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寒夜》的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

合集下载

《寒夜》全书解读

《寒夜》全书解读

《寒夜》全书解读《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创作于1946年底,出版于1947年。

以下是对《寒夜》全书的解读:1.背景与主题:小说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腐败,为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发出了痛苦的呼声。

2.人物塑造:汪文宣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为了家庭和生活而努力奋斗。

然而,在现实的压力下,他的性格逐渐变得懦弱和消极。

曾树生则是汪文宣的妻子,她有着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但在家庭和现实的压力下,她也不得不做出妥协和牺牲。

汪母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妇女,她有着强烈的家庭观念和责任心,但也存在着一些落后的观念和行为。

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小说更加生动和真实。

3.艺术特色:小说在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富有新意。

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入剖析,展现了他们复杂的情感和心路历程。

同时,小说还通过对环境氛围的生动刻画,营造了一种沉重、压抑的氛围,使得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所经历的苦难和挣扎。

4.社会意义:小说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

它揭示了抗战时期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以及小人物在社会底层所遭受的苦难和压迫。

同时,小说也呼吁人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和命运,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权益和福祉。

总的来说,《寒夜》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小说。

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问题,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以及面对现实时所做出的选择和牺牲。

巴金寒夜赏析

巴金寒夜赏析

人物分析


汪文宣的形象----善良、胆小、懦弱,一个多余的人的形象; 曾树生形象的多维性----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 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 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来自社会,更来自 家庭中的婆媳“战争”。 巴金在《寒夜》中写出了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的懦弱。巴 金在《关于〈寒夜〉》一文中说:“关于《寒夜》,我过去已经谈得不 少。这次在谈《激流》的回忆里我写过这样的话:‘我在自己身上也发 现我大哥的毛病,我写觉新……也在鞭挞自己。’那么在小职员汪文宣 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东西。”“我自己身上本来就有毛病。我几次校 阅《激流》和《寒夜》,我越来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着头立在 台上受批判一样。” 这种毛病是什么呢?他认为就是“作辑哲学”。如 果从历史的角度看,《寒夜》继续着“五四”时代借描写爱情以思考知 识分子“个性解放”的写作传统,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 命运问题,以对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观了“五四”新文化传统,显示了20 世纪40年代知识者题材小说继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
艺术特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 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 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这与作者卓越的艺 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 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 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其中人物的活动,情节的展开也大都在寒夜,首尾贯串,意境悲 凉,以点染烘托的手法,使平淡的故事波澜起伏,引人入胜,富 有魅力。结局加深了读者的悬念,强化了作品的悲剧气愤,从而 取得了更大的艺术效果。 第三,出色的心理描写。对人物心理描写再不是静态的,孤 立的,而是透彻地显示了那些隐秘的心理过程,并揭示出人物的 心理活动是怎样在对立的情势下运动的。

论巴金的寒夜

论巴金的寒夜

论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后期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其深刻的主题、生动的情节和精细的心理描绘,充分展现了巴金的文学才华和人文关怀。

以下是对这部作品的全面解析。

一、背景介绍《寒夜》创作于1944年,背景设定在抗日战争时期,具体时间为1937年左右。

这个时期,中国正经历着深重的苦难,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每一个角落。

在这种背景下,巴金通过《寒夜》展示了普通人在战争中承受的痛苦和挣扎。

二、深入分析1.主题《寒夜》的主题是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小说以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三人的生活为主线,细致描绘了战争时期普通人的苦难生活。

汪文宣代表了旧中国知识分子在战争中的无奈和迷茫;曾树生则象征着新女性的独立和坚强;而汪母则是传统中国母亲的代表,她用自己的爱为家庭提供了一丝温暖。

2.人物塑造在《寒夜》中,巴金成功地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汪文宣、曾树生和汪母。

他们各自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同时也代表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人。

汪文宣是一个典型的旧知识分子,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工作,最后因为肺病而死。

他的死不仅象征着旧知识分子的消亡,也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摧残。

曾树生是一个新女性,她追求自由和独立,但也不得不面对生活的压力和道德的困境。

她的命运反映了战争时期新女性的困境和选择。

汪母则是传统中国母亲的代表,她用母爱为家庭提供了一丝温暖,但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痛苦。

她的角色让人深感战争对家庭的破坏。

3.情节设计《寒夜》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通过三人的生活经历,展示了战争对普通人生活的摧残。

情节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如汪文宣与曾树生的矛盾、汪母与曾树生的冲突等。

这些矛盾和冲突不仅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战争的残酷性。

4.写作手法巴金在《寒夜》中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包括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和对话等。

这些手法使得作品更加生动、立体。

心理描写细腻入微地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环境描写则生动地再现了战争时期的生活场景;对话则使得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加突出。

巴金《寒夜》_赏析

巴金《寒夜》_赏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当年他也是一 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 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 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但是, 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 人。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 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例如,他 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 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 己的意思。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 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 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 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 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神·鬼·人 ▪ 沉落 ▪ 发的故事 ▪ 雷 ▪ 还魂草 ▪ 小人小事 ▪ 猪与鸡 ▪ 李大海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寒夜
巴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主讲:
简介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 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 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 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 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 知识分子的命运。《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说 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写上 达到很高的境界。

《寒夜》书影:
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
业的夫妇。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
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

论巴金小说《寒夜》中的人性主题

论巴金小说《寒夜》中的人性主题

076文学·艺术《名家名作》·评论顾 旭在《寒夜》这部小说作品中,巴金首先把故事背景设置在抗战胜利前夕的重庆,故事的主线围绕着汪文宣与曾树生这对曾经憧憬美好未来,欲在教育事业上为祖国奉献青春的有志青年,描写他们从最初的相识、结合到最后在寒夜的社会环境下的离异。

本篇论文更多地将主客观原因同人物的精神层面进行结合,从国统区腐朽堕落的社会现实状况、汪文宣肺病的双重解读、汪文宣与曾树生这两个不同状态的生命个体的差异这三大方面探究《寒夜》家庭悲剧中的人性话题。

一、黑暗的社会现实状况对人性的压迫人性问题的探讨,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外在的客观环境的讨论,这是因为内在的主观精神世界总是一定外在的客观世界的映射。

巴金在谈到自己创作这部小说的意向时,明确指出他想让世人看到一个国民党政府统治的真实社会现状。

体现在小说中,表现为当时作为陪都的重庆,伴随着战争的深入,出于避难等多方面原因,城市人口大量增长,人民的生活质量一时无法跟上。

汪文宣一家四口人被迫只能挤在一幢老旧大楼的三层小房子里,这幢走廊里亮着“昏黄的电灯光”,“薄薄的木板壁”连声音都可以轻易穿透,响着“老鼠啃木头”声音的简陋住所,也成为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与匮乏的一个侧面展现[1]。

同时,物价的飞涨与收入的微薄也体现着社会的不公平,汪文宣本想为曾树生置办生日礼物,在对比了自己剩余的全部财产(仅一千一百几十元)与奶油蛋糕(价值一千六百元)和随主任的份子钱(一千元)之后,也不免感慨“多寒伧”!也正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承载着黑暗的社会中,一次次的抗争失败一点点蚕食着汪文宣对美好生活的念想,使其承受的精神压力被一点点放大,最终使汪文宣对现世产生了绝望的态度,并逐渐淡忘了“对于死亡的恐惧”。

可以说,腐败黑暗的社会现状与汪文宣精神世界的破损有着直接的联系,而精神世界的破损进一步表现为汪文宣性格上的矛盾,展现出他作为一个有着抗争念想和畏怯思想的矛盾综合体[2]。

二、“肺病”作为一种隐喻的内涵在《寒夜》中,汪文宣身患肺病的状况也被学界所普遍关注。

浅谈巴金《寒夜》的艺术成就论文稿

浅谈巴金《寒夜》的艺术成就论文稿

试论巴金小说《寒夜》的艺术成就目录一引言 (4)二故事情节的历史性 (4)(一)故事情节的历史背景 (4)(二)故事情节艺术的真实 (4)三人物形象的特征及启示性 (5)(一)汪文宣——不幸的主人公 (5)(二)曾树生——追求自我的现代女性 (6)(三)汪母——可怜、可悲的女人 (6)(四)人物形象的启示性 (6)四艺术手法的多样性 (7)(一)出色的心理描写 (7)(二)纯熟的意识流手法 (7)(三)巧妙地修辞运用 (8)(四)完整的行文结构 (8)五结论 (9)六参考文献 (9)试论巴金小说《寒夜》的艺术成就石俊豪安徽师范大学摘要:巴金是表现旧中国小知识分子苦难命运杰出的艺术大师,其代表作《寒夜》更是一部不朽的杰作。

本文致力于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三个方面探究作品不凡的艺术成就。

作者把对小人物的同情和批判交融在一系列典型性很高的情节里,表现得如同真实生活一样朴实而复杂。

使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作者在情节处理、人物内心世界描摹、行文结构等方面运用多样化艺术手法,风格朴素自然、深沉严肃。

寄寓了作者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他希望人们走出“寒夜”,解放身心束缚,获得自由。

《寒夜》以其伟大的悲剧艺术令我们为之动容,它在充分体现巴金创作寄托的社会人生理想外,也使这部作品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最高艺术水平。

Abstract:Ba Jin is the performance of old Chinese little intellectuals suffering destiny outstanding masters of the art,the representative of "cold night" is a monumental masterpiece.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the research worksof extraordinary artistic achievement from three aspects the plot, characters, artistic techniques. The author put the minor characters in sympathy and criticism of blend in a series oftypical very high in the plot, behave like real life as simpleand complex. The three distinct characters stand vividly revealed on the paper,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Author in the circumstances, the inner world of charactersdepiction,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as the use of diversified artistic style, simple and natural, deep and serious. As the author of infinite love for the people, he wants people to get out of the "cold", liberating bound, free. "Cold night" with itsgreat tragedy art makes us deeply, it fully embodied in thecreation of Ba Jin sustenance ideal of society and life, but also makes the works represent the highest level of art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关键词:懦弱;个性;战争;破灭;悲剧Keywords: weak; personality; war; burst; tragedy一引言长篇小说《寒夜》是最能代表巴金小说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的一部长篇力作。

论巴金《寒夜》中的空间叙事艺术

论巴金《寒夜》中的空间叙事艺术

【文章标题】:巴金《寒夜》中的空间叙事艺术探析一、引言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巴金是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之一《寒夜》从空间叙事的角度展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对巴金《寒夜》中的空间叙事艺术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中文小说中的空间叙事艺术我国古典小说和现代文学作品中,空间叙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

不同的作家对空间的描绘和运用,都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巴金作为一位优秀的现代文学家,在《寒夜》中对空间的叙事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寒夜》中的空间叙事1. 农村的物理空间描写《寒夜》以农村为背景,对农村的物理空间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从村庄的布局、房屋的结构到田野的景色,巴金用细腻的文字展现了农村的真实面貌。

2. 内心空间的探索除了物理空间,巴金还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展现了内心空间的探索。

他通过人物的情感、思想和心理活动,揭示了人与空间的紧密联系,使作品更具思想深度和情感张力。

四、对《寒夜》空间叙事艺术的个人理解《寒夜》中的空间叙事艺术,不仅仅是对农村环境的描绘,更是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刻思考。

作者巴金通过对空间的艺术处理,展现了对人性、生活和情感的独特理解,使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

五、总结与回顾通过对巴金《寒夜》中空间叙事艺术的探索,我们不仅深入了解了作品本身,更对空间叙事在我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空间叙事不仅是对环境的描绘,更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审视,它以独特的方式为作品注入了生命力和魅力。

巴金《寒夜》中的空间叙事艺术,融合了物理空间和内心空间的描绘,展现了作家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生活的思考,以及对人性内在的深刻洞察。

这种空间叙事艺术不仅使作品具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力,更让读者得以从多重角度深刻领略作品的内涵,从而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和灵活的理解与感悟。

【结束语】这篇文章充分探讨了巴金《寒夜》中的空间叙事艺术,从深度和广度上对主题作了全面评估,并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了指定的主题文字。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

巴金《寒夜》《寒夜》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及主题思想探究引言: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之一《寒夜》展现了那个动乱时期的社会现实。

本文将从《寒夜》的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巴金如何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题思想的表达来反映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

一、结构分析:《寒夜》采用了回忆录的结构,主要由故事的主角孙少平回忆和叙述组成。

整个故事分为四个章节,每个章节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和逻辑。

第一章描写了孙少平年少时在农村的生活,展示了他家庭和社会的困境。

第二章通过孙少平在城市打工的经历,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觉醒和思考。

第三章则讲述了孙少平参与了一次少女失踪案的故事,暗示了社会的黑暗和道德沦丧。

最后一章是孙少平的自述,回顾了他的经历和对未来的思考。

整个故事的结构紧凑,层次清晰,通过孙少平的回忆来构建时序和情节,使读者能够逐步了解主人公的成长和思想变化。

回忆录的形式也使得故事更具真实感,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主人公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二、内容分析:1.人物形象塑造在《寒夜》中,巴金刻画了一系列丰满而生动的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呈现了当时社会的缺陷。

主人公孙少平是一个代表性的普通青年,他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下逐渐觉醒,并对社会现状有所思考。

他坚强、勇敢,身上具备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与他的成长和思考息息相关。

与孙少平相对立的人物有江老先生和赵叔平。

江老先生是一个具有旧文化传统的知识分子,他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来影响孙少平。

而赵叔平则是一个经历了许多挫折却依旧坚持梦想的劳动者,他通过自己的言行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

这些形象不仅生动地展示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品格和命运,也凸显了作者对社会状况和人性的深刻认识。

2.主题思想探究《寒夜》的主题思想主要围绕着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展开。

在小说中,通过对孙少平的成长和思考,巴金揭示了那个特定时期的社会黑暗和人性扭曲。

他通过描写贫困农村、城市的黑暗面和人们的苦难来表达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懑。

《寒夜》读书笔记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

《寒夜》读书笔记 巴金《寒夜》读书笔记

《寒夜》读书笔记简介巴金的《寒夜》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在这本小说中,他以生动的笔触描绘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贫寒与黑暗。

本文将从故事情节、人物塑造以及作品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故事情节《寒夜》讲述了一个乡村的贫困家庭的苦难生活。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年轻的农民工人,他叫丁伟。

丁伟出身贫寒,为了生计只能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

小说通过描写他在城市中的艰辛生活以及与工头、房东等人的斗争,展现了贫困农民工的无助和无奈。

丁伟的家庭也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

他的父母都是老实劳动者,但由于各种原因,家中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困境。

他们拼尽全力仍然无法改变他们的状况,最终债台高筑,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人物塑造作者通过对丁伟以及他的家人、朋友和周围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不同人物在面对困境时的不同态度和选择。

丁伟的父母是努力奋斗的典型代表,他们虽然贫困却一直在努力工作,但最终仍然无法改变命运。

在小说中,作者还刻画了一些伪善的角色,比如工头和房东。

他们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对农民工进行压榨和剥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

作者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并对此进行了批判。

作品主题《寒夜》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无奈。

在小说中,农民工丁伟和他的家人无论多么努力,也无法改变他们生活的现状。

他们被不公平的社会结构所困扰,无法找到摆脱贫困的出路。

这种无奈和绝望的感觉贯穿整个作品,成为了其中的重要主题。

作者通过小说中的各个人物形象,展示了社会的不公和贫富差距的存在。

他通过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呼吁社会关注底层人民的困境,并呼吁改变现状。

结论《寒夜》是一部揭示社会困境的力作。

巴金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揭示了贫困农民工人的苦难生活和无奈处境。

他深刻地剖析了社会的黑暗面,并对此进行了强烈的批判。

这部作品无疑是巴金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的启示之一。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

《寒夜》鉴赏一、《寒夜》简介《寒夜》巴金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巴金继《激流三部曲——家》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标志着作家在艺术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作品写于1944年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完成于1946年12月31日。

书中写了一个小公务员的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悲剧,并且通过他揭示了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二、《寒夜》创作背景《寒夜》,这部作品完成于1946年底,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九四四年冬季到一九四五年底一个重庆小职员的生活,作者并不是以自己为写作原型的,然而,在他的作品中又有许许多多他身边人的影子。

在本文主人公汪文宣的身上,有他的老友陈范予的影子,陈范予患了肺结核死在武夷山,在给“我”的告别信中说:“咽喉剧痛,声音全部哑失……”;有老友王鲁颜的影子,在王鲁颜声音全无的时候,却仍然没有失去求生的意志,直到寂寞凄凉的死在乡下;也有巴金表弟的身影,他也是在肺结核的折磨下死去的;还有三哥的影子……当然也有巴金自己的影子在里面。

而对于汪文宣的妻子树生和母亲的人物形象,在巴金的周围也能找到许许多多这样的原型,因此,巴金写出这样的文章也具是偶然中的必然。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

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寒夜》是巴金1944年开始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作者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下面是给大家的寒夜人物形象分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寒夜人物形象分析汪文宣:善良、胆小、懦弱。

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

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

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

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

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曾树生:年轻美丽、思想开放、富有活力,内心孤独苦闷;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与冲突。

青春的消失、理想的破灭、人生的扭曲,还有中年成熟背后的悲哀等,使人物带有浓浓的悲剧色调;他们的精神煎熬既社会,更家庭中的婆媳“战争”。

寒夜的作品鉴赏《寒夜》描写的是凡人小事,既无重大事件的惊险曲折、复杂离奇,又无众多的人物、阔大的场面,但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令人读来心潮起伏,感叹不已。

这与作者卓越的艺术技巧是分不开得。

首先在于真实。

作品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艺术构思。

整个小说紧扣“寒夜”的命题,开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寻找树生,结尾是树生在寒夜中回到旧居。

浅谈巴金的《寒夜》

浅谈巴金的《寒夜》

导语:《寒夜》讲述的是一个苦难的故事。

为了与之相呼应,巴金的小说语言选择的是一种忧伤与哀婉的语调。

这种语调是深刻表达苦难现实的语言基调,也是巴金在叙述语言上的一种自然选择。

内容提要《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几十年过去了,其魅力丝毫未减。

是一部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作品。

本文试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寒夜》的成功之处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评论,从而使广大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寒夜》所蕴含的独特。

文章结构如下:一、《寒夜》的人物形象。

二、《寒夜》的叙述策略。

三、《寒夜》的思想内涵。

论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一生中的颠峰之作。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在本文将从人物形象、叙述策略、思想内涵三个方面浅谈自己对《寒夜》的理解。

一、《寒夜》的人物形象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成功的人物形象,而何谓成功的人物形象?那种好就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不得了,好坏两极背反写人物的方法是简单的,低层次的,而由此刻画出的人物也绝对不是受观众喜爱的丰满的人物形象。

写人应当写真实的人,写具有复杂性格的人。

当然复杂性不等于多元性,而是在规定性前提下具有的复杂性,这是符合文艺辩证法的。

《寒夜》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更加尊重人物的客观真实性,不再对人物作简单的情感判断,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复杂。

正如作者所说,《寒夜》中的“三个人都不是正面人物,也都不是反面人物;每个人有是也有非”。

巴金的寒夜读后感

巴金的寒夜读后感

巴金的寒夜读后感
《寒夜》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贫穷的年轻人在寒冷的冬夜里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偷窃的故事。

这部小说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引发了我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让-克里斯托夫是一个贫穷的年轻人,他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偷窃,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命运的不甘。

他在寒冷的冬夜里行走在街头,面对着寒冷的天气和饥饿的肚子,他不得不去偷窃来维持生计。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和贫困人民的艰辛生活。

在这个世界上,贫富差距巨大,贫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这让我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主人公让-克里斯托夫虽然偷窃,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命运的不甘。

他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人,而是一个被社会所逼迫的受害者。

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和不幸,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人和坏人来划分,而是要去理解和关爱每一个人。

通过阅读《寒夜》,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对人性的探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残酷。

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多面性,让我对社会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希望我们能够在这个世界上多一些理解和关爱,让社会更加美好。

《寒夜》点评

《寒夜》点评

《寒夜》点评《寒夜》是现代文学家巴金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47年。

这部作品以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为背景,围绕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之间的矛盾展开故事情节,深刻揭示了抗战时期小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黑暗面。

首先,从文学角度来看,《寒夜》展现了巴金作为一位文学巨匠的卓越才华和深刻洞察力。

他通过对小家庭内部矛盾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立体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同时,巴金还运用了心理描写、性格刻画、环境渲染等手法,使得小说充满了艺术感染力。

这些文学手法的运用,不仅展示了巴金作为作家的文学造诣,也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从社会角度来看,《寒夜》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和现实价值。

它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贫困、疾病、家庭矛盾等。

这些问题和矛盾不仅存在于抗战时期的重庆,也普遍存在于当时的中国社会。

因此,《寒夜》不仅是对抗战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整个中国社会问题的揭示和批判。

这种揭示和批判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社会意义,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此外,《寒夜》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小说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行为逻辑,他们既有善良、正直的一面,也有自私、懦弱的一面。

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得作品更加真实而引人入胜。

同时,《寒夜》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如对于自由、爱情、家庭、社会等问题的探讨和反思。

总的来说,《寒夜》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

它通过对一个小家庭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部作品不仅值得文学爱好者阅读和欣赏,也值得每一个关注社会现实、思考人生问题的读者去深入阅读和思考。

巴金《寒夜》的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

巴金《寒夜》的主题、人物及艺术特色

夜》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代表了巴金在小说写作上的最高艺术成就,艺术成就主要表现为一、人物形象塑造的更丰富;二、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的变化;三、题材和主题的扩大与深化;四、创作思想的发展与因素,作者就写得真实、细腻、深刻,通过对人物内心两种心理因素反复碰撞的描写,把人物内心的痛苦表现得非常感人《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最初动笔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1946年底在上海完成。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

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

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

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

巴金《寒夜》研究综述

巴金《寒夜》研究综述

巴金《寒夜》研究综述《寒夜》是中国作家巴金创作的小说,描绘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小说以庄重的笔触表现了一个典型的衰落的家族和一个道德败坏的社会,展示了人性的劣根性和社会的不公。

本文将会对《寒夜》的研究进行综述,内容将分为三个部分:小说的背景与主题、人物形象与故事结构、小说的影响与评价。

一、小说的背景与主题《寒夜》以饱含历史感的笔触描绘了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的冷酷与黑暗。

作品的主要背景设置在解放前夕的上海,小说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的描写,呈现出一个道德败坏的社会。

小说中的人物和事件都是在揭示这种社会边缘化个人群体的生存窘境。

作品的主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社会现实的批判与个人内心的挣扎。

首先,小说通过对社会中的不同人物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和道德沦丧。

小说中的人物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底层的穷苦人群,他们受尽艰辛,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处境;另一类是社会上的权贵阶层,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完全不顾他人的生死。

小说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冷酷的目光展示了社会的黑暗一面。

其次,小说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展现了个人在这种黑暗的社会环境下的挣扎与自我救赎。

小说中的主人公潘季驯是一个曾经从事银行业务的青年,由于借贷纷争而被革职,最后失去了工作和家庭。

小说通过对潘季驯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他在挫折中的抗争和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二、人物形象与故事结构《寒夜》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多样化的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都充满了生命力,他们或贪婪、智慧、冷酷、悲愤或充满温暖和善意。

三、小说的影响与评价《寒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巴金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生活的无望,此后的多位作家如沈从文、沈从文等在后来的创作中都受到了《寒夜》的启发。

其次,小说以冷峻的视角展现了一个道德败坏的社会,通过对社会黑暗面的揭示,引起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浅析巴金《寒夜》

浅析巴金《寒夜》

浅析巴金《寒夜》摘要:《寒夜》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1944年秋冬的一个晚上,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的一两个小时,巴金开始了《寒夜》的写作。

小说主要描写了三个主角汪文宣、树生、汪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碰撞与摩擦,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悲剧中小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创作背景、汪文宣、曾树生、汪母创作背景《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写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一年即1944年冬天, 1946年12月31日,即抗战胜利的后一年完稿,以抗战胜利这个中华民族生存史上的伟大事件作为参照系。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人物形象《寒夜》中三位主人公性格鲜明又复杂,作者生动刻画出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冲突。

小说《寒夜》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小说《寒夜》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小说《寒夜》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寒夜》的思想: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

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

小说描写一个走向崩溃的家,是一个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型家庭模式: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

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

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

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

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潜在的感情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终于陷入无以自拔的悲剧。

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寒夜》的艺术特点:
《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

1、抗战时重庆的典型环境和这环境中产生的最普通的小人物悲剧性格和命运,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2、情节发展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推进;结构布局,一切象现实生
活本身一样流动。

3、人物平凡,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

4、大量的客观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支撑了小说的框架,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的《寒夜》《寒夜》是巴金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始作于1944年秋冬之际的重庆,此后时写时辍,1946年12月30日完成于上海。

最初在1946年8月至1947年1月上海出版的《文艺复兴》上连载,1947年3月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初版。

以后几十年里,又印行数十版。

《寒夜》被公认为是继《激流三部曲》之后巴金创作上的又一个高峰。

巴金后期(40年代)作品,要比三十年代更成熟。

就艺术水平而言,超过了早期的作品。

在风格上变得深沉。

作品内涵复杂丰富。

《寒夜》是意蕴丰富、技巧精湛的作品。

可以说是巴金的最圆熟的艺术精品。

故事梗概《寒夜》描写的是1944、1945年间发生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战时首都”重庆的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悲剧。

这个家庭的男主人汪文宣、女主人曾树生曾经是上海一个大学的教育系的同学,他们有着共同的献身教育的理想,真诚相爱,组成了自己的家庭。

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两人只得以小职员的职位谋生。

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文具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行员。

他们将自己的儿子放在一家贵族学校读书。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解除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

汪母和曾树生婆媳不和,相互冷嘲热骂,在吵闹中度日。

汪文宣爱妻子,也爱母亲,在吵闹中唯唯诺诺,莫衷一是,痛苦不已。

物价上涨,家庭经济拮据,汪患了肺病,终日咳嗽,但他不肯多用药,拖着病体坚持到公司上班。

战争形势越来越紧,有门路的人纷纷逃离,曾树生终于忍受不了眼前的压抑,跟随大川银行年轻的陈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

汪文宣病情加剧,在庆祝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死去。

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老家。

两个月以后的一个寒夜,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旧屋,但已经物是人非,她茕身一人,不知所往。

创作动机《寒夜》中包含着作者抗战时期的感受和战后生活的体验,在前后两年多的创作时间里,巴金经历了抗战时期的艰辛,也感受到了战后生活的幻灭。

尽管时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小人物依旧在狭小的生活空间里,在喧闹的生活环境中感受人生的孤寂。

战争无限的延长,使战时状态日常化了,人们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矛盾冲突着,消耗着时光。

物质的贫困折磨着人,庸常的生活考验着人,巴金也有感于亲人和几个文学同道在肺病的折磨下死去,感受着小人物的痰与血,作者将这种沉郁的现实感受倾注到创作中来。

“我只写了一些耳闻目睹的小事,我只写了一个肺病患者的血痰,我只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

但是我并没有撒谎。

我亲眼看见那些血痰,它们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际,它们逼迫我拿起笔替那些吐尽了血痰死去的人和那些还没有吐尽血痰的人讲话。

这小说我时写时辍,两年后才写完了它……而且在这中间我还失去了一个好友和一个哥哥,他们都是吐尽血痰寂寞地死去的;在这中间‘胜利’给我们带来希望,又把希望逐渐给我们拿走。

”人物分析: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汪文宣是一个被不合理的社会所压垮的知识分子。

当年他也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读大学时雄心勃勃地希望通过办教育来改造社会,树有教育救国理想。

之后他与同学曾树生恋爱、同居,可以想见他当年追求个性解放、蔑视传统礼俗的热情与勇敢。

但是,现实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使他成为一个唯唯诺诺,畏首畏尾的庸人。

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经具有了某种病态。

他对周围世界充满惊惧,反应高度敏感,总是没有根据地胡思乱想和猜测。

例如,他看见上级注视的目光,便疑心上司对他不满,听到上司说话,他也要琢磨半天,甚至连上级轻声咳嗽,他也要疑心是否有怪罪自己的意思。

同样,他对自己与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满了担心,时常为猜测所苦恼,但却没有勇气与妻子交流。

当他发现妻子在跟一个年轻男子一起走进咖啡厅时,他想问个究竟,却又“不敢迎着他们走去”,想等他们出来再说,又怕妻子难堪,也使自己难堪,最后犹豫再三,“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汪文宣忠厚老实而又善良懦弱, 他任劳任怨地干着报酬极少的工作。

汪文宣对于生活给予他的不公平的待遇内心十分不满, 但孺弱却使他只能将此强行压制在心中, 因而形成了他思想和行动互相矛盾的性格特征。

但除了内心更加深刻的痛苦之外, 他不可能从社会生活的本身去寻求根本的原因, 因而也就不可能找到正确的出路。

作家描绘了汪文宣矛盾的感情生活, 从另一角度刻划了他优柔寡断的性格。

他没有力量去调解不和睦的婆媳关系, 他爱她们, 他没有勇气抛弃任何一方, 最后只有在两种爱的漩涡中一直挣扎到死。

曾树生的塑造是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

既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性,又是一个爱家爱先生爱孩子的传统女人,然而,却无法与母亲和睦相处,最终只能是选择逃离这个带给她无尽痛苦和折磨的家庭,虽然她百般的不舍。

曾树生是一个受新思潮影响的女性, 到抗战末期, 现实生活的磨砺使她的思想发生了惊人的变化。

曾树生爱善良老实的丈夫, 但她越来越不满他对什么都忍受的态度, 以致二人产生了精神上的鸿沟。

树生也知道一切应该由环境负责, 但金钱在侵蚀着她的灵魂, 对所胃自由的追求和理想不能实现的矛盾, 使她内心空虚而无所寄托。

她关心重病的丈夫, 但不甘心让生命消耗在永无结果的争吵中她爱丈夫, 却不能使婆母不恨她, 她觉得牺牲了青春, 换来的却是敷衍和仇视。

她的离去, 一方面是为了家庭的生活, 儿子的学业, 但更重要的是要救出自己而逃避家庭矛盾另一方面, 她不愿失掉高薪金的职位, 而且她和陈主任搭伙做生意, 在经济上有密切联系, 要丢弃这一切, 她缺乏足够的勇气。

她虽为去留问题进行过激烈的心灵搏斗, 但最终为了自己的“幸福”抛下重病的丈夫走了。

在兰州她每月按时给家中寄钱, 并未忘记这个家。

但是文宣写信来要求她回信向婆母道歉, 使她感到了莫大的委屈, 她不愿做一个任婆母辱骂的奴隶媳妇去换回甜蜜的家庭生活, 因而写了一封绝交信, 吐露了自己的真实思想, 说明同文宣分开的理由。

她虽同情婆母老来贫的心境, 但实在不能忍受她残忍地破坏自己的爱情生活。

母亲在一天, 他们中间就不会有和平与幸福。

因此, 他们必须分开, 以免互相折磨、互相损害而变为路人。

以后她虽照常给家中寄钱、写信, 但文宣心中的伤痕一直到死也未能愈合。

几个月后树生回到重庆, 已是人去楼空、物是人非, 她悔恨交集, 孤独地徘徊在寒夜的路上。

她虽是一个不屈服于生活的女性, 但她没有明确的生活理想, 最终也只能被黑暗的社会所吞噬。

汪文宣和曾树生虽是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 但他们都无法摆脱社会为他们安排的悲剧命运。

作家正是通过二人的悲剧, 揭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本身固有的弱点, 更是鞭挞了黑暗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客观上也表明了知识分子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紧紧联在一起, 才会找到正确的出路。

汪母母亲的形象是一个尤其另人同情的不幸人物。

年轻守寡,守着孤儿寡孙度日,仅有的爱全部都给了他们,甚至不能允许别人分享,包括儿子的妻子以及孙子的母亲。

她的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却也是独断专行,因此也是制造这个家庭悲剧的核心人物。

汪母是一个旧式知识妇女, 她爱儿子, 却难以容忍儿媳。

她认为宁肯饿死, 做人也不要苟且, 即使做老妈子, 也比做花瓶强。

因此, 她看不惯儿媳经常参加舞会宴会。

她不高兴媳妇来分儿子的爱,以为树生能挣钱, 就来役使她, 所以她有意无意地发脾气, 不客气地抢白媳妇, 还时常自觉不自觉地破坏儿子的夫妻感情生活。

《寒夜》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寒夜》的思想内涵在《寒夜》中,作者继续着他的《家》等早期小说中揭露与批判的主题,但是拓展与深化了广度与深度。

他的矛头不再局限于封建制度,而是整个的旧社会、旧制度,是整个的黑暗的社会现实。

1948年1月小说再版时,他没有说更多的话,只是语意双关地写道:“今天天气的确冷得可怕,我的手边摊开的一张《大公报》上就有着‘今天在零度以下,两天收路尸共一百多具’的标题。

窗外冷风呼呼地吹着,没有关紧的门不时地发出咿呀的声音,我那两只躲在皮鞋里的脚已经快冻僵了。

”暗示了他的作品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解放后他说得更明白具体了。

1961年他在《谈〈寒夜〉》一文中说:“在我的小说里造成汪文宣家庭悲剧的主犯指蒋介石国民党,是这个反动政权的统治。

”“我当时是这样想的:我要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受苦来谴责旧社会、旧制度。

我有意把结果写得阴暗、绝望。

没有出路,使小说成为所谓的‘沉痛的控诉’。

”1980年他在《关于〈寒夜〉》一文中再一次写道:“我写汪文宣,绝不是揭发他的妻子,也不是揭发他的母亲,我对这三个主角全同情。

要是换一个社会,换一个制度,他们会过得很好。

使他们如此受苦的是那个不合理的旧社会制度。

生活这样苦,环境那样坏,纠纷就多起来了。

我写《寒夜》就是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

”小说始终将这个家庭的悲剧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展开。

战争的威胁,时局的混乱,官僚的腐败与自私,贫富的悬殊,失业与逃难的恐惧,成为这个家庭所无法承担的压力。

正是在这种巨大的社会压力下,为了挣钱,为了保住可怜的工作,汪文宣坚持带病上班,使病情不断加剧。

更为严重的是,他在精神层面上始终保持谨小慎微的态度,生怕同事领导看不起自己,生怕他们不高兴,为此,在单位上连话都不敢多说一声,甚至强忍着不咳嗽,一旦没有忍住,他便像是做了贼一样,偷偷地将带血的痰揩干,不敢声张。

但即便这样,最后还是免不了被辞职的结局。

曾树生本是一个热情、有理想、有活力的女性,但是在现实环境中,无钱无势的她不得不放弃理想,委身于一家银行,在那样的环境中她哪里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在银行里,原本学教育的她又只能做着像“花瓶”一样的工作,陪人吃饭、喝酒、唱歌、跳舞,但她的内心却并不快乐。

然而现实的无奈,却又一步一步把她往那条路上推,以至最后抛夫别子离家北上。

汪母是在儿子家境困难的时候来到这个家庭的。

她曾经是一个才女,当过教师,但是现在却不得不放下一切的尊严,像一个二等老妈子一样操持着繁重的家务。

她爱儿子,但却又无能为力,她把自己最值钱的物品——包括已死的丈夫留下的作纪念的戒指,一件一件地卖掉,去买鸡,买药,也不过是杯水车薪,甚至她明知儿子得了严重的肺病,但也无法阻止他到公司去上班,因为家里确实是太穷了。

她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儿子因为耽误了治疗而痛苦地死去。

作者以汪文宣的家庭为中心,适当地将笔墨延伸到这个家庭之外,写出了另外一些普通人的悲剧。

汪文宣的同学唐柏青,原本是一个文学硕士,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不敢得罪上司,在妻子即将生产的时候离开了她,结果又因为医院的极不负责,致使妻儿双亡,他从此更加贫穷堕落,借酒浇愁,最后在马路上被汽车将头碾成肉泥。

汪文宣的同事老钟,善良忠厚,最后得了霍乱,被送到一个只有两个医生四个护士二十张病床,却收了三十几个病人连盐水针都来不及打的糟透了的医院治疗,不到一天便死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