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主要标准
第五讲_中国古代的小说文体
二、笔记小说
(三)、发展:
1、先秦是笔记小说的萌芽时期。作家非有意识地创作小说文
体。
2、汉代是笔记小说的产生与发展时期。存世作品有:《神异
经》、《十洲记》、《汉武故事》、《西京杂记》、《韩诗外 传》、《说苑》、《新序》等 。 汉代笔记小说在内容上有两 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是喜欢叙述神仙道化故事,其二是喜欢叙 述帝王的风流轶事。
(一)、定义 《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传奇小说主要由传记文和志 怪小说发展而来,但题材有所扩展,更为接近现实生活,特 别是爱情故事较多,所以宋人曾以‘传奇’专指爱情题材。 一般说传奇小说的文学性较强,故事情节委婉,人物形象鲜 明,细节描写较多,从而篇幅也较长。作者注重文采和意想, 有自觉的艺术构思。但有些偏重纪实的作品,与传记文相近; 有些神怪题材的作品,又与志怪小说类似。” “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惋欲绝,洵有神遇而 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洪迈:《唐人说 荟·凡例》)
第五讲
中国古代的小说文体
一、概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分类
按照语言,可以分为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
按照篇幅,可以分为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与长篇小
说;
按照文体,可以分为笔记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
说与章回小说。
二、笔记小说
(一)、定义:
1、笔记:一种以随笔形式记录见闻杂感的文体的统
称,同时也被视为一种著述的体式,即指由一条条相
四、话本小说
《太平广记》卷二四八引隋侯白《启颜录》:“白在散官,
隶属杨素,爱其能剧谈,每上番日,即令谈戏弄,或从旦至晚 始得归。后出省门,即逢素子玄感,乃云:‘侯秀才可以(与)
玄感说一个好话。’白被留连不获已,乃云:‘有一大虫欲向 野中觅肉„„’” 唐元稹《酬白学士代书一百韵》:“翰墨题名尽,光阴听话 移。”元氏自注云:“乐天每与余游,从无不书名屋壁,又尝 于新昌宅说‘一枝花话’,自寅至巳,犹未毕词也。”
古今中外文学体裁都有哪些分法?
古今中外文学体裁都有哪些分法?古今中外文学体裁都有哪些分法?文学作品的体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你知道它们是如何划分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今中外文学体裁都有哪些分法,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中国传统的“二分法”所有文本体裁分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
依据:文本的外部特点即语言形式因素。
这种分类过于笼统,没有涉及题材、构思等问题,难以区分文学文本和非文学文本,现在已经被废弃。
二.西方的“二分法”1.以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的的“二分法”为代表,他依据文本模仿现实的手段区分了史诗、戏剧两大类。
由于史诗是通过语言来模仿现实的,不像戏剧那样有音乐的介入,因此被看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类型。
至于史诗的语言表现形式,可以是韵文,也可以是无韵的散文。
同样是二分法,以亚里斯多德的为代表的西方古典文论更侧重文本的媒介手段等内在特点。
2.二三分法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二分法没有提及抒情诗,当抒情诗在文学中的地位提升以后,二分法被三分法所替代。
3.三分法是依据文学作品选取题材、构思方式和情感体验方式以及塑造形象的表现手法将各种文学划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的一种方法。
三.三分法叙事类文学侧重于以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事件、人物和环境景物为题材内容,以摹仿、虚构为构思方式,以具体生动的叙述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和表现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文学作品。
叙事性是叙事类文学基本的审美特征。
叙事类文学包括小说、史诗、叙事诗、故事诗、史传文学、报告文学等。
抒情类文学是侧重以抒情主人公主观情思为题材内容,以内心感受和体验为构思方式,以直接抒发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表现创作主体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和体味的文学作品。
抒情性是抒情类文学的突出的审美特征。
抒情类文学主要有抒情诗、抒情散文、散文诗等。
戏剧类文学是侧重于以生活中的矛盾冲突为题材内容,以模拟和再现虚拟的真实为构思方式,以人物自身的行为动作和台词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法,从而反映创作主体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把握的一种文学作品。
文章的确立与文体的分类——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二
文章的确立与文体的分类——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生成方式片论之二一、赋予“文学”含义的“文章”大要言之,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不外三途:一是作为行为方式的文体分类,二是作为文本方式的文体分类,三是文章体系内的文体分类。
本文拟探讨中国古代文章体系内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及其基本特征。
在先秦与西汉前期,“文学”一词多有“文章博学”的含义;以之代指文献典籍,则往往兼容经传、子史、诗赋等文字写作,与现代所谓“文学”的含义相去甚远。
反而是“文章”一词,因其原为色彩错杂、花纹斑斓的意思,便被人借以用来特指有文藻的文字写作[①]。
到了西汉中后期,尤其是东汉前期,当人们以“文章”与“儒学”、“儒雅”或“儒术”相对称时,“文章”一词就赋予了接近于现代所谓“文学”的含义,确立了独立的意义。
如班彪曾上言曰:及至中宗,亦令刘向、王褒、萧望之、周堪之徒,以文章儒学保训东宫以下,莫不崇简其人,就成德器。
[②]班固也记载道:汉之得人,於兹为盛。
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儿宽,……文章则司马迁、相如,……孝宣承统,纂修洪业,亦讲论《六艺》,招选茂异,而萧望之、梁丘贺、夏侯胜、韦玄成、严彭祖、尹更始以儒术进,刘向、王褒以文章显。
[③]按,中宗即汉宣帝刘询,其时是否已将文章与儒学别为二科,暂置不论。
但是从上述两条资料可以看出,最晚在班彪、班固生活的年代,即东汉前期,人们已常常明确地将“文章”与“儒学”相对称,这正是范晔《后汉书》区分《文苑传》与《儒林传》的历史依据。
东汉前期“文章”已经独立于“儒学”,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一个巨大的飞跃,表现出非常鲜明的文化分类与文类分辨意识[④]。
但是,东汉前期人们所说的“文章”,往往仍然涵括各种文采斐然的文字写作,其内涵与外延仍与今人所说的“文学”有所差异。
如《汉书》本传称扬雄:实好古而乐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于后世,以为经莫大于《易》,故作《太玄》;传莫大于《论语》,作《法言》;史篇莫善于《仓颉》,作《训纂》;箴莫善于《虞箴》,作《州箴》;赋莫深于《离骚》,反而广之;辞莫丽于相如,作四赋:皆斟酌其本,相与放依而驰骋云。
中国古代文体简介
中国古代文体介绍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
《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
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
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
”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
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
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
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
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
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
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
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赠序:文体名。
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
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
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祭文。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
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话。
儿童文学的一种。
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象,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的特点以及主要著作
中国古代文学的体裁特点按照现今通行的文学体裁四分法,将我国古代文学分为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亦无不可。
下面分别谈谈我国古代文学各类体裁的基本特点和相关要求,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我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大类。
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包括四言古诗如《诗经》、曹操《步出夏门行四章》,五言古诗如《古诗十九首》、《短歌行》、《归园田居》,七言古诗如《春江花月夜》、《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长恨歌》等;乐府诗(包括文人用乐府旧题创作的诗歌和模拟乐府创造的新乐府诗)作为一个特殊的门类,都属于古体诗,如《长歌行》、《敕勒歌》、《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琵琶行》等。
相对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要宽松得多。
近体诗也称“今体诗”,是唐人最终创制的,字数句数严格限定,且在平仄、对仗、押韵等方面有着严格的格律要求。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两大类:律诗分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和排律,五律和七律都是八句,由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构成,其中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而排律则是十句以上,而且从开始到结束必须两两对仗且要一韵到底,所以除杜甫有较多排律外,一般人少有此类作品。
所以,一般说近体诗,都不涉及排律。
一般说来,律诗和绝句有这样一些具体要求:①句数字数一定。
绝句四句,五绝20字,七绝28字;律诗八句,五律40字,七律56字。
②平仄要求严格。
一句之内,平仄相间(两个字一个平仄单位,原则上前一个字可平可仄,后一个字不得改变);一联之内,平则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相粘,通俗一点说就是相同);一篇之内,平仄相等。
③偶句押平声韵,不得换韵。
如杜甫《望岳》因不押平声韵,就是一首古诗,而不是五律,《唐诗三百首》正是将它收在五言古体中的。
有两点需注意:一是在实际操作中,首句也常常押韵;二是绝句偶尔有押仄声韵的,如《江雪》,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④律诗严格对仗。
(2021年整理)中国古代散文主要类别的界定及其文体特征
语文学刊2010.12○周健(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辽宁大连116021)[作者简介]周健,大连教育学院高中教师教育中心教授,研究方向:现当代中国文学、高等写作教学。
中国古代散文主要类别的界定及其文体特征【摘要】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两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元明清散文的发展历程。
散文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散文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古代记叙散文、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古代议论散文和古代抒情散文四大类。
【关键词】古代散文;主要类别;文体特征文体,指文章的体裁、类别。
文体划分的标准主要是从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等方面考虑的。
就语言形式来说,古代文体可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
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
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两汉散文→魏晋南北朝散文→唐宋散文→元明清散文的发展历程。
散文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散文的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中国古代散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古代记叙散文及文体特征古代记叙散文源自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主要为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三类。
先秦记叙散文《左传》《战国策》《国语》,西汉的《史记》,被视为古文的典范,是后世散文写作的楷模。
1.叙事较完整。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步发展为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
这类散文以记叙为主要表现手段,一般都会铺叙出一个事件发生发展的完整过程。
即使是写几件事,写几个片断,或写一个人、一群人,它也是有一条贯穿始终的叙述线索,或以人为线,或以物为线,或以时空为线,给人一种完整感。
虽然古代记叙散文可以通过几个片断的剪辑来写人记事,但更多的却是通过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来记叙事件,表现人物。
2.人物形象鲜明。
古代记叙散文非常注重对所记人物形象的刻画。
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善于用对比的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善于用符合人物身份的有特征的口语传达人物的神采与个性。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汇报人:日期:•引言•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具体分类•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影响和价值目•结论录引言01 CATALOGUE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发展与演变不同历史时期文体分类的特点与背景古代文体分类理论对于文学和文化传承的影响背景介绍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目的和意义古代文体分类理论对于现代文学和文化发展的启示和影响古代文体分类理论对于文学批评和研究的价值与作用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历史演变02CATALOGUE03《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虽然主要是哲学著作,但它们的文体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先秦时期:萌芽与初创01《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民歌、颂歌、祭歌等多种体裁。
02《左传》、《春秋》是中国早期的重要历史文献,它们以记事为主,没有固定的文体分类。
1秦汉时期:初步发展23《吕氏春秋》、《淮南子》等杂家著作,融合了各家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体风格。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的历史叙事方式和人物传记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赋是汉代新兴的文体,以描绘城市、宫殿、动物等为主,具有浓厚的艺术气息。
魏晋南北朝:繁荣与多样化建安文学、正始文学、陶渊明田园诗等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
骈文是这一时期新出现的文体,以对仗工整、声韵和谐为特点。
小说《世说新语》以短小精悍的故事为主,表现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人物性格。
010203唐宋元明清:深化与成熟唐诗、宋词、元曲等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体。
明清小说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学成就,如《水浒传》、《红楼梦》等。
古文运动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反对骈文的浮华和繁琐。
戏曲是元代新兴的文学形式,以舞台表演为主,如《西厢记》、《牡丹亭》等。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理论的基本原则和方法03CATALOGUE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儒家强调“文以载道”,认为文章应该传达道德教化,服务于社会和政治。
中国古代文体划分
中国古代文体主要可以划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大类。
1.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曲、赋等。
其中,诗又
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比较自由,近体诗在格律上有严格要求。
词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2.骈文,即骈俪文,是一种讲究对仗的文体,全篇以双句(俪句、
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铿锵。
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
3.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不讲究押韵
和对仗,包括古文、记、叙、议、论、说、表、书等。
其中,古文是指以文言写成的散体文,是相对于骈文而言的。
除了以上三大类文体,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其他文体,如小说、戏曲、传记、奏疏、日记、书信等。
从文学、文体内涵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方法
收稿日期:2020-03-05作者简介:〔韩〕诸海星(JE Hae-sung),男,韩国晋州市人,韩国启明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韩国中国散文学会会长。
从文学、文体内涵论中国古代的文体分类方法〔韩〕诸海星(韩国启明大学中文系,韩国大邱42601)摘要:中国古代文体学内容丰富,体类繁复。
由“文”“文章”“文学”及其相关观念演进到“文体”分类的标准、原则和方法等,都对古代文体分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章的体裁特点、风格特征、韵律有无,是古代文体分类的三种主要方法。
文章体裁都具有一定的功用、特定的应用范围和特殊的表现手法及固定格式,各类文体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原则和方法划分的。
文章体裁还与风格紧密相关,风格附着在特定文体;风格又是划分特定文体的标准。
此外,东汉以来“文”“笔”问题的提出,是文体归类和辨析的进一步发展。
从刘勰《文心雕龙》起,古代文体专著多用文、笔分类,语言有韵为文、无韵为笔,这对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影响深远。
关键词:文学;文章;文体;分类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65(2020)04-0110-08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历代文学作品的累积非常可观,所以四部分类中,集部的内容最为丰硕,可以说是浩如烟海。
不仅文学作品的数量多、体裁各有不同,而且内容差异更大。
在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流变过程中,随着时代的迁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文学创作经验的累积,各种体裁必然会有一个产生、演变、盛衰的过程,对它们的观察和研究,能使我们具体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学体裁的发展规律。
中国古代文人、学者早已注意到不同文体的不同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分体分类,于是产生了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文体论”。
所谓文体论,主要是对各种文体的性质、特点和分类及其源流、发展和演变作专门的分析和论述,中国古代又称之为“文章流别论”。
至于文体论的名称,现在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们站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立场,大多将其称为“文学体裁论”,或简称“文体论”。
古代文体
不得以任何方式将本资料内容进行转载、制作或移做他用。
【古代文体】【古代文体演变脉络】【诗歌】文学的一大样式。
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况、反映社会社会,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一般分行排列。
它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
【古代诗歌发展脉络】【散文】文体名。
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文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
在某些历史时期又将小说及其他抒情、记事的文学作品统称为“散文”,以区别于讲求韵律的诗歌。
◆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称的一类文学体裁。
其特点是:通过对某些片段的生活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揭示其社会意义;篇幅一般不长,形式自由,不一定具有完善的故事;语言不受韵律的拘束;可以抒情,可以叙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者三者兼有。
【古代散文发展脉络】【文笔】中国古代对文笔的理解有:(1)泛指文章、文辞。
(2)六朝人区分文体为文、笔。
把无韵的文章成为“笔”,有韵的作品成为“文”。
【韵文】泛指用韵的文体,同散文相对。
如歌谣、辞赋、诗、词、曲以及有韵的颂、赞、箴、铭、哀、诔等。
【骈体文】文体名。
是汉以后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
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代。
它在语言方面有三个特点:(1)语句方面的特点,即骈偶和“四六”;(2)语言方面的特点,即平仄相对;(3)用词方面的特点,即用典和藻饰。
【语录体】文体名。
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
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篇章结构,不讲篇与篇之间甚至段与段之间时间与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录体。
【古体诗】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
是近体诗形成前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歌体裁。
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有五言、六、七和杂言体,以五古七古居多。
【近体诗】近体诗亦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律诗和绝句的通称,与古代诗体相对而言。
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
古代文体
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小说。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曲、赋、铭等。
韵文是讲究格律的,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的结尾,不同时代流行不同的韵文文体。
周、春秋流行诗经,以四言为主的诗歌。
战国、楚汉流行辞、汉赋、骈文、古诗、乐府,唐代以唐诗、乐府流行,宋代以宋诗、宋词流行,元以元曲流行,明清以戏曲、赋流行。
中国古代散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是中国古代文学最主要、最有特色的文体形式,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的文化宝库。
古代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
从散文的发展趋势看,逐步走向分化,现已形成了各种新的文体,如散文诗、叙事性散文等。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小说是古文学体裁的一种,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它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上古到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五个阶段。
下面对这四种文体择其重点予以浅谈。
一、韵文1、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唐朝人把产生于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又沿用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
包括这几种格式:四言古诗,如《诗经-关雎》五言古诗,如曹植的《白马篇》七言古诗,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引”、“行”、“曲”、“吟”、“歌行”等名称。
近体诗:始于南朝的齐、梁,形成于初唐,是唐代出现的新诗体,唐人为了与以前的古体诗相区别,称为“近体诗”,是同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
近体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每首诗句数固定),句有定字(字数固定),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各联必须对仗)。
中国文学发展史.doc
中国文学发展史一、文体分类:(包括诗,词,曲,散文,小说)五个部分(一)、诗歌(唐诗为最)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诗和近体诗之分;“五四”有了新诗;诗歌按时代分古体诗、近体诗(律诗、绝句)和新诗。
按表达方式分叙事诗和抒情诗。
按内容分田园诗、山水诗、科学诗、咏物诗。
(二)、词(宋词为最)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
又叫曲子词、长短句、乐府。
词包括乐调长短。
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远在梁代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三)、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四)、散文(先秦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为最)古代凡不压韵的、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
包括经传史书在内。
如:古文,记,古议论文体,古奏章,序,跋,赠序,史传,现代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体裁。
按内容分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
如报刊文学等。
(五)、小说古代小说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二、流派分类:(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
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
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
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
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2)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
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
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
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
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
古汉下册(知识点,自己整理)
的细微差别。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 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谓:被解释的词放在谓的前面,谓后面的话往往是用来说明前面词语所指的范围 或比喻、影射的事物,以具体释抽象,一般释特殊的时候使用。大致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是指、是说。 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貌、之貌:这两个术语一般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后面,说明被释的词是表示某种 性质或某种状态的形容词。 老冉冉其将至兮。冉冉,形貌。 犹:犹的作用是表示注释与被释词语的意义并不完全相同,只是近似,用犹的时 候,往往是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相当于现汉的“等于说”。 肉食者某之,又何间焉? 间,犹与也。 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解,也 就是所谓声训。 为政以德 政之为言正也。 读为、读曰(音义相关):古人注解古书常用的以本字说明假借字的训诂术语, 特点是既注了音,又释了义。 播事百谷。郑玄注:时读曰莳。 读若、读如(中有语音关系):古人注解字、词的术语,主要作用是注音,有时 也用来说明假借字。
古书的注解:
疏:不仅解释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这种注解一般叫做“疏”,也 叫“正义”。例如现在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种注解, 是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疏。 传:最早见于对经书的注解。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学的诗、书、礼、易、春秋、 乐等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传即阐明经义。 笺:本义是小竹片,古人用笺随时记下心得体会,以备参考。对传文补充、更正 的一种注解。东汉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 的注解称为“笺”,《毛诗》郑笺。 《五经正义》:孔颖达对五本书做了正义,《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春秋左氏传》。 《三礼注》:汉代郑玄对三礼进行了注解,就是三礼注。《礼记》、《仪礼》、《周礼》 。(郑玄参与了四本,加之《诗经》) 《十三经注疏》:宋代学者为了便于查阅,把儒家十三本经书的注和疏加上唐代 陆德明《经典释文》的注音合刊成一部书,即《十三经注疏》。这十三部经书的 注疏包括:《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孔颖达正义)、《尚书正义》(汉 -孔安国传,孔颖达正义)、《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孔颖达正义),《礼 记正义》(汉-郑玄注,孔颖达正义)、《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孔颖达正 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修解诂,唐-徐彦疏)、《春秋谷梁传注疏》(晋范宁集解,唐-杨士勋疏)、《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刑昺(bing)疏)、 《孝经注疏》(唐玄宗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赵岐注,宋孙 疏)。 汉代著名的注解家:毛亨《毛诗故训传》、孔安国《古文尚书注》、马融、汉郑玄 (三礼注)、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王逸《楚辞注》等。 魏晋南北朝(玄学)至隋唐:魏代王弼《老子注》、晋代郭象《庄子注》;《史记》 三家注:张守节《史记正义》、唐代司马贞《史记索引》、裴骃《史记集解》。 宋代:朱熹《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 《四书集注》(《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 章句体:东汉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 集解体:魏何晏《论语集解》 晋杜预《春秋经注集解》(只是将《春秋经》和《左 氏传》集在一起) 音义体:唐陆德明的《经典释文》由《周易音义》《尚书音义》《毛诗音义》《周 礼音义》等十四部典籍的音义组成,是音义体的代表作。 校勘古书的专门术语: 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是指古籍中音传抄、刻印误加的文字。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 行、夫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水 脱文:简称脱(有时称作敓或夺),也叫夺字,是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脱落 的文字。 注解术语: 曰、为、谓之:使用这三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总是放在”曰、为、谓之的后面, 这三个术语的作用相同,它们不仅用来释义,并且用来分辨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
文体的分类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 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
按论证方式分:
立论文
驳论文
四、应用文
应用文是一种切合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的实际需要,具有一定格式、篇幅短小、简明通俗
记叙的顺序一般有
①简单记叙文
②复杂记叙文
2)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分:
①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
②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
③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
④以状物为主的记叙文
(二)、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和事理的成因、功过的一种文体。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1.古体诗 2.近体诗 3.律诗 4.绝句 5.楚辞 6.歌行体
二、赋
本为一种文学的表现手法,为《诗经》"六义"之一,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成为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
三、骈体文
中国小说渊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经历了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现代小说的发展过程。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 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1、从说明对象内容分
①实体事物说明文
②事理说明文
③科学小品文
从语言表达方式分
①平实说明文
②文艺性说明文
三、议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方式,通过事实、摆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古代文体分类的主要标准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主要标准摘要古代文体种类远远多于现代,虽然很多已经消失,但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百家齐放的局面却彰显了文体理论的发展生命力和发展历程;尽管各家自持一己观念,分类标准多样,但梳理之下可以概括出三个主要的标准,这些标准对我们现代文体分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关键词古代文体分类标准文心雕龙古人很重视文体分类工作,历代文论家、文选家、目录学家等都对此进行过各种研究;其中,既有零星的片段性言论,如蔡邕“二类八体”、王充“五文说”、曹丕“四科八体”、陆机“文体十科”,也有成体系的专门言论,如东晋李充翰林论;既有理论分类专着,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也有文选分类专着,如南朝昭明文选、南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辩、清代姚鼐古文词类撰;纵观这些文体种类,分类标准各一,系统研究之下,我们可以梳理出三个主要的分类标准,如下;一、按照有韵与否分文和笔,有韵为文,无韵为笔文笔之词最早见于东汉王充,其在论衡·超奇中谈及“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这里的“文笔”指的是文章,两者还没有区分开来;最开始对文和笔区分的是在南朝时期,如颜延之,南史·颜延之传记载:“宋文帝尝问以诸子才能;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这是涉及文笔之分的最早言论,但是颜延之并没有谈及两者的区别,对这两组概念作了明确区分的是南朝梁刘勰;其文心雕龙·总述言及:“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至此,从音韵角度对文体做出分类算是正式浮出水面,这都归功于刘勰;在提出区别之后,刘勰又分别归类了文和笔的各自所属:文包括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16种,笔包括史传、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17种;纵观文心雕龙50篇中,有21篇是在“论文叙笔,囿别区分”文心雕龙·序言,可见刘勰对文体分类的重视;另外还有南朝梁元帝萧绎,也做过区分,他在金楼子·立言言曰: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公正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除了刘勰所说的有韵与否外,他还加上了情感和内容方面的区分:侧重情感的为文,侧重实用的为笔,这也就是清代章炳麟所说的“文即诗赋,笔即公文,乃当时恒语”;以上只是从理论上做的区分,而真正的践行者则是在宋、齐、梁连续担任秘书职务的任昉,他因自己的写作实践而成为文笔之分的见证人;任昉写作才能超群,在当时名气很大,王公表奏没有不请他写的,就连萧衍代齐建梁时的禅让文告都是任昉的手笔,与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齐名,有“沈诗任笔”之说;按照我们今天观点看,文和笔的区别可以近似等同于文学作品和应用文的区别,它是当时人们面对对日益纷繁的文章制作,为了便于称引、学习、品评而采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曾是六朝讨论激烈的话题之一;但是在我们今天看来,按照音韵与否分类其实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二、按照语言风格分类古代诗赋作品通常采用此特点分类,多按节奏、韵律分,如赋中的古赋、骈赋、律赋、文赋;最早有意识以语言风格作为分类标准的当属曹丕,其典论曰:“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在这里曹丕概括的不是当时所有的文体,而是在评价建安七子之文得失时的举例性质的说明,对文体特征分析的也不很准确,但是他根语言风格归类却首开文体分类先河;其后西晋陆机直承曹丕,文赋分文体为十类,而且对每一种文体特征的分析做了更深入研究:“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而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陆机和曹丕的不同在于,一个侧重同中寻异,如诗重在“缘情”而赋重在“体物”;另一个侧重异中求同,如“诗赋欲丽” ;这种分类,刘勰也涉及过,文心雕龙·定势篇言:“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在刘勰看来,章表奏议是古代的上行公文,其语言使用特点为“典雅”,即庄重、严肃;赋颂歌诗是现在的纯文学,其语言特点为“清丽”,即清新,变化多端,不死板;符檄书移是用于军事领域,这就决定了它们写作时一定要“明断”,即语言明确精炼,不含糊其辞;史论序注属于属于历史着作的编写,记载历史的需要决定了他们的“核要”,即精炼,写重要的历史事实,不啰嗦;箴铭用于规劝,碑诔用于哀悼,他们都必须“弘深”,即重情感的抒发;连珠七辞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修辞手法,注重语言的灵活,即“巧艳”;三、按照文章的用途即文体功能分类这是古代文体分类标准中一直被重视的一个;文体是因社会需要而产生,所以文人对其认识也都是围绕其功能而展开的;最早的文体分类体现在对文章的编目上,如尚书分文体成典、谟、诰、誓、命等类,诗经把诗区别为风、雅、颂三体,史记把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其分类便着眼于文章的实际功用,但早期的比较粗略;古人自觉的文体分类始于曹丕,其“四科八体”“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就是基于对文体实际功用的认识基础之上做出的定论,其论中的“宜”、“尚”、“欲”等字都是“适宜”、“本当”的意思,体现了曹丕对这些文体功用的认识,如奏议是朝臣向君主言事的公文,所以必须写得典雅、庄重才可;曹丕以后的文论者常常以文体的用途为着眼点来考察文体特征及写作要求;如东晋李充的翰林论,从现存的残篇中可看到作者对各体文章的来源与写作要求是从文体的用途考虑的,像:“容象图而赞立;宜使辞简而义正”,“研求名理而论难生焉;论贵于允理,不求支离”,“在朝辨政而议奏出,宜使远大为本”;再如刘勰文心雕龙在“释名以彰义”时也多从文章的功用着眼,像:“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赋者,铺也;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也”,“颂者,容也,美感德而述形容也”,“赞者,明也,助也”,“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篇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等;他对各种文体的提写作格要求也和文体的社会功用有关,如议对篇提出了“议”这一体裁立言必须畅理、风格必须典实的写作规则:“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群务,张驰治术;故其大体所资,必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的序目中也提到过关于文体功能分类:“其类十三曰论辩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一类内而为用不同者,别之为上下编云;”这里的“为用”其实就是指文体的功能用途;对文体进行归类研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指导实践写作;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不管哪种标准,也不管种类多少,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写作的方便;所以,在文体分类工作的研究中,我们要秉承以实践为导向性的原则,让文体分类服务于实践创作。
中国文学体裁分类
中国文学体裁分类1.诗歌(1)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着的一种文体,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其主要特点是:①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
②诗歌有丰富的感情和想象,善于从感情上打动读者。
③诗歌的语言凝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
④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中国的旧体诗、词、曲的一句就是一行)。
(2)诗歌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诗歌可分为若干类别。
按国别分,可分为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中国诗歌按时代分,可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中国古代.诗歌按体例分,分为诗、词、曲;中国古代的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词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l字以上);(1997年全国已考)元曲可分为小令和套数(又叫套曲);新诗又可分为自由诗和用旧形式写成的新诗。
(3)古代诗歌与新诗古代诗歌是泛指古代文学长河中用文言写成的韵文,即这一历史时期的诗、词、曲。
新诗指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以后出现的诗歌。
(4)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996年全国、2001年春季已考)古体诗主要是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其主要特点是每首诗行数不固定、每行诗字数不固定、每首诗的用韵不固定;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它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主要指初唐形成的律诗和绝句,其主要特点是每首诗行数固定、每行诗字数固定、每首诗的用韵固定。
(5)诗、词、曲的区别诗、词、曲都是韵文,其主要区别在于诗要求节奏和讲求韵律。
词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体,它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
曲也是和乐演唱的一种韵文形式,但句法比词灵活,句中经常添加衬字等。
(6)新诗中的自由诗和旧体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提倡并兴起的一种新诗体,其中用白话写的大致押韵、形式自由的诗叫做自由体诗,如《天上的街市》、《大堰河——我的保姆》、《王贵与李香香》等。
中国古代文言文常见文体
中国古代文言文常见文体文体,指文章的体裁、类别。
文体划分的标准主要是从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等三方面考虑的。
就语言形式来说,古代文体可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
韵文和骈文、散文的区别在于押韵不押韵,韵文是押韵的,如《诗经》、《楚辞》以及各个时代的诗歌。
另外,用于规戒的箴铭一类文章也押韵,属韵文,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骈文和散文是不押韵的,两者的区分是前者讲究平仄、对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对仗(所以骈体也叫。
四六”文),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骈文,散文没有这些规定。
(华语网)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
唐宋人把骈文叫做“时文”,把散文叫做“古文”。
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从文体而言,就是反对骈文而提倡散文。
散文有广义、狭义的分别,广义的散文是指一般非韵文的作品,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体裁的一种。
我们讲古代散文用的是广义散文这一概念。
古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四类。
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类散文的特点。
古代文体简介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
主要有三类。
(一)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和《资治通鉴》影响最大。
我们学过的《彀之战》《赤壁之战》’就是这种文体。
’(二)纪传体。
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记传体的创始人是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要内容的。
我们通常说的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裁。
我们学过的《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海瑞传》都是这种体裁。
上面说的二十四史是官修的国史,还有私人写的人物传纪也属于这种体裁,例如我们学过的《左忠毅公逸事》。
纪传体史传文对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如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都深受《史记》的影响。
古书的文体知识
从形式特点来看,说理文最重要的体 裁有:论、说、辩、原。
论和说性质相近,目的都在说理。 论,即议论,它的说理方式以论证为主。
要求观点正确,逻辑严密。比如贾谊《过 秦论》、苏洵《六国论》 。 说,则侧重于说明解释,写法灵活,篇幅 短小。比如韩愈《师说》、柳宗元《捕蛇 者说》、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
错《论贵粟疏》、诸葛亮《出师表》、李斯《谏
逐客书》、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等。其
中对策是选拔人才时应对者针对皇帝策问命题陈
述自己见解的奏议。
奏议的特点是讲究目的明确、语言典雅、论 必有据、条理清晰。
26
2.诏令
诏令是皇帝给臣下的书信、命令。其内容包 括授官、册封、敇戒、明罚、用兵、罪己等。 诏令的行文讲究典雅庄重、温润浑厚。
此时还出现了专门的论述文体的专著挚虞文章流别集和李充翰林论可惜此二书都已不南朝梁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中近一半的篇幅是论述文体的流变
古书文体知识
1
文体,即文章的体裁。古代的文体与 今天的文体在种类、内容、风格等方面都 存在着较大差异。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不 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古代的文体。了解古代 文体的一些特点和流变等基本知识,对于 正确地理解古文,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 疑很有帮助。
2
一、古人对文体分类的研究简况
文体的分类起源很早。《尚书》一书就将所收 的文章分为典、谟、训、诰、誓、命等类。宋代陈 骙《文则》认为《左传》中有命、誓、盟、祷、谏、 让、书、对等八种文体。可见先秦时期,文体已经 非常丰富。
对文体的研究,始于魏晋时代。曹丕《典论·论 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 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 唯通才能备其体。”
古代写作文体
古代写作文体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
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
文体的构成包括表层的文本因素,如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以及深层的社会因素,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
文体的特征及其分割,往往依赖于其层面结构中某些因素的加强、注重或变异。
文体通常指由交际环境、交际目的的相同,而逐步相对稳定下来的篇章结构及言语总体格调。
作为特定的程式,它既可以成为学科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关注对象,又能为人们的应用提供最为切实的规则范例。
正因为这样,相关的学科领域里边,如写作学、文艺学、语文学、语法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等,大都要论及该内容。
(见到《应用领域文学创作》2021年第9期《文体分类中的误区》)文体的客观存在就是一种社会文化的市场需求,但更关键的就是依赖自身的独有的功能。
德国姚斯在《迈向拒绝接受美学》中指出:“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缔造,也不仅就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就是一种社会现象。
类型与形式的存在依赖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功能。
”每一种文体都具有其他任何一种体裁所无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审美效应。
正像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说:“各种体裁的诗歌不可能将提升一切,至少说道两种体裁不可能将产生完全相同的轻松效果;但是每一种体裁可以尽其所能努力做到最出色的提升,而且在其范围之内搞得比其他体裁更好——那才就是它的特定目的。
文体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道就是抒发,就是挑选,就是风格,甚至也可以说道就是一种特别强调。
每种文体都具有某种对现实社会内容的表达功能,这是文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它在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时,可以在对等的种种方式中进行选择,即选用最恰当的再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外衣。
作家在构想创作过程中,总必须挑选最合乎创作意图和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及其规定性。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散文韵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文体分类散文韵文篇一:文体的分类文体分类一、现代文体:现代文体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儿歌、童话、寓言等)、民间文学、杂文等。
此外还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
二、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诗、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篇二:文体分类文体分类现代文体分类概貌如下:实用文体[记叙文——消息、通讯、回忆录、传记、家史等[议论文——政论、评论、序跋、杂文、学术论文等[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辞书、教科书、说明文等[应用文——条据、规约、书信、公文、各类文书等文学文体[散文——议论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小说——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微型小说[诗歌——抒情诗、叙事诗、散文诗[戏剧文学——话剧、歌剧、歌舞剧、戏曲等古代文体分类【诗歌】诗歌的特点:凝练地反映生活,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富于想象,构思精巧,语言富于节奏感和音乐性。
诗歌的分类:按表达方式可分为抒情诗、叙事诗、说理诗;按韵律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语言可分为旧体诗、新诗。
我国古代诗歌包括旧体诗、词、曲。
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风,不受严格的格律限制,句式有四言、五言、七言(言即字);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格律极严,句式有五言和七言。
词,从篇幅长短来看,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上为长调。
曲,指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是一种没有说白的韵文形式富于抒情。
我国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新诗是1919年“五四”新文学运动时期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诗,用白话写。
新诗的格律不像旧体诗那样严格,但诗行有一定的节拍,双数诗行最后一个字一般押韵。
新诗中的自由体新诗更自由,有的甚至不押韵,不用标点。
【散文】在古代文学中,为区别于韵文、骈文,凡不押韵、句子排列不整齐的文章,都称为散文。
现代的散文则指与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主要标准
【摘要】古代文体种类远远多于现代,虽然很多已经消失,但其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百家齐放的局面却彰显了文体理论的发展生命力和发展历程。
尽管各家自持一己观念,分类标准多样,但梳理之下可以概括出三个主要的标准,这些标准对我们现代文体分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文体分类标准文心雕龙
古人很重视文体分类工作,历代文论家、文选家、目录学家等都对此进行过各种研究。
其中,既有零星的片段性言论,如蔡邕“二类八体”、王充“五文说”、曹丕“四科八体”、陆机“文体十科”,也有成体系的专门言论,如东晋李充《翰林论》;既有理论分类专著,如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也有文选分类专著,如南朝《昭明文选》、南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辩》、清代姚鼐《古文词类撰》。
纵观这些文体种类,分类标准各一,系统研究之下,我们可以梳理出三个主要的分类标准,如下。
一、按照有韵与否分文和笔,有韵为文,无韵为笔
文笔之词最早见于东汉王充,其在《论衡·超奇》中谈及“乃其中文笔不足类也”,这里的“文笔”指的是文章,两者还没有区分开来。
最开始对文和笔区分的是在南朝时期,如颜延之,《南史·颜延之传》记载:“宋文帝尝问以诸子才能。
延之曰:‘竣得臣笔,测得臣文。
’”
这是涉及文笔之分的最早言论,但是颜延之并没有谈及两者的区别,对这两组概念作了明确区分的是南朝梁刘勰。
其《文心雕龙·总述》言及:
“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
”
至此,从音韵角度对文体做出分类算是正式浮出水面,这都归功于刘勰。
在提出区别之后,刘勰又分别归类了文和笔的各自所属:文包括诗、乐府、赋、颂、赞、祝、盟、铭、箴、诔、碑、哀、吊、杂文、谐、隐16种,笔包括史传、子、论、说、诏、策、檄、移、封禅、章、表、奏、启、议、对、书、记17种。
纵观《文心雕龙》50篇中,有21篇是在“论文叙笔,囿别区分”(《文心雕龙·序言》),可见刘勰对文体分类的重视。
另外还有南朝梁元帝萧绎,也做过区分,他在《金楼子·立言》言曰:
屈原、宋玉、枚乘、长卿之徒,止于辞赋,则谓之文。
……至如不便为诗如阎纂,善为章奏如伯松,若此之流,泛谓之笔。
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
……笔,退则非谓成篇,进则不云取义,神其巧惠,笔端而已。
至如文者,惟须绮縠纷披,公正靡曼,唇吻道会,情灵摇荡。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萧绎所说的文笔之别,除了刘勰所说的有韵与否外,他还加上了情感和内容方面的区分:侧重情感的为文,侧重实用的为笔,这也就是清代章炳麟所说的“文即诗赋,笔即公文,乃当时恒语”。
以上只是从理论上做的区分,而真正的践行者则是在宋、齐、梁连续担任秘书职务的任昉,他因自己的写作实践而成为文笔之分的见证人。
任昉写作才能超群,在当时名气很大,王公表奏没有不请他写的,就连萧衍代齐建梁时的禅让文告都是任昉的手笔,与当时的大文学家沈约齐名,有“沈诗任笔”之说。
按照我们今天观点看,文和笔的区别可以近似等同于文学作品和应用文的区别,它是当时人们面对对日益纷繁的文章制作,为了便于称引、学习、品评而采用的一种分类方法,曾是六朝讨论激烈的话题之一。
但是在我们今天看来,按照音韵与否分类其实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二、按照语言风格分类
古代诗赋作品通常采用此特点分类,多按节奏、韵律分,如赋中的古赋、骈赋、律赋、文赋。
最早有意识以语言风格作为分类标准的当属曹丕,其《典论》曰: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
在这里曹丕概括的不是当时所有的文体,而是在评价建安七子之文得失时的举例性质的说明,对文体特征分析的也不很准确,但是他根语言风格归类却首开文体分类先河。
其后西晋陆机直承曹丕,《文赋》分文体为十类,而且对每一种文体特征的分析做了更深入研究: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碑披文而相质,诔缠绵而凄怆。
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
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陆机和曹丕的不同在于,一个侧重同中寻异,如诗重在“缘情”而赋重在“体物”;另一个侧重异中求同,如“诗赋欲丽”。
这种分类,刘勰也涉及过,《文心雕龙·定势》篇言:
“章表奏议则准的乎典雅,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符檄书移则楷式于明断,史论序注则师范于核要,箴铭碑诔则体制于弘深,连珠七辞则从事于巧艳”。
在刘勰看来,章表奏议是古代的上行公文,其语言使用特点为“典雅”,即庄重、严肃;赋颂歌诗是现在的纯文学,其语言特点为“清丽”,即清新,变化多端,不死板;符檄书移是用于军事领域,这就决定了它们写作时一定要“明断”,即语言明确精炼,不含糊其辞;史论序注属于属于历史著作的编写,记载历史的需要决定了他们的“核要”,即精炼,写重要的历史事实,不啰嗦;箴铭用于规劝,碑诔用于哀悼,他们都必须“弘深”,即重情感的抒发;连珠七辞其实相当于现在的修辞手法,注重语言的灵活,即“巧艳”。
三、按照文章的用途即文体功能分类
这是古代文体分类标准中一直被重视的一个。
文体是因社会需要而产生,所以文人对其认识也都是围绕其功能而展开的。
最早的文体分类体现在对文章的编目上,如《尚书》分文体成典、谟、诰、誓、命等类,《诗经》把诗区别为风、雅、颂三体,《史记》把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种,其分类便着眼于文章的实际功用,但早期的比较粗略。
古人自觉的文体分类始于曹丕,其“四科八体”(“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就是基于对文体实际功用的认识基础之上做出的定论,其论中的“宜”、“尚”、“欲”等字都是“适宜”、“本当”的意思,体现了曹丕对这些文体功用的认识,如奏议是朝臣向君主言事的公文,所以必须写得典雅、庄重才可。
曹丕以后的文论者常常以文体的用途为着眼点来考察文体特征及写作要求。
如东晋李充的《翰林论》,从现存的残篇中可看到作者对各体文章的来源与写作要求是从文体的用途考虑的,像:“容象图而赞立。
宜使辞简而义正”,“研求名理而论难生焉。
论贵于允理,不求支离”,“在朝辨政而议奏出,宜使远大为本”。
再如刘勰《文心雕龙》在“释名以彰义”时也多从文章的功用着眼,像:“诗者,持也,持人情性”,“赋者,铺也。
铺采搞文,体物写志也”,“颂者,容也,美感德而述形容也”,“赞者,明也,助也”,“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篇者,针也,所以攻疾防患,喻针石也”等。
他对各种文体的提写作格要求也和文体的社会功用有关,如《议对》篇提出了“议”这一体裁立言必须畅理、风格必须典实的写作规则:
“夫动先拟议,明用稽疑,所以敬慎群务,张驰治术。
故其大体所资,必枢纽经典,采故实于前代,观通变于当今;理不谬摇其枝,字不妄舒其藻。
”
清代姚鼐在《古文辞类纂》的《序目》中也提到过关于文体功能分类:
“其类十三曰论辩类,序跋类,奏议类,书说类,赠序类,诏令类,传状类,碑志类,杂记类,箴铭类,颂赞类,辞赋类,哀祭类。
一类内而为用不同者,别之为上下编云。
”
这里的“为用”其实就是指文体的功能用途。
对文体进行归类研究,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而是为了指导实践写作。
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不管哪种标准,也不管种类多少,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写作的方便。
所以,在文体分类工作的研究中,我们要秉承以实践为导向性的原则,让文体分类服务于实践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