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导线测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导线测量

(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3.3.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说明如下:

1随着全站仪在我国的普及应用,工程测量部门对中小规模的控制测量大部分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基于控制测量的技术现状和应用趋势的考虑,本规范修订时,维持《93规范》规范导线测量精度等级的划分和主要技术要求不变,将导线测量方法排列三角形网测量之前;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是根据多数工程测量单位历年来实践经验、理论公式估算以及规范的科研课题试验验证,基于以下条件确定的。

1)三、四等导线的测角中误差采用同等级三角形网测量的测角中误差值;

2)导线点的密度应比三角形网密一些,故三、四等导线的平均边长采用同等级三角测量平均边长的0.7倍左右(参见3.3.3条文说明);

3)测距中误差是按常用电磁波测距仪器标称精度的估算值,特别是近年来电磁波测距仪器的精度都相应提高,该指标是容易满足的;

4)设计导线时,中间最弱点点位中误差采用50mm;起始误差和测量误差对导线中点的影响按“等影响”处理。

2关于导线的总长限差说明:

对于导线中点(最弱点)即有:

最弱点点位中误差:

中点的测量误差又包含纵向误差和横向误差两部分,即有:

附合与高级点间的等边直伸导线,平差后中点纵横向误差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3.6)

(3.7)式中:n 为导线边数,〔S〕为导线总长。

则,所求的导线长度的理论公式为:

(3.8)

分别将各等级的、S及值代入式(3.8),解出[S],即得导线长度。

3关于相对闭合差限差的说明:

理论和计算证明,中点和终点的横向误差比值约为1:4,纵向误差和起始数据的误差比值为1:2。

则有,导线终点的总误差的理论公式为:

(3.9)取2倍导线终点的总误差作为限值。

则,求导线相对闭合差公式为:

(3.10)

按1~3款计算,并适当取舍整理,得出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如规范表3.3.1。

以上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与在某测区的试验报告所提指标基本相符合。

4关于测角仪器和测距仪器的分级与命名:

由于工程测量规范的编写,一直沿用我国光学经纬仪的系列划分方法,即划分为DJ05、DJ1、DJ2、DJ6等。随着全站仪、电子经纬仪的普及应用,这一划分方法已显得不够全面。为了规范编写的方便,本次修订采用了大家对常规测量仪器的习惯称谓,并跟原来的划分方法保持一致,在概念上略作拓展。即,测角的1″、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见规范表3.3.1的注释部分;测距的5 mm级仪器和10 mm级仪器,

是指当测距长度为1km时,仪器的标称精度()分别为5mm和10mm的电磁波测距仪器,见规范表3.3.18的注释部分。对精度要求较高的测量项目,有时会采用1mm、2mm的测距仪器,其含义是相同的。

3.3.2关于超短导线,全长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的说明:

根据理论公式验证,直伸导线平差后,导线中点的点位中误差和导线终点的点位中误差的关系为:

(3.11)则导线全长的相对闭合差为:

(3.12)当附合导线长度小于规范表3.1.5所规定长度1/3时,导线全长的最大相对闭合差,不

能满足规范的最低要求。此时,则以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来衡量,亦即来计算。

为比例系数,取;=0.05m,故(cm)。

3.3.3从较常用的导线网形出发,当最弱点的中误差与单一附合导线最弱点中误差近似相等时,各环节段的长度,以附合导线长度为单位,经过计算求得各图形结点间、结点与高级点间长度约为0.5~0.75倍之间,本规范取用0.7倍来限制结点间、结点与高级点间的导线长度。

(Ⅱ)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

3.3.4导线网的布设要求:

1首级网应布设成环形网和多边形格网,主要是基于首级控制应能有效地控制整个测区并且点位分布均匀的要求而提出的;

2直伸布网,主要指导线网中结点与已知点之间、结点与结点之间的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式;直伸布网时,测边误差不会影响横向误差,测角误差不会影响纵向误差。这样可使纵横向误差保持最小,导线的长度最短,测边和测角的工作量最小;

3导线相临边长不宜相差过大(一般不宜超过1:3的比例),主要是为了减少因望远镜调焦所引起的视准轴误差对水平角观测的影响。

3.3.5导线点的选定:

1视线距离障碍物的距离,规定三、四等不宜小于1.5m;《93规范》规范测距部分为测线应离开地面等障碍物1.3m以上,测角部分则为三、四等视线不宜小于1.5m,本次修订均取1.5m;另外《93规范》规范测角部分关于通视情况的描述用“视线”一词,测距部分描述则用“测线”一词,本次修订均采用视线;

2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的规定,是因为当视线倾角较大或两端高差相对较大时,其观测误差将对导线的水平距离产生较大的影响。

视线两端相对高差、视线倾角对测距边精度影响公式为:

(3.13)或(3.14)

(3.15)

式中:——测距边两端的高差;

——测距边的长度;

——测距边的视线倾角;

——测距边中误差;

——测距中误差;

——高差中误差;

E ——垂直角观测的偶然误差;

F ——仪器系统误差;

G ——地面大气析光差;

H ——垂线偏差及水准面不平行影响。

由上列公式可以看出:测距边视线倾角(或高差)越大,测距中误差也越大。且高

差中误差公式中的E、F、H三个分项均相应增大。因而本规范提出测距边视线倾角不能太大的要求。

3.3.6导线点的埋石。考虑到在建筑区内埋石的一些具体情况,对导线点的埋石作了有一定灵活性的规定。

(Ⅲ)水平角观测

3.3.7 水平角观测仪器作业前检验。水平角观测所用的仪器是以1″级、2″级仪器的原理为基础的,而这两种仪器精度不同,因此我们只有根据实际的需要和两种仪器可能达到的精度,分别规定出不同的指标。本条增加了全站仪、电子经纬仪的相关检验要求,其中包括电子气泡和补偿器的检验等。

对具有补偿器(单轴补偿、双轴补偿或三轴补偿)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的检验可不受规范前3款相关检验指标的限制,但应确保在仪器的补偿区间(通常在3′左右),对观测成果能够进行有效地补偿。

光学对中器或激光对中器的对中误差指标,是指仪器高度在0.8m至1.5m时的对中误差检验校正值不应大于1mm。

3.3.8关于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

1用全站仪进行水平角观测时,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同规范表3.3.8,但其不受测微器重合读数指标的限制。该技术要求为新增内容;

关于两倍照准误差说明如下:

仪器视准轴误差()和横轴误差(),对同一方向盘左观测值减盘右观测值的影响公式为:

(3.16)

当垂直角时,。即只有视线水平时,的差值才等于2倍照准差,因此,2C的较差受垂直角的影响为:

(3.17)对于2″级仪器,可校正到小于30″,即≤15″,这时(3.17)式右端第一项取值较

小。例如:5°,0°时,,当10°,0°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