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合集下载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核爆炸 •核废物处理不当/核素污染 •意外事故
❖ 食品有毒物质(自身因素,误 食误用)等所致食源性疾病
–动物性 河豚鱼毒素 –植物性 马铃薯龙葵毒素 –真菌性 毒蘑菇
❖ 营养失调(宿主因素)所致食源性疾 病
–营养缺乏性食源性疾病 –营养过剩性食源性疾病
–(糖尿病、心脏病)
4
食源性疾病的呈现形式
❖ 散发
❖2、下消化道综合征
❖ 以腹痛、腹泻为主要发病症状,可伴有恶心、呕吐、食 欲下降、头痛、头晕、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和畏寒发热、 肌肉酸痛等感染性症状。发病较急,多见于各种细菌性、 病毒性和寄生虫性肠道感染性疾病。如产气荚膜杆菌肠 炎、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肠炎、沙门氏 菌病、副溶血 性弧菌食源性疾病、阿米巴病等。
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 物中品污染等(外来因素)所致的 食源性疾病
–生物性
•微生物性: 细菌、病毒、寄生虫、真菌 •动物性: 昆虫污染 、寄生虫污染
–化学性
•农药、化肥残留 •包装材料/容器等污染 •非法使用添加剂 •假冒伪劣
–物理性
病例单个存在,病例数少,散在分布,相互间多无流行病学关联
❖ 暴发 病例时间、空间或人群特征上有明显聚集性
❖ 如餐厅、酒店或学校、工矿企业等人群聚集地发生的食源性疾病暴发 ❖ 容易识别(地方卫生部门即可识别) ❖ 目前中国食源性疾病暴发的主要形式
病例呈分散分布,在时间、空间上无明显的聚集性
❖ 如:美国90年代大肠杆菌O157:H7暴发,美国2012年发生的李斯特菌污染甜瓜导致的跨 州暴发
66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 食物中毒属于食源性疾病 ❖ 食物中毒是食源性疾病中最典型、最常见的一大类 ❖ 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属于食源性疾病暴发 ❖ 在我国,食物中毒的概念中通常不包括

食源性肉毒梭菌病诊断要点

食源性肉毒梭菌病诊断要点

食源性肉毒梭菌病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特点1.1 中毒型1.1.1 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1.1.2 发病原因:由带有肉毒梭菌或其芽胞的粪便、土壤、水污染畜禽肉、鱼肉、粮食、水果蔬菜等食物原料或食品,在其加工储存过程中于厌氧和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产生肉毒毒素,食用前未再进行高温加热,经口食入含肉毒毒素的食物而导致的中毒性食源性疾病。

该病一般以家庭暴发为主。

1.1.3 致病食品:主要以豆谷类发酵食品和肉制品为主,如臭豆腐、豆瓣酱、豆豉、面酱、火腿肠、血灌肠、风干牛肉等。

中毒食品多数为家庭自制的风味或民族风俗食品,有密封隔氧的加工和储存过程;商品类食品以罐头等密封包装食品为主。

1.1.4 易感人群:无性别、年龄差异。

1.2 感染型1.2.1 发病季节:无季节性。

1.2.2 发病原因:主要通过经口食入被肉毒梭菌污染的食物而导致肠道感染性食源性疾病;也可通过其他媒介致使肉毒梭菌进入胃肠道而导致感染性疾病。

1.2.3 致病食品:蜂蜜和含蜂蜜的食物。

1.2.4 易感人群:婴儿,一般为 1 岁以内。

2 临床表现2.1 中毒型2.1.1 潜伏期:一般为 12 h~36 h,短者 2 h,长者8 h~10 d 或更长,潜伏期长短与被摄入食品中肉毒毒素含量和摄入食品量有关,摄入毒素量大者潜伏期短,病程急,量小且连续摄入,则呈现潜伏期较长,发病缓的特点。

2.1.2 主要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具有头晕、乏力、恶心、呕吐等前驱症状;继而出现肉毒中毒特有的神经麻痹症状,初期表现为视力减弱、视力模糊、复视、斜视、眼球震颤或固定、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等眼部症状,同时或稍后出现张口、伸舌、咀嚼、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声音嘶哑或失音等肌肉瘫痪症状,由于肌肉运动神经麻痹,导致口腔分泌物增多而不能下咽,气管分泌堆积导致呼吸困难,胃肠运动机能障碍而致便秘和腹胀,患者颈软不能抬头,四肢瘫软不能站立。

重症病例终因呼吸肌麻痹所致呼吸障碍引起窒息、昏迷、心力衰竭和电解质紊乱而死亡。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食物中毒是指由于食用了含有有害微生物、毒素或其他物质的食品而导致的健康问题。

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问题,不同类型的食品中毒都有其独特的症状和特征。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以及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

食物中毒的诊断标准食物中毒的常见症状包括腹泻、呕吐、腹部疼痛、头痛、发烧和恶心等。

如果您有以上的症状,并且有相关食品摄入史,则建议您就医并告知医生您的症状及食品摄入史。

一般而言,食物中毒的诊断应根据以下的标准:1.出现上述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2.初步病因分析,包括相关的食品摄入史和调查,食品中毒病原学检查结果等;3.典型的食物中毒病原体(如沙门氏菌和艰难梭菌等)或毒素(如主要来源于海产品的腥毒素、贝类毒素和类似毒素等)的阳性检测结果。

如果符合以上三个标准,则能确认是食物中毒。

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沙门氏菌感染沙门氏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常见于家禽和家畜的肠道内。

食物中毒通常是通过食用沙门氏菌污染的肉类、蛋类和奶制品等食品导致的。

沙门氏菌感染通常表现为腹泻、发烧、腹痛和恶心等症状。

这些症状通常出现在食用污染食品后6-72小时内。

这种感染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对于某些人,如老年人、孕妇和免疫系统较弱的人等,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症状。

沙门氏菌感染可以通过合理的烹饪和食品处理措施来预防。

菌群变化性食物中毒菌群变化性食物中毒是由于食品中的致病性菌群数量超标所导致的。

这种食源性疾病通常由于不合理的存储或处理导致。

此类疾病通常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和恶心等症状。

菌群变化性食物中毒不会导致较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对于某些人,如年幼的婴儿、年老体弱者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等,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症状。

预防这种疾病的最佳方法是掌握合理的食品储存和处理方式。

贝类毒素食物中毒贝类毒素食物中毒是指由于摄入了含有贝类毒素的食品(如蚝、蛤、扇贝等)而导致的食源性病。

贝类毒素通常是由一种微生物生产的。

食源性疾病的诊断与预防

食源性疾病的诊断与预防

• 真菌毒素中毒 • 真菌毒素主要有黄曲霉毒素、霉变甘蔗的节菱孢 霉菌产生的3-硝基丙酸。黄曲霉毒素B1毒性最强, 具有强烈致癌性;3-硝基丙酸主要损害中枢神经, 并累及消化系统。可疑食物:被黄曲霉毒素污染 的粮油及其制品,以花生和玉米为主; 霉变的甘 蔗。 • 黄曲霉毒素引起中毒潜伏期较长,早期有上腹不 适、腹胀、呕吐、短时间发热及黄疸等;急性中 毒者,2-3周即有肝肾损害,出现肝脾肿大、腹水、 下肢浮肿、黄疸、血尿等,慢性中毒可导致肝癌、 肾癌等。
• 神经型食物中毒:包括肉毒杆菌外毒素引起的食源性疾病。 可疑食品主要包括易被肉毒杆菌外毒素污染的罐头、香肠、 腊肉等肉制品,发酵豆制品(臭豆腐、豆瓣酱、豆豉等), 发酵面制品(发酵馒头、面酱)。潜伏期短,多为2-36小 时,起病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先有全身乏力、软 弱、头痛、头晕或眩晕,继而出现视物模糊、复视、瞳孔 散大、眼肌瘫痪。重者可出现吞咽、咀嚼、发音困难,甚 至呼吸困难。可有恶心、便秘或腹胀等胃肠道症状,但腹 痛、腹泻少见。救治:(1)一般治疗:肉毒杆菌外毒素 在碱性溶液中易被破坏,在氧化剂作用下毒力减弱,应尽 早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1:4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服泻 药并清洁灌肠,以清除毒素。吞咽困难者可鼻饲饮食或静 脉内补充营养及水分;咽喉部有分泌物积聚时应及时吸除; 呼吸困难者应予以氧气吸入,做器官切开、机械通气,加 强监护;继发肺炎时应用抗生素;(2)抗毒素治疗。
• 黄豆中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尿酶、血细胞凝集素,均为耐热的有毒 物质,豆浆未经加热熟透,毒素不能彻底破坏,食入后刺激胃肠道, 抑制蛋白酶的活性,导致中毒;进食后1小时内出现头痛、恶心、呕 吐、腹痛及腹泻,一般数小时后恢复正常。 • 鲜黄花菜中的秋水仙碱本身无毒,但经过胃肠道吸收后,在体内氧化 为毒性很大的二秋水仙碱,刺激消化道及呼吸系统。进食后0.5-4小时 发病,轻者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重者腹痛、腹胀及腹泻,个别有 发热、发冷、口渴、耳鸣、麻木等现象。 • 菜豆角中的皂甙具有溶血毒性,对消化道有刺激性,引起胃肠黏膜水 肿、充血和出血。菜豆角中的植物血凝素为有毒蛋白,具有凝血作用。 潜伏期为0.5-5小时,主要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发病初期多感胃部不适、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水样便,少数有头晕、头痛、心悸、寒战、 乏力及四肢麻木等。一般病程短,恢复快,预后良好。 • 苦瓠(葫芦瓜、蒲瓜)中含有耐热的糖甙毒素,即使少数煮透后仍有 毒性,漂洗、加盐也不能去除此种毒素,故食后引起中毒。潜伏期为 10分钟至2小时,轻者出现口干、头昏、乏力、头痛、恶心、胃部不 适;重者进食后3-4小时后出现腹痛、心慌、剧烈腹泻,每天可达1020次,为起急性胃肠炎的病毒主要有轮状病毒、星状病 毒、杯状病毒如诺如病毒等,早期可引起严重的 腹泻导致患者脱水。通常情况下,轮状病毒A型 主要引起婴幼儿发病,诺如病毒传播途径? • 可疑食品:被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污染的饮用水、 贝类产品等。 • 救治:无特殊治疗措施,主要采用对症治疗,包 括用葡萄糖电解质溶液进行补液、纠正电解质紊 乱,预防患者脱水。禁用抗生素治疗。 • 预防措施: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腹泻可采取口服轮 状病毒疫苗进行预防,由于该病毒在固体表面、 污水及手部可长时间生存,故加强幼托机构婴幼 儿用品的消毒,保持高水平的卫生习惯。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特征
判定原则 1 符合流行病学调查的特点;确认中毒由亚硝酸盐引起 2 临床表现符合亚硝酸盐中毒 3 剩余食物或呕吐物中检出超过限量的亚硝酸盐 4 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超过10%
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食物中毒诊断标准1
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特点 进食了未按《农药合理使用准则》施药致超过农药最大 残留量的粮;菜;果;油等食物;或食用了运输;贮藏过程 中污染了有机磷农药的食物;或误把有机磷农药当作食 用油;酱油等调料烹调的食物 2 临床表现 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是进食了含有机磷农药污染 的食物后;在短期内引起的以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下降出 现毒蕈碱样;烟碱样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全身性 疾病
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食物中毒诊断标准2
3 中毒的分级 根据进食被有机磷农药污染的进食史;相应的临床表现;结合全血胆 碱酯酶活性降低程度;食品中有机磷农药含量测定;进行综合分析; 并排除其他疾病后;方可诊断 3 1 急性轻度中毒 进食后短期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多汗;胸闷;视力模糊;无 力等症状;瞳孔可能缩小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50%~70% 3 2 急性中度中毒 除上述症状外;还有肌束震颤;瞳孔缩小;轻度呼吸困难;流涎;腹痛; 腹泻;步态蹒跚;意识清楚或模糊 全血胆碱酯酶活性一般在30%~ 50%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2
3 实验室诊断 3 1 由中毒食品 食品工具 患者腹泻便或呕吐物 中检出生物学特性见GB 4789 7或血清型别一致的副 溶血性弧菌 3 2 动物小鼠试验具有毒性或与患者血清有抗体 反应 3 3 按GB 4789 7进行检验 判定原则 1 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与临床表现 2 实验室检验各项指标的检定结果符合3 1的要 求 有条件时做3 2
诊断标准 1 流行病学特点 1 1 引起中毒的食品多为剩米饭 米粉 甜酒酿 剩菜 甜点心

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

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

《食源性疾病诊断技术规范研讨会》会议材料现有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和规范一、传染性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强制国标)1.霍乱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84-1995】2.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6001-1995)3.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6002-1995)4.甲型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0-1997)5.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1-1997)6.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WS 271-2007 )7.炭疽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17015-1997)二、食物中毒(非传染病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国标推荐部标)1.食品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GB14938-1994)2.曼陀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3-1996)3.毒麦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4-1996)4.含氰甙类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5-1996)5.桐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6-1996)6.病原性大肠艾希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996)7.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9-1996)8.变质甘蔗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0-1996)9.霉变谷物中呕吐毒素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11-1996)10.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12-1996)1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13-1996)12.葡萄球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0-1996)13.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1-1996)14.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2-1996)15.肉毒梭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3-1996)16.大麻油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 84-1996)17.食源性急性有机磷农药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5-1996)18.食源性急性亚硝酸盐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6-1996)三、其他标准1.旋毛虫病的诊断(WS 369-2012 2012年3月2日卫生部通告)2.囊尾蚴病的诊断(WS 379-2012 2012年6月4日卫生部通告)四、急性中毒事件应急处置技术方案(卫办应急发[2011]94号)1.急性甲醇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2.急性亚硝酸盐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3.急性盐酸克仑特罗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4.急性致痉挛性杀鼠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5.急性抗凝血类杀鼠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6.急性氰化物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7.急性有机磷酸酯类杀虫剂中毒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五、重金属污染诊疗指南(试行)(卫办医政发[2010]171号)。

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诊断要点

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诊断要点

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病诊断要点
1 流行病学特点
1.1 发病季节:全年都可能发生。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的食物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3 致病食品:主要为生肉及肉制品、鸡蛋、蔬菜沙拉、乳与乳制品、海产品及即食食品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1.4 易感人群: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
2 临床表现
2.1 潜伏期一般为 4 d~21 d,最短 3 d,最长 70 d。

2.2 主要症状为健康成人个体出现轻微类似流感症状,新生儿、孕妇、免疫缺陷患者表现为呼吸急促、呕吐、出血性皮疹、化脓性结膜炎、发热、抽搐、昏迷、自然流产、早产、死产、脑膜炎、败血症直至死亡。

3 实验室检验
3.1 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 2 cfu/g(ml)数量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2 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3 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相同血清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4 由患者的血液或脑脊液检测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3.5 按 GB 4789.30 进行检验。

4 诊断
4.1 符合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相同血清型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即可确诊。

4.2 符合本菌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10 2 cfu/g(ml)数量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即使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未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也可以确诊。

4.3 其他情况,按照 GB 14938.1 执行。

如何快速识别食源性疾病症状

如何快速识别食源性疾病症状

如何快速识别食源性疾病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享受美食的同时,也可能会面临食源性疾病的威胁。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

了解如何快速识别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对于及时采取措施、保障健康至关重要。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胃肠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过敏反应等。

胃肠道症状是食源性疾病中最为常见的表现。

恶心和呕吐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

患者可能会突然感到胃部不适,有一种强烈的想要将胃内物质排出的冲动。

呕吐的程度可以从轻微的干呕到频繁而剧烈的呕吐不等。

腹泻也是常见症状之一。

这可能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水分增加,甚至可能出现脓血便。

同时,患者还可能伴有腹痛,疼痛的部位和性质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

有的可能是脐周的绞痛,有的则是持续性的隐痛。

除了胃肠道症状,食源性疾病还可能引起神经系统方面的问题。

例如,头晕和头痛可能会出现。

患者会感到头部昏沉、眩晕,或者头部有持续性的疼痛,严重时可能影响正常的行动和思考。

此外,部分食源性疾病还可能导致发热。

体温升高是身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的一种反应。

发热的程度可以从低热到高热不等,同时可能伴有寒战、乏力等全身症状。

另外,过敏反应也是食源性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摄入了含有过敏原的食物,如海鲜、坚果等,可能会迅速出现皮肤瘙痒、红斑、风团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要快速识别食源性疾病症状,首先要关注症状出现的时间。

如果在进食后的短时间内(通常为数小时内)就出现了上述症状,食源性疾病的可能性较大。

其次,要考虑共同就餐者的情况。

如果一起用餐的其他人也出现了相似的症状,那么很可能是食物引起的问题。

还需要留意食物的来源和加工过程。

如果食物的原材料不新鲜、加工过程不卫生,或者储存方式不当,都增加了食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

不同的致病因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症状可能会有所侧重。

例如,细菌感染(如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通常会导致较为严重的胃肠道症状,如剧烈呕吐、腹泻等。

食源性疾病诊断指南ppt课件

食源性疾病诊断指南ppt课件
求得到遵守。
原材料质量控制
对食品原材料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 ,确保原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
成品质量检验
对食品成品进行质量检验,确保最 终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04
食源性疾病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食物中毒事件
总结词
食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疾病,通常由摄入被有毒物质 污染的食物引起。
详细描述
食物中毒的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严重时可 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诊断时应详细了解患者摄 入的食物种类、数量以及时间,以便确定中毒的原因。
详细描述
食品添加剂的问题通常是由于超量使用或使用不当引起的。添加剂过量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或中毒症状 ,如头痛、恶心、呕吐等。诊断时应了解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使用量和安全性,以便确定问题的根源 。
05
食源性疾病的未来展望
新兴食源性疾病的挑战
新型病原体的出现
随着全球化和食品贸易的增加,新型 病原体如克罗诺杆菌、单核细胞增生 李斯特菌等不断出现,对食品安全和 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分类
食源性疾病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 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寄生虫病等。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特征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包括地域性、季节性、人群差异性等。不同地区和 季节的食品种类和饮食习惯不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流行情况也存在差异。
流行因素
食源性疾病的流行因素主要包括食品污染、食品添加剂超标、食品储存不当、 食品加工不规范等。
食源性疾病的危害
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食源性疾病可对个体健康造成不 同程度的危害,包括感染、中毒 、过敏反应等,严重时可危及生 命。
对社会的影响
食源性疾病的爆发和流行可对社 会造成严重影响,如经济损失、 社会恐慌等。

常见食源性疾病地诊断要点

常见食源性疾病地诊断要点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附录1重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附录1-1食源性非伤寒沙门氏菌病诊断要点1流行病学特点1.1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10月)高发。

1.2发病原因: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1.3致病食品: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

1.4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临床表现2.1潜伏期:一般为6h〜48h。

偶尔长达4d。

2.2主要症状及体征2.2.1胃肠炎型:最常见。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有恶臭。

为主,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

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

病程一般为3d〜7d。

2.2.2败血症型:多见于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

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

败血症因沙门氏菌侵入血循环引起,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3实验室检验3.1从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

3.2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

3.3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

3.4必要时可测定沙门氏菌分离株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4倍)。

恢复期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3.5沙门氏菌检验按照GB4789.4进行。

4诊断4.1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可确诊。

4.2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几个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即使无可疑食品或未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也可确诊。

1流行病学特点发病季节:本病多发生 1.1在 3月〜9月发病原因:经口食入产毒素性大肠埃希 1.2菌菌(EnteroinvasiveE.coli, EI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E.coli , EPEC)出血性大肠4.3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 或肛拭子未检出沙门氏菌,则不可确诊。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课件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课件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
7
食源性疾病的发病机制
• ②病原菌产生肠毒素或类似毒素刺激肠上皮细 胞,激活腺苷酸环化酶或鸟苷酸环化酶,使环 磷酸腺苷或环磷酸鸟苷升高,激活有关酶系统, 改变细胞分泌功能,Cl-分泌亢进,抑制肠上皮 细胞对Na+和水的吸收,导致腹泻。常见的有金 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等。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
• 食源性疾病专项监测病例定义:
1.单核细胞李斯特氏菌感染病例为以类似流感症状为主诉的门诊和住院孕妇,或一个月内出 现过类似流感症状而发生流产、早产和死产的就诊孕妇;罹患化脓性结膜炎、脑膜炎、败 血症的婴幼儿和免疫缺陷患者。
2.阪崎肠杆菌感染病例为以婴幼儿配方食品和谷类辅助食品为主食,以腹泻症状为主诉或罹 患脑膜炎、败血症和坏死性小肠结膜炎的婴幼儿门诊和住院病例。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
19
食源性疾病的诊断
主要通过综合分析下列三个方面的资料来进行 诊断:
• 流行病学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验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
20
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 学特点
• 食物传播
➢食源性疾病是以食物为传播媒介使致病因子进 入机体引起的疾病,病人均有食用某种污染食 物史,疾病流行波及范围与污染食物供应范围 相一致,停止污染食物供应后,疾病流行终止。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
3
(1)接诊了2例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病例,他们有共同饮 食暴露史
(2)接诊了1例及以上死亡的食源性疾病病例 (3)虽然仅接诊了1例食源性疾病病例,但经询问病史,
患者叙述与其有共同饮食暴露史的人中另有人也发病 (未就诊或到其他医院就诊)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
4
饮食
食源性疾病
一定与饮食有关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

食源性疾病诊断与报告
➢ 某些食源性疾病在一定季节发病率升高。例如, 细菌性食物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 发病率最高;有毒蘑菇中毒易发生在春夏季生长 季节;霉变甘蔗中毒主要发生在2~5月。
.
26
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 现
食源性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胃肠道症状,包括 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但不同致病因子引起 的食源性疾病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的可以表 现为发热、神经系统症状(头痛、麻木、感觉异 常等)以及肝、肾功能不全等。
.
24
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 学特点
地区性
➢ 某些食源性疾病常发生于某一地区或某一人群。 例如,肉毒梭菌中毒在新疆、甘肃地区多见;副 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霉变 甘蔗中毒多发生北方地区;牛带绦虫病多发生在 有生食或半生食牛肉习俗的地区。
.
25
食源性疾病诊断之流行病 学特点
季节性
.
28
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现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 病毒性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特点不同,有人与人
之间的传染过程,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腹痛、腹泻、
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伴有头痛、肌痛、低
热、发冷、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如诺如病毒感
染);部分患者可有咳嗽、流涕等呼吸道症状(如
轮状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患者可出现肝大、肝
区痛、尿黄、巩膜和皮肤黄疸等症状(如甲型病毒
性肝炎)。
.
29
食源性疾病诊断之临床表 现
寄生虫性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
➢ 人感染寄生虫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些有畏寒发 热、头痛、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腹胀、腹泻等 症状,可伴有黄疸、肝大、肝硬化、腹水等(如华 支睾吸虫病),也可出现肌痛、皮疹、斑丘疹、肺 炎、心肌炎、脑膜炎、脑炎等表现(如旋毛虫病)。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

食源性致病因子风险监测以及食物中毒第一节食源性疾病与食物中毒一.食源性疾病一〕概念:通过摄食进入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所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三个根本要素:1〕食物是传播疾病的媒介;2〕病原物是食物中的致病因子;3〕临床特征为急性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食物中毒及预防二〕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一〕生物性危害1. 食源性细菌病原体1〕沙门氏菌 2〕空肠、结肠弯曲杆菌 3〕耶尔森氏 4〕志贺氏菌5〕大肠杆菌 6〕弧菌 7〕蜡样芽孢杆菌 8〕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9〕肉毒梭菌 10〕金黄色葡萄球菌 11〕产气夹膜梭菌12〕流产布氏杆菌2. 食源性病毒1〕甲型肝炎病毒 2〕诺沃克病毒 3〕疯牛病 4〕口蹄疫病毒3.食源性寄生虫旋毛虫、绦虫、孢子虫等隐孢子虫污染生水、未消毒的牛奶、生菜、凉菜圆孢子虫污染生水、水果这些虫卵、幼虫不能被一般的肥皂、洗涤剂和消毒剂所杀灭。

3.真菌毒素我国已开展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T-2毒素、烟曲霉震颤素等的研究,国际上受关注的真菌毒素是伏马菌素、棕曲霉毒素、镰刀菌素、展青霉素等,由于具有慢性毒性,并与人类,特别是癌症有密切关系而受到重视。

4.天然毒素类海洋毒素贝类毒素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贝类毒素、神经性贝类毒素、遗忘性贝类毒素;鱼类毒素包括河豚毒素、西加毒素和鲭鱼毒素毒蘑菇:有毒物质引起人类神经、血液、消化道、肝脏等多系统的中毒性疾病苦杏仁及木薯:含氰甙类粗制棉籽油:含棉酚其他:菜豆中毒、鲜黄花菜中毒5.动植物贮藏时产生的毒性物质鱼体不新鲜时组胺增加;马铃薯发芽所产生的龙葵素;蔬菜不新鲜时亚硝酸盐增加。

〔二〕化学性危害1. 农药残留、有毒金属和化合物〔铅、镉、汞、砷、氟、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二恶英〕工厂化学药品〔润滑剂、清洁洗消剂、油漆〕、兽药残留2.食品添加剂和食品辅助剂〔三〕放射性危害三〕食源性疾病的范畴1.食物中毒2.食源性肠道传染病3.食源性寄生虫病4.其他:食源性变态反响性疾病、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肠炎、酒精中毒四〕食源性疾病的预防1.收集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检测和食品污染检测资料,分析食品中各种病原物污染、增殖或残存的条件及影响因素;2.对易发疾病的主要食物生产、加工、制作、贮存、运输、销售过程作HACCP 控制,进行卫生监督;3.制定食品管理人员和加工人员培训方案,提高从业人员的食品卫生知识,防疾病传播;4.进行广泛的食品卫生宣教,提高消费者自我保健意识。

食源性旋毛虫病诊断要点

食源性旋毛虫病诊断要点

食源性旋毛虫病诊断要点1 流行病学特点1.1 发病季节:常年均可发生。

1.2 发病原因:经口食入具感染性的旋毛虫幼虫囊包污染的肉类食品而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与生食或半生食肉类习惯和加工方式有关。

1.3 致病食品:引起食源性旋毛虫病的主要食品为生的或半生的哺乳动物肉类(如猪、狗、羊、猫、鼠、马等),或受切、盛生肉的刀、砧板、容器污染的食物。

2 易感人群:进食受旋毛虫幼虫囊包污染的食品的集体或散在人群。

2 临床表现2.1 潜伏期一般为 5 d~15 d,多为 10 d,短的数小时,长的达 40 多天。

2.2 临床症状取决于侵入肌肉的旋毛虫的数量、波及的器官或组织及病人的抵抗力,表现复杂多样。

典型临床症状分3个阶段:2.2.1 幼虫侵入肠型期:恶心、呕吐、腹泻、腹疼,可伴乏力、厌食、畏寒、低热,持时约1周。

2.2.2 幼虫移行肌型期:发热,多在38℃~40℃,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可伴畏寒、头痛、出汗。

肌痛,局部或全身肌肉剧痛,有明显触痛、压痛,以腓肠肌最明显,重者咀嚼、吞咽、语言困难,呼吸、动眼疼痛。

水肿,从眼脸、面部开始,可扩展至全身。

部分有皮疹,斑丘疹、出血疹样。

重者可出现肺炎、心肌炎、心功能不全、脑膜炎、脑炎等表现。

持时约 1 周~2 个月。

2.2.3 囊包形成期:急性炎症消失,全身症状逐渐消失,肌肉疼痛可持时数月。

多数呈亚临床型,表现为长期不明原因发热和腰背肌肉酸痛,可伴早期眼睑水肿,无胃肠症状、无皮疹,部分病人肌痛不明显,仅四肢酸困乏力。

3 实验室检验3.1 免疫学试验:感染 17 d 后可采用旋毛虫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病人抗体,获阳性结果。

3.2 病原学诊断病人发病 10d 后取肌肉组织(腓肠肌或三角肌)活检,压片镜检出旋毛虫活动的幼虫或囊包。

在患者吃剩余的肉类食品肌肉组织按GB/T 18642 第 2 条压片镜检法或第3条集样消化法检出旋毛虫囊包或活动的幼虫。

3.3 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多在10×10 9 /L~20×10 9 /L 之间;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通常达 20%,最高可达90%。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断
a.侵袭型
2-6周
脑膜炎、新生儿败血症、发热
从通常无菌的地方检测出该菌菌体
b.腹泻型
未知
腹泻、腹绞痛、发热
从曾食用流行病学上可疑食物或者已经分离出相同血清型菌体的两个或多个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相同血清型的菌体
8、非伤寒沙门氏菌
6小时-10天;通常6-48小时
腹泻,通常伴有发热和腹绞痛
从两个或多个患者的临床样本中分离出相同血清型的菌体
或者
从粪便或小肠中分离出菌体
5、产气荚膜杆菌
6-24小时
腹泻、腹绞痛;少见呕吐和发热
从经过适当处理的两个或多个患者的粪便样本中检测出每克含有106个产气荚膜杆菌
或者
两个或多个病人的粪便中证实有肠毒素
或者
从经过适当处理的流行病学上的可疑食物样本中检测出每克含有105个产气荚膜杆菌
6、大肠杆菌
a.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大肠杆菌O157:H7血清型和其他)
或者
从流行病学上可疑食物检测出产生毒素的菌体
b.非O1和O139群
1-5天
水样腹泻
从两个或多个患者的粪便中分离出相同血清型的菌体
14、副溶血性弧菌
4-30小时
腹泻
从两个或多个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神奈川阳性的菌体
或者
从经过适当处理的流行病学上的可疑食物样本中检测出每克含有105个神奈川阳性菌体
15、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或者
从流行病学上可疑的蘑菇或含有蘑菇的食物中检测出毒素
b.迟发反应毒素(例如,捕蝇蕈属)
6-24小时
长时间的腹泻和剧烈腹痛,可导致肝肾损害
一些有临床症状的人,这些人以前曾进食确定是有毒类型的蘑菇
或者
从流行病学上可疑的蘑菇或含有蘑菇的食物中检测出毒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2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按GB/T4789.3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大肠埃希菌O157:H7/NM检验》进行。
4诊断
4.1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品和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中检出相同血清型别的大肠埃希菌,可确诊。
3实验室检验
3.1从可疑食物和呕吐物或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三者之一中检出相同血清型的致泻大肠埃希菌。
3.2不同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相同血清型的致泻大肠埃希菌。
3.3患者急性期血清对比恢复期血清,与对应分离的致泻大肠埃希菌凝集效价测定,呈4倍以上升高。
3.4检验方法
3.4.1按GB4789.6《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检验》进行。
2.2.2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TEC):腹痛、腹泻、恶心、低热,腹泻主要为水样便(便形似霍乱),少有血样便出现。常为自限性,一般2 d~3 d即愈。营养不良者可达数周,也可反复发作。
2.2.3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临床表现多为突发性痉挛性腹痛,初为水样便后为鲜血样粪便,偶有低热,伴有上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如婴幼儿或老年人)可并发溶血性尿毒综合症,血栓性血水板减少性紫癜,导致死亡。
2.2.3.1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
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为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的主要血清型,人感染该病原后,患者大多数起病较急,典型的出血性肠炎表现为腹部剧烈疼痛,先出现水样便,1d~2 d后出现类似下消化道出血的鲜血样便或血便相混,低烧或不发烧。病程一般为2d~9 d。感染中毒严重的人在便后不久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也有的病例在血性腹泻后出现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除有发热、血小板减少、微血管异常溶血性贫血、急性肾功能衰竭等表现外,还可出现头痛、轻瘫、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其病理特征为动脉透明血栓。该菌能产生大量志贺样毒素(SLT)可引起肠道出血性肠炎,(HC)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2.2.4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水样性腹泻2次/d~5次/d,并有肠鸣、腹痛、乏力、厌食等症状,部分有恶心、发热(39℃)。
2.2.5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以成人旅游者腹泻为主。病程较短1 d~2 d,症状较轻、中度腹泻,偶有与婴幼儿顽固性腹泻有关,其特征为病程长,大于 14 d,发热(>38℃)、呕吐、血便。
4.3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而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未检出沙门氏菌,则不可确诊。
附录1-2食源性致泻大肠埃希菌病诊断要点
1流行病学特点
1.1发病季节:本病多发生在3月~9月。
1.2发病原因:经口食入产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E. coli,ETEC)、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vasive E.coli,EI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ohemorrhagicE.coli,EHEC)、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nteroaggregativeE.coli,EAggEC) 等致泻大肠埃希菌导致的感染型食源性疾病。
1.2发病原因:经口食入非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的食品。
1.3致病食品:主要为沙门氏菌污染的的畜肉类、禽肉、蛋类、奶类及其制品以及蔬菜水果等。
1.4易感人群:普遍易感。
2临床表现
2.1潜伏期:一般为6h~48h。偶尔长达4 d。
2.2主要症状及体征
2.2.1胃肠炎型:最常见。
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发热等,急性腹泻以黄色或黄绿色水样便为主,有恶臭。症状可因病情轻重而反应不同。重者可引起痉挛、脱水、休克甚至死亡,多见于老人、婴儿和体弱者。病程一般为3 d~7d。
3.4必要时可测定沙门氏菌分离株与病人血清的凝集效价,恢复期比初期有所升高(一般约升高4倍)。
3.5沙门氏菌检验按照GB4789.4进行。
4诊断
4.1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由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可确诊。
4.2符合本标准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从几个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即使无可疑食品或未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也可确诊。
1.3致病食品:主要为被致泻大肠埃希菌污染的各类熟肉制品及冷荤食品,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等食品。
1.4易感人群:老人及婴幼儿易感。
2临床表现
2.1潜伏期
2.1.1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的潜伏期为1 d~3d,最短10 h~12h。
2.1.2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潜伏期为1 d~3d,最短10 h~18h。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 作者:
———————————————————————————————— 日期:

常见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1重要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的诊断要点
附录1-1食四季均有发生,夏、秋季节(5~10月)高发。
2.1.3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的潜伏期为1d~6d,最短12h~36 h。
2.1.4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的潜伏长,3 d~10 d,平均为 4d。
2.1.5 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ggEC)的潜伏期不详。
2.2 主要症状
2.2.1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是婴儿(2 周~18个月)腹泻的主要病原菌,成人少见。临床表现多为发热、不适、呕吐、腹泻、粘液便(无血),20%左右的婴幼儿有上感症状,病情可持续2周以上,严重者可致死。
2.2.2败血症型:多见于儿童、慢性疾病及免疫力低下者。
症状严重,有高热、寒战、厌食和贫血等。败血症因沙门氏菌侵入血循环引起,可导致多种器官的炎症,如脑膜炎、骨髓炎、胆囊炎、心内膜炎等。
3实验室检验
3.1 从可疑食物中检出与患者粪便或肛拭子中血清型别相同的沙门氏菌。
3.2从可疑食物中检出沙门氏菌。
3.3从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或肛拭子中检出沙门氏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