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园生态系统铝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合集下载

茶树根际土壤铝形态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茶树根际土壤铝形态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茶树根际土壤铝形态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刘少坤;周卫军;苗霄霖;杨威;杨君;郭子川【摘要】茶树是典型的喜酸聚铝植物,为了弄清茶树根际土壤铝的形态特征及其演变规律,本文采集了湖南省不同茶厂、不同母质和不同种植年限的茶树根际土壤,研究了茶树根际土壤铝的形态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茶厂由于地域、母质、种植年限等的差异,茶树根际土壤铝形态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含量变化为腐殖酸铝>铝的水合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交换态铝>无机吸附态铝;除腐殖酸铝外,其他3种形态铝含量均以第四纪红色黏土发育的茶树根际土壤的含量最高,且不同形态铝含量有随着茶树种植年限延长而增高的趋势.土壤交换性酸与水解性酸对茶树根际土壤铝形态有显著的影响,而与pH的关系不大;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茶树根际土壤铝形态特征,与无机吸附态铝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腐殖酸铝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期刊名称】《土壤》【年(卷),期】2014(046)005【总页数】5页(P881-885)【关键词】茶园;根际土壤;铝形态;演变;影响因子【作者】刘少坤;周卫军;苗霄霖;杨威;杨君;郭子川【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8.4;S153.4铝是地壳和土壤中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占地壳重量的 7.1%。

通常以难溶性硅酸盐或氧化铝的形式存在,对植物没有毒害。

但在 pH<5 的酸性土壤条件下,尤其在人们长期施用酸性化肥和酸雨降沉频率较高的地区,难溶性铝易转变为有毒的离子态铝 (主要是 A13+),对植物产生毒害[1]。

且随着 Al3+ 在土壤中迁移,造成大面积土壤酸化和全球性生态问题[2]。

土壤中的铝主要存在于层状铝硅酸盐矿物的晶格中,如长石、云母、蒙脱石等,其余的铝以各种化学形态存在,如水溶性铝、交换态铝、有机配合态铝等[3-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生物地球化学模型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生物地球化学模型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科研热词 气温升高 旱地 排放 农田生态系统 n2o 降解 降尺度 陆源有机质 铁(氢)氧化物 针铁矿 重金属 边缘海 赤铁矿 莱茵衣藻 空间模型 磷 碳同位素分析 研究进展 研究热点 盲数 监测网络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 生态效应 海洋碳循环模式 海洋人为碳 海气co2通量 沉积物 水铁矿 水生生态系统 气候变化 欧亚温带草原 样带 木质素 有机氮沉降 文献计量法 数据挖掘 数据共享 支链和类异戊二烯四醚 扎龙湿地 情景 微生物异化还原 小球藻 大气氮沉降 地累积指数 土地利用变化 响应 吸附和解吸 同位素分馏 半经验模型 化学生物标志物 动力学特征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科研热词 马尾松 预警模型 陆地生态系统 重金属 资源量 碳同位素平衡法 生物气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可利用性 生物修复 生气量 物质交换 海洋胶态物质 模型 机理 有机组分 无机离子 成气期 土壤 吸收 反应动力学 五氯酚 二氧化锰
53
2011年 科研热词 茶园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 生态系统 初级生产力 黄淮海地区 高光谱植被指数 非生物还原特征 镇赉县 铝 针铁矿 遥感 辽河口沉积物 资源评价 贡献率 表观光学特性 营养元素 翅碱蓬 矿物交换模式 生产力定量计算 物理一生物耦合过程 湖泊光学 沉积有机相 氟 模型拟合 有色可溶性有机物 有机碳储量 显微组分 成矿潜力 强壮前沟藻 地球化学 土壤化学性质 土壤 固碳量 固有光学特性 叶绿素a 古生产力指标 古海洋学 反硝化细菌数量 反硝化细菌多样性 去藻滤液培养 南海北部 半连续共培养 化感作用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净初级生产力 农田生态系统 中肋骨条藻 slogistic模型拟合 nox modislai dndc模型 推荐指数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草原土壤—植被系统中硅,铝,铁和锰的循环

草原土壤—植被系统中硅,铝,铁和锰的循环

草原土壤—植被系统中硅,铝,铁和锰的循环张小川;蔡蔚祺【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1990(010)002【摘要】本文研究了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两类典型草原中Si、Al、Fe和Mn在生态系统各分室中的分配和循环。

结果表明,各分室中元素的贮量顺序为:Si>Al>Fe>Mn,且其贮量在年度之间有变动。

草原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很小一部分贮存于生物系统中,而生物系统中元素的绝大部分贮存于根系中。

内蒙古锡林河流域两类草原生态系统经过一年的运转,输出量大于输入量,生物系统中大部分元素的贮量减少。

各元素在生态系统各分室间的循环量大小顺序与其贮量大小顺序相符。

生物活体对Si、Al、Fe和Mn的年总吸收量在羊草草原分别为28.8、5.19、3.15和0.183g·m^(-2)·a^(-1),在大针茅草原分别为13.4、2.27、1.14和0.0567g·m^(-2)·a^(-1);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年矿化量在羊草草原分别为94.1、16.1、10.5和0.39g·m^(-2)·a^(-1),在大针茅草原分别为57.3、9.12、5.24和0.157g·m^(-2)·a^(-1),释放/吸收比大于1。

【总页数】7页(P109-115)【作者】张小川;蔡蔚祺【作者单位】不详;不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812【相关文献】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铁-硅软磁合金中铝铬锰硅 [J], 陆青;周伟;程大伟;唐晓林;刘银凯2.ICP-OES法测定铝铁中的铝锰硅磷铜铁含量 [J], 万春梅;陈涛;李玉清3.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高含量有机碳样品中的钾、钠、钙、镁、硅、铝、铁、钛、锰、磷 [J], 李亚;王英凯;张旭;张振华4.X荧光光谱法测定铝硅镀液中硅、铁、镁、锰、铜、锌的含量 [J], 周文5.ICP-AES法测定金属硅中硼磷铝锰钙镁铁等28种微量和痕量元素 [J], 乔爱香;江冶;李如燕;曹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态系统中的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地球化学循环

生态系统中的地球化学循环地球是一个充满生命的行星,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构成了生态系统。

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就是生物、环境和物质循环三个部分。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看,地球的物质循环主要分为氮、碳、水和矿物质循环四个方面。

其中,地球化学循环属于矿物质循环中的重要内容。

地球化学循环是指人类没有直接干预、而是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地质和化学变化过程。

这些变化不同于生物循环和生物化学循环,而是通过太阳的能量和地球物理化学作用发生的。

在生态系统中,地球化学循环是一个体积庞大、时间异常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地球上的矿物和物质在不断地转化、分布、储存和释放,继而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演化。

一、碳的地球化学循环碳是组成生命体和形成矿物质的重要元素之一,是维持生物体内新陈代谢和能量推进的基础。

碳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主要是有机碳和无机碳的相互转化过程。

无机碳主要存在于二氧化碳和碳酸盐的形式中。

二氧化碳主要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来转化的,而碳酸盐则主要是通过岩石的风化和沉积来实现的。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转化为海水中的碳酸盐,并沉积在海底形成石灰岩和大量油气资源;而岩石的风化和岩浆的喷发则可以向大气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

而有机碳则主要是通过生物体内合成和腐解过程来实现的。

生物体通过进行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碳,并通过食物链向上转化传递到更高级别的生物体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释放出能量。

而有机碳也可以通过腐解过程重新回到生物体外的环境中,转化为水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地中的甲烷等物质。

二、氮的地球化学循环氮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的基本元素,是生命体内新陈代谢和能量转换的重要组成部分。

氮的循环主要涉及固氮、氨化和硝化等过程。

固氮是指将氮气转化为无机氮的过程,因为氮在原始状态下很难被生命体吸收利用。

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特定的细菌和真菌可以通过生理反应将氮气转化为氨气或者亚硝酸盐等无机氮,进而被生命体摄取利用。

茶园土壤酸化研究现状和展望

茶园土壤酸化研究现状和展望

茶园土壤酸化研究现状和展望杨向德1,2,石元值1,伊晓云1,马立锋1*(1.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08;2.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1)摘要:酸性土壤是茶树生长所必须的条件之一,但并非土壤酸性越强,越适宜茶树生长,其最适宜pH 值为5.0~5.5,而当前茶园受到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茶园土壤酸化日趋严重。

本文回顾了近几十年来茶园土壤酸化现状;分析了茶园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阐述了土壤酸化对茶树生长的危害;最后对酸化茶园和新建茶园给出了具体的改良措施。

通过分析总结,得出了化学肥料尤其是氮肥的施用是造成茶园土壤酸化最主要的原因;土壤酸化将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和一些重金属元素含量的上升,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施有机物料是改良和控制土壤酸化的理想途径。

最后,作者就茶园土壤酸化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茶园土壤;酸化现状;酸化原因;酸化危害;改良措施中图分类号:S606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n Soil Acidification at Tea PlantationsYANG Xiang-de 1,2,SHI Yuan-zhi 1,YI Xiao-yun 1,MA Li-feng 1*(1.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e Sciences, Key Laboratory of Tea Biology and Resource Utilization ofTea,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Hangzhou, Zhejiang 310008, China;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Acidic soil is one of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for tea growth. Soil pH between 5.0 and 5.5 is considered ideal for the plantations, and an acidity beyond the optimum level can be detrimental for the plant development. Globally, increasing soil acidity due to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human activities threatens the agricultur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on soil acidification at domestic as well overseas tea plantations in the past decades; analyses the main culprits that caused the phenomenon; expounds the adverse effects on the plant growth; and summarizes potential approaches for improvements. A conclusion was drawn from the studies in regard to the direct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acidification and continual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Nitrogen fertilization was seen as the most critical factor in the acidity increase, which resulted in a decline on soil fertility and rise of heavy metal contents at tea plantations with a long term impact on the quality as well as quantity of the tea they produced. Hence, applica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s was highly recommended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undesirable effect brought about by the chemical fertilization and to control the soil acidification.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 is discussed as a conclusion of this review. Key words: tea plantation; soil; acidification; improvement measures————————————收稿日期:2015-08-11初稿;2015-09-23修改稿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303012);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CARS-23);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CAAS-ASTIP-2014-TRICAAS-0X );浙江省基金(LY13C150002);中国农业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预算增量项目(2013ZL023)。

油茶林地土壤铝的含量和化学形态分析

油茶林地土壤铝的含量和化学形态分析

油茶林地土壤铝的含量和化学形态分析黄丽媛;袁军;吴泽龙;谭晓风【摘要】为探讨油茶林地土壤铝的化学形态、土壤铝含量与油茶叶片铝含量的相关性,测定了湖南省14个油茶林地土壤和油茶叶片的铝含量以及土壤铝的化学形态。

结果表明:油茶林地根际土壤和0~20 cm 土层总铝含量差异不显著,但土壤中不同形态铝含量有明显的差异,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有机态络合铝、酸溶无机铝、腐殖酸铝、可交换铝、单聚体羟基铝,有机态络合铝、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是油茶林土壤中含量较高的活性铝,三者占可提取活性铝总量的75%以上。

湖南地区油茶老叶铝含量为8.277~15.890 g/kg,嫩叶铝含量为4.097~7.451 g/kg,老叶铝含量显著高于嫩叶。

油茶嫩叶中的铝含量与土壤中的可交换铝和有机态络合铝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油茶老叶中的铝含量只与土壤的有机态络合铝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In order to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emical forms and contents of aluminum in Camellia oleifera forest soils and the aluminum contents in C. oleifera leaves, the contents and chemical formsof aluminum in soils and the aluminum contents in leaves from 14 C. oleifera forests in Hunan province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otal aluminum contents in rhizosphere soils and 0-20 cm soil layer. The aluminum contents at different chemical forms had obvious differences, and the order based on the contents from high to low was Or-Al, In-Al, Ha-Al, Ex-Al, Hy-Al, and the Or-Al, In-Al and Ha-Al were the main forms in C. oleifera forest soils, which were over 75% in the total active aluminum. The aluminum content in leaves ranged from 8.277 g/kg to 15.890 g/kg for old leaves and from4.097g/kg to 7.451 g/kg for tender leaves. The aluminum content in old leave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ender leaves. The aluminum content in tender leave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ents of Ex-Al and Or-Al, but that in old leaves were only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Or-Al content.【期刊名称】《经济林研究》【年(卷),期】2016(034)003【总页数】5页(P79-83)【关键词】油茶;土壤;铝的化学形态【作者】黄丽媛;袁军;吴泽龙;谭晓风【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 41000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606+.1;S794.4铝是土壤中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占地壳质量的7.1%。

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

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本文旨在探究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将从铝元素的来源、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

在铝元素的来源方面,矿物和土壤是主要的铝源。

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方面,铝元素主要通过风化、溶解、吸附和沉积等过程在环境中循环。

铝元素在生物体内的转化和积累也是铝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环节。

铝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化学成分、温度、水文等因素,生物因素包括生态系统结构、物种多样性、生命活动等因素。

本文将采用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究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铝元素在长江流域及黄、东海的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和积累规律,为合理利用和保护铝元素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长江流域;黄海;东海;铝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因素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aluminum eleme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sources,biogeochemical cycl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luminum elements.In terms of the source of aluminum elements, minerals and soils are the main sources.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aluminum elements mainly circulate in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processes such asweathering, dissolution, adsorption, and sedimentation. The conversion and accumulation of aluminum elements in biological organisms arealso important processes in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aluminum elements is influenced bymany factors, mainly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biologicalfactors.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clude chemical composition, temperature, hydrology, etc., and biological factors include ecosystemstructure, species diversity, life activities, etc.This paper will use a combination of experimental research andliterature research to explore the biogeochemical cycle of aluminum eleme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will help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ycling and accumulation of aluminum elements in the ecosystem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Yellow Sea, and East China Sea,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rational use and protection of aluminum element resources.Keywords: Yangtze River Basin; Yellow Sea; East China Sea;aluminum element; biogeochemical cycle; influencing factors.。

茶树铝、氟富集研究进展

茶树铝、氟富集研究进展

茶树铝、氟富集研究进展刘艳丽;金孝芳;曹丹;马林龙;周媛;韦朝领【摘要】The tea plant is an aluminum and fluoride hyper-accumulator,with excess accumulation in its leaves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ontent of aluminum and fluoride in tealeaves,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ir metabolism.In this paper,we review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and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of the absorption,translocation,accumulation and detoxification of aluminum and fluoride in the tea plant.Furthermore,we discuss major areas for future research.%茶树是铝、氟超富集植物,过量铝、氟累积于叶片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了解铝、氟在茶树体内的代谢机理对降低茶叶中的铝、氟含量很有必要.本文系统阐述了茶树对铝、氟吸收、转运、累积和解毒的最新研究进展,推测了茶树对铝、氟吸收、转运及解毒的机制,提出了今后茶树铝、氟富集研究的方向.【期刊名称】《植物科学学报》【年(卷),期】2016(034)006【总页数】6页(P972-977)【关键词】茶树;铝;氟;富集【作者】刘艳丽;金孝芳;曹丹;马林龙;周媛;韦朝领【作者单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武汉430209;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武汉430209;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武汉430209;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武汉430209;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同,武汉430074;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合肥23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71.1茶(Camellia sinensis (L.) O. Ktze.)是我国重要的叶用经济作物。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第6卷(2011年)总目次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第6卷(2011年)总目次

基于 S N模式的近 1 WA 0年南海北部波浪能资源研究 …………………… 郑崇伟 ,郑宇艳 ,陈洪春 (4 5) 福建省土地利用效益动态变化研究 ………………………………………………… 陈松林 ,戴 菲 (0 6)
第 4期
2 1 年总 目录 01
9 1
基 于 三维魔方 的芜 湖市 域主体 功 能 区划 研究
闽江福州段支流污染负荷研究 ……………………………………………………… 郑慧琼 ,潘文斌 (4 2) 福建屏南天湖山泥炭腐殖化度记录的早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 …… 胡凡7 李志忠,姜修洋 ,等 ( 1 限, 3)
城市 片林 与城市 草坪细 根生 物量 特征 …… …… …… …… ……… … 曾文 静 ,李 凡 ,李 金全 ,等 ( O 4)
… …… …… ……… …… … 范树平 ,程 久苗 ,项思 可 (6 6)
长三角地区旅游城市体系组织秩序信息维数研究 ………………………………… 戴学军 ,林
闽东北 木拱廊 桥建 筑群 地理 空间 响应研 究
岚 (5 7)
…… …… …… ……… …… ……… …… …… …… 张 光英 (3 8)
— —
以西江流域为例 …………………………………………… 蒋华波 ,陈建耀 ,关绮琪 ,等 (5 4) 明 (6 5)
戎 (6 6)
基于 Lns M E M+ ada T / T 遥感数据的福州热环境研究 ……………………………… 池秀兰 , t 余
泰 宁世 界地 质公 园社 区居 民对旅游 开发 的影 响感知研 究 福 建省 城市旅 游竞 争力 评价研 究 …… …… …… 叶 琴 ,林 岚 ,范
福建省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对 比分析 …………………………………………… 王建康 ,汤小华 ( 8 4) 福建省装备制造业 的地 区专业化与地理集 中 ……………………………………… 陈进栋 ,韦素琼 (5 5)

土壤酸化对于茶树利用铝的影响

土壤酸化对于茶树利用铝的影响

Vol.53,No.05. 2019·30·DOI :10.3969/j .issn .2095-1205.2019.05.17土壤酸化对于茶树利用铝的影响兰欣悦(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100000)摘 要 土壤作为茶树生长的载体,其对于茶叶品质有着很大的影响,而随着茶园中茶树种植年限的增长与外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会改变茶树种植最合适的土壤酸度条件,令土壤出现酸化现象,造成铝离子活化,从而影响茶叶的品质与产量。

文章通过分析茶树土壤酸化的原因、酸胁迫条件下如何影响茶树对于铝的利用,进而影响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等方面来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当前茶园土壤酸化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 茶树;土壤酸化;铝形态变化;高铝胁迫 中图分类号:S15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2095-1205(2019)05-30-03茶树(Camelliasinensis (L .))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植株一般为1~6m ,枝嫩无毛,叶片革质,呈长圆或椭圆状。

它具有喜温湿、耐酸、耐铝等特性,在我国有广泛的种植。

对于茶树种植而言,偏酸性富铝的土壤是茶树最适的生长土壤,但是在全球酸雨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茶树生长条件逐渐转差,土壤酸化严重,而酸化的土壤往往会成为影响植株生长的“导火索”,即单一因素的变化往往会牵制更多的因子,进而共同对茶树生长产生直接影响。

故在本文中,笔者便从酸化现象影响的众多因子中,选取铝作为因变量而展开相应分析。

1茶树种植土壤酸化的成因1.1 内部因素我国农业部颁布的《茶树产地技术条件》中描述到,酸碱指标4.5≤pH ≤5.5为优质、高效、高产茶园的培养土壤。

说明,茶树生长种植适宜的土质为偏酸性土壤;然而,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为了适应偏酸性的环境,其根系会分泌一些内含多种有机酸的汁液,如柠檬酸、苹果酸、草酸、琥珀酸等,来缓冲酸性土壤的压力,而茶树作为多年生木本植物,其发挥经济功效的种植年限可以长达40 ~50年,故在人工种植茶园内,茶树连作现象便成为了影响土壤酸化的成因之一。

铝对茶叶叶片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铝对茶叶叶片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生态环境 2006, 15(4): 822-826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E-mail: editor@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540056;40573052);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4135; 305151)作者简介:郑伟伟(1984-),女,硕士研究生,从事植物生理生化和植物营养研究。

E-mail: zhengweiwei2@ *通讯作者,E-mail: pliu99@ 收稿日期:2006-02-09铝对茶叶叶片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郑伟伟1,刘 鹏1*,徐根娣1,谢忠雷2,罗 虹11. 浙江师范大学植物学实验室,浙江 金华 321004,2.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6摘要:以茶树2个品种(雁荡毛峰和知仁早茶)为研究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法,研究了铝对茶叶叶片主要化学成分(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和维生素C)的影响。

结果表明,水培下,10~100 mg·L -1质量浓度的铝可显著提高茶多酚的质量分数,与对照相比,50 mg·L -1质量浓度下雁荡毛峰茶多酚的质量分数提高了180%,知仁早茶提高了100.6%;10~50 mg·L -1质量浓度的铝可提高咖啡碱、氨基酸的质量分数,但100 mg·L -1质量浓度下显著降低了咖啡碱和氨基酸的质量分数,雁荡毛峰降低了5.3%、25.8%,知仁早茶降低了2%、7.2%;不同质量浓度的铝对维生素C 的质量分数影响不大;低质量浓度的铝处理降低茶树的丙二醛质量分数,而高质量浓度的铝处理(100 mg·L -1)提高了丙二醛质量分数。

结果证明水培条件下,10~50 mg·L -1铝可明显提高茶叶品质,100 mg·L -1质量浓度会降低茶叶品质。

关键词:铝;茶叶;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中图分类号:Q945.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175(2006)04-0822-05茶Camellia sinensis L. 是我国久负盛名的饮品,茶叶性味甘、苦、微寒无毒。

毕节茶园规划区土壤中氟和铝的含量分析及化学形态研究的开题报告

毕节茶园规划区土壤中氟和铝的含量分析及化学形态研究的开题报告

毕节茶园规划区土壤中氟和铝的含量分析及化学形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茶叶作为中国传统的优质饮品,在中国的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毕节地区是我国的主要茶产地之一,已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丰富的茶文化。

然而,随着城市化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污染问题愈加严重,水源、空气、土壤等环境质量受到了较大影响,茶树的生长和产量也受到了影响,茶叶中的铝、氟等元素含量呈现出升高的趋势,不利于人体健康。

因此,对毕节茶园区土壤中氟和铝含量及其化学形态的研究,对于茶叶的品质和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利于毕节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1. 毕节茶园规划区土壤中氟和铝含量分析。

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对茶园土壤中氟和铝含量进行测定,并对茶园的土壤污染现状进行分析和评估。

2. 毕节茶园规划区土壤中氟和铝的化学形态研究。

采用超声波清洗法、酸提取法、碱提取法等方法对茶园土壤中氟和铝的化学形态进行研究,探讨其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规律。

三、研究预期成果:1. 确定毕节茶园规划区土壤中氟和铝的含量,评估茶园的土壤污染状况,为做好茶园土地的保护和治理提供参考。

2. 研究土壤中氟和铝的化学形态,探讨其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转化规律,为提高毕节茶园的土壤质量和茶叶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3. 为毕节地区茶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四、研究计划:1. 搜集毕节茶园规划区土壤、水源、空气等方面的相关资料和文献。

2. 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确定茶园区域土壤中氟和铝含量,并评估茶园的土壤污染状况。

3. 采用超声波清洗法、酸提取法、碱提取法等方法进行土壤中氟和铝的化学形态研究。

4. 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进行学术交流和成果推广。

五、参考文献:1. 李大明,朱敏. 南方地区茶园土壤铝与黑茶养生功效的研究[J]. 粮食与饲料工业,2008(3):52-55.2. 王思敏等. 蒙阴绿茶中氟含量测定及食品安全评价[J]. 食品科学,2019,40(22):254-259.3. 李欣石,李坤, 卢宏兴,等. 碱性土壤中NaCl强制萃取法提取铝、铁及硅[J]. 环境科学,2014(4):1-7.。

铝-氟交互作用对茶树的生物学效应(精)

铝-氟交互作用对茶树的生物学效应(精)

铝-氟交互作用对茶树的生物学效应1、项目研究意义茶树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我国是世界上第二产茶大国,但目前我国生产的茶叶品质有相当数量不符合国际市场的需求,尤其是随着WTO的正式加入,国际市场设置的“绿色壁垒”,严重限制了茶叶的外销,因而未来我国茶叶生产的战略是以提高茶叶品质为主攻方向。

与茶叶生产发展战略不相适应的是我国茶园土壤普遍呈现退化特征,其中酸化的问题尤为突出。

茶树属喜酸植物,其适宜pH值为5.0-5.5,而在我国茶园土壤中,pH值低于5.0的茶园约占70%,浙江、江西等省甚至有不少茶园土壤pH值在3.0以下[1]。

土壤酸化的加剧,使得土壤生态环境中活性铝的溶出增加,虽然有研究[2-6]表明适量的铝对茶树的生长是有利的,但过量的铝对茶树同样有毒害[7-10],这对铝在茶树体内的生物功能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茶树是一种典型的铝超积累植物[7,11-13],铝对茶树的生物学效应、茶树的富铝特性及其机理已引起国内外广泛的关注[2-17]。

目前对于茶树耐铝机制有多种解释:如茶树可以通过细胞液泡的分隔化作用、细胞溶质的螯合作用、细胞壁对铝的固定作用等多种方式降低其在体内的铝的活性,从而达到解毒作用[18];铝具有“磷泵”的作用,与磷以摩尔比为1:1的Al-P络合物形式一同被茶树吸收[5];还有人认为茶树的耐酸铝特性可能与其低钙营养有关[8]。

但这些机理大都处于推测之中,许多内容还有争议,都有待于全面系统的研究。

同时茶树还是一种聚氟植物[16,19-20],在茶树一芽二叶新梢和成熟叶中的氟含量分别可达100-300 mg / kg和1000 mg / kg以上[14],但目前有关茶树聚氟对其生理代谢及茶叶内在品质的影响研究甚少,对其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一些科学家甚至认为氟应当列为茶树的大量元素,但由于还没有发现其对应的缺素症,茶树富集氟可能是其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基因时空表达的结果[18]。

植物体内各元素的丰缺状况及其相互平衡的程度,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茶树既超积累铝,又聚集大量的氟,但关于铝、氟的共同存在对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效应至今未见报道。

茶园生态系统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茶园生态系统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Th og o he ia c e o i Te r e Ec s se e Bi e c m c lCy l f F n a Ga d n o y t m
Z HENG Da xa — in, SH J— i A i n q
(ntueo e g p y ui om l nvri ,F zo 5 0 7 hn ) Istt f or h ,F j nN r a U iesy uh u3 0 0 ,C i i G a a t a
Absr c : Ba e n t aa fo r c n e e r h s a mo e n t e big o h mi a y l fF n ta ta t s d o he d t r m e e tr s a c e , d lo h o e c e c lc ce o i e g r e c s se wa o c p u l e a d n e o y tm s c n e t a i d, a d t e c pa i fF o l t o fF t e h o z n h a ct o p os, hef wso bewe n t e c mpo y l -
k h ・ ~,为活 动库 库容 的 36倍 ,使 活动库具 有很 高 的更 新速 率 ;4 茶 园生态 系 统 F g・ m- a . ) 的 生物地球 化 学循环 伴 随着 系统 中 F的活化 、有机 化和 生物积 累过 程.
关键 词 :茶 园;生 态系统 ;氟 ;生物地 球 化学 循环 中图分 类号 :X 3 86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 号 :17 -1 5 (0 1 30 0 -8 6 37 0 2 1 )0 -0 1 0
分析茶 园 生 态 系 统 F 的 生 物 地 球 化 学 特 征 . 结 果 表 明:1 茶 园 生 态 系 统 F 的 惰 性 库 : )

茶园生态系统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茶园生态系统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茶园生态系统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氟是一种重要的矿物质元素,它可以在茶园生态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它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非常重要,可以为茶园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

氟是通过大气悬浮颗粒物或蒸发介质进入茶园生态系统中的。

大气悬浮颗粒物是气溶胶中最重要的氟源,可以将氟从大气中携带到土壤中。

当气溶胶中的氟沉积到土壤中时,氟会通过土壤水解、水蒸气蒸发和水蒸气沉积进入土壤,从而使土壤的氟含量增加。

氟进入土壤后,它可以通过水流或植物吸收进入茶园生态系统中。

氟可以通过植物吸收和分解,进而被植物的细胞吸收,从而对植物的生长起到一定的作用。

氟也可以通过水流进入茶园生态系统,这种氟可以被植物吸收,也可以被植物排出,从而形成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氟还可以通过植物的废弃物,例如植物的秸秆、根系以及植物的叶片、枝条,以及植物的果实,等等,经过降解和分解,形成有机物,从而进入茶园生态系统中。

此外,氟也可以通过动物的排泄物,例如动物的尿液或粪便,经过降解和分解,形成有机物,从而进入茶园生态系统中。

氟进入茶园生态系统后,它可以通过大气沉降、植物排放和动物排泄等方式,重新回到大气中,从而形成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总之,氟是一种重要的矿物质元素,它可以通过大气悬浮颗粒物或蒸发介质进入茶园生态系统中,并通过水流、植物吸收、植物的废弃物和动物的排泄物,经过水解、水蒸气蒸发和水蒸气沉积等方式,重新回到大气中,形成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茶园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周转速率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周转速率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730

推荐指数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014年 科研热词 转化 联合库存管理 矿化 水稻土 建筑材料 建筑供应链 土壤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 土地利用 喀斯特山区 周转速率 半衰期 光合同化碳 推荐指数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科研热词 高温强光 温州蜜柑 叶绿素荧光 d1蛋白 青藏高原 铝 道路建设 营养循环 茶园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 生源要素 生态系统 物种多样性 湿地 海拔梯度 柑橘 杉木 木质素 放牧强度 干旱荒漠 土壤碳矿化 叶黄素循环 分布格局 凋落叶分解 净氮矿化 uv-b辐射 h2o2 deg1蛋白酶 推荐指数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科研热词 长期施肥 针叶 通气条件 调控 红树林 矿化 激发效应 深层土壤 水稻产量 水田土壤 水分 次级生产力 松属 有机碳矿化 有机碳 旱地土壤 无机碳 拟南芥 微生物量氮周转 微生物群落 季节变化 大型底栖动物 土壤有机碳矿化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地利用类型 喀斯特 叶绿素荧光 光系统ⅱ 光合功能 p/b值 hcf243 d1蛋白 14c示踪技术
推荐指数 2 2 2 2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n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n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n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1、光合作用:常绿阔叶林形成了浓郁的树冠层,为物质和能量循环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并且绿叶物种捕捉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有机物质,间接促进植物体内积累水、气等物质的形成,以备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进而促进植物群落的生长和发育。

2、土壤- 植物循环:植物的根系利用土壤养分的物质的循环,将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吸收取用,这些养分中许多物质最终得以植物体内利用,也有部分物质归还土壤,形成“土壤- 植物循环”。

3、植物泥炭循环:在长期的“土壤-植物循环”过程中,植物和微生物因土壤受到养分的供给,并参与植物废物、树枝、有机物碎屑等有机物的分解堆积过程,有机物质经过细菌和真菌不断分解转化,形成泥炭,形成“植物泥炭循环”。

4、水汽循环:植物将土壤中养分吸收后,会通过蒸腾作用将水汽向大气中排放,这部分水分受太阳热能引起的,向低温的大气中继续上升,形成云层,随着下雨汇集,使水得以循环形成“水汽循环”。

5、有机物循环:植物以水和土壤中的养分,光合作用转化后,积累在植物体内,从而形成从上游到下游的物质流动路线,而植物在生长发育,生物活动过程中,均会消耗植物的有机物,有机物的消耗不断减少,从而形成“有机物循环”。

6、CO2循环: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中,植物会吸收大气中的CO2分子,光合作用的最终产物中的一部分会回到大气中,从而形成“CO2循环”,CO2被释放出来后又回到植物体内继续光合作用。

7、风-土壤循环:风气流在植物群落中,形成空气循环,大风中传播的水分和有机碎屑,在植物群落中完成从上游到下游的运输流动,通过土壤过滤,使能量使得得以变形,形成“风-土壤循环”,同时,大气中的有毒物质也可以被植物植物体内过滤,保证空气的清新。

以上就是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常绿阔叶林构成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构成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的循环,它的发育也会直接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我们要充分保护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保护好它们不受外部干扰,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

江苏宜兴茶园若干元素的生物循环

江苏宜兴茶园若干元素的生物循环

江苏宜兴茶园若干元素的生物循环
彭补拙;濮励杰;李春华;胡志燕;高翔;陈复振;黄来明
【期刊名称】《地理科学》
【年(卷),期】1995(15)3
【摘要】江苏宜兴茶园中,F、Al、Mn、Fe等元素在茶树叶中呈较强的富集化现象.茶树年吸收量最大的元素是Mn,其次为Al、Fe和F;茶树年归还量最大的元素为Mn,其次为Al、F和Fe;茶树吸收系数最大的为F。

其次为Mn,利用系数和循环系数最大的也是F,元素F的循环周期最短,Cr循环周期最长.
【总页数】7页(P259-265)
【关键词】宜兴;茶树;化学元素;生物循环
【作者】彭补拙;濮励杰;李春华;胡志燕;高翔;陈复振;黄来明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大地海洋科学系;无锡市茶叶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71.101
【相关文献】
1.江苏宜兴丘陵茶园秋季杂草发生危害调查 [J], 储寅芳;孙国俊;潘云枫;李粉华
2.安徽茶园茶叶中四种大量元素和七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分析及生物富集研究 [J], 彭传燚;朱晓慧;奚军军;侯如燕;蔡荟梅
3.“生物农业”的美好明天——记江苏宜兴大地博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吴熙鸿 [J], 何晓霞;赵敏
4.江苏海岸带陆生盐土植物矿质元素含量的特点及生物循环 [J], 宗世贤;刘昉勋;黄致远;陆翠华;程翔
5.江苏省宜兴市茶园秋季杂草种间生态关系及群落分类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4 ) adteat e ol( 5 4 % ) u hb goh m cl yl o 1 o l la eael 03 % n c v o 5 . 8 h i p .S c i ec e ia cc f ud edt t ce- o e A w oh
第 6卷
第 2期
亚热带 资源与环境学报
J u n fS br p c lR s u c sa d E vr n n o r a o u t ia e o r e n n i me t l o o
V 16 N . 0. o 2
J n 2 ue 01l
21 0 1年 6月 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体 现 了其他 生态 系统所 没 有 的特别 高 的 A 循 环特 征 ;茶 园 A 循环 导致 了土 壤 的加 速 酸 化、 无 l 1 机态 A l向有机 结合 态 A 的 转化和 生态 系统 中有机 结合 态 A 的不 断积 聚. l l 关键 词 :茶 园;生 态 系统 ;铝 ;生物 地球 化 学循环
活动库 之 比为 1 0 :0 : ;A 的 内外循环 量都 很 大 ,分 别达 5 . 9 ・ m~ ・ 和 3 . 8 00 0 2 0 l 1 1 8 h a 3 4
k h g・ m~ ・ 。 ;调 节 库和 活动 库 A 的周 转 速 率 非 常快 ,年 更 新 率分 别 达 0 3 % 和 5 . 8 , a。 l .4 54 %
中图分 类号 :X 3 86 文 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17 -15 ( 0 1 2 0 -9 6 37 0 2 1 )0  ̄0 10
Th o e c e i a c e o Ii a G a de o y t m e Bi g o h m c lCy l fA n Te r n Ec s s e
Z HE a xa NG D - in, S HA i i J- n q
( nt ueo or p y uinNoma iest Isi t fGe ga h ,F ja r lUnv ri t y,3 0 0 5 0 7,F z o u h u,C ia hn ) Absr c t a t: Ba e n t aa fo r c n e e r h s t e r t so o l fo a d t r o e fAli h s d o he d t r m e e tr s a c e , h ae fp o , l w n u n v ro n t e s b y tms o e a d n e o y tm r n lz d, a d lo he b o e c e c lc ce o n u s se fta g r e c s se we e a a y e nd a mo e n t ig o h mia y l fA1i t c s se wa c n e t a ie he e o y tm s o c p u lz d. Re u t i d c t d h t t e a a iy rpo t n o he i e t p o , s ls n i ae t a h c p ct p o ri f t n r o l o
r g l t o la ci e p o fA1 i he e o y tm swa 0 0 e u a e p o nd a t o lo n t c s se s 1 00: 0 :1 As p o i e t c a a trs v 20 . r m n n h r ce i— t s, t e b o e c m ia y l fA1i e a d n e o y tm s e p c al a g r a d r p d r t n i i c h ig o he c lc c e o n ta g r e c s se i s e ily lr e n a i e ha n oh re o y tm s Th o fi a d—utc c e o r fg e t q a t y, wh c mo n o 51 8 t e c s se . e f ws o n— n o y l fA1a e o r a u ni l t i h a u tt . 9 k . h ~ ・a~ a d 3 . g ・h ~ ・a~ , r s e tv l . An h u o e a eo g m n 3 48 k m e p c ie y d t e t r v rr t fA1i h e ult n n t e r g a e p o n cie p o r oh r p d, la i g t a ty a l e a e n ae o n te r g l t o l o la d a tv o la e b t a i e d n o a f s e ryr plc me tr t fA1i h e u ae p o
茶 园 生 态 系 统 铝 的 生 物 地 球 化 学 循 环
郑 达 贤 ,沙 济 琴
( 建师 范 大学 地理 研 究所 ,福 州 3 0 0 ) 福 507 摘要 :根据近 年 作者及 国 内相 关研 究 数据 ,分 析 茶 园生态 系统 中各 子 系统 A 的库 容 、循 环 流 l 量 和速 率 ,提 出茶 园生 态系 统 A 的生物地 球 化 学循环 模 型. 生态 系统 A 的惰 性 库、调 节库 和 l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