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卷分析

合集下载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分析全套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分析全套

2017年高考全国卷语文试题分析全套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卷试题分析2017年全国新课标Ⅰ卷语文试题难度适中,但在试题结构、赋分、题型、能力要求等方面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试题材料重视传统文化,着眼社会、关注人文,重在考查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和基本能力,从而凸显考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其突出特征为“国际视野,稳中求变,关注社会,凸显素养”。

试题虽然采用了新的形式,但依然紧贴高中教学,考查了高中语文的主干知识及高中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及能力。

论述文选择《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既体现了近年来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一点四面”中的“依法治国”,也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公正”,更体现了崛起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担当。

实用类文本选择介绍“XXX纪录片频道”,并将其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作比较,也体现了具有本国特色的中国形象。

作文题要求考生从12个“中国关键词”中选取两到三个,来呈现考生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更是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传播的时代主题。

整张卷注重传统文化,更加注重学生对母语综合应用的能力考查,注重学生对社会时政的关注,让语文能力真正强的考生拿到高分。

同时又兼容并包,以开放的姿态关注世界变化,气势磅礴,眼光深邃,加强了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体现思想的内涵和人文的光辉,耐人咀嚼。

新”体现在:取消选考模式,适度增加阅读量,文化常识考察趋稳。

2017考试大纲取消选考模式,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均作为必考内容。

自2015年开始考查的文化常识考点成为之后,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增加“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内容。

实用类文本一改往年人物传记,选取的是新闻类材料,而且是非连续性文本,这要求要有快速阅读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极大的合理化分配时间。

此题虽新,但在不少套卷练中都出现过非连续性新闻类文本阅读,相信做过多篇的考生并不陌生,而且庆幸自己积累不少此类题的做题经验。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Ⅲ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Ⅲ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Ⅲ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试卷分析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试卷分析导语2017年高考已经结束。

今年的高考试题命制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继续体现出变化,各种变化的信息已通过考试大纲的调整预先传达出去,达到了“稳中有变”的目的。

相关的变化也给今后的考试、教学指出了方向。

一、高考改革与学科趋势分析在2016年除少数省区自主命题,全国开始统一命题之后,2017年高考语命题继续深化改革。

2016年10月,教育部正式发布经修订后的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

其中语学科的变化调整较大,如原的“一般论述类”阅读改为“论述类本阅读”,并划定了论述类本(时政、学术论、时评、书评等)的范畴和考查重点(注重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点。

又如学类和实用类本阅读由原的选考变为必考。

都在原的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解B”,即“理解中重要词语(或概念)的含义”和“理解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点。

再如古诗阅读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化常识”。

这些调整都在2017年高考中得到体现。

这些变化提醒我们,2017年仍是持续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

高考由以往的要首先体现选拔功能,转变为“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为先的考试,以及对基础教育的指引功能。

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

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一定难度,这样才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

国家统一命题更加有利于保证试题的科学性、稳定性,以及合理的区分度,最终目标是达到公平和效率的最大化,真正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二、2017年高考语标I卷点评1、继续坚持“立德树人”的思想导向2017年高考语标I卷继续坚持强化高考“立德树人”的导向作用,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2016〕179号)中,“立德树人”就是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强化的核心理念,凸显了高考的育人导向与功能。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精品文档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文章来源m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答案及试卷分析试卷满分150分,由现代文阅读(35分)、古代诗文阅读(35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和作文(60分))四大部分构成。

现代文阅读由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构成。

先概述本次高考试题,四个字,出乎意料;六个字,完全出乎意料。

绝对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女生做不完。

先说个意外:东华你语文过120的估计又是惨淡~广东语文平均分可能又只有95左右了~意外一:这么多选择题~13道选择题,43分,占了除作文的一半,可谓得选择题得天下,高三党,作文就不用看了,对对选择题就晓得你的成色了。

说说黄老师自作的答案,DBABDBcDBBBEDDB。

黄老师也会错的,不以此为标准答案。

意外二:五篇大阅读,对考生是五雷轰顶啊。

今年取消了选考,我们以为是文学类和实用类选择一个,没想到,别人是都考,硬生生多了一篇大阅读,而且是行文晦涩的文学类文本,而且还是那种猜到了开头猜不到结尾的一波三折,波澜起伏的小说,所以孩子们,今年语文能做完就不错了,你要是个好学生,认真做语文,能剩下十分钟检查算我输~1 / 9精品文档所以后来的孩子们,读书,读书,再读书~意外三:高考第一次,全国卷考了从来没有训练过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坑死了那些刷题党,做了这么多题,却抵不过出卷人的偶然创新,一堆堆题目坍塌了,十年高考五年模拟就这样被出卷人虐杀了。

此类题目只有江浙中考训练过,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啥的初中高中都没见过。

我疑心出题的肯定是个浙江的。

意外四:作文敢不敢再热点一点,虽然黄老师已经料到全国1卷要考热点事件,却完全没有料到如此新潮到大熊猫和一带一路,甚至还有移动支付和共享单车,完全是坑死农村学生节奏啊。

命题人说:城市的孩子,我只能送你们到这一步了,你们如果还考不过农村的孩子,那我就得跳河了。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语文试卷分析与阅卷情况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语文试卷分析与阅卷情况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语文试卷分析与阅卷情况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语文试卷分析与阅卷情况一、命题变化变化1.选做题:大题必做,小题选做,如作文选做“我和高考”、“我看高考”其中之一。

变化2.客观题:从32分增长到43分(2017年)变化3.阅读量:从2017年的6500~7000字增加到2017年的8500字启示:阅读量增加,答题量减少是趋势选择题的难度大,容易拉开差距,阅读的时候要细致如何引导学生根据文体信息快速抓关键信息是教学的关键培养学生快读阅读抓关键的能力(熟悉各种文体,充分挖掘教材)指导学生通过有效的圈点勾画,抓住关键,快速做题可以有意识地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变化4.材料选择①材料类型:尽量丰富国际阅读项目 PISA阅读测试:非连续性文本、混合型文本生活语言类/书面语类第6题、选择题19题眉山青神中学的方法,对国际国内的新闻进行筛选编辑,每天要读新闻、看新闻材料非常丰富,教师首先要广泛阅读,然后再精心选择阅读材料,印发给学生。

②材料的覆盖面论述类、文学类、实用类——全覆盖材料功能多样化——以前人物传记多,今年多样化启示:高一、高二要阅读,太多做题磨灭了学生的阅读敏感性依托教材、训练学生把各种文体读会,然后到会读高一、高二要阅读,高三才有冲劲厚积才有薄发。

高一高二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给学生阅读的空间时间,也就是给学生成长的空间。

不要急功近利地教书。

高中是三年,教师要有整体思考,要把眼光放长远。

③选材特点a.特别关注时代主题:年内的热词语文要能用,对学生以后上大学会不会有用(教育部领导)b.国家战略:语文地位提高——国家语文语文要变得有用启示:语文要引导学生关注宏观问题(多看社论、时评)语文核心素养的三大支柱: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c.传统文化每年都在强化启示:重点关注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未来价值让学生多读这方面的eg:留住“乡愁”(呵护、活化)d.综合性今年在往年的基础上有强化材料不再只是单纯的,而是现代与传统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如:17题~20题;实用类文本)、城市和乡村的综合(兼顾城市和农村)、中国和外国的综合(17题成语有两个选项有所体现)启示:以后对学生的训练要注重综合性材料的阅读建议要每天安排时间让学生看新闻,写时评。

2017全国高考语文Ⅱ卷试卷评析

2017全国高考语文Ⅱ卷试卷评析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Ⅱ卷)试卷评析徐其凤1试卷结构的变化与大家的预期一致: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性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大板块。

文学类文本一选择(四选一,分值3),二简答(分值5、6);实用性文本二选择(四选一,分值3;五选二,分值5),一简答(分值4);诗歌鉴赏一选择(五选二。

分值5)一简答(分值6);默写二小题,高初中各一篇(前三后二句,分值3、2)。

2试题内容的变化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的是散文(林徽因《窗子以外》);实用性文本阅读:选择的是新闻类阅读文本,两段关于垃圾分类的消息(一出自新华网,一出自《人民日报》),不仅有文字材料,还有图表阅读。

语言文字运用:19题,考查语言得体,体现考点的覆盖与轮替;21题,考查推断错误,创新性强。

3试题难度和考查导向古诗文和语言运用难易适中。

古诗文阅读:突出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的考查,文言文选自《后汉书赵熹传》,突出人物的责任、担当、忠诚、仁义等优秀品质。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对尾联典故的赏析)与简答题(对首联表现的诗人性格的分析)都秉承往年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重点考查,淡化程式化的技巧分析。

语言运用:真正体现语言的运用性,不仅是语言知识,更凸显关键能力、学科素养考察。

更突出语言使用的逻辑性(21题)。

强化了学科特征。

现代文阅读和语言表达题点评今年,我重点关注了现代问阅读和语言表达题。

这两个板块从选材、内容、题型和考核点方面都很有新意,让人耳目一新。

一、选材变化大1、实用类阅读选材有变化。

全国卷连续5年以上,实用类文本选的都是传记文学文本,今年考的是新闻体裁的文本,涉及的是有关垃圾分类处理的两段文字,是复合型文本,复合型文本是第一次在全国卷现代文阅读中出现。

2、文学类阅读选材有变化。

全国卷连续5年以上,文学类文本选的都是小说,今年考的是林微因的《窗子以外》这篇名家散文。

二、选文内容考究,可读性和教育意义强,真正体现了高考不光是一种甄别和选拔,对考生和社会而言,更是一种学习和提升。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B项把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粗暴地归纳为“限制排放”不当。

C项“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当,原文说的是“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不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与原文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不符。

4.【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题。

B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5.【答案】(1)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

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

(2)塑造人物形象。

学科@网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I卷试卷分析2017年高考语全国II卷试卷分析导语2017年高考全国II卷语试题,以《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考试说明》为依据,在试卷整体结构与试题命制上保持着“稳中有变”的基本原则,“稳定”符合教学的主体思路,让教学与考试有可循,“变化”体现了命题人对程改革的新的理解和对教学的引领作用。

试卷材料与命题以“立德树人”为重点,深化对优秀传统化、创新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

难度控制合理,既注重了学科内容的基础性和综合性考查,又加强了思辨能力的考查,突出了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今年的语试题力求进一步落实对语学科素养和能力的考查,进一步关联生活,紧扣学生的实际,既承袭传统,又接地气,是一份很好的考试试题。

1、稳中有变的整体特色(1)稳定,主要体现在命题的形式和试卷整体结构上。

2017年试卷结构维持着“阅读题”和“表达题”两大部分,在内容的考查上维持着论述类本阅读、学类本阅读、实用类本阅读、言阅读、古代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语言字运用、作几大板块。

言阅读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题型仍是断句、古代化常识、对意的理解和分析和翻译;古代诗词阅读为苏轼的《送子由使契丹》,题型仍是内容理解与手法赏析;默写题型仍为解说性默写,且命题难度与2016年基本持平。

可以说,无论是从选材类型、从题型特点还是从分值看,这一部分是今年试卷中最为稳定的一部分。

(2)变化。

在平稳发展中体现新的思考,引领教学的改革。

2017年高考语全国II卷取消了“选考题”。

把“学类本阅读”和“实用类本阅读”二选一,改为了均必考,并统一到现代阅读板块,使试卷结构显得简洁干净,知识的分类也更为科学。

在知识点的覆盖面上考查更为全面,对考生语基本能力的要求更为全面。

选考改为必考,导致阅读量和题量有所增大,试卷总题量由18个题变成22道题,客观题由去年的9个题,增加到12个题,但主观题量并没有大的增加,选择题的选项字量减少,这样的均衡使学生的思考答题时间仍比较充裕。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卷评析(一)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卷评析(一)

高考语文全国I卷试卷评析(一)合肥张选I总体评析高考语文全国I卷终于在大家的企盼中露出了真容,纵观整个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其所考察的内容和设置的题型,依据考试大纲的修订与调整,在试卷文字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做了不少的调整和变化。

因此,想从“稳”和“变”两个维度来谈谈今年的语文试卷。

古诗文阅读这块,诗歌鉴赏以一道客观题和一道在主观题呈现,名句名篇默写上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今年是两道题共计5分。

虽然高三复习中针对这一方面考生早已熟悉,但是客观上来讲,对学生的临场考试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

另外,语言文字运用这方面,第19题和第21题也是近几年没有出现的题型,特别是第21题比较新颖,通过寻找“推断中存在的问题”对考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从“稳”的方面来看,虽然语文试题因为存在预期的变化,大家也充满着期待,但是仔细阅览也会发现,“变”的更多的只是形式,而对考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素养、语文这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学科的考察的依然是整个试卷的着眼点。

比如社科类文本《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选段,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气候与环境、气候与社会、气候与人类等的关系,文学类文本考察的是永恒的人性美以及相应的人生道理等。

实用类文本考察内容的变化,但是依然指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世界的的能力和意识。

文言阅读沿袭往年对人物传记的考察,包括其题型都是今年最为稳定的模块之一。

名篇名句默写依然采用情境式填写的方式,注重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模块中,17题、18题、20题均沿袭题型,重在考察考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

19题和21题虽然形式上的变化,但依然落在对考生语言(语文)与生活的积累和运用的考察上。

第22题的写作题,虽然在题目要求上存在稍微的变化,但还是沿袭材料作文的模式,重在考察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II真题点评无论大家对这份试卷的“变”和“稳”抱何种态度和情感,高考语文全国I卷就在这儿,我们只能直面。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II卷)语文含解析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II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分析报告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科考试质量分析报告2017年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之年、调整之年、深入之年,高考语文试卷呈现出深化后鲜明的特点:落实立德树人,聚焦时代主题,突出优秀文化,注重能力素养,强化语言运用。

并且今年的语文命题衔接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导向语文核心素养,引领语文教学转向语文教育,意义重大。

一、试题特点(一)创新点1.调整试卷结构,优化组合方式,更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根据新的“考试大纲”,语文试卷将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都设为必做题,有小说、有新闻、有时评,实现了对考生信息筛选、逻辑分析、审美鉴赏和语言运用等“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全覆盖,对思维方式有别、素养构成不同的考生进行全方位考查,有利于语文知识、能力、素养的均衡,有利于综合素质高的考生脱颖而出,也扭转了以往“重传记,轻文学”的倾向。

实用类文本,文字与图表搭配合理,相得益彰,题目也运用了图表形式呈现信息,对考生搜寻、锁定、分辨、提炼、整合以及呈现文本关键信息的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语言运用部分增加逻辑推断题(第21题)。

这种题型多年前曾单独设立,近年来一直以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形式出现,今年强势回归。

写作命题增加“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联系”的写作要求。

这都是为了强化考查的全面性、应用性和综合性。

今年语文试卷阅读量增加8%左右,客观题数量、分值较往年有所增加,单选增加了3题,多项选择增加了1题,总分增加了14分。

这巧妙地解决了阅读量增加、试卷长度扩展带来的问题,虽然考生的书写总量下降,但是阅读思维含量没有降低,这些都有效地提高了试题的区分度。

2.强化阅读,突出考查重点,聚焦阅读“关键能力”。

今年的命题基本上都围绕文本的基本阅读能力展开。

全国卷Ⅰ论述类文本的第2小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考查对论证的分析。

小说和诗歌阅读突出文学类文本的审美能力,诸如艺术效果、人物形象、语言赏析、句子含意理解等,涉及全文内容、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突出文体特征,不刻意出新,较为全面地覆盖了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要求。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卷1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全国卷1解析

2017年高考新课标I卷语文试题解析(正式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语文试卷分析与阅卷情况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语文试卷分析与阅卷情况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语文试卷分析与阅卷情况2017年高考全国卷Ⅲ语试卷分析与阅卷情况一、命题变化变化1选做题:大题必做,小题选做,如作选做“我和高考”、“我看高考”其中之一。

变化2客观题:从32分增长到43分(2017年)变化3阅读量:从2016年的600~7000字增加到2017年的800字启示:阅读量增加,答题量减少是趋势选择题的难度大,容易拉开差距,阅读的时候要细致如何引导学生根据体信息快速抓关键信息是教学的关键培养学生快读阅读抓关键的能力(熟悉各种体,充分挖掘教材)指导学生通过有效的圈点勾画,抓住关键,快速做题可以有意识地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学生速读的能力变化4材料选择①材料类型:尽量丰富国际阅读项目PISA阅读测试:非连续性本、混合型本生活语言类/书面语类第6题、选择题19题眉青神中学的方法,对国际国内的新闻进行筛选编辑,每天要读新闻、看新闻材料非常丰富,教师首先要广泛阅读,然后再精心选择阅读材料,印发给学生。

②材料的覆盖面论述类、学类、实用类——全覆盖材料功能多样化——以前人物传记多,今年多样化启示:高一、高二要阅读,太多做题磨灭了学生的阅读敏感性依托教材、训练学生把各种体读会,然后到会读高一、高二要阅读,高三才有冲劲厚积才有薄发。

高一高二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给学生阅读的空间时间,也就是给学生成长的空间。

不要急功近利地教书。

高中是三年,教师要有整体思考,要把眼光放长远。

③选材特点a特别关注时代主题:年内的热词语要能用,对学生以后上大学会不会有用(教育部领导)b国家战略:语地位提高——国家语语要变得有用启示:语要引导学生关注宏观问题(多看社论、时评)语核心素养的三大支柱: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传统化每年都在强化启示:重点关注传统化的当代价值和未价值让学生多读这方面的eg:留住“乡愁”(呵护、活化)d综合性今年在往年的基础上有强化材料不再只是单纯的,而是现代与传统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如:17题~20题;实用类本)、城市和乡村的综合(兼顾城市和农村)、中国和外国的综合(17题成语有两个选项有所体现)启示:以后对学生的训练要注重综合性材料的阅读建议要每天安排时间让学生看新闻,写时评。

2017高考全国I卷语文深度分析

2017高考全国I卷语文深度分析

2017高考全国I卷语文深度分析作者:明师高考研究院似曾相识燕归来——2017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I卷试卷分析今年的新课标全国I卷语文试题与往年相比既保持了整体稳定性,又富有灵活性,既注重对考生语文基本素质的考查,又彰显了考查应用能力的趋势。

试卷依然由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运用和作文写作四部分组成,基本模式变化无几,但又有些许创新,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稳中求变,变中求新试卷板块结构与2016年全国卷I一致,依然是四大板块。

试卷稳中有变,一是阅读量增加,多了一篇实用类或文学类阅读。

二是试题量增加,由去年的18道到今年的22道。

三是题型新颖,语言文字运用是多年未曾考的语言得体及语病改错。

四是题型变动大,如实用类和文学类阅读去年选考,今年均考,由一道客观三道主观题变为实用类两道客观一道主观题及文学类一道客观两道主观题,默写少考了1分,作文由漫画作文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些变化符合语文学科《考试大纲》精神,体现的是对语文知识点覆盖面的考量。

2、贴近生活,更接地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试卷紧跟时代步伐,关注民生,特接地气。

论述类文本关注了现在社会热门的气候问题,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贴近现实社会,生活气息浓郁。

任务驱动作文,讲的就是当前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命题在材料选用方面下足功夫,在写作要求的命制方面,反复斟酌试题的素材、内容和情境,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

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讲好中国故事”;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

3、立德树人,弘扬精神语文的人文性很强,试卷无论写作、阅读还是诗歌鉴赏,或显豁,或含蓄,都努力体现“立德树人”的思想,坚持“一点四面”的立意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正确导向。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卷分析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卷分析

2017 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卷分析
8 高考语文全国卷试卷分析
一、今年高考试题的变化
依据考试大纲的修订与调整,在试卷文字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做了不少的调整和变化。

从“变”的方面来看,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现代文阅读中,相较于以前来说,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均成为必考的内容。

当然这在考纲中有明确规定,但是因为考生阅读量的增大,必然要对整个试卷题型和题目数量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文学类文本减少一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增加一道客观选择题,只保留一道问答题。

当然,实用类文本一摆往年人物传记类的考察,改为在比较中认识中国电视纪录片运用和发展的话题,同时采用多篇非连续文本的组合也是较往年明显不一样的。

这种变化虽然只是一个局部调整,但盘活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局,既扩展了调整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的空间,也利于命题在考查方式上更为灵活多变,从而提升试题的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与区分度。

古诗文阅读这块,诗歌鉴赏以一道客观题和一道在主观题呈现,名句名篇默写上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今年是两道题共计5 分。

虽然高三复习中针对这一方面考生早已熟悉,但是客观上来讲,对学生的临场考试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

另外,语言文字运用这方面,第19 题和第21 题也是近几年没有出现的题型,特别是第21 题比较新颖,通过寻找“推断中存在的问题”对考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重磅!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题详细解析,最全面最权威!

重磅!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题详细解析,最全面最权威!

重磅!2017高考语文全国一卷试题详细解析,最全面最权威!2017年全国卷1语文卷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命制,体现了试卷效度、信度、标准化的要求,考点覆盖面和试卷结构合理,能力层级比例配置恰当,难度适中。

从题型安排上看基本未变,分值上略有调整,选择题型数量增加,现代文阅读选做变成了两篇必做,这个变化较大,目的在于增加阅读量,加快同学们的阅读速度,考查逻辑思维能力,更着力于引导学生关注时代发展、社会变化,更希求引领学生拓宽视野,培养人文情怀、家国情怀。

论述类文本阅读:以气候环境与人类义务为主题,以重点理解与结构分层为突破论述类文本的阅读材料选自曹明德的《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全文862个字,阅读量适中。

文章内容与全球气候的热点问题紧密相关,结构上采用“总——分1——分2——总”的四段结构,从“气候正义”产生的背景引出,然后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两个层面论述了气候正义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最后总括了气候正义的内涵。

因此文章的中间两段是做题和理解的重点。

原文虽然涉及了一些专业术语,如“气候正义”、“生态赤字”、“碳足迹”等词,但全文结构分明、条理清晰,总体上通俗易懂,阅读难度不大。

从考点覆盖范围来看,依然着重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重要句子、归纳内容、分析结构、筛选并整合信息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能力。

针对策略:第一步:识别陷阱,掌握特点。

你连出题人如何出招都不知道,你如何接招。

明明是陷阱并且特点分明,还非要往里跳,就会出现“做不对蒙不对,一看答案让人醉”的尴尬。

所以同学们在阅读之前一定要熟悉论述类文本的十二大陷阱及其特点,做到“防患未然”,有的放矢。

这十二大陷阱分别是: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时态、无中生有、曲解文意、增减限制、主次颠倒、错解事例、强加因果、拼凑词句、肯否失当、文不对题第二步:速记题干,定位原文,标批选项。

将三道题的题干以关键词的形式速记后,在原文中找到根据,并进行序号的标注,以便在返回阅读时能迅速定位,进行判断,这样做可以避免重复的无效阅读,以节省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试
卷分析
一、今年高考试题的变化
依据2017年考试大纲的修订与调整,在试卷文字总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做了不少的调整和变化。

从“变”的方面来看,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现代文阅读中,相较于以前来说,实用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均成为必考的内容。

当然这在2017年考纲中有明确规定,但是因为考生阅读量的增大,必然要对整个试卷题型和题目数量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文学类文本减少一道主观题,实用类文本增加一道客观选择题,只保留一道问答题。

当然,实用类文本一摆往年人物传记类的考察,改为在比较中认识中国电视纪录片运用和发展的话题,同时采用多篇非连续文本的组合也是较往年明显不一样的。

这种变化虽然只是一个局部调整,但盘活了现代文阅读考查的全局,既扩展了调整客观题与主观题比例的空间,也利于命题在考查方式上更为灵活多变,从而
提升试题的实用性、针对性、科学性与区分度。

古诗文阅读这块,诗歌鉴赏以一道客观题和一道在主观题呈现,名句名篇默写上也做了适当的调整,今年是两道题共计5分。

虽然高三复习中针对这一方面考生早已熟悉,但是客观上来讲,对学生的临场考试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影响。

另外,语言文字运用这方面,第19题和第21题也是近几年没有出现的题型,特别是第21题比较新颖,通过寻找“推断中存在的问题”对考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

从“稳”的方面来看,虽然2017年语文试题因为存在预期的变化,大家也充满着期待,但是仔细阅览也会发现,“变”的更多的只是形式,而对考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素养、语文这一人文性和工具性学科的考察的依然是整个试卷的着眼点。

比如社科类文本《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选段,考察的是学生对于气候与环境、气候与社会、气候与人类等的关系,文学类文本考察的是永恒的人性美以及相应的人生道理等。

实用类文本考察内容的变化,但是依然指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世界的的能力和意识。

文言阅读沿袭往年对人物传记的考察,包括其题型都是今年最为稳定的模块之一。

名篇名句默写依然采用情境式填写的方式,注重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模块中,17题、18题、20题均沿袭2016年题型,重在
考察考生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

19题和21题虽然形式上的变化,但依然落在对考生语言(语文)与生活的积累和运用的考察上。

第22题的写作题,虽然在题目要求上存在稍微的变化,但还是沿袭材料作文的模式,重在考察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二、丢分部分
1、第六题:结尾的艺术效果
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先明确结尾的形式,再从结尾本身的作用、情节上的作用、情感上的作用、主旨上的作用等几个角度答题。

我在答题的过程中缺少结尾本身的作用。

类似于跑得太远,而忘记了本来的样子。

2、第15题:古代诗歌鉴赏题
“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我在做题中写出了比喻的手法以及作用,但是深层的
效果没有分析出来。

三、平时教学中有哪些漏洞
第一、老师重视了主体而忽视了主导作用
第二、文章分析的支离破碎而失去原有的韵味
第三、活动过多,避重就轻
第四、课堂中切切实实进行语文训练的量少,课外增加了课业负担
四、以后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构建合作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老师既要学习先进的课堂理念,又要因地制宜适当改革教学;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或情境。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这样去做:
第一、在平时备课中吃透教材,搜集、整合与教材相关的知识,并制作教具,研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二、在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合作,发挥想象思维来解决问题,并尊重和正确解读这些合作体验的结果。

第三、创设和谐、真诚的学习氛围。

教师不能够也不应该去左右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果,要充分保障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表现欲望,所有问题的解决都必须在师生平等的交流中得以解决,教师决不能居高临下地对学生指手画脚,更不能对学生的认识做这样或那样的否定和贬损,要具有平等与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能左右的仅仅是节奏和方法而已。

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必须贯穿始终的是真诚与信任,教师要相信学生有自我正确阅读的能力和潜力,要与学生彼此都敞开心灵。

第四、具有广博的知识与丰厚的文化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成为学问的杂家,不但要“渊”,而且要“博”,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政治、历史、音乐、社会甚至于美学等以及理科的一般性知识,要晓天文、通地理,这样才有可能在新课标、新角色面前站
稳脚跟,才能游刃有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