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iverson

合集下载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11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20世纪40至50年代B畅McClintock通过对玉米花斑糊粉层和植株色素形成的遗传研究,发现色素的变化与一系列染色体断裂重组有关,并首次报道了在基因组的不同区域内存在可移动的遗传因子(mobile genetic element)。

可是由于当时人们受基因固定排列于染色体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加之分析手段的限制,因此这一划时代的发现在当时几乎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

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大肠杆菌半乳糖操纵子的突变型研究中第一次在细菌中发现了可转移座位的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IS),之后才被重视,此后近30年来在许多生物中也发现各种类型的可移动的遗传因子,并在分子水平上得到证实。

转座因子不像某类噬菌体或质粒那样,既可插入基因组,又可采取独立形式而存在。

转座因子是从基因组中一个位置直接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而且它不依赖于供体位点与受体位点之间的任何关系。

转座是基因组突变与进化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表观遗传的信号与调节因子。

因此,可转座遗传因子的发现是遗传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McClintock因而获得1983年诺贝尔奖。

本章仅就这30余年研究成果与进展讨论转座因子(transposable element)———一类可改变位置的遗传因子的总称,其分类与结构特征,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与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转座作用的机制和遗传学效应。

251 11畅1 转座因子的发现与分类11畅1畅1 转座因子的发现 早在20世纪初,Em erson 于1914年在研究玉米果皮色素遗传的过程中,发现一种花斑果皮的突变类型。

这种突变可发生多次回复突变,从而产生宽窄不同、红白相间的花斑。

在金鱼草植株叶片以至花瓣上都可见花斑表型。

他意识到这种花斑产生在于突变基因的不稳定性,但如何不稳定不得其解。

到1938年Rhoades 在研究玉米籽粒糊粉层色素遗传时,发现有色籽粒纯种自花授粉的后代中,表现出一种意外的修饰的孟德尔分离比:有色··斑点··白色=12··3··1,显然这两个基因是不连锁的。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共45页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共45页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5、自己的饭量自己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33、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 就永远 只能是 死水一 潭。 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第十一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十一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14
1.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s,IS)
IS是一种最简单的转座因子,共同的结构特征: 两端的核苷酸顺序是完全相同或相近反向重复序列, 中间是转座酶基因。
15
表 23-4 IS 的结构和功能 DR(bp) IR(bp) 中心区 靶的选择
域(bp)
IS 1 9
23
768
随机
雄性染色体 P 因子
ORF0 ORF1 ORF2 ORF3
P 品系 (P♂×P♀) 雌性染色体 P 因子
ORF0 ORF1 ORF2 ORF3
P♂×M♀ 雌性染色体
P 细胞型 66KD 阻遏物
66K
阻遏物
抑制所 有P因 子转 座
P 细胞型
P因子 合成转 座酶
87K
雄性染色体 无 P 因子
M♂×P♀ 雌性染色体
相近。但方向相反,称为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 sequences(IS)。含有IS的质粒变性,单链复性。出现颈— 环结构(哑铃状结构)。 (5)IS插入“靶”DNA后,在IS两端出现一小段顺向重复的靶 DNA序列 5-11bp 。
17
18
转座子( transposon)
一类较大的可移动成分。除有关转座的基因外,至 少带有一个与转座作用无关并决定宿主菌遗传性状 的基因。
9
玉米籽粒花斑的遗传控制系统
McClintock发现色斑表型不稳定,根据她的遗传学和细胞学研究结 果,提出“花斑”表型不是一般的基因突变产生,而是由于一种控 制因子存在所致:
细胞学证据:
Ds可导致所在位置的染色体断裂。Ds存在的玉米地9号染色体的 一个染色体臂上,带有结节(knob),在Ds处容易断裂,可检查。

第11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11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保守 型
反 转 录 转 座 子
4 种 反 转 录 转 座 因 子
11.1 转座因子的发现及分类 11.2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3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4 转座作用的分子机制 11.5 转座的遗传学效应及其应用
( 1 )插入序列( IS )
它们是一类最小的转座因子; IS 本身没有任何表型效应,只携带和它转 座作用有关的基因,即转座酶基因; 可以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位置 ,或从质粒转移到染色体上,这种改变位 置的行为称为转座( transposition ) 。
( 1 )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
( 2 )诱发基因突变与启动外显子混 编
( 3 )调节基因表达
转座因子的应用
转座子标记目的基因 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
11.1 转座因子的发现及分类 11.2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3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4 转座作用的分子机制 11.5 转座的遗传学效应及其应用
酵母菌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 Ty1 转座子: Ty1 因子转座是通过一种 RNA 中间产物进行的, 是一种反转录转座子; 两端含有两个称为 δ 的正向长末端重复序列 ( LTR ); Ty1 插入后酵母染色体后, δ 为正向重复序列, 所以也有可能发生类似于细菌中复制重组过程, 形成小环,丢失一个 δ ,而留在酵母中的 δ 称为 Soloδ
11.1 转座因子的发现及分类 11.2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3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11.4 转座作用的分子机制 11.5 转座的遗传学效应及其应用
DNA 转座机制( 1 ):复制型转 座
基因 组在 转座 子插 入位 置出 现正 向重 复的 机制
Tn3 复制型转座模型

10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南开大学遗传学课件

10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南开大学遗传学课件

细菌转座子的发现和转座因子被公认
1951年McClintock提出生物基因组中存在转座因子学说,但未被当时持基因在 染色体上具有固定位置的主流观点同行接受 20世纪60年代继P. A. Jacob 和L. Monod之后J. Shapiro ①发现由转导噬菌体λdgal_引起的基因突变可恢复,但不能被核酸置换所回复, 因此不是一般的点突变和缺失造成的 ②运用密度梯度离心比较λdgal_和λdgal+, λdgal_比λdgal+密度大,并将两种 DNA变性和复性处理后进行电镜观察,发现双链分子中出现多余DNA环 由此证明λdgal_突变是因一段称为转座因子的插入序列(insertion sequence) 造成的
ATGGGATCTTT TACCCTAGAAA
IR
AAAGATCCCAT TTTCTAGGGTA
IR
转座子两侧DR形成机制(Tn3)
转座子及其特点
①自主转座 ②除转座相关的基因外还含有抗性及其他基因 ③分子较大,2~25 kb,一般两端有相同的IR
某些Tn的IR便是已知的IS,带有IS的Tn称为复合转 座子(composite transposon),如Tn5、Tn10和 Tn903 不含IS称为简单转座子,如Tn3 有些没有IS的体积庞大转座子称为TnA家族
例如TnA转座子家族,其结构中两端有38 bp的 反向重复序列(IS),中间有三个基因:编码β-内 酰胺酶的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抗性基因(ampr)、 转座酶基因(tnpA)和编码一种阻遏蛋白调节基因 (tnpR),tnpR的产物抑制tnpA和其自身基因的 表达
res为内部解离位点(resolvation site)
有转座和复制相关的A、B基因,gin编 码转化酶(invertase),催化IR DNA链 的反向弯曲

第11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11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显性 隐性
无色 Ds从 C 基因切离 后,出现有色斑点
显性基因丢失, 表象出隐性性状
(2)Mc Clintock的转座因子学说
• McClintock于 1951年提出转座因子学说:生物 基因组中存在转座子,这些转座因子既可以沿 染色体移动,也可以在不同染色体之间跳跃。 因此,转座因子又可称为跳跃基因(jumping gene),但未受到重视 。
•没有 IS 序列的、体积庞大的转座子 TnA 家族
简单转座子 复合转座子
Tn3转座子
①不含IS,为简单转座子; ②含有3个基因:编码β-内酰胺酶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
(ampR),转座酶基因(tnpA)和编码一种阻遏物的调节基 因(tnpR); ③两端为IR。
Tn5转座子
主序列 抗生素基因
与IS50R只差 别一个碱基
花斑表型是不稳定的, 推断“花斑”表型并 不是一般的基因突变 产生的,而是由一种 控制因子的存在所导 致的。
控制玉米糊粉的基因
• A(anthocyan) 花色素
• C(color)
决定红色和紫色的发生
• R(red)
红色,以A、C为先决条件
• Pr(purple) 紫色,以A、C、R为先决条件
• 有色基因C可使籽粒呈现颜色,但在C旁由一个“可移 动的遗传因子”,即Dissociator (Ds),Ds可以移动并插 入到C基因中;
• 当Ds从C上移走后,C作用恢复,出现颜色;花斑的大 小是Ds从C上移走的早晚引起的,移走的早,花斑就大, 反之就小;
• Ds的移动还受另一个控制因子Activator (Ac)的控制,当 Ac存在时,Ds可移动;Ac丢失,则Ds不能移动。
1. 插入序列
• 插入序列:原核生物中其中最简单的转座因子,不 含任何宿主基因的可转位的 DNA 序列; • 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 DNA 的正常组成部分 • 一个细菌细胞常带有多个 IS 序列 • 携带有介导自身转座的转座酶

11第11章转座子和逆转座子

11第11章转座子和逆转座子
第11章 转座子和逆转座子
Transposons and retrotansposons
The sun1642 tomato variety produces an elongated fruit,which is produced by a duplication that arose as a result of the presence of the transposable element Rider.
Drosophila
34
3. 反转录病毒与反转座子 Retroviruses and Retroposons
反转录病毒:单链的RNA病毒,依靠
独立的双链DNA中间体结构进行感染。 Retroviruses are single-stranded RNA animal viruses that employ a double-stranded DNA intermediate for replication.
A schematic map of a plasmid carrying simple and composite transposon-resistance genes.
20
• IS序列既可以自我转座又可以和复合转座 子共同转座。
A functional IS module can transpose either itself or the entire transposon.
2
转座因子的发现
Discovery of Transposable Elements

McClintock’s experiments in maize: the Ds element
1940-1950
3
印第安彩虹玉米,具有从最大到最小易于区分的 10对染色体。

遗传学: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遗传学: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2)有4个编码区(0、1、2、3)和3个内含子(1、 2、3)
P因子基因在体细胞和生殖细胞mRNA加工剪切存在差异,产生 不同的蛋白(转座阻遏蛋白和转座酶)
M雌× P雄杂交F1出现杂交劣育的机制:
M品系雌性细胞质内缺失转座阻遏蛋白,P品系雄性细胞核存
在P因子,F1代生殖细胞P因子自由转座,F1劣育
是细菌染色体或质粒DNA的正常组成部分,不含宿主基 因,但都含有编码转座酶的基因。
一个细菌常有多个IS,都可以自主转座,因为自身带有转 座酶
已 知 IS 有 10 余
种 , 长 7685700 之 间 , 两 端有反向重复 序列
图11-7
2.2 转座子(transposon Tn) 较大,一般2000-25000bp 除含转座有关基因外,还带抗药基因和其它基因 复合转座子:两端带有IS 简单转座子:两端没有IS而有简单重复序列IR
被切离而缺失,DR只留下一个 如重组发生在IR之间,结果IR之间的DNA发生倒

图11-31
5.2 诱发基因突变与启动外显子混编
转座子插入某个基因往往导致基因失活:
转座子插入所在基因转录方向相同,转录终止在转座子的 多聚A信号位点,形成半截mRNA 有时也能正常表达—渗漏突变 转座子插入与所在基因的方向相反,前体RNA中的转座子 序列在转录后加工切除,编码正常
有的后代完全是有颜色
麦克林托克的伟大发现
1940-1950,McClintock研究玉米胚乳紫色、白色 以及白色背景上带紫色的遗传
1951, McClintock提出了生物基因组中存在转座 因子学说(就是Ac-Ds系统 )(下图)
这些转座因子可沿染色体移动,也可以不同染色 体跳跃
这是遗传学发展史中划时代的重大发现

第十一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第十一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Ac:激活因子
17
转座元件的结构:真核生物的转座元件 Ac-Ds系统: Ac: 4565 bp 末端反向重复序列(11 bp) 自主元件 转座酶基因 Ds: Ac的缺失序列,结构多样 末端反向重复序列(6~13) 非自主元件
18
四、转座的分子机制
转座子
复制转座机理
第一步:转座酶识别转座子
单链
质粒DNA(双链)
单链之间由于互补形成茎环结构
2、转座基因的转移不是IS序列从某一位置切离,而 后插入到染色体新的位置,而是通过复制及重组过 程,在新的位置插入,同时新位置的转座子两侧出 现正向重复序列
IS整合到一个新的靶部位时,在插入部 位两侧形成正向重复序列:
AC GATGTC G CAGAGTATG C TG CTACAG C GTC TCATAC G
含有Is的质粒经变性后形成柄环结构
当一个IS插入“靶”DNA后,其两端会出现一 小段正向重复序列(约5-11个核苷酸对)。
插入位点形成正向重复序列的机制
二、转座子:
使宿主菌获得一定特性
大(2000-25000bp),转座有关的基因,抗药性及其他基 因,两端具相同或同源序列。如IR序列。
Tn3的结构模式图
2 . 外显子改组: 两个转座子被同一转座酶识别整合于染色体邻 近位置,其间的外显子易被转座酶作用而转座, 造成外显子重组,产生新基因。
渗漏突变(leaky mutation):允许残留水平的基因表 达的突变。
转座子
Exon 1A
Exon 3A 转座酶作用下 切离 Exon Exon 1B 2A 转座
第十一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学习要点: 1 名词概念:转座因子,转座基因,移动基因.渗漏 突变, 2 3 4 5 移动基因的发现 转座基因的特点及转座的三种机制 转座的遗传效应 五、转座因子的应用: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U5右端丢失2bp
4-6bp正向重复序列 4-6bp正向重复序列
a. 整合酶在LTR 的3'端切除2bp
反 转 录 病 毒 DNA 的 整 合
正向重 复序列
b. 整合酶在靶DNA 上产生交错切口
? 1963年,Taylor 发现,它是大肠杆菌的温和噬菌体, 38000bp的线状DNA 。
? Mu的特点:几乎可以插入宿主染色体任何一个位 置上。而且游离 Mu和已经插入的 Mu基因次序是相 同的。另外它的两端没有粘性末端,插入某基因中 就引起该基因突变。
第三节 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 酵母菌的转座子 ? 果蝇的转座子 ? 玉米的转座子 ? 人类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80~ 100bp 约2000bp
R U5 gag
约2900bp
pol
170~ 10~ 约1800bp 1260bp 80bp
env U3 R
重复 序列
编码病毒的 编码反转录 编码病毒的 核心蛋白 酶和整合酶 包装膜蛋白
重复 序列
RNA病毒的线性基因组
正向重 复序列
反转录
长末端重 复序列
整合
U3左端丢失2bp



病 毒
整合宿主 靶DNA
RNA
第二节 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因子
? 插入序列 ? 转座子 ? 转座噬菌体
1、插入序列(inserted sequence ,IS)
? 20世纪60年代末Starlinger 在大肠杆菌中发现半乳糖 基因的突变体,称为 gal-。
? 实验证明这种突变体是由于 DNA片段插入而产生的, 这一插入序列是最先发现的最小的一种转座因子, 称为IS1。
Ac Ds结构示意图

遗传学第11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PPT课件

遗传学第11章 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PPT课件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概述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2
一 转座因子的发现
Emerson于1914年发现玉米果皮花斑产生在于突变基因的不稳定性。 1938年Rhoades研究玉米糊粉层时也发现了基因的不稳定性:
最转初座 Nhomakorabea认













3
40年代初,McClintock 研究玉米花斑糊粉层和植株 色素产生的遗传基础发现色素变化与染色体重组有关。 染色体的断裂或解离(dissociation)有一个特定位点(Ds)。 Ds不能自行断裂,受一个激活因子(activator) Ac所控制。
24
Mu位点特异性的倒置
25
细菌转座子的转座机制研究最为清楚。 转座过程是一个非同源重组过程,通过这一重组 过程,转座子出现在一个新的位置上,可是原来位置 上的转座子并不消失。 转座过程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26
第三节 真核生物的转座因子
一 酵母菌基因组中的转座子
酵母Ty1转座子结构
Solo 的形成
❖ 反转座是经RNA介导的转座过程。
14
❖ 必须经过RNA中间体的转座过程是真核生物所特有; ❖ 一些真核细胞的转座子和反转录病毒的原病毒的一般
组成结构相关,并且通过RNA中间体进行转座,这一 类结构单位称为反转座子(retroposons)。
15
16
❖ 反转座子共有的可鉴定的特性为:插入位 点会产生短的靶序列的正向重复。
36
二 诱发基因突变与启动外显子混编

武汉大学遗传学第11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武汉大学遗传学第11章转座因子的遗传分析
大步。但这项划时代的成果并未受到当时同行们重视。
直到20世纪60年代Jacob和Monod的乳糖操纵子模型和基因调控理论 发表后,特别是Shapiro在细菌中也发现了可转座的遗传因子后,这一成 果才被接受。
(1)转 座 重 组
转座:在转座酶的作用下,转座因子或是直接从原来位置上切 了下来,然后插入染色体的新的位置;或是染色体上的DNA序 列转录成RNA,RNA反转录产生的cDNA插入染色体上新的位 置,这样,在原来位置上仍然保留转座因子,而其拷贝则插入 新的位置。 转座重组:由于在转座酶的作用下转座因子插入染色体或切离 染色体而产生的遗传重组。
1938年 Rhoades 研究玉米籽粒糊粉层色素遗传,发现修饰的孟德尔
分离比:有色:斑点:白色= 12: 3:1,而这两个基因是不连锁的。他认为 基因A1(控制色素) a1 表现为无色;
另一基因Dt (斑点)表型为有色斑点。 这样原品系的基因型为A1 A1 dtdt,突变后产生了A1 a1 Dtdt的植株, 这种双突变植株自交就产生了上述比例(图11-1)
图11— 1
玉米花斑表型的遗传学解释
( a) 由于转座因子而引起的玉米籽粒花斑的表型 ( b) 最初认为玉米籽粒花斑形成是双突变的结果
但是什么因素导致或产生花斑呢? 一种可能是在体细胞中产生了回 复突变a1 → A1,但大量的斑点需要很高频率的回复突变。
Rhoades用a1 a1 Dt_(花斑)特殊无性生殖植物与a1 a1 的植株测交,
1940年至1950年 McClintock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冷泉港实验室工作 期间,研究了玉米胚乳的紫色、白色以及白色背景上带有紫色斑点这些表 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她发现花斑表型是不稳定的,并根据自己的遗传学和 细胞学研究结果推断“花斑”这种表型并不是一般的基因突变产生的,而是 由于一种控制因子的存在所导致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插入序列IS;
一、原核生物转座子
(二)转座子;
(三)转座噬菌体
(一)酵母菌转座子;
二、真核生物转座子
(二)果蝇中的P因子; (三)玉米转座子
三、转座机制及遗传学效应 (一)转座机制;
(二)转座遗传学效应
一、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 类型 按分子结构及遗传性质分类:

插入序列(inserted sequence, IS):序列较小,含有转座酶等相关
如下图:
转座机制
(二)转座的遗传学效应
1、引起插入突变(引起基因失活)或切离引起回复突变等。从而对基因表达进行调节。 2、给靶位点带来新的基因,如转座子上的抗药性基因等 3、引起序列重复:如转座子复制重复,靶位点同向重复序列。 4、引起染色体结构变异:如处在不同位点(甚至不同染色体上)的同源转座子间可相
的反向重复序列类似)。
每个单倍体酵母基因组有30-35个 TY,及至少100个单一的δ因子 酵母Ty1转座子的结构( a) 与Solo δ的形成( b)
(solo δ elements)。
Ty1因子转座
Ty1因子转座是通过一种RNA
中间产物进行的。
首先以其DNA 为模板合成一 个拷贝的RNA;
然后再通过反转录合成一条
被Ac因子激活。尤其是两端重复序列与Ac同源。
• Ac也是一个转座子,由4563 bp组 成(其中间区编码转座酶),两端有 11 bp的反向重复序列,可转座到 基因组的任何位臵,其靶位点有两 个8 bp的同向重复序列。其中间编 码区不同程度缺失,形成不同的 Ds。 • 当Ac开始转座活动时,Ds被激活 也进行转座,移动到新位点,使靶 位点附近基因失活或改变表达活性。
在体细胞中,内含子1、2被剪 接掉,所形成的mRNA翻译成一个转 座阻遏蛋白,抑制P因子转座。 在生殖细胞中,内含子1、2、3 都被剪接掉,所形成的mRNA翻译成 转座酶,导致P因子转座,插入W位点 引起配子劣育。
在转座子切离时可以是准确的,
也可能不准确,准确的切离,导致插 入位点所在基因的回复突变,即恢复 功能。
新的Ty1因子; 最后这条新的Ty1转座子再插
入到新的位点上。
(二)果蝇转座子
果蝇中也有很多转座子:
如Copia、P、412、279、Tip、FB等。 其中,P因子可非复制型转座插入W位点,引起杂种劣育。 P因子:2907 bp,两端为31 bp的反向重复序列,中间含4个编码区(ORF0 , ORF1 ,ORF2,ORF3)和3个内含子录时G区序列的不同走向导 致了不同的寄主特异性: G(+)→Sv和U基因表达→吸 附E.coilK12菌株 G(-)→Sv′和U′基因表达 →E.coilC菌株
二、真核生物中的转座子
(一)酵母菌的转座子
酵母菌是低等真核生物,其转座子 类似于细菌转座子。酵母转座 子中研究较清楚的是 TY(transposon yeast)类转座子: 如TY1和TY917。 TY结构:含约5.6 kb中心区,分布 于两端的340 bp的同向重复序 列(称为δ),其作用与IS、Tn中
不准确的切离,导致插入位点基因的突变, 由此发生的突变有白眼、焦刚毛、黄体等。
黑腹果蝇中的P因子与杂种败育
在黑腹果蝇有两类品系: P品系:作为父本能造成杂种败育。其P因子含有正常转座酶基因(相当于显性不育 基因S),但细胞质正常,有转座阻遏蛋白,能抑制转座(相当于细胞质中有该 显性不育基因的抑制基因I)。基因型可表示为I(SS)。正常可育。 M品系:作为母本能造成杂种败育的品系。其P因子缺失了编码区(相当于核内没有
其机制可能是:
(二)转座子(transposon)
• 在IS序列基础上,多了一些额外的基因如抗性基因。目前已发现40
多种,如Tn1、Tn2、Tn3、Tn10 等。
Tn3的结构模式图:
复合转座子
• 有时两个IS序列之间虽然间隔有一些其它基因如细菌染色体基因、抗性
基因等,但是它们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转座,改变位臵。这种转座子被
Ac-Ds的类似系统
• 在玉米中,除了Ac-Ds系统外,还有其它5个转座系统。但是它们之 间是类似的。
三、转座机制和遗传学效应
(一)转座机制
• 转座步骤是: (1)转座酶在靶位点上制造一个交错的切口。
(2)然后转座子与突出的单链末端相连接,并填充缺口。
交错末端的产生和修复,可产生靶位点的同向重复。其交 错长度决定了同向重复的长度。
称为复合转座子(即带有已知的 IS的Tn)。
(三)转座噬菌体
最早发现的是:1963年Taylor 发现的是Mu-phage(Mutator 特点: 1、是一种以大肠杆菌为寄主的温和噬菌体,以裂解生长和溶源生长两种方式交替繁 衍自已,同时它又能像IS和Tn一样可以在宿主基因组上随机进行转座。 即Mu噬菌体具有温和噬菌体和转座因子的双重特性。 2、结构特点:Mu是一种DNA噬菌体,38000bp 线状DNA;有三个区: α区:含有包括A、B基因等大多数基因; 右侧3kb的G区序列:含Sv、U、U′和Sv′4个基因 β区:含gin等基因。 3、游离:两端连接着一段寄主DNA,左端100bp,右端1500bp; 整合:再一次整合时,这两段序列消失 phage)。
互重组,导致染色体片段的重复、缺失、倒位等结构变异。如重组的两个转座子
的重复序列相同,重组后产生缺失;如果相反,则重组后发生倒位。 5、可能诱发新的变异,产生新基因。 6、转座子在作为基因转移的供体或标记,在遗传研究及基因工程等方面也有广泛的 用处。
本章要点
• • • •
基本概念 IS序列及特征、 玉米Ac-Ds系统及特征 果蝇P因子及杂种败育 转座的遗传学效应。
可自由转座,因此杂种败育。
(三)玉米转座子
• 美国玉米遗传学家
McClintock(1940-1950)发现玉
米子粒色斑的不稳定遗传现象。 经长达10年的研究,提出AcDs转座系统。首次提出了遗传 因子可以移动的观点,1983年 获得诺贝尔奖。
P252
玉米糊粉层颜色至少与A、C、R、Pr、I等5个基因有
S),其细胞质中没有转座阻遏蛋白(相当于细胞质中没有I)。基因型可表示为
i(ss)。 P × P,P×M:杂种正常,基因型: I(_)
M × M:杂种正常,基因型: i(ss) × i(ss) = i(ss) 。
M × P:杂种败育。 i(ss) × I(SS) =i(Ss)。
因为M品系细胞质中没转座阻遏蛋白,P品系的P因子能表达转座酶,
青春一经典当即 永不再赎。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Chapter 11 Genetic Analyse of transposable element
概念及类型
异常重组:是指不依赖于同源序列就能改变特定DNA序列位置,引起遗传性 状改变的重组。以转座重组较普遍。 • 转座重组:转座子通过转座酶改变自己位臵所引起的重组。 • 转座子(transposon,Tn):能通过转座酶改变自己位臵的DNA序列。 • 转座子转座时插入的位点被称为靶位点。 根据转座中转座子复制与否,可分为两种: (1)复制型转座:在转座过程中转座子被复制,1个拷贝保留在原位点,1个拷 贝被转移到新位点。依赖于转座酶及解离酶。 (2)保守型转座:转座过程中转座子作为一个实体被转移到一个新位点。 最早是McClintock(1951)在玉米粒色遗传研究中发现的Ac-Ds转座系统。
基因,两端有几个到几十个bp构成的反向重复序列。

转座子(transposable elements,Tn):分子较大,除了含转座相
关基因外还含有抗药性基因等其它基因,其两端有反向重复序列。

转座噬菌体(transposable phage):可随机整合进细菌DNA任何位
点的特殊噬菌体。分子大。
(一)、插入序列(IS, inserted sequence)
IS1
• 插入序列是最简单的转座
因子,IS是细菌染色体和 质粒的正常组成部分,可 进行同源序列间的重组。 E.coli K12 chromosome
8个IS1,5个IS2和IS3。
IS两端的反向重复序列
IS转座产生同向重复序列
• IS插入靶位点后,在插入序列两端产生一小段(约3-11bp)同向重复序列。
关。其中
A为花青素; C代表颜色,决定颜色(紫色或红色)的发生; R为红色,在存在A、C基因时决定红色的形成; Pr是紫色,在存在A、C、R下决定紫色的产生;
I是颜色的抑制基因,抑制颜色产生,位于C基因附近。
I = Ds
I可以发生位臵改变,它解离转座到别
处时,由于没有它的抑制作用,A、 C、R共同作用可产生红色,因此
被称为Ds(dissociator)。当它停留在
原位点时,子粒表现无色。 在A-C-R或A-C-R-Pr基因型的胚乳发
育过程中,I解离越早,子粒上色斑
的面积就越大; 解离越晚,则子粒 上色斑面积越小。由于不同胚乳细
胞中Ds解离的时间不同,因此在子
粒上产生大小不同的色斑嵌合现象。
Ac-Ds系统
• 研究发现,Ds是激活因子Ac(activator)的缺失突变体,不能自主转座,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