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
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创新人才,它的创新是建立在生产建设中的创新、产业服务中的创新和生产一线管理工作中的创新。
因此,研究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
根据高职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应遵循的规律来看,高职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为知识、能力和素质兼俱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讲,知识是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素质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包含着知识和能力,这里的素质已不是知识和能力的本身,而是知识和能力有效发展的前提。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本着以下三个原则:(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从一般意义上讲,通才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
但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仍然处在“专才教育”阶段,高职教育的专业特性不可能改变,社会各行各业所迫切需要的仍是数以百万计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因此,确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并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力所能及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我国高职教育在“专才教育”模式下,突出的弊端就是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分离。
以致有许多人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却没有健全的人格。
现代社会的发展呼唤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一,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养的一代新人。
(3)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职教学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
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应以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浅析【摘要】本文就目前社会对创新人才需要的迫切性及人才培养的现状做了简要介绍,并对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做了说明。
【关键词】创新能力现状实践导师制【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10-0123-01一、引言当代的国际竞争即是创新人才的竞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在时代、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培养21世纪创造型人才,为打好创新素质这个重要的基础,已成为新时期办学育人的重要任务。
因此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权、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
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创新能力是人在创造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新颖而独特地解决问题,生发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本领。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人的创造力的竞争。
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创新人才,那么它便是一个落后的民族。
高等教育的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因此,作为学校教育首先要考虑的是学生将如何面对生存及其在可持续发展前提下来自社会的各种问题的挑战,老师的教育教学就是设法为学生能够解决无法预见的问题做准备,培养他们在飞速发展的社会变革中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
所以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方为教学改革的重点。
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目前我国本科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大多书本知识丰富,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低下。
据中国工程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不足,工程科学方面的原创性成果少,工程技术上的模仿性创新不够,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数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应用型人才培养基本思路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培养目标:首先,要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这需要结合行业需求和学校特色,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
2.优化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增加实践课程和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要加强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4.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同时,可以引进具有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5.推进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要加强与企业和行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同时,可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行业发展。
6.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
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创业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7.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要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评价,建立科学、公正、客观的评价体系。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工作,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为行业和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
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概念和背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
应用型人才是指具备扎实专业知识,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人才。
他们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等素质。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提高国家创新竞争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
1. 知识结构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掌握所学专业的核心理论和最新发展动态。
一方面,学校应该注重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比重。
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
另一方面,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他们主动获取和更新知识。
学校可以开设选修课程、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术竞赛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研究专业领域的前沿话题。
2. 能力结构的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具备实践操作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操作实践的能力。
学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实习,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机会。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研究项目或其它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素质结构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素质结构包括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精神、沟通能力、领导能力等方面。
创新思维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学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组织创新创业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团队协作精神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学校可以通过团队项目、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此外,学校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可以组织演讲、辩论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沟通和领导水平。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策略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提供实践机会:加强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增强其实践能力。
应用型人才技能要求
应用型人才技能要求
应用型人才技能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就是实践能力,包括对理论知识的应用、问题解决能力、项目实施等。
在实践过程中,需要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 团队合作能力: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包括有效的沟通和协作技巧。
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并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3. 自主学习能力: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同时,也需要具备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
4.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同时,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和新的方法。
5. 跨学科知识: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能够从多个角度看待和分析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能够综合运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从而得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6. 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能够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
同时,也需要具备责任心、诚信、尊重和公平等品质。
总之,应用型人才技能要求是多元化的,包括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跨学科知识和职业素养和道德规范等方面。
这些技能要求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共同构成了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应用型创新人才之概念解析
应用型创新人才之概念解析应用型创新人才之概念解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新时代的学术和创新热点之一,正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其创造和推动作用不断提升。
该文主要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概念进行解析,以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这一重要群体。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定义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人才,他们具备在企业或科研机构中创新应用研究成果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应用型”,指的是强调人才的实践能力,即拥有将理论转化为应用的能力,熟悉作战实践的特点和规律,具有较强的发展和应用能力。
他们的特点是在具备一定创新意识和创新素养的基础上,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针对不同的应用需求,独立开展创新项目,完成关键技术研究,最终实现技术创新产出有实际价值的研究成果。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征1、多领域专业知识:应用型创新人才需要拥有跨领域的综合素质,具有多领域的知识积累和应用实践能力,在独立进行相关领域的创新研究时,能够迅速定位问题,并有效运用各类知识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2、独立创新研究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独立进行创新研究时,具有相应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能力,在组织和实施创新研究中拥有自主的判断力和决策权。
3、组织管理和协作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在研究创新方案并开展实践过程中,需要具备高效的组织管理和协作能力,懂得合理的时间和资源管理,协调和处理内部成员的各种关系。
4、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创新研究中的重心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价值上,强调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因此,采用实践和应用考查方法,提高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培养,而是一种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完整培养模式。
1、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注重激发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建立起团队合作意识,形成开放的实践学习环境。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与实践
Value Engineering0引言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各类高质量人才、创造高水平科研成果、提高一流社会服务的重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必须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因此,高等教育应该是国家创新的主体和基础,不能提供高素质———————————————————————基金项目:2009年重庆市质量工程建设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与改革”(文件号:渝教财[2009]51号);2009年重庆市教委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103145)。
作者简介:李世春(1973-),男,重庆人,长江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制造技术,工程教育;彭程(通讯作者)(1965-),男,湖南汨罗人,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制造技术、工程教育。
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与实践Innovation Ability Comprehensive Quality 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 in Newly-built University李世春LI Shi-chun ;朱贤华ZHU Xian-hua ;何仁琪HE Ren-qi ;彭程PENG Cheng(长江师范学院机电工程学院,重庆408003)(College of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Yangtze Norm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8003,China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把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求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学院关于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
学院关于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为深入贯彻有关文件精神,落实学校办学定位和“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大力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学校实际,现对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如下意见:一、明确学校定位,深刻认识应用型人才内涵1.明确学校定位,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定位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依据学校定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办学历史、学科专业优势、地域特征、资源条件和服务面向等,合理确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培养专业基础实、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自立自强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并注重创新,不断培育学校应用型办学特色。
2.切实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应用型人才内涵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行业适应性强,具有较高的科技运用、推广和成果转换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立自强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
要深刻认识应用型人才的内涵,坚持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符合度。
二、基于现实,准确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3.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特点和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动机,主动适应学生,因材施教。
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教学不应从学理或学术的角度,以应该和必须接受为标准,而要以学生想接受和能接受为标准。
4.以校为本,充分尊重学校的校情和特点充分尊重学校的发展现状和办学条件,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规划,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扩大直接面向经济文化建设一线的专业比例,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及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科学合理地确定各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5.立足地方,充分尊重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学校服务面向定位为立足合肥、面向XX、辐射长三角,为科教兴X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科技和智力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充分尊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科学准确地定位,立足合肥经济圈,以服务合肥和XX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
“知识、思维、能力、素养”四位一体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知识、思维、能力、素养”四位一体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摘要:为进一步提高护理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健康与护理系护理专业以护士基层岗位胜任力为目标,在护理专业教育教育学管理中按国际标准进行了学科建设。
根据护士核心能力创新构建比较完善的教育教学体系,成功探索了“知识、思维、能力、素养”四位一体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护理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培养了较高质量的应用型护理人才。
关键词:护理教育;应用型人才;培训模式近年来,在国内开办开办护理高职高专教育的院校越来越多,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不断深入,但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未能充分体现护理学科和职业教育的特色,医学职业人文素养教育浮于表面,医学基础课比例过大,专业课教学内容则偏重疾病诊治,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场景中对所学知识生搬硬套,缺乏科学合理的临床思维模式。
影响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乃至威胁用人单位医疗安全。
培养体系及机制尚不够健全,人才培养面临着教育与医疗需求相脱节的严峻挑战。
因此,探索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护理人才,对提升护理服务的质量[1],保证临床诊疗运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健康与护理系在护理高职高专教育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围绕临床护士核心能力[2],于2018年率先提出“知识、思维、能力、素养”四位一体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新模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基本内容1.1理论知识分层传授理论知识传授是教育过程的基石,在护理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一边利用好教材为学生打好基础,一方面加强隐性知识的传授。
对于书本上出现的某些已经过时的知识和技术操作方法,仍要向学生讲解清楚,并用新知识、新技术与之比较,找出新旧之间的差异,从新旧两个方面来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只有不断地及时地更新补充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才会越来越小。
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
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所谓创新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并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能够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取得创新成果,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了创新贡献的人。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创新人才应具备哪些素质,希望对你有帮助!创新人格要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品质。
有一些基础学科是国家不可或缺的长线学科,是喷涌出许多创新成果的源泉,但这些学科的毕业生往往无法从市场获得高额回报。
这些基础学科的人才需要有甘于清贫的精神。
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不敢挑战学术权威,很难成为创新人才。
要有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严谨勤奋的学风和学术研究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坚强的意志,还要安于寂寞、不急于求成,坐得住冷板凳。
协作精神创新人才应具有协作精神。
多与人讨论比一个人思考更容易产生创意,所以创新人才应该具备很好的交流、合作能力。
必狈善于和别人共事、沟通,协同攻关,集思广益。
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应主动实践。
灵感往往来自主动实践中的自由探索。
中国学生存在严重的“被动实践”问题,也就是他们实践的对象、方法、程序等关键要素往往是由老师指定的,完全类似于“做习题”,这是不行的。
扎实的基础创新人才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知识基础。
学生只有把各种基础知识学扎实了,对某个学科领域产生兴趣,并投入努力,才有可能激发创新火花。
创适性思维必须以系统的专业训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敏锐的问题眼光和理陛的批判精神。
创新人才应敢于、善于“跑出框框来思考”。
创新理解在对创新人才的理解上,我们应该坚持以下几点基本认识:1.创新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
所谓创新型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能够取得创新成果的人才。
而所谓常规人才则是常规思维占主导地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强,习惯于按照常规的方法处理问题的人才。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目标定位张培明马乐群王春林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引导高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的重要内容。
而要争创一流,提升教育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是首要问题。
潍坊科技学院作为地方重点建设的高校,一直以来从未放弃过对人才培养的深入研究,面向珠三角地区的实际,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科学、客观地将人才培养的主体目标定位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即以应用为主,兼顾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人才,基础教育和政府与社会基层组织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以及中小企业的创业人才等等。
一、创新性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与基本理念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等学校已经从昔日的“象牙塔”走进社会的中心。
分类型培养本科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
以潍坊科技学院来看,它地处坐落于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中国海盐之都”——山东寿光,是寿光市人民政府兴办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国家职业教育创新试验区试点院校,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区域内需要大量土建、机械等工科人才,艺术设计与动漫人才,金融、贸易等应用经济类人才和会计、物流等工商管理类人才。
每年高考,学生志愿大都集中在这些专业。
无论是招生数量,还是人才培养质量,山东地区高校都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加之地方高校设置的专业绝大部分为应用型专业,传统的基础性文理专业不多,专业教师与地方有较密切的联系,相对于基础研究而言,更擅长教学、应用研究与开发,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地方高校潜在的优势;地方高校本科生规模大且绝大多数(一般90%以上)要直接面向就业。
因此,地方高校亟需转变观念,将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
地方重点建设高校发展定位也与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认识和策略
式 ,培养社会需要 的应用 型创新人 才,成 为众多高校 思考的 神 ,明确创 新的价 值 ,献身科学 、立志创新 ,并不断强化和 完善 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 。 “ 应用 型创新 人才 ”是一 种新 的人才 观 ,这种人 才要
能在创新 中应用 ,在应用 中创新 ,它具有复合型人才特征 。 与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 出来 的大多数学生相 比,应用型 创新人才具有更强 的实践技 能和动手能力 ,不仅具备胜任某 职业岗位的技能 ,而且具有较强 的技术 开发和技 术创新 的能 力。从 知识 、能力和素质三方面分析 ,应用型创新人才具有
力 ,最重要的是 ,应用型创新人 才要有非 常强的实践 能力和 操作技能 ,这是应用型创新人 才区别于其他人才 关键 。从素 质上看 ,应用型创新人才应 该有很 强的综 合素质 :一要具有 常工作 中具备 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敬业精神 ,高度 的社会 责任
事某个 ( ) 或行 业所需 的实际技能和知识 ,完成这一 健全的人格 ,包括 良好的 品德素质 和健康 的心理素质。在平 某类 职业
课题 。
特征 :创新人才具有不可遏止的创新动机 ,包 括强烈 的好奇
心和求 知欲 ;具有广泛持久的探究兴趣和丰富甚至是不拔的意志品质和挑战风险 、
困难 的非凡勇气 ;既具有 “ 海纳百川” 的非凡气度 ,又要有 强烈 的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具有强烈地创新意识和献身精
分析 、综合和判断时做 到准确无误 ,但同时这种思维又不是 僵化的 ,要符合创新研究 的思维规律 ,往往 要打破常规的思
维方式 ,独辟蹊径 ,取得意想不到 的效果 。三要 有开放 的心
态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随着时代和科技 的发展 ,知识量 在成 吸纳他人 成果 ,在实践 中善= 同他人 团结协作 ,协调沟通 , 于 :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要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本文将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对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培养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新要求1.1 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能够适应不同领域的工作需求。
师资队伍的建设需要注重教师的学科背景和综合素质,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教师,以更好地服务应用型人才培养。
1.2 能力培养和实践教学需求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对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建本科院校需要重视实践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培养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注重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
1.3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更新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
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教学方式的师资队伍,以更好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应对措施2.1 人才引进和培养新建本科院校需要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建立一支具有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师资队伍。
在人才引进上,可以通过引进国内外优秀教师,吸引高水平人才加盟;在人才培养上,可加强教师培训和学术交流,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2.2 实践教学平台和科研支持新建本科院校需要重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和科研支持体系的完善,为教师提供更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
可以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和实验室,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加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和支持力度,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2.3 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新建本科院校需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和评价体系,激励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
可以制定相关教学管理规定和激励政策,加强对教学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成果进行及时评价和奖惩。
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
成长提高
继续教育谢谢指导ຫໍສະໝຸດ 一、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之处
1、大学教育模式与市场经济需求相脱离 ●教育模式单一; ●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淡化; ●知识面过于狭窄; ●重知识轻能力 、重理论理论轻实践;
2、企业培养创新人才不足之处
●人才的成长环境; (1)重职务、轻专业; (2)人才评价体系的标准; (3)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4)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认识
一、当前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二、人才的差异化理念 三、企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创新人才的特点
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创新的意识 ①“新”——掌握前沿性的知识; ②“专”——在某一领域有独到见解或较
深造诣; ③“博”——有扎实的基础和浓厚的文化
底蕴,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 操作能力。
二、人才的差异化理念
“天赋”确实存在 “人人平等”? “1%的智慧+99%汗水=成功”倒过来
说就不行 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差别
弄清人才差别理念,对我们企业的人才管 理很有意义。
三、企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
铺台子、压担子、建 机子、给票子
创新人才成长的轨迹: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企 实践锻炼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和特征研究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和特征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在现代社会中的需求日益增长。
研究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以及其内涵和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进行研究,并深入探讨其内涵和特征。
1. 专业知识和技能: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首先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他们需要深入了解机械工程学科的理论和实践,并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创新思维和能力: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他们应该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能够为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3. 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他们通常需要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合作,如电子工程师、材料科学家等,因此需要能够有效地进行沟通和协调。
4. 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
他们应该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他们还需要具备工程素养,如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成本控制意识等。
1. 综合性: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能够在实践中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
5. 社会责任感: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需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并能够在工程项目中考虑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核心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思维和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
而这些核心能力的特征主要包括综合性、实践性、创新性、团队性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具备这些核心能力和特征的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为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体系建设:需要构建符合创新型、应用型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培训。
校企合作:需要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学术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质量保障机制: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人才培养过程的监控和管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总之,高水平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加强校企合作和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升,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
人才培养方案关于创新(优秀8篇)
人才培养方案关于创新(优秀8篇)人才培养方案关于创新篇1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掌握小学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应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一)公共能力方面的要求1.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正确的法制观念,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2.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3.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水平一级考试;4.具有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至少通过一项职业资格认证。
(二)专业能力方面的要求1.有科学的儿童观,有志献身小学教育事业,富有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爱岗敬业,为人师表;2.熟悉我国教育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懂得小学教育教学基本规律;掌握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胜任小学多学科教学工作;3.具有较全面的师范素质和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具备小学班级活动的组织、指导能力。
(三)发展能力方面的要求1.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2.掌握小学学校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熟悉小学学校管理的内容,能从事小学教学、后勤或其他管理工作。
3.掌握语言教育领域中较深厚的理论知识,能成为小学语文、英语学科教学骨干力量,或从事更高一级学校的语言教育教学工作;4.掌握数理教育领域中较深厚的理论知识,能成为小学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骨干力量,或从事更高一级学校的数理言教育教学工作及校园网络建设与管理工作5.掌握艺术学科领域中较深厚的理论知识和技术,能成为小学音乐、美术专职骨干教师,能胜任学校文体艺术活动的策划、组织、训练等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6%
85% 76%
82%
76%
75%
78%
82%
新 产 品 的 研 发 对 工 艺 的 改 进
技 术 消 化 营 销 业 绩 增 长
技 术 引 进
管 理 创 新
技术应用型人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贡献数据统计
信 息 渠 道 宽
思 路 新 颖
技术应用型人才与创新贡献相关性分析
新产品 的研发
对工艺 的改进
R Model
R Square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1
.484
0.235
Regression Residual Total Regression Residual Total Regression Residual Total
6.666 21.755 28.422 6.637 21.784 28.422 6.537 21.885 28.422
100%
84%
80%
79%
82%
85%
82% 65%
79%
82% 73%
60%
40%
师 员 工 才 才 才 才 程 术 级 才 人 人 人 人 工 技 高 人 类 类 类 计 艺 型 复 合 人 才
作
理
设
工
操
管
品
产
不同人才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的重要程度调查数据统计
技
术
营
销
100% 80% 60% 40%
素质
1.思想品德:热爱事业,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 认识;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 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具有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敬业精神与责任心:具有踏实肯干、任劳任 怨的工作态度,在工作中能吃苦耐劳;对工作敢 于负责,勇于承担责任,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 对工作投入,能积极钻研技术,研究工作办法, 具有对事业孜孜以求,对从事职业尽力尽责的敬 业精神。
上海散货抓斗发明人“包起帆”工程师, 他坚持技术创新,先后完成了80多项技术 革新和发明创造,在技术创新方面又取得 了一系列成果,他主持开展的"港口新型抓 斗、吊具系列推广"项目被列为国家重点推 广项目,成为著名的“抓斗大王”,目前 已在全国20多个行业、600多家单位推广 应用,为国家创造了4亿多元人民币的经济 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知识结构专有针对 性 0.181 0.112 78
技术知识+ 管理知识 0.163 0.153 78
技术知识+ 营销知识 0.126 1.272 78
技术应用人才
技术能力整合
Pearson Correlation Sig.(2-tailed) N
0.332** 0.005 71
0.206 0.081 73
知识
帷幕式知识结构 数字代表: 0--工人; 1--工头;2--车间主任;3--部门负责人; 4--技术负责人; 5--经理; 6--总经理;
技术应用型人才所需知识结构
知识类别
技术
管理、人文
经营
安全
财务、会计
权重(%)
50~70
10~25
5~7
3~4
4~7
能力
从技术的角度,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 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 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 能。 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是 技术应用型人才区别于其它类人才的特征 之一,技术应用型人才处于“中间型人才” 地位,他应具有适当的理论知识,又应具 有较强的实践技能,是主要应用智力技能 的劳动者,能满足在企业第一线对技术应 用型人才的工作需要。
技术 引进
技术 消化
营销业 绩增长
管理 创新
思路 新颖
技术应用型 人才
Pearson Correlation Sig. (2-tailed) N
.446**
.252*
.241*
.292**
.371**
.260*
.217
0.000
0.026
0.036
0.010
01
0.022
0.056
78
78
76
Model 1 .736
R
Sum of Squares
Df
Mean Square
F
Sig.
Regression Residual Total
11.637 9.863 21.499
7 62 69
1.662 0.159
10.451
0.000
2
.727
Regression Residual Total
11.355 10.145 21.499
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是指应用所学专业技术知识与 专业技能去解决生产具体问题的能力。对于不同的专业技 术岗位,有不同的技术要求,如对机械制造行业,对技术 应用型人才就要求有制图、工艺编制,制造加工,技术测 量,质量控制等基本能力要求,同时由于技术问题的复杂 性,他还应有较强的利用综合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尤其是要具备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 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综合实践能力包括除技术能力之外的其 它方面的能力,①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地开展社 会交往,解决各种问题和矛盾的社会适应能力;②掌握具 体操作程序和工作方法,能够独立并熟练开展工作的业务 工作能力;③具有完成企业技术项目、技术活动的组织管 理能力;④能够运用新技术手段、管理方法和业务途径的 技术开展能力;⑤适应自身发展和工作需要所必备的较高 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
3.与人共处与合作:技术应用型人才工作在生产一线,而基层一线 工作常是协同工作的群体活动。技术应用型人才是其中的一员,又可 能是其中的领导者,他应能很好的组织、协调职业活动中个人与生产、 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组之间关系。很多情况下,他起着承上启下的 桥梁作用,能正确地做好与人共处与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 于技术应用型人才有效地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生产中去是 非常重要的。
理论框架
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指出:在本世纪,可能出现 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知识、能力、素质”并 进的模式,称之为KAQ模式。
K-知识分为基础知识、前沿知识、交叉知识; A-能力包括自主扩展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动 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等; Q-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身心素质、科 学文化素质等。
0.317** 0.006 73
0.302** .010 73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2-tailed).
技术能力整合与知识结构线性回归复相关系数与方差分析
UNESCO总干事马约尔先生在1999年在 “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说 “未来,促使一个国家社会经济腾飞的骨 干力量是专业技术人员。”
美国就业人员的工作技术水平变化(1955—2000年)
年份
高级技术人才 Professional
技术、技能人才 Skilled
非熟练工人 unskilld
6 63 69
1.892 0.161
11.752
0.000
3
.715
Regression Residual Total
10.978 10.522 21.499
5 64 69
2.196 0.164
13.355
0.000
a.Predictors: (Constant), 技术知识+营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 英语, 知识结构专有针对性, 专业基础知识, 技术知识+管理知识, 知识结构宽有适应性 b.Predictors: (Constant), 技术知识+营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 知识结构专有针对性, 专业基础知识, 技术知识+管理知识, 知识 结构宽有适应性 c.Predictors: (Constant), 技术知识+营销知识, 专业技术知识, 知识结构专有针对性, 专业基础知识, 知识结构宽有适应性 d.Dependent Variable: 技术能力整合
1950
20%
20%
60%
1990
20%
35%
45%
2000
20%
65%
15%
引自:傅正泰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光明网,2000.12.16
正视我国大多数工业企业技术落后的现实, 在追赶最新科技成果的同时,努力在技术 转移与生产应用上下功夫,注意培养大批 素质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一线技术应用 型人才,而不是过分注重高层次人才培养, 这有助于企业获得新的竞争力,提高企业 的经营业绩水平,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来讲, 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4.体格与心理:包括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它体现了人才 培养的物质基础和心理素质,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具有良好的身 体体能,才能胜任本专业岗位工作;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工 作中讲求协作,对在竞争中遭遇挫折具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才能 在艰苦的工作中不怕困难,奋力进取,不断激发创造热情。优化自身 心理过程要素,培养良好的个性,建立有效的心理调控机制和防御机 制,可使人才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并能充分发挥其效能。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国际会议-2004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
——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实证研究 陈劲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
主要内容
研究背景 理论框架 实证研究 政策建议
研究背景
科技进步、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 最重要的源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已成为 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技术创新,尤其是渐 进性创新,急需各类德才兼备、创新能力强的应 用型人才,他们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重要性已日 益为社会所重视。 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我国人 才结构, 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