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的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学反思范文
【导语】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步提⾼教育教学⽔平。
教学反思⼀直以来是教师提⾼个⼈业务⽔平的⼀种有效⼿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家⼀直⾮常重视之。
以下是整理的《⼩学⼀年级数学加法教学反思范⽂》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数学加法教学反思范⽂ 《9加⼏》是⼩学⼀年级数学第9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课时,我设计了“9加⼏”这节课,⽬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得出计算“9加⼏”的⽅法,并初步理解“凑⼗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过程,初步感受到数学源于⽣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亲切感;初步培养学⽣的观察能⼒、动⼿操作能⼒、合作交流能⼒和⽤数学的意识。
上完课后,我对教学环节进⾏了深刻的'反思: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年级学⽣的年龄特点和⼼理特征,上课伊始,我从学⽣熟悉运动员进⾏曲导⼊主题图,吸引孩⼦们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认识到⽣活中蕴含着⼤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诱发孩⼦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让学⽣经历⾃主探索的过程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实践、⾃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学习数学的重要⽅式。
”建构主义学说也认为,数学学习的过程是⼀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数学知识、⽅法、思想等必须由学⽣在完成活动中⾃⼰去理解、感悟、发展,⽽不能单纯依*教师的讲解去获得。
根据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的⼼理,从学⽣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让他们通过开运动会的主题图,通过观察、交流、讨论,主动建构⾃⼰的认知结构。
在讲“凑⼗法”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先让同学们动⼿摆⼩棒,来算9+4等于多少?让学⽣上⿊板来摆⼀摆,说⼀说。
《加法》教学反思 (2)
《加法》教学反思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之一,也是孩子们在学习数学时最早接触的运算之一。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加法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本文将对加法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教授加法,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果。
一、加法教学的重要性
1.1 加法是数学的基础
1.2 加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备技能
1.3 加法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二、加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趣味性
2.2 缺乏实际应用
2.3 缺乏个性化教学
三、改进加法教学的方法
3.1 利用教具和游戏增加趣味性
3.2 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3.3 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教学设计
四、加法教学的评估方式
4.1 定期进行测试和测验
4.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4.3 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
五、加法教学的未来发展
5.1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在线教学平台和教育APP
5.2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5.3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
总结来说,加法教学是数学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需要重视加法教学,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效果的评估,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能力。
希翼通过本文的反思,能够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对加法教学的重视和关注,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法》教学反思
《加法》教学反思引言概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其中包括如何有效地教授加法。
加法是数学中最基础的运算之一,但有时候学生却很难掌握。
本文将对加法教学进行反思,探讨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1.1 确定教学目标在教授加法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例如,学生需要理解加法的定义、性质和运算规则,能够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等。
1.2 分解目标将整体的教学目标分解成小的具体目标,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
例如,可以将加法的概念分解成逐步增加难度的练习,让学生逐步提升能力。
1.3 设立评估标准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同时,也要设立评估标准,以便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
可以通过测验、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2.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动画、视频等,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加法运算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加法规则。
2.2 游戏化教学将加法教学融入到游戏中,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加法游戏,可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加法,提高学习效果。
2.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和合作,共同解决加法问题。
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内容的系统性3.1 渐进教学在教授加法的过程中,要采取渐进教学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运算的规律。
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加法基础。
3.2 知识串联将加法与其他数学知识进行串联,如与减法、乘法等进行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
通过知识的串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综合应用能力。
3.3 知识拓展在教学加法的同时,可以适当拓展一些相关知识,如进位、退位等概念,让学生了解更多与加法相关的知识。
加法教学反思(实用3篇)
加法教学反思(实用3篇)1.加法教学反思第1篇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运算的的起始课,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通过熟悉的情境观察,语言的交流表达,游戏中的操作演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并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经历把两部分合在一起抽象为加法运算的过程。
从中掌握:认识“+”号,会读加法计算,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体会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要用加法来解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做到了以下几方面: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本节课的开始,我通过小丑主题图让学生观察,说说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学着运用数学语言表达发现的数学信息。
创设了“把3个红气球和一个绿气球放在一起”这样一个情境。
,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就要用加法计算的算理,使学生对加法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自主探索。
在自主探索中自主探索让学生充分体验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实践,多种感官并用,学习的过程化静为动、化难为易,思维水平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
让学生动手操作,摆一摆,合一合,说一说,能够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自己的探索中领悟到加法的意义,记忆更加深刻,说一说这个环节,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是新课标中特别强调的。
加法的初步认识对现在的一年级小学生来说很简单,但要用数学的语言把图意说清楚说明白,并用列式计算的形式呈现出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这时就需要教师用规范的语言深化他们对加法的认知,使他们加深了对加法的意义的理解,又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为今后学习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1.学生的倾听和回答问题习惯还需要加强培养。
虽然开学到现在,我很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和回答习惯,但在本节课还是出现同学在老师没说完或同学没回答完时,就急匆匆地把答案说出来。
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8篇)
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8篇)作为一个新老师,我们都想成为最优秀的老师,我们都想把自身在教学中的新发觉写进自身的教学反思里,但是怎样才略使自身的教学反思更有针对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多篇可选,欢迎阅读、借鉴并下载。
三位数的加法的教学反思第1篇本节课是在同学已经把握了100以内的口算加法,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同学已经基本把握加法计算法则,所以本节课我让同学自主学习、探究。
教学由复习简单的进位加法口算开始,接着复习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竖式计算,巩固了竖式计算中数位对齐,从个位算起的方法。
这样即巩固了旧知又为新知作铺垫。
依据同学喜爱动物的特点,创设了统计中国部分物种的情景,培育同学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让同学从统计表里发觉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列式解决,在学习连续进位之前先独立估算,培育同学的估算意识,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概范围进行估算的习惯。
有了上节课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的基础,同学用类推的方法很简单就能够自身学会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所以我引导同学试验先独立计算,再交流算法,培育同学自主探究算法的精神。
在计算中连续进位的难度稍有提高,但遵从的是相同的运算规定,同学通过自主探究学会了进位加法的计算,同时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从而更好的巩固了竖式计算注意的要点并强调“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在习题的设计上,我布置了竖式计算、改错、思维训练。
竖式计算中让同学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加深印象。
改错题中同学通过计算很快发觉错误原因,再进行改正,有利于强化同学对进位加法特点的认得。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缺憾之处,第一,在估算教学时,没有很好的把估算的结果和精准明确计算的结果紧密联系起来;第二,应当多进行比较学习,注意学问的联系,如:在归纳三位数加三位数进位加法的算法时,我还应当适时引导同学比较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的异同,这样利于同学加深印象。
《加法》教学反思
《加法》教学反思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也是学习数学的起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加法》教学进行反思,从不同角度探讨加法教学的优化和改进。
一、引言概述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也是学习数学的起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加法》教学进行反思,从不同角度探讨加法教学的优化和改进。
二、加法的基本概念1.1 加法的定义和性质加法是指两个或者多个数相加得到一个和的过程。
它具有交换律、结合律和零元素等基本性质。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加法的定义和性质,培养他们对加法的直观认识。
1.2 加法的运算方法加法有多种运算方法,如竖式加法、进位加法和打包加法等。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灵便运用不同的运算方法,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特点进行选择。
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入一些游戏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加法的兴趣和积极性。
1.3 加法的应用加法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计算购物金额、时间的推算和物品的总数等。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这样可以增强学生对加法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三、加法教学的问题和挑战2.1 学生对加法的理解不深入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只停留在机械记忆和运算技巧的层面上,缺乏对加法本质和运算规律的深入理解。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过于注重运算方法和答案,而忽视了对加法概念和性质的讲解和探索。
2.2 学生对加法的运用能力不够除了理解加法的定义和性质,学生还需要掌握加法的运用能力。
然而,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缺乏将数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能力。
这可能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缺乏足够的实例和情境,没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加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学反思9篇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学反思9篇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学反思1探究运算加法的方法。
在教学教科书第24页的主题图时,先要学生说图的`意思,说完意思后再说加法式子怎么写,最后再想想4+1=?可以和同桌交流计算方法或分组讨论,然后再点回答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生1:我是1、2、3、4、5数出来的(教师肯定回答);生2:本来有4只了,就是数字4,加再1只就往后数,便是5了(教师肯定回答);生3:4和1可以组成5(高度赞赏)。
然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哪种方法又快又好?最终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知识来做加法最方便。
在同学们说的过程中,既巩固了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用,又使他们明白,数学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同时,说的过程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大胆回答问题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学反思2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内容是加法的意义及“5”以内的加法,这些内容,因为学生原来已经接触得比较多,因此,教学之初,学生好像都已是轻车熟路,十分轻松,老师也感到没啥可学的了,但进一步探究下去,学生对于加法的内在意义十分模糊,从字义上给他讲解,都越弄越糊涂。
我感到,对于初涉数的.认识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课堂上采取的教学原则,应该克服老师少“说教”,而大部时间应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活动,教师多做示范,结合学生能够接受的说明,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操作过程中有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先有了感性的认识,再经过老师简要的通俗易懂的点拨,抓住要害的关键,设计恰当的活动,用上妥帖的精练的语言,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要比以往花费更大的力气与机智。
而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通过这些简单的认识能够自觉地进一步去探索,更深一层的认识和规律,用初步的认识去发挥最深层次的思维,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适应知识的不断更新,适应终生学习的需要,适应创造性的个性发展。
小学一年级数学《加法》教学反思3一、重视加法含义的体会,突显分与和的思想。
加法教学反思15篇
加法教学反思15篇加法教学反思1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参与计算过程。
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想法,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
“5以内的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5以内的数和初步理解了加法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
《新课程标准》认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本册计算教学部分的突出特点是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所以,根据这一理念和现代教学观念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一下的教学环节:1.利用多媒体的动感画面,导入新课。
2.分小组相互讨论交流,探究发现。
3.结合教学内容分成练习,巩固深化,加深对加法的理解。
4.总结、归纳、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的教学理念。
通过学生观察、自主探索、操作、表述,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会到发现数学的乐趣。
加法教学反思2我就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尝试,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在课堂上创设交往、互动的协作学习环境,有利于群体智慧共享。
课本由雅典奥运会引入。
雅典奥运会跳水比赛,学生并不是很了解,我出示有关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
很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中,促使学生进入学习活动。
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需要教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现,成为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的成果。
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按照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
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计算方法掌握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其实小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和整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原理差不多。
对这部分知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及掌握,就是有几个容易出错的地方需要点一下。
加法教学反思15篇_1
加法教学反思15篇加法教学反思1本单元是系统学习基础运算理论知识,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了大量加法、乘法交换或结合性的经验,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加深对加法运算定律的理解,也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1、重视规律发现的过程本节课的学习就开启了学生对四则运算规律的探究,发现一条规律并不难,但掌握发现规律的方法十分重要。
所以从学习加法交换律开始,就一直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观察发现--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字母表示”,不断强化具体步骤,就教给学生一把发现规律奥妙的金钥匙。
2、重视直观演示的操作很多教师在教学规律课的时候仅仅只是局限在规律发现的过程,而我在教学本节课时是把规律的发现建立在加法的本质上,通过线段图直观演示的操作,帮助学生发现和理解规律,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形成了基本模型。
3、充分激活已有经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地对加法进行了学习,今天就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展开研究。
数学的学习是在活动中建立起来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生活中的数学开始,逐步抽象到用字母来表示规律,让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的进行了质的飞跃。
加法教学反思2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观念的滞后,我们一直以为:这些任务是在空间与图形、解决问题的策略、找规律等典型课堂内实现的,计算课最主要的任务仍然是教给学生计算的法则,在大量的练习之后帮助学生形成熟练的运算技能、技巧,在这里谈不上什么发展思维,即使有也是冰山一角、微乎其微。
这次教科院特意安排了“分数的加减法”这节计算课,作为研讨的话题,应该说是对我们的一次警醒,她让我们重新对此作了深刻的反思.在摸索中,我们欣喜地发现,计算课也大有__可做。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在这节课上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开放问题空间的设置我们知道,智慧的生成需要一个理想的“融炉”,而这个“融炉”就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挑战性问题情境的结合体。
《加法》教学反思10篇
《加法》教学反思10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一:在本节课的加法教学中,我巧妙地运用了实物展示与动手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旨在为学生搭建起从直观感知到深度理解的桥梁。
然而,尽管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但在将加法概念应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的理解仍显得较为肤浅。
这促使我深刻反思,未来应更加注重将加法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情境,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如购物找零、分数苹果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加法意义的理解,实现知识与实践的完美融合。
教学反思二:在教授加法算法时,我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图示讲解、小组合作讨论等,以期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然而,部分学生虽然能够熟练背诵加法口诀,但在面对稍复杂的计算题时,却显得力不从心,暴露出思维灵活性不足的问题。
这提示我,在后续的教学中,除了继续强化算法训练外,还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多角度思考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三:在动手操作的加法练习中,学生们通过摆小棒、画图形等方式,亲身体验了加法的计算过程。
然而,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因粗心大意,如漏加、错加等,导致结果不准确。
这使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同样重要。
未来,我将更加注重在计算过程中的细节指导,如引入“计算小卫士”角色,鼓励学生相互检查作业,共同营造严谨的计算氛围。
教学反思四:部分学生在区分加法与减法时存在混淆,这反映出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两者差异的强调不够充分。
为纠正这一偏差,我将采用对比教学法,通过设计一系列加减法辨析练习,如“加法与减法的双胞胎”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明确加法与减法的本质区别,提升其辨析能力。
教学反思五:加法知识虽基础,但其应用却无处不在。
然而,部分学生在将加法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手足无措。
为此,我将积极拓展加法知识的应用领域,如设计“家庭预算小管家”项目,让学生在管理零花钱的过程中体验加法的实用价值,从而增强其学习兴趣和动力。
《加法》教学反思_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加法》教学反思_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加法》教学反思_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加法》教学反思_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加法》教学反思_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本节课例1本课教材是在学生近期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前面非常熟悉的整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安排学习的,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需要和进一步学习、研究的需要,理解和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是小学生基本的而且是必备的数学知识、技能与方法。
这一教学内容与老教材相比,突出了计算不再是枯燥乏味,而是选择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作为计算教学的背景。
让学生感到计算学习同样是生动、有趣的,使学生在解答用小数计算的实际问题时,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掌握小数运算的基本方法。
再说,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是相通的。
对于小数加减法,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教材紧紧抓住学生的这一认知特点,有意不给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不概括小数的加减法法则,而是刻意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旧知迁移到小数加减法这一新知中。
一节课下来,我觉得以下方面需要做进一步改进:1、对于第一个例题,在讲解新授内容时,当有的学生说4.75+2.65时,可以看作475分加上265分等于740分,这个时候,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的方法,而教师并没有对这一生成性的资源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引导和提示学生,740分可以看作7.4元,把元改成用分做单位,也就是看成用相同数位相加算法的雏形,直接过渡到小数加法计算是,应该要把相同数位对齐,也就是首先要把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2、学生在班演的时候,出现的问题,就是很好的生成性的资源,教师应该很好的利用取来,及时讲解和评定。
3、因为本节课应该是在学生掌握小数性质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教师事前没有进行有效的学情调查,所执教的班级还没有学过小数的性质的教学,导致在教学小数化简是,出现了一定的困难。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30篇)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30篇)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精选30篇)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篇1一、导入凸显分与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义来自于分与合的思想。
在教学开始时,以几组变式的分与合作为基础,铺垫让学生初步感受今天我们要用分与合来解决新问题。
二、从算理中教学。
在例题教学时,我通过图意变化,引导学生看变化的过程,说清图的意思。
(校园里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
同时以提问的方式出现第三句话: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给学生初步建立条件与问题的概念,了解看图是要解决问题。
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看图列出加法算式:3+2=5。
这部分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把重点放在了算式含义的讲解,计算教学重在算理。
我采用了接受式学习方式,+学生已经认识,而是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的意义是合起来,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结合起来。
算式3+2=5中3、2、5的意义解释,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来解释,说明学生能够理解数的意义了,学生能够通过分与合的经验说出算式的意义,让学生经历形象&&数&&符号&&语言&&初步将意义整合,最后将3+2=5意义精简为3和2合起来是5。
5以内的加法教学反思篇2一、导入凸显分与合的思想。
加法的含义来自于分与合的思想。
在教学开始时,以几组变式的分与合作为基础,铺垫让学生初步感受今天我们要用分与合来解决新问题。
二、从算理中教学。
在例题教学时,我通过图意变化,引导学生看变化的过程,说清图的意思。
(校园里3个小朋友在浇花,又来了2个)。
同时以提问的方式出现第三句话: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给学生初步建立条件与问题的概念,了解看图是要解决问题。
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看图列出加法算式:3+2=5。
这部分是学生的已有经验,我把重点放在了算式含义的讲解,计算教学重在算理。
我采用了接受式学习方式,“+”学生已经认识,而是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的意义是合起来,将形象上的“合”和意义上的“合”结合起来。
《加法》教学反思范文
加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也是孩子们在学习数学时必须攻克的难关。
因此,加法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本篇文章将通过对自身在教学加法中的反思,总结出最优秀的教学方法与技巧。
一、教学思路在教学加法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孩子们普遍存在理解困难、计算慢、失误率高等问题。
因此,我的教学思路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难点:孩子们需要充分理解加法概念并建立加法意识。
在学习加法前,我通过例题和实物模型,让孩子们逐渐理解什么是加法及其运算规则。
此外,我通过生活常识和情景模拟,让孩子们感受到加法的实际运用。
例如:“如果你吃了一个苹果,再吃了一个香蕉,你一共吃了几个水果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增强孩子们对加法的实际认知,从而理解加法概念。
接着,我注重加法的基本技能建立。
对于孩子们而言,掌握了加法的计算规则,只是解决问题的基础。
因此,我更注重孩子们基本能力的建立。
在这方面,我主要采用口算和算术练习两种方式。
口算是通过多次反复的练习,让孩子们逐渐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度。
算术练习则是通过让孩子们做许多练习题,加强孩子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巩固计算技能。
我关注计算过程中失误率高的问题。
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计算错误的情况。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会让孩子们学习如何检查计算结果。
例如:同时检查计算的过程、检查计算结果与与题目要求是否一致等方面。
二、优秀教学方法总结教学加法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经过多次的尝试和实践,我总结出一些最优秀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具体如下:1.生活情境法生活情境法是将加法的运用引入到孩子们的生活中,加强孩子们对加法概念的直观认知。
例如:从日常中的口语和情境中出发,把孩子自己身临其境的场景编成算式,让孩子通过角色扮演来体验,这样能更好地巩固孩子对加法的认识。
2.操作模型法孩子们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能够通过实物模型或图形模型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更加清晰的理解加法概念。
例如:使用珠算,让孩子们通过操作珠子,逐渐掌握加法,从而提高口算的能力。
课文《加法》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和反省,希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我对小学数学课本中的《加法》这一章节进行的教学反思。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点。
从一年级开始,我们就要开始教学生加法,让他们掌握从1到10以内的加法计算。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项非常基础的数学知识,但是对于老师来说,在教学中还是要注意很多细节。
我发现《加法》这一章节中所包含的知识点是非常多的,除了单纯的加法运算,还包括了与加法有关的数学概念、运算规律和加减混合运算式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步骤地进行教学,不能过度追求知识点的多样性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我发现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思维特点。
在学习加法运算中,学生需要理解“和”的概念,通过数值的加法运算,让学生能够将两个数相加得出一个新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物开始入手,例如用指、计数器、几何形体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和”的概念,之后再逐渐引导学生使用数值进行加法计算。
因为学生在这个年龄段存在着视觉思维转化能力较弱的情况,这样的设计更加利于学生的理解,并能让他们更加轻松地掌握知识。
此外,在教学中,我还会尝试运用多媒体、游戏等方式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点。
例如,可以使用PPT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讲解“加法的交换律”、“加法的结合律”、“加法的逆运算”等规律,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同时还可以通过游戏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加法的计算,进而加深记忆。
以上是我在教学《加法》这一章节时的一些思考和反省。
我认为,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从他们的思维特点出发,更加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况下掌握知识点。
相信在不断的实验和探索中,我们能够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受益。
加法教学反思
加法教学反思加法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加法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加法教学反思1这部分内容教学得数是6、7的加法,它是在学生了解加法的含义和学习了6、7的分与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从前面的“一图一式”过渡到“一图两式”,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相应的两道加法算式之间的联系。
例题从植树这一公益活动引入,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迅速转入数学学习,并首次用文字呈现“一共来了多少人植树”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画面,领会蘑菇卡通和萝卜卡通说出的不同加法算式:5+1=6、1+5=6,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算式都表示把5个和1个合起来或把1个和5个合起来,都可以算出“一共来了多少人”。
“想想做做”第1、2题,让学生通过操作学具和独立思考,学会计算在例题和“试一试”中未涉及到的其余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
第3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巩固得数是6、7的加法计算。
第4题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体会算式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规律,灵活计算。
第5题让学生通过看卡片说算式的活动,进一步练习得数是6、7的加法。
第6题是一道开放题,通过看图填不同算式的练习,引导学生自主总结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感受这些算式的排列规律。
学生进入正规的一年级学习生活已经一个月多,一些学习常规已经知晓,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在逐步养成。
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分与合和得数是3、4、5的加法、有关0的加减法,为今天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可能在得数是6的加法算式的基础上自主、有序写出7的加法算式会出现困难。
新知:得数是6的加法得数是7的加法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和得数是3、4、5的加法,在头脑中已经初步形成了知识结构。
在教学时,想通过例题让学生学习、感受“一图两式”,并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得数是6、7的加法算式的完善,是想通过6、7的分与合迁移过来,也要体现出有次序。
《加法》教学反思
《加法》教学反思加法是数学中最基础、最常见的运算之一,也是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第一个接触的运算之一。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因此,本文将对《加法》教学进行反思,从准备工作、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等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以期改进加法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进行加法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做好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调研,了解他们对加法的掌握程度和困难点。
其次,教师要充分准备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具、课件等,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针对性地使用。
最后,我们还要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
接下来,我们要关注教学方法。
在加法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探究式教学法等。
首先,直观教学法可以通过物体的数量、图形的形状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其次,启发式教学法可以通过提供一些有趣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最后,探究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索,自主发现加法的规律和性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加法教学中,教学资源的使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可以利用教材、教具、课件等多种资源来辅助教学。
首先,教材是教学的重要依托,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合适的教材,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其次,教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加法的运算过程,如算盘、计数器等。
最后,课件可以通过图像、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展示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加法教学中,我们还要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困难点,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作业评价和小组讨论等。
首先,课堂观察可以通过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其次,作业评价可以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了解他们对加法的掌握情况和错误类型,帮助他们及时改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法》的教学反思
《加法》的教学反思
一、满意之处
1、知识的铺垫,加强旧知识的复习和训练,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了准备。
2、讲授新课,更改教学例题,通过直观演示和做手势口述,使学生直观感知把两个物体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的加法含义。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用儿童化的语言,形象化的比喻,学习加号,生动有趣,便于学生记忆。
从老师自己的生活事例入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给学生创造了独立运用语言表达的机会。
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在玩中学。
3、课堂练习安排了看图摆一摆、看图说算式、口算、提高题等四个不同形式的练习,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体现练习的坡度,又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要求,注意了练习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从而有利于学生巩固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构合理的认知结构,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二、不足之处
1、作为数学课堂教学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的教师,使用连贯、科学、精练的数学语言,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没有充分调动课堂教学气氛,学生没有激情。
教学气氛是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人际氛围,他以精神的方式作用于人的心理,引起学生情绪上的变化。
教师只有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才能使课堂纪律良好,课堂气氛庄重,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专注,情绪稳定,同时情绪饱满,状态良好,自信心强,求知欲旺,学习投入,讨论问题畅所欲言。
在本堂课中,只有小部分学生一直认真思考问题,积极举手回答,而这部分人又相对集中在左边两组,其余组,特别是距离屏幕较远的第一组的学生,几乎没有人举手。
主要是我对他们的关注度不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发散联想太急、太快。
我这节课设计的意图是力求让学生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从而加深对加法意义的理解。
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例题后直接要他们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述出来,就显得如坐云雾了。
如果此处放在习题后再说,学生通过了充分的习题练习,他们在对加法的认知,语言的表达上有了一定的基础,此时再让他们发散联想,效果就会截然不同。
失败的原因是我对学生预设不够。
教和学是一个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这个重要的过程属于学生也属于教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应该处在主体的地位,但这个主体地位不是教师给的.,而是教师应该尊重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但这个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围绕着学生这个主体得到发展这个中心,只要是有利于学生主体发展需要的,就应该是我们教学需要努力的。
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这才是我们教
学所要追求的,才能守住教学永远不应该改变的东西,把学生放在心中,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得到充分主动发展。
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要求我们继续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改变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会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多学习,多思考,让自己过去的经验成为进一步探索的出发点,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