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企业向内地产业转移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企业向内地产业转移分析
摘要:深圳对内地的产业转移,有利于深圳市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也有助于产业承接地的经济发展,是地区间互惠双赢的结果。在此,回顾分析产业转移的相关经济理论,分析深圳市产业转移的现状及优势,探讨产业转移中的企业及政府行为机制,及其两个层面的策略与措施。
关键词:深圳企业转移产业升级地方经济管理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地区间因资源禀赋、开放程度等差异而形成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是难以避免的,深圳市对内地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深圳市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而且有助于产业承接地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先进地区帮助内地欠发达地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互惠双赢的必然结果。
一、产业转移主要理论回顾
产业转移主要研究产业转移的经济动因、演化模式和转移的效应等问题,代表性理论是:
1.雁行模式
产业发展按照“进口—国内生产—出口”三阶段的方式更替发展;体现到产品上,就是从一般消费品到资本品、从低附加值产品到高附加值产品的演进;以及工业化的后来者效仿工业化的先行者。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可划分为新产品、成熟、标准化三个阶段,产业转移开始于
产品成熟期,在标准化阶段将大规模进行。外国直接投资者将高档产品的生产主要放在本国进行,辅之以中间产品出口和国外组装;就中档产品而言,产品在国外组装的同时,产业逐步向国外转移;低档产品的生产则完全转移到国外进行。
3.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
刘易斯认为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于是,发达国家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4.边际产业转移扩张理论
小岛清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称为边际产业)向具有显在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通过产业的空间移动,以回避产业劣势或者说扩张边际产业,进而显现其潜在的比较优势。
二、深圳市本地企业的比较优势所在
深圳市企业的产业转移实际上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外资企业向内地的产业转移,二是本土民营企业向内地的产业转移。两类企业的产业转移,基于完全不同的比较优势。
深圳的外资企业主要来自于港台、欧美日和新加坡等发达国家,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富士康、和记黄埔、伟创力、艾默生、霍尼韦尔、汉莎、富士施乐、理光等500强企业。发达国家特别是500强企业,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企业,对外投资和产业转移在相当程度上都是凭借其特定的比较优势,如资本、技术、研发、专利、
品牌、营销、管理、规模等核心竞争力,通过利用产业承接地的低成本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等要素优势,获取进一步的竞争优势。显然,深圳市外资企业向内地产业转移是其国际产业转移既定战略的延续,追求的依然是生产成本最低原则,抢占正在开发之中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是相对低端产业的主动转移。
深圳本土企业最具代表性的应是华为、中兴通讯、腾讯、金蝶等,其竞争优势与外资企业存在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中,深圳市一直扮演着承接国际制造业产业转移特别是港台产业转移的角色,并吸引了大量内地低成本适龄劳动力,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以本土企业特别是民营上市企业的比较优势:大规模生产制造能力、局部技术创新能力和为高端外资企业配套能力。因此,深圳市本土企业的向内地产业转移更多的并不是失去竞争优势的
产业,而是正在形成较强竞争力的产业。
尽管深圳内资企业经济规模在整个工业产值中占比不超过40%,但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上看,本土企业已经超出外资企业,截至2010年底,深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413家,内资企业4440家,占52.8%,其中非国有企业4353家,占51.7%。从出口增速看,2010年,外资企业出口增长33.5%;民营企业增长56.6%,增速高于外资企业23.1个百分点。从图1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最近10年来,深圳市民营企业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外资企业出口增速,也就是说,深圳本土民营经济的竞争力正逐年提高。
因此,深圳市外资企业向内地的产业转移,是相对低端产业的主
动转移,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是中低档产品的产业转移和边际产业的转移扩张;而对于深圳本土企业来说,他们向内地的产业转移,是正在形成较强竞争力的产业进一步扩张的产业转移,是技术本地化的产业转移和技术创新升级后的产业转移。
三、产业转移中的企业与政府行为机制
2010年9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要求发挥重点地区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促进承接产业集中布局,创新产业承接模式,探索建立合作发展、互利共赢新机制。各地也纷纷加快了产业转型转移步伐。地方政府在企业向内地产业转移中主要是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政策导向,包括制定产业、科技、土地、厂房、投融资、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以战略性新兴产业替代落后产业,以高端制造替代低端制造,以创新驱动替代要素驱动,主动转型,促进本地低端劳动密集型、高能耗产业向内地转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提供服务,包括与内地合作创办产业转移园区,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帮助内地承接产业转移等。目前,深圳市已在省内河源等地建立了6个广东省认定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区,规划面积均在6000亩以上,成片推进产业转移。
企业的对外产业转移,根本动力机制是资本收益。资本的基本属性就是逐利,企业会根据资本的收益大小决定向何处转移,转移哪一部分产业。在产业转移中,受深圳本地土地、资源、环境、人口的“四个难以为继”,工业用电紧张,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普遍不配
套,企业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寻求土地、用电、低劳动力成本等要素资源的产业转移占绝大多数,在一定程度上,是寻求自然资源的低成本供给,是一种资源导向型的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对深圳本土上市公司更准确的说法应是投资布局。通过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信息可以发现:深圳几乎所有民营上市公司都已在内地有投资布局,新上市的也大都计划将一部分募集资金在内地投资建厂。因此,深圳本土上市企业的产业转移,是凭借企业领先的生产制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上市所募集到的资金优势,更是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向外转移,即企业有意识的集体性向内地某个地区如湖南、江西、安徽、重庆等地投资建厂,以产业集聚获取外部经济。
四、结论与建议
深圳企业向内地产业转移,不完全可以用传统的产业转移理论来解释,因为,深圳企业的产业转移包括外资企业和本土民营企业两个部分,两类企业的产业转移,既有一些共同点,如寻求低廉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供给等,更有完全不同的政府政策和企业战略。就政府层面来看,深圳市政府对产业转移有着较为明确的政策指引和日渐具体的导向,如建立产业转移园区,坚决主动转型转移淘汰低端产业等。
就企业层面来看,外资企业的产业转移是其国际产业转移既定战略的延续,追求的依然是生产成本最低原则,抢占正在开发之中的发展中国家市场,是中低档产品的产业转移和边际产业的转移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