炒热的黄豆,芝麻豆及姜末等,浏阳北乡则爱吃茴香茶,是在茶叶中加川芎和小茴香,饮后有祛寒止痛,健胃祛风之功。

夏天,城乡都喜欢饮用凉茶,即用金银花、淡竹叶、夏枯草、车前草、薄荷之类,加上石膏煎水代茶,既香甜可口,又清热解暑,利尿解毒。

长沙人爱吃苦味的东西,这个习俗的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据文献记载,《楚辞? 招魂》中有“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的诗句,长沙人喜“大苦”爱“辛甘”,从那时候就开始了。

这里的“大苦”,据说是豆豉,这种由豆类加工而成的调味品,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至今,长沙人还有爱吃豆豉的习惯。

其他,如吃苦瓜、苦荞麦,也是个好长沙人所喜爱的,长沙人嗜苦不仅有其历史渊源,而且有其地理原因。

湖南地处亚热带,暑热时间较长,祖国传统医学解释“暑”的含义是:天气主热,地气主湿,湿热交蒸谓之暑;人在气交之中,感而为病,则为暑病。

而“苦能泻火”、“苦能燥湿”、“苦能健胃”,所以人们适当的吃些带苦味的食物,有助于清热、除湿、和胃。

长沙人善于加工储藏食物,普通家庭都会熏腊肉腊鱼,做霉豆腐等。

腊肉放在茶油或谷仓可留至伏天,不霉不走味,生姜、茄子、苦瓜、萝卜等晾晒腌制后,既是美味食品,又是馈赠佳品。

长沙还有一些特定的“饮食语言”,老顾客到店里吃粉面时一般都能够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言,使用这些语言不仅简单明了,而且印象深刻,出错频率就会降低,比如“宽汤少油”就是下面时要汤多油少的意思;“重油”就是要放多点油;“落锅起”指面放到开水里泡一下就马上捞起。

“轻挑”,就是要求下的面的分量比平常少一些,“轻轻挑”指分量比平常少一两,相反“重挑”就是加一两面的意思。

(根据有关资料改写)16、文章中谈到了那些长沙饮食习俗?(1)长沙人爱喝茶;(2)长沙人爱吃苦的东西;(3)长沙人喜欢吃腌制品;(4)长沙人有特定的“饮食语言”。

山东省17市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

山东省17市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专题

山东省17市2015年中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1.(2015年山东东营市中考)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7—20 题。

(14分)人类的创造力如何起源(加拿大)普林格尔①科学家一直认为直到4万年前,早期人类才开始突破自身一成不变的思维定势。

但近年的考古发现,早在20万年前,人类的创造力便崭露头角了。

不过,不是进化中突发,而是经过“细水长流”般的累积才得以出现的。

②长期以来,考古学家都认为,使用符号如语言是现代人认知能力的最重要指标,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志。

但近来,研究人员开始在考古记录中寻找其他现代行为的来源。

③20世纪90年代开始,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考古学家沃德利发掘西布度洞穴并进行了研究。

其报告显示,西布度穴居人于7.7万年前便开始从木本植物中选择树叶制作寝具;树叶出自一种具有天然防虫效果的树,可以驱防那些目前携带致命疾病的蚊子。

研究人员在南非其他地区发现,距今10万年至7.2万年前,居住在布隆伯斯洞的原始人能制作用于裁剪兽皮衣服的骨锥。

这些用具和工具十分简陋,“但在一个仅由自然物质所组成的世界里,想象新事物及将其付诸实现的能力便几乎成了魔法。

”这是创造力起源的历史视角。

④虽然早期人类的创造力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的远祖与现代人在创新的广度和深度上仍存在巨大差异。

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我们这一种群从远祖之中脱颖而出呢?这是探究创造力起源的另一维度。

⑤物竞天择促使人类形成更大的脑。

就脑容量而言,更新期灵长类动物的平均脑容量是450cm3,与黑猩猩相仿;160万年前的直立人约930cm3;而10万年前的现代人为1330cm3。

在这样的脑容量下,估计有千亿神经元在处理信息,在约长1.65万千米的有髓神经纤维中传递,穿过1.5×1014个突触。

⑥加利福尼亚大学的体质人类学家赛门德费瑞通过检测现代人、黑猩猩的前额皮质发现,其中有几个主要分区在人科进化过程中经历过重新改组。

如现代人的额及前额叶皮层(负责实施计划与组织感觉输入的部分)在容积上几乎是黑猩猩的两倍。

2015年九年级第二学期说明文阅读试题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九年级总复习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2015年九年级第二学期说明文阅读试题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九年级总复习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

2015年九年级第二学期说明文阅读试题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九年级总复习人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题预览说明文阅读过关题①当你在路边草地或自家庭院里发现一两只从未见过的甲虫时,你肯定不会感到惊讶。

但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们看来,这或许不是件寻常小事。

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它们不仅会破坏某个地区原有的生态系统,而且还可能给人类社会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

②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

在自然条件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可能随风飘荡几十千米后才会落地,如果各种条件适合,它会在那里生根、发芽、成长;山间溪水中的鱼虾可能随着水流游到大江大河中安家落户……凡此种种,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③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

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

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

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量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

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

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④“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

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

(word完整版)2015中考说明文选择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2015中考说明文选择题含答案,推荐文档

(word完整版)2015中考说明文选择题含答案,推荐文档说明文阅读选择(一)一、015 ?广东广州)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晓晖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将会发生变化。

当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时,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

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也改变了人类的大脑结构。

人类并不是天生就会阅读的。

在正常情况下,理解和运用口头语言的能力由人类基因决定的程序形成,而阅读能力的形成却需要每个人的刻苦练习。

这些在我们浏览网站时是体会不到的。

虽然两种行为都被称为阅读,但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阅读是不一样的,两者有着不同的阅读体验,并且培养出了不同的阅读技能。

传统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

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

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一一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性、多样性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

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

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深入和逻辑了。

大脑和肌肉一样,是很有适应能力的,给它什么刺激就会发展出什么样的模式。

习惯于数字阅读的快速、跳跃、浏览,就难以适应传统的慢速、品味和思考的阅读方式。

数字时代,智能手机和互联网已经完全渗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

在信息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操控智能手机和上网,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更适应碎片化信息,也更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但结交线下朋友的能力却越来越弱。

(选自2015年《百科知识》,有删改)链接一:人们可以分成两个类别:数字原住民(出生于数字时代)和数字移民(出生在数字时代前,但现在开始应用数字工具的人)。

2015各地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5各地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2015各地语文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及答案(2015•福州中考)阅读《植物的“五官”》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植物像其他动物一样,有功能各异的“五官”。

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生物学博士瓦因勃格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每天对莴苣做10分钟超声波处理,结果其长势远比没受处理的莴苣要好。

之后,美国的一个学者对大豆播放《蓝色狂想曲》音乐,20天后,听音乐的大豆苗重量竟然高出未听音乐的四分之一。

这些实验说明,植物虽然没有具体形态的耳朵,但它们的听觉能力却非同寻常。

不相信?那么请你面对含羞草轻轻击掌,看看含羞草闻声后是否会迅速将小叶合拢。

②许多植物具有“慧眼”识光的能力,它们自知日出东山,夕阳西下,从而把握了自己开花和落叶的时间,如牵牛花天刚亮就开花,向日葵始终朝阳。

植物不仅能“看见”光,还能感觉出光照的“数量”和质量,某些北方良种引种到南方,颗粒不收,就是因为植物的“眼睛”对异地的光线不习惯。

植物的“眼睛”对光色也非常敏感,不同植物可识别不同光线,以促进自身的生长与发育。

植物的“眼睛”原来是存在于细胞中的一种专门色素——视觉色素,植物凭借这种“眼睛”,从根到叶尖形成完整而灵敏的感光系统,对光产生既定反应,如花开、花合、叶子向左向右、变换根的生长方向等。

③植物界中不仅有靠根吃“素”的植物,而且还有靠“口”吃“荤”的植物,食虫植物(也称食肉植物)便是这类植物。

这些植物的叶子变得非常奇特,它们形成各种形状的“口”,有的像瓶子,有的像小口袋或蚌壳,能分泌消化昆虫的黏液,还能分泌香味,许多昆虫因为闻到香味,而跌入了陷阱之中!植物靠“口”捕食蚊蝇类的小虫子,有时也能“吃”掉像蜻蜒一样的大昆虫。

它们分布于世界各地,种类有500多种,最著名的有瓶子草、猪笼草、狸藻等。

④真是奇怪,植物还有嗅觉灵敏的特殊“鼻子”。

例如,当柳树受到毛虫咬食时,会产生抵抗物质,3米以外没有挨咬的柳树居然也产生出抵抗物质。

这是为什么?原来,植物有特殊的“鼻子”——感觉神经,当被咬的树产生挥发性抗虫化学物质后,邻树的“鼻子”能及时“嗅”到“防虫警报”,知道害虫的侵袭将要来临,于是就调整自身体内的化学反应,合成一些对自己无害,却使害虫望而生畏的化学物质,达到“自卫”的目的。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现代文阅读如何将记忆力提高千倍?吴建永①能不能利用技术,把记忆能力提高千倍呢?②答案是肯定的,而且你已经感觉到了:智能手机每天跟着你,留下大量的照片、视頻和语音。

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把早已忘得干干净净的记忆找回来。

可是,这种“记忆”使用起来总觉得不那么方便,如果我记忆差到连照片都想不起来,那怎么办?运用枝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

③如何用技术让记忆力提高千倍?您可别想歪了,不是大脑里面插电线的粗鲁做法,而是维持人的尊严,让技术围着人转。

很多证据表明人的记忆不是像在计算机硬盘上存照片一样,写一次就永久存留。

与之相反,长期记忆的形成必须靠睡眠中的回放。

而长期记忆形成后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回想,然后根据回想再记入。

④利用这个生理特性,技术就有了切入点:影像声音和文字可以帮助场景回放,也就不断剔新了储存于神经鈿胞间连接点的记忆。

这和人在回忆时主动刷新记忆的过程是一样的。

智能手机让人们拍摄了越来越多的照片。

翻翻过去的照片,可让人回想起很多过去经历的细节,其中大部分细节是如果不看照片就永远不可能再回想起来的。

现在每人每周也许有几十张照片。

⑤在不久的将来,米粒大小的无线照相机可以在眼镜、帽子或衣领上自动地定时捕捉个人和周围环境的照片,使个人拥有的照片数量增加到每秒钟几百张,将个人的全部视觉经历完整地记录下来。

同样,其他无线传感器可以把人的声音、动作、速度和地理位置等信息随时存储起来。

每件衣服、每个物件上都有多个“一次性”相机和其他传感器,可以说,当你穿戴上这些设备,你的人生就被完整地记录了。

⑥如此海量的图象和信息对个人来说难以掌握,但掌握信息正是人工智能和数据库技术的强项。

现有技术已经能在人脸识别方面远超过人,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也能与人不相上下。

照片中的所有的人脸可以被联系索引起来从对话中可以分析出关键字、概念串和语气指纹等。

同样地,其他视听信息可以提取出各种信息,如从背景音乐中提取出乐曲名字、乐队演出的艺术特征指纹以及播放系统的音频指纹等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中考复习———说明文阅读专题测试(一)阅读下面的一篇说明文,完成1—4题。

(11分)黑匣子在,希望就在①每当飞机失事,人们都急切地希望尽快找到黑匣子。

特别是在机毁人亡的情况下,黑匣子更是成了唯一的关键“证人”。

②2014年3月8日,MH370航班神秘失联。

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确认MH370坠毁在南印度洋海域。

至此,各方的救援力量正式转向搜寻黑匣子。

③黑匣子是由芬兰的一位航空工程师在二战时期发明的,其初衷是为了记录试飞过程中的各种重要数据,为改进设计、制造出更精良的飞机提供数据。

④上世纪50年代,澳大利亚工程师大卫·沃伦设计了一款“座舱通话记录器”,并开始试用于空难事故调查。

到70年代末期,全球所有民航客机都安装了黑匣子。

在西方文化中,黑色往往象征着灾难和不祥,所以人们将它称之为“黑匣子”。

事实上,为了方便搜寻,黑匣子的外壳一般都是鲜艳醒目的橙色或橘黄色。

⑤现在的黑匣子,其实是两种飞行记录器的的总体,一种是“座舱语音记录器”,另一种是“飞行数据记录器”。

⑥座舱语音记录器由拾音盒和记录盒组成。

前者安装在飞机驾驶舱内,可以将舱内每个人的语言及与外界通信的音响信息全部接收,并转换为电信号,传送给记录盒。

记录盒一般安装在不易损害、不易着火的飞机尾部。

⑦飞行数据记录器可以自动记录飞行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包括高度和速度,飞机的姿态、位置和航向,氧气和烟雾情况,驾驶员输入控制系统的指令,各台发动机工作的参数,油料残量,油箱温度和液压系统情况,以及通信系统的状况等各种资料。

一般飞机能记录1000多项数据,大型喷气客机记录的资料则多达3000项。

不过,造成飞机失事的可能性数不胜数,目前的飞机数据记录器还不能完全保证记录所有的可用数据。

⑧无论是哪种记录器,通常都安置在一个密封盒内。

这个密封盒异常坚固,壁厚约为0.64厘米,所用材质多为钛合金。

它能排除磁场干扰,能在1100℃的火焰中经受30分钟的炙烤,能承受2吨重的物体挤压5分钟,能承受海平面以下6069米的海水压力,能够在汽油、机油、油精、电池、酸液、海水中浸泡几个月。

总之,它能在许多恶劣的条件下依旧安然无恙。

所以,一般飞机失事后,黑匣子还是能完好无损,成为最关键的“证人”。

⑨此外,黑匣子还装有超声波信标器。

当它坠入水中,信标就会被激活,用37.5千赫的频率,每秒发出一次157—160.5分贝的超声波脉冲信号,其作用半径可达1.6千米。

这种犹如心跳般规律的无线电波信号,就像黑匣子向人们“宣告”自己所处的方位。

它即使坠入6000米深的海底,人们也可以用声呐探测到它的“声音”。

⑩黑匣子一般由两个动力发生器驱动。

一个是28伏特的直流电源,另一个是115伏特,400赫兹的交流电源,他们能连续30天发出信号。

30天后,信号由强变弱,逐渐消失,虽然我们仍有可能通过水下扫描器、水下摄像机等设备找到黑匣子,但难度大大增加。

⑪由于座舱语音记录器只能循环记录最近两小时的信息,因而会给分析判断飞机失事的原因增加难度。

以这次MH370事件为例,如果MH370从马方军用雷达屏幕上消失后又飞行了5个多小时,那么飞机突然偏离航线那一刻发生的戏剧性事件就无法通过黑匣子记录的数据进行还原,有些谜团依旧无法解开。

1.黑匣子作为空难中的关键“证人”,它能够提供哪些关键的证据?(2分)2.本文⑧—⑩段介绍了黑匣子的哪几个特点?(3分)3.分析“目前的飞行数据记录器还不能完全保证记录所有的可用数据”一句的语言特点。

(3分)4.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推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3分)A.黑匣子并不黑,发明黑匣子的初衷也不是为了空难调查。

B.座舱语音记录器和飞行数据记录器都安置在一个密封盒内,一般安装在不易损害、不易着火的飞机尾部。

C.飞机失事30天后,黑匣子发出的信号会由强变弱,逐渐消失,虽然我们仍有可能通过水下扫描器、水下摄像机等设备找到黑匣子,但难度大大增加。

D.现在的座舱语音记录器只能循环记录最近两小时的信息,将来可以采用将飞机的及时状态通过卫星传递给地面接收站的方式,使人们在飞机失事后从接收站收到的资料中推断事发地点,使搜救行动更为有效。

(二)茱萸之谜(12分)茱萸之谜①茱萸在中国诗中的地位是十分特殊的。

屈原在《离骚》里曾说:“椒专佞以慢幍兮,榝(shā)又欲充夫佩帷。

”显然认为榝是不配盛于香囊佩于君子之身的恶草。

榝就是茱萸。

千年之后,到了唐人的笔下,茱萸的形象已经大变。

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都是吟咏重阳的名句。

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其间的过程,是值得追究一下的。

②重九,是中国民俗里很有诗意的一个节日,诸如茱萸,菊花,登高等等,都是惯于入诗的形象。

登高带茱萸囊的传统,一般都认为是源于梁朝人吴均《续齐谐记》所载的这么一段:“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

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

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红)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

’景如言,齐家登山。

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

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

’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③根据《续齐谐记》的说法,登高带茱萸囊,饮菊花酒等习俗到梁时已颇盛行。

吴均虽是梁朝人,相传桓景和费长房却是东汉人。

《西京杂记》中也有记载,汉高祖宫人“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

据此推测,重九的习俗起源则在东汉乃至汉初了。

有意思的是,重九吟诗的传统中,从东晋至南北朝,却唯独少见咏茱萸之作。

④到了唐朝,情形便改观了,茱萸已为诗人所乐道。

王维所谓“遍插茱萸”,说明佩花之盛。

杜甫所谓“醉把茱萸”,可能是指茱萸酒。

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而茱萸,在屈原一斥之后,却没有诗人特别来捧场。

虽然如此,茱萸在唐诗里面仍然是很受注意的重阳景物。

杜甫全集里,咏重九的十四首诗中便三次提到茱萸。

李白的诗句“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说明此树的红实熟于重九,可以插在鬓边。

佩戴茱萸的方式,可谓不一而足,或如赵彦伯所谓“簪挂丹萸蕊”,或如陆景初所谓“萸房插缙(jìn)绅”。

至于李峤“萸房陈宝席”和杜甫的“缀席茱萸好”,则是陈花于席,而李乂(yì)的“捧箧萸香遍”该是分传花房或赤果。

⑤佩缀茱萸之风大盛于唐,大概是宫廷倡导所致。

当时每逢重阳佳节,皇帝常常率领一班文臣登高赋诗,同时把一枝枝的茱萸分赠群臣作佩饰,算是辟邪消灾,应付桓景的传说吧。

⑥茱萸辟邪除害,并非纯由传说,乃有医学根据。

我们统称为“茱萸”的植物,其实更分为三类:山茱萸属山茱萸科,吴茱萸和食茱萸则属芸香科,功能杀虫消毒,逐寒去风。

李时珍《本草纲目》里说,井边种植此树,叶落井中,人饮其水,得免瘟疫。

至于说什么“悬其子于屋,辟鬼魅”,自然是迷信,大概是取其味辛辣性烈之意。

其花、茎、叶、实均可入药,还可制酒。

白居易所谓“浅酌茱萸杯”,恐怕正是这种补酒。

⑦然茱萸何以独独见鄙于屈原呢?可能茱萸味特辛辣,不合屈原口味,甚至引起过敏之症,也未可知。

曹植诗句:“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也许正说中了此意。

5、为了揭开茱萸由“屈原厌憎的恶草,变成了唐人亲近的美饰”的谜底,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请简要概括。

(答出两个方面即可)(2分)6、文段⑥为了说明茱萸辟邪除害的医学根据,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列举两种。

(2分)7、文段⑦中加点的“可能”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9、积累链接:文中说“重九二花,菊与茱萸,菊花当然更出风头,因为它和陶渊明缘结不解”。

请写出陶渊明《饮酒(其五)》中写菊的诗句。

(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

(10分)为什么要保护海洋⑴广袤无垠的海洋覆盖了地球71%的面积,它是大陆淡水径流的主要..来源。

广阔的水面,巨大的水体和永不停息的流动着的海流调节了全球的气温和降水。

因而可以说,海洋保护了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生存,当然也包括人类的繁衍。

⑵海洋还敞开宽阔的胸怀,让人们来发掘它丰富的宝藏。

⑶海洋是人类未来的食品基地。

仅藻类产品就比世界目前小麦总产量多20倍。

海洋每年为人类提供30亿吨的鱼。

据计算海洋所能提供食品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

⑷海洋还是一座巨大的油库。

海底石油可采储量约3000亿吨,是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0%。

海底锰结核可供人类使用上万年。

海水中还含有铀、氢的同位素等多种核原料,还有大量无机盐类等资源。

⑸海洋还蕴藏着巨大的潮汐能。

据估计,世界潮汐资源约有10多亿千瓦。

如果把波浪能和海流能计算进去,就更可观了。

⑹海洋慷慨地倾己所有为人类服务,然而人类对它怎样呢?⑺无节制的污染、掠夺性的开发严重破坏了人类共有的海洋环境,引起了世界有识之士的巨大焦虑和不安。

⑻人类对海洋的污染有六种,其中石油污染是最普遍的。

人类每年排入大海的石油在200万—2000万吨之间。

如果把油船沉没和战争破坏所造成的漏油计算进去,那么这个数字将成倍地增加。

石油污染会使成千上万只海鸟丧命,油膜使浮游生物及鱼类无法生存。

⑼全球工业的发展,每年使大量含汞、镉、铜、铅等重金属的化学废料进入海洋。

据计算,全世界每年排入海洋的汞有1万多吨,镉就更多。

⑽各种农药污染也不亚于工业污染,特别是杀虫剂滴滴涕,每年约有100万吨进入海洋,抑制了海藻的光合作用,产生了严重后果。

⑾工业、民用和农业污水,船民的生活和生产废弃物污染,核武器实验污染和海洋热污染等也使海洋环境日益恶化。

⑿据调查,每年从河流注入海洋的41000立方千米的淡水中,有200亿吨悬浮物和溶解盐类,包括金属和污染物、城市垃圾和污水。

可见人类活动对海洋污染的严重性。

⒀除了严重的污染外,人类掠夺性的捕捞也使海洋渔业资源严重受损,有的品种已濒临灭绝。

地中海沿岸,现在连长80毫米以上的鱼也不见了。

新英格兰沿海鳕鱼、比目鱼减少了65%。

我国渤海、黄海渔场的鱼类资源也到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10.(2分)选文从哪两个方面说明了人类应该保护好海洋?11.(3分)指出第⑶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仅藻类产品就比世界目前小麦总产量多20倍。

海洋每年为人类提供30亿吨的鱼。

据计算海洋所能提供食品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

12.(3分)分析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广袤无垠的海洋覆盖了地球71%的面积,它是大陆淡水径流的主要..来源。

13.(2分)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写几句话,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7题。

(13分)细菌发电前景广阔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

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

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