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火:1,旧时村社迎神所扮演的杂戏。

出处:范大成《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自注:“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


2,指同伙。

出处:《水浒传》五十八回:“但来寻山寨头领,必然是社火中人故旧交友,岂敢有失祗应?”
社火含义
“社”,古指土地神,《白虎通义·社稷》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

”郑玄作注:“后土,社也。

”以后为便于祭祀土地神,又称谓社为地域区划小的单位。

《管子·乘马》曰:“方六里,为社。

”即方圆6 里为一社。

以社为单位“击器而歌,围火而舞”,故称社火。

由此可知,从古到今,社火都有祭祀、祝福之意。

社火历史
" 社火" 亦称" 射虎" ,是我国西北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

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

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

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它是随着古老的祭祀活动而逐渐形成的。

远古时的人类正处于幼稚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原始先民们对人类的生死,及自然界星的许多现象如对日月、灾荒等既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不能抗拒,也不可能理解,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来主宰它,于是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

当社会生产由渔猎转入农耕,土地便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于是渴望风调雨顺、农作丰收或驱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动便产生了。

《礼记·!祭法》中载:" 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故祀以为社。

" 这里面还有一个神话帮事呢!相传水神共工的儿子勾龙是社神。

共工长得人脸蛇身,满头红发,性格暴烈好战。

一次他和祝融(传说火神)作战,一怒之下头触不周山,竟把撑天的柱子碰断,顿时天崩地裂,洪水泛滥,多亏女娲炼了五彩石及时把天补好。

勾龙见父亲闯下大祸,心理非常难过,于是把九州大裂缝一一填平。

黄帝见状,便封他为" 后土" ,让他丈量并掌管土地,从此勾龙便成为人们祭祀的社神。

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辩·第一册首序》中是这样记述社的:" 社是土地之神,从天子到庶民立有不等的社。

""…… 乡村祭神的结会,迎神送崇的庙会,朝顶进香的香会,都是社会的变相。

"
追溯" 社火" 其源,它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有着渊源关系。

图腾崇拜在我国历史上经历了极为漫长的时间,原始社会的人们,把本氏族的图腾标志雕刻在石壁、木柱或刺在身上,画在脸上,有的还制成面具,每逢祭祀的时节,人们在身上绘有图腾图案或戴上图腾面具,边击打着劳动工具,边跳着模拟图腾物的舞蹈,狂呼狂舞,祈望所崇拜的图腾能给予他们一种神奇的力量。

到了商周时期(公元前11 世纪- 前256 年),宫廷里就有了逐鬼的祭祀仪式,周代称之为、" 大傩" ,是一种带有巫术性的舞蹈。

《论语疏》称傩为逐疫鬼也。

(乐府杂录)记:驱傩用方相氏,四人戴冠及面具,黄金为四目,衣熊裘,执戈扬盾,口唱巫术咒语,在室内到处乱打,以使鬼惧怕而逃遁。

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这种驱傩由宫廷传入民间,逐渐形成巨大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并加进杂戏表演。

这种古老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陕西等地都要举行盛大的、热闹非凡的社火活动。

社火的历史演变
每当严冬已尽、冰雪初融、春暖花开、大地复苏之时,先民们就杀猪宰羊,用自己获得的劳动果实,祭祀“神灵”,祭祀祖先。

此时,终年劳累的原始先民有了歇息的机会,他们欣喜若狂,就把自己“打扮”一下,在脸上涂上朱砂,把鸟羽扎缚在头上,大喊大叫,狂蹦乱跳。

这便是人类最早的社火。

另据梁中元《陇东采风·社火》记载,陇东民间社火和全国各地社
火一样,从内容和形式上有共同的特点,产生的年代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那时候人们为了祈福消灾、驱恶避邪,“击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风俗通义》)。

传说那位触不周山的共工有个儿子死后变成了瘟疫鬼,到处散布瘟疫,这个瘟疫鬼啥都不怕,就怕响器烟火,故产生了击器而歌、燃放烟火以消灾祈福的民俗。

社火起源于火,发展于社,远古时代,火的出现,结束了人们茹毛饮血的荒蛮生活,人们对火奉若神明。

因此,每遇灾害、瘟疫就“施烟火及作金钢力士以逐疫”。

社火这一活动千秋万代地流传下来,但随着人类的进步,时代的演变,其形式、内容发生了质的变化,新的时代赋予社火以新的内容。

“文化大革命”期间,古代剧目停演,社火也被斥为宣传“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四旧之一,被禁演。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社火这一传统民间娱乐活动才得到恢复。

现时,社火从根本上摒弃了对“神”的崇拜和对祖先的祭祀,纯粹演变成了一种内容健康、形式活泼、名目繁多、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也成为一种新的民俗。

社火的内容
每队社火都有一个仪程官(民间称为说诗的),如春节到到单位或居民家中拜年时,仪程官就随着锣鼓点子说4句一首的祝辞,一般都是因单位性质职能不同或居民家庭的情况不同而现编现说。

社火队的主要项目有:高跷,民间称高拐子,一般用椽材制成长约3尺或4尺的长方形柱体木腿,在上半部约1尺的地方安装一长条(以脚宽为宜)横板,脚踩在横板上,上半部的木腿绑在人体的小腿上。

身着历史戏剧人物服装。

一般扮演的有《断桥》、《盗仙草》、《挑黄袍》、《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包公赔情》等戏剧中的人物。

在强烈节奏的锣鼓音乐伴奏下,做行进队列或场地定点表演。

如表演断桥,由许仙,青蛇、白蛇3人用秦腔调唱台词,加以简单的手势动作。

旱船,用竹子做成船形,再用彩纸或彩绸粘糊,有船姑娘驾船,走碎步,犹如船在海中行走样,由一老翁走在前面,手拿浆板,做摇船样。

跑竹马,用竹子做骨架,扎成马形(也有驴形),以彩绸或彩纸装饰,表演者腰围竹马,宛如骑马一样,男女成双成对,编队穿梭奔驰、跳跃、对唱,乐感强烈,节奏鲜明,气氛热烈。

类似的还有猪八戒背媳妇等。

高芯子,又名高台。

有抬芯子、背芯子、车芯子等多种类形,尤以“车芯子”为多。

一般在小型拖拉机或小型汽车上固定一根或几根丈余长的木椽或铁杆,再在杆的顶端绑成莲花形或其它形状的悬体物,这就是芯台。

芯台上再将一两个或多个扮演角色的孩子固定,着戏剧服装,做简单动作或造型,在行进中表演玄妙、惊险动作。

社火中还有扭秧歌、耍狮子、舞龙、大头娃娃等。

大型社火队由彩旗、锣鼓、狮子、旱船、大头娃娃、秧歌、高芯子等组成。

驻固部队、武警、六九五厂还有安塞腰鼓、威风锣鼓、太平鼓及东北秧歌等表演内容和形式。

[编辑本段]
社火的种类
包括地社火,背社火,抬社火,车社火,马社火,高芯社火,高跷社火,血社火,山社火,狮子舞,唱社火,丑社火等等
地方社火
中国地方民间社火活动的分布:陕西社火、山西社火、正宁社火、河南骂社火、晋中社火、陇县社火、千阳社火、泾川社火、青海社火、永靖社火、大白杨社火、洋县社火、凉州社火、古浪社火、本溪社火、嵩县社火、宝鸡社火、庆阳社火、浚县社火、太原社火、周至县纸社火、张掖社火、庆城社火、西宁社火、平安县社火。

陕西社火
在陕西,社火是芯子、高跷、竹马、旱船、狮子、龙灯等的通称。

是一种靠扮演、造型、技巧取胜的艺术。

它通过各种高难度的动作和严密的构思,让演员扮演成历史人物和现代人物,形成故事组合,给人一种高屋建瓴,惊险出奇的艺术感染力。

特别是这种艺术和秦腔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来源于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魅力。

每年春节,各乡各村,群众自发组织,抬芯子、跑竹马、踩高跷、耍狮子、走村串户,十分热闹。

这种喜庆活动,关中称“ 要社火” ,陕北叫“闹秧歌” 、” 闹红火” ,而陕南则称“ 闹玩意儿” 、“ 耍故事” 。

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即只出柳木腿和平台子。

社火中的精华,是高难艺术芯子,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形状各异的拇指粗的钢筋,约两米高,用色纸在上根指形态做出各种造型的东西,如棉花、果树、纺车、布机,龙、虎等世间百物,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小孩(年龄一般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1 人,多者10 余人。

或并立、或叠置、或横卧、或倒立。

有的双臂摆动,像在行走,有的似荡秋干,高悬在3 丈虚空。

场面惊、险、巧、奇。

社火中的高跷往往成群结队而行。

艺高胆大的,走起路来故意歪歪扭扭,显得摇摇欲倒,让人捏—把汗;有的行走间忽然劈一个双叉,坐在地上撒娇,当别人去扶时,将身子一纵,突然又跳将起来,立刻引来观众一阵喝彩。

跑旱船在陕南十分流行,群众喜闻乐见。

它是由女演员扮驾船姑娘,男演员扮引船舶公,二人载歌载舞,紧密配合。

表演各种戏剧性的情节。

在陕西,耍社火颇具古风,几十面三角形狼牙边的大旗,上书各个乡村之名。

敲上威风锣鼓,锣鼓手少则数十,多则上百。

打锣鼓有一定套数,分老曲、新曲、紧三火等。

老曲雄壮浑厚,新曲悠长明朗,紧三火紧张热烈。

雄旗猎猎,统炮轰隆。

若在街上和其他村的社火队相逢时,讲究礼让。

先到者闪到一边。

后来者先走,这明是礼让,暗则挑战和较量。

鼓声一时大震,都想以气势压倒对方。

各家的社火扮演人物,也以动作、语言、换花样等,使出浑身的解数,吸引观众。

虽然带有竞赛性质,却从不评名次,好坏标准自在群众心里。

山西社火
在山西城乡有一民俗,农历春节不过正月十五,这年就不算过完。

而每年的元宵社火,又是人们在过年的尾声中感到最为热闹、喜庆和惬意的时候。

山西民间社火由来已久。

有考证,主要源于古代人们对大地与火的崇敬。

社,即土地神;火为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

由此民间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并且年年岁岁流传至今。

时光流逝,如今的社火已逐步演变为正月里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

山西的民间社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全省约有二百种,若按形式可分为锣鼓类、秧歌类、车船轿类、高跷类、灯火类、模拟禽兽类、模拟鬼神类、武技类等。

在晋南一带广为流行的高台,其道具制作精妙神奇,表演技巧惊险动人。

高台表演先是锣鼓队在前开道,紧接着是许多装饰艳丽的旗伞,随后才是精彩的高台。

高台一般由八人抬着,铁拐根据表演内容设计,造型自然巧妙。

从事表演的艺人根据一定的物理原理,利用人们形成错觉的心理特点,虚实相生,真假混同,那结构奇巧的“空中舞蹈”,每每令观者提心吊胆,而表演者不慌不忙,神态自若。

太原自古为军事重镇,昔日的连连战争,造就了太原人的尚武乡风。

元宵节时的“武社火”,就是尚武风俗的沉淀和缩影。

元宵节期间,各地城乡举办的灯会,也是民间社火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素有“三晋灯火第一乡”美称的太谷县,每年的灯会都把县城装扮成灯的海洋。

近日当地一些能工巧匠研制出集声、光、电于一体的大型组灯。

此灯高八米,直径六米,灯型别致,灯外有灯,灯中有戏,灯内可容百人,真可谓“天下第一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