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汇总情况简答题问题详解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篇一:组织行为学简答题题库组织行为学试题库简答题3.管理中如何利用气质差异?应当应用气质的差异,妥善地进行管理。
具体来讲,在管理中可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等方面来考虑应用气质差异。
在这些范围内应用气质差异应考虑以下原则:气质绝对性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
4.在管理中如何运用能力的差异?录用选拔,全面考察;使用安排,人尽其才;培训提高,两者兼包;考核评价,因岗异样。
5.性格在管理中有什么意义?行为预测;量材而用,因材施教。
6.需要、动机、行为有什么联系?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来自需要。
但这句话不能反过来理解:有了某种需要,就有某种动机,有某种动机就有某种行为。
事实上,有某种需要不一定就产生某种动机,要使需要产生动机,首先需要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人在每时每刻都有多种需要同时存在,但其强烈程度不同,只有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转化为动机。
当人们的需要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以模糊的形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并产生不安之感,这就称之为意向,意向还不足以被人意识到,随着需要的不断增强,人们开始比较明确地知道,是什么事情使自己感到不安,并意识到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来满足需要,这时,意向转化为愿望,需要的强度达到强烈的程度,便成为内推性因素;其次环境中还要有能使需要得到满足的目标,即外拉性因素时,才能引发动机。
此外,即使同一需要,在不同的诱因作用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动机。
有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动。
因为一个人同时可以有许多的需要和动机。
一般而言,多种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其中一种需要是最强的,被称为主导需要。
在这种主导需要驱使下会出现多种动机,但只有一种最强的动机——优势动机实际产生行为。
12.消除不公平感的方法有哪些?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贡献大,报酬低时,可能会采取以下的某一措施或几个。
设法降低自己的贡献;谋求增加自己的报酬;设法增加他人的贡献;谋求降低他人的报酬;改变比较对象。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贡献小,报酬大时,主要是增加投入,提高质量。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
37. 简述如何根据个性差异实施有效的管理。
答:1)知人善用,(2)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
(3)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
38. 简述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答:(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主要包括组织战略、权力结构、正式规范、组织资源、人员甄选过程、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组织文化、物理工作环境等。
(2)群体成员资源。
主要包括能力和性格特点,(3.)群体结构。
主要包括正式领导、群体规模、群体构成等。
群体任务。
39. 简述集权型领导的主要特征。
答:(1)独揽决策权。
(2)单纯命令主义。
(3)个人包办一切管理权。
40. 简述动机产生的条件及其之间的关系。
答:(1)产生动机的条件主要有两个,一是内在条件需要,即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程度;二是外在条件刺激,即个体身外的诱因,它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2)当外在条件一定时•个体对某一事物(目标)的动机强度与身体组织缺乏的程度直接相关。
(3)当内部条件一定时,个体对事物(目标)的动机强度随外部因素的强弱而定。
(4)动机性行为经常是受到内外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
41. 简述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区别。
答:(1)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工作本身的内容与特点有关的,可以使人得到满意的因素,如工作成就感、奖赏、责任感等。
(2.)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工作环境或外部因素有关的,容易使人产生不满和消极情绪的因素,如工作条件、公司的政策与制度、工资等。
(3)激励因素可以直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保健因素缺乏时将引起极大的不满,但具备时也并不会激起强烈的激励,因此,管理应强调激励_。
⑷激励因素与保健因素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36. 简述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1)员工要学习和掌握对自己的事业生涯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能力。
(2) 员工必须具备接受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
(3) 员工必须学会与上级就事业生涯目标进行沟通和反馈的能力。
最新-组织行为学简答题 精品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篇一:组织行为学简答题题库组织行为学试题库简答题3.管理中如何利用气质差异?应当应用气质的差异,妥善地进行管理。
具体来讲,在管理中可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等方面来考虑应用气质差异。
在这些范围内应用气质差异应考虑以下原则:气质绝对性原则;气质互补原则;气质发展原则。
4.在管理中如何运用能力的差异?录用选拔,全面考察;使用安排,人尽其才;培训提高,两者兼包;考核评价,因岗异样。
5.性格在管理中有什么意义?行为预测;量材而用,因材施教。
6.需要、动机、行为有什么联系?行为由动机决定,动机来自需要。
但这句话不能反过来理解:有了某种需要,就有某种动机,有某种动机就有某种行为。
事实上,有某种需要不一定就产生某种动机,要使需要产生动机,首先需要要达到一定的强度,人在每时每刻都有多种需要同时存在,但其强烈程度不同,只有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转化为动机。
当人们的需要还处于萌芽状态时,以模糊的形式反映在人们的意识中并产生不安之感,这就称之为意向,意向还不足以被人意识到,随着需要的不断增强,人们开始比较明确地知道,是什么事情使自己感到不安,并意识到可以通过什么手段来满足需要,这时,意向转化为愿望,需要的强度达到强烈的程度,便成为内推性因素;其次环境中还要有能使需要得到满足的目标,即外拉性因素时,才能引发动机。
此外,即使同一需要,在不同的诱因作用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动机。
有某种动机不一定就会引发某种行动。
因为一个人同时可以有许多的需要和动机。
一般而言,多种需要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其中一种需要是最强的,被称为主导需要。
在这种主导需要驱使下会出现多种动机,但只有一种最强的动机——优势动机实际产生行为。
12.消除不公平感的方法有哪些?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贡献大,报酬低时,可能会采取以下的某一措施或几个。
设法降低自己的贡献;谋求增加自己的报酬;设法增加他人的贡献;谋求降低他人的报酬;改变比较对象。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贡献小,报酬大时,主要是增加投入,提高质量。
大学组织行为学简答题及答案
《组织行为学》复习思考题及答案2005年06月16日19:01:05 北京自考热线第一章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答: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科学。
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2.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的性质、特点是:(1)边缘性、综合性;(2)两重性;(3)实用性。
第二章发展与理论源泉1.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是什么?答: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主要是:(1)心理学;(2)社会学;(3)人类学;(4)政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
2.简述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两个学科的联系集中表现在心理活动与行为的联系上,心理活动是行为的内在动因,心理活动只有通过行为来表现和衡量;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行为是在一定心理活动指导下进行的。
管理心理学在侧重研究管理中的心理活动规律性时,离不开行为研究;组织行为学在侧重研究组织中的行为规律时,也离不开心理研究。
两个学科的区别集中表现在研究对象各有侧重和其理论基础及应用范围的不同。
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并相应地采取管理对策,侧重于实践和应用。
而组织行为学则主要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的行为在组织中的发展规律性,侧重于学术和理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源泉比管理心理学更广泛,它不仅来自心理学,还来自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等。
其应用范围也更为广泛,它不仅把心理学原理应用于组织管理,而且把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的原理也应用于组织管理。
第三章研究方法1.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答:研究方法应遵循如下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数据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和实验条件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组织行为学,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
绪论一、单选题1.()认为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环境中的人类行为、组织和人类行为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组织本身。
A.里基.W格里芬B.陈国权C.泰勒D.梅奥2.()认为组织行为学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A.陈国权B.关培兰C.罗伯特.维卡D.富兰克林.斯克伯兹3.()即个体在组织中因角色地立或不同的情境而表现出的心理现象。
A.个体心理B.个体行为C.群体心理D.群体行为4.()研究处于社会中的人的行为。
A.社会学B.政治学C/心理学D.人类学5.()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A.《科学管理原理》B.《心理学与工业效率》C.《大教学论》D.《管理心理学》6.()首先正式把心理学运用到工业管理中。
A.《科学管理原理》B.《心理学与工业效率》C.《心理学年鉴》D.《管理心理学》7.()首先采用了“组织心理学”这个名词。
A.里基.W格里芬B.莱维持C.泰勒D.梅奥8.()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A.观察法B.调查法C.个案分析法D.实验法二、多项选择题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个体心理与行为B.群体心理与行为C.组织行为D.领导行为E.生物行为2.古典科学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有()A.格里芬B.莱维特C.泰勒D.梅奥E.韦伯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经济人”的观点认为,工作的主要动机是()A.证明自身实力B.获得经济报酬B.实现社会价值D.打发空闲时间2.“经济人”假设是以()为基础的。
A.马克思主义哲学B.浪费主义哲学C.享乐主义哲学D.虚无主义哲学3. “社会人”学说认为管理工作要以()为中心。
A.人B.物C.执行力D.行为4.“社会人”假设主张的管理方式是()A.服从管理B.相互参与C.参与管理D.共同管理5.每个人的需要和能力各不相同,工作动机是复杂多变的,难以进行统一、明确的概述属于()的观点。
00152组织行为学简答题总结
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2、社会人假设的管理措施是什么?(1)管理人员不应只关注生产任务的完成情况,还应把关注点放在关心人、满足人的需要上。
(2)管理人员在注重指挥、监督和控制的基础上,还要关注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归属感、认同感和整体感,提高组织的凝聚力。
(3)在实施奖励措施时,主张实行集体奖励制度,而不是主张实行个人奖励制度。
(4)管理人员的职位要进行轮换,管理人员要起到对上级和下级联络员的作用。
(5)主张“参与式”的管理方式。
3、“自我实现人”的需要层次论的管理措施是什么?(1)关注重点的变化,由关注人的因素转到关注工作环境的因素上来。
(2)激励方式的变化,认为只有内在的激励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的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3)管理制度的变化,主张管理权限的下放。
(4)管理职能的转变,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为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创造良好条件。
4、人的行为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目的性(2)自主性(3)连续性(4)可塑性(5)持久性(6)社会性5、价值观的作用有哪些(1)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依赖程度的核心衡量指标。
(2)价值观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和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行为分析。
(3)价值观可以使个体对哪些不被其所在组织或群体接受的行为、态度和信仰进行合理化,以解决内心的冲突。
(4)价值观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
6、态度在工作中有哪些作用?(1)调整功能(2)自我保护功能(3)价值体现功能(4)知识功能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挑战性工作(2)公平的报酬(3)支持的工作环境(4)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8、知觉的特征有哪些?(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9、知觉偏差的类型有哪些?(1)首因效应:第一次留下的深刻印象。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附答案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附答案ZUCC组织行为学简答题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1)描述三个基本管理技能,并提供一个可以用这些技能处理企业的衰退时期的重点的工作场所的例子。
答:这三个基本管理技能是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技术技能是应用专业知识或技术的能力。
人际技能是理解他人、与他人沟通、激励他人、支持他人的能力。
概念技能是具备足够的智力水平去分析和判断复杂的情况的能力。
在企业衰退时期,人际能力在激励员工方面是至关重要,创造一个积极的工作环境降低工作场所人员减少。
技术技能可以在应用专业知识,提高产量方面发挥作用,概念技能,可以用来寻找小的细分市场,分析该行业情况,保持企业继续盈利。
2)解释弗雷德?卢森斯区分成功和有效的管理者。
答: 弗雷德?卢森斯认为成功的管理者是根据他们在组织中的晋升速度来衡量。
有效的管理者被定义根据他们工作绩效的数量和质量以及他们下属的满意程度和承诺程度来界定。
成功的管理者使用更多的人际交往技巧,而有效的管理者使用更多的沟通技巧。
3)为什么在我们试图理解组织行为时,用系统研究完善直觉是重要的?答:系统研究指的是通过对事物之间关系的考察,试图解释其中的原因和结果,并把结论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之上。
系统研究包括一些重要的事实和关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准确的预测行为的基础。
也就是说,行为不是随机发生的,我们可以找到所有人行为中存在的一些基本的一致性,然后加以修正以反映个体间的差异。
4)通常怎么样确定组织行为学模型的因变量和自变量?答:因变量是我们要解释或预测的关键因素,他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者历来强调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和工作满意度。
今天,工作场所偏差行为和组织公民已经被添加到该列表。
自变量因变量变化的假设性原因。
自变量分为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和组织层面。
个体层面的变量包括个人特点、能力、价值观、态度、个性、情感、认知、个人决策、学习、和动机。
群体变量包括沟通、领导、权力和政治。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附答案)1.群体决策有何优缺点?答:群体决策的优点:群体决策可以集思广益、开拓思路、克服偏见,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群体决策在确定目标时,目标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接受性优于个人决策。
(2)群体决策可提供更多的备择方案。
(3)群体决策对活动结果的评估更为客观。
群体决策的缺点:(1)风险转移现象;(2)群体思维;(3)较少选择性;(4)对偏爱的选择没有再检验;(5)对淘汰的选择没有再检验;(6)否决专家意见;(7)对新信息存有偏见;(8)没有权宜之计。
2.什么是情商?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情商是指个体对情绪的知觉和调节能力,以及对情绪进行的思考能力。
主要包括四个内容:一、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二、思绪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三、理解与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四、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能力。
3.我实现人假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自我实现人”假说。
“自我实现人”是指每个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自己才得到最大的满足。
“自我实现人”假说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①人并非生来是懒惰的,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
②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不但愿意而且主动工作。
③人有追求满足欲望的需要,职工的自我实现倾向与组织所要求的行为之间没有矛盾,只要管理适当,人们会把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④人并非必然会对组织目标产生抵触和采取消极的行为,主要是由于压力造成的。
⑤人对自己所参与的工作目标,能实行自我指挥和自我控制。
⑥大多数人都有组织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人的智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介绍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来的,全名叫“激励、保健因素理论”。
通过在匹兹堡地区11个工商业机构对200多位工程师、会计师调查征询,赫兹伯格发现,受访人员举出的不满的项目,大都同他们的工作环境有关,而感到满意的因素,则一般都与工作本身有关。
组织行为学简答、论述
第一章思量题1、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答案要点: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系统及其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2、组织行为学关于个体特性的基本假设是什么?答案要点:(1)个体差异假设.(2)完整的人假设。
(3)行为有因假设.(4)渴望尊严假设。
3、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是什么?答案要点: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来源.一个是管理科学发展进程中所形成的有关理论,另一个是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
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研究目的是什么?答案要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系统及其个体、群体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是系统分析的方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管理者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5、组织行为学的特点是什么?答案要点:跨学科性、层次性和实用性。
6、组织行为学的方法论原则是什么?答案要点:人本原则、系统原则和权变原则?第二章思量题1、个体行为有哪些特点?答案要点:从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的差异性来看,人的行为具有自为性、有因性、目的性、持久性、可改变性的特点。
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来看,人的行为具有不联贯性、环境依赖性、隐蔽性、应变性、复杂性难以描述和度量性的特点。
2、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有哪些?答案要点: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观因素,包括个人经历、个性和认知三类因素。
其中,个人经历是指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性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认知则包括个体的认知过程和决策。
影响个体行为的客观因素,指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一切外在因素的总和。
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个体行为发生影响作用的组织因素,如组织的激励制度、组织结构、组织文化、领导风格等等;另一个是对个体行为发生影响的社会因素,如个体的家庭状况、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等等.3、什么是个性,它有哪些特点?答案要点:个体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征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组合。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一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一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简答题一1.工作团队的建设过程一般要经过哪些步骤?答:工作团队建设要有相应的硬件资源,更需要比较“活”的软资源,团队建设比较有弹性的部分是:要有明确的目标、进行合理地分工和授权、称职的领导者、符合目标的团队结构、合格的团队成员、有效的工作系统和人际关系等。
团队建设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①准备工作阶段;②创造条件阶段;③形成团队阶段;④提供继.支持阶段。
团队开始运行以后,上级领导要继续给予支持,以帮助团队克服困难、战胜危机。
2.组织发展战略措施有哪些?答:为实现组织发展的目标,可采取以下战略措施:①激发组织的创新;②发展的价值观与可持续发展;③危机管理与风险管理;④知识管理;⑤工作生活质量;@创建学习型组织。
3.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特征有哪些?答:尽管个体行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个体的行为也是带有一些普遍的特征的,这些特征表现为:①行为的自发性;②行为的因果性;③行为的主动性④行为的持久性;⑤行为的可变性。
4.内聚力有何作用?答:群体内聚力在群体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有:①满意感②沟通③敌意④生产率⑤对改革的阻碍⑥群体意识5.建立一个开放体系的组织机构的基本设计原则是什么?答:①目标明确、功能齐全。
②组织内部必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③有利于实现组织目标,力求精干、高效、节约。
④有利于转换经营机制和提高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⑤既要有合理的分工,又要注意相互协作和配合。
⑥明确和落实各个岗位的责、权、利,建立组织内部各种规章制度。
6.能力差异的应用原则?答:能力概念在组织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是考虑个体的能力与工作任务要求的匹配。
这也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具体在应用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原则:①能力阀限原则;②能力合理安排原则;③能力互补原则。
7.如何进行情绪的调适与情感的培养?答:(1)情绪的调节与控制①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②丰富并端正人们的情绪经验③引导人们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2)情感的培养①培养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②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③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8.菲德勒认为对一个领导者的工作最起影响作用的因素是什么?答:菲德勒从1 9 5 1年起,经过1 5年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一种随机制宜的领导理论。
组织行为学简答和论述
组织行为学简答和论述第一篇:组织行为学简答和论述《组织行为学》简答与论述题1、管理都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简答)P6-8答:(1)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可以提高管理者知知人善用,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2)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3)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改进领导行为,掌握领导艺术,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4)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管理,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5)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进行组织的改革,增强活力,提高绩效。
(6)研究组织行为学还有利于管理者调适心理平衡,提高身心健康水平,从而进一餐提高工作绩效。
2、X理论P45答:X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克里格对古典的传统管理理论的概括。
(1)领导者对被领导者的看法:①的人本性懒惰,制定各种制度②怕负责任③重视物质奖励④以自我为中心⑤人习惯守旧,反对变革⑥人缺乏理性(2)相应的领导行为:①通过外部手段来控制②激励手段主要是物质③实质:以工作为中心3、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简答)P57 答:1、关心员工的利益2、为员工创造机会3、让员工拥有自主权4、奖励员工5、了解员工的发展,使员工的目标与组织的一致4、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简答)(03年已考)P67-69答:(1)先天遗传因素与个性(2)后天社会环境影响因素(家庭影响,文化传统影响,社会阶级和阶层影响)5、个性差异与管理(简答)P73-74答:根据这此不同个性安排每个职工的工作岗位,安排合理的领导结构和采取不同管理方式方法,就能最充分地调动每介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
1、知人善用2、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3、选择有效的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
组织行为学历年简答题汇总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5.4)36.简述群体规范所具有的基本功能。
六章-P13637.简述促进效应对管理群体过程有何意义。
七章-P14838.简述领导行为的四种类型及其特点。
十一章P25839.简述公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十四章-P33840.简述组织渐进式变革的内容及其优缺点。
十七章P415 (14.10)36.简述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37.简述影响人际间合作与竞争的主要因素。
38.简述管理群体间互动的主要方法。
39.简述素质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的特点。
40.简述组织文化的消极作用。
(14.7)36.简述组织行为学多层次相交切性的表现及内容。
一-P10-1137.简述社会惰化效应及其成因。
七- P14938.简述领导作风论的主要内容。
十一-P262-26439.简述优势动机的含义及其影响。
十三-P301-30240.简述组织突破式变革的内容及其优缺点。
十七-P414 (14.4)36.简述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
37.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哪些作用?38.根据权变理论,影响领导行为有效性的因素有哪些?39.在哪些情况下运用折衷策略处理冲突最合适?40.简述组织文化的特点。
(13.7)36.简述管理者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和作用。
37.管理者怎样才能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工作参与度?38.处理群体冲突应采取哪些策略?39.简述领导生命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40.简述组织文化建立的原则。
(13.4)36.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有哪些?37.简述人际反应特质理论的内容。
38.在哪些情况下运用回避策略处理冲突最合适?39.什么是领导二元四分图模式?40.简述组织文化的基本功能。
(12.7)36.简述组织行为学两重性的主要表现和来源。
37.简述社会知觉的内容。
38.群体互动行为是怎样产生的?39.简述途径—目标理论的原理和指导原则。
40.简述组织文化的内容。
(12.4)36.简述事业生涯自我管理的主要内容。
组织行为学简答论述
四、简答题1.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管理学和行为科学发展的基础上,顺应管理实践发展的新要求,于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诞生的,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已逐渐完善,并取得了很多新的进展。
2.该假设认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适用于一切人,因为人本身是很复杂的,也是在变化的,人的需要和潜力,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各不相同,对人的管理方式也应随情况而变。
3.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也就是说,要能激励职工把工作做好,必须让职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所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期望理论可用下列公式表示:激发力量=目标价值(效价)×期望概率(期望值)。
4.公平理论指出,职工的工作动机,不仅受其所得的绝对报酬的影响,而且受其相对报酬的影响,即一个人不仅关心自己收人的绝对值,而且关心启己收人的相对值。
每个人会不自觉地把自己付出的劳动所得的报酬与他人付出的劳动所得的报酬相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付出的劳动所得的报酬与自己过去的劳动所得的报酬进行个人历史的比较。
如果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收支比例相等,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的收支比例相等时,便认为是应该的、正常的,因而心情舒畅,努力工作。
如果当他发现自己的收支比例与他人的不相等,或现在的收支比例与过去的收支比例不相等时,就会产生不公平感,就会有满腔怒气。
5.(1)正强化,也叫积极强化,即在某种积极性行为发生后,一些愉快或希望的事件出现,以强化了这种积极行为,使个体增加行为反应的频率。
(2)负强化,即在某些行为出现以后,一些不愉快或不合意愿的情况减少或取消,使以前发生的行为在将来逐渐减弱。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
简答题:1、如何理解组织的含义?答:组织的定义包含着多层内涵:1)组织是有一定结构的。
至少有两个人才谈得上组织;(2)组织有一定的构造方式。
组织内的个体是有意识地联系在一起的; 3)组织是有目的的。
这说明组织的存在是有具体意义的。
4)组织是以有规则的活动为存在方式的。
没有活动,目的就无从达到,组织也就名存实亡。
2、如何理解管理的含义?答:管理同样具有多层含义:1)管理必然是群体活动。
至少有两个人才谈得上管理,才谈得上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方面是相互对立而统一地存在的。
2)管理是有目标的,是为实现目标而实施的。
没有目标的管理是盲目的、没有意义的,也不会有效果。
3)管理是要使别人和管理者“一起”从事活动。
这是现代管理思想的体现,强调双方的感情沟通。
3、为什么现代管理离不开心理学?答:在组织中,人是核心因素,因为人是组织活动的执行者、组织目的的实现者。
人的问题解决不好,组织就隐于混乱。
4、Y理论的民主管理方式有哪些特点?答:(1)管理重点的转变;(2)管理人员职能的变化;(3)奖励方式的改变;(4)管理制度的改变。
5、Y理论在管理重点方面与人权关系理论和X 理论有何不同?答:“经济人”的假设只重视物质刺激因素,重视工作任务,轻视人的作用和人际关系。
“社会人”的假设看到了“经济人”假设的明显缺陷,反其道而行之,重视群体作用和人际关系,把物质因素放在次要地位。
“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又把注意的焦点从人的身上转移到工作环境上,但与“经济人”假设有重大区别:重点不是放在计划、组织、指导、监督和控制上,而是要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使人们能在这种条件下较充分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达到自我实现。
6、简述内控与外控型的人在工作中有何不同?答:外控型的人更容易对自己的工作不满,出勤率差,对工作的投入相对较低。
内控型的人则倾向于把组织的成绩归因于自己的作为,故易产生较高投入;一方面,内控者倾向于采取积极行动改变不满的现状,故易辞职,另谋高就;但另一方面,内控者表现较出色,容易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组织行为简答题1、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有哪些?态度的形成受以下一些主客观因素制约:①社会因素;②个性因素,其中包括个性倾向性因素和个性心理特征因素;③态度系统特性因素。
2、组织结构有何特点?组织结构通常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把要完成的任务划分和安排成几个可以管理的部分。
我们常把这种划分和安排的过程称之为“部门化”。
(2)各组的组长需与常设的群众团体负责人密切地协作,因此各组所作的努力才能协调。
向负责人汇报工作的小组的数目,是一个由组织工作的方式所产生的结构特点。
对负责人来说,这些工作小组就是他必须给以协调或管理的小组的数目,即“管理的跨度”。
(3)在负责人协调下的各个小组,其职能犹如一个委员会。
在许多组织中,委员会是一个长期性的组织机构。
组织的这些正式职权和联系网络可以通过“组织图”来描述清楚。
3、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4、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互交叉和渗透的边缘性综合性学科,其主要特征有:①边缘性、综合性;②两重性;③实用性。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国内外的实践证明,特别最近几年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加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改进管理工作和提高管理水平,对于培养和选拔各级管理人才,改进领导作风和提高领导水平,对于提高工作绩效,对于改进干群关系,调动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提高社会生产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①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②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地使用人才;③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自动力;④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⑤有助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
组织行为学答疑问题及答案
简答题11. 需要层次论在管理中有何应用?答:需要层次理论应用到人的需要当中,有五种基本的需要:生理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安全需要(福利如五险一金、休假),社交需要(公司或同事的认同感,团队的合作精神),尊重需要(在同行比较时得到尊重和承认),自我实现需要(发挥自身的潜能,取得一定的胜任感和成就感)。
2.公平理论在管理中有何应用?答:公平理论管理中的应用是:要重视了解员工的公平感(对每一位员工都一视同仁),要建立公平的奖罚制度(根据员工的表现给予奖励,激励员工),要实行量化管理增加公开性(做一切都可以计算打分提高整个工作的公开性),综合设计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加强沟通,引导员工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公平)1. 什么是气质?答: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各种气质类型往往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一面。
许多行业,尤其是某些特殊的行业,对人员的气质行为有更高的要求。
如果人们能够从事较适合其气质特征的工作,则能扩大气质类型积极的一面,而缩小其消极的一面。
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人们的积极作用,从而保证工作的安全和效率的提高。
因此,应当应用气质的差异,妥善地安排人们的工作。
可以从人机关系、人际关系、思想教育等方面考虑应用气质差异。
此外,要选拔和培训某些特殊专业的人员,也必须运用气质差异,以提高培训效果。
2. 简述气质差异的作用?答: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
同一般所谓的“脾气”、“秉性”相近。
它在人参与的不同活动中有近似的表现,而不依赖于活动的内容、动机和目的。
气质是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各种气质类型往往都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一面。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
组织行为学简答题简答题1、我国学术界按组织的性质把组织分为哪几种类型按组织的性质分类,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宗教组织五种类型。
2、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的原则(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的可控性;(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6)对未来的预见性。
3、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行为特征有哪些?(1)行为的自发性;(2)行为的因果性;(3)行为的主动性;(4)行为的持久性;(5)行为的可变性。
4、能力差异的应用原则是什么?能力概念在组织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是考虑个体的能力与工作任务要求匹配。
具体有以下几个原则:(1)能力阈限原则;(2)能力合理安排原则;(3)能力互补原则。
5、麦格雷戈的“超Y理论”与谁的理论观点相近?这种人性假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麦格雷戈的“超Y理论”与薛恩的复杂人性假设(权变模式)的观点接近。
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虽然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并不适用于一切人。
(薛恩于是提出了关于复杂人的假设,他认为以前人们对人性的假设过于简单化和一般化了。
按照复杂人的假设,主管人员应该保持足够的灵活性,掌握高超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在管理方法上,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措施,即一切随时间、条件、地点和对象变化而变化。
6、如何进行情绪的调适与情感的培养?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1)情绪的调适。
①保持适宜的情绪状态。
②丰富并端正人们的情绪经验。
③引导人们从多种角度看待问题,使其情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情感的培养要:①培养高尚的积极的人生观的世界观。
②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③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7、什么是激励?有效激励的手段与方法有哪些?有效激励应遵循什么原则激励指的是鼓舞、指引和维持个体努力指向目标行为的驱动力,它对行为起着激发、加强和推动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四、简答题31.(P33)简述古典科学管理理论最突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
:(1)贡献:为管理提供了一个一系列原理和方法,泰勒等人的科学管理侧重于操作管理或基层管理,法约尔对管理的五大职能的分析,为管理领域提供了一套科学的理论框架。
(2)局限:①把员工看成是“经纪人”。
②强调独裁式管理。
③把组织看成式封闭的系统,组织职能的改善仅仅依靠组织部的合理化,很少考虑外部环境的影响,不注意在宏观高度上研究经济和社会问题。
31. (P34)相对于传统的科学管理理论而言,人际关系学说的新观点有哪些?31.(P38)简述访谈法的优缺点。
(1)优点:①可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动机等较深层次的容有比较具体的了解②运用面广,能够简单且迅速地收集多方面的资料③易了解到短期直接观擦法不容易发现的问题4.有助于与员工的沟通。
(2)缺点:1.访谈者要有专门的技巧,需要受过专门的训练2.比较费时、费力,工作成本较高3.无法完全避免主观因素、暗示、诱导所形成的信息失真。
31.(P38)简述问卷法的优缺点。
优点:①调查围广②调查样本量大,适用于需要对很多人员进行调查的情况。
③调查的资料可以量化,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缺点:①一设计理想的调查问卷需要花费较多时间,人力、物力、费用成本高,问卷设计若不科学,有可能造成调查结果不准确。
②问卷在使用前需进行测试,以了解被调查者是否了解调问卷中的问题,为避免误解,还经常需要工作人员亲自解释和说明,会影响工作效率。
③填写问卷一般单独进行,缺少交流和沟通,因此,被调查者可能不积极配合,从而影响调查的质量。
31.(1P47)简述Y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
②外部的控制及惩罚带来的威胁不是促使人们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唯一手段。
③一般人在适当的条件下,不但能够承担一定的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
④在人群中广泛存在并分布着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组织中各种各样问题的创造性力量。
⑤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主动完成组织。
工作的意向是组织绩效更加富有成果。
⑥在现代工业化社会条件下,普通人的智力只能得到充得到部分发挥。
32. (1P49)简述基于“复杂人”假设的管理措施。
①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来提高管理效率。
②采用富有弹性的、灵活多变领导方式。
③关注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31.(1P49)简述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的主要容。
32.①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②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③行为源于后天学习。
④刺激影响行为。
31.(1P54)简述个体行为规律。
这一定的客观环境下,人总会有某种需要,而需要决定动机,动机会产生相应的行为,行为则指。
一定的目标,一旦目标实现了,下一个新的需要又将会诞生,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就构成了人的行为规律。
环境、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32.(1P57)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个体情感在个体行为活动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面部表情,声调,动作表现。
情绪一般由当时的特定情况所引起,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33.联系。
情感和情绪随有差异,但在一定程度上又相互联系的情感的变化一般会受到。
已经形成的情感制约,而离开具体的情绪过程,情感及其特点是无从表现和存在的五、论述题36.(P30)试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36. (1P56)试述个人心理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
1.认知阶段(1)认知形成阶段。
(1)这一阶段主要包括感觉和知觉两种心理活动。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人的感觉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
这些不同的感觉,使得个体在认识事物时,能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属性、特征。
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育的客现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
它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感觉的材料加以综合整理,从而形成对事物的完整印象。
(2)认知发展阶段。
在认知的形成阶段,个体获得了对事物本身直观形象的了解,这只是对事物表象的认知。
当个体调自身的各种神经活动系统,对事物做出进一步的认知时,其就会利用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来完成这一过程。
记忆是人们对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保存,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可再显现出来。
记忆一般包括四个部分:识记、保持、回忆和认知。
识记是记忆的前提条件,是个体为了获得对外界事物更为深刻的印象,反复进行感知。
保持是在识记的基础上,把感知到的事物进一步巩固的过程。
回忆是指过去感知到的事物因为一定条件的诱发,重新显现出来的过程。
认知是指过去感知的事物重新显现在面前时确认的过程。
想象是个体改造记忆中的表象进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在记忆的基础上,把过去经验中已经形成的联系重新进行组合,创造新形象。
想象发展和深化了个体的认知。
思维是个体对事物的一般属性和事物在联系间接和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基本形式是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
思维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知识阶段知识阶段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个体不仅通过感觉和知觉去认识事物的外在联系,还借用表象的形式向思维进行过渡,以进一步认识事物的一般特性和在联系,更为全面、本质地把握事物。
个体在思维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与感知、表象的联系,即一方面保持着事物个别属性同整体形象的直接联系,另一方面继续发展感知和表象的以识功能,使得认识的两个阶段之间相互转化和交替发展,共同完成对事物的认识过程。
总之,个体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从感知到思维的过程,感知是形成表象并产生思维的直接基础,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思维活动,两种活动在头脑中协同进行,共同影响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三、名词解释27.(2P71)对比效应:指在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进行知觉时,人们总是会不自觉地将其放一起进行比较,而不考虑客观标准。
27. ( 2P75) 能力:从心理学上说,能力是一种在的心理品质,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26.(2P62)动机:是指引起并维持人的行为达到一定目标的部动因。
26.(2P70)首因效应:是指在进行社会知觉的整个过程中,对象最先给人留下的印象,往往先入为主,对后来对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四、简答题32.(2P64)简述价值观的形成。
一个人的价值观自出生的时候就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最终稳定下来.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的是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父母的职业和价值观以及早期学校的教育等。
此外,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媒体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33.(2P68)简述知觉的特征。
认知对象的独特性。
知觉过程的双向作用性。
信息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第一,它是一种白愿的合作行为,能自觉维护些个细的的证常运行,减少矛盾和中突第二,它能战得细织所拥有的资原温脱辣鲜,投人到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之中。
第三,它能促进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
粗,它能有效协调团队成员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第五,它能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细织的吸引力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
第六,它可以在无影中影响细织的绩效。
、33.(2P80)简述组织公民行为的特点。
第一,人们除了致力于实践组织的规定事项以外,还会经常主动自发地付出额外的心力,从事一些直接或间接有利于组织的事情。
第二,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自我裁量的自动自发行为第三,组织公民行为的出现与正式的报酬并不直接相关。
第四,组织公民行为对于组织长期效能及成功运作有关键性作用32.(2P80)简述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第一,它是一种白愿的合作行为,能自觉维护些个细的的证常运行,减少矛盾和中突第二,它能战得细织所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人到各种各样的生产活动之中。
第三,它能促进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
第四,它能有效协调团队成员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第五,它能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细织的吸引力和留住优秀人才的能力。
第六,它可以在无影中影响细织的绩效。
31.(2P62)简述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需要和动机概相似,又有着严格的区分,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所在,动机则腿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
当一个人的需要具有某种特定目标时,这种需要才会转化为动机。
所以,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是需要并不必然会导致动机的产生。
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方面条件:一是需要对象的确定;二是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当需要的强度在某种水平上时,才可能变成动机并引发行为五、论述题36.(2P71)试述罗特的控制源理论。
罗特(J.Roter)认为,人们对于积极或消极事件原因的预料是不同的。
(1)控者。
控者一般认为自己有能力控制事件的发生。
倾向于部控制的人,控制感比较强,认为事件发生的原因、行为是受自己支配的。
(2)外控者。
外控者则认为事件的发生与自己无关,是外部因素造成的。
倾向于外部控制的人,控制感较低,认为事件的发生是由于自己之外的因素造成的。
(3)控制源的影响。
罗特的研究表明,控制源对于成功的期望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个体在经历成功之后,当其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技能时,其对下次成功的期望比较高;反之,当个体将成功归因于机遇时,其对下次成功的期望就比较低。
而个体在经历失败后,其归因结果呈现相反的状态。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三、名词解释27.(3P86)群体:群体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满足共同需要,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的人群集合体。
27.(3P88)实际群体:客观上实际存在的群体,这类群体的成员1之间有着实际的、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3P88)开放型群体:开放型群体的成员变动频繁,来去自由,成员间的权利与地位不稳定,与外界联系较密切,部联系相对松散。
27.(3P93)角色期待:角色期待是指在某个特定情境中别人认为你应该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
27.(3P100)群体凝聚力:是成员被群体吸引并愿意留在群体的程度。
27.(3P102)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就是6~12人围坐在一起、主持者先把问题说明白,确保每位成员都清楚地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再给定时间大家自由发言,尽可能多地想出问题的各种解决方案,四、简答题(3P88)简述群体的作用。
1.完成组织任务。
2.满足的心理需要。
3.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
4.协调人际关系。
5.成成接间的相互激励。
32.(3P95)简述群体压力的作用。
1.群体规能起到群体的支柱作用。
2.群体规能起到评价标准的作用。
3.群体规能起到群体动力的作用。
4.群体规具有行为导向和矫正作用。
32.(3P96)简述产生从众行为的原因。
从众行为源于群体的压力,一个成员当其态度和行为与其他人一致时,就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而不一致时就会感到孤立、不舒服、格格不人。
只要有群体,就会存在群体压力。
从众行为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所寻求的一种试图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
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到的压力会促使个体产生符合群体要求的行为与态度,这不仅会在个体的行动上表现出来,而且个体会改变原来的观点、放弃原有的意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