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物技术第3章 自测题及答案

农业生物技术第3章 自测题及答案
农业生物技术第3章 自测题及答案

第三章自测题

一、名词解释

1.微生物:

2. 碳源:

3. 氮源:

4. 天然培养基:

5. 半合成培养基:

6. 合成培养基:

7. 合成培养基:

8.分离:

9. 纯化:

10. 菌种保藏:

二、填空题

1.微生物特征为、、、、。

2.微生物简单归类主要分为、。

3.1969年,魏塔克(Whittaker)首先提出了五界系统,后经我国学者丰富为六界,分别是、、、、、。

4.真菌分类采用安斯沃思(Ainsworth,1971)系统,分为和,而真菌门又分为、、、、。

5.一般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可分为、、。

6.放线菌菌丝体分为、、三部分。

7.酵母菌的个体类似细菌,大多数为单细胞,一般、、,有些菌体能互相连接并延长成菌丝体,称。

8.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五大营养成分。

9.根据微生物所需的营养和能源的不同,将微生物分为、、、四种营养类型。

10.培养基按选用营养物质的来源不同,将培养基分为、、。

11.按照培养基的形态又可将培养基分别调制成、、三种不同形式。

三、简答题

1.微生物命名法则是什么?

2.优势菌的分离思路是什么?

3.简述土壤中细菌分离技术路线。

4.简述土壤样品采样方法。

5.土壤中细菌分离的注意事项。

6.简述明胶颗粒保藏技术操作步骤。

7.简述菌种复壮技术路线。

8.简述摇瓶培养技术路线。

9.发酵罐液体深层培养技术路线。

10.简述菌体农药生产的工艺路线。

11.简述菌体肥料生产的工艺路线。

第三章自测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微生物:微生物是指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通常包括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原生动物和单细胞藻类。

2.碳源:凡能供给微生物碳素营养的物质

3.氮源:凡能供给微生物氮素营养的物质

4.生长因子:凡是微生物生长所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质

5.天然培养基:利用天然的动植物组织、器官以及它们的抽提物等为原料制成的培养基,称为天然培养基

6.半合成培养基:由成分已知的化学药品和成分复杂的天然物质混合组成的培养基,称半合成培养基

7.合成培养基:完全利用已知成分和数量的化学药品配制成的培养基,称为合成培养基

8.分离:将特定的微生物个体从群体中或从混杂的微生物群体中分离出来的技术叫作分离

9.纯化:在特定环境中只让一种来自同一祖先的微生物群体生存的技术叫作纯化

10.菌种保藏: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菌种的保持,即保持其存活和不受污染;二是

菌种的贮存,使其在相当长期内维持稳定的遗传潜力,两者缺一不可。

二、填空题答案:

1.形体微小,结构简单;分布广,种类多;生长繁殖快,代谢能力强;易发生变异2.具细胞结构的微生物、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

3.病毒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动物界

4.真菌门、黏菌门、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

5.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6.基内菌丝(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

7.球形、卵形、圆柱形、假菌丝

8.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

9.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

10.天然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合成培养基

11.液体、固体、半固体培养基

三、简答题答案

1.微生物的命名目前采用林奈双名法,其规则如下:双名法由两个拉丁单词组成,既一个属名(在前)和一个种名(形容词)在后,属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一般小写,用斜体表示。而其后的命名人的姓一律用正体字。在生产实践中,当一个菌种未进行鉴定以前往往用微生物菌株的名称。

2.对于微生物区系群体中在数量上占据优势的微生物而言,一般采用以下思路:细菌和单细胞微生物可以进行稀释,从而使得每一个细胞繁殖形成单菌落,进行分离;而丝状真菌可以进行孢子稀释,进而繁殖形成单菌落,在菌落还没产生孢子前,将平板上的单菌落挑出,进而纯化的思路

3.查资料、定方案→采样→样品预处理→分离→纯化→鉴定→性能测定4.采集土壤样品时,按统计学观点取样,确定取样点。在选好适当取样地点后,用小铲子除去表土,用采集器取离地面5~15cm处的土约10g,盛入清洁的牛皮纸袋或塑料袋中,扎好,标记,记录采样时间、地点、环境条件等,以备查考。

5.采集来的样品应及时进行分离,不能立刻分离的应放于4℃冰箱中保存,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4h。土样浸提液水浴温度不可高于75℃,时间不得少于10min。

6.1)活化待保藏的菌种的活化与斜面菌种保藏法一致。

2)菌悬液制备将活化后的菌种接种于斜面,培养,选择优良的试管菌种制备菌悬液。在试管斜面上加入无菌水,使之覆盖整个斜面,再用无菌接种环轻轻刮下菌苔,将菌苔悬浮液倒入事先灭菌的三角瓶中(内装灭菌玻璃珠),振荡打散,制备成菌悬液备用。

3)明胶颗粒制备将2%明胶溶液灭菌,待冷却至45℃,即不烫手背为宜。将菌悬液倒入明胶溶液,摇匀,用无菌滴管吸取,溶液,滴至事先备好的无菌石蜡平板上,待凝固后形成明胶颗粒。

4)硅胶管准备将硅胶颗粒和玻璃棉放入培养皿在160℃下干热灭菌2~3h,取出放入无菌操作台上,打开皿盖冷却,冷却后,将硅胶颗粒用无菌镊子转入无菌试管中,大约占试管的三分之一体积,再在硅胶颗粒上面铺上玻璃棉,制成硅胶管。

5)保藏及定期检查将明胶颗粒放入硅胶管的玻璃棉,再将硅胶管管口用石蜡封好。4℃低温保藏。定期检查保存菌种管的情况。

7.待复壮的菌种→活化→菌悬液制备→涂布平板→菌落形态鉴别→选种保藏→生产性状测定→选优保藏

8.斜面菌种→活化→摇瓶接种→振荡培养→收获

9.斜面菌种→活化→摇瓶种子培养→发酵罐接种→发酵与控制→放罐→收获。

10.保藏的菌种→活化→摇瓶种子培养→种子罐培养→主发酵罐培养→压滤→粉碎→成品→检测→入仓或出售

11.保藏的菌种→活化→摇瓶种子培养→种子罐培养→主发酵罐培养→检测

泥炭→干燥、粉碎、灭菌→制成吸附剂→吸附菌液→拌种→成品→检测

第3章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第3章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称解释 1.需求分析2.当前系统 3.目标系统4.SA 5.DFD 二、填空题 1.需求分析阶段产生的最重要的文档是_________。 2.为解决一个复杂问题,往往采取的策略是__________。 3.SA方法中使用半形式化的描述方式表达需求,采用的主要描述工具是__________。4.数据流图中有四种符号元素,它们是__________。 5.数据字典中有四类条目,分别是___________。 6.在IDEF0图中,表示系统功能的图形称为___________图形。 7.在画分层的DFD时,父图与子图的输入输出数据流要__________。 8.用于描述基本加工的小说明的三种描述工具是_______________。 9.IDEF0是建立系统_________模型的有效方法。 10.在IDEF0方法中,被标志为A—0的图称为系统的_________图。 三、选择题 1.分层DFD是一种比较严格又易于理解的描述方式,它的顶层图描述了系统的( )。 A.细节B.输入与输出C.软件的作者D.绘制的时间 2.需求规格说明书的内容还应包括对( )的描述。 A.主要功能B.算法的详细过程C.用户界面及运行环境D.软件的性能 3.需求规格说明书的作用不应包括( )。 A.软件设计的依据B.用户与开发人员对软件要做什么的共同理解 C.软件验收的依据D.软件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4.SA方法用DFD描述( ) A.系统的控制流程B.系统的数据结构 C.系统的基本加工D.系统的功能

5.一个局部数据存储只有当它作为( )时,就把它画出来。 A.某些加工的数据接口B.某个加工的特定输入 C.某个加工的特定输出D.某些加工的数据接口或某个加工的特定输入/输出 6.对于分层的DFD,父图与子图的平衡指子图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同父图相应加工的输入、输出数据 流( )。 A.必须一致B.数目必须相等C.名字必须相同D.数目必须不等 7.需求分析阶段不适用于描述加工逻辑的工具是( )。 A.结构化语言B.判定表C.判定树D.流程图 8.SA方法的分析步骤是首先调查了解当前系统的工作流程,然后( )。 A.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B.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建立目标系统的物理模型C.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建立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D.获得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建立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建立目标系统的物理模型9.SA方法的基本思想是( ) A.自底向上逐步抽象B.自底向上逐步分解 C.自顶向下逐步分解D.自顶向下逐步抽象 10.初步用户手册在( )阶段编写。 A.可行性研究B.需求分析C.软件概要设计D.软件详细设计 四、简答题 1.什么是需求分析?该阶段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简述结构化分析方法的步骤。 3.数据流图与数据字典的作用是什么?画数据流图应注意什么? 4.简述SA方法的优缺点。 5.简述建立IDEF0图的步骤。 五、应用题 1.某电器集团公司下属一个成套厂(产品组装)和若干零件厂等单位,成套厂下设技术科、

第三章自测题

第三章自测题 1、在单处理器的多进程系统中,进程什么时候占有处理器以及决定占用时间的长短是由(B)决定的。 A、进程运行时间 B、进程的特点和进程调度策略 C、进程执行的代码 D、进程完成什么功能 2、时间片轮转算法是为了(A) A、多个用户能及时干预系统 B、优先级较高的进程能得到及时响应 C、是系统变得更为高效 D、需要CPU时间最少的进程最先执行 3、(A)有利于CPU繁忙型的作业,而不利于I/O繁忙型的作业。 A、时间片轮转算法 B、先来先服务调度算法 C、短作业优先算法 D、优先级调度算法 4、为了照顾短作业用户应采用(B)调度算法;为了能实现人机交互应采用(RR)调度算法;既能使短作业用户满意又能使长作业用户满意应采用(C)调度算法。 A、FCFS B、SJF C、HRRN D、RR 5、有三个作业分别为J1、J2、J3,其运行时间分别为2h、5h、3h,假定它们能同时达到,并在同一台处理器上以单刀方式运行,则平均周转时间最小的执行顺序为(1,3,2) 6、关于优先权大小的论述中,正确的是(D) A、资源要求多的作业优先权应高于资源要求少的作业优先权 B、用户进程的优先权,应高于系统进程的优先权 C、在动态优先权中,随着作业等待时间的增加,其优先权将随之下降 D、在动态优先权中,随着作业执行时间的增加,其优先权将随之下降 7、进程调度算法采用固定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当时间片过大时,就会时时间片轮转算法转化为(B)调度算法。 A、HRRN B、FCFSC C、SPF D、优先级 8、在调度算法中,对短进程不利的是(B)调度算法。 A、SPF B、FCFS C、HRRN D、多级反馈队列 9、下列选项中,满足短任务优先且不会发生饥饿现象的调度算法是(C),最有利于提高系统吞吐量的调度算法是(D) A.FCFS B.HRRN C.RR D.SJ(P)F 10、下列调度算法中,下列选项中,不可能导致饥饿现象的调度算法是(A)。 A.RR B.静态优先数调度 C.非抢占式短作业优先D.抢占式短作业优先 11、一个进程的读磁盘操作完成后,操作系统针对该进程必做的是()。 A.修改进程状态为就绪态B.降低进程优先级 C.给进程分配用户内存空间D.增加进程时间片大小 12、对资源采用按序分配策略能达到()的目的。 A、预防死锁 B、避免死锁 C、检测死锁 D、解除死锁 13、死锁预防是保证系统不进入死锁状态的静态策略,其解决办法是破坏产生死锁的4个必要条件之一,下列办法中破坏了“循环等待”条件的是()。 A、银行家算法 B、一次性分配策略 C、剥夺资源法 D、资源有序分配策略 14、银行家算法是一种()算法。 A、预防死锁 B、避免死锁 C、检测死锁 D、解除死锁 15、在下列解决死锁的方法中,属于死锁预防策略的是()。

关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新趋势

关注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发展新趋势 在当今世界各国纷纷建立以基因为核心的知识产权保护,抢占21世纪国际生物技 术制高点的新形势下,参加北京“国际周”现代农业高层论坛的专家呼吁,要密切关注现代 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日益显现的研究成果商品化、研究方式规模化和基因资源争夺白热化的趋势,在即将到来的生物世纪里,真正占据自己的位置。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研究内 容包括:增强农作物以及畜禽鱼的抗性、品质改良、提高产量和生产具有特殊用途的物质等。其中以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运用最为重要,发展最快。根据统计资料,到2000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达4420万公顷,比1996年增长了25倍;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增加到2000年的13个。这其中美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最广,达到了3030万公顷,占68%;其次为阿根廷,1000万公顷,占23%;加拿大300万公顷,占7%;我国为50万公顷,占1%。根据有关专家的看法,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表现为:——研究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加速。 目前,农业生物技术作为一项高新技术产业在发达国家业已形成,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时期。有关专家预测,本世纪生物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将达到10%以上,而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又将占相当的比重。世界银行下属机构预测世界范围内转基因作物产业的交易额为2000年20亿美元,2005年60亿美元,2010年200亿美元;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机构(ISAAA)的预测则分别为30亿美元、80亿美元和280亿美元。——研究方式集约化、规模化明显。在政府以及公共机构对现代农业生物技术 进行投资研究的同时,众多私有企业也开始注意到这一领域将是继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之后的又一个潜力巨大的经济增长点,私人公司已逐步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主体。以美国为例,民营机构1992年对这一领域的投资为5.95亿美元,而1999年则达到15亿美元。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生物技术企业领域的兼并和收购狂潮,并购金额从1997年的12.37亿美元陡然升至1999年的138亿美元。一些资产过百亿美元的巨型跨国公司由此形成,过去分散的研究基地也随之向集中化规模化发展。据业 内人士分析,促成公司并购的原因,一方面是为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人员组合,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产业,小公司在资金、技术、以及抗风险能力上均难以独立对农业生物技术产品进行研发和推广。只有强强联手的大型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企业才能有效占领市场,与其它企业抗衡。——基因资源争夺呈白热化。在商业利益驱使下,发达国家各主要生物技术 公司对生物资源及其知识产权展开了激烈争夺,其核心就是对基因的争夺。谁掌握了基因,谁就掌握了生物技术的制高点,就掌握了未来竞争的主动权。有专家称,转基因植物技术知识产权很可能就是未来国际贸易中市场准入、贸易壁垒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报道 表明,为了获取我国丰富的生物基因组资源,国外公司已在我国境内悄悄地开展活动。中国农科院的专家指出,基因资源是有限的、可视专利的战略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不建立自己的生物信息技术平台,指望在别人的公益性研究完成后捡便宜的想法,会

物理化学习题及答案

物理化学习题及答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物理化学期末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涉及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单质的焓值均等于零 (B) 在等温过程中焓变为零 (C) 在绝热可逆过程中焓变为零 (D) 化学反应中系统的焓变不一定大于内能变化 2. 下列三种胶体分散系统中,热力不稳定的系统是:() A.大分子溶胶 B.胶体电解质 C.溶胶 3. 热力学第一定律ΔU=Q+W 只适用于() (A) 单纯状态变化 (B) 相变化 (C) 化学变化 (D) 封闭物系的任何变化 4. 第一类永动机不能制造成功的原因是() (A) 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 (B) 实际过程中功的损失无法避免 (C) 能量传递的形式只有热和功 (D) 热不能全部转换成功 5. 如图,在绝热盛水容器中,浸入电阻丝,通电一段时间,通电后水及电阻丝的温度均略有升高,今以电阻丝为体系有() (A) W =0,Q <0,U <0 (B). W>0,Q <0,U >0 (C) W <0,Q <0,U >0

(D). W <0,Q =0,U >0 6. 对于化学平衡,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化学平衡态就是化学反应的限度 (B) 化学平衡时系统的热力学性质不随时间变化 (C) 化学平衡时各物质的化学势相等 (D) 任何化学反应都有化学平衡态 7. 封闭系统内的状态变化:() A 如果系统的?S >0,则该变化过程自发 sys B 变化过程只要对环境放热,则该变化过程自发 ,变化过程是否自发无法判断 C 仅从系统的?S sys 8. 固态的NH HS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达到化学平衡,其组分数、独立组分 4 数、相数及自由度分别是() A. 1,1,1,2 B. 1,1,3,0 C. 3,1,2,1 D. 3,2,2,2 9. 在定压下,NaCl晶体,蔗糖晶体,与它们的饱和混合水溶液平衡共存时,独立组分数C和条件自由度f':() A C=3,f'=1 B C=3,f'=2 C C=4,f'=2 D C=4,f'=3 10. 正常沸点时,液体蒸发为气体的过程中() (A) ΔS=0 (B) ΔG=0

农业生物技术期末试题.doc

2017 年秋唐河职专种植类基础课期末试卷《农业生物》(满分 100 分)注意:所有答案都要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装卡上,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亲代与子代个体之间 号考的() A. 连锁 B.分离 C.遗传 D.都不是 2. DNA 分子具有 () A. 特异性 B.互异性 C.排斥性 D.都不是 场订 考 3.人类成熟细胞染色体数目为 A.n=21B.2n=46C.2n=30D.n=24 4.自由组合规律是发现并首次提出的。 名 姓级班 A.孟德尔B.贝特生C.达尔文D.摩尔根5.减数分裂中,联会发生在() A.姊妹染色单体之间B.非姊妹染色单体之间线 C.同源染色体之间D.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6.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称

为 A.相对性状 B .变异性状C.表现性状 D.差异性状 7. DNA 分子两条链的盘旋方向() A、同向平行 B、反向平行C 、同向交叉 D 、反 向交叉 8. 一个性母细胞经过一次完整减数分裂过程产生() 个子细胞 A、1 B、2 C、4 D、8 9.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发生在()。 A.偶线期 B .粗线期 C .双线期 D .终变期 10.减数分裂中,c实现了染色体数目减半() A.前期I B.中期I C.后期I D. 末期 I 11、水稻由高杆变为矮秆,生长在水沟边的植株比其他 的高大()。 A、两者都是可遗传的变异 B 、前者是可遗传的变 异,后者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C、两者都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D 、前者是不可遗传的变 异,后者是不可遗传的变异 12、下列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 、大麦的高秆与小麦的矮秆B、人的身高与体重 C.玉米的黄粒与凹陷 D.甜玉米与非甜玉米 13 、已知红花豌豆与白花豌豆杂交,F1 全部是红花豌 豆,让 F1 与隐形亲本测交一代,则测交一代中红花豌 豆和白花豌豆的比例是() A、4:1 B、3:1 C、2:1 D、1:1 14、T 代表() A、胸腺嘧啶 B 、胞嘧啶C、鸟嘌呤 D 、腺嘌呤 15.普通小麦的染色体数目()。 A、24 B、20 C、42 D、46 16、杂种 YyRr 独立遗传,自交后代群体中纯合体的比 例()。 A、1/16 B、1/12 C、1/8 D、1/4 17、下面都不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A、红葡萄与白葡萄 B、黄菊花与白菊花

第三章 练习题答案

第三章练习题 一、判断正误并解释 1.所谓商品的效用,就是指商品的功能。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商品的效用指商品满足人的欲望的能力,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 2.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件商品的效用的大小可以进行比较。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同一个消费者对不同商品的效用大小可以比较。但由于效用是主观价值判断,所以同一商品对不同的消费者来说,其效用的大小是不可比的。 3.效用的大小,即使是对同一件商品来说,也会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分析: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同一商品给消费者的主观心理感受会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是指消费者消费某种消费品时,随着消费量的增加,其最后一单位消费品的效用递减。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必须在某一特定的时间里,连续性增加。5.预算线的移动表示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发生变化。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只有在收入变动,商品价格不变,预算线发生平移时,预算线的移动才表

示消费者的收入发生了变化。 6.效应可以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并且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总是反向变化。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同向变化的。 二、选择 1.当总效用增加时,边际效用应该:(A ) A.为正值,但不断减少; B.为正值,且不断增加; C.为负值,且不断减少; D.以上都不对 2.当某消费者对商品X的消费达到饱合点时,则边际效用MUχ为:(C ) A.正值B.负值C.零D.不确定 3.正常物品价格上升导致需求量减少的原因在于:(C ) A.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减少; B.替代效应使需求量增加,收入效应使需求量增加;

第三章自测题答案 (1)

混凝土结构设计——复习资料三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一般情况下,风荷载作用下的多层多跨框架() A.迎风面一侧的框架柱产生轴向压力 B.背风面一侧的框架柱产生轴向拉力 C.框架外柱轴力小于内柱轴力 D.框架内柱轴力小于外柱轴力 2.关于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伸缩缝之间的距离取决于结构类型和温度变化情况 B.沉降缝应将建筑物从基顶到屋顶全部分开 C.非地震区的沉降缝可兼作伸缩缝 D.地震区的伸缩缝和沉降缝均应符合防震缝要求 3.非抗震设计的现浇框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 A.C30 B.C20 C.C15 D.C10 4.关于框架结构的弯矩调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调幅是对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进行的 B.先与水平荷载产生的内力进行组合,再进行弯矩调幅 C.现浇框架梁端的调幅系数大于装配整体式框架梁端的调幅系数 D.调幅是对柱端弯矩进行的 5.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多层框架结构,在其它条件不变时,某层的() A.上层层高加大,则该层柱的反弯点上移 B.上层层高减小,则该层柱的反弯点上移 C.下层层高加大,则该层柱的反弯点上移 D.本层层高减小,则该层柱的反弯点下移 6.多层框架底层柱的计算长度() A.应取基础顶面到二层横梁底面之间的距离 B.应取基础顶面到二层楼板顶面之间的距离 C.应取室外地面到二层楼板顶面之间的距离 D.应取基础顶面到二层楼板底面之间的距离 7.关于在框架梁端设置箍筋加密区的目的,下列说法中错误 ..的是() A.约束混凝土 B.提高梁的变形能力 C.满足抗剪承载力要求 D.增加梁的延性 8.在用D值法计算框架结构时,与框架柱标准反弯点高度比无关 ..的因素是()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姓名:班级:学号: 摘要:参阅大量文献资料对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农业、医药业、社会科学等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从改革传统农业结构,解决食品短缺问题的应用、深入基因研究,解决健康长寿问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等内容出发,指明了生物技术现代科学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生物技术基因医学健康农业 Abstract: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on recent biotechnology in agriculture, medicine and industry, social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From the reform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structure, to solve food shortage problem, in-depth application of genetic research, solve the longevity and health problems, use of modern biological technology, solve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other content, pointed out the biological technology of modern science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现代生物技术也可称之为生物工程,是以重组DNA技术和细胞融合技术为基础,利用生物体(或者生物组织、细胞及其组分)的特性和功能,设计构建具有预期性状的新物种或新品系,以及与工程原理相结合进行加工生产,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个综合性技术体系。其内容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现代生物技术的诞生以2O世纪7O年代初DNA重组技术和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迄今已走过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实践证明现代生物技术对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健康、环境和能源等重大问题方面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受到了各国政府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与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并列为影响未来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是2l世纪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可以预测,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导致生产体系与经济结构的飞跃变化,甚至可能引发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必将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1 改革传统农业结构,解决食品短缺问题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最突出的应用是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植物体内,对家畜、家禽及农作物进行品种改良,从而获得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达到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经过长期不断的努力,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已取得重大突破,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农作物的培育和种植,也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新一轮的革命,并将在解决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危机、环境恶化、资源匮乏、效益衰减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1.1 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农作物病虫害是造成农业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利用转基因技术把抗病、抗虫基因导入农作物中,使之可避免或减少病虫害。近年来,抗黄杆菌的水稻、抗除草剂的大豆、抗病毒病的甜椒、抗腐能力强与耐贮性高的番茄等转基因植物开始进入市场,提高了产量,增加了效益;根据人类的需要,还可把特定基因导入植物体,可达到改良农产品品质的目的,如高含量必需氨基酸的马铃薯,高蛋白质含量的大豆等;此外还可利用生物技术破坏水果细胞壁纤维酶,保证猕猴桃、桃、西红柿等水果成熟但不变软而提高水果的保鲜度,便于水果的运输。从1996年到2o02年,转基因农作物在全球的种植面积从170万ha扩大到5810万ha,即增加35倍,显示了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强大的生命

《农业生物技术》试题_一

《农业生物技术》试题一 班级:_________考号:_________姓名:__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微生物: 2、培养基: 3、菌落: 4、碳源: 5、纯化 二、填空(每小题0.5分,共25分) 1.微生物的特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生物简单的分类主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69年,塔克首先提出了五界系统,后经我国学者丰富为六界,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般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放线菌菌丝体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 6.酵母菌的个体类似细菌,大多数为单细胞,一般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些菌体能相互连接并延长成菌丝体,成为____________。 7.微生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大部分营养。 8.根据微生物所需要的营养和能源不同,将微生物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4种营养类型。 9.培养基按选用营养物质的来源不同,将培养基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按照培养基的形态又可将培养基分别调制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不同形式。 11.食用菌母种的制作过程中纯种的分离常用的方法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12.金针菇是一种____________的食用菌,有性阶段产生 ____________,每个担子产生____________个担孢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种交配型。 13.金针菇消毒的方式有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等方 法。 三、判断((每小题1分,共10分。) 1

新农业科技革命与现代生物技术(DOC 15页)

新农业科技革命与现代生物技术 摘要:针对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新农业科技革命即将到来所面临的形势及条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生态环境恶化和全球人口爆长,对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业;科技;革命;现代生物技术;进展 一关于新农业科技革命 (一)21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 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时代--新经济时代或知识经济时代。其特点是,“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以不断创新为灵魂,以教育为本源”。与此同时,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也将兴起。知识经济和新农业科技革命的到来,对我国是一次发展的机遇,但也是挑战。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农业经济(主要依靠

土地)、工业经济(主要依靠资本)和知识经济(主要依靠知识)三个阶段。我国现在尚未完成工业经济的建设,因此,从现在开始,必须既要继续完成工业经济建设,又要开始知识经济建设,使两者协调发展,以便迎头赶上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准确地把握世界科技新动向 1996年9月,总书记就发出了“进行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的伟大号召,明确指出:“中国的农业问题、粮食问题,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这就要求我们的农业科技必须有一个大发展,必然要进行一次新的农业革命”。并且提出“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的号召。 199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9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针对当前国际竞争形势的发展又发出了“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 2001年7月1日,总书记的讲话又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指导思想。 这些是党中央对我国各项工作,也为我们农业工作的开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此,研究和掌握21世纪新农业科技革命的发生背

物理化学练习题及答案

《 物理化学 》练习题4 注意事项:1. 考前请将密封线内容(特别是姓名和班内编号)填写清楚; 2. 所有答案请直接答在试卷上; 3.考试形式:闭卷; 4. 本试卷共 三 大题,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下述说法哪一种不正确: ( ) (A )一定量理想气体自由膨胀后,其?U = 0 (B )非理想气体经绝热自由膨胀后,其?U ≠0 (C )非理想气体经一不可逆循环,其?U = 0 (D )非理想气体自由膨胀,气体温度略有变化 2. 水在 100℃、101325Pa 下沸腾时,下列各量何者增加? (A) 系统熵 (B) 汽化焓 (C) Gibbs 函数 (D) 蒸气压 3. 不挥发的溶质溶于溶剂中形成稀溶液之后,将会引起( ) (A) 凝固点升高 (B) 沸点升高 (C) 蒸汽压升高 (D) 总是放出热量 4. 对于理想气体之间的任意一个化学反应,影响标准平衡常数K 的因素是( ) (A) 浓度 (B) 压力 (C) 温度 (D) 催化剂 5. 固体Fe ,FeO ,Fe 3O 4与气体CO ,CO 2达到平衡时其组分数C 和自由度数F 分别为( )。 (A) C = 2, F = 0 (B) C = 1, F = 0 (C) C = 3, F = 1 (D) C = 4, F = 2 6.科尔劳施从实验中总结出电解质溶液的摩尔电导率与其浓度成线性关系 m m ΛΛ∞ =-,这一规律适用于( )

(A) 弱电解质(B) 强电解质的稀溶液 (C) 无限稀溶液(D) 浓度在一定范围的溶液 7. 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与温度T的关系为dln K /d T = ?r H m /RT2,则( ) (A) K 必随温度升高而加大(B) K 必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C) K 必随温度升高而改变(D) 随温度升高,K 可增大、减少或不变 8. 一定体积的水,当聚成一个大水球或分散成许多水滴时,在同温度下,两种状态相比,以下性质保持不变的有( ) (A) 表面能(B) 表面张力(C) 比表面(D) 液面下的附加压力 9.某零级反应A = B+ C开始时反应物浓度为0.2 mol·dm-3,其速率常数k为1.25×10?5 mol·dm-3·s-1,则其反应完成所耗时间t为 (A) 8000 s (B) 12000 s (C) 16000 s (D) 18000 s 10.在一个绝热的刚性容器中发生一个化学反应,使系统的温度升高和压力增大,则有 (A) Q>0,W<0,?U < 0 (B) Q=0,W=0,?U = 0 (C) Q=0,W<0,?U < 0 (D) Q>0,W=0,?U > 0 二、计算题(6题,共60分) 1. 298 K,101.3 kPa下,Zn 和CuSO4溶液的置换反应在可逆电池中进行,做出电功200 kJ,放热6 kJ,求该反应的Δr U,Δr H,Δr S,Δr A,Δr G(设反应前后的体积变化可忽略不计)。(10分)

概率论答案第三章测试题

第三章测试题 1箱子里装有12件产品,其中两件是次品.每次从箱子里任取1件产品,共取两次(取后不放回).定义随机变量X Y ,如下: 0X=1???,若第一次取出正品,若第一次取出次品 0Y=1??? ,若第二次取出正品,若第二次取出次品 (1)求出二维随机变量X Y (,)的联合分布律及边缘分布律; (2)求在Y=1的条件下,X 的条件分布律。 解 (2) 2 设二维随机变量 X Y (,)的概率密度Cy(2-x),0x 1,0y x, f(x,y)=0,.≤≤≤≤??? 其他 (1)试确定常数C ;(2)求边缘概率密度。 解 (1)1)(=??+∞∞-+∞∞-dy dx x f 即1)2(100=??-x dxdy x Cy x ,5 12 = ∴C 3设X Y (,)的联合分布律为: 求(1)Z X Y =+的分布律;(2)V min(X ,Y )=的分布律 (2)

4设X 和Y 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随机变量,X 服从(0,1)上的均匀分布,Y 的概率密度为: y 212Y e ,y 0 f (y )0,y 0 -??>=? ≤?? (1)求X 和Y 的联合概率密度; (2)设含有a 的二次方程为2 a 2Xa Y 0++=,试求a 有实根的概率。 解 (1)X 1,0x 1 f (x )0,other <<<==∴-other y x e y f x f y x f y Y X , 00,10,21)()(),(2 (2)2 a 2Xa Y 0++=有实根,则0442≥-=?Y X ,即求02 ≥-Y X 的概率 ?-=??=??=≥---≥-1 01 00 20 2 2 22 121),(}0{dx e dy e dx dxdy y x f Y X P x x y y x 3413.0)0()1(211 2 2=Φ-Φ=?- dx e x π ,π23413.010 22=?∴-dx e x

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摘要:生物技术的投入,使得现代农业生产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增加了作物和家畜的产量和质量。本文主要介绍了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现状,通过对于现状研究,预示了生物技术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必将会得到更加深入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技术;农业;生产;应用 随着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不断应用与革新,其已经成为21世纪具有潜力的产业之一。其发展之迅速,趋势之良好,并且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农业技术,使得现代农业技术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现代农业中,优质、高产、绿色环保是其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始将生物技术视为高新技术,这是由于其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食品短缺、环境污染和经济建设等问题,有助于国家提升自身的综合国力,增强经济实力。 然而,由于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为了发展而进行的过度环境开发利用等行为,其给生存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和破坏。众所周知,地球每小时都可能有一个物种灭绝,并且我们的地球已经面临着生态失衡、资源枯竭等严重现象。这些现象给我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但生物技术的出现却给人类的未来送来了一丝曙光。 一、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亦可称“生物工程”或“生物工程技术”,其是指利用现代生命科学作为基础,结合其它学科的科学原理,采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并按照预先的设计,达到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的目的,从而生产出所需的特定生物产品或达到某些预定的目的。生物技术主要包括传统生物技术、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其中,现代生物技术则又是在传统生物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但其又和传统生物技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所以,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具有综合性的学科。 二、农业生产中的现代生物技术应用

物理化学复习题目(含答案)

物 理 化 学 总 复 习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1. 热力学第一定律U Q W ?=+只适用于:答案:D (A)单纯状态变化 (B)相变化 (C)化学变化 (D)封闭体系的任何变化 2. 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在300K 时绝热压缩到500K,则其焓变H ?约为: 4157J 3. 关于热与功,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就是:答案:B (A)功与热只出现在体系状态变化的过程中,只存在于体系与环境的界面上 (B)只有封闭体系发生的过程中,功与热才有明确的意义 (C)功与热不就是能量,而就是能量传递的两种形式,可称为被交换的能量 (D)在封闭体系中发生的过程,如果内能不变,则功与热对体系的影响必互相抵消 4. 涉及焓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就是:答案:D (A)单质的焓值均为零 (B)在等温过程中焓变为零 (C)在绝热可逆过程中焓变为零 (D)化学反应中体系的焓变不一定大于内能变化 5. 下列过程中,体系内能变化不为零的就是:答案:D (A)不可逆循环过程 (B)可逆循环过程 (C)两种理想气体的混合过程 (D)纯液体的真空蒸发过程 6. 对于理想气体,下列关系中那个就是不正确的?答案:A (A)0)T U (V =?? (B) 0)V U (T =?? (C) 0)P U (T =?? (D) 0)P H (T =??

7. 实际气体的节流膨胀过程中,哪一组的描述就是正确的?答案:A (A) Q = 0 ;H ? =0;P ?< 0 (B) Q = 0 ;H ? = 0;P ?> 0 (C) Q > 0 ;H ? =0;P ?< 0 (D) Q < 0 ;H ? = 0;P ?< 0 8. 3mol 的单原子理想气体,从初态T 1=300 K 、p 1=100kPa 反抗恒定的外压50kPa 作不可逆 膨胀至终态T 2=300 K 、p 2=50kPa,对于这一过程的Q= 3741J 、W= -3741 J 、U ?= 0 、H ?= 0 。 9. 在一个绝热的刚壁容器中,发生一个化学反应,使物系的温度从T 1升高到T 2,压力从p 1升 高到p 2,则:Q = 0 ;W = 0 :U ? = 0。 10. 当理想气体反抗一定的压力作绝热膨胀时,则:答案:D (A) 焓总就是不变 (B) 内能总就是增加 (C) 总就是增加 (D) 内能总就是减少 11. 若要通过节流膨胀达到致冷的目的,则节流操作应控制的条件就是:答案:B (A)H )P T (??=μ <0 (B)H )P T (??=μ>0 (C)H )P T (??=μ=0 (D)不必考虑μ的数值 12. 一定量的理想气体,从同一初态压力p 1可逆膨胀到压力为p 2,则等温膨胀的终态体积与绝 热膨胀的终态体积之间的关系就是:答案:A (A)前者大于后者 (B) 前者小于后者 (C) 二者没有关系 (D)二者相等 13. 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从273K 及 200kPa 的初态,经pT =C(常数)的可逆途径压缩到 400kPa 的终态,则该过程的U ?= -1702J 。 14. 1mol 单原子理想气体从温度为300K 绝热压缩到500K 时,其焓变H ?为 4157J 。 15. 从定义 U H pV =-出发,推断下列关系中的不正确者:答案:C (A) p p U H ( )()p V V ??=-?? (B) p p p U T ()C ()p V V ??=-?? (C) p p p U H T ()()()T V T V ???=-??? (D) p p p U H T ()()()p V T V ???=-??? 16. 盖斯定律包含了两个重要问题,即:答案:D (A)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力学第三定律 (B)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热的基本性质 (C)热力学第三定律与热的基本性质 (D)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状态函数的基本特性 17. 当某化学反应的0C m .P r π?时,则该过程的)T (H m r ?随温度的升高而 答案:A (A)下降 (B)升高 (C)不变 (D) 无一定规律 18. 氢气与氧气以2:1的比例在绝热的钢瓶中反应生成水,在该过程中 答案:D

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海克尔与生态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无及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坦斯列与生态系统: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国学派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奥德姆与生态学基础: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1)生物生存环境(2)生态因子(3)种群(4)群落(5)生态系统(6)生态平衡阈值(1)生物生存环境①物理环境:包括生物的物质环境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组成,有两个特征:空间性、营养性;其次包括生物的能量环境,能量来自太阳,具有惟一性、区间性的特征。 ②生物环境:则是生物圈的集中反映。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所组成,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称之为生物圈,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所需的能量。 (2)生态因子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3)种群: 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种群特征反映了种群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特征和其具有 的统一意义的“形象”。种群是物种、生物群落存在的基本单位。 (4)群落 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问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可简单地分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三大类,也分为陆生生物、水域生物群落二种。 (5)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 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平衡阈值

环境监测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环境监测第三章练习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辐射逆温 答:平静而晴朗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气层冷却强烈,较高气层冷却较慢,形成从地面开始向上气温递增的现象。 2、硫酸盐化速率 答:由大气中的含硫污染物二氧化硫、硫化氢、硫酸等经过一系列的氧化演变过程生成对人类更为有害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大气中硫化物的这种演变过程的速率称为硫酸盐化速率。 3、二次污染物 答:由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空气中相互作用或者与空气中的组分发生了物理、化学等作用所产生的新的污染物。 4、山谷风 答:山区往往山坡受热强,谷底受热弱,使得地表受热不均,引起局部气流有规律的变化,在白天,山坡受热快,气温上升,谷底的气流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空气冷却较快,重力原因,山坡的空间沿坡下滑至谷底,产生山风。山谷风转换时往往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 5、海陆风 答:海洋由于大量水的存在,温度变化缓慢,而陆地表面温度变化剧烈。因此,在白天形成海洋指向陆地的气压梯度,形成海风;在夜间陆地表面温度降低的比较快,形成陆地指向海洋的气压梯度,形成陆风,即海陆风。海陆风形成所产生的循环作用和往返作用加重环境污染。 6、空气污染指数 答:空气污染指数是一种向社会公众公布的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它将常规监测的几种主要污染物浓度经过处理简化为单一的数值形式,分级表示空气质量和污染程度,具有简明、直观和使用方便的优点。 7、光化学氧化剂 答:除去氮氧化物以外的能氧化碘化钾的物质。 二、填空题 1、大气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散逸层,其中,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转

化主要发生在对流层。 2、产生急性危害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短时间内有大量污染物排入、有不利于污染物迁移和扩散的条件(如天气形势和地理地势引起的逆温)。 3、直接从污染源排放到空气中的有害物质称为一次污染物,经过发生作用,产生一些新的物质,这些物质和直接排放的污染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均有很大不同,毒性也比较大,这些新产生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如臭氧、硫酸盐、硝酸盐、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 4、空气中的污染物按存在状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分子状态污染物、粒子状态污染物。 5、粒子状态污染物(或颗粒物)是分散在空气中的微小液体和固体颗粒,粒径多在0.01-200微米之间,是一个复杂的非均匀体系,通常分为降尘、可吸入颗粒物。 6、PM10是指可吸入颗粒物(或者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TSP是指总悬浮颗粒物。 7、空气污染物的常规监测项目有TSP 、SO2、NO2 、硫酸盐化速率、灰尘自然沉降量。 8、大气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污染物浓度的地方。 9、污染源比较集中的地区,若主导风向较明显,应污染源下风向位置多设采样点。 10、大气采样的布点方法有功能区布点法、网格布点法、同心圆布点法、扇形布点法。 11、对于区域性的常规监测一般采用功能区布点法。 12、如某地区有多个污染源,且分布较均匀,采样的过程中,应采用网格布点法进行布设采样点。 13、网格布点法的监测结果可以绘制成污染物空间分布图,对指导城市环境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4、同心圆布点法适用于多个污染源构成污染群,且大污染源较集中的地区。 15、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扇形的角度一般为45-90度。 16、采用同心圆和扇形布点法时,要特别注意高架点源排放污染物的扩散特点,在最大地面浓度出现的位置应多布设采样点。

第3章《自测题、习题》参考答案

第 3 章 场效应管及其基本放大电路 自测题 填空题 1.按照结构,场效应管可分为 。它属于 型器件,其最大的优点是 。 2.在使用场效应管时,由于结型场效应管结构是对称的,所以 极和 极可互换。MOS 管中如果衬底在管内不与 极预先接在一起,则 极和 极也可互换。 3.当场效应管工作于线性区时,其漏极电流D i 只受电压 的控制,而与电压 几乎无关。耗尽型D i 的表达式为 ,增强型D i 的表达式为 。 4.某耗尽型MOS 管的转移曲线如题3.1.4图所示, 由图可知该管的DSS I = ,U P = 。 5.一个结型场效应管的电流方程为 2GS D 161(mA)4U I ??=?- ?? ?,则该管的DSS I = , U P = ;当GS 0u =时的m g = 。 6.N 沟道结型场效应管工作于放大状态时,要求GS 0u ≥≥ ,DS u > ;而N 沟道增强型MOS 管工作于放大状态时,要求GS u > ,DS u > 。 7.耗尽型场效应管可采用 偏压电路,增强型场效应管只能采用 偏置电路。 8.在共源放大电路中,若源极电阻s R 增大,则该电路的漏极电流D I ,跨导m g ,电压放大倍数 。 9.源极跟随器的输出电阻与 和 有关。 答案:1.结型和绝缘栅型,电压控制,输入电阻高。2.漏,源,源,漏,源。 3.GS u ,DS u ,2GS D DSS P 1u i I U ??=- ???,2GS D DO T 1u i I U ??=- ??? 。4.4mA ,?3V 。5.16mA , 题 3.1.4图

4V ,8ms 。6.p U ,GS P u U -,T U ,GS T u U -。7.自给,分压式。8.减小,减小,减小。9.m g ,s R 。 选择题 1.P 沟道结型场效应管中的载流子是 。 A .自由电子; B .空穴; C .电子和空穴; D .带电离子。 2.对于结型场效应管,如果GS P |||U U >,那么管子一定工作于 。 A .可变电阻区; B .饱和区; C .截止区; D .击穿区。 3.与晶体管相比,场效应管 。 A .输入电阻小; B .制作工艺复杂; C .不便于集成; D .放大能力弱 4.工作在恒流状态下的场效应管,关于其跨导m g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m g 与DQ I 成正比; B .m g 与2GS U 成正比; C .m g 与DS U 成正比; D .m g 成正比。 5.P 沟道增强型MOS 管工作在恒流区的条件是 。 A .GS T u U <,DS GS T u u U ≥-; B .GS T u U <,DS GS T u u U ≤- ; C .GS T u U >,DS GS T u u U ≥-; D .GS T u U >,DS GS T u u U ≤-。 6.某场效应管的DSS I 为6mA ,而DQ I 自漏极流出,大小为8mA ,则该管是 。 A .P 沟道结型管; B .增强型PMOS 管; C .耗尽型PMOS 管; D .N 沟道结型管; E .增强型NMOS 管; F .耗尽型NMOS 管。 7.增强型PMOS 管工作在放大状态时,其栅源电压 ;耗尽型PMOS 管工作在放大状态时,其栅源电压 。 A .只能为正; B .只能为负; C .可正可负; D .任意。 8.GS 0V U =时,能够工作在恒流区的场效应管有 。 A .结型管; B .增强型MOS 管; C .耗尽型MOS 管。 9.分压式偏置电路中的栅极电阻g R 一般阻值很大,这是为了 。 A .设置静态工作点; B .提高输入电阻; C .提高放大倍数。 答案:1.B 。2.C 。3.D 。4.D 。5.B 。6.C 。7.B 、D 。8.A 、C 。9.B 。 判断题 1.对于结型场效应管,栅源极之间的PN 结必须正偏。( ) 2.结型场效应管外加的栅源电压应使栅源间的耗尽层承受反向电压,才能保证其GS R 大的特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