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非凡的山西民间社火
那年乡愁——平遥中国年里的社火
那年乡愁——平遥中国年⾥的社⽕在平遥,社⽕⼜称红⽕。
平遥的“红⽕”极具中国民间社⽕的特⾊性。
2007年晋中获批“中国社⽕之乡”,集中展⽰了“中国社⽕之乡”的所有特⾊。
平遥民间社⽕源于秦汉百戏,发展于唐,盛⾏于宋⾄明清时期,是由旧农村祭祀社神(⼟地神)时所演的社戏和春节元宵节期间民间闹红⽕的⽂艺演出活动演变⽽成,千百年来⼀直活跃在⼴⼤的城镇、农村,深受⼈民群众的喜爱。
⼀般除重⼤活动外,每年元宵节是闹社⽕的固定时期。
每到此时,城镇乡村都要在主要街道和⼴场挂彩灯、搭彩楼彩台、装彩车,进⾏各种演出和街头⽂艺表演。
平遥社⽕的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别具⼀格,形式千姿百态,具有粗犷、豪放、古朴、热烈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区域特⾊,显⽰出黄⼟地的⽓魄与精魂,表达着⼈们祈盼风调⾬顺、五⾕丰登的美好⼼愿。
社⽕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狮⼦、龙灯、⾼跷、旱船、抬阁、背棍、背⼸、推车、节节⾼、⽵马、⼆⿁摔跤、腰⿎、地秧歌等形式。
随着近年来旅游的不断发展,“社⽕”形势更加多样化。
狮⼦舞,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也是社⽕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在三晋⼤地上狮⼦舞的渊源很深,⼤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舞了。
唐代以后,狮⼦舞兴盛起来,规模也宏⼤起来。
在阵容上,不但有了⼤狮⼦、群狮和狮⼦郎的表演,⽽且还增添了⼩狮⼦的表演。
狮⼦舞发展到现在,形成了“⽂狮”、“武狮”两种表演。
龙灯,起源时间很早,汉代《春秋繁露》上,已有关于龙舞的记载。
唐宋以来,不仅不少地区有舞龙祈⾬的风俗,并成为节⽇社⽕中主要队伍。
我们现在玩的龙灯,⼀般⽤⽵、⽊、布等材料制作精制的龙头,再以⽵圈制成若⼲节龙⾝,⽤布围起连接成长达20⽶以上的龙⾝、龙尾,上画龙麟、龙⽖图案。
表演时⼀⼈⽤⽊杆举龙头,⼗数⼈⽤⽊杆分节举龙⾝、龙尾,前⾯有⼀⼈持彩珠⽕球戏龙引路。
在吹打乐伴奏下,舞动龙头,龙⾝随龙头⾛向翻滚起伏,蜿蜒摆动。
⾼跷,俗称“拐⼦”,是民间盛⾏的⼀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两根⽊棍制成跷腿,⼀般在6尺上下,⾼者达1丈2尺。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
契丹故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义县社火摘要“社火”是义县人民为了丰富生活所进行的一系列包括祭祀、庙会、汇演的一种民间聚集活动。
“ 社火”在义县又叫做“九龙十八会”,村民们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集合,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社火”的活动多种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竹马舞和旱船舞。
这两个舞蹈是契丹向汉学习的重要依据之一,展现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关键词:义县社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引言义县位于辽宁省西部,是锦州市管辖下的一座县城。
虽地域狭小但历史悠久,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更是契丹人的故乡。
在这座悠久的历史古城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流传着“社火”这项古老的民间活动。
一、义县“社火”的起源“社火”是义县人民进行的一系列包括祭祀、庙会、汇演的一种民间聚集活动。
“社火”这一词早在宋代就出现过,对于其起源,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是来源于对古老土地与火的崇拜,认为“社火”是依托于人类发展史中的农耕文化。
“社火”在义县又叫做“九龙十八会”,村民们在九道岭镇齐家子村药王庙前集合,展示自己的拿手好戏。
至于义县社火本身和为什么祭拜药王,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具有社火的本质特点,是对神灵祖先的祭祀活动。
[1]据《义县志》“民事志中卷第一册”记载在医巫闾山脚下凌、细河两这岸存在一个古老的民间众会——九龙十八会,众会的历史无人知晓,却当地人代代传承延续至今。
药王庙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建于辽代中期。
据《辽史》记载,辽太祖信奉佛教,曾在北京城内建造天雄寺。
《辽史简编》认为:“近圣宗时,皐太后萧燕之每岁,上月辄不食草茹,大修斋会及造寺。
”因此,义县作为萧太后的封地,多有辽所建之寺庙。
后多数毁于战乱或灾祸,现只存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奉国寺”,即现座落在古城宜州东街的大佛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
药王庙清乾隆十八年( 1755年)复修。
庙内供奉药王、观音、三霄娘娘(即眼光娘娘、送生娘娘、子孙娘娘) 神像。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
山西十大特色民间艺术形式1.花腔鼓2.定襄蒋村3.晋中妈祖信仰4.临猗地台戏5.“四句”秧歌剧6.翅果油熬制技艺7.汾西地灯秧歌8.灵丘制针9.中和节10.迎喜神NO.1花腔鼓花腔鼓是襄汾县赵雄村一带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傩舞。
花庆鼓”是一种流行范围很窄但又影响广泛的民间鼓乐,据查证相关资料和走访当地艺人,其仅为襄汾县赵康镇赵雄村独有。
它以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为一组,依人数多少分成若干组进行表演。
在表演中,所有参与者都各自佩戴不同形象的鬼卒面具,其均无下颌,并依所戴面具形象,配挂红、黑、长各不同的三绺或满把胡须。
在过去除五鬼光头外,判官和其他鬼卒顶两侧均插有形似摺扇的纸花两朵,以示阴间鬼魁,但现在已没了这样的区别,而全部则以方巾裹头。
在表演中,判官和各类鬼卒,形象凶恶狰狞,或立眉瞪眼,满脸横肉;或凶恶阴险,用蓝、绿色涂抹,更渲染得阴森恐怖,令人生畏,故民间“阴鼓”之称,是一种典型而又少见、具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民间鼓乐,曾先后参加了电影《炮打双灯》和中央电视台七套“乡村大舞台”等电影、电视节目的拍摄,在多项民间广场文化表演中获奖,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说起花庆鼓要追溯到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阳寿已尽,阴府判官因感于太宗为国为民之情,不忍世因主而乱,所以私自改了生死簿,为其增加了寿数而触犯天条,依律当诛,但玉皇感其为民之初衷,从轻发落,给予游乡示众。
有一名叫花庆的鼓师,为判官之举所动,回家后苦思冥想,七天水米未进,到第七日子时幡然醒悟,于是操鼓而击,为后人留下这铿锵激昂、节奏明快、独树一帜的精美鼓乐,后世为纪念他起名"花庆鼓"也称“花腔鼓”。
花庆鼓为民间打击乐,表演者使用扁鼓、梆子、小锣、夹板四种乐器,无锣和铙,这是与其他鼓乐队所不同的,另外在表演中还有判官、小鬼等进行仿阴府舞蹈,为节日增色不少。
这一鼓种在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成为当地年节必不可少的表演项目,被看作是扶正祛邪求宁保安的象征。
吕梁风俗文化
柳林盘子会
• 柳林盘子会又称“天官会 会”“小子会会”,是流行于山 西省柳林县县城及城郊穆村一带 的盛大民俗活动,起源于古代搭 活动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三 至十六日,以元宵节为高潮。
柳林盘子会——风俗
盘子民俗活动围绕“盘子”展开,“盘子”是一种制作 非常精美的组合型0 式仿古建筑模型,民间庙宇的高度浓 缩。明代,柳林镇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原始的神棚不能 适应民间宗教信仰活动,开始有匠人模仿唐代之“祭 盘”,将民间庙宇与神像按比例缩小,精雕细刻,油漆 彩绘,易装易拆易保存。这种浓缩的庙宇比用砖木修建 的庙宇造价低廉,一般高约三到四米,分四角、六角, 有单层或双层等多种形式,内分多个神龛,供奉天官、 财神、观音等众神像,一座盘子就成为一处民间祭祀场 所,活动场地可大可小。盘子的外观可以用“缩小的庙 宇,放大的神龛”来形容。活动期间各街巷分段轮值, 张灯结彩、高搭彩盘、遍点社火,或配以秧歌、弹唱, 或佐以转九曲、斗活龙,汇聚十里乡亲,载歌载舞,共 庆节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岚县面塑——传说
相传它可追溯至一个久远的神话故事,当地有一位媳妇很 孝敬公婆,为了给得病的婆婆治病,她历尽艰险,最终成 了一名惠泽乡里的神医,得到乡亲们的尊敬,为了纪念她 的功绩,乡亲们设立了这个贡会活动。故事流传久远,虽 然无据可靠,但却蕴含了岚县人民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
岚县面塑——风俗
山西岚县岚城北街面塑供会是一种古老的民俗活动。相传它可追 溯至一个久远的神话故事,淳朴的民风将其保留至今。它完整地 保留了中国传统信仰,集中反映了民间对真善美崇高追求。与传 统的面塑相比,其摆供场面之壮观、仪式之隆重、形式之独特、 供品制作技艺之精美堪称一绝。每年农历2月19日,集艺术性、 观赏性于一体的面塑艺术竞技盛会在这里展示。 岚城整条北街, 长1000余米的长龙式供台上陈列满由农家集中参展的祭祀面塑 品,供品琳琅满目、场面蔚为壮观。
山西晋中市举办社火活动作文
山西晋中市举办社火活动作文
《热闹的晋中社火活动》
在山西晋中市,有一个特别热闹的传统活动,那就是社火啦!
那场面,真的是绝了。
记得有一次我去看社火,大老远就听到了喧闹的
声音,好家伙,还没到地方呢,就已经感受到那种欢腾的氛围了。
等我挤到前面,那景象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
各种表演队伍依次亮相,有舞龙的,那龙长长的,在人们的舞动下就好像活了一样,上下翻飞,威风凛凛。
还有踩高跷的,那些人穿着特制的鞋子,高高地站在上面,还能走得稳稳当当的,就像在平地上似的,我都担心他们会不会一不小心就摔倒了,可人家厉害得很呢!
然后是扭秧歌的队伍,大爷大妈们穿着鲜艳的衣服,脸上洋溢着灿烂的
笑容,那步伐,那姿态,真叫一个带劲儿。
他们手上的扇子和手绢也跟着舞动,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
我看着看着,都不由自主地跟着他们的节奏晃起了身子。
最有趣的是划旱船,一个人装扮成坐船的样子,另一个人在旁边假装划船,两个人配合得天衣无缝。
他们还时不时地做出一些搞笑的动作,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旁边的一个小朋友笑得都快喘不过气来了,一个劲儿地拍着手。
我在人群中挤来挤去,眼睛都看不过来了。
一会儿看看这边,一会儿瞅瞅那边,感觉每个表演都那么精彩。
这时候太阳照在身上暖洋洋的,再加上周围这么热烈的气氛,我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了。
不知不觉,社火活动结束了,可我还沉浸在刚才的热闹里。
晋中的社火活动真的太有魅力了,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大家在欢乐的氛围中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以后要是还有机会,我一定还会再来好好感受这热闹非凡的社火!。
山西民俗文化
8.平阳木板年画 源于宋朝平阳(古临汾)的木板年画艺术在元、明、清时期得到广泛发展。宋朝灭亡以后,元代统 治者强迫许多印刷工人从南方迁到平阳,使这里成为印刷工业的中心,从而产生了平阳木板年 画。
9.面塑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西的汉族民间传统艺术之一,以糯米面为主料, 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
2.山西民间社火 山西民间社火是中国传统大年—春节期间的民间自演自娱活动,其由来已久、源自上古时期人们 对土地与火的崇拜。社,即 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 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3.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威风锣鼓起源于尧舜时代,兴盛于隋唐。相传公元六一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霍州大战 刘武周部将尉迟恭,以威风锣鼓演兵布阵,一举大获全胜,继而便流传于民间,用于喜庆典礼、集 会、社火、迎神祛邪。
山西民俗文化
———————————————————————————————— 作者: ———————————————————————————————— 日期:
山西十大民俗风情
1.民间剪纸 民间剪纸:民间剪纸在山西是一种很普遍的群众艺术,剪纸就是这样一种扎根民众之间,与人民 生活紧密关联,为千家万户增色添喜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代代相传,年深月久,逐渐形成一套 在审美意味上、艺术表现上较为完整、成熟的程序。
6.炕画 山西有在炕周围墙上作画的习俗。这些画用来装饰房间和保护粉刷的墙壁。炕画内容丰富,从风 景,花鸟,野兽到历史和传说故事。在原平发掘的宋代古墓中发现了与现代炕画相似的壁画,证
明了炕画这种民间艺术至少已有800 年的历史了。
7.刺绣 山西农村的这种手工作品十分普及。各地的刺绣都有它们独特的形式:有的华丽精美,有的庄严 清晰,有的简单精制。刺绣作品有三种,衣服、日常用品和典礼装饰。在传统衣服上,刺绣通常 用来装饰领子、袖子和童鞋、围兜和童帽。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地传承!
山西民间40种民俗文化,几千年的传承!1闹花灯——山西老乡俱乐部闹花灯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
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
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
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2闹红火——山西老乡俱乐部闹红火闹红火又称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
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
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3放烟火——山西老乡俱乐部放烟火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
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
4高跷——山西老乡俱乐部高跷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
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
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5跑旱船——山西老乡俱乐部跑旱船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6跑竹马——山西老乡俱乐部跑竹马跑竹马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汉族民俗活动形式,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
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
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的人数不等,活动形式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
7小车舞——山西老乡俱乐部小车舞小车舞,流传于山西省境内各地,是比较普遍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一般在旧历正月十五左右闹“红火”时表演,也有在其它时序节令中表演。
8挑椅舞——山西老乡俱乐部挑椅舞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
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
9狮子舞——山西老乡俱乐部狮子舞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
踩高跷简介
南沟村民间踩高跷社火简介二〇一五年九月踩高跷高跷,(又名柳木腿)本是民间一种舞蹈形式。
表演者踩着有脚踏装置的木棍(木棍要用河渠柳制作,轻而又柔性),边走边表演,有时还可以跳跃、跌叉。
表演内容以戏剧内容为题材,是以一堂戏主要人物为一幕,人物着装挂衣。
高跷腿也根据人物的形象性格有高有低,高至四尺、低至二尺五寸。
一般可演出多堂剧组。
我们南沟村相传高跷有名,起始于一九三六年(民国二十五年),当时花台子已搭成,秦氏家谱续就,为庆祝花台子落成及献谱特举行的庆祝活动一一踩高跷。
花台子很高,相传十多层楼高,全部靠人工用木料搭制,这在当时非常不容易。
花台子的搭制,充分显示了我们先祖的聪明才智。
花台子每层的四角都悬挂着人们喻说的天灯,周围用芦席遮掩,顶端上又有一个巨大的灯,昼夜长明,据说住在山西的人家都能看到,可谓宏伟建筑。
这一长明灯招募了周围四里八村的人,看高跷的人更多,因为踩高跷的规模大,仅三眼铳就有四十多人,用的火药全靠几辆推土车推运。
踩高跷的开场者大约行止村南巷村头,出高跷的村西南巷寺院大场还没出完,从头止尾约有200米阵容,最后来到村东头,在三关庙旁的大场集中表演,当时场地上还有多名持伞扇的人,全架执事,遥相呼应,这一盛况可谓热闹非凡。
1952年,我村高跷队参加了甘贤乡成立庆典表演。
1964年春,村上为活跃文化生活,由老人、青年、少年扮演角色走了一次高跷,由锣鼓车牵头,走村串户,十分引人。
2004年学校新校址落成庆典,由支部、村委又组织了一次由学生参加的踩高跷表演,人物活泼可爱,动作灵活、精巧。
吸引了许多观众,人们观看后,美饱眼福,为之高兴。
高跷男女老幼皆可参加,既能丰富文化生活,又能彰显民族风俗,确实是一种既美观又实惠的歌舞形式。
新池镇南沟村二〇一五年九月廿九日。
晋中社火节
人们用舞 龙来祈祷 龙的保佑, 以求得风 调雨顺, 五谷丰登。
狮子代 表着威 风勇猛, 能为人 们带来 好运。
彩车是在车辆上 装饰各种图形、 模型,或由人在 上面进行表演的 一种游行用车。
通常可增强现场 气氛,气势雄壮, 灯火辉煌, 使 节日的色彩更加 浓重。
在晚上,大街小 巷都会亮起花灯, 将城市的街道照 得亮如白昼。夜 晚的热闹,比白 天更有一番风味。
在夜晚,空中会 放起焰火,把黑 暗的天幕装点得 五光十色。
晋中社火节就是以如此
独到的魅力吸引着广大 的中外游客。 欢迎Fra bibliotek家到晋中做客,
和我们一起欣赏社火节 的非凡热闹,体味中国 文化的独特韵味。
小花戏是左权县 的独特艺术表现 形式,表演主要 有两种,歌舞和 歌舞剧。最有代 表性的表演是蝴 蝶扇,要求演员 把彩扇舞动得起 伏翩蹬,如同彩 蝶在花丛中飞舞。
抬花轿这种艺术形式很像跑旱船,在没有底
的花轿中站一个表演者,在轿外四个表演者 抬着花轿,随着欢快的节奏翩翩起舞。
舞龙舞狮是我 国各地民俗中 的传统节目。 龙和狮子在我 国代表着喜庆。
旱船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 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装饰上许多彩色的布, 使整个船看起来漂亮非凡。
旱船表演时,有一名“艄公”划桨引船,在
前头带路,做出各种各样的划船动作。而乘 船者在表演中,往往是走快速碎步,这样能 使船身保持平稳的状态前进,犹如在水面上 漂动的船那样,颇为形象地塑造出水面行船 的情景。旱船表演是为了企盼来年风调雨顺, 大吉大利。
社火节起源于秦汉百戏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火节在现代也具有了时代的气息在规模内容档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背棍是一人背后竖一根铁棍举一个演员随着背铁棍演员的步伐起伏铁棍上化装演员就会飘舞起来
观看社火表演感想
观看社火表演的感想
社火表演,这一源自中国古代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深深地吸引了我。
在我看来,社火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生活的展示,一种文化的传承。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一场精彩的社火表演。
社火,这一古老而富有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表演开始前,整个场地已经热闹非凡。
观众们早早地聚集在一起,兴奋地期待着即将到来的表演。
当锣鼓声响起,社火表演正式拉开了帷幕。
舞者们身着五彩斑斓的服饰,手持各种道具,随着节奏跳跃、旋转,展现出极高的舞蹈技巧和艺术魅力。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那段描绘农耕生活的舞蹈。
舞者们通过生动的动作和表情,展现了农民们辛勤劳作、播种希望的场景。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农民们的辛勤付出。
除了舞蹈,社火表演还包括了各种民间技艺的展示,如杂技、魔术等。
这些技艺表演者们的精湛技艺和巧妙构思,让我惊叹不已。
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精神。
观看这场社火表演,我不仅享受到了艺术的盛宴,还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社火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承载着丰
富的历史信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总的来说,观看社火表演是一次非常愉快和难忘的经历。
它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精彩的演出,也让我感受到了社区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相信,这种艺术形式将会继续传承下去,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西的民俗传统文化(山西地方民俗文化有哪些)
山西的民俗传统文化(山西地方民俗文化有哪些)今天给各位分享山西的民俗传统文化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山西地方民俗文化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文库,现在开始吧!本文目录:1、山西有那些传统文化?2、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3、山西当地特色的民俗活动有哪些?4、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山西有那些传统文化?1、戏曲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
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1980年晋查显示,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2、添仓节每年农历正月的二十五日,山西的讲究是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上了年纪的居民习惯在添仓日购米买面,以兆全年丰衣足食。
3、山西锣鼓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特色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取得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
4、面塑山西民间面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手工艺品,在民间叫面花,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久而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
5、旺火生旺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一种历史悠久的风俗习惯,主要以山西为主,有说法认为,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根据煤炭开发使用的历史推断,现代形制的旺火最早可以上溯至汉代,并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故山西北部地区形成了一种生旺火的风俗习惯。
在春节除夕和元宵节时进行。
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塔状,称之为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
-山西山西民俗文化有哪些山西民俗文化有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黄河灯会、太原社火、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威风锣鼓、绛州鼓乐等等。
【中国城市文化】山西历史文化知识大全
【中国城市文化】山西历史文化知识大全【中国城市文化】山西历史文化知识大全山西因为居住在太行山之西因此而得名。
山西是一个具有很多传奇色彩以及传说故事的地方,据说“女娲补天”的传说就发生在山西。
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与炎帝都曾把山西作为活动的主要地方。
店铺带大家一起来了解山西的文化历史知识吧!山西的民族文化:山西是一个多民族分散杂居的省份,除汉族外,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藏族等45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99.7%,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0.3%。
在少数民族中,回族居多,其次是满族与蒙古族。
山西文化:山西的八大文化品牌:“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圣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
山西的民间文化代表:山西民间社火、跑旱船、踩高跷、放烟火、放烟火、跑竹马、小车舞、狮子舞、挑椅舞、龙舞、倒悬花鼓、中黄高台、龙舟舞、太原铁棍和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山西民间锣鼓、山西民间木版画、炕围画、山西民间刺绣、太原曲艺、绛州鼓乐、山西民间剪纸等。
方言文化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
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
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
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
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
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戏曲文化:演变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
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至明代时,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演变出了“蒲州梆子”戏;蒲州梆子后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相结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
清朝中叶,中国戏曲开始了“花部”(即梆子戏)和“雅部”(即昆曲)之争,山西民间赛戏之风也盛行开来,大村镇往往同时邀两个戏班演出,唱“对台戏”。
蔚县民间社火
蔚县民间社火,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它是劳动人民庆丰收、欢度节日和寄托美好愿望的社会性民间娱乐活动形式,俗称“耍红火”。
常见的民间社火形式现存22种。
灯会:是蔚县传统的自发性民间赛灯活动,一般有挂灯、提灯两种。
挂灯是指内燃蜡烛的花灯悬挂于大街小巷、庙门、户首,从而形成一种自然的赛灯形式。
提灯是在春节和元宵节晚会上,大人小孩手提花灯集体游街串巷。
花灯有花鸟灯类、瓜菜灯类、农作物灯类、建工灯类,还有宫灯、福字灯、河灯、对联灯等。
暖泉镇因花灯制作工艺精细、品种繁多被誉为蔚县“花灯之乡”。
摆灯展:兴起于清代,距今约200余年,主要流行于暖泉、桃花、吉家庄、宋家庄和柏树等乡镇,,活动于元宵节前后。
灯盏的制作是用磁盘或小磁碗,内放棉捻食油,放置在圆形小薄木版上,外糊筒状彩条即成。
灯盏摆置在墙头、井台、窗台为摆灯盏。
此外,还有摆灯山、布灯阵,并有平年摆360盏,闰年摆390盏的规定。
灯山一般陈设于庙宇、戏楼前,在竖起的两根木杆,分层横搭数条木板,四周加灯框,形成4米宽6米高的主体,各层横板陈设灯盏,摆出“天下太平”、“人寿年丰”、“天官赐福”等吉祥词语,前面再罩上黄纱布。
布灯阵又称“九曲黄河图”等距设木柱,驾起横杆,形成弯曲行道,各柱安放灯盏,图案可间插一根36尺高的木杆,上挂红灯,游者从入口弯曲转入大杆前,表达传统的“抱抱杆,活一千”的美好愿望。
焰火:分简易焰火和架子焰火,在蔚县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河川地区。
简易焰火是指零星点燃的焰火。
架子焰火又称“点杆”、“响杆”,艺人将多种花炮组合成一个系列装置,通过四方斗、紫金树等支系,利用花炮的不同表现形式,交错有序的燃放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环环紧扣,首尾呼应,场面极为壮观。
树花:又称“打树花”,在蔚县已有几百年历史,流行于暖泉、县城一带。
表演形式是将生铁炼成铁水,保持恒温,打花人用长把木勺舀起铁水甩在城墙上,铁花四溅,形成树冠形的火花。
龙灯:俗称“斗活龙”,在蔚县兴起于元朝,距今约800余,流行于平川地区。
家乡的风俗晋中社火600字作文
家乡的风俗晋中社火600字作文全文共7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家乡的风俗晋中社火600字作文篇1曾把目光放得很远,但家门前一景也值得一看,令人流连忘返。
——题记从家里出发,一路上,赏花儿之娇艳,闻空气之清新,很快就到达了社火公园所在的骆驼广场。
骆驼广场,又称晋商广场,最大的标志物就是广场中央的骆驼群雕塑,走到前去,按捺不住心中的新鲜与好奇,把手放在了骆驼的腿部,丝丝凉意传了过来,带着粗糙的质感,我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的丝绸之路上,商人们牵着驮运货物的骆驼,阵阵风沙袭来,尽管风沙在迷茫中遮挡了视线,他们的脸上还是满脸坚定。
从骆驼雕塑再向西南方向走几十米远就到达了公园的入口,入口处的形状呈半孤形,上面镌刻着晋商发展史,看到尽头时低头看草坪,有一条隐秘的石板铺成的小路,不知通往何处?踏上小路,穿梭草坪,嗅着青草和鲜花的芬芳,我终于看清了小路尽头的目的地——人工湖。
湖面平静,一阵轻风吹过,微波荡漾,荡起阵阵涟漪。
湖边有贪玩的小朋友捡起石头扔了进去“叭哒”一声激起了圈圈波纹,湖水偏绿,想必是拜湖中水藻所赐。
此情此景,不禁让人想起了“湖光秋月西相和,潭面无风镜”这一诗句。
从人工湖的东侧穿过木板桥,则是径直到了铁塑人处,他们形态各异,生动形象。
瞧!那个“男人”鼓起腮帮子,在弄力地吹萧。
那个“老爷”坐在颠簸的马车里,悠哉悠哉地看着车外的风景。
华灯初上,我到达了公园最高的建筑物——塔,塔上点缀着点点灯光,走近一看,挂着一串串灯笼。
好美!不必向往远方的虚无,看看你眼前,家门口就很美!家乡的风俗晋中社火600字作文篇2标题:家乡的风俗-晋中社火我家乡晋中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这里有许多独特的民间传统习俗,其中以"社火"最为出名。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晚上,社火节就会如约而至,热热闹闹地在晋中大街小巷上演着这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盛会。
社火节来临的那天晚上,晋中城里到处张灯结彩,彩旗飘飘,大红灯笼高高挂起。
??震撼全球的山西社火!真红火!
震撼全球的山西社火!真红火!
社火
元宵节是中国人的“狂欢节”。
社火则是这个“狂欢节”当中包括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多种表现形式的一种通称。
在山西各地,都会在这一天尽情绽放出老醯儿的乡土文艺范儿。
让我们一起回味儿时记忆中的年味儿,回想每年元宵节的那份激动!
山西灯会上央视
太谷社火
晋商故里的太谷县,因于数百年晋商文化
的繁荣鼎盛,而流传下了每年正月十五万人空
巷闹社火的传统,由于坚持传统更成为“山西民间文艺嘉年华”的太谷样本。
山西老乡俱乐部派出摄制团队,亲临太谷现场捕捉了很多镜头。
(山西老乡俱乐部、太谷县摄影家协会、太谷纪录存在影视工作室联合录摄。
)
各地社火各地欢
太原
大同大同县
浑源
朔州应县
右玉
晋城
长治
运城
晋中 祁县
左权
寿阳
临汾侯马
襄汾
乡宁
吉县
古县
大宁
永和
吕梁(摄影者:冯帅)。
社火日记400字
社火日记400字
篇一
今儿个去看了社火,那场面,真叫一个热闹!
也许你会问,啥是社火?嘿嘿,社火就是咱民间的一种传统庆典活动。
那敲锣打鼓的声音,震得我心都跟着跳。
我觉得就像过年放的鞭炮,噼里啪啦,热闹非凡。
我看到有人扮成孙悟空,拿着金箍棒,那架势,好像真能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
还有那踩着高跷的,我就寻思,他们咋能走得那么稳,难道是有啥秘诀?可能是练得多了吧。
舞龙的队伍更是壮观,那龙在空中飞舞,活灵活现的,就像真的要飞上天去。
我站在人群里,跟着大家一起欢呼,一起鼓掌。
这时候,我突然想,要是天天都有社火看,那该多好啊!
篇二
哇塞,社火可太有意思啦!
刚到那儿,我就被那浓浓的喜庆氛围给包围了。
到处都是人,挤得我都快喘不过气来了。
你瞧,那扭秧歌的大妈们,脸上笑得跟花似的,也许她们心里正美着呢!还有那划旱船的,夸张的动作,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我就问自己,他们咋这么有才呢?
社火里还有各种各样的表演,我觉得就像一场超级大派对。
有人穿
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戴着奇怪的帽子,难道他们是从古代穿越过来的?
看着看着,我都忘了时间,可能是我太入迷了。
这社火啊,真是让
我难忘,真希望明年还能来看!。
写山西社火民俗的作文
写山西社火民俗的作文《热闹非凡的山西社火》嘿,你们知道吗?在山西,有一个超级热闹、超级有趣的民俗活动,那就是社火!记得有一年春节,我跟着爸爸妈妈去了山西的一个小村庄,亲身感受了那里的社火。
刚到村子口,就听到了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咚咚锵,咚咚锵”,我的心一下子就被这欢快的节奏给抓住了!我迫不及待地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
哇!眼前的景象简直让我惊呆了!只见街道上挤满了人,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一群穿着鲜艳服装的人们正扭着秧歌,他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手中的扇子和手绢像蝴蝶一样飞舞着。
我不禁想:他们是不是经过了好久好久的练习,才能跳得这么好呀?再往前走,我看到了踩高跷的队伍。
那些叔叔们踩着高高的木棍,就像巨人一样。
他们有的扮成孙悟空,挥舞着金箍棒,威风凛凛;有的扮成猪八戒,挺着个大肚子,憨态可掬。
我在心里嘀咕:他们站那么高,难道不害怕摔下来吗?突然,人群中传来一阵叫好声。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舞龙表演。
那条巨龙足有十几米长,全身金光闪闪的。
舞龙的叔叔们可真厉害,他们让巨龙一会儿盘旋,一会儿昂首,一会儿俯冲,就好像这条龙真的活了一样。
我忍不住拍手叫好:“这也太精彩了吧!”这时,旁边的一个小妹妹拽了拽我的衣角,说:“姐姐,姐姐,你看那边还有划旱船的呢!”我顺着她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一艘漂亮的旱船在人群中穿梭。
划船的阿姨一边划,一边还唱着歌,那歌声可真好听。
“哎呀,这社火可真是太有意思啦!”我兴奋地对爸爸妈妈说。
爸爸笑着说:“这可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多少年了都没变。
”妈妈也接着说:“是呀,大家聚在一起,热热闹闹的,才有过年的气氛呢!”看着这热闹的场景,我突然觉得,社火不仅仅是一场表演,它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大家在这欢乐的氛围中,忘掉了烦恼,忘掉了疲惫,只剩下满满的幸福和喜悦。
这不就像我们的人生吗?有时候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是只要我们像社火中的人们一样,充满热情,充满勇气,就能把生活过得红红火火,多姿多彩!我真希望这样的民俗活动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它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闹非凡的山西民间社火
民间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
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在以农业文化著称的中国,土地是人们立足之本,它为人类的生存发展奠定
了物质基础。
火,是人们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远古人们凭着原始思维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具有特殊含义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观念。
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祭把社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人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富的
民间娱乐活动。
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据统计,全省约有 200多种,按其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阁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
锣鼓类,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粗犷为特点,充分展示了黄土高原人民质朴豪放的气质。
秧歌类,有的侧重歌唱如“伞头秧歌”、“小秧歌”,俗称文场秧歌;有的则歌舞结合,以舞为主,俗称武场秧歌。
既有本地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吸收了外地歌舞艺术的特长,如凤秧歌,模拟插秧的舞蹈动作,体现了中国文化兼容并蓄的特点。
车船轿类,以精湛的技巧装饰成各类民间交通工具的形状,表现丰富的时代内容,主要有《小车会》、《旱船》等节目。
山西灯火,其特点是: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灯火的艺术,具有全国各地灯火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发
挥山西地理资源优势,具有独具的地方特色,如旺火,“煤海之光”灯
展,都与山西煤炭生产有关。
模拟禽兽类和模拟鬼神类的民间社火,
以深厚的文化意蕴见长,表现了远古时期人类与自然界凶禽猛兽的斗争,反映了人类对邪魔鬼怪的迷信与敬畏,透过它可以窥视到民间娱
乐由娱神到娱人的发展过程。
武技类有九节鞭、鞭杆拳、剑舞、刀舞、穿心杠、跳火笼、霸王鞭等,以高超的技艺引人。
在晋南最富特色的是阁跷类。
它以道具制作精妙神奇、表演技巧惊险动人而为广大群众喜爱。
襄汾县中黄村的高台,就是其中之一种。
每年春节期间初十前后在本村、邻村表演,从十五起到县城或地区演出。
传说,中黄高台最早也是来源于祭祀,由人装扮成神,先在庙内表演,然后相继走出,串街表演,群众都跟随围观,有时水泄不通,后面的人无法看到。
后来,有人提出把神的扮演者设法固定在木板上抬起,
既增加了表演的立体性,又方便观众欣赏,由此产生了中黄高台。
中黄高台的表演先是锣鼓队在前面开道,接着是许多装饰艳丽的旗伞,后
面才是精彩的高台。
高台一般有八人抬着,铁拐根据表演内容设计,
自然巧妙,出人意料之外。
例如,有的是一个演员伸出手臂,上面站立着另一个演员;有的是荷花高空盛开,一个小孩站在荷花上面左右旋转;有的是一个演员两臂伸开,一手抓着一个小孩的辫子,小孩悬在空中一动不动,还有的是一个演员用手倒托一把椅子,椅子的一条腿上
又站着另一个演员。
高处的演员漫舒广袖,轻轻摆动身体,卜面抬的人稳步向前,密切配合,这些民间艺人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利用人们形成错觉的心理特点,虚实相生,真假混同,把结构奇巧的铁棍绑扎成“空中舞蹈”,令观者提心吊胆,而表演者则神态自如。
表演的内容以
传统戏曲为主,同时也反映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年年有高台,岁岁翻花样。
太原地区将与之类似的艺术形式称为“铁棍”、“背棍”,有的艺人能同时担负三位小演员。
高跷,俗称“拐子”,由舞者踩在木跷上表演,是山西普遍流行的社火形式。
木跷高度不一,有的低至一尺多,有的高达一丈五尺,一般为四、五尺。
高跷有文高跷、武高跷之分。
文高跷用弦乐伴奏,边走边舞,变换各种队形,在街道上表演,舞者有的化装为戏剧人物,既表现历史故事,也表现现代生活,内容丰富多彩,不拘一格。
武高跷用打击乐伴奏,以表演特技为主,襄汾县盘道村,素以高跷表演闻名,木跷高达八尺到一丈,一般在村子中心专门设置场地,每隔二丈远摆一张方桌或条桌,连续摆四、五张,舞者逐个跳过之后,还要大劈叉,观者屏息静观,直为舞者的惊险表演捏冷汗。
浮山县高村、庄里、张家河、火壁一带,也以武高跷著称,表演的特技有“过天桥”、“朝天蹬”、“跌八叉”、“跳桌子”、“跳双凳’等,颇有武术色彩。
垣曲县胡村的高跷,除了磕拐、碰拐、跌叉、跳桌等特技表演外,还有抬二节、抬三节、坐抬、上抬、组合抬等高难抬法,把惊险的表演与优美的造型艺术融合为一体。
武高跷表演惊险紧张,动人心魄,与文高跷的气氛热烈舒缓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