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概述
公关第六章公众特点与心理
![公关第六章公众特点与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22c7dde581c758f5f61f6727.png)
2、人的需要是有层次的: 五种需要的排列顺序是: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属于 低层次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属于中间层次需要,尊重的需 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高层次需要。 3、优势需要决定人的行为: 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其中只 有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的行为。当一种优势需要 获得满足后,其驱动力逐渐减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优势需 要,由此驱动人的新的行为。公共关系活动要注意不断满足 公众新的需要 。 六、公众态度心理: (一)态度: 态度是人们对任何给定的客观对象所固有的一种心理倾 向。一般来说,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图三个因素构成。
第六章 公众的特点与心理 第一节 目标公众分析
企业公众关系包括:员工关系、股东关系、消 费者关系、社区关系、政府关系、媒介关系、名 流关系、国际公众关系等。 一、员工关系:(P133) 建立良好的员工关系,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 两个方面: (一)组织需要通过员工的认可和支持来增加 内聚力。 (二)组织需要通过全员公共关系增强外张力。
(三)流言与公众行为: 1、流言是一种公众情绪的反映。 2、流言是一种公众愿望的反映。 八、公众心理的认知: (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 1、通过外部特征认知个体公众心理; 2、通过言谈举止了解个体公众心理。 (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 1、通过考察组织内部凝聚力来认识内部公众心理: 2、通过区分公众群体来认知外部公众心理: 与组织相关的外部公众群体有社区公众、媒介公众、政 府公众、消费者公众及其他一些相关公众等。 (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 1、客观环境引起的心理变化。 2、舆论导向和教育引起的心理变化。
(二)态度与公众行为: 态度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对公众行为有以下影响: 1、通过公众知觉的选择性和判断性影响公众的行为 。 2、预测着公众的行为方式。 3、决定人的行为效果的差异。 七、社会流行和流言: (一)社会流行: 社会流行(或时尚)作为一种群众性的社会心理现象 ,是指社会上许多人都去追求某种生活方式,使这种生活 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到处可见,从而导致了人们彼此之间 发生连锁性的感染,即所谓的“一窝蜂”现象。 (二)流言: 流言是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社会成员中传播的有关大家 共同关心问题的新闻。
公共关系客体之公众及其心理概论
![公共关系客体之公众及其心理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5de068c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5.png)
公共关系客体之公众及其心理概论引言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学和传播学相结合的领域,主要研究组织与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公共关系中,公众是一个重要的客体,其态度、行为和心理状态对组织的形象和声誉产生着重要影响。
因此,了解公众及其心理概论是公共关系专业人士和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公众定义与分类公众可被定义为对特定组织或事件感兴趣、受影响或受组织约束的群体。
根据其参与程度和态度,公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潜在公众:对组织或事件具有潜在兴趣和影响的群体,但并不主动参与。
2.专业公众:由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组成的群体,对组织或事件有深入了解和判断。
3.媒体公众:通过媒体获取信息并形成态度和行为的群体,对组织或事件有直接影响力。
4.政府公众:政府机构或政府官员对组织或事件的态度和行为对公众具有重大影响。
5.消费者公众:作为组织的客户或潜在客户,对组织或产品的态度和行为有直接影响。
公众心理与态度公众的心理和态度是公共关系中的重要考量因素。
公众心理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注重个人利益:公众往往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对组织或事件进行评估和判断。
2.风险感知:公众对组织或事件的风险感知能力会影响其态度和行为。
3.信任和认可: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和认可程度直接影响其与组织的关系和互动。
4.情感因素:公众的情感体验会对其态度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公众对组织和事件的态度是通过多种因素形成的,其中包括:1.信息来源:丰富和准确的信息来源可以帮助公众形成更全面和准确的态度。
2.个人经验:公众的个人经验会对其态度有深远影响。
3.个人价值观:公众的个人价值观和信仰也会对其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4.社会影响:社会环境和社会认同感会对公众的态度产生影响。
公众参与与互动公众参与和互动是公共关系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积极参与和互动,组织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进而调整自身策略和行为。
公众参与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反馈机制:组织可以通过各种反馈渠道收集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第四章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0e55d7c5bb4cf7ec4afed06d.png)
公众心理往往由公众的某些心理偏好所主宰,进而影 响到整个公众的群体特征,这种在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 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就是 “个体(个性)心理特征”, 具体包括人的能力、性格和气质。 (一)气质 指某些心理活动(认识、情感)发生时力量的强弱、 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 心理学家 根据人的心理活动在动力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感受性、耐 受性、反应灵敏性、情绪兴奋性、内向或外向性、可塑性 等)的不同程度的结合,把人的气质分为胆汁质(不可压 制型)、多血质(活泼型)、粘液质(安静型)和抑郁质 (弱型)。 气质并无好坏之分,任何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 有其消极的一面。气质的特点一般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 交往显示出来。气质对于人的实践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1.非公众 指那些对组织不感兴趣,也不会对组织产生任何影响 的公众。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无关公众。 2.潜在公众 指那些由于潜在问题引起的将来有可能与组织发生直 接利益关系的公众。这类公众暂时未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目前不会对企业产生威胁和压力。但潜在公众可以转化, 组织应对可能产生正效应的潜在公众加以引导、催化;对 有可能产生负效应的潜在公众充分关注,防患于未然。 3.知晓公众 是潜在公众的现实表现,指那些已经明确知道自己所 面临的问题与某个组织有关,并开始搜集信息,准备向责 任组织提出相关权益要求的公众。组织应积极沟通,满足 其要求,控制公众舆论态势。 4.行动公众 由知晓公众演变而来的,指那些不仅意识到问题的存
1.共同问题是公众形成的关键 在社会活动中,群体遇到的共同的问题使他们面临共 同的利益,有了共同的目标,而集合起来成了社会组织公 关活动的对象,即公众。共同的利益关系是维系这类群体 的纽带,共同的问题则成为公众形成的关键。 2.公众是相对于特定组织而存在的 公众的“共同问题”因社会组织而产生的;公众对社 会组织的决策与行为的反应将影响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 3.公众是公共关系主体传播沟通对象的总称 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以及传播技巧和手段的运 用,信息接收方由最初的个体逐渐扩展到群体,成为一个 集合。 (二)相关概念 1.公民和人民 公民是具有一定国家的国籍,依据法律规定享有政治 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公共关系--公众
![公共关系--公众](https://img.taocdn.com/s3/m/60d7b013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64.png)
(3)促进员工对组织所从事的事业的价值和对社会贡献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员工对组织的自豪感,塑造“值得骄傲”的组织形象。
(4)培养组织内部的“家庭式氛围”,创造组织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引发员工的愉快感,塑造令人感到融洽的组织形象。
(2)尊重顾客的意见和选择,重视顾客的意见,建立顾客档案,及时处理顾客投诉。
(3)在与顾客沟通过程中以诚信为本。
(4)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文化。
2.媒介公众
媒介公众是指新闻传播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媒介公众在组织的外部公共关系中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建立良好的媒介关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造新闻,积极争取大众传媒的注意。
简单地说,公众就是公共关系的对象。
二、公众的特征
1.同质性
2.多样性
3.整体性
4.变动性
5.相关性
第二节公众的分类
一、按公众的隶属关系分类
按公众的隶属关系不同,公众可分为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
1.外部公众
外部公众是指那些与组织没有归属关系的公众,是组织面临的外部微观环境,包括政府公众、社区公众、媒介公众、消费者公众、同行公众、社会名流公众等。
2.临时性公众
临时性公众是指由于一些临时性的事件、活动等聚集起来的公众的统称。
3.周期性公众
周期性公众是指按照一定规律和周期出现的公众,如逢节假日出现的游客、购买节假日货物的顾客、招生时节的考生和家长、定期到某学校上课的函授班学员等。
4.稳定性公众
稳定性公众是指由于受到偏好、需求、习惯等的影响,经常活跃在组织视野内,较集中地与这些组织发生稳定联系的公众,是组织的主要公众。
公众心理、公众角色心理与公众群体心理
![公众心理、公众角色心理与公众群体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648a2848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89.png)
3.1 公众心理概述
3.1.1 公众心理的含义及特点
2)公众心理的特点
(3)信息暗示的易受性
神州专车BEAT U :证明了三句营销真理 神州专车发起了与Uber之间的撕逼营销大 战,明星代言“我怕”直指黑专车,突出 强调自身的安全性,虽然舆论反扑的很厉 害,但骂得越狠,安全概念在用户心里印 刻得也就越深,而当日晚上神州专车发的 道歉信+优惠券所带来的其APP下载量暴增, 就证明了三句在现在互联网营销很实用的 话: 1.爱的反面不是恨,是漠视; 2.A和B打架,C死了; 3.用户嘴上说不要,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嘛。
(3)信息暗示的易受性
却不放过。
春节微信摇红包算是改变了人们看春晚的习
惯,抱着5台手机刷一晚上的大有人在。红
包有广告主买单,企业营销场景也在微信中
立足,而微信借此将微信支付向二三线市场
做了进一步渗透。曾经支付宝改变了人们的
支付习惯,而如今微信支付将人们的支付习
惯又刷新了一遍。
3.1 公众心理概述
3.1.1 公众心理的含义及特点
3.1 公众心理概述
3.1.1 公众心理的含义及特点
2)公众心理的特点
(3)信息暗示的易受性
世界那么大 我想去看看 借势不新鲜,可这阵容略屌
此话比已经被说烂了的“来场说走就走的 旅行”要更有情怀,借势嘛一定会有的, 但亮点在于其中有一大波央企,大家伙们 一起玩也是够HIGH的了。 中国石化:同意!你带上我,我带上卡,你 负责精彩,我为你护驾。 中国海油:同意!我们眼中的世界只是脚下 的土地。广袤的蓝色国土更值得探索!不如, 小螺号带你登上981看看吧! 中国移动:同意!“和”你一起看世界。 中国联航:同意!才8块,跟联航飞吧!
3.1 公众心理概述
公共关系 第四讲 公众
![公共关系 第四讲 公众](https://img.taocdn.com/s3/m/f2715c16a216147917112856.png)
公众的特征
特征
同质性
群体性
多变性
相关性
• 公众的同质性:面临着共 公众的同质性: 同的问题。 同的问题。
• 公众的群体性: 公众的群体性: 社会组织 初级组织 同质群体
公众的特点
• 公众的相关性: 公众的相关性: 与某一社会住 组织发生关系 的公众。 的公众。
• 公众的多变性:随社会组织 公众的多变性: 运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运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与群众、人民、大众、人群等概念有区别: 与群众、人民、大众、人群等概念有区别: 群众(Mass) 群众(Mass):机关单位里处在与领导相对位置的普 通劳动者 人民(People):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历史时期 人民(People):不同历史时期,一切推动历史前进 的人们 大众(Crowd):在国家管理中处在与政府相对位置 大众(Crowd):在国家管理中处在与政府相对位置 ): 的劳动群众 人群(Community): ):社会学里处于松散结构的多人 人群(Community):社会学里处于松散结构的多人 结合
公众心理
一、影响公众心理的个体心理 1、知觉 晕轮效应( 经验效应( (1)首次效应 (2)晕轮效应(3)经验效应(4)移情效应 2、价值观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好坏、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 价值观指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好坏、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 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制度、传统习俗不同,价值观也不同,人 不同国家、民族、社会制度、传统习俗不同,价值观也不同, 们的行为也不同。只有了解了公众的价值观之后, 们的行为也不同。只有了解了公众的价值观之后,才能解释公众 行为,并作为开展公关工作的依据。 行为,并作为开展公关工作的依据。 3、态度 公关人员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公众态度向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发展, 公关人员一方面要努力引导公众态度向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要设法改变公众的敌对态度。 另一方面要设法改变公众的敌对态度。 4、需要 公关人员要交接不同公众的不同需要 兴趣、 5、兴趣、能力 掌握公众兴趣和爱好,提高针对性。针对公众能力的差异, 掌握公众兴趣和爱好,提高针对性。针对公众能力的差异, 采取灵活多样的公关手段。 采取灵活多样的公关手段。
公共关系客体之公众及其心理概论
![公共关系客体之公众及其心理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f75b828ff78a6529657d5320.png)
这样的书店打通了书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 如同眼睛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让我们在多年后, 仍能忆起伴着咖啡书香的种种欣喜与感动。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
第二节 公关公众的心理研究
讲
第三节 公关公众的分析和确定
第四节 不同公众关系的管理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导入:大亚湾核电站的风波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地点:杭州 下城区 杭州延安路179号解百新元华三楼蓝狮子时尚书 屋 蓝狮子沙龙第二十期——曹三公子:“以心证史,犹如亲... [讲座/ 沙龙] 时间:2010年10月16日 周六 13:30 - 16:00 地点:杭州 下城区 蓝狮子时尚书屋(延安路179号解百新元华三楼 )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蓝狮子时尚书屋
这里卖的不是商品,而是让人寻觅一种思想,细细品味单 纯属于阅读的快乐。 ——书屋主人、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
每周将在这里举行一场文化活动,意在打造杭州的“文化 客厅”。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蓝狮子书屋的同城活动
【月光电影院】10月,彭胖说--一部曲《A.V.青春梦工厂》[电影] 时间:2010年10月15日 周五 19:00 - 22:0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公共关系学第5章 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
![公共关系学第5章 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https://img.taocdn.com/s3/m/a757aee1fab069dc50220151.png)
2
第一节 公众及其分类
一、公众的含义和特征 (一)公众的含义
公众 (public)
群众 Mass 人民 People 人群 Crowd 受众 Audience
3
特指对组织这个主体的生存和发展 有着现实和潜在利益关系的那些个人、 群体和社会团体,是公共关系对象的 总称。
是公共关系的客体 是公共关系活动的对象
(一)暗示
暗示 hint
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为、表 情或某种符号,对公众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 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 按暗示的一定方式活动
自我暗示
直接暗示 间接暗示 反暗示
21
他人暗示
三、群体互动中的心理现象
(二)模 仿
模仿 Imitation
指个人受非控制的社会刺激所引起的一种 行为,它以自觉或不自觉地模拟他人行为为 其特征
尽可能给公众留下良 好的第一印象,避免因 为不良的第一印象而造 成知觉的片面性
17
二、公众心理定势
(二)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 recency effct 指对最近形成的事物的印象比较深 刻
注意用新信息去巩固、 刷新公众心目中原有的 良好印象,或尽力改变 原来的不良印象
18
二、公众心理定势
(三)晕轮效应
指在认识事物或人的时候,因为往往容易 从对象的其他特征或品质推断对对象的整体 印象和看法,从而掩盖对其他特征的认识
晕轮效应 光环效应 halo effect
公关活动可以适当利用这 种晕轮效应来扩大组织或产 品的影响,美化组织或产品 形象,如“名人广告”、 “名流公关”
19
二、公众心理定势
(四)刻板效应
L产品还不错
对L产品的积极评价
公共关系客体--公众
![公共关系客体--公众](https://img.taocdn.com/s3/m/1f5bdf39cc22bcd127ff0c62.png)
北京人质朴,上海人精明
气质与公众行为分析
性格与公众行为分析
角色心理
公众与大众、群众的区别
• 群众—是政治范畴内的概念,会相 对于干部、党员、团员等而言。
• 大众—是偏向于传播的概念,对立 与小众,是在某一方面有最大数量 的社会成员认同的那一部分。
对公众含义的理解
有共同的利益
对某一特定组织工作产生互动效应
பைடு நூலகம் 心理定势的构成 1.首因效应 2.晕轮效应 3.刻板效应 4.疫情效应
移情效应:也就是“爱屋及 乌”,把对特定对象的情感 迁移到与该对象相关的人或 事物上来的现象。把自己的 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彷佛 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
例如,对一切抽烟的男子抱有成见的人,即使从未见过 某人,但听说其抽烟,就会对其品行妄加评论。在公共 关系工作中,利用“移情效应”的心理规律进行公共关 系活动的例子举不胜举,请明星做代言人就是最典型的 例子。(书商与总统的故事)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b0da4454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b5.png)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1. 引言公共关系是指组织与其公众之间的相互关系。
公众是指与组织有关的所有人,包括消费者、员工、媒体、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等。
公共关系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公众的理解和满足。
理解公众的需要和心理是开展有效公共关系的重要前提。
本文将探讨公共关系中公众的不同心理特点,以及如何针对这些特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管理。
2. 公众的不同心理特点2.1. 公众的多样性公众是多样化的群体,拥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背景和兴趣。
他们对于同一件事情可能有不同的看法和反应。
因此,公共关系工作需要考虑到这种多样性,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公众的需求。
2.2. 公众的情绪和情感公众的情绪和情感对公共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公众可能对组织抱有好感、中立或者抵触情绪。
情绪和情感对于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至关重要,需要针对不同情绪和情感采取不同的沟通策略。
2.3. 公众的信任公众对组织的信任程度影响着公共关系的发展。
信任是公众与组织之间构建良好关系的基础。
因此,组织需要建立信任,并持续努力维护信任关系。
3. 公共关系中的心理理论3.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环境来形成对他们的印象和看法。
公共关系工作应该重视观察他人行为和环境的影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公众的需求。
3.2. 传播理论传播理论研究了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过程。
公共关系工作需要借鉴传播理论的原理,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和方式,以便将信息传递给公众。
3.3. 情感传染理论情感传染理论认为,人们的情感会受到他人的情感影响,从而影响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公共关系工作可以利用情感传染理论,通过建立积极情感和情绪,来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
4. 公共关系中的心理管理策略4.1. 了解公众的需求了解公众的需求是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前提。
组织可以通过市场调研、用户反馈等方式收集公众的需求,并针对性地提供产品和服务。
4.2. 建立信任建立信任是公共关系中的关键策略。
公共关系学之四
![公共关系学之四](https://img.taocdn.com/s3/m/885a10d550e2524de5187e51.png)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受以下主客观因素制约: 1、社会因素(习俗、道德、舆论、制度、法 律等) 2、团体因素(宗教、社团、党派、单位、学 校等) 3、宣传因素(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 4、个性因素(需要、动机、性格、气质、信 仰、世界观、)
第四节
态度与公众行为
5、态度的系统性因素 下列态度不易发生改变: A、幼年形成的态度 B、比较极端的态度 C、转变为信念的态度 D、态度中认知、情感、意图完全协调一致 E、由态度引发的行为给主体带来满足感 F、与价值观紧密联系的态度
第五节
其他心理现象与公众行为
一、价值观与公众行为
1、价值观是人们对于是非、善恶、好坏 的评价标准,对自由、幸福、荣辱、平 等这些观念的理解和轻重主次之分,是 影响个体行为的重要因素。 2、影响价值观的四个因素 A、个人的事业心、成就感----求成功 、怕失败; B、过去的成功或失败经历----向往水 平; C、周围环境、生活条件的影响----家 庭环境、社会风气、 团体氛围; D、对目标的接近程度----信心指数。
第四节
态度与公众行为
态度由认知(好或坏、有用或没用)、 情感(喜欢或厌恶、尊敬或轻视)和意图 (做还是不做、怎样做)三个因素构成。 态度并非行为,而是行为的内在动力。
第四节
态度与公众行为
二、影响和改变态度的因素 态度的改变分为两种: 态度的一致性改变(量变) 态度的不一致性改变(质变)
第四节
态度与公众行为
第三节
需要与公众行为
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理论 》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需要层次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1、人类有五种基本需要; 2、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当低层次需要获 得相对满足后,下一需要就占据主导地位; 3、在同一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人存在多种需要, 其中一种占优势地位的需要决定着人的行为。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https://img.taocdn.com/s3/m/d14eb7e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be.png)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第40页
攀比心理
人们往往经过与他人比较来选择、确定 自己行为和观念,这显示了人们追求高层 需求愿望。与自己相当人攀比,会产生满 足感;与自己理想中人攀比会让人感受到 差距,产生努力冲动。这就要求公共关系 人员在开展公共关
系工作时注意将公众往组织需要
理念上引导。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公众一词起源于英文“Public”,指(特定)人 群,又称为“公关公众”。 公共关系中公众
公众是指因面临某个共同问题而形成并与社会 组织运行发生一定关系个人、组织或社会群体, 是公共关系主体传输沟通对象总称。公关公众与 特定组织职能和任务相关。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第3页
第一节 公共关系对象—公众
第31页
一、公关公众个体心理
性格
气质
个体心理 特征
能力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第32页
气质 指一些心理活动(认识、情感)发生
时力量强弱、改变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动力特 征。
心理学家依据人心理活动在动力方面表现出特点 (感受性、耐受性、反应灵敏性、情绪兴奋性、 内向或外向性、可塑性等)不一样程度结合,把 人气质分为胆汁质(不可压制型)、多血质(活 泼型)、粘液质(平静型)和抑郁质(弱型)。
气质并无好坏之分,任何气质都有其主动一面 ,也有其消极一面。气质特点普通经过人与人之 间相互交往显示出来。气质对于人实践行为有一 定影响。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第33页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第34页
性格
指人对现实一个稳定态度体系和行为方式, 它表达了个人全部品质和特点,包含怎样影响他 人、怎样对待自己以及个人可被认识内在和外显 品质全貌。性格是由后天生活以及个人实践长久 塑造而成。已形成性格含有相对稳定性。性格和 公众关系及其亲密,它不但能够用来解释公众现 在行为,还能够预测公众未来行动。性格又含有 可变性,客观环境改变和主观调整也会使其产生 改变。
公共关系心理学名词
![公共关系心理学名词](https://img.taocdn.com/s3/m/2caefe791eb91a37f0115c07.png)
投射作用:投射作用是把自己内心不被允许的冲动、态度和行为推向他人或周围事物,以此来逃避良心的指责,并得以心理平衡。
反向作用:反向作用是用相反的方式反映不愿表现出来的真实情感和真实想法的举动,因为渴望而表现的特别淡漠,因为喜欢而表现的特员,是国家法律、方针、政策的监护者。 购买公众:一般称为“消费公众”的那一类公众。
宏观环境:指的是社会大环境,包括国际环境,也包括国内环境。 微观环境:指的是生活和工作环境,它也是引起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
舆论:是人们对普遍关心的社会事件的比较一致和公开谈论的看法,是支持或反对态度的言论表现形式。
群体:一般指的是实际群体,实际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群体领袖:包括非正式群体中的自然领袖和非正式群体中的各级领导。
兴趣:是人脑对特定事物的特定反应。
需要:需要是有机体缺乏某种东西时,或受到某种刺激,特别是受到强烈刺激时,产生的一种主观转台,是有机体特有的一
种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发展的心理倾向。
骚乱:骚乱是在某一特定场合或局部范围发生的扰乱和冲击社会正常秩序的群体行为,是一种暂时的无政府状态。
组织内部公众:是组织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本力量,是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组织得以维护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社区公众:社区公众指的是组织所在地生活着的居民,各种社会组织和各种群体中的人。
媒介公众:一类是以传播事业为其职业的人,另一、类是有意无意地义务为组织团体做正面或反面宣传的人。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的一部分成员对某类事物或任务所持有的共同的、固定的、笼统的看法和印象。
地域文化心理:不同的地域,由于自然条件不同,政治、经济、历史等条件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这种地域文化反映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就是地域文化心理。
公共关系--公众
![公共关系--公众](https://img.taocdn.com/s3/m/e0d5343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c.png)
XXXXXXXXXX XXX
XX X
XXXXXX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5. 相关性
▪ 公众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特定的组织密切相关。一群人、 一个团体或者一些组织之所以成为目标组织的公众,是因为 他们与该组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互动性,即组织发展现状 制约着他们共同利益的实现、需求的满足、问题的解决、特 长的发挥等;而他们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对该组织的目标和 发展具有实际或潜在的影响,甚至决定组织的成败。因此, 这种相关性决定了组织与公众公共关系的形成和维持。寻找 和确定组织与公众的相关性,就是为了确定目标公众,分析 各类公众的心理特征,以确定针对不同公众采取差异化的管 理手段和策略。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公众的含义
❖ “人群”是社会学使用的词语,是指居民中的某一部分,它是一个松 散结构,不是必须要合群的整体意识,也不一定必须因共同的问题而 与特定组织发生联系,凡是人聚在一起都可以称为“人群”。“人民” 是社会历史及政治哲学的概念,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 人们,它以包括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劳动群众为主体,占居民 绝大多数。具有剥削性但能够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阶级也属于人民的 范畴。“群众”的概念包含于“人民”之中,主要是指从事物质资料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4.变动性
❖ 变动性是指公众的动态特征。组织公关工作面对的公众无时无刻不处 于变化之中。这种变化表现在公众的性质、结构、数量、重要程度等 诸多方面,公众对象的产生与消失、公众数量的增加与减少、公众态 度的好与坏等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公众的这些变化可能给组织的发 展带来新的转机,因此组织在手段上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反应,以 帮助自身抓住机遇或避免危机,得到更好的发展。公众的变动性要求 公共关系人员时刻关注公众的变化及趋势,并及时收集相关信息,研 究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并观察组织环境的变化,制定和修改相关的政 策和目标,以适应组织的发展。所以,公共关系工作应随时注意公众 的变化,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认识自己的公众。
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
![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https://img.taocdn.com/s3/m/fc06267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0.png)
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1. 引言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简称PR)是指组织或个人与公众之间建立和维护良好关系的活动。
而公众则是公共关系的对象之一,对于任何组织或个人而言,公众的看法和态度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公众作为公共关系的对象的重要性、公众的分类以及如何与公众建立有效的沟通和关系。
2. 公众作为公共关系的对象的重要性公众是组织或个人的关键利益攸关方,其对组织或个人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影响着公众对其的评价。
公众的积极看法和支持可以增强组织或个人的声誉、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和投资者,提高产品或服务的销售量;而公众的负面看法和不信任则会削弱组织或个人的形象,损害市场地位和信誉,甚至导致合作伙伴的流失和投资者的撤资。
因此,公众作为公共关系的对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建立和维护与公众的良好关系,组织或个人需要了解不同类型的公众以及其关注的问题和利益,通过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以积极的方式回应公众的需求和关切。
3. 公众的分类公众并非一概而论,而是由多个不同的群体组成。
为了更好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和关系建立,需要对公众进行分类,根据其特点和利益进行区分。
以下是常见的公众分类:3.1 内部公众内部公众是指组织内部的员工、管理层和股东等人群。
他们对组织的运营、决策和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力。
与内部公众建立积极的沟通和关系可以增加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组织绩效,为组织的成功做出贡献。
3.2 外部公众外部公众包括消费者、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投资者、媒体、社会团体等。
他们对组织的产品、服务、形象和社会责任等方面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与外部公众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增加销售额、拓展市场份额,吸引更多的投资和合作机会,增强组织的声誉和影响力。
3.3 公众的利益群体公众的利益群体是指受到组织活动影响或直接关注的特定人群,如环保组织、消费者权益组织、员工工会等。
他们关注的是组织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对组织的行为和决策提出批评或要求。
《公共关系学》第六章
![《公共关系学》第六章](https://img.taocdn.com/s3/m/ab6d3a106edb6f1aff001f64.png)
(二)需要的五个层级
1.生理的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的需要;2.安全需要;3.社交的需要;4.自尊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安全需要 社交的需要 自尊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 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要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力并获得成就的需 这种需要往往是通过胜任感和成就感来获得满足的。 要。这种需要往往是通过胜任感和成就感来获得满足的。 所谓胜任感是指希望自己担当的工作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相适应,工作带有挑战性, (1)所谓胜任感是指希望自己担当的工作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相适应,工作带有挑战性, 负有更多的责任,工作能取得好的结果,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也能得到成长。 负有更多的责任,工作能取得好的结果,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在工作中也能得到成长。 所谓成就感表现为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 (2)所谓成就感表现为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具有这种特点的人一般给自己 设立相当困难但可以达到的目标, 设立相当困难但可以达到的目标,而且往往把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本身看得比成功以后所 得到的报酬更为重要。 得到的报酬更为重要。
(三)知觉的偏见
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 知觉的偏见是人们在感知事物的时候,由于特殊的主观动机或外界 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 刺激,对事物产生一种片面或歪曲印象的心理过程。 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常见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定型作用 定型作用( 刻板印象) 1.首因效应 2.近因效应 3.晕轮效应 4.定型作用(“刻板印象)
(三)公众的不同分类标准[2] (三)公众的不同分类标准[2]
公共关系学公众心理分析
![公共关系学公众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61136ee009581b6bd9ebae.png)
公关关系学上所说的公众心理主要包括:知觉、 需要、态度、从众心理、逆反心理等。这些心理 因素会影响到公众的具体行为,而对我们的公关 活动产生影响。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公众心理和公众 行为之间的关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与公众行为关系
比较密切的几种公众心理现象,包括知觉、 需要、态度、流行、流言、舆论、从众心 理、逆反心理等等,通过学习要把握一般 的公众心理和行为特征。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公众心理 P127
我们这一章要学习的是公众心理分析,那么我想 请问一下,大家觉得公众心理到底是什么?
性格如何影响着知觉的选择性?
——自尊心强的人和很谦和的人在被批评后的不同反应 ——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在中一亿的大奖以后的反应。
比如说,我们面前有三件外套,两条裤子, 或者还有两双袜子放在一起了,我们的知觉会对 这些对象进行组合,把他们看成一个整体。我们 第一感觉应该是,这里有一堆衣物!而不是我们 的面前有:三件外套,两条裤子,还有两双袜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大家理解了对象组合这个因素了吗? 那么我们在公共关系学中应该怎样利用对象
那么兴趣怎样影响人这个主体的知觉选择 性呢 ? 大家想想看。
例子:小李是个猴迷,小张出奇的喜欢吃 香蕉。那么当他俩同时看到一只可爱的猴 子,拿着一大串香蕉的时候。他们的反应 会不会有什么样的差异啊?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性格;是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在 情绪、自尊心、对人态度等方面的特征影响着知觉的选择 性。
公共关系的主体——公众
![公共关系的主体——公众](https://img.taocdn.com/s3/m/ccc027294b73f242336c5fbb.png)
顺意公众,逆意公众,独立公众
根据公众对组织所持有的态度,可以将公众分为顺意公众,逆意公众, 独立公众。 顺意公众是组织政策的支持者。顺意公众越多,表明组织的公共关系状 顺意公众 态越理想。 逆意公众是组织政策的反对者,逆意公众越多说明组织的公共关系不甚 逆意公众 理想。 独立公众是指对组织态度尚不明朗者。独立公众数量的多寡,反映了社 独立公众 会组织的知名度,是公共关系工作要争取的重要对象。 一个社会组织要保持和扩大顺意公众的行为,尽可能的改变逆意公 众的态度,把它们变成顺意公众,如果此工作一时困难太大,那就先 尽可能的将他们转变成独立公众。
公众的特点
同质性 公众是具有某种内在共同性的群体。公众的形成,是因为社会成 员与遇到了共同的社会事件或共同的问题。 群体性 社会的基本元素是个人,但是无论什么人都会处在一定的社会关 系中,都必须要与其他的个人和组织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互相发 生作用,公众就是由这些不同的人和不同性质的组织构成,而所组织 构成的群体环境,也是任何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公众群体环境。 多变性 公众不是封闭僵化,一成不变的对象,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 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任何社会组织面临的公众,其性质,形势, 数量,范围等,均会随着社会组织条件,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能动性 公众不只是被动的作为公共关系的客体,而是从自身利益和需求 出发,积极主动的影响某一社会组织的决策和行为,这就是公众的能 动性。
第二节 公众的分类
内部公众与外部公众
在实际的公共关系活动中,根据组织的内外区别,可以将公众分为 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这是对公众最常见的分类。 内部公众,是指社会组织内部的所有成员,如企业职工,股东等。 内部公众 这类公众与组织关系更直接更密切,他们对组织的评价有特殊的意义 和作用,因而是公众关系工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社会组织能否实 现活动目标的主要依靠力量。 外部公众,则是指社会组织外部的,与组织的某些活动有这样或那 外部公众 样关系的公众。这类公众虽不如内部公众与组织的关系那么密切,但 也直接影响了组织的利益,并且这类公众比内部公众的分布广数量大。 它包括政府,消费者,社区,新闻媒介和同行业竞争者等。
第四讲公共关系客体公众
![第四讲公共关系客体公众](https://img.taocdn.com/s3/m/02db0301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4d.png)
2023-11-06•公众概述•公众心理现象•公众关系建立与维护•公众关系危机处理•公众关系案例分析目录01公众概述公众的定义公众是公共关系主体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进行协调、适应、影响、控制的对象。
公众是公共关系主体在一定条件下的利益相关者。
公众是公共关系主体所面对的具有共同点和差异点的群体和个人。
公众的类型按照公众与组织的所属关系划分: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
按照公众的稳定程度划分:非稳态公众和稳态公众。
按照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划分:顺意公众、逆意公众和中间公众。
按照公众的规模划分:个体公众、群体公众和大众公众。
公众的特点公众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不同阶层、民族、职业和年龄的人构成了公众的广泛性。
广泛性多样性互动性可变性公众的存在形式和影响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公众具有不同的特点、需求和利益。
公众与公共关系主体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会影响公共关系目标的实现。
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02公众心理现象公众通过感觉器官接收信息,并对其进行初步的整理和解释。
感觉与知觉记忆与联想思维与创造公众将接收到的信息储存在记忆中,并在需要时进行提取和联想。
公众在面对问题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寻找解决方案。
030201态度与行为公众的态度影响其行为选择,如对品牌的偏好、对政策的支持等。
社会影响与群体行为公众在群体中容易受到他人影响,产生从众心理和群体行为。
情绪与情感公众在面对事物时,产生喜怒哀乐等情绪反应。
公众主动或被动地收集信息,以了解事物的情况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信息搜集公众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权衡利弊后作出决策,并付诸行动。
决策过程公众在行动后对结果进行评估和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反馈与调整03公众关系建立与维护组织形象与公共关系客体公众的期望相匹配,以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
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形象匹配在公共关系活动中表现出真诚和透明,让公众感受到组织的诚信。
公共关系客体之公众及公众心理分析
![公共关系客体之公众及公众心理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65fee61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b1.png)
公共关系客体之公众及公众心理分析公共关系是指组织或个人与公众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和协调的活动。
作为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是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影响因素。
公众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对于公共关系的发展和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将从公众的定义、公众的形成、公众心理等方面对公众及公众心理进行详细分析。
首先,公众是指对于某个组织、事件或议题有一定认知和兴趣,对其有可能产生影响或受其影响的人群。
公众可以分为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两种类型。
内部公众指组织内部的员工、管理者以及其他与组织有直接关系的人群;外部公众则包括消费者、投资者、政府、媒体、社会团体等与组织有间接关系的人群。
公众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公众会因为其不同的利益、需求和态度而对组织产生不同的反应和行为。
其次,公众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公众是由一群个体组成的,这些个体在特定的背景、环境和议题下形成共同的认知和兴趣。
公众形成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体的社会化、经验和信息获取等。
公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信息的更新,公众的构成和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因此,公共关系管理者需要及时了解公众的动态变化,以便灵活地应对公众的需求和反应。
公众心理是指公众对于组织或事件的认知、态度和情感等心理状态。
公众心理的分析对于公共关系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对于公众心理的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信任与不信任:公众对组织的信任度直接影响着公共关系的发展和维护。
公众在与组织进行交互和沟通的过程中,会根据组织的行为和言论进行评估和判断。
如果公众感到组织的行为不诚信、言行不一致,就会对组织产生不信任的情绪。
相反,如果组织能够建立良好的声誉和信誉,公众会对组织产生信任感,增强与组织的合作和支持意愿。
2. 感知与认知:公众对组织的认知和感知直接影响着公众对组织的态度和行为。
公众对组织的认知可以通过媒体报道、口碑传播、个人经验等途径获得。
公众的感知则与他们的需求和期望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
2、公众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1)公民和人民
公民是具有一定国家的国籍,依据法律规定 享有政治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公共关系的公众及其心理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
第
第二节 公关公众的心理研究
四
第三节 公关公众的分析和确定
章
第四节 不同公众关系的管理
复习思考题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
一、公众的涵义及相关概念
1、公众的基本含义
公众一词来源于英文“Public”,指(特定的) 人群,又称为“公关公众”。 公共关系中的公众
(三)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程度分类
1
2
3
主要公众:
指那些对组织有重 要的制约力、影响 力,对组织的生存 和发展起到决定性 作用的公众。包括 内部员工;决定组 织生存和发展的外 部公众,如大客户、 股东、供应商。
次要公众:
指那些对组织生存 和发展不起决定性 影响的公众,多数 公众均属此类。
边缘公众:
指那些和组织有一 定联系,但距离组 织各项工作层次较 远、影响微弱的群 体。组织一般投入 精力、物力较少。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公众及其分类
三、公众的分类
(四)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态度分类
指那些对组织的政策、行为和产品持赞成、
顺意公众 支持和认同态度的公众,是组织生存和发展
的积极环境因素。
指那些对组织的政策、行为或产品持批评、
敌意公众 反对甚至敌视态度的公众。
指介于顺意和敌意之间的公众,他们对组织
大众是普遍的代名词,指众多的人,泛指民众、 群众,由若干个体构成的整体。 (3)受众
受众分为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公众特指积 极受众,即那些被共同利益或共同关心的问题联 结在一起的个人或群体。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公众及其分类
二、公众的特征
同质性
2
客观性 1
特征
3 相关性
多变性 5
现实公众。
分
类
知晓公众:是潜在公众的现实表现,指那些已经明确知道自己所面临的
问题与某个组织有关,并开始搜集信息,准备向责任组织提出相关权益
要求的公众。组织应积极沟通,满足其要求,控制公众舆论态势。
行动公众:知晓公众发展的结果。公众不仅意识到组织对自身的 影响和作用,而且采取了行动,形成了对组织的影响和作用。他 们迫使组织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是组织公关实务必须重视的工 作对象。
第一节 公众及其分类
三、公众的分类
(一)根据公众与组织之间是否具有隶属关系分类
• 1.内部公众
•
指组织内部各部门成员组成的团体,包括股东、
管理、技术、生产、销售人员等。广义上,包括员
工家属。
• 2.外部公众
•
指组织外部的各种力量,他们对组织的生存与
发展有着现实或潜在影响力,包括消费者公众、媒
体公众、政府公众、社区公众、行业公众等。
中间公众 的态度不明确,处于中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状态。
案例 链接
三、公众的分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五)根据组织对公众的态度分类
• 1.受组织欢迎的公众
• 指那些完全符合组织的需要并主动对组织表示支持、合 作意向的公众。这类公众与组织之间是一种自愿、平等、互 利、合作的关系,如自愿投资者、捐赠者、股东。
4 多样性
• (一)客观性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 公众作为社会组织传播交流信息的对象,是客观存在且 不以组织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 (二)同质性
• 公关公众的同质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或者是面临共同的利 益,或者是具有相同的需求和兴趣。
• (三)相关性
• 公众与组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互动性,组织发展现状 制约着他们共同利益的实现、需求的满足等;他们的观点、 态度和行为则实际或潜在地影响着组织的成败。
人民指的是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公民是法律概念,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人民是 政治概念不包括依法被剥削政治权利的人和敌对 分子。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对象—公众
2、公众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2)群众和大众
群众一指 “居民的大多数”,同“人民”; 二指“未加入党团的人”,表示“党员”与“群 众”、“干部”与“群众”的区别。
• (四)多样性
• 公众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还可以是具有严密 组织结构的团体或组织;处在不同的社会阶层,从事不同 的职业,公众对组织的态度或行为也具多样性。
• (五)多变性
• 一方面公众自身社会角色不断变化;另一方面,组织自 身的变化也导致工作对象所处的环境变化。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公众及其分类
三、公众的分类 (二)根据公众对组织的认知程度分类
无关 公众
临时性 公众
周期性 公众
稳定性 公众
对组织无任 何认知的个 人或团体, 与组织互不 影响。
由于一些临时 性的事件、活 动而聚集起来 的公众,比如 运动会、展览 会的观众,火 车晚点滞留的 顾客等。
按一定规律和 周期出现的公 众,如逢节假 日出现的游客 和顾客、招生 时节的考生和 家长等。出现 具有规律性。
受偏好、需求、 习惯的影响, 活跃在组织视 野内,组织往 往采取优惠政 策和特殊的保 证措施。如经 常去某商场购 物的顾客。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第一节 公众及其分类
三、公众的分类
• 2.不受组织欢迎的公众
• 指那些主动与组织接近,违背组织的利益或意愿,对组 织的发展构成威胁或产生负面影响的公众。如各种不明身份 的媒体,索取赞助的团体等。
• 3.被组织积极追求的公众
• 指符合组织的利益和需求,但目前却对组织不感兴趣、 缺乏沟通意愿的公众,如新闻媒体、知名企业等。他们对组 织长远发展有重要影响,需要组织通过有效的公共关系活动 积极争取和追求。
三、公众的分类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六)根据公众动态发展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分类
非公众:指那些对组织不感兴趣,也不会对组织产生任何影响的公众。
某种意义上等同于无关公众。
公
潜在公众:由于潜在的公共关系问题而形成的潜在公众。组织应 予以积极引导,使潜在公众向有利于组织发展的方向转化,成为
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