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赣东北上二叠统龙潭组层序地层、古地理与乐平煤

合集下载

二叠纪古地理气候对中国含煤地层分布的控制及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影响

二叠纪古地理气候对中国含煤地层分布的控制及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影响
◇ 高校论述◇
科技 罾向导
21年第 l期 01 2
叠纪古地理气候对中国含煤地层分布的控制 二 及二叠纪生物大灭绝的影响
张 寒 王 文 国
(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江苏
徐州 2 1 1 ) 2 1 6
【 要 】 文从二 叠纪特殊的古地理及古气候条件入手 , 摘 本 对含煤地层分布的影 响, 以及该特殊条件在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 中的作 用 , 进
行 了 简要 的讨 论 。
【 关键词 】 叠纪; 二 古地理 气候; 含煤地层; 生物大灭绝
石炭纪末 . 所有大 陆向着形成统一 整体 的方 向发展 . 到晚二叠 世 光导致光和作用不能顺利进行 . 对生物生存 的环境也造 成了极 大的破 泛大陆主体 已经形成 大陆程 c字型 向东开 口, 泛 中国华南 、 华北地区 坏 但 由于生物灭绝的全球性 与外 星体撞击影 响的局限性相互 矛盾 . 均位于特提斯大区 . 其中华南位于赤道附近 , 华北位于 中纬度带 . 陆 加之撞 击证据 的相对缺乏 . 大 该假说有待 日 后的进一步研究 。 整体作缓慢顺时针旋转 泛大陆一直持续到早侏罗世 . 他的形成导致 2火 山喷 发 假 说 . 了远不同于泥盆 、 石炭纪的气候、 板块 、 古生物、 古地 理格局 在西伯利亚冻土层 下 . 发育有数 千平方公里 的火 山岩 . 经测定距 世界二叠纪气候纬向分带性 相当明显 在早 二叠 纪仍处在全球性 今约 2 亿年 . . 5 喷发持续时间约 10 0 万年。与外星体撞击类 似, 山喷 火 的冰期 内. 在南半 球 的冈瓦纳大陆普遍发 育有冰川 . 半球 中低纬度 发产生 的火 山灰 也会产生遮蔽 阳光的作用 .使光 和作 用不能顺利进 北 则相对温暖 煤的分布主要集 中在中低 纬度 地带 , 冈瓦纳古陆有丰 富 行 , 物大量死亡 , 植 切断食物链 , 引发连锁效应 , 致使更多生物死亡 ; 同 的煤和冰碛 岩 , 北半球 大陆已蒸发岩、 、 和红层为特征 。冈瓦纳古 时植物 的大量死亡也会引起大气中氧气含量 的降低 . 礁 煤 更加剧 了生物大 陆的冰川作用从 萨尔马克期一直持续到喀山期 . 西伯利亚亦可能经历 量死亡 的速度 同时. 氧环境虽不适合大部分生物生存 , 缺 但也有在此 了海面冰川的作用 。中二叠世早期气候普遍转 暖, 并逐渐 干燥 条件下 可大量存在者 比如厌氧的硫细菌 . 在低氧环境下他们通过还 二叠纪全球古 生物群相当繁 盛 国东部所处 的特提斯大 区内分 原作用释放出大量的 H s 使水体更具毒性 . 我 2. 并逸散到 空气中。再者 , 布的植物主要为热带气候 下的鳞木类 以及大 羽羊齿类 . 气候分带性 明 火山喷发会导致大气成分 的改变 .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和水体 , 与 显 , 夏植 物群。晚二叠世 至早 三叠世初 , 属华 蕨类植 物衰退 , 裸子植物 H 作用相似 . 加剧生物的死 亡。再者 . 火山喷发产生的气体也会造成 开始兴起 。 二叠纪的动物界 , 陆生脊椎 动物 继续发展 , 海生无脊椎动物 臭氧层 变薄 . 生物直接暴露于宇宙射线之下 同时温室气体也会造成 中菊石类 、 足类、 腕 珊瑚类 、 蜓类特别 繁, 至末期 海生、 陆生动物均 出现 缺氧事件 次 大灭绝 现象 。 3海 平 面 的 突 然 下 降 . 二叠世的中国东部 . 体上呈 现出南海 北陆的格局 。早二叠至 中 整 长 兴组顶部 的块 状微晶灰岩 向瑞 平组底部 的薄层 灰质 白云岩 的 二叠 世 . 华南地 区的东南一带 为局 限海环境 . 断裂作 用的控制下 . 在 常 转 变说 明 了当时水体 变浅这一事实 .同时华北 的孙家 沟组等出现紫 出现深水相 。 质岩 比较发育 . 硅 不具成煤条件 , 周边的上扬子地 区在 红 、 其 灰红色泥岩也说 明了当时的气候向干燥炎热 的方 向的转变 。海平 二 叠世初期的海侵 . 是继石炭世 海侵的继续 , 为滨海平原 至陆表浅海 面下降也会导致一系列生境 的改变 . 危及生物的生存 。 首先 , 海平面下 环境 . 发育一层碎屑含煤沉积 。而此 时的华北在 紫松期 海侵高峰后发 降最直接 的受害者为海洋生物 , 生存空间急剧减少 , 竞争加大 , 尤其是 生 海退 . 海陆交互相 为聚煤提供 了 良好 的地理 环境 . 二叠 世中期主要 对 浅海底栖生物 而言 。 再次 . 浅层陆架暴露 , 原先沉积于上的大量有机 为陆相盆地 . 出现大量淡水双壳类 、 介形虫化石 。 之海洋性气候的影 质 被氧化 . 加 消耗氧气 的同时放 出 c : 0. 导致温 室效应 , 致使全球气温进 响 。 候湿润 . 气 适合植 物生长 , 区地层含煤性 较好 , 该 是二叠 纪最重要 步升 高 . 大量海水蒸发 : 较高 的温度 同样 也会降低氧气 在水 中的溶 的含 煤岩系 至晚二叠世 , 全球古生物 区系已经初 具中生代古生物 的 解度 . 从而 降低水体 的含氧量 。 面貌 . 中国东部地 区已为典 型的热带生物 区系, 大羽羊 齿类 广泛分布 , 4古地理及 古气候 的相互影响 . 发育有华夏植物群 。中二叠世末期发生东吴运动导致华海 退 , 华南地 二叠纪气候 的分带性已相 当明显 。联合 古陆于二叠纪末形成 , 意 区已变为陆相至浅海 地形 . 气候仍 较湿润 . 长兴 期发生一 次小 规模海 味着有更多 的地 区远离大洋 . 不易受到海洋性气候的影响而形成半干 侵 . 而形成 了上扬 子地 区 的上二 叠统下部含煤 的龙潭组 , 多为鸡 旱一 从 但 干旱气候 . 至形成沙漠 。二叠纪末气候又趋于干燥 , 甚 更加剧 了这 窝煤 . 瓦斯较 高。龙潭组 向上为灰岩相 的长兴组 及硅 质岩相的大隆 些地 区的干旱情况 且 ,

浅析贵州二叠系上统龙潭组27号煤层的聚煤规律

浅析贵州二叠系上统龙潭组27号煤层的聚煤规律
安桥 溪河 剖 面 、 贵定 闻江寺 剖 面 和贵 阳上 枧 剖 面为 其 代表 。 在 桥溪河 剖 面中 , 根据 以往 地质 剖 面相 当于 2 7
煤层段 . 为一 套 含 燧 石 团块 的石 灰 岩 , 微波 状 和 显 断续 水 平 层理 , 丰 富 的个 体 较 大 、 产 保存 完好 的腕
关 键 词 :7号 煤 层 ; 潭 组 ; 煤 规 律 ; 州 2 龙 聚 贵
中图分类号 :P l.1. 6 8101
文献标识码 :A
贵 州二 叠 系上统 含 煤地 层 主 要为 龙潭 组 , 一 是 套 海 陆交互 相 沉积 。从 东 至西 因沉 积 岩相 的变 化 , 在 黔 东 南一 带 为海 相 沉 积 , 为吴 家 坪 组 . 西 部 称 在 盘县 至威 宁边缘 地带 为陆相 沉 积 , 为宣 威 组 。而 称 龙 潭组位 于 贵 阳以西 至六盘 水 以东 ( 1 。吴 家坪 图 ) 组 、 威组 均 为龙潭 组 同 时期异 相 沉 积 . 2 宣 而 7号煤 层位 于龙潭组下 部 , 底部 约 5 m左 右。 距 0
浅析贵州二叠 系上统 龙潭组 2 号煤层 的聚煤规律 7
郑 建 军
( 州煤 矿地 质 工 程 咨 询 与地 质 环境 监测 中心 , 贵 贵州 贵 阳 5 0 0 ) 5 06

要 : 过 对 2 煤 层 沉 积 背 景 、 境 演 化 过 程 、 布 特点 、 存 状 态 、 构 特 点 和 煤 厚 变 化特 征进 行 分 析 , 为 通 7号 环 分 赋 结 认
足类 化 石 , 古 动 物 生 态状 态看 , 能属 潮下 浪 基 从 可 面 以上 的沉积 。在 闻 江寺 的碳 酸 盐沉 积 中 . 有潮 见
汐 纹 层层 理 、 似层状 燧 石薄 层 和 大量 底柄 腕 足 等动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岩系特征及对比探讨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岩系特征及对比探讨

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岩系特征及对比探讨李隆富;刘志臣;汪洋;邓福猛【摘要】贵州黔北煤田是贵州省最为主要的产煤区之一,本文根据贵州黔北煤田吴家寨背斜煤炭整装勘查所取得的地质资料及周边煤矿的勘查成果资料,对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岩系开展系统分析,根据含煤岩系的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及煤层特征的对比分析,划分出 B1~B4这4个标志层,探讨了该区含煤岩系对比划分的方法和特点,对研究区的整装勘查工作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The Qianbei coal field in Guizho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most main coal -producing areas.This paper,according to the geological data of the Wujiazhai Anticline Coal Mine’s monoblock exploration as well as the surveying data around the coal mine,analyzes the coal -bearing rock series in Longtan group of upper permian system.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geo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al seam features of the coal -bearing rock series,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four B1 ~B4 mark layers.It also discusses the contrastive metho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al -bearing rock series in the area,which is of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monoblock exploration of the study area.【期刊名称】《矿业工程研究》【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7页(P27-33)【关键词】二叠系上统;含煤岩系;对比【作者】李隆富;刘志臣;汪洋;邓福猛【作者单位】贵州省地矿局 102 地质大队,贵州遵义 563003;贵州省地矿局 102 地质大队,贵州遵义 563003;贵州省地矿局 102 地质大队,贵州遵义 563003;贵州省地矿局 102 地质大队,贵州遵义 56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贵州是我国煤炭资源蕴藏极为丰富的省份,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加工基地,贵州仁怀-习水-桐梓地区又是贵州煤炭重要的产区之一.20世纪初期及中期阶段,对贵州煤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的普查勘探、区域地层划分、煤与瓦斯突出、聚煤规律、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对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煤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域性地层研究及聚煤规律方面,主要对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成煤规律进行过探讨[1],对贵州黔西北晚二叠世含煤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聚煤模式进行过研究[2],以及对贵州晚二叠世地层的形成环境、地层特征进行过大量的探讨[3-5],但对黔北地区二叠世煤系煤层特征及煤层对比方面的研究基本为空白,不利于指导该区进一步的找煤勘探工作,更好的对比煤层特征,研究区位于黔北煤田的重要位置,该区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岩系特征对黔北煤田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本文意在对贵州省黔北吴家寨背斜二叠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岩系特征作系统分析,建立标志层并作对比探讨,以更好指导该区煤炭整装勘查工作.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北东部.处于二郎向斜北东段南西翼、吴家寨背斜北东段倾没端、茅台向斜北东段昂起端与官店向斜南西段昂起端之交汇部位(见图1).区域褶皱变形相对较强,发育一系列次级牵引褶曲及断裂构造.梅子湾向斜、寨头背斜发育于二郎向斜和吴家寨背斜之间,两者均为NE-SW向展布,梅子湾向斜核部、SE翼地层产状平缓,寨头背斜为一紧密背斜,两翼地层产状均比较陡,倾角50°~75°.研究区内断裂发育具有2大特点,一是相对较老的地层奥陶系至二叠系断裂构造较发育,且断层走向与褶皱轴迹大多一致,多为北东向展布.如伴随吴家寨背斜轴发育一高角度正断层;二是相对较新的三叠系地层内断裂不甚发育.区域内出露的地层全由沉积岩组成,自震旦系至侏罗系,除缺失志留系中上统及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外,其余地层均有出露[6],已出露的地层由老至新依次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寒武系下统牛蹄塘组、明心寺组、金顶山组、清虚洞组;寒武系中统高台组、石冷水组;寒武系中上统娄山关组;奥陶系下统桐梓组、红花圆组、湄潭组、奥陶系中统十字铺组、宝塔组、奥陶系上统涧草沟组、五峰组;志留系下统龙马溪组、石牛栏组、韩家店组;二叠系下统栖霞组、茅口组;二叠系上统龙潭组、长兴组;三叠系下统夜郎组、茅草铺组;三叠系中统松子坎组、狮子山组;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上沙溪庙组.各地层分布情况见图1. 区域内矿产除有重大价值的二叠系龙潭组产出的煤外,在桑木场背斜轴部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地层中产有磷、重晶石、萤石、铅、锌、铜等矿种;寒武系地层中产有磷、铅、锌矿种;奥陶系地层中的石膏以及二叠系地层中的高岭土、硫铁矿、石灰岩,侏罗系地层中的砂石等矿产[7].二叠系上统龙潭组是黔北吴家寨背斜主要的含煤地层,厚度55.88~85.82 m,平均厚72.19 m左右.含煤层及煤线7~15层,一般8~12层.岩性以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钙质泥岩及煤层为主,夹泥质灰岩及菱铁质团块.产腕足、瓣鳃、腹足、头足类等动物化石及大羽羊齿、瓣轮叶等植物化石.本区龙潭组分为上、中、下3个含煤段[7],见图2.现由下至上分述如下:下部(P3l1):C8煤层底界至龙潭组底界,岩性主要为细砂岩、粉砂岩、泥岩、菱铁质粉砂岩、粘土岩、黄铁矿粘土岩、碳质泥岩及煤层(线).炭质泥岩、泥岩中产丰富的植物碎片化石,含黄铁矿结核及团块,水平层理发育,含1层可采煤层(C12),为稳定可采煤层.中部(P3l2):C5煤层底界至C8煤层底界,岩性主要为泥岩、粉砂岩、细砂岩、粘土岩,泥质粉砂岩、少量灰岩、泥质灰岩、质粉砂岩及煤层(线).灰岩中偶见有腕足类化石,泥岩、炭质泥岩含丰富的植物化石,黄铁矿呈星散状、团块状分布,水平层理发育,含2层可采煤层(C6,C8),其中C8为稳定可采煤层,C6为局部可采煤层.上部(P3l3):龙潭组顶界至C5煤层底界,主要为海陆交互相沉积的灰岩、泥质灰岩、细砂岩、泥岩、钙质泥岩、粘土岩、炭质泥岩及煤层(线).灰岩中产腕足类化石及碎片,泥岩、炭质泥岩、粘土岩中含丰富的植物碎片化石,水平层理发育,含黄铁矿团块结核.含1层可采煤层(C5),研究区内为大部可采煤层.表1数据显示,研究区内含煤岩系龙潭组的主要岩性含量有一定的变化规律,在垂向上,自下而上砂岩比例逐渐减少,灰岩比例逐渐增多,反映沉积环境由潮坪向泻湖过渡;横向上,由北往南,砂岩比例呈逐渐增多趋势,泥岩比例及煤比例相对比较稳定.研究区范围内龙潭组含主采煤层3层(C5,C8,C12),煤线4~8层,煤层平均总厚7.42 m.含煤率为10.20%.C5主要可采煤层聚集于煤系地层的上部;C8可采煤层聚集于煤系地层的中部;C12分布于下含煤组.矿区含煤地层含可采煤层层数多,且较稳定,含煤率高.可采煤层平均总厚为5.56 m,含煤率为6.76%.煤线几乎聚集在C8之上和C9与C11之间,具较强规律性,含煤率为2.26%.整个含煤岩系在研究区沿吴家寨背斜北东段倾没端呈扇型展布.根据研究区及周边煤矿施工钻孔所取煤样测试结果显示,区内煤种类均为无烟煤3号(WY3),其中C5煤层为中灰高硫中高发热量煤;C8煤层为中灰中高硫中高发热量煤;C12煤层为中灰高硫高发热量煤[7-9].具体煤质特征见表2.根据研究区含煤岩系岩性组合特征、空间位置,以及各煤层在煤系中的赋存特征和煤层特征,对研究区运用标志层法、层间距法和物性曲线特征法进行对比研究,有效的划分和识别煤层.4.1 标志层对比标志层对比是进行煤层对比的重要手段,也是煤层对比的前提,标志层越多,煤层对比越可靠[10,11].本文将研究区煤系地层中分布稳定的特殊岩性层与煤层之间的关系进行对比,自上而下共划分了4个主要标志层(见图3),叙述如下:1)B1标志层:位于C5煤层之上,是C5煤层的直接顶板,全区稳定,易于辨别,是C5煤层对比的可靠标志层.岩性主要为深灰色泥灰岩,局部夹菱铁质岩,含粉晶状、结核状黄铁矿,产较多生物化石碎屑.一般厚0.91~5.53 m,平均厚4.13 m.2)B2标志层:位于C8煤层之下,且是C9煤层的直接顶板,全区稳定,易于辨别,是C8煤层对比的可靠标志层.岩性主要为浅灰色薄至中厚层状粉砂岩,夹深色泥质条带,显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局部夹菱铁质灰岩.一般厚0.58~3.60 m,平均厚2.42 m. 3)B3标志层:位于C12煤层之上,是C12煤层的直接顶板,全区稳定,易于辨别,是C11,C12煤层对比的可靠标志层.岩性主要为浅灰色粉至细砂岩,局部夹泥质粉砂岩,显水平层理及波状层理.一般厚1.34~7.74 m,平均厚3.80 m.4)B4标志层:位于C12煤层之下,为C12煤层的底板,全区稳定,是确定C12煤层的可靠标志层.岩性主要为浅灰、灰白色硫铁矿粘土岩,黄铁矿晶粒多呈星散状、结核状产出,产丰富的植物根茎化石.4.2 煤层间距对比煤层层间距对比即分析对比煤层与煤层或与含煤岩系顶底界的间距.确定煤层相对位置,在煤层对比中是一种十分有效和直观的方法,也对地质技术人员预测煤层赋存深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区钻孔主要可采煤层层间距统计见表3.研究区C5煤层距长兴组底界一般14.23~24.53 m,平均18.33 m;C5煤层底距C8煤层顶界一般16.11~28.13 m,平均21.59 m;C8煤层底距C12煤层顶界一般29.01~53.19 m,平均40.36 m[8].4.3 物性特征对比岩石和矿物有不同的物性特征,这些特性参数是测井的重要地球物理基础[12,13],研究区测井各岩层物性参数见表4.研究区煤层及其他岩石的3种测井物性特征:灰岩——由于灰岩的主要矿物都是不导电的,一般不含放射性元素并且致密,密度较大,所以视电阻率最高,自然伽玛低,伽玛-伽玛低;砂岩——视电阻率变化范围较大,自然伽玛低,伽玛-伽玛低;泥岩——视电阻率较低,变化范围小,由于泥岩沉积过程常吸附较多化合物,且密度较小,故自然伽玛、伽玛-伽玛呈现高值;煤层——视电阻率高,自然伽玛低,伽玛-伽玛最高[14].本区龙潭组含煤岩系就4个标志层及煤层分别进行对比:图4中GGFR为伽玛伽玛测井曲线;GR02自然伽玛测井曲线;LL304为视电阻率测井曲线.1)标志层1(B1)中高阻、高密度中厚层状泥灰岩、LL304曲线呈明显的高峰,GGFR 曲线呈低峰异常.C5煤层位于含煤岩系第1标志层之下,煤层具高电阻率、低自然伽玛、高伽玛伽玛一般煤层物性特征.曲线主要表现为:视电阻率和伽玛-伽玛曲线为单峰正异常反映,峰顶上由多个小单峰组成,自然伽玛曲线呈“U”型负峰异常反映.煤层本身曲线形状明显(图4a).2)标志层2(B2)中阻粉砂岩、泥质粉砂岩、LL304曲线呈正峰、多峰反应,GGFR曲线呈低值异常.C8煤层位于第2标志层之上,煤层具高电阻率、低自然伽玛、高伽玛伽玛一般煤层物性特征.曲线主要表现为:视视电阻率和伽玛-伽玛曲线为单峰正异常反映,峰顶上由多个小单峰组成,自然伽玛曲线在煤层夹矸处均有明显的正峰异常反映,自然伽玛曲线异常总体呈“W”型(图4b).3)标志层3(B3)中阻砂岩、泥质粉砂岩、LL304曲线呈正峰、多峰反应,GGFR曲线呈低值异常.C12煤层位于第3标志层之下,煤层在自然伽玛曲线上表现为总体呈“U”型负峰异常,视视电阻率曲线均呈单峰~双峰正异常反映,伽玛-伽玛曲线为单峰~双峰明显的正异常反映(图4c).4)标志层4(B4)为C12煤层直接底板,全区稳定.岩性为含硫铁矿粘土岩,曲线组合特征,视电阻率曲线表现为十分低缓的低阻,自然伽玛则表现为全区最高的峰值异常(图4c).1)研究区含煤岩系为龙潭组,含煤岩系岩性组合在垂向上及横向上均存在一定规律:自下而上砂岩逐渐减少,灰岩逐渐增加;从北往南砂岩逐渐增多,泥岩逐渐减少.含煤岩系含主采煤层3层(C5,C8,C12),煤层平均总厚7.42 m,含煤率为10.20%,煤种类均为无烟煤3号(WY3).2)研究区含煤岩系对比选用标志层法、层间距法和物性曲线特征法进行对比较为可靠,可以较好地指导整装勘查工作.致谢:感谢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王劲松总工程师,以及大队勘查一院及吴家寨背斜煤炭整装勘查项目部的所有同仁的悉心指导与帮助.【相关文献】[1] 陈学敏.贵州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特征及其成煤规律的探讨[[J].煤田地质与勘探,1982(1):4-8.[2] 赵征,陈朝玉,谭华,等.黔西北晚二叠世含煤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聚煤模式研究[J].中国煤炭地质,2014,26(5):1-8.[3] 杨瑞东.贵州晚二叠世岩相古地理与聚煤规律研究[J].贵州工学院学报,1989,7(3):213-228.[4] 文德修.几种煤层对比方法在水箐勘查区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3(9):153-156.[5] 陈名学.官寨井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J].中国煤炭地质,2008,20(4):24-26.[6] 贵州省地矿局.贵州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7] 杨旭,罗旋,李隆富,等.贵州省习水县二郎勘查区煤炭普查报告[R].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2014.[8] 杨光友,张明华,何开寿,等.贵州省桐梓县容光井田煤矿勘探报告[R].贵州省地矿局102地质大队,2004.[9] 徐彬彬,何明德.贵州煤田地质[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10] 王华,陆永潮,任建业,等.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方法与应用[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11] 郭立君,洪愿进,邵龙义,等.黔西织纳煤田上二叠统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J].古地理学报,2011,13(5):494-500.[12] 曾芳.测井曲线特征在贵州省兴达井田煤岩层对比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地质,2014,26(7):79-81.[13] 伍远学.贵州刘家田井田测井曲线特征及在煤岩层对比中的应用[J].中国煤炭地质,2014,26(7):83-85.[14] 胡涵,曾勇.贵州六盘水矿区上二叠统含煤沉积相研究[J].煤炭科学技术,2014,42(4):101-105.。

利用多重地层划分理论对皖南龙潭煤系地层的初步厘定

利用多重地层划分理论对皖南龙潭煤系地层的初步厘定

利用多重地层划分理论对皖南龙潭煤系地层的初步厘定姜松【摘要】安徽省南部晚二叠世早期含煤地层,主要分布在扬子地层区的下扬子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之中.根据岩性、岩相古地理分布及生物面貌等不同特征,在下扬子地层分区中可进一步划分为巢湖-安庆地层小区和宿松-繁昌地层小区;江南地层分区中划分为广德~休宁地层小区.以往煤田地质系统将上述三个地层小区中的晚二叠世早期含煤岩石地层均称为龙潭组,而我省地矿系统则把龙潭组下部的砂页岩段划出,称为堰桥组或银屏组.本文根据多重地层划分原则,把巢湖~安庆地层小区和广德-休宁地层小区中一套含煤碎屑岩石地层含(银屏组/堰桥组)统称为龙潭组;宿松-繁昌地层小区则称为吴家坪组.【期刊名称】《安徽地质》【年(卷),期】2010(020)002【总页数】5页(P90-94)【关键词】多重地层划分;岩石地层;年代地层;生物地层;龙潭组;吴家坪阶【作者】姜松【作者单位】安徽省煤田地质局勘查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51.1 下扬子地层分区(1)巢湖—安庆地层小区:其范围北以郯—庐断裂,南至“江南隆起”;西以太湖、安庆、贵池、青阳、泾县至港口一线,东到苏皖省界。

即包括通常所称的巢湖煤田、芜铜煤田以及安庆、贵池、宣泾等煤田的绝大部分(图1)。

(2)宿松—繁昌地层小区:其范围以太湖、安庆、东至、钟鸣至南陵丫山一带,向西南呈一喇叭口形状,向东北则为一狭窄的线形条带。

1.2 江南地层分区(1)广德—休宁地层小区:其北以“江南隆起”,南至皖浙省界。

呈北东—南西条带状分布。

长期以来,在统一地层划分理论的指导下,随着生物地层、年代地层研究的深入,一个完整的岩石地层单位“组”往往因一些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在垂向位置上的不断被发现,而被不断的肢解,从而也就不断地建立了一些新“组”,如堰桥组、银屏组等。

以致组的内涵等同于阶的概念,这样使各种地层单位混淆不清,也难用于地质单位的生产之中。

利用多重地层划分理论对皖南龙潭煤系地层的初步厘定

利用多重地层划分理论对皖南龙潭煤系地层的初步厘定

岩 石 地 层 单 位 的 划 分 ,对 生 产 和 找 矿 意 义 具 有 顶部 灰 岩段 ( 质灰 岩 、生 物 灰 岩) 硅 ,分 布 较 为广 泛 、
重 要 的实 用 价 值 。它 是 反 映 地 壳 岩 石 组 成 的时 空 分 布状 况 的客 观 实 体 ,其 岩 性 今后 不 会 发 生 基 本 性 质
地层 的初 壹厘定
姜 松
( 徽省煤 田地质局勘 查研究 院, 安 安徽合肥 2 0 8 ) 3 08
图 团日圆 园 囫 团 团
摘 要 安徽省 南部晚二 叠世早 期含煤地层 ,主要分布在扬子地 层区的下扬子地层分 区和 江南地层分 区之 中。根据 岩 性 、岩相 古地理分 布及 生物 面貌等 不同特征 ,在 下扬子 地层分 区 中可进 一步划分 为巢湖一 安庆地层 小 区和宿 松一繁 昌地层 小区;江南地 层分区 中划分为广德~ 宁地层 小区。 以往煤 田地质 系统将上述三个地层 小区中的晚二 休 叠世早期合煤岩 石地 层均称为龙潭组 ,而我省地矿 系统则把 龙潭组 下部 的砂 页岩段 划 出,称为堰桥组或银屏组 。 本 文根据 多重地层 划分原则 ,把 巢湖~ 庆地 层小 区和广德一休 宁地层小 区中一套含煤碎 屑岩石地层含 ( 安 银屏组/
组 等 。 以致 组 的 内涵 等 同 于 阶 的概 念 ,这 样 使 各 种 211龙 潭组 . . 地 层 单 位 混 淆 不 清 ,也 难 用 于 地 质 单 位 的 生 产 之
据 多重 地层 划 分原 则予 以重 新厘 定 。
2 1岩石 地 层单 位 的对 比与 划分 .
主 要 为 一 套 含 煤 碎 屑 沉 积 ,根 据 其 岩 性 组 合 特
11下扬子地 层分 区 .

赣北晚二叠世的层序地层及高频沉积旋回研究

赣北晚二叠世的层序地层及高频沉积旋回研究

赣北晚二叠世的层序地层及高频沉积旋回研究
覃兆松
【期刊名称】《江西地质》
【年(卷),期】2001(015)001
【摘要】本文依据露头剖面及钻孔资料,在对其沉积物进行详细的微相及沉积环境研究的基础上,将赣北上二叠统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并详细地论述了各三级层序的特征.丰城长兴组的吴家坪初期近源缓坡、早期具深切谷的近源缓坡边缘、中期台盆相间的断裂边缘、长兴期具滩礁内陆地镶边陆架等4个发展阶段,表明这种复杂多变的五级高频沉积旋回形成的根源是地壳运动造成沉积背景的不同,与秦岭一大别洋向北俯冲削减的快慢悉悉相关.根据更小级别的间断加积沉积旋回的研究,它们的时限与地球运动轨道的岁差和短偏心率旋回大体吻合.从而,认为控制间断加积沉积旋回的主导机制是地球轨道周期性变化导致的气候周期性变化.
【总页数】8页(P1-8)
【作者】覃兆松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46
【相关文献】
1.贵州文家坝井田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环境与层序地层研究 [J], 李峰
2.黔西北晚二叠世含煤岩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聚煤模式研究 [J], 赵征;陈朝玉;谭
华;王国荣
3.浙江省栖霞组沉积微相,韵律,沉积旋回及层序地层学分析 [J], 何海清
4.四川省达竹矿区晚二叠世层序地层及岩相古地理 [J], 何曼如;闵思斯;孟昱璋;徐仁波
5.湖北省栖霞组沉积环境、沉积旋回及层序地层划分 [J], 颜佳新;方念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赣北上二叠统多重地层划分研究

赣北上二叠统多重地层划分研究

Vol.14No.4Dec.2000江西地质JIAN GXI GEOLOGY第14卷第4期2000年12月[收稿日期]2000-09-18[作者简介]覃兆松(1940-),男,湖北恩施人,优秀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本文研究的范围为江西安福至广丰以北地区,是在赣西宣风图组1 5万区调资料基础上,并结合其它资料及新近研究成果拟写而成。

研究中采用多学科相结合,以露头研究为主并结合钻井资料,对上二叠统进行了岩石、生物、年代、层序等地层的划分,为恢复本区晚二叠世盆地的形成、演化,重塑其古地理、古海洋及古构造格局提供了资料。

本文仅对岩石、生物、年代和生态地层进行探讨,其它地层划分将另文论述。

1上二叠统岩石地层本区可分为上饶、安福至乐平、上高七宝山至景德镇、竹亭、修水及九江6个区(图1)。

各区的岩石组合、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见表1。

由于竹亭和修水图1赣北上二叠统岩石地层分区略图赣北上二叠统多重地层划分研究覃兆松(江西省地质调查院,江西南昌330201)&[摘要]在开展赣西1 5万区调中,对上石炭统至下侏罗统开展了岩石地层、层序地层、生物地层、生态地层、年代地层及旋回地层和同位素地层研究,本文即是部分成果的总结。

依据岩石特征,将赣北上二叠统分为6个岩石地层区,并创竹亭组代表其深水相沉积。

依据七宝山、枣木两剖面资料,进行了生物地层、生态地层及年代地层划分,提出长兴阶顶界位于青龙组底部、底界位于长兴组下部的结论,并对吴家坪阶底界的优选点进行了探讨。

通过生态地层研究,将晚二叠世划分为小规模海水进退、大规模海水进退、相对稳定及小幅度高频率海水进退4个发展阶段。

[关键词]上二叠统;长兴阶;吴家坪阶;多重地层;赣北[中图分类号]P53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56(2000)04-0241-102422000年江西地质区的岩石组合与地层清理差异较大,特创竹亭组,并以宜春竹亭剖面为层型,现列剖面如下:竹亭组观背段113.91m 25.灰色中层状硅质岩15.4m 24.灰色薄层状硅质岩与中层状硅质岩,产放射虫及骨针1.62m 23.灰色薄层状硅质岩1.52m 22.浅灰色薄层状泥岩与硅质泥岩7.64m21.黑色薄层状泥岩与中层状硅质岩。

贵州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地层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分析:来自黔普地1井的证据

贵州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地层地球化学特征及物源分析:来自黔普地1井的证据

由于物质源区随着地史的变迁常遭到剥蚀,因 而物源区的性质和相关的构造环境信息只在沉积
物中保存有地球化学记录(魏震洋,2008)。研究表 明,陆源碎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在识别沉积环境、
收稿编号:2018-099,2017-06-05 收到,2018-07-22 改回 基金项目: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黔科合[2016]支撑2807);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科研项目(黔地矿科合(2016)31号);中国地质调
LUO Xiang-jian1 , LU Shu-fan1 ** , DU Sheng-jiang1 -2'3, CHEN Hou-guo', FU Hong-bin1 , HE Ben1 , LIU Guo-dong1
1. Guizhou Geological Survey,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izhou Province, Guiyang 550018 , China ; 2.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330013 , China ; 3. Chinese Academy
中图分类号:P595 文章编号:1007-2802(2019)01-0130-07 doi: 10. 19658/j.issn. 1007-2802.2018. 37. 104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and Provenance Analysis of the Upper Permian Longtan Formation of the Coal Measure Stratum in Guizhou: Evidences from the Qianpudi Well No.l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龙潭组深-超深部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龙潭组深-超深部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龙潭组深-超深部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明盈;孙豪飞;汤达祯;徐亮;张本健;陈骁;徐唱;王嘉先;陈世达【期刊名称】《煤田地质与勘探》【年(卷),期】2024(52)2【摘要】准噶尔盆地彩南地区、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吉县和延川南区块1000~2500 m埋深煤层气井实现高产气流突破,昭示了深部煤层气开发的巨大潜能。

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龙潭组薄-中厚煤层群(7~15层)主体埋深2000~4500 m,川中一带北倾单斜,局部发育低幅隆起,煤层含气量、含气饱和度、储层压力等开发关键参数均优于浅部,具备支持“增储上产”国家天然气发展战略的强大潜力。

研究表明:(1)龙潭组煤系煤-泥岩互层频繁,煤层多,累计资源量大,19号煤层侧向发育稳定(平均3.2 m;>4 m有利面积700 km^(2));(2)煤的热演化程度高(2.53%~3.18%),生烃能力强,煤系气测全烃显示良好,2500 m埋深处实测含气量16.64~17.61 m^(3)/t,含气饱和度达138%~151%,游离气含量4.84~5.60m^(3)/t;(3)川南800 m以深实测储层压力系数>1.1,川中一带预测储层压力系数>1.8,为潜在的异常超高压储层。

立足四川盆地煤层深-超深部、超压、超饱和等资源禀赋特征,借鉴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大宁一带深部煤层气成功经验,以19号煤层为风险勘探目标,落实资源潜力和气藏特征,探索构建深-超深部薄煤层立体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对煤层气规模化建产意义重大。

【总页数】11页(P102-112)【作者】明盈;孙豪飞;汤达祯;徐亮;张本健;陈骁;徐唱;王嘉先;陈世达【作者单位】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相关文献】1.湘中坳陷与湘东南坳陷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形成条件及资源潜力探讨2.四川盆地南部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储集层矿物组成特征及意义3.四川盆地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生、排烃特征及资源潜力4.黔北煤田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页岩气储层特征与勘探潜力评价5.四川盆地永川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复杂岩性测井识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小波分析的层序地层划分及识别——以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为例

基于小波分析的层序地层划分及识别——以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为例

基于小波分析的层序地层划分及识别——以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为例余瑜;林良彪;蓝彬桓;洪薇;郭炎【期刊名称】《西北地质》【年(卷),期】2018(51)4【摘要】以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为研究对象,应用Matlab小波分析工具对川东地区龙潭组钻井的自然伽马曲线进行小波变换和频谱分析,以期为川东龙潭组勘探开发提供基础地质依据.结果显示川东地区龙潭组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其中SQ1可识别出为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而SQ2、SQ3可分别识别出海侵体系域与高位体系域;基于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小波变换绘制的Fischer图解对于可容纳空间的变化具有良好的显示,与三级层序呈现出较好的对应关系;频谱分析结果显示,川东龙潭组对于米兰科维奇旋回具有较为完整的记录,川东地区龙潭组发育15个偏心率长周期,而受沉积环境不同的影响,发育的偏心率短周期及斜率周期有所不同.【总页数】10页(P43-52)【作者】余瑜;林良彪;蓝彬桓;洪薇;郭炎【作者单位】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国家电网遂宁供电公司,四川遂宁6290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610059;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39.2【相关文献】1.基于地球化学的页岩层序地层划分——以浙江煤山地区长页1井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为例 [J], 王琼;许浩;汤达祯;陶树2.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烃源岩特征研究 [J], 范立新3.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勘探潜力 [J], 刘光祥;金之钧;邓模;翟常博;管宏林;张长江4.海相页岩综合层序地层划分及垂向分布特征\r——以川东南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为例 [J], 王冠平;朱彤;王红亮;吴靖;杜伟;冯动军;王濡岳5.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泥页岩基本特征及页岩气勘探潜力 [J], 翟常博;邓模;曹清古;肖雄;何贵松;陈斐然;邱建华;刘栩;张长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勘探潜力

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勘探潜力

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勘探潜力刘光祥;金之钧;邓模;翟常博;管宏林;张长江【摘要】根据前人资料,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和钻井资料分析研究表明,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厚度均大于50 m,最厚可达140 m。

岩性组合纵横向变化较大:北部云阳-通江一带以泥质岩为主夹灰岩,中部区广安一带为泥页岩夹煤层和灰岩,南部区为泥页岩夹砂岩及煤层。

泥页岩有机质丰度一般大于2%;泥页岩干酪根碳同位素及有机岩石学研究表明,有机质类型主体以Ⅱ型为主,生烃潜力优越。

泥页岩X-衍射、镜质体反射率分析揭示出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高,演化程度高,具较好的可压裂性。

钻进过程中龙潭组泥页岩气测异常明显,反映了良好的含气性。

页岩气资源预测表明具有良好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

综合分析认为,北部万县—仪陇—通江—奉节一带以及南部宜宾—永川—綦江—赤水一带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fiel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drilling data analysis, the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he thickness of the organic rich shale in the Upper Permian Longtan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Sichuan Basin is generally over 50 m with the maximum thickness of 140 m.Lithological association varies significantly in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direction:there mainly developed shale with limestone interbed in the Yunyang-Tongjiang area in the north,shale with coal seam and limestone interbeds in the Guang'an area in the central,as well as shale with sand-stone and coal seam interbeds in the south.The tota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TOC)a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2%;Re-search on carbo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the shale kerogen and the organic petrology indicates thatthe organic matters are mainly of type Ⅱwith excellent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Analysis of X-ray diffraction and vitrinite reflectance indicates that the shale has a high content of brittle minerals such as quartz and displays a high evolution degree with fa-vorable fracturability.The gas logging during drilling inthe Longtan Formation shale displays significant abnormity,reflec-ting the favorable gas potential.The prediction of shale gas resource suggests largeresource potential and exploration pros-pect for shale gas.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re have favorable exploration prospect for shale gas in Wanxian-Yilong-Tongjiang-Fengjie area in the north and the Yibin and Yongchuan-Xijiang-Chishui area in the south.【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7页(P481-487)【关键词】页岩气;勘探潜力;龙潭组;川东地区【作者】刘光祥;金之钧;邓模;翟常博;管宏林;张长江【作者单位】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2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页岩气是潜力巨大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1]。

苏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形成条件及有利区预测

苏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形成条件及有利区预测

苏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形成条件及有利区预测章亚;刘小平;董清源;丁卫星;李华东;刘世丽;段宏亮;董谦【期刊名称】《石油天然气学报》【年(卷),期】2013(035)003【摘要】苏北地区龙潭组发育一套富有机制泥页岩,主要分布在苏北东部地区,为滨岸沼泽相沉积,干酪根类型主要为Ⅱ2、Ⅲ型,有机质含量高、热演化程度高、生气潜力大,微裂缝和微孔隙较为发育,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矿物成分以石英和黏土为主,黏土矿物主要以伊利石和伊-蒙间层为主.泥页岩具有良好的气体吸附能力.泥页岩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抗破坏性,且研究区构造运动并未对页岩气藏造成大的破坏,保存条件良好.依据页岩气的生成条件,结合泥页岩的厚度、有机碳质量分数、成熟度、埋深指标,采用叠合法对有利区进行预测,初步预测海安-如皋市一带为有利勘探区.【总页数】5页(P36-40)【作者】章亚;刘小平;董清源;丁卫星;李华东;刘世丽;段宏亮;董谦【作者单位】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江苏扬州22500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北京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2【相关文献】1.盐源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聚煤规律及有利区块预测 [J], 阳伟;苏时才;冉茂云;刘志逊2.苏北地区龙潭组油气成藏条件及有利区预测 [J], 赵挺3.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页岩气形成条件及有利区带预测 [J], 乔锦琪;刘洛夫;申宝剑;胡青4.川东地区龙潭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与有利区评价 [J], 王晓蕾;陈嘉欣;曹正杰;杨强强;毛芮;宁闯;王鸿宇;赵权;梁家林;王真5.湘中坳陷与湘东南坳陷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形成条件及资源潜力探讨 [J], 李岩;鱼磊;蔡宁波;郭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安徽巢湖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岩石学特征

安徽巢湖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岩石学特征

科技与创新┃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144·2020年第22期文章编号:2095-6835(2020)22-0144-02安徽巢湖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岩石学特征李城(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00)摘要:对安徽巢湖皖江水库剖面进行了实测,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总结发现,研究区主要发育暗色泥页岩、粉砂岩、细砂岩、泥质粉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发育的沉积构造主要有水平层理、波纹层理、递变层理和缝合线;研究区地层形态变化不大,倾角较大,普遍超过了45°,倾向在240°~270°之间;地层单层厚度小。

关键词:巢湖;龙潭组;岩石学;二叠系中图分类号:P588.2文献标志码:ADOI :10.15913/ki.kjycx.2020.22.0631引言页岩气勘探与开发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安徽省已成为页岩气勘探的热点地区,现已探明二叠系各层位均有丰富的页岩气资源,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约着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这些问题多为一些地质基础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地层的认知与对沉积微相的识别方面,为了充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其岩石学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本次研究主要对巢湖地区二叠系龙潭组的岩石学特征进行研究。

2区域地质背景安徽巢湖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地区,构造上属于华南板块的东北缘或下扬子断块的北缘。

研究区震旦系到中三叠统地层延伸几千米,且被侏罗纪粗碎屑岩地层不整合接触覆盖[1-2]。

研究区银屏山二叠系地层出露较广,生物化石丰富[3]。

本区二叠系地层由老至新划分为栖霞组、孤峰组、龙潭组和大隆组[4-7]。

龙潭组富含煤炭资源,但煤层之上覆盖着一套较厚的灰岩层系,这套灰岩学者称其为压煤灰岩[8-12]。

采样点位置如图1所示。

图1采样点位置图(据孔庆玉等,1984)采样点皖江水库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城南30多千米的银屏山之中,常年人迹罕至,其地层出露处较广,本次研究以皖江水库剖面为切入点进行全区岩石学研究。

贵州省煤田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因素浅析——以贵州省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为例

贵州省煤田水文地质条件影响因素浅析——以贵州省上二叠统含煤地层为例
西安科技大学,2005.
杨科,王树全,刘全明.煤柱宽度对综放回采巷道围岩力学特
征影响分析[J].煤炭工程,
2005,12(3):50-52.
岳睿.西曲煤矿区段煤柱留设宽度的确定[J].煤矿现代化,
2018(4):6-9.

含煤地层的盖层,有的直接位于煤层底板之下或顶板
征知,结合含煤地层上覆及下伏地层的岩性组合关系
之上,有的则夹于各煤层之间,个别煤田由于多次构造
分析,煤田水文地质条件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
运动的影响,使得含煤地层与灰岩地层多次叠置呈“互
贵阳、黔东北、黔南、黔东南等海相沉积煤田的晚二叠
层”状,或由于断层错动使煤层与灰岩强含水层直接对
含煤地层,也是目前工业开发的主要含煤层位(目前大
中,有 76 个蕴藏煤炭,含煤面积约 7.8×10 km ,占全省
约有 1000 对生产矿井)。上二叠统的煤层分布广泛,发
面积 44%。贵州省成煤时代及对应含煤地层有:下寒
育完好,大致在桐梓—遵义—安顺—兴义连线以西,为
武统牛蹄塘组,下石炭统祥摆组,中二叠统梁山组,上
过岩相组合在横向上展布和纵向上演化,各种岩相组
合代表了不同的沉积环境变化。一般情况下,海相沉
贵州省上二叠统含煤地层的含煤性最好,为主要
* 收稿日期:2020-07-15
积区的含煤地层(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岩性组合主要由
作者简介:曹细如(1969-),
男(汉族),
湖南双峰人,
高级工程师,
现从事煤田水文地质工作。
况,主要分布在上二叠统含煤地层的煤田有六盘水煤
岩相大类。其中陆源碎屑岩中有砂岩类、泥岩类等,而
田、织纳煤田、黔北煤田、兴义煤田、贵阳煤田等,而黔

层序古地理背景下河南省二1煤聚集规律研究

层序古地理背景下河南省二1煤聚集规律研究

层序古地理背景下河南省二1煤聚集规律研究马革非;朱永飞;曹焕举;宋建英;董大啸;邵龙义;宋建军【期刊名称】《中国煤炭地质》【年(卷),期】2012(024)007【摘要】对河南省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含煤岩系(太原组中部碎屑岩段、上部灰岩段和山西组二1煤层段、大占砂岩段)进行层序分析,共识别出以胡石砂岩底面、二1煤底面、大占砂岩底面和香炭砂岩底面为代表的4个层序界面,将该层段含煤岩系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通过对层序S1和层序S3岩相古地理图和二1煤厚度等值线图耦合分析发现,障壁岛-(溻)湖沉积环境为二1煤的聚集提供一个较好的前期环境,分流间湾沉积环境为二1煤的保存提供一个较好的后期环境,而分流河道对二1煤的保存起到了破坏性的作用.【总页数】6页(P1-6)【作者】马革非;朱永飞;曹焕举;宋建英;董大啸;邵龙义;宋建军【作者单位】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河南郑州450052;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河南郑州450052;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河南义马472300;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河南郑州450052;神华国际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地测学院,北京100083;河南省煤田地质局,河南郑州45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1;TE121.3【相关文献】1.华北石炭—二叠纪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 [J], 邵龙义;董大啸;李明培;王海生;王东东;鲁静;郑明泉;程爱国2.扎赉诺尔凹陷下白垩统含煤岩系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研究 [J], 郭彪;邵龙义;马施民;裴文泽3.新疆卡姆斯特煤田早-中侏罗世含煤岩系层序-古地理与聚煤规律研究 [J], 刘志逊;田继军;张国庆;杨曙光;代鸿章4.呼和湖凹陷南屯组二段煤系层序特征及其聚煤规律研究 [J], 陈学海;薛海涛;卢双舫;陈学洋;李军辉;刘秋宏;胡寿梅5.华南晚二叠世层序-古地理及聚煤规律 [J], 邵龙义;徐锡惠;黎光明;陈忠恕;程爱国;张超;闫志明;董大啸;高彩霞;李英娇;徐晓燕;梁万林;易同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黔北金沙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古沉积环境研究

黔北金沙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古沉积环境研究

黔北金沙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古沉积环境研究
张曼婷;付炜;王凯
【期刊名称】《石化技术》
【年(卷),期】2017(024)003
【摘要】沉积岩中的各种元素的含量及相对含量对沉积时的古环境有很好的指示作用.本文以金沙参1井为例,通过对该参数井的岩芯样品的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表明龙潭组下段为炎热潮湿的沉积环境;上段古气候温度相对较低;沉积早期水体深度较大,直至晚期水体逐渐变浅;龙潭组沉积环境整体呈缺氧还原环境.
【总页数】2页(P91-92)
【作者】张曼婷;付炜;王凯
【作者单位】贵州省煤层气页岩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贵阳 550009;贵州省煤层气页岩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贵州贵阳 550009;青海油田采气三厂甘肃敦煌736202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黔北金沙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沉积环境对页岩气储层的控制作用 [J], 付炜;张曼婷;王凯
2.内蒙古林西地区上二叠统—中三叠统沉积序列的碎屑锆石记录及对古亚洲洋(东段)闭合时间的制约 [J], 朱俊宾;和政军
3.黔北务正道地区早二叠世铝土矿沉积古地理及其控矿意义 [J], 崔滔;焦养泉;杜远生;汪小妹;雷志远;翁申富;金中国
4.黔北金沙地区二叠系龙潭组取得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协同发现 [J], 王胜建; 高为; 郭天旭; 包书景; 金军; 徐秋枫
5.黔北新仁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质地球化学特征及聚煤规律 [J], 张文斌;何碧;陶刚;赵飞;王宁祖;杨珍;张志玺;孙平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赣北上二叠统多重地层划分研究

赣北上二叠统多重地层划分研究

赣北上二叠统多重地层划分研究
覃兆松
【期刊名称】《江西地质》
【年(卷),期】2000(014)004
【摘要】在开展赣西1:5万区调中,对上石炭统至下侏罗统开展了岩石地层、层序
地层、生物地层、生态地层、年代地层及旋回地层和同位素地层研究,本文即是部
分成果的总结.依据岩石特征,将赣北上二叠统分为6个岩石地层区,并创竹亭组代表其深水相沉积.依据七宝山、枣木两剖面资料,进行了生物地层、生态地层及年代地
层划分,提出长兴阶顶界位于青龙组底部、底界位于长兴组下部的结论,并对吴家坪
阶底界的优选点进行了探讨.通过生态地层研究,将晚二叠世划分为小规模海水进退、大规模海水进退、相对稳定及小幅度高频率海水进退4个发展阶段.
【总页数】10页(P241-250)
【作者】覃兆松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院,江西南昌 330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46
【相关文献】
1.基于地球化学的页岩层序地层划分——以浙江煤山地区长页1井上二叠统龙潭
组页岩为例 [J], 王琼;许浩;汤达祯;陶树
2.通南巴地区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 [J], 何莹;黎平;杨宇;吴亚军;唐谢
3.贵州大方百纳地区上二叠统地层划分对比及沉积环境 [J], 孙剑;赵兵;周冰洋
4.基于小波分析的层序地层划分及识别——以川东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为例 [J], 余瑜;林良彪;蓝彬桓;洪薇;郭炎
5.川西北部地区上二叠统吴家坪组的地层划分及有利储集岩分布 [J], 曾琪;胡欣;屈海洲;李泯星;刘茂瑶;李彦锋;张祎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赣东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内微古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赣东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内微古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赣东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内微古化石及其地质意义
楼法生;黄志忠;文子才;吴新华
【期刊名称】《资源调查与环境》
【年(卷),期】2001(022)003
【摘要】赣东北地区构造复杂,可以划分为扬子地块、浙西地块和南华造山带等三个不同类型的构造单元;通过对该区微古化石资料的系统整理,发现不同构造单元中所产微古化石类型存在较大的差别,从一个侧面佐证了三个不同类型的构造单元具有各不相同的演化历史及特点;同时通过对扬子地块中发育的大面积浅变质岩系中微古化石资料的整理,其微古组合时代主要为蓟县纪-青白口纪,结合岩石地层及其它相关资料综合分析与对比研究,认为扬子地块中大面积出露的浅变质岩系时代为中元古代;这一结果对研究赣东北地区不同构造单元的构造演化历史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9页(P177-185)
【作者】楼法生;黄志忠;文子才;吴新华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质调查院,;江西省地质调查院,;江西省地质调查院,;江西省地质调查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3
【相关文献】
1.严格划分盆地内二级正向构造单元的地质意义--以渤海海域为例 [J], 张国良;王德英;李颖
2.甘肃和政古动物化石地质遗迹特征及其科学意义 [J], 刘刚;牟全海;姚海涛
3.赣东北地区不同时代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吴新华;楼法生;王玉净;宋志瑞;杨群;邓国辉;黄志忠;凌联海
4.东秦岭朱夏断裂北侧大理岩系中微古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J], 王涛;丁莲芳
5.扬子地台西南缘震旦纪微古化石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J], 游再平;郭建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赣东北上二叠统龙潭组层序地层、古地理与乐平煤徐克定【摘要】赣东北上二叠统龙潭组为一个完整的准二级层序,含15个三级层序,按体系域分七个阶段描述了古地理特点.垂向上水体由浅至深再至浅,横向上南浅北深,有官山段上部、狮子山段、王潘里段上部三个障壁形成期.赣东北龙潭期含煤建造,多数是在潮汐为主的水动力条件下形成的,成煤环境与潮汐带伴生在一起,不同成煤环境形成不同的煤.退积型平缓潮坪,分内、中、外三种亚环境,分别形成富镜质组树皮煤、贫镜质组树皮煤、富镜质组含树皮煤;障壁后潮坪形成富镜质组富树皮煤;三角洲平原和滩脊带形成腐植煤.真正质量最好的乐平树皮煤,只发育在退积型平缓潮坪的中带.不同类型的煤,生烃条件大不相同.【期刊名称】《海相油气地质》【年(卷),期】2012(017)002【总页数】11页(P34-44)【关键词】龙潭组;层序地层;古地理;煤形成环境;江西;乐平【作者】徐克定【作者单位】中国石油浙江油田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上二叠统龙潭组为江西最主要的含煤和产煤层系,其中所夹的树皮煤含油率在全国最高。

解放后,江西省地矿局、煤炭厅所属的研究所、勘探队对龙潭煤系的沉积环境和树皮煤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有丰富的成果资料。

1991年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商定分南北两个盆地带,重新开启江西省油气勘探工作。

北盆地带勘探主要是指鄱阳湖区及其边缘以海相古生界为主的油气勘探,为了组织勘探施工,开始进行了北盆地带周围的地质构造和龙潭组沉积环境的调查研究。

21世纪初,北盆地带赣东北区块由原浙江石油勘探处登记,继续开展油气勘探,进行数字地震面积普查、深井浅井钻探和油气测试。

笔者主要对北盆地带进行了油气地质条件的比较研究,重点是岩心岩屑编录,通过钻井和地表剖面的系统观察,进行龙潭组层序地层、岩相古地理和乐平煤系树皮煤生油研究,描述岩心近10口井,地表剖面5条以上,研究录井剖面多条,并在前人的基础上用层序地层学的方法,草成了此文。

赣东北主要指赣江断裂以东,官帽山断裂以北的江西东北部地区,相当于地层分区的宜春乐平区的东部(图1)。

龙潭组以往也被称之为乐平组,自下而上分为官山、老山、狮子山、王潘里四段[1]。

中二叠世,华南碳酸盐岩台地发育进入稳定阶段。

形成东西两个相对峙的古地理单元,西部中、上扬子浅海,为东倾巨型碳酸盐岩大缓坡;东部浙闽赣浅海,为西倾的碳酸盐岩大缓坡,两者之间是湘桂次深海。

东吴运动后,到了龙潭期,进入海平面升降的转折期,改变了华南沉积区域沉积面目,形成东西相对应的陆相沉积区,中间为海域环境[2](图2)。

赣东北处于东部皖浙赣西浅海,上二叠统由上、下两种不同性质的沉积物组成,下部为龙潭组碎屑岩,上部为长兴组碳酸盐岩。

龙潭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Ⅰ型层序,据乐探2井、鸣检1井和检 3井单井相分析,及地表露头资料,层序有以下特点(图3)。

官山段沉积前,海平面快速下降,其下降速率大于堆积的沉积速率。

沉积空间缩小,形成北东向的萍乐断陷,官帽山以南,形成隆起和三角洲平原;北侧九岭障公山地区为剥蚀夷平的准平原,滨海相沉积可能仅局限在萍乐断陷内。

断陷内中二叠统茅口组石灰岩与上覆晚二叠世的龙潭组官山段碎屑岩的岩性岩相出现突变,从台地碳酸盐岩向上突变为海岸平原相泥坪滩脊相砂泥岩沉积,古生物从海相动物变为陆相植物。

层序界线不整合面以下的沉积物具有明显的陆上暴露特征,层序界线不整合面以上,在鸣山一带形成潮上带泥坪和风暴滩脊沉积,进贤钟陵桥和莲花峙垅一带形成河流三角洲沉积,邻区万载黄茅官山段底部有古风化壳含砾。

因此属于典型的Ⅰ型层序界面。

低水位体系域由官山段下部潮上泥坪和滩脊沉积组成,形成脊槽体系。

鸣山一带,自下而上发育三个三级层序,由三个脊间泥坪和三个滩脊组成。

最下一个滩脊厚仅1.32m,上部两个厚达7~8m,滩脊岩性为灰色岩屑石英中砂岩和含砾砂岩,粒度由下而上变粗,砾石多见于顶部,成明显的反递变,有单向斜层理,下部滩脊含少量泥砾。

推测当时气候炎热、潮湿,造成潮上泥坪为黑色泥岩与灰绿紫红色杂斑泥岩。

为官山段上部的障壁岛沉积,自下而上由涨潮三角洲、后滨、前滨组成。

岩性自下而上为灰黄色含泥砾石英中细砂岩→灰色厚层石英含砾砂岩→灰色中砂岩→灰色厚层石英含砾砂岩→灰色中砂岩,形成海进式的障壁岛沉积旋回。

前滨含砾石英砂岩中发现海绿石和腕足化石。

海绿石为低速自生矿物,代表沉积间断时的缓慢沉积,但当海绿石混进砂岩中形成海绿石砂岩时,通常成为海平面上升时形成的海侵体系域。

包括官山段上部障壁岛、老山下亚段广海潮坪及老山中亚段的浅海陆架泥页岩,这是海平面上升速率向最大值增加阶段的产物;底部以障壁岛初始海泛面为界,向上由退积型障壁岛、退积型潮坪及退积型浅海陆架三部分组成。

退积型障壁岛形成第四个三级层序,退积型潮坪组合包括第5至第9个三级层序。

第5、第6和第7三个层序,以潮上潮间为主,夹B1煤层;第8个为潮间混合坪和泥炭坪,夹B2煤层;第9个潮下沙坪夹潮间沉积,发育B3和B4煤层,反映海平面逐渐上升,海水加深。

退积型浅海陆架形成第10个三级层序,为灰、灰黑色含菊石泥岩、粉砂质泥岩,中部夹较多粉砂岩,往上变深,形成灰黑色泥岩,水体最深在上部。

为老山中亚段顶部黑色泥岩,颜色最深,产大量菊石和腕足类。

海平面上升至最高位,形成凝缩层后开始缓慢下降,变成滨岸海退沉积,包括老山上亚段的进积型广海潮坪、狮子山段的进积型障壁岛和王潘里段的障壁后潮坪沉积。

进积型广海潮坪位于障壁岛前,形成第11个三级层序,由潮道、泥炭坪、潮间坪组成,含丰富的植物化石和海相化石。

主要岩性为含粉砂条带的泥岩夹砂岩和B上煤层。

进积型障壁岛,形成临滨至前滨组合,包括第12和第13两个三级层序。

临滨为深灰色块状粉细砂岩,具青鱼剌层理,前滨为深灰色砂纹层理粉细砂岩,具透镜状层理。

化石种类单一,主要是腕足类长身贝。

障壁后潮坪潟湖沉积,包括第14和第15两个三级层序,由潮道砂岩和潮间坪、潟湖和沼泽组成。

主要岩性为夹粉砂条带的泥岩和煤层多次叠置组成,顶部有三个瓣鳃、珊瑚、腕足生物层应属潮沟滞留沉积。

龙潭组顶部泥岩,与长兴组台地相石灰岩成平行不整合接触,两者形成SB2层序界面。

赣东北位于九岭隆起以南,萍乡—乐平北东向晚古生代坳陷内,泥盆纪开始海水自西而东逐渐侵进。

早石炭世海水到达赣江断裂以西,早石炭世梓山期形成滨海潮坪沉积,中、晚石炭世黄龙期、船山期为碳酸盐台地。

早二叠世龙吟期,在宜丰—景德镇断裂以北的九岭障公山地区缺乏沉积,萍乐坳陷内,继承形成碳酸盐台地。

中二叠世栖霞期和茅口期,成为东南碳酸盐岩缓斜坡的西部,中二叠世末发生东吴运动,地壳上升,晚二叠世在缓斜坡基础上形成滨海煤系沉积,叠置在中二叠世茅口期不同岩性岩相的地层上,最后为晚二叠世长兴期碳酸盐岩浅海台地全面超覆。

茅口期末发生东吴运动,华南广大地区隆升,在茅口期碳酸盐台地基础上,形成河流回春的三角洲和风暴形成的滩脊沉积。

龙潭期官山早时在赣东北地区可能是一个海湾,官帽山断裂以南形成三角洲平原与隆起,供应陆屑。

宜丰—景德镇断裂以北,德安付宅剖面上缺乏沉积,推测九岭障公山地区是一个剥蚀夷平区。

东北部安徽畴留一带没有发现沉积,南、北、东三面是陆地,中间是滨海,推测是一个北东走向并东抬西陷的一个海湾。

海湾内部可分四个亚相带:东北部泥坪相带,以仙槎剖面(图4中2号点)为代表,主要岩性为灰黄色粉砂质泥和泥岩,不夹砂岩,属于悬浮物质较多的潮上泥坪;滩脊沟槽体系,鸣山(图4中3号点)附近三次滩脊与四次泥坪交互;河口三角洲分布在莲花和进贤钟陵桥(图4中10号点)一带,沉积厚度大,达滩脊沟槽体系的三倍,夹多层煤,同样属A煤组;向阳煤矿洄源9-2井(图4中7号点)为潮下砂岩。

龙潭期官山晚时海水进一步侵进,碎屑供给增加,海湾已打开,畴留(图5中1号点)一带已为滩相砂砾岩,赣东北与下扬子连成一片。

官帽山断裂以南隆起较高,成为陆源物质供给区。

官帽山以北大体可分三个相带。

滨岸沙丘—后滨相带,位于桥头丘(图5中6号点)、官木岭一带,为灰白色厚层泥质粗砂岩,石英为主,含长石、白云母及黑色矿物,间含绿色角砾状碎块,砂岩厚达120 m。

滨岸沙丘间有小的凹地,有多植物生长,形成不稳定煤层,属A煤组。

6-4井(图5中5号点)一带为中粗砂岩夹红色泥岩,具后滨特点。

前滨后滨障壁岛相带(图5中Ⅳ相带),北东向分布。

鸣山至二甲村一带,砂体形成长条透镜状,主要岩性为矿物成熟度、结构成熟度较高的长石石英砂岩、砂砾岩,岩性为细→粗→细,从海进至海退,形成涨潮三角洲—后滨—前滨的相序。

三角洲前缘与滨岸交织带,位于钟陵桥(图5中10号点)一带,多砂岩。

临滨过渡带(图5中Ⅴ相带),位于向阳煤矿一带,岩性明显变细,厚度变薄,以粉砂岩为主,少量细砂岩,多砂纹层理。

更北无钻井资料,推测已进入过渡带。

宜丰—景德镇断裂以北,德安一带缺少沉积,推测仍是一个夷平隆起区。

官山晚亚时后,老山早亚期海底地形变平,潮坪沉积范围向南西扩大,南部边缘相带线大体在德兴至吉安一带,走向由北东转为北北东。

可分为三个岩相带:Ⅰ 南部滨海平原,主要为隆起和陆相沉积。

Ⅱ 从桥头丘至6-5井(图6中6、4号点)的广阔地区为潮坪环境,主要为具潮汐层理的砂泥岩。

鸣山(图6中3号点)一带从下至上可分为三期:早期主要是潮间潮上的沉积旋回,发育不稳定的B1煤层;中期是潮间坪和泥炭坪,发育B2煤层;晚期海平面又几次升降形成潮下、潮间、泥炭坪环境,发育B3和B4煤层。

Ⅲ 宜丰—景德镇断裂以北由潮坪渐变为过渡带。

相当于老山中亚期,海平面上升,海侵进一步扩大,海陆界线类似于海侵体系域中期。

但海水可短时向南进一步侵进,自南而北可分为四带:Ⅰ 滨海沉积平原,见于铅山一带,以泥岩为主,可能有局部海侵,属于滨岸沼泽区;Ⅱ 陆架浅海,北东向分布,南宽北窄,南部以灰黑色泥岩为主,北部多粉砂岩,含大量菊石、腕足化石;Ⅲ 台盆过渡带,上高七宝山剖面(图7中12号点),主要为黑色泥页岩夹石灰岩;Ⅳ 静水低能台地,以德安付宅剖面(图7中13号点)为代表,主要为深色灰岩。

最大海泛面形成后,老山晚亚期开始,海平面逐渐下降,自南而北可分为四带:Ⅰ 南部滨海冲积平原,为含大量植物化石的陆相砂泥岩。

Ⅱ 广海潮坪沉积,进一步可分三个亚相带:桥头丘(图8中6号点)附近,从下而上,由潮下带向上变为潮上带。

下部多砂岩,产菊石;上部以砂页岩为主,产植物,夹不稳定煤层。

鸣山至官木岭一带(图8中4、5号点),水体变深,成为潮下至潮间带,下部为粉砂岩,具再作用面及双黏土层,产菊石化石,属于潮下;上部为细砂岩与泥岩,具水平、波状、透镜状、脉状和双向交错层理,含菱铁矿结核,属潮间。

乐探2井至钟陵桥(图8中3、10号点)一带,下部为灰色、深灰色泥岩与浅灰色细砂岩互层,属过渡带;上部水体变浅,主要为灰色细砂岩与灰黄色泥岩中层状互层,环境变化大,产大量植物,主体属潮下、潮道相,形成B上煤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