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马社火


马社火 :是骑骡座马的社火,马背骑有社 火角色,每个角色装有头盔、衣着、脸饰、 道具等齐全精悍的巧妙装饰。 这种社火给人一种驱妖迎春,赛福比美和 打仗行军的威武神奇的感觉,它最富有传 统性和广泛性,清至民国期间,马社火特 别盛行。
5 高芯社火


高芯社火 :陇州民间流传的集体表演艺术, 用钢筋做成高达 5 至 7 米的转动或固定铁 芯等造型支架铁芯上由儿童装扮角色,凌 空表演,千姿百态,玄妙无比。 其特点就是给人以惊险、玄妙、优美、健 康之感,它能引人入胜,百看不厌。

3 背社火


背社火又称挈社火,是春节期间普遍开展的汉族传 统民俗文娱活动,属于陇县社火的一种。表演时由 一身强力壮的小伙化装成故事人物,将背架绑于肩, 让十岁左右的儿童扮成同一故事中的人物利于所背 芯子之上,即形成一组背社火。可谓集汉族传统艺 术之大成,融民族精华于一体。 它最大的特点是把大人背小孩这一习惯动作演变为 汉族民俗文化艺术形式,保留了古朴稚拙的风格, 据专家介绍,在全国各地社火中,背社火陇县一家 独有。陇县现有两支背社火的游演队伍,陇县北关 村背社火以粗犷彪悍著称。主要内容以历史故事为 材料,如赶驾、破洪州、草桥会等。

(二)陇州社火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陇州社火的种类有:疙瘩脸、血社火、马 社火、 背社火(即挈社火)、抬社火、山 社火、高芯、高跷、车社火、秋千、跷板、 舞狮、舞龙、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 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
1 疙瘩脸



疙瘩脸社火是陇县独有的一种社火脸谱形式, 角色取材多是戏曲故事中的典型人物。所谓疙 瘩就是将特制的鸡蛋壳贴在角色的脸上或额头, 夸张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以前这些脸子比较平淡,扮上疙瘩脸后,就 神气多了。我们选择的角色都是一些有个性、 脾气暴躁而又威猛无比的人。” 疙瘩脸谱社火的人物大多取材《封神榜》 《三国演义》《杨家将》和《岳飞传》等一些 历史名著和传说中的人物。比如黑虎灵官、闻 仲太师、纣王,还有关公等。


明清时期,陇州各古庙会戏唱斗台,全县各家社火昼夜不 绝,随场变演,已形赛社火的风习。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陇州社 火表演已达空前,全县200多个行政村共有“社火 会”300余家。规模越来越大,内容更丰富多彩,表演技 艺更加精湛感人。而且一直保留着古朴原始的装扮形式。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陇州社火游演大赛”,传承发 展了民间艺术。


(一)陇州社火的起源及发展

陇州社火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盛于宋、明、清 时代。 据陇州旧志载,早在秦汉时陇州民间就有“百戏” 游演活动。公元前209年,古陇州人根据黄公伏 白虎事编演“角抵戏”《东海黄公》。公元前81 年,汉昭帝始元年至十三年,陇州有“每以正月 望夜,充街塞陌,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 面,男为女服,诡状异形,以秽缦为欢乐,内外 共观,兽不相避”的记载。

血社火,是以表现血腥恐怖为特色的一种社火形式。它的特点是奇特、 神秘、恐怖、快活。 比如有大铡刀劈入脑门、满脸血流而显其血腥,但其实它为惩恶扬善 之意,百姓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据原民国陇县警察局职员马静 夫遗留资料记载及现在阎家庵村血社火第五代传人梁有和介绍,陇县 血社火起源于民国,还有一段神奇的传说。民国初年,有一个以走江 湖、耍把戏、卖刀疮药为生的河南偃师籍人魏世杰来陇途径宝鸡香泉 时,被吴山土匪劫持到吴山,抢去了钱物,还被打得遍体鳞伤。后魏 世杰逃了出来,贫困交加,身患重病,讨饭流落到了阎家庵村,在奄 奄一息之际,被村上好心的乡亲们收留并看好了病。老人感激万分, 但无以回报,临走时就把随身携带的一个袋子留了下来并向村里人暗 授机密,说这样能驱灾避难,保佑村子平安吉祥。老人走后,村里人 打开袋子一看,里面装的是一些刀、斧、剪等买药钱耍把戏的器具, 联想老人所授机密,村里人明白了,原来老人是要他们拿这些东西惩 善扬恶、威慑土匪,保村子平安,以此报答他对村里人的感激和消解 对吴山土匪的仇恨。于是,以惩善扬恶为内容,对坏人斧劈刀砍、锥 刺矛戳为形式的血社火就开始装扮出来了
6 高跷社火

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 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 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是一种 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高跷高度不一,高跷低的低至数寸,高的高至七 八尺,平时,高跷以四尺左右的高度为多见。 分成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文高跷重于扭和踩, 武高跷以表演特技为主。
2 血社火


血社火是以水浒武松杀西门庆为武大报仇的故事 为题材,表演内容主要以斧子、铡刀、剪刀、链 刀、锥子等器具刺入西门庆和其他坏人头部,使 社火的内容恐怖血腥且十分逼真,故叫血社火。 又叫快活。 取名“快活”有两种意思,一是取《水浒》中地名, 即“快活林”;二是取其意,即铲除了为非作歹的恶 人后人心快活。 “快活”表现的就是《水浒》中武 松为兄报仇,杀死谋害武大郎的奸夫淫妇西门庆 和潘金莲的故事,具有惩恶扬善、威慑恶徒的作 用。


2013年2月21日-23日,中国首届社火艺术 节在陇县举办,届时由中国民协组织山花 奖评审委员会,制定评奖标准,最终评出 了第十一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民俗礼仪 表演奖。 中国民协还将为陇县正式授予“中国社火 艺术之乡”称号。



近年来,随着老艺人们一个个谢世,陇州社火 的传承也前景堪忧。 为了能更好的保留这门艺术,其表演内容被制 成音像资料予以保留,随时都能够原音重现。 陇州社火的传承人也打破了以前的规矩,只要 想学,都给传授。他们也在继续研究,争取出 版相关书籍,使这一代代相传的独特艺术形式 能被更好地传播。 “盼望着这样的年轻人能多些、再多些。”采 访中,不少传承人表达了这样的殷切盼望。
结语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愈来愈重视文化在发展 中的作用,我们年轻一代更加需要民族的、 民间的文化,并把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扬它独有的魅力。
谢谢


8 其他种类

抬社火、山社火、车社火、秋千、跷板、 舞狮、舞龙、耍大头、古参军、竹马、旱 船、刀舞、棍舞、秧歌舞、腰鼓舞等。
(三)陇州社火的传承与发展


2007年,陇州社火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名录。陇州社火是我国保留最完整的 原生态民间文化历史遗存。 2010年上海世博会,确定陇县木锨疙瘩社火 脸谱将在上海世博园A片区的中国馆西侧的陕 西馆内展出。陇州疙瘩脸谱代表性传承人杨秉 权将应邀启程赴沪,在为期20多天的展演中, 杨秉权以现场手工绘制方式演示西府疙瘩社火 脸谱绘画绝活,向参加世博会的全世界游客展 现特色鲜明、魅力无穷的西府民间传统艺术绝 技。


陇县疙瘩社火关键在于化妆。这个疙瘩的原材 料实际上就是鸡蛋壳。根据角色的需要而截取 不同大小的鸡蛋壳,然后用纸将开口处糊起来, 再把鸡蛋壳和扮演者的脸粘在一起。社火人物 的化装和一般的社火脸谱化装没有太大的区别, 鸡蛋壳上也会画上各式各样的线条和造型。只 是在选择扮演者时,要考虑到后期的粘贴,得 找一些脸盘大的、脸较平的人来扮演这样的角 色。 为了粘贴牢固,以便在表演中不掉下来。不用 胶水,也不用糨糊,用的是鸡蛋清!
社火

社火(She huo)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 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 "社火"来历源远流长,史料称:"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 又称:"民间鼓 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南宋· 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 俳谐体三十二韵》)。 原始社会中,人类为战胜野兽而生存,常在猎兽之后庆贺,或聚会扮兽庆贺, 教育后代,树立智、勇、谋各方本领。这是最早的扮兽戏和"村傩"活动。农家 以户族设"堂",以村、堡设"社";与"社"有关的事称"社事",诸如"香火朝山会社"、 "社火会"、"孝义会"、"自乐班会"、"曲子会"、"吃割食"(有地方称吃合食,也有 的县乡称'吃割四',买卖土地写契约,让四邻同意、最后划押写契,四邻不找 麻烦)等等,把各种不同爱好的人组织起来,设会头,订会章,收会(社)员, 交会费,有一定的感召力量和威望,遇有不规行为,也有权力处理。这种会 社,每逢迎神报赛、庆贺集会,必然举行游艺活动,锣鼓火把助威,狮子龙 灯游行,人群相随,显然是"人威"助长了"神威",就形成了"社火"风俗,它与 民间的"香火"还愿风俗(庙会风俗),如同挛生姊妹,正像民俗所述:"社火娱神, 香火娱人"。其含意深邃而味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