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14:保皇派、立宪派和革命派的代表,观点及分歧对比——通信三班第一小组

合集下载

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内容

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内容

革命派与改良派辩论的内容
一、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内容
1905年至1907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分别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论战。

这场论战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展开:
第一,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

这是论战的焦点。

改良派认为革命会引起下层社会暴乱,中国只可改良、立宪。

革命派认为革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革命就是为了建设。

第二,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改良派认为中国国民“民智未开”,根本没有享受民主权利、当“共和国民”之资格。

革命派指出革命本身就是启发民智的方法,“民智未开,即以革命开之”。

第三,要不要社会革命。

改良派反对土地国有,反对平均地权,竭力美化封建土地所有制。

革命派指出必须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把土地收归国有,以解决民生问题。

二、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意义
这场论战以革命派的胜利告终,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

第二,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

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英国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

英国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

英国革命时期政治思想的特点第一,财产权是各种政治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革命时期的政治思想家都强调必须确认私有财产权,认为私有财产是政治国家的基础,把不得任意侵犯财产权作为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第二,自由思想是政治思想的主流。

在革命时期,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们积极倡导自由思想,反对各种封建束缚。

第三,君主立宪制是资产阶级政治主张的中心内容。

革命中代表新贵族和大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家,一般都把君主立宪制看作是理想的政治制度,不主张彻底推翻王权,只是要求君主服从国会的权威。

主要的政治思想派别1 .保皇派。

保皇派是代表封建贵族利益的政治派别,主要代表人是罗伯特·菲尔麦。

菲尔麦于 1646 年写成了《论义权制或国王的自然权力》一书,为行将崩溃的英国君主专制制度进行狂热辩护。

他在该书中提出,王权来源于义权,王权是绝对的,君主的意志高于法律,人类生来便是奴隶,是没有任何自由的,因为人类生来就从属于他们的父亲。

既然人类并非生而自由的,因此人类也就没有选择政府形式的自由。

专制君主制是上帝选定的,除专制君主制这种政府形式外,其他任何形式都不可能存在主权。

2 .长老派。

长老派是在清教运动中产生的政治派别,代表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的利益。

他们反对国王凌驾于教会之上,主张由教徒推选“长老”来治理教会。

在政治上,他们并不反对国王在世俗事务上的专制权力,他们害怕人民起义,甚至不承认人民反抗国王的暴政是正当行为。

他们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主要是主张宗教改革而不是政治变革,在反对封建的政治斗命中他们显得十分保守而又动摇不定。

3 .独立派。

独立派是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和中等新贵族利益的政治派别。

他们要求每一教堂、每一教派都能独立自主,由教徒自己管理,教徒们可以自由解释《圣经》,不受主教干预。

在政治上,他们要求自由、平等,倾向于废除君主制,建立一个基于有财产资格限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独立派的著名思想家是弥尔顿和哈灵顿。

4 .平等派。

高三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高三历史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思考导学】1.为了应付严重的危机,清政府在20世纪初进行怎样的政策调整?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和“预备立宪”。

新政不但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反而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预备立宪的最终结果证明该活动是一场骗局,导致了立宪派内部的分化,一部分人倾向革命,也造成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新政和预备立宪的结果,说明清政府已到了穷途末路,无可救药。

2.为什么说“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答案:清政府实行“预备立宪”的真正目的并不是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而是为了遏制革命形势的发展,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

1911年,清政府裁撤军机处,设立责任内阁,在13个内阁成员中,皇族占7人,这就从实践中表明“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

3.武昌起义成功后,封建军阀黎元洪为什么能当上革命政府的都督?为什么立宪派、旧官僚能够控制大部分地方政权?答案:黎元洪之所以能当上革命政府的都督,从客观方面来看,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等革命领袖均不在湖北,湖北文学社、共进会的领导人有的遭到杀害,有的受伤,有的逃亡;从主观方面看,革命党人错误地认为,军政府首脑应由社会上有“资望”的人出任,才能号召群众。

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立宪派和旧官僚控制了大部分地方政权,一是因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他们同封建势力相妥协;二是因为各省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纷纷投机革命。

【自学导引】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1.历史条件(1)物质基础: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和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团体的建立和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

(4)群众基础:收回利权运动的不断高涨。

2.革命时机的成熟——清朝统治危机的不断加深(1)清末“新政”的实施,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更促使人民群众不断起来反抗。

考研政治近代史中的维新派、保皇派和立宪派

考研政治近代史中的维新派、保皇派和立宪派

考研政治近代史中的维新派、保皇派和立宪派
长按下面二维码即可获取考研冲刺备考资料
 长按下面二维码即可下载考研考前刷题
 磨刀不误砍材工,在考研政治近代史中,有些概念的掌握对于内容学习会有很大帮助。

今天,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下近代史中的维新派、保皇派和立宪派的一些知识,希望能够对你形成系统框架和理解记忆有所帮助。

 立宪派是与维新派、保皇派
 立宪派是与维新派、保皇派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

因在不同的历。

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

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

革命派和立宪派的论战| 2007-6-1 16:21:00 | 来源:孙中山虽然曾经想同逃亡到国外的康梁一派合作,但在看出合作不可能的时候,光绪三十年(1904年)孙中山断然指出:“革命、保皇二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并且说,在他和梁启超之间,“一谈政事,则俨然敌国”②。

另一方面,梁启超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到了一趟美国,回到日本后,标榜自己“宗旨顿改,标明保皇,力辟革命,且声言当与异己者宣战”③。

他明确宣布以反对革命为自己的任务。

到了1905年,同盟会成立,在日本出版机关刊物《民报》,比较有系统地宣传革命的主张。

康、梁的保皇党则随着清朝朝廷宣布“预备仿行立宪”而起劲地鼓吹君主立宪的好处。

这样,在1906年到1907年间,一方面以《民报》为主,一方面以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为主,展开了一场革命派和立宪派之间针锋相对的辩论①。

当时在香港和在国外各地如新加坡、檀香山和美国的旧金山,也都有保皇派的报刊和革命派的报刊相互论争。

在国内,主张立宪的报刊能够公开出版发行,而革命派只能秘密传布他们的出版物。

在戊戌维新运动中,也有过一场辩论。

维新派以新生的锐气在思想上压倒了封建主义的洋务派和守旧派。

时间只过了不到十年,当年的维新派,也就是此时的立宪派,实际上成了封建主义的同盟军。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和主张虽然有许多弱点,但是总的说来,他们是要把中国按照历史发展的轨道推向前进,他们在同立宪派的辩论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这个胜利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已成为思想和实践上最先进的一个政治派别。

这场论战的中心问题是要不要用暴力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建立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

这在实质上涉及到所谓“国体”和“政体”的问题。

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这个国体问题,从前清末年起,闹了几十年还没有闹清楚。

其实,它只是指的一个问题,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至于还有所谓‘政体’问题,那是指的政权构成的形式问题,指的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

中国资产阶级的几个政治派别及主张

中国资产阶级的几个政治派别及主张

中国资产阶级的几个政治派别及主张1.洋务派:在中央以公亲王奕诉为代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

2.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因循守旧、盲目排外,仇视一切洋务,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

3.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批判因循守旧思想,主张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开国会,设议院。

4.保皇派:1899年康有为建立保皇会,以保救光绪,实行君主立宪,反对革命为宗旨。

1905年——1907年,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使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保皇派势力削弱。

5.立宪派:1905年,清政府打出“预备立宪”的招牌,得到国内以张骞为代表,国外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支持。

他们既反对清政府的现状,要求有所改革,又反对革命,主张君主立宪。

“预备立宪”骗局暴露后,立宪派开始分化,辛亥革命时,他们中的大部分服从革命,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又向革命派进攻。

6.革命派:属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为思想武器,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但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黄兴、宋教仁)7.地主阶级抵抗派:新思想萌发,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长技——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代表人物有林则徐、魏源、龚自珍等。

8.激进民主主义者: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有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他们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二〇一〇年八月十八日星期三。

反思:晚清“立宪”为何输给“革命”

反思:晚清“立宪”为何输给“革命”

反思:晚清“立宪”为何输给“革命”清末立宪与革命的赛跑中,前者输于后者,令人扼腕,因为接踵而来的就是灾祸不止的社会大动荡。

邵建的《革命遏制立宪》和《立宪派的民主路线图》令人获益匪浅,但仍应进一步追问:立宪为何被革命遏制?一个美好的“路线图”为何没能实现?谁都没想到武昌起义两声枪响就使大清王朝轰然坍塌,远在美国科罗拉多的孙中山第二天才从报纸上得知此事。

偶然“两枪”即使一个王朝覆亡,亦说明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已经根本动摇。

自1894年夏孙中山上书李鸿章,阐述改革观念被拒后,立即走上了激进革命的道路。

1895年底他发动的“广州起义”失败,1900年底,他又发动了“惠州起义”,用他自己的话说,前一次,举国舆论“咒诅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五年之后已“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

”而这五年中,清政府并不是越来越开明、宽容,反而越来越愚昧、专制:先血腥镇压了温和的维新变法,又为了慈禧的一己之利而以全民族的灾难为代价向“万国”宣战。

在巨大压力下,清廷终于在1906年9月1日宣布进入预备立宪阶段。

对此迟来的顺应民意之举,国内依然万众欢腾,一些大城市甚至张灯结彩,敲锣打鼓,学生、市民、绅商集会、游行、演讲表示庆贺,这说明,广大民众、尤其是绅商阶层根本不希望、不喜欢革命,而是支持立宪。

但清廷并不珍视民情民意。

在立宪原则上,它对权力的垄断甚至超过了日本的明治宪法。

结果连温和的立宪派都极表反对:“政府宁肯与人民一尺之空文,不肯与人民一寸之实事”,开始号召“人民与之争者,宜与争实事,而不与争空文”。

从1910年1月起到 11月止,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地方士绅为主的“立宪派”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国会请愿运动,声势浩大,遍及全国。

但清廷就是毫不妥协,不愿让出点滴权力,拒不开国会,反而采取越来越激烈的手段镇压立宪运动。

这样,在“立宪”与“革命”的“赛跑” 中,支持革命的人越来越多。

本来纯从“道理”上说,立宪派无疑更有“道理”。

立宪派与革命派的论战内容

立宪派与革命派的论战内容

立宪派与革命派的论战内容在中国历史上,立宪派和革命派之间的论战一直是人们高度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近代社会发展中,这种论战越来越激烈。

立宪派认为要打破封建主义,要实行现代化改革,必须采取渐进的策略,而革命派却主张采取突然变革的策略。

这两种观点形成了重大的对立,反映出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解决思路。

在中国近代史中,立宪派和革命派的论战主要集中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

立宪派主张以改良封建君主专制为前提,坚持实行渐进式的政治制度改革。

他们主张建立政治自由、法治国家,推翻封建专制,实行民主政治,尊重公民合法权利。

他们认为,政治制度的改变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应当采取逐步的方法,而不是一步到位的一招制胜的策略。

反观革命派,他们认为以改良封建专制为前提,实行政治制度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的发展中的问题,而应当采取突然的变革的策略,即进行一场彻底的革命,以实现民主和自由的政治制度。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带来的各种恶劣现象,推动中国发展走向现代化。

此外,立宪派和革命派在论战中也有关于人民民主管理的问题。

立宪派认为,政治制度改革意味着一种理想的民主政治,而一个民主政治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管理的机制,他们主张以政党的形式凝聚、发挥人民的力量,实现政治上的参与和发展。

而革命派则以更加激进的方式理解和实现民主政治。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彻底的变革,才能实现人民的自由自主,实现真正的民主管理。

在经过一系列论战之后,中国近代以来政治制度改革是基于渐进改革理论,而人民民主管理则是基于突变革理论。

虽然立宪派和革命派之间的论战使政治制度改革和人民民主管理的进程更加复杂,但它们同时也起着促进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立宪派和革命派之间的论战,是中国实现政治制度改革和人民民主管理的基础理念,它为中国近代以来政治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立宪派和革命派之间的论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政治发展。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辩论始末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辩论始末

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辩论始末公管A1101班马小彤 2011017238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至三十三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展开了一场革命与改良的大辩论。

一、主要过程:(一)初次交锋: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梁等人逃亡国外,梁启超在日本重建改良派的宣传阵地,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1898年12月)创办《清议报》;又在二十八年创办《新民丛报》。

康有为则于光绪二十五年六月十三日(1899年7月20日)在加拿大建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亦称“保救大清皇帝公司”、“中国维新会”,简称“保皇会”),在“爱国救亡”的旗帜下,反对通过革命办法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是寄希望于光绪帝,祈望光绪复辟,继续推行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因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多次同他们倡议“联合”,都被拒绝。

可是20世纪初,在内忧外患刺激下,知识分子通过清政府对爱国运动镇压的反面教育,日益倾向革命。

改良派从切身利益考虑,在加紧要求清政府实行真正的君主立宪、抵制革命的同时,又将矛头指向革命派,正面阻止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正面辩论: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革命派有了统一的组织和明确的纲领,为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号召:要把三民主义思想“灌输于人心,而化为常识”。

据统计,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三年革命派主办的报纸、杂志达60余种,其它革命出版物“无虑百数十种”。

这些刊物都在不同程度上阐述了同盟会的主张,《民报》则更为系统地阐述了三民主义思想,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供不应求。

对此康、梁十分恐惧,公然宣称“今者我党与政府死战,犹是第二义,与革党死战,乃是第一义。

”梁启超以《新民丛报》为阵地,连续发表文章,诋毁同盟会政纲。

改良派的活动,成了民主革命的巨大障碍,孙中山立即组织革命派进行有力的回击。

这样,以《民报》和《新民丛报》为中心阵地,革命派和改良派在国内外的20多种报刊先后都投入了论战。

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内容:
第一,要不要革命。

保皇派认为清政府实行的是“仁政”,今天的政府仅是“太后、荣禄一等人之罪”。

中国只能行君主立宪,不能用暴力行民主共和。

革命派批驳了保皇派的种种谬论,指出清政府投降卖国,已经变成了“洋人的朝廷”,只有唤起民众,推翻清政府及其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政体,才能救中国,坚持暴力革命的思想。

第二,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保皇派认为中国人民“民智未开”,中国不是“政府恶劣”,而是“国民恶劣”。

在中国“与其共和,不如君主立宪,与其君主立宪,又不如开明专制”。

革命派认为不是民智未开,而是民智大开。

要开“民智”,必以革命开导之。

“欲救中国,惟有兴民权,改民主。

”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及民主共和的思想,是世界人民也是中国人民普遍的要求,只要推翻了清朝政府,中国必然走向民主共和的道路。

第三,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保皇派对平均地权大肆攻击。

革命派指出地主依靠土地,徒手坐食,不给社会生利反而分利,不利于社会发展。

只有实行土地国有制,才能解决“贫富悬隔”之害,才能发展生产,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1907年8月,《新民丛报》被迫宣布停刊。

革命派获得胜利,使革命思想盛行于中国,促进了革命形势的发展,为迎接革命高潮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意义:
保皇派和革命派论战的最重要的意义是人民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礼,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毛概论文: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毛概论文: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论文漳州师范学院学年、学期:2012-2013第一学期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题目: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班级:学号:姓名:瑾成绩:近代中国革命与改良的争论瑾[摘要]近代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雨,外有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内有封建势力的残酷统治和镇压,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就是在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登上了历史舞台。

无论是革命派还是改良派,他们都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为此,他们产生了争论。

[关键词]近代中国;革命派;改良派;争论近代的中国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几近亡国。

中国的近代史是用血与泪书写的一段苦难史,也是一部饱尝帝国主义侵略和欺凌的屈辱史。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百年时间里,在中国的土地上,经历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压迫和反压迫的历史的事件,它们如实的记载了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统治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自主和主权的完整,促进经济的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他们分别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和以共产党为主要代表的广大无产阶级革命派。

他们都希望在中国实现其政治理想。

因此,他们进行不懈的争论。

一、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和他们的政治主张(一)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兴起和政治主张“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1]50以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为主要代表资产阶级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他们坚决主张中国走改良道路。

他们主张把学习的内容从“器物”上升到“制度”的阶层,不断要求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且要求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解放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上思想解放运动前期中国近代前期先后发生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给近代中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下面从背景、内容与影响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联系比较,从而总结其规律性认识。

(一)背景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中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进一步传入。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同盟会成立以后,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保皇派,极力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社会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革命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思想武器: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3.新文化运动政治上:列强加紧侵华,北洋军阀统治黑暗;经济上: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

由此可见,中国近代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抉择。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近代的仁人志士代表不同的阶级,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提出挽救危机的思想主张。

其中,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并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成为维新思想的传播和新文化运动重要背景。

(二)内容1.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论战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问题。

2. 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论战A.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政府,B.要不要要实行民主政治,C.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

3.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就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就文学。

后期: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从内容上看: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其实质是追求民主和科学。

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由“制度层次”(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转向“思想文化层次”(新文化运动)。

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报刊的两次大论战

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报刊的两次大论战

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报刊的两次大论战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报刊的两次大论战□桂栖鹏赵晓兰摘要: 辛亥革命前夕发生于美洲、南洋地区的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报刊之间的两次大论战,是中国报刊史上的重要篇章,它打破了保皇派在这一带华侨中一统天下的局面,为辛亥革命的发动并最终取得胜利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

关键词: 美洲南洋革命派报刊保皇派报刊大论战--------------------------------------------------------------------------------辛亥革命前夕,在美洲、南洋地区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报刊之间发生了两次大论战。

通过第一次论战,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派的转变,保皇派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初步的传播。

通过第二次论战,保皇派气势一落千丈,民主革命思想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的发动并最终取得胜利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

一、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报刊的第一次大论战这次论战发生在同盟会成立前,主战场在美洲。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亡国外,从变法维新转向保皇。

1899年7月,他们在加拿大成立保皇会,随后在南洋、美洲、欧洲、澳洲等地设立了170多个分支机构,会众以数十万计。

仅美洲就建立了78个分支机构,旧金山一地就有近万名会员,占当地华侨总人数的1/3强。

各地保皇会都把创办报刊作为重要任务,进行保皇立宪的宣传。

保皇派的主要骨干,几乎都投入了办报活动,仅美洲和南洋地区,保皇派就新办和控制了30多家华文报刊。

保皇派的主要报刊有1899年5月创刊于新加坡的《天南新报》, 1900年4月创刊于檀香山的《新中国报》(梁启超任主笔),1899年徐勤等人将1892年创刊于旧金山的《文兴报》改组为保皇派报纸,徐勤、梁启田等担任主编,欧榘甲也担任过编辑工作。

此外,还有创刊于旧金山的《金港日报》,创刊于马尼拉的《益友新报》等。

这些报刊都以歌颂清帝变政为宗旨,鼓吹要救出“舍位忘身而变法”的光绪皇帝,实行君主立宪,大张旗鼓地进行保皇和政治改良的宣传,维护清朝皇帝和封建君主制度。

关于资产阶级政体的几组比较

关于资产阶级政体的几组比较

关于资产阶级政体的几组比较关于资产阶级政体的几组比较:君主立宪制资本主义国家以君主(皇帝、国王)为世袭的国家元首,君主拥有某些最高权力,但其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的限制,资产阶级按君主地位和权力的大小,君主立宪政体可分为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是指以议会制为最高立法机关和最高权力机关,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的政体(如英国) 。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是指,国家虽然也制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但君主仍然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是权力中心和最高实际统治者的政体(如德意志帝国)。

共和制是一种民主的国家管理形式,现代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的国家都采用这种政体。

它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或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限制的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共和政体。

依据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的关系不同,又分为议会制、总统制(美国)、半总统制(法国)和委员会制。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德国的君主立宪制相同点:⑴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是以法律形式确立的君主立宪制的政体⑵形式上都有君主、首相和议会,实行三权分立(3)国家元首都是君主,实行世袭制,并任期终身(4)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5)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⑴国家元首的地位不同:英国的元首国王,只是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无实权。

德意志帝国的元首国王,集立法、行政、司法、军事大权于一身,拥有实权。

⑵政府首脑的产生方式和地位不同:英国政府的首脑是首相,由议会选举的多数党的领袖担任(由议会选举产生),握有行政权,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而德意志帝国的首脑虽是首相,但由皇帝任命,听命于皇帝。

⑶政府与议会的关系、议会的地位不同:英国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是国家政治活动的中心,掌握国家主权。

首相和内阁(政府)对议会负责。

而德意志帝国的议会置于皇帝的权力之下,皇帝是权力中心,议会不是权力中心,议会仅有立法权,对政府(首相和内阁)及皇帝没有监督权,首相不对议会负责,仅对皇帝负责。

立宪派、保皇派等的区别

立宪派、保皇派等的区别

主题:
戊戌变法运动试题保皇派,立宪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有何不同?其中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是哪些?
内容:保皇派,立宪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有何不同?其中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是哪些?主题:保皇派,立宪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
内容:
保皇派,立宪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有何不同?其中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是哪些?
洋务派: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李鸿章等为代表,代表地主阶级利益,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国家的富强,他们领导了洋务运动。

维新派:产生于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救亡图存,他们领导了戊戌变法。

保皇派、立宪派是与维新派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改良势力。

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争论的着重点不一样,依次形成三个不同阶段的名称:戊戌变法时称维新派,戊戌政变后称保皇派,日俄战争后称立宪派。

革命派:产生于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主张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他们领导了辛亥革命。

新军:甲午中日战后,清政府为加强陆军力量,下令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提督聂士成、温处道、袁世凯等编练新式陆军,“习洋枪,学西法”,史称新军,全称“新建陆军”。

这支军队的特色是完全使用西式的军制、训练以及装备,一切依照德日制度,由德国人为主的洋人教习,是清朝最后一支有战斗力的正规军。

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

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

评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林增平辛亥革命时期的立宪派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

它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利益的革命派之间关系的变化,以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对革命的向背为转移。

从1905年同盟会成立起,到1913年二次革命止,两派经历了一个“对立——联合——分裂”的过程。

剖析了这一过程的始末和因果,就不难对立宪派人作出公允的评价。

从对立趋向接近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要是依赖政治上、经济上封建性联系而得以获致比中下层较大较快的发展。

他们一方面对清王朝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和政策很有抵触,一方面则竭力要让这个王朝得以存在,使自己所借以增殖资本的封建权势不致消失。

所以,他们希望清政府着实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立宪新政,反对以推翻清王朝为主旨的民主革命。

为此,立宪派人掀起了大规模的立宪运动,其中轮番举行的国会请愿是这一运动的主要形式。

但是,他们完全失望了。

就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来说,立宪派搞立宪运动是错误的,是有罪过的。

因为,立宪运动是在同盟会已经建立,革命形势正加速发展,革命派也以实际行动表明有能力在全国范围内鼓动反清浪潮的情况下连续发生的。

这时,反清革命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而清王朝,则不管立宪派人如何“匍匐都门,积诚罄哀”地反复请愿,却始终把“预备仿行宪政”作幌子,去加固专制主义的统治。

辛亥武昌首义和胜利和清王朝的倾覆,证明了革命派是正确的,反对革命的立宪派犯了历史性的错误。

所以,对立宪运动是不能加以肯定的。

搞立宪运动是立宪派人全部活动中的主要内容。

除此之外,他们还从事过其他一些活动。

象倡导收回利权,反抗帝国主义掠夺中国资源的斗争,就是应当称道的。

特别是由他们带头闹起来的保路运动,更具有明显的反帝爱国性质和重大意义。

在推广科学技术、兴办教育和出版等文化事业方面,立宪派人作出的成就也是不能忽视的。

即使那旨在抵制革命的立宪请愿,也多少产生了宣传救亡图存,启发人们厌弃封建专制、向往议会民主的作用。

因此,全面地衡量功过,立宪派人除了因搞立宪请愿理当严加谴责外,其他方面是不宜完全否定的。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清末新政和立宪运动

对清末官制改革的评价
清末的官制改革,借鉴了西方的“三权分 立”的主张和文官制度的某些经验和做法,对旧 的官制作了较大的调整和改变。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种改革是有利于提高国家机关的工作效能,为 实行预备立宪奠定基础。但是,清末官制改革的 主要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对行政权 的控制。载泽在《奏请宣布立宪密折》中说过: “宪法之行,利于国,利于民,而最不利于官”, “盖宪法既立,在外各督抚,在内诸大臣,其权 必不如往日之重,其利必不如往日之优”,反过 来说,实行立宪,改革官制的目的,也就是要削 夺大臣的权力,尤其是削弱地方督抚的权力,加 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以及地方对中央的责任。
第一部分:正文“君上大权”
1.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2.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3.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 而未奉 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4.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国 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议员,即与齐民无异, 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5.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 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6.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君上调遣全国军队,制定 常备兵额,得以全权执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 预。 7.宣战、讲和、订立条约及派遣使臣与认受使臣之权。国 交之事,由君上亲裁,不付议院议决。
预备立宪的内容
预备立宪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行政改革,包括司法改革、教育改革, 其核心是官制改革; 二.设立议会; 三.实行地方自治。 关于官制改革与预备立宪的关系,在清 廷关于立宪的“上谕”中这样说过:“目前 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 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故廓清积弊,明 定责成,必从官制入手,应先将官制分别议 定,次第更张”。

维新派、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异同

维新派、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异同

维新派、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异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立宪派及革命派先后登上历史的舞台,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学习过程中,应加以比较、分析,找出异同。

维新派与立宪派:相似之处:①从渊源关系上看,清末立宪派是19世纪末维新派的延续和发展,大部分清末立宪派人士是由维新派演变而来的,都属于民族资产阶级的上层,与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都主张在维持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改变政权的组织形式,即实行君主立宪的办法实现其参政议政的目的。

②都不愿也不敢发动群众,甚至仇视人民革命。

③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都注重用教育等手段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发展、人民思想的解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不同之处:①进行改革的背景不同,因而其改革的目的存在一定的差距;维新派变法主要是发展资本主义以抵制外来侵略,挽救民族危亡;而清末立宪派则主要是抵制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以维护他们自身的既得利益。

②维新派一直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为己任;而清末立宪派在看穿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是一场骗局后,其中一部分人走上了与清政府直接对抗的道路,20世纪初他们掀起的收回利权的运动有力地打击了清政府,客观上配合了革命派的活动,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③二者的组成成份有一定的不同:维新派主要是资产阶级上层、开明地主及知识分子,他们力量弱、基础薄,故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有限;而立宪派,除了上述成员外,还有一部分是清政府要员,他们操纵中央和地方的实权,影响颇大。

维新派、立宪派与革命派:相似之处:①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都对清朝的统治不满,要求改变这种现状。

②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③都学习和传播了西方的思想文化。

④立宪派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革命派的活动。

不同之处:①维新派、立宪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而革命派则要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保皇党与革命党的斗争

保皇党与革命党的斗争

保皇会与革命党人的分歧及原因探讨辛酉政变后,康梁等维新党人流亡海外,于1899年在加拿大成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简称保皇会)。

孙中山亦早在1895年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

保皇和革命党人在清季十余年间论争不断。

本文试图厘清两党之间的分歧,并初步探明其背后之原因。

早在戊戌变法之前,革命党人与后来被称为保皇派领袖的康有为就有过会晤:当时有人对我说:“康圣人到了”。

康有为系志大言大的人,我们久欲延揽他同办大事,我想在那年的春天,我和孙先生特地到广州去找他,没有见着。

这一次我到上海,竟能同他住一个栈房,我当然要去见他了。

①据陈少白记载,那一次他与康有为及康的学生梁启超交谈了几个钟头,康有为也颇为赞同他所说的“现在中国的情况,已很危急,满清政府,实在太不行,非改革一下不可”②。

然虽都旨在改革,他们此后走的却是两条道路了。

一、两派之分歧康梁流亡国外创立保皇会,从此保皇会在海外活动十余年,影响甚大,因而与同样以海外华人为主要根基的革命党发生冲突,这些冲突集中反映在两党的论战上。

他们争论的首要问题是:是否尊清帝。

保皇党自然以保皇为第一要务,其于1900年制定的《保皇会草略章程》中,第一条即曰:本会专以保全中国为主。

盖中国危弱,欲保身家非保国不可,欲报中国非保皇上复位不可,故本会名保皇。

③他们将希望寄托于被囚禁的光绪帝,视慈禧与荣禄为第一大仇敌:我圣主一复位,则以中国之君权,雷厉风行,期月三年,中国已可自主矣……(皇上)以爱民之故,不忍坐视那拉后之日日卖鬻,乃舍身起而取权变法。

夫岂不知变法取权,必不见容于那拉荣禄,而致废弑哉。

④他们号召义士能同心发愤以救光绪帝:若我义士能如日本,则皇上复位久矣……然则欲救皇上,亦必先去篡废之贼,斯贼一去,则上位立复,新政立行、中国立救,而吾四万万同胞身家性命立赎矣。

⑤在保皇会成立后言论中,亦可见对此一宗旨的解释:总之,今日若能救皇上,则诸贼自除,敝国自定,贵国即有大德矣。

⑥本会以保皇为宗旨,苟非皇上有变,无论如何万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 似 之 处
保皇派与立宪派
1.两个派别都属于资产阶级上层,都想在中国走 君主立宪的道路,主张在维持清王朝统治的前提 下,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改变政权的组织形式, 即实行君主立宪的办法实现其参政议政的目的。 2.对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共和制都带有仇视。 3.都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都注重用教育 等手段传播西方的思想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发 展、人民思想的解放都起到了推动作用。
4.立宪派反对革命派和支持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 果实,是导致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之处
保皇 派、立宪派、革命派
1.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都对清朝的统治不满,要求 改变这种现状。 2.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专政。 3.都学习和传播了西方的思想文化。 4.立宪派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革命派的活动。
11/28/2014
保皇派、立宪派和革命派对比
11/28/2014
不 同 之 处
保皇 派、立宪派、革命派
1.保皇派、立宪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而革命派 则要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保皇派、立宪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 命派则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 3.保皇派、立宪派反对变更封建土地制度;革命 派则要求平均地权,实行土地国有政策。
11/28/2014
通信三班第一小组
派别的论战
保 皇 派
立 宪 派
革 命 派
革 命 派
• 保皇派、立宪派是与维新派一脉相承的资产阶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中兴 改良势力。因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争论的着重点不 起的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 • 一样,依次形成三个不同阶段的名称:戊戌变法 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中 时称维新派,戊戌政变后称保皇派,日俄战争后 下层的利益和要求。 • 称立宪派。
梁启超
张謇
汤寿潜
11/28/2014
谭延闿
立 宪 派 主 张
既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革,也反对革 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即继续保持以清朝皇 帝为代表的大地主 , 大买办阶级的统治,而只把它 的政权组织形式改变。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 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
11/28/2014
保皇 派与立宪派对比
11/28/2014
再对立
立 宪 派 与 革 命派
革命派主张推行“民权”,立宪派力求伸展“绅 权”。 立宪派认识到中国只能选择共和政体,复辟 帝制必然导致社会动乱,这是他们所反对的。但他们 却以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假共和真专制为满足,只要社 会表面上“安定”就符合他们的政治要求。而革命派 此时也拿不出切合时局的革命纲领,缺乏动员民众的 方案。
11/28/2014
对立—联合
立 宪派 与 革 命派
表面上看,“保皇”和革命二者是截然对立的。 但是,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实行议会民主方面,二者 又有一致性。这就决定着,二者在一定条件下有联 合的可能。清末新政的多项改革,由于清政府的倒 行逆施,特别是在立宪问题上的故步自封,逼迫立 宪派走上了革命道路,形成了两派殊途同归,凝结 为推翻清政府的合力。清廷正是在两派结合的合力 进攻下覆灭的。
11/28/2014
再对立
立 宪派 与 革 命派
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合作只是暂时的,双方的联合 是建立在共同需要推翻清廷的政治目标上的。随着客 观形势的变化,立宪派和革命派在对待袁世凯的问题 上又分道扬镳了。立宪派虽然在与清廷矛盾不可调和 的基础上,赞成了共和,但立宪派的经济政治利益都 离不开封建势力,并对外国侵略者有一定的依赖性, 而革命派的目的是要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者在 建立什么样的政权的问题上,颇有分歧。
11/28/2014
谢谢观赏
11/28/2014
立宪派 与 革命派 对比
11/28/2014
立 宪派 与 革 命派
立宪派和革命派二者不同的政治主张,取决于 不同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 武昌起义前后,两派的关系,可概括为: 对立—联合—再对立—再联合—再对立。 二者的联合和对立的最终成果是北洋军阀统治 下的假共和真专制的政治体制。
派别的论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保 皇 派
立 宪 派
革 命 派
立 宪 派
20世纪初,随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 的资产阶级上层及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部 分成员由保皇派转化而来,呼吁清政府实行君主立 宪。他们虽然反对革命,但是也反对清王朝的君主 专制,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
11/28/2014
立 宪 派
主要代表人物
11/28/2014
对立—联合
立 宪派 与 革 命派
立宪派和革命派政治目的以及运动方式的截然 不同,不仅有过激烈的论战,而且相互将对方视为 敌对势力。但是,这两派的经济目的基本上是一致 的,都是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振兴中华。 两者政治目的对立的一面主要在于如何对待 “皇权”。立宪派以“保皇”为旗帜,革命派以 “排满”为口号,以彻底推翻“皇权”建立民主共 和国为宗旨。
11/28/2014
主要代表人物
黄兴 孙中山
革 命 派
邹容
蔡元培 章太炎
11/28/2014
革 命 派 主 张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 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 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民族、民权、民生。“驱 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反对封建 主义,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 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通信三班第一小组
派别的论战
保 皇 派
立 宪 派
革 命 派
通信三班第一小组
派别的论战
保 皇 派
立 宪 派
革 命 派
保 皇 派
戊戌变法后失败后,由流亡国外的维新派演化而 来的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以保救光绪,实行君主立 宪,反对慈禧和抵制革命为宗旨。主要代表人物仍 是康有为和梁启超。
康有为
梁启超
通信三班第一小组
11/28/2014
不 同 之 处
保皇 派与立宪派
1.产生背景不同:立宪派的出现是在清朝统治时期, 清政府为解决统治危机抛出所谓的“预备立宪”而出 现的;保皇派,则是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被废 黜后,流亡在外的康有为所组织的 2.历史作用不同:立宪派在清末新政失败后,认清了 清政府的反动面目,转而赞成革命,带有一定的革命 性;保皇派则是从头至尾仇视革命,辛亥革命中反对 革命,民国建立后康有为拥戴张勋复辟,开历史倒车。 3.人员组成不同:立宪派中的代表人物以张謇、黎元 洪等,属于在地方上的实力派;保皇派主要是以康有 为为主,缺乏真正实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