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一级导线测量规范
标准化与国际化:未来一级导线测量的标准将更加统一和规范,同时与国 际标准接轨,促进国内外技术交流和合作。
YOUR LOGO
THANK YOU
汇报人:风 汇报时间:20X-XX-XX
人员素质:测量人员需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掌握测量流程和技术要求
质量控制的措施和方法
测量设备的选择 与校准
测量人员的培训 与资质认证
测量方法的确定 与优化
测量过程的监督 与检查
质量评估和改进
及时处理和纠正测量过程中 出现的问题
定期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测 量结果的准确性
不断优化和改进测量方法和 流程
测量时应选择天气良好、无雨无雾的时段进行 测量时应远离高压线、变压器等危险源 测量时应避免在交通繁忙的路段进行,确保人员和设备安全 测量时应遵守当地环保法规,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一级导线测量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一级导线测量的应用领域
城市规划与建设
交通路线规划
水利工程测量
土地资源调查与管理
一级导线测量的技术发展
仪器设备安全的要求
仪器设备的选择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精度和稳定性。 使用前应对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校准,确保其正常工作且精度符合要求。 在使用仪器设备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避免因误操作导致设备损坏或测量误差。 对于一些高精度的仪器设备,应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其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
环境安全的要求
测量目的和要求
测量目的:确定地面点位的水平位置和高程 测量要求:精度高、可靠性好、成果可靠
测量范围和精度
导线测量方案策划书3篇
导线测量方案策划书3篇篇一导线测量方案策划书一、引言导线测量是工程测量中常用的一种测量方法,它通过测量导线的边长、角度和高差等数据,来确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
本方案旨在为某一具体工程的导线测量提供详细的技术指导和实施计划。
二、测量任务概述1. 测量范围:确定需要进行导线测量的区域范围。
2. 测量精度要求:明确测量结果所需的精度等级,例如精度要求为等。
3. 测量工作量:估计需要布设的导线点数、导线长度等。
三、测量技术方案1. 导线布设确定导线的布设形式,如闭合导线、附和导线或支导线等。
考虑测点的分布合理性,确保覆盖整个测量区域。
2. 测量方法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如全站仪、水准仪等。
说明具体的测量步骤和操作方法,包括全站仪的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坐标计算等。
3. 数据处理介绍数据处理的软件和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说明如何进行数据的检核和误差分析。
四、人员组织与安排1. 人员配备确定参与测量的人员数量和专业技能要求。
包括测量工程师、测量员等。
2. 职责分工明确每个人员的具体职责,如观测、记录、计算等。
强调团队协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五、测量进度计划1. 制定详细的测量进度表,包括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和完成标志。
2. 考虑天气条件、地形等因素对测量进度的影响,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六、质量控制与保障措施1. 设立质量控制环节,如测量前的仪器校准、测量中的复核等。
2. 制定数据质量评估标准,对测量结果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审核。
3. 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和制定应对措施,确保测量质量。
七、安全注意事项1. 强调测量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如佩戴个人防护装备、遵守操作规程等。
2. 对测量区域的安全情况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3. 制定应急预案,以应对突发安全事件。
八、成果提交与验收1. 明确成果提交的内容和形式,如测量数据、成果报告等。
2. 制定验收标准和程序,确保成果符合要求。
九、本导线测量方案策划书详细描述了测量任务的技术要求、实施步骤、人员组织、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内容。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表中n 为测站数。
2.导线应尽量布设或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3.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
当导线长度小于表4.1.4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如果点位中误差要求为20cm时,不应大于52cm。
4.1.5 平面控制网的设计1.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搜集公路沿线已有的测量资料,在现场踏勘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2.平面控制点位置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点位能长期保存;2)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3)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应在1.3m以上;4)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宜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测放线;5)路线平面控制点的设计,应考虑沿线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
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平面控制点。
4.1.6 水平角观测1.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不低于DJ 6 型的经纬仪。
使用前应进行下列检验:1)照准部旋转轴正常,各位置气泡读数较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两格;DJ 2 型不得超过一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1″;DJ 2 型不得大于2″。
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得产生偏移。
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所产生的系统误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0.3″;DJ 6 型不得超过1.0″。
5)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10″;DJ2型不得超过15″;DJ 6 型不得超过20″。
6)光学对点器的对中误差不得大于1mm 。
2.水平角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1)水平角观测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全部测回宜在一个时间段内测完。
3)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不得超过1格;气泡偏离接近1格时,应在测回间重新整置仪器。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1.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4.1.4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表 4.1.45101630注:表中n 为测站数。
2.导线应尽量布设或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
3.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
当导线长度小于表4.1.4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如果点位中误差要求为20cm时,不应大于52cm。
4.1.5 平面控制网的设计1.平面控制网的设计,应搜集公路沿线已有的测量资料,在现场踏勘和周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
2.平面控制点位置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相邻点之间必须通视,点位能长期保存;2)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3)观测视线超越(或旁离)障碍物应在1.3m以上;4)平面控制点位置应沿路线布设,距路中心的位置宜大于50m且小于300m,同时应便于测角、测距及地形测量和定测放线;5)路线平面控制点的设计,应考虑沿线桥梁、隧道等构造物布设控制网的要求。
在大型构造物的两侧应分别布设一对平面控制点。
4.1.6 水平角观测1.水平角观测应采用不低于DJ 6 型的经纬仪。
使用前应进行下列检验:1)照准部旋转轴正常,各位置气泡读数较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两格;DJ 2 型不得超过一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与隙动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大于1″;DJ 2 型不得大于2″。
3)垂直微动螺旋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得产生偏移。
4)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所产生的系统误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0.3″;DJ 6 型不得超过1.0″。
5)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DJ 1 型经纬仪不得超过10″;DJ2型不得超过15″;DJ 6 型不得超过20″。
6)光学对点器的对中误差不得大于 1mm 。
2.水平角方向观测的作业要求:1)水平角观测方向数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各测回应均匀地分配在度盘和测微器的不同位置上。
2)水平角方向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前言本标准根据《国家三角测量有精密导线测量规范》中有关导线测量部分,并顾及城市测量、工程测量、地籍测量的有关要求编写,其技术内容属国内标准。
本标准规定的三、四等导线测量精度GB/T17942《国家三角测量规范》中相应等级的测量精度要求相同,部门技术要求也参照标准执行。
本标准2001年4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的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本标准的附录B,附录C、附录E、附录F、附录G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测绘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测绘局测绘标准化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肖学年、姬恒炼GH/T2007--2001目录前言1 范围 (1)2 引用范围 (1)3 总则 (1)4 技术设计预选点 (3)5 造标和埋石 (3)6 仪器检查 (4)7 水平角测量 (6)8 距离测量 (7)9 高程测量 (9)10 导线测量成果的验算、检查和验收 (11)附录A(标准的附录)电磁波距边长的修正和改算 (13)附录B(提示的附录)全站仪外观和键盘功能的检查 (15)附录C(提示的附录)全站仪工作电压显示的正确性检验 (16)附录D(提示的附录)全站仪照准部旋转正确性的使用 (17)附录E(提示的附录)全站仪测距轴预视准轴的重合性的检验 (18)附录F(提示的附录)全站仪倾斜补偿器的零位误差,补偿范围和补偿准确度的检验(19)附录G(提示的附录)全站仪存贮卡的检验方法及要求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GH/2007-2001fourth order teaverse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导线测量方法布测国家三、四等平面控制网的原则、方法和精度要求。
适用于国家三、四等导线测量。
工程测量、城市测量和地籍测量亦可参照执行。
2 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标准的条文。
在本标准出版钱,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被修订,使用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把版本的可能性。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 表中n为测站数;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3测角的1″、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
(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表3.3.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 表中n为测站数;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3测角的1″、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用中均采用此形式。
3.3.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cm。
3.3.3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Ⅱ)导线网的设计、选点与埋石3.3.4导线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导线网用作测区的首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网或多边形网,宜联测2个已知方向。
2加密网可采用单一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网形式;3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4网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3.3.5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1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方,视野应相对开阔,便于加密、扩展和寻找;2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小于1.5m;四等以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3当采用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4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角不宜太大;5充分利用旧有控制点。
3.3.6导线点埋石规格及埋设要求,见附录B。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导线测量是一种用于测量导线长度和导线位置的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力、通信等领域。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包括测量精度、测量方法、测量仪器、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等。
在不同的等级导线测量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技术要求。
一、测量精度导线测量的首要要求是要求准确、可靠、可重复。
测量精度通常受到仪器精度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因此,要选择适当的测量仪器,并提供合适的环境条件,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二、测量方法导线测量有多种方法,包括直测法、差测法、反向测量法等。
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测量任务。
在测量过程中,要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进行相应的校准和修正。
三、测量仪器导线测量通常使用的仪器包括全站仪、平板仪、测量带等。
测量仪器的选择应根据测量任务的要求,选择精度高、功能全面的仪器。
在使用仪器时,要进行仪器的校准和定期检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四、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导线测量的精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象条件、地形条件、测量方法、仪器精度等。
在进行导线测量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修正和校正,提高测量精度。
五、不同等级导线的特定要求不同等级的导线测量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例如,在高精度导线测量中,要求使用高精度的仪器和测量方法,进行多次测量并取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精度。
而在一般等级导线测量中,要求采用较为简便的测量方法和仪器,考虑测量精度和测量成本的平衡。
综上所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包括测量精度、测量方法、测量仪器、影响测量精度的因素等。
在不同等级导线测量中,还有一些特定的要求。
通过合理选择测量方法和仪器,并进行相应的修正和校正,可以确保导线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地面平面控制测量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2.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3.水平角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4.水平角观测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3.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大于1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3.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
3.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3.4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时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超过1.5〃。
3.5光学对中器的视轴与竖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mm。
4.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二、地面高程控制测量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测量测站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m)水准测量的测站观测限差(mm)各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mm)光电测距三角高程导线技术要求三、联系测量1.隧道贯通前的联系测量工作不少于3次,宜在隧道掘进到100m、300m以及距贯通面100〜200m时分别进行一次。
当地下起始方位角较差小于12〃时,可取各次测量成果的平均值作为后续测量的起算数据指导隧道贯通。
2.隧道内定向边边长应大于60m,视线距隧道边墙的距离应大于0.5m。
3.隧道内控制点间平均边长宜为150m。
曲线隧道控制点间距不应小于60m。
4.水准线路往返较差、附和或闭合差为土8V Lmm o5.水准测量应在隧道贯通前进行三次,并应与传递高程测量同步进行。
重复测量的高程点间的高程较差应小于5mm,满足要求时,应取逐步平均值作为控制点的最终成果指导隧道掘进。
四、暗挖隧道、车站施工测量1.地下施工高程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点宜每50m设置一个。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导线测量是工程测量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其主要技术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性要求:导线测量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导线的准确位置和长度,因此测量结果必须具有高精度和高准确性。
准确性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距离准确性和角度准确性。
在导线距离测量中,应用高精度的仪器和技术手段,控制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在角度测量中,应用精密水平仪和全站仪等仪器,保证角度测量的准确度。
二、稳定性要求:导线测量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因此要求测量设备和仪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测量设备的稳定性主要包括温度稳定性和时间稳定性。
温度稳定性要求仪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具有相对稳定的测量性能,避免温度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时间稳定性要求仪器在长时间的测量过程中,其性能和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三、可靠性要求:导线测量往往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进行,包括山区、水域、城市等不同的地形和地貌条件。
因此,导线测量的仪器和设备必须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仪器和设备应具备防水、防尘、抗震等功能,以确保在恶劣环境下测量的正常进行。
此外,仪器的操作性要求简单方便,使测量人员能够快速掌握并熟练操作。
四、经济性要求:导线测量涉及到大量的仪器和设备,以及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投入。
在测量过程中,要求以最经济的方式完成测量任务。
在仪器设备选择上,要综合考虑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等因素,选择适合的测量仪器。
在测量方法选择上,要基于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节约时间和成本。
五、安全要求:导线测量可能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高空作业、水域测量等。
因此,要求测量人员具有一定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遵循相关的安全规范和要求。
在高空作业中,应使用安全防护设施,做好安全防护工作。
在水域测量中,必须配备救生设备,确保人员和仪器的安全。
此外,还要做好仪器的维护和保养工作,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综上所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包括准确性、稳定性、可靠性、经济性和安全性。
导线测量工作总结
导线测量工作总结
导线测量是土地测量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是通过测量地面上的导线来确定地面的形状和大小。
导线测量工作需要精准的测量仪器和技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导线测量工作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工作步骤和技术要点,以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准确完成。
首先,进行导线测量工作前,需要对测量仪器进行校准和调试,以确保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注意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规范,以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
同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时间和天气条件,以确保测量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其次,进行导线测量工作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技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选择测量方法和技术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测量要求和地形条件来确定,以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准确完成。
同时,需要注意测量过程中的误差和偏差,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进行导线测量工作后,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得出最终的测量成果。
在处理和分析测量结果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及时进行修正和调整,以确保测量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同时,需要对测量成果进行归档和备份,以便日后的使用和参考。
总的来说,导线测量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土地测量工作,它需要精准的测量仪器和技术,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进行导线测量工作时,需要注意一些关键的工作步骤和技术要点,以确保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准确完成。
希望通过对导线测量工作的总结,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n)导线⽹的设计、选点与埋⽯ 3.3.43.3.51扩展和寻找;导线⽹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导线⽹⽤作测区的⾸级控制时,应布设成环形⽹或多边形⽹,宜联测加密⽹可采⽤单⼀附合导线或多结点导线⽹形式;导线宜布设成直伸形状,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内不同线路上的点也不宜相距过近。
控制点点位的选定,应符合下列要求:点位应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便于保存的地⽅,视野应相对开阔,2个已知⽅向。
便于加密、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电⼦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中均采⽤此形式。
(I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表 3.3.1注:表中为测站数;2当测区测图的最⼤⽐例尺为 1 : 1000时,⼀、⼆、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长度不应⼤于表中规定长度的2倍;3测⾓的T 、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电⼦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在本规范的后续引⽤中均采⽤此形式。
3.3.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但不得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于表 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于13cm 。
3.3.3导线⽹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级点之间的导线长度不应⼤于表规定长度的0.7倍。
注:1表中n 为测站数;⼆、三级导线的平均边长及总长可适当放长,但最⼤长度不应⼤于表中规 2当测区测图的最⼤⽐例尺为 1:1000时,⼀定长度的2倍;3测⾓的T 、2"、6级仪器分别包括全站仪、应符合表 3.3.1的规定。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3.1中相应等级2 相邻点之间应通视良好,其视线距障碍物的距离,三、四等不宜⼩于下宜保证便于观测,以不受旁折光的影响为原则;3当采⽤电磁波测距时,相邻点之间视线应避开烟囱、散热塔、散热池等发热体及强电磁场; 4相邻两点之间的视线倾⾓不宜太⼤; 5 3.3.6需要⽽定。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3.3.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倍。
(Ⅲ)水平角观测3.3.7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大于1秒,2秒级仪器不应大于2秒。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0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0秒。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秒。
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
3.3.8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
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导线测量及计算
⊿y4n
3
B X终、y终 (n)
⊿x12
⊿xA1
X起、y起 0
⊿yAB
y
理论值:
x y
理 理
x终 x起 y终 y起
则闭合差为:
f x x测 x理
f y y测 y理
0 0
α
AB
β
α α
BA
AB
C
β左
AB 1800 左
α
B
BC
α
AB
A 若计算出的方位角超过360 0则应减去360 0。 若计算出的方位角小于0 0则应加上360 0 。
α
BA
C
(三)坐标增量的计算和坐标增量调整 1、坐标增量的计算: 坐标增量—相邻导线点坐标之差。 xB 坐标增量的计算方法: x B
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要点: 1、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及闭合差的分配原则; 2、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计算及闭合差的分配原则; 3、导线点的坐标计算; 4、利用表格计算方法;
一、闭合导线的计算 (一)、角度闭合差的计算和角度的调整 理论值: ∑β 理=(n-2)180⁰=540⁰00′00″ 实测内角和: ∑β 测=540⁰00′52″ 角度闭合差: fβ =∑β 测—∑β 理=+52″ 图根导线容许角度闭合差:
(四)、结点导线:从三个以上高级控制点开始的导线,在一个 或几个共同点汇合。如图,E、F点称为结点。 (五)、导线网:若干个闭合导线连接在一起,形成导线网。 二、各导线形式的使用条件: (一)闭合导线:适用于宽阔地区,无高级控制点的地区。 (二)附和导线:适用于狭长地带。例铁路、公路。 (三)支导线:无校核条件,适用 B A 于导线数目不足时的测图。在钢 尺量距时由于量距精度低一般不 D 超过两个点。 C (四)结点导线:增加校核条 A A D 件可以提高导线点的精度。 F D E (五)导线网:测区范围较大时, C B B' 首级控制可布成导线网。 C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
导线测量规范(I)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2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 : 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32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 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 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cm o3.3.3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川)水平角观测3.3.7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大于1秒,2秒级仪器不应大于2秒。
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0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0秒。
4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0.3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 1.5秒。
7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伽。
3.3.8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 3.3.8的规定。
注;1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土3°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2当观测方向不多于3个时,可不归零。
城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标准、地面平面限制测量1.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2.精密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3.水平角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4.水平角观测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以下相关规定:3.1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泡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级仪器不应大于1格,6〃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3.2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大于1〃,2〃级仪器不应大于2〃.3.3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10〃,2〃级仪器不应超过15 〃,6〃级仪器不应超过20 〃.3.4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旋转时的位移指标:1〃级仪器不应超过0.3〃,2〃级仪器不应超过1〃,6〃级仪器不超过1.5 〃.3.5光学对中器的视轴与竖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mm.4.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二、地面高程限制测量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网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水准测量测站的视线长度、视距差、视线高度的要求〔m〕三、1.隧道贯穿前的联系测量工作不少于3次,宜在隧道掘进到100m、300m 以及距贯穿面100〜200m时分别进行一次.当地下起始方位角较差小于12〃时,可取各次测量成果的平均值作为后续测量的起算数据指导隧道贯穿.2.隧道内定向边边长应大于60m,视线距隧道边墙的距离应大于0.5m.3.隧道内限制点间平均边长宜为150m.曲线隧道限制点间距不应小于60m.4.水准线路往返较差、附和或闭合差为±8 J Lmm.5.水准测量应在隧道贯穿前进行三次,并应与传递高程测量同步进行.重复测量的高程点间的高程较差应小于5mm,满足要求时,应取逐步平均值作为限制点的最终成果指导隧道掘进.四、暗挖隧道、车站施工测量1.地下施工高程测量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水准点宜每50m设置一个.2.施工高程测量可采用不低于DS3级水准仪和区格式木质水准尺,并按城市四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进往返观测,其闭合差为±20 J Lmm 〔L以千米计〕.3.施工竖井、斜井等地面放样,应设结构四角或十字轴线,放样后应进行检核.临时结构放样中误差为±50mm,永久结构放样中误差为±20mm.4.车站采用分层开挖施工时,宜在各层测设地下限制点或基线,各限制点或基线点的测量中误差为±5mm.有条件时各层应进行贯穿测量.5.采用双侧壁〔桩〕及梁柱导洞法施工时,应根据施工导线测设壁〔桩〕的位置,其测量允许误差为±5mm.6.车站钢管柱的位置,应根据车站线路中线点测定,其测设允许误差为土3mm.钢管柱安装过程中监测其垂直度,安装就位后应进行检核测量.7,始发井中,线路中线、反力架及导轨测量限制点的三维坐标测设置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3mm.8.衬砌环完成壁后注浆后,宜在管片出车架后进行测量内容宜包括衬砌环中央坐标、底部高程、水平直径、垂直直径和前端面里程.测量误差为±3mm.9.暗、明挖隧道和高架结构横向贯穿测量中误差为±50mm,高程贯穿测量中误差为± 25mm.五、明挖隧道、车站施工测量1.检测成果与原成果较差:精密导线点应小于10mm、二等水准点应小于5mm、线路中线限制点应小于15mm o2.基坑围护结构施工测量2.1连续墙的中央线放样中误差应为±10mm;2.2内外导墙应平行于地下连续墙中线,其放样允许误差应为土5mm;2.3连续墙竣工后,应测定其实际中央位置与设计中央线的偏差,偏差值应小于30mm.3.结构施工测量3.1结构底板绑扎钢筋前,应依据线路中线,在底板垫层上标定出钢筋摆放位置,放线允许误差应为±10mm.3.2结构边墙、中墙模板支立前,应按设计要求,依据线路中线放样边墙内侧和中墙两侧线,放样允许偏差为0〜+5mm.3.3顶板模板安装过程中,应将线路中线点和顶板宽度测设在模板上, 并应测量模板高程,其高程测量允许误差为0〜+10mm,中线测量允许误差为± 10mm,宽度测量允许误差为-10〜+15mm.3.4采用盖挖逆作法的结构施工测量应按以下方法进行:1.顶板立模,应在连续墙或桩墙的顶面,每5m测量一个高程点并标定其位置,同时在连续墙或桩墙的侧面标出顶板底面设计高程线,其测量允许误差为0〜10mm;2.中板施工前,应对顶板上的线路中线限制点和高程限制点进行检测,并通过顶板上的预留孔或预留口将这些限制点的坐标和高程传递到中板的基坑面上,作为支立中板模板和钢筋的依据;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对标定在模板上的线路中线限制点和高程点进行检核,其中线测量允许误差为±10mm,高程允许误差为0〜+10mm;3.底板的施工测量方法同中板,其中线允许误差应为±10mm,高程允许误差应在-10〜0mm之内.六、结构断面测量1.结构横断面及底板纵断面测量应以贯穿平差后的施工平面和高程限制点及调整后的线路中线点为依据,按设计或工程需要进行.直线段每6m、曲线段每5m测量一个横断面和底板高程点,结构横断面变化处和施工偏差较大段应加侧断面.2.结构横断面测量可采用不低于III级全站仪或断面测量仪等测量设备进行测量.横断面里程中误差为±50mm,断面点与线路中线法距的测量中误差为±10mm,断面点高程的测量中误差为±20mm.3.底板纵断面高程点可使用不低于DS3级水准仪测量,里程中误差为土50mm,高程测量中误差为±20mm.七、铺轨基标测量1.限制基标在线路直线段宜每120m设置一个,曲线段除在曲线要素点上设置限制基标外,曲线要素点间距较大时还宜每60m设置一个.2.限制基标埋设完成后,应对其进行检测,检测内容、方法与各项限差应满足以下要求:2.1检测限制基标间夹角时,其左、右角各测两个测回,左右角平均值之和与360°较差应小于6〃;距离往返观测各测两个测回测回较差及往返较差应小于5mm;2.2直线段限制基标间夹角与180°较差应小于8〃,实测距离与设计距离较差应小于10mm;曲线段限制基标间夹角与设计值较差计算出的线路横向偏差应小于2mm,弦长测量值与设计值较差应小于5mm;2.3限制基标高程测量应起算于施工高程限制点,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施测;限制基标高程实测值与设计较差应小于2mm,相邻限制基标间高差与设计值得高差较差应小于2mm.八、隧道施工测量1.隧道工程的贯穿限差2.隧限差道限制测量对贯穿中误差影响值3.隧道洞内外平面限制测量的等级4.隧道洞内、洞外高程限制测量的等级5.洞内平面限制网导线的边长宜近似相等,直线段不宜短于200m,曲线段不宜短于70m;导线边距离洞内设施不小于0.2m.6.洞内高程限制水准测量应往返进行,且每隔200〜500m应设立一个水准点.。
附合导线规范
附合导线规范篇一:导线测量精度要求3.3 导线测量3.3.1 导线控制网可布设成附合导线、闭合导线或导线网。
3.3.2 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2的规定。
表3.3.2 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注:表中n为测站数,D为测距边长,以千米计。
3.3.3 导线相邻边长不宜相差过大,相邻边长之比不宜小于1:3。
3.3.4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仪器应在有效检定期内,作业前应按附录B的规定进行必要的检校,仪器性能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
3.3.5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 1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5的规定。
表3.3.5 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注: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的范围时,该方向2C 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2 当观测方向数少于3个时,可不归零。
3 当观测方向多于6个时,可进行分组观测。
分组观测应包括两个共同方向(其中一个为共同零方向)。
其两组观测角之差不应大于同等级测角中误差的2倍。
分组观测的最后结果,应按等权分组观测进行测站平差。
4 水平角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1)各测回间应均匀配置度盘。
采用全站仪或电子经纬仪时可不受此限制。
2)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
3)观测过程中,气泡中心位置偏离值不得超过一格;四等以上的水平角观测,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o时,宜在测回间重新整置气泡位置。
有垂直轴补偿器的仪器可不受此限制。
3.3.6 水平角观测误差超限时,应在原度盘位置上重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 同方向测回间2c互差超限时,应重测超限方向,并联测零方向。
2 下半测回归零差或零方向的2c互差超限时,应立即重测该测回。
3 测回中重测的方向数超过方向总数的1/3时,该测回数据作废并重测。
4 测站中重测的方向测回数超过总测回数的1/3时,该测站全部成果作废并重测。
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第二章公路勘测第2-1节测量符号测量符号可采用英文字母(国家标准或国际通用)或汉语拼音字母(国家标准)表示。
当该项工程需引进外资或国际招标项目时,应采用英文字母;国内招标时可采用汉语拼音字母。
每一公路项目应采用一种符号。
常用公路测量符号如表6.1-1所示。
公路测量符号表2-1续上表续上第2-2节 测量标志和记录一、测量标志 1.标志的种类和用途(1)主要控制桩主要控制桩是指需要保留较长时间、反复用于各设计阶段和施工期间的控制性标志,主要有GPS点、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桥隧控制桩、互通立交控制桩等。
主要控制桩应为预制或就地浇筑混凝土桩,其材料及规格如图6.2-1所示;当有整体坚固岩石或建筑物时,可设置在岩石或建筑物上。
(2)一般控制桩Array一般控制桩主要包括交点桩、转点桩、平曲线控制桩、路线起终点桩、³5cm³(30~50)cm或直径为5cm的木质桩。
(3)标志桩标志桩主要用于路线中线上整桩、加桩和控制桩的指标桩。
标志桩为(4~5)cm³(1~1.5)cm³(25~30)cm的木质或竹质桩。
2.标志的埋设(1)主要控制桩应选在基础稳定且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埋入地下,桩顶应高出地面1~5cm,并加设指示桩。
(2)一般控制桩应打入地下,其顶面与地面齐平,并加设指示桩。
(3)标志桩应打入地下15~25cm,桩顶应露出地面5cm。
标志桩作为中线桩时,书写桩号面应面向路线起点方向;作为交点桩桩、导线桩、三角点和曲线控制桩的指示桩时,应钉设在控制桩外侧25~30cm,书写桩,号应面向被指示桩。
(4)主要控制桩为混凝土桩时,应设中心标志,中心标志须面用精细十字线刻成中心点;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时,应凿成坑穴,埋入中心标志并浇灌混凝土。
一般控制桩的木质方桩应钉小钉表示点位。
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的中桩,应用红油漆标注“○”9直径5cm)记号。
(5)改建公路测量时,柔性路面地段可用铁钉打入路面与路面齐平;刚性路面可用红油漆作标记;并均在路肩上钉设指示桩。
三级导线测量技术要求
三、三级导线测量 1.导线形式一个已知点及已知方向和三个未知点组成的闭合导线(如图2)2.任务内容各组在规定时间内按三级导线精度要求独立完成指定的闭合导线测量外业观测和内业计算。
外业观测包括一个连接角和四个转折角(左角)测量(5个角度均采用测回法一测回进行观测)以及四条导线边测量(每条导线边水平距离采用往测一测回),内业计算根据给定的已知点A 点的坐标和A 点到B 点的坐标方位角,经平差计算出3个指定未知点的平面坐标。
3.任务分配⑴各组按将组员分别编号为1、2、3、4号,按规则要求独立完成指定闭合导线的测量任务。
(2)每位组员完成一个测站的观测和记录计算,具体方案如下: A 测站点由本组4号组员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1号组员进行记录、计算,2、3号组员负责安置棱镜;1测站点由本组1号组员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2号组员进行记录、计算,3、4号组员负责安置棱镜;2测站点由本组2号组员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3号组员进行记录、计算,1、4号组员负责安置棱镜;B 2A3A图2 闭合导线示意图3测站点由本组3号组员独立进行仪器安置、观测,4号组员进行记录、计算,1、2号选手负责安置棱镜。
(3)外业观测时水平角观测1测回,起始方向水平度盘须设置为0°01′12″附近,角度观测和计算单位取至秒;导线边水平距离测量1测回,读数3次(3次读数可以通过盘左、盘右分别观测得到,也可以只通过盘左或盘右观测得到),只进行往测,不进行返测,边长取至0.001m。
(4)数据记录要求记录规范完整、符合记录规定、计算准确;水平角观测数据不得改动秒值,度、分不得连环涂改(5)各组独立进行导线平差内业计算。
内业计算所用的闭合导线测量成果计算表(见附件表5),计算表的辅助计算栏中必须填入导线的方位角闭合差、坐标增量闭合差和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
(6)仪器操作应符合要求。
观测顺序按先测连接角,再分别按序号进行导线前进方向左角的测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公路勘测第2-1节测量符号测量符号可采用英文字母(国家标准或国际通用)或汉语拼音字母(国家标准)表示。
当该项工程需引进外资或国际招标项目时,应采用英文字母;国内招标时可采用汉语拼音字母。
每一公路项目应采用一种符号。
常用公路测量符号如表6.1-1所示。
公路测量符号表2-1续上表续上流速、计算行车速度V V设计水位 D.W.L. SW 设位历年最高洪水位H.W.L. GW 高位多年平均洪水位M.F.L. PW 平位历史最高流冰水位H.I.W.L. BW 冰位历史最高潮水位H.T.W.L. CW 潮位通航水位N.W.L. HW 航位普通水位O.W.L. TW 通位测量时水位S.W.L. LW 量位地下水位U.W.L. DW 地位东 E E南S S西W W北N N左L L右R Y面积 A A填高 F T 填挖深 C W 挖填面积AF AT体积V V长L,1 L宽B,b B,b高H,h H,h厚d,δd,δ直径D,d D,φ半径R,r R,r三角点△△GPS点○△○△第2-2节测量标志和记录一、测量标志1.标志的种类和用途(1)主要控制桩主要控制桩是指需要保留较长时间、反复用于各设计阶段和施工期间的控制性标志,主要有GPS点、三角点、导线点、水准点、桥隧控制桩、互通立交控制桩等。
主要控制桩应为预制或就地浇筑混凝土桩,其材料及规格如图6.2-1所示;当有整体坚固岩石或建筑物时,可设置在岩石或建筑物上。
(2)一般控制桩Array一般控制桩主要包括交点桩、转点桩、平曲线控制桩、路线起终点桩、×5cm×(30~50)cm或直径为5cm的木质桩。
(3)标志桩标志桩主要用于路线中线上整桩、加桩和控制桩的指标桩。
标志桩为(4~5)cm×(1~1.5)cm×(25~30)cm的木质或竹质桩。
2.标志的埋设(1)主要控制桩应选在基础稳定且易于长期保存的地点,埋入地下,桩顶应高出地面1~5cm,并加设指示桩。
(2)一般控制桩应打入地下,其顶面与地面齐平,并加设指示桩。
(3)标志桩应打入地下15~25cm,桩顶应露出地面5cm。
标志桩作为中线桩时,书写桩号面应面向路线起点方向;作为交点桩桩、导线桩、三角点和曲线控制桩的指示桩时,应钉设在控制桩外侧25~30cm,书写桩,号应面向被指示桩。
(4)主要控制桩为混凝土桩时,应设中心标志,中心标志须面用精细十字线刻成中心点;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时,应凿成坑穴,埋入中心标志并浇灌混凝土。
一般控制桩的木质方桩应钉小钉表示点位。
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的中桩,应用红油漆标注“○”9直径5cm)记号。
(5)改建公路测量时,柔性路面地段可用铁钉打入路面与路面齐平;刚性路面可用红油漆作标记;并均在路肩上钉设指示桩。
3.标志的书写(1)所有桩志应采用黑色或红色油漆书写桩志名称及桩号。
(2)位于岩石或建筑物上的标志,应将岩石或建筑物表层刮干净,并在点位符号的旁边用红色油漆书写标志的名称及桩号。
(3)交点桩、转点桩、曲线控制桩、公里桩、百米桩的指示桩等应写出里程号,不得省略。
(4)导线桩、交点桩、三角点桩、GPS点桩等应按各自的顺序连续编号。
所有中线桩的背面应按1~10循环编号。
(5)有比较方案时,按比较方案的顺序,桩号前应冠以A、B……字样,并钉出起点桩和终点接线桩,在终点桩上还应标出与正线接线的相应里程桩号及断链长度。
分离式路基测量,其左右侧路线桩号前应冠左右字母符号,并以左侧路线为准计算全程连续桩号。
4.水准点桩(1)水准点桩应为混凝土桩,其材料与规格如图6.2-2所示。
混凝土桩可预制,也可就地浇筑。
(2)位于山区岩石地段的水准点桩也可利用坚硬稳固的整体岩石凿成凸面;在有牢固永久性建筑物可利用时,可在建筑物的顶面凸出处设置,点位应用红油漆面上“回”(8cm ×10cm )记号。
混凝土水准点桩顶面的钢筋应锉成球面,水准点桩与主要控制桩共用时,宜按水准点桩要求设置,其球形顶面应刻成“+”字记号。
(3)水准点桩应按顺序编号,用红油漆书写。
定测时尽量利用初测水准点,如初测水准点丢失或需迁移而新设水准点时,前面应冠以D ;如同一编号水准点需增加,增加的水准点后应冠A 、B ……。
(4)水准点应写明测设单位及埋设的年月。
5.标志的保护(1)主要控制桩、水准点桩,测量完毕后应埋设40cm ×40cm ×40cm 土堆和石堆并利用明显参照物作为指向标志,现场绘制固定标志简图。
(2)一般控制桩的交点桩、转点桩、路线起点桩及其它控制点桩,可采用标明附近的建筑物、电线杆、大树、岩石等方向及距离方式填写固定桩志表,也可采用堆土堆、石堆,或采用混凝土包桩方式予以保护。
6.标旗在测量作业过程中,凡导线点、三角点、交点、转点、水准点等,应设置标旗。
标旗可采用红白旗,或根据不同用途,采用不同颜色的标旗。
标旗设置的高度一般为2m 。
二、测量记录(1)公路勘测的各种记录簿,应采用专用记录簿;(2)没量记录应现场立即记录,字迹要清楚、整齐,不得擦改、转抄; (3)当记录发生错误时,应用横道线整齐划去原记录的错误数字或文字,重新记录正确的数字或文字;如测站发生错误,应划去该页,另页记录,并在划去页中加注说明;(4)统一的标准记录簿中所规定的项目,应逐项记录齐全,说明及草图要精练准确;(5)采用电子计算机记录时可按现行的《测量外业电子记录基本规定》执行,并应打印出与手薄相同的内容及各项计算成果附于记录簿中;(6)测量结果后,应及时整理、检查所有成果和计算是否符合各项限差及技术要求,经复核人员复核无误并签署后,方能交付使用。
计算工作采用电子计算机时,对输入的数据应进行核对,计算的打印成果亦应进行校验;图 6.2-2 水准点桩材料及规格尺寸单位:cm(7)测量完毕后,各种记录簿应编页、编目、整理,并由测量、复核及主管人员签署。
第2-3节平面控制测量一、一般规定1.平面控制网布设原则公路平面控制测量包括路线、桥梁、隧道及其它大型建筑物的平面控制测量等,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
2.平面网主控网路线平面控制网是公路平面控制测量的主控网,沿线各种工点平面控制网应联系于主控制网上,主控制网宜全线贯通,统一平差。
3.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平面控制网可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和导线测量等方法建立。
平面控制测量的等级,应采用三角测量、三边测量时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小三角;当采用导线测量时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导线。
4.平面控制网的主控网各级公路、桥梁、隧道及其它建筑物的平面控制测量等级应符合表6.3-1的规定。
平面控制测量等级表6.3-15.大地坐标系大地坐标系主要有GPS所用的WGS-84坐标系、1980西安坐标系和1954北京坐标系。
(1)WGS-84坐标系的地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①地球椭球基本参数长半径a=m地球引力常数(含大气层)GM=×108m3/S2二阶带谐系数G2.0=-484.16686×10-6地球自转角速度ω=×10-11rad/s②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短半径b=.3124m扁率a=1/298.第一偏心率平方e2=0.013第二偏心率平方e’2=0.42227椭球正常重力位u0=.8497m2/s2赤道正常重力g e=9.m/s2(2)1980西安坐标系的参考椭球基本参数、主要几何物理常数①地球椭球基本参数长半径a=m地球引力常数(含大气层)GM=×108m3/s2二阶带谐系数J2=1082.63×10-6地球自转角速度ω=×10-11rad/s②主要几何和物理常数短半径b=.2882m扁率a=1/298.257第一偏心率平方e2=0.959第二偏心率平方e’2=0.947椭球正常重力位u0=㎡/s2赤道正常重力g e=9./s2③大地原点西安市以北60km的陕西泾阳县永乐镇,称之为西安原点。
大地原点的坐标是利用1954北京坐标系的坐标(按新测的原点网推算),并按定位参数转换的坐标。
④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该高程基准是以青岛验潮站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为高程起算点,水准原点高出黄海平均海水面72.289m。
(3)1954北京坐标系参考椭球基本几何参数长半径a=m短半径b=.0188m扁率a=1/298.3第一偏心率平方e2=0.2966第二偏心率平方e’2=0.4683高程基准是青岛验潮站1956年黄海平均海水面。
6.平面控制网坐标平面控制网坐标系的确定,宜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
根据测区所处地理位置和平均高程,可按下列方法选择坐标系:(1)当投影长度变形值不大于2.5cm/km时,采用高斯正形投影任意3°带平面直角坐标投影系;(2)特殊情况下,当投影长度变形值大于2.5cm/km时,可采用;①投影于1954年北京坐标系或1980西安坐标系椭球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何带平面直角坐标系;②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③投影于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任意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3)二级和二级以下的公路、独立大桥、隧道等,可采用假定坐标系。
7.大型构造物的控制网大型构造物控制网与国家或路线控制网进行联系,且其等级高于国家或路线控制网时,应保持基本身的精度。
二、三角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1.三角测量技术规定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3-2的规定。
三角测量的技术要求表6.3.22.控制网的角度各等级控制网应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形的网(锁),三角形内角一般不小于30°,受限制时亦不应小于25°。
3.加密网可采用插点的方法交会插点点位应在高等三角形的中心附近。
同一插点各方向距离之比不得超过1:3。
对于单插点,三等点应有六个内外交会方向测定,其中至少有两个交角为60~120的外方向;四等点应有五个交会方向,图形欠佳时其中应有外方向。
对于双插点,交会方向数应两倍于上述规定(其中包括两待定点间的对向观测方向)。
4.小三角布设要求一、二级小三角可采用线形锁,线形锁宜近似于直伸,传距角应>40°且<100°,三角形的个数不得多于8个,超过8个时,应增加基线边。
三、三边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三角测量具体规定如下:(1)三边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6.3-3规定。
三边测量的技术要求表6.3-3(2)各等级三角边网的起始边至最远边之间的三角形个数不宜多于10个。
(3)三边网宜布设为近似等边三角表,各三角表的内角不应大于100°和小于30°,受限制时也不应小于25°。
(4)四等以上的三边网,宜在网中选择接近100°的角,以相应等级三角测量的测角精度进行观测作为检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