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关心理学

合集下载

公关心理学公众的心理定势

公关心理学公众的心理定势

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公众心理定势概述•公众心理定势在公关中的应用•公众心理定势的识别与分类•公众心理定势的突破与应对•案例分析•总结与展望01公众心理定势概述定义公众心理定势是指公众在面对某一特定群体或事件时,形成的相对稳定和一致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

要点一要点二特点公众心理定势具有普遍性、相对稳定性、排他性和可诱导性等特点。

普遍性是指公众心理定势在面对相似情境时具有广泛适用性;相对稳定性是指公众心理定势在一定时期内不容易发生改变;排他性是指公众心理定势可能影响他们对其他群体或事件的评价和态度;可诱导性是指公众心理定势在一定外部因素影响下可发生改变。

定义与特点公众心理定势的重要性影响公众对组织和个人的评价和态度01公众心理定势对公众的认知和情感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他们对组织和个人的评价和态度。

决定公众的行为模式02公众心理定势决定着公众在面对特定群体或事件时的行为反应和表现,从而影响组织和个人的公关效果。

公关策略的重要依据03公众心理定势是制定有效公关策略的重要依据,通过对公众心理定势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心理,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公关策略。

文化背景是公众心理定势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公众心理定势存在差异。

文化背景社会环境对公众心理定势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如社会经济状况、政治氛围等都会对公众心理定势产生影响。

社会环境历史事件对公众心理定势的形成具有长远影响,如重大历史事件可能会改变公众的心理定势。

历史事件个人经历也会对公众心理定势产生影响,如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件和遭遇等都可能影响其心理定势。

个人经历公众心理定势的形成因素02公众心理定势在公关中的应用心理定势公众在面对新闻、广告等传播信息时,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认知进行判断,从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定势。

公关人员可以利用公众的心理定势,通过选择合适的传播内容和方式,引导公众对特定话题或事件形成积极的看法和态度。

公关和社交中的心理学要素

公关和社交中的心理学要素

公关和社交中的心理学要素现今社会,公关和社交已经成为了最重要的交际方式之一。

在这样的交际中,心理学要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公关和社交中的心理学要素。

一、人际关系中的自我认知在人际交往中,自我认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自我认知指的是对自身认知的意识和理解,包括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自我概念等。

在公关和社交中,了解自己的自我认知是关键。

只有明确自己的立场、目标和价值定位,才能更好的引导自己的言行,增强自信心,做到言行一致。

同时,在建立人际关系时,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和表达方式。

比如,当自己处于情绪波动的时候,需要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公关和社交场合。

千万不要“把内心的情绪波动当悲痛”,以假冒的情感去应对他人,这样做虽然能够掩盖真实情感,但是在后期的维护交往关系中,却不利于长远的合作。

二、心理学中的信任和建立信任的方法在公关和社交的交往中,信任是关键。

如果对方不能够相信你,那么就很难成为良好的朋友和合作伙伴。

因此,建立信任是公关和社交交往中的重点。

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信任是基于两件事情上的:一是认识到对方的良好意图,二是对方具有能力去实现这种良好意图。

在建立信任时,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尝试:1、乐于助人:在交往中,多帮助对方,可以增加双方的信任,也可以在后续交往中互相帮助。

2、认真倾听:关注对方的需求,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这样对方会感到被尊重和被看重,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基础。

3、表达自己:在公关和社交中,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让别人了解你是真实的,这样对方才会相信并建立信任。

在建立信任的同时,还要避免“过度自我揭露”。

即过多透露自己的私人关系,或是关于自己的信息,这样会使别人对你有一些负面的想法,导致信任的减少。

三、心理学要素在决策中的应用在公关和社交中,做出正确的决策是非常必要的。

有时候,决策会受到情绪、环境和他人意见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做决策时,需要考虑心理学要素。

公关心理学绪论公众的心理特征

公关心理学绪论公众的心理特征

公关心理学绪论:公众的心理特征引言公关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探究了公共关系领域中人们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

在当今社会,公众心理特征的了解对于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公关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讨论公众的心理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对于公共关系的影响。

公关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公关心理学是研究公共关系中的人类心理行为和心理机制的学科。

它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旨在理解公众的心理反应、态度和行为,以及这些心理特征与公共关系活动之间的关系。

通过研究公众的心理特征,公关专业人员可以更好地制定策略,提升公共关系的效果。

公众的心理特征1.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属的社会群体的接纳和认同感。

公众在面对某个组织、品牌或事件时,会考虑这些事物与自己的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

如果一个组织或品牌能够与公众的社会认同相契合,公众对其会更加支持和信任。

2. 信任信任是公众与组织或个人之间建立关系的基础。

公众对于不同组织和个人的信任程度会有所不同,这取决于过去的经验、口碑以及组织或个人的形象塑造。

公关专业人员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形象管理来建立和增强公众的信任感。

3. 心理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是公众面对信息和事件时自我保护的心理反应。

公众可能会对不符合其认知和价值观的信息产生心理防御,例如选择性忽视、否认或合理化。

公关专业人员需要了解公众的心理防御机制,以便更好地传递信息和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

4. 社交影响社交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公众在做出决策时会考虑其他人的意见和行为,特别是亲近的人群。

公众可能会受到朋友、家人、权威人士等的影响,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公关专业人员可以通过社交影响来塑造公众的态度和行为。

5. 舆论效应舆论效应是指媒体对公众的影响。

媒体报道的内容和方式会对公众的意见和态度产生影响。

公关专业人员需要善于利用媒体舆论,通过积极的形象宣传和危机公关手段来影响公众的看法。

公关心理学期末重点

公关心理学期末重点

《公关心理学》期末重点选择10×1填空5×2名词解释5×4简答4×10论述1×201、公关心理学原则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着眼于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环绕于公共关系心理的原则、发勇于开拓创新的原则。

2、个性的概述“人格(即个性)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个性,反映在行动上也会有所不同。

3、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

书中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4、组织形象类型(1)按照形象的表现方式,可将组织形象划分为有形形象和无形形象。

有形形象包括组织的名称、标识、典礼。

通常是带有显露性、具体性的主观印象。

无形印象包括组织哲学、组织精神、组织风气等,是公众根据有形印象升华出来的抽象形印象,是组织形象的核心部分。

(2)按照形象的真实性,可将组织形象划分为真实形象和虚假形象。

组织的真实形象是指公众头脑中形成的与组织的真实行为和活动相一致的主观印象。

组织的虚假形象是指公众头脑中形成的与组织的真实行为和活动有距离的,即对组织的真实形象有一定曲解的关于组织的主观印象。

(3)按照接受者的范围,可将组织形象划分为内部形象和外部形象。

内部形象指组织的全体员工对组织的整体感觉和认知,外部形象主要指员工以外的社会公众对组织的认知,我们通常所说的组织形象多指这种外部形象。

(4)按照社会公众的评价态度,可将组织形象划分为正面形象和负面形象。

社会公众对组织形象认同或肯定的部分就是正面形象,抵触或否定的部分就是负面形象。

(5)按照社会公众获取组织信息的媒介渠道,可将组织形象划分为直接形象和间接形象。

公众通过直接接受组织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由亲身体验形成的组织形象是具体的直接的形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借助他人的体验形成的组织形象是间接形象。

自考大纲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

自考大纲29657公共关系心理学

高纲3003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大纲29657 公共关系心理学Ⅰ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和特点《公共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型的心理学科,主要研究公共关系领域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规律。

本课程是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的一门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应考者系统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基本概况,掌握公共心理、公共关系心理和组织团体心理的基本理论,并能将所学理论运用于社会生活实践,为公共关系心理学知识的普及和公共关系人才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评价目标)本课程共有十一章:绪论,总体概述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价值和研究原则;第一、二、三章论述公共关系主体,第四、五、六、七、八章论述公共关系客体;第九和第十章探讨公共关系媒介。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价值和研究原则等学科概况;2.理解并掌握组织形象的观念、组织领导的形象心理与群体心理。

3.理解并掌握公众的心理特点、公众的角色及社会心理、公众的心理效应和心理变化以及公众心理的引导与沟通。

4.理解并掌握传播关系与传播范式、传播心理与传播策略。

三、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区别公共关系心理学是在公共关系原理和普通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

因此,本课程的前修课程一般包括公共关系学、基础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等。

Ⅱ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绪论一、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并掌握公共关系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理解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公共关系心理学的起源、学科性质与特征、研究对象,公共关系心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识记: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②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③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特征。

领会: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起源;②公共关系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价值领会:①研究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价值。

自考《公关心理学》必考考点汇总

自考《公关心理学》必考考点汇总

自考《公关心理学》必考考点汇总第一章绪论公共关系的三个基本要素:组织、公众和沟通。

公共关系既是社会组织向公众传递信息、施加影响的过程,同时也是公众心理发生变化乃至产生行动的过程。

(双向信息沟通)第一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学科性质:既是心理学,又是公共关系学。

说得确切些,它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公共关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p1)2、公关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异同:记忆提示(内外、一般特殊、自然社会)(p2)3、公关活动的四步工作法:调查研究、公关计划(或策划)、实施和效果评估。

4、公共心理学与公共关系学科体系的其他部分的异同:同:都以公关活动作为考察和研究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指导性的理论。

区别:公关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公关现象,它不但考察公关活动的一般过程,而且考察这些活动背后的心理现象并力求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

(p5)第二节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研究的是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的双方在互相交往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第一,这里所说的“公共关系活动”是指运动着的公共关系状态。

第二,这里所说的“参与公关活动的双方”是指公关行为的发出者(组织)和公关行为的承受者(公众)。

第三,这里所说的“心理现象”是指公众对组织形象的主观映象。

2、公共关系活动的类型:两分法(两类):日常的公共关系活动、专门性的公共关系活动。

三分法(三类):宣传型(侧重知名度)、交际型(侧重情感联络)和社会服务型(侧重美誉度)。

(p5、6)3、参与公共关系活动的双方:一方:发出者(组织者),即社会组织。

另一方:承受者,即公众。

4、组织: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之一。

它是指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机构。

这种社会机构有自己的目标、宗旨,有一套工作制度和方法,成员间有明确的分工和职责。

5、公众也称目标公众,它是公共关系行为的承受者,是社会组织意欲影响的对象。

是与组织有着某种利益关系的特定群体。

公关心理学之公众心理概述

公关心理学之公众心理概述

公关心理学之公众心理概述公众心理是指公众在特定环境中对特定信息和事件的心理反应和行为。

公众心理的研究对象是大众群体,而不是个人。

公众心理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大众的相似性,即大众具有类似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

其次是公众心理的可塑性,即社会环境和信息对公众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是公众心理的灵活性,即公众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是多样的,随着环境和信息的变化而变化。

公众心理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包括人们的需求、动机和价值观等。

人们的需求和动机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而价值观会影响他们对信息的评价和判断。

其次是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社会规范、社会认同和社会压力等。

社会规范是人们在特定社会环境中接受的准则和规范,它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社会认同是人们对他人和集体的认同和归属感,它会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接受和反应;社会压力是人们在社会中受到的来自他人和集体的压力,它会对人们的心理反应和行为产生影响。

最后是文化心理因素,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人们具有不同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模式。

公众心理在公关活动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了解公众心理可以帮助公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准确地制定公关策略和目标。

其次,公众心理的研究可以帮助公关人员更好地预测公众的反应和行为,从而避免可能出现的负面反应和行为。

第三,公众心理的研究可以帮助公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公众的价值观和社会认同,从而更好地与公众进行沟通和互动。

最后,公众心理的研究可以帮助公关人员更好地评估公关活动的效果和影响,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策略和措施。

总之,公众心理是公关心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公众心理可以帮助公关人员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和期望,预测公众的反应和行为,理解公众的价值观和社会认同,以及评估公关活动的效果和影响。

在实践中,公关人员应该根据公众心理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以更好地进行公关活动。

同时,公关人员还应不断学习和研究公众心理,以不断提高公关活动的效果和影响力。

《公关心理学》第五章 对公众心理的认知

《公关心理学》第五章  对公众心理的认知

义务宣传者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的内部公众; 2、和组织有较多接触的外部公众; 3、组织成员的家属; 4、喜爱表现自己的人; 5、妇女; 6、和组织具有某种显见的或潜在的供求关系 的人; 7、组织的竞争对手。
赢取高品质正面宣传的决定性因素: 打铁还需自身硬!
四、对政府公众心理的认知
政府公众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是 国家法律、方阵、政策的监护者。 政府公众的工作具有比较明显的三个 特点: 1、管理内容和管理范围上的社会性; 2、和被管理对象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关 系; 3、工作的绩效难以准确评估。
第五章 对公众心理的认 知
公共关系心理是在公共关系活动中 表现出来的心理,从事公共关系活动 的人在和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打交道, 应该掌握在公共关系实践中认知公众 心理的途径和方法,学会在不同场合、 不同情况下识别和预见公众的特定的 心理活动的内容。
对公众心理的认知,是和公众心理 进行沟通、对公众心理施加影响的前 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离脸部越远发生的动作越为真实; 2、越不自觉的动作越为真实; 3、越不明确的动作越为真实; 4、越不自然的动作越为真实。
第二节 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
01
内部公众群体 社区公众群体 媒介公众群体 政府公众群体 购买公众群体
02
03
04
05
一、对内部公众心理的认知
组织内部的公众,是组织得以维持和发展的基 本力量。 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组织得以维持 和发展的基本保证。 因此,认知组织内部的公众心理主要是认知组 织内部的凝聚力问题和向心力问题。
• 1、认知者有没有认知公众心理的愿望和 积极性,是影响认知的主观方面的首要 因素; • 2、认知者的认知能力是影响认知的主观 方面的第二个因素; • 3、认知者的偏见是影响认知公众心理的 第三个主观方面的因素。

公关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公关心理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枪弹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有着神奇的力量反复运用能够达到左右人的思想情感、言语行为的目的,受众被认为是毫无防御能力的“靶子”,只要大众传播工具对准他们“射击”他们就会应声倒地。

2、投射法:通过分析公众对组织某一标志物体所产生的联想来推测其态度这种联想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想像、愿望、要求以及思想方法等等无意识地反映是用来了解公众对组织态度的间接方法。

3、公众逆反心理:是公共关系传播作用于公众的信息超过了其所能接受的限度而产生的一种相反的心理体验,是公众有意脱离公关关系传播信息的思维轨道进行反向思维的心理倾向。

4、近因效应:近因即最近获得的印象近因效应是指最近的印象对所形成的人的重要影响。

它往往冲淡过去获得的有关印象,对优势效应形成冲击。

5、社会舆论:指在社会上或群体中人们对普遍关心的人和事公开地发表一致性的意见,表达了社会上或群体内部多数人的态度。

有自发形成和有意形成两种形式。

6、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和灵活性方面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典型的气质是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

7、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综合反映。

8、公众:在公共关系中,公众是一个特定的概念,指的是与某一公共关系主体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的个人、群体或组织的总和。

9、公众态度:指公众对组织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倾向。

10、组织凝聚力:也叫组织内聚力,它既包括组织对成员的吸引力,也包括成员对组织的向心力以及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11、服从行为:服从行为,是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发生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外界的影响下被迫发生的。

12、目标公众:指与组织有着某种特定联系的集合群体。

13、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标,并以此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以实现之的心理过程。

14、印象管理:是指交往者通过对自我形象的塑造和修饰,以期在他人头脑中形成良好印象的过程。

15、个案法:是指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几个月、几年乃至更长的时间)连续进16、利他行为:是个体公众为了使别人获得方便与利益而从事的行为。

公关心理学第四章(心理定势)

公关心理学第四章(心理定势)
的不 仅仅是对这个人 的印象,也是对 此人所属群体的 印象。
第一印象不仅 来自直接的接触, 也可能来自于传播 媒介的间接介绍。 (广告战) 我想去…… 武当山, 看介绍很不错啊, 还可以练功夫呢!
二、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 指的是从对象的 某种特征推及对 象的总体特征, 从而产生美化或 丑化对象的印象。
移情效应的表现
人情效应 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 物情效应 高俅踢球 事情效应 喜欢喝茶—茶具,茶文化

移情效应的应用
广告中的 “名人效应”。 将对葛优的 喜爱迁移到神州 行上来。
第三节 宏观心理定势
宏观心理定势是指一定范围内人群共有 的、积淀深厚而作用广阔的心理定势。 宏观心理定势的主要内容: 社会刻板印象、地域文化心理、民族文 化心理、社会意识形态
心理定势的固着性
心理定势的综合性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即反映认识上的心理定势,又具有强 烈的情感色彩。
三、心理定势的类别
1.微观心理定势
是在具体事件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反映当 事人心理素养的心理定势,其特点是易受暗 示、情感性强,理智往往被情感所抑制。主 要包括:首次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和 移情效应。
一、社会刻板印象
社会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一部分成员对 某类事物或人物所持有的共同的、固定的、 笼统的看法和印象。它不是一种个体现象, 而是一种群体现象,它反映的是群体的“共 识”。 刻板即呆板没有变通。
特点
1.社会刻板印象首先表现为对某类人物的固定看法。
2.除了籍贯、地位、职业以外, 年龄和性别也往往成为社会刻板印象的媒介。
公共关系活动中晕轮效应的利弊

利 企业、商家装修门面 “名片效应”

弊 精包装,烂内容 以貌取人

公关心理学公众的心理定势

公关心理学公众的心理定势
公关心理学公众的心理定势
汇报人:
汇报时间:2023-12-05
目录
• 公众心理定势概述 • 公众心理定势在公关中的应用 • 公众心理定势的突破与应对 • 案例分析 • 总结与建议
01
公众心理定势概述
定义与特点
要点一
定义
公众心理定势是指公众在面对某一特定群体或事件时,形 成的相对稳定和一致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
确品牌的定位和目标受众,了解目标受众的心理定势和偏好。
心理定势的融入
将品牌的核心价值和理念融入产品或服务中,利用公众的心理定势 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品牌形象的维护
在品牌形象塑造过程中,需要持续关注公众心理的变化,及时调整 策略,维护品牌形象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01
拓展研究领域
进一步拓展公关心理学的研究 领域,探究公众心理定势的形 成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实际工
作提供更多理论支持。
02
加强实证研究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公关策 略与公众心理定势的关系进行 深入研究,提高研究的可靠性
和有效性。
03
关注新兴领域
关注新兴领域如社交媒体、人 工智能等对公众心理定势的影 响,探究如何利用新兴技术改
案例二:某政府公共关系事件
01
心理定势
公众对于政府的行为和政策通常持有较高的期望和要求, 认为政府应该为民服务,代表公共利益。
02
描述
某地方政府在实施某项政策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公众的利 益和需求,引发了民众的抗议和不满。
03
分析
公众对政府公共关系事件的期望和要求主要是基于对政府 职责的理解和以往的经验。如果政府长期未能履行职责或 政策不合理,公众容易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反之,如果 政府表现良好,公众可能更加理解和支持政府的决策。

公关心理学课后答案

公关心理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公共关系心理?它有哪些特点?(1)公共关系心理是指和公共关系行为以及公共关系活动相关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

(2)公共关系心理学具有四大特点:公共关系心理的可知性,公共关系心理的情感性,公共关系心理的自利性,公共关系心理的广泛性。

2.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的心理公共关系的过程——公共关系活动中的心理公共关系的主体——组织团体心理3.公共关系心理血担负着哪些研究任务?为什么说实践方面的任务是第一位的任务?(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分为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

理论任务是创建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心理学;实践任务是创造有利于开展公共关系的条件,为公共关系活动的顺利展开提供心理依据和有效的方法。

⑴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水平。

⑵提高公共关系人员的素质。

⑶推动公共关系活动的有效开展。

⑷创建和完善我国的公共关系心理学。

(2)就我国现在的情况来说,实践的任务是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位任务。

既然我们承认在心理研究上比别人落后,既然我们想通过建立各种应用心理学来缩短和别人的差距,那么,就应该把应用领域的工作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

拿公共关系心理学来说,就是要把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当作自己的目标。

公共关系心理学要为公共关系的有效开展提供心理依据和科学方法。

,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的一项根本任务。

4.进行公共关系心理学研究应遵循哪些原则?为什么必须遵循这些原则?(1)公共关系心理学应遵遁以下原则: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着眼于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环绕于公共关系心理的原则、发勇于开拓创新的原则。

(2)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

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也就是要以公共关系实践活动为基础,以指导公共关系活动为目标。

只有这样来理解立足于公共关系实践的原则,公共关系心理学的研究才能取得实际的意义和良好的实践。

着眼于影响公众态度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一、考核知识点(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二、考核要求(一)公共关系和公共关系心理学1、识记:(1)公共关系;公共关系心理学2、领会:(1)公共关系的特征(二)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识记:(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科性质2、领会:(1)公共关系与心理学的联系(三)公共关系心理的含义和特点1、识记:(1)公共心理的概念2、领会:(1)公共心理的特征(四)公共关系心理学学习的内容1、识记:(1)公共关系客体;(2)公共关系主体;(3)公共关系过程2、领会:(1)公共关系心理学的学习内容(五)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1、领会:(1)为什么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2)学习公共关系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第二章公众的心理特征一、考核知识点(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二、考核要求(一)公众心理特征概述1、识记:(1)公众;(2)心理特征2、领会:(1)公众心理特征的成分与结构(二)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1、识记:(1)个性心理特征;(2)能力;(3)气质;(4)性格2、领会:(1)了解公众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三)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1、识记:(1)公众在性别、年龄、职业、不同文化水平等方面的角色心理特征2、领会:(1)了解公众的角色心理特征对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四)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1、识记:(1)群体;(2)群体领袖;2、领会:(1)群体心理的一般特征;(2)群体领袖的心理特征;(3)群体心理与群体领袖心理的关系;(4)了解公众的群体心理特征对于做好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3、应用:(1)运用群体心理的原理分析所在单位的群体心理特征第三章公众的心理倾向一、考核知识点(一)公众的兴趣倾向(二)公众的需要倾向(三)公众的价值观倾向(四)公众的自我倾向二、考核要求(一)公众的兴趣倾向1、识记:(1)什么是兴趣;(2)兴趣的个体差异2、领会:(1)公众兴趣在公共关系工作中的作用(二)公众的需要倾向1、识记:(1)什么是需要;(2)需要的特点;(3)需要的类别;(4)需要的层次2、领会:(1)了解公众需要对于公共关系工作有什么重要意义(三)公众的价值观倾向1、识记:(1)价值;(2)价值观;(3)价值评价体系;(4)价值取向类型2、领会:(1)格雷夫斯的价值取向类型理论;(2)将价值评价体系与价值取向相联系划分价值取向类型(四)公众的自我倾向1、识记:(1)自我与自我意识;(2)自我的构成要素;(3)自我的境界:(4)自我倾向2、领会:(1)自我有哪几种境界;(2)什么是自我的分化与统一3、应用:(1)具有哪一种自我倾向的人更适合做公共关系工作,为什么第四章公众的心理定势一、考核知识点(一)心理定势概述(二)微观心理定势(三)宏观心理定势(四)流行心理定势二、考核要求(一)心理定势概述1、识记:(1)心理定势;(2)心理定势的特点;(3)心理定势的类别2、领会:(1)心理定势与心理特征、心理倾向的区别与联系;(2)心理定势对行为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二)微观心理定势1、识记:(1)首次效应;(2)晕轮效应;(3)经验效应;(4)移情效应2、领会:(1)微观心理定势有哪些主要的表现形式3 、应用:(1)在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有效利用或避免首次效应、晕轮效应、经验效应和移情效应(三)宏观心理定势1、识记:(1)社会刻板印象;(2)地域文化心理;(3)民族文化心理2 、领会:(1)地域文化心理的表现形式;(2)地域文化心理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社会刻板印象对于公共关系工作的启示(四)流行心理定势1、识记:(1)时尚;(2)流言;(3)骚乱2、领会:(1)为什么说时尚、流言、骚乱也是心理定势的表现;(2)时尚、流言、骚乱产生与消失的过程3、应用:(1)掌握时尚、流言、骚乱等心理规律对于公共关系工作的意义第五章对公众心理的认知一、考核知识点(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四)克服认知公众心理的障碍二、考核要求(一)对公众个体心理的认知1、领会:(1)公众个体心理认知的主要媒介与方法(二)对公众群体心理的认知1、识记:(1)组织内部公众;(2)社区公众;(3)媒介公众;(4)政府公众;(5)购买公众2、领会:(1)群体凝聚力与群体向心力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对不同群体的公众心理的认知各有什么要求(三)对公众心理变化的认知1、识记:(1)宏观环境;(2)微观环境;(3)舆论2、领会:(1)影响公众心理变化的因素;(2)舆论导向对公众心理的影响(四)克服认知公众心理的障碍1、识记:(1)压抑作用;(2)投射作用;(3)反向作用:(4)文饰作用;(5)转移作用2、领会:(1)影响对公众心理的认知的主要因素3、应用:(1)如何克服对公众心理认知过程中的障碍第六章和公众心理的沟通一、考核知识点(一)和公众的信息沟通(二)和公众的意见沟通(三)和公众的情感沟通(四)和特殊公众的沟通二、考核要求(一)和公众的信息沟通1、识记:(1)信息;(2)信息沟通;(3)链形沟通;(4)星形沟通;(5)根形沟通;(6)轮形沟通2、领会:(1)为什么说任何沟通是心理沟通;(2)信息沟通的基本模式;(3)信息沟通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3、应用:(1)选择与公众沟通的内容应遵循哪些原则(二)和公众的意见沟通1、识记:(1)意见沟通;(2)公众意见的类别2、领会:(1)意见沟通的功能;(2)意见沟通的过程3、应用:(1)如何与公众进行意见沟通(三)和公众的情感沟通1、识记:(1)情绪;(2)情感;(3)感情2、领会:(1)体察公众的心境及时进行沟通需要注意哪些问题;(2)体察公众的激情需要注意哪些方面;(3)公众有哪些基本的情感需要(四)和特殊公众的沟通1、识记:(1)身心异常者;(2)品质不良者;(3)挫折;(4)性骚扰2、领会:(1)与身心异常者沟通的原则;(2)与品质不良者沟通需要注意的问题3、应用:(1)与“受挫者”的沟通可能遭遇哪些障碍;(2)与性骚扰者沟通的具体步骤和需注意的问题第七章对公众心理的影响一、考核知识点(一)劝导方法的运用(二)暗示方法的运用(三)感染方法的运用(四)诱导方法的运用二、考核要求(一)劝导方法的运用1、识记:(1)流泻式劝导;(2)冲击式劝导;(3)浸润式劝导;(4)逆行式劝导2、领会:(1)四种常用的劝导方法各自的特点;3、应用:(1)运用这四种劝导方法应掌握的要点(二)暗示方法的运用1、识记:(1)暗示;(2)暗示的类型2、领会:(1)暗示在影响公众方面的功效;(2)暗示发挥作用的两个基本条件3、应用:(1)如何提高暗示的技巧,有效暗示应遵循哪些感知规律(三)感染方法的运用1、识记:(1)感染;(2)感染的三个特征;(3)直接感染与间接感染2、领会:(1)感染的作用机制3、应用:(1)如何增强感染力(四)诱引方法的运用1、识记:(1)诱引;(2)诱引的特点2、领会:(1)如何在公共关系工作中使用兴趣方面的诱引;(2)需要方面的诱引应注意的问题3、应用:(1)运用奖惩激发公众需要应注意的问题第八章组织的社会形象一、考核知识点(一)组织形象概述(二)组织形象和公众印象(三)组织形象和公众态度(四)组织形象和公众舆论二、考核要求(一)组织形象概述1、识记:(1)组织形象;(2)组织形象的特点;(3)组织形象的构成要素2、领会:(1)塑造组织形象的意义(二)组织形象和公众印象1、识记:(1)印象;(2)公众印象;(3)组织形象与公众印象的区别与联系2、领会:(1)印象形成的过程;(2)印象形成的途径3、应用:(1)如何巩固和加深公众印象(三)组织形象和公众态度1、识记:(1)态度;(2)态度的特点;(3)态度的分类;(4)态度的功能2、领会:(1)组织的态度与组织形象的关系;(2)态度形成与转变的认知不协调理论;(3)态度强化、形成与转变的刺激、学习理论;(4)态度形成与转变的平衡理论(四)组织形象和公众舆论1、识记:(1)舆论;(2)公众舆论;(3)舆论的特性2、领会:(1)公众舆论的威力;(2)知晓公众舆论的途径3、应用:(1)公共关系工作中如何制造和引导公众舆论第九章组织的心理氛围一、考核知识点(一)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二)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三)组织成员的公众意识二、考核要求(一)组织成员的集体意识1、识记:(1)集体;(2)集体意识;(3)集体的集体意识2、领会:(1)集体怎样影响个人;(2)集体意识的表现;(3)集体意识的形成3、应用:如何培养和巩固集体的集体意识(二)组织成员的主人意识1、识记:(1)主人意识;(2)西方的人性理论;(3)“经济人”假设;(4)“社会人”假设;(5)“自动人”假设;(6)“复杂人”假设2、领会:(1)主人地位的的内涵;(2)主人意识与主人地位的关系;(2)自我意识与主人意识的区别与联系3、应用:(1)如何强化集体的主人意识(三)组织成员的公众意识1、识记:(1)公众意识;(2)公共关系行为2、领会:(1)公众意识有哪些表现;(2)如何通过公共关系行为来辨别公众意识3、应用:(1)如何在组织内部培养和普及公众意识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为了使本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兹对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关于考核目标的几点说明为使考核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大纲在列出考试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具体内容还规定了考核目标,以便应考者在自学与应考时能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和要求,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和有针对性地分层进行辅导,帮助考生更有效地学习。

命题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进行,不超出范围,同时安排好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度。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

三个能力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各能力层次的要求是: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地认知与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地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并内化成自己的公共关系实践能力。

应用:在识记和领会的基础上,能对公共关系活动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能运用所学的公共关系心理学知识解决公共关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二)自学与课程考试所用教材本课程使用教材为:《公关心理学》,张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参考书:(1) 秦启文主编. 公共关系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程曼丽主编. 公关心理学.线装书局.2001年版.(三)自学方法的指导由于本课程内容较多,有一定难度,应考者在自学时需注意以下几点:1、学习前先仔细阅读本课程的考试大纲以及每章的第一部分考核知识点的有关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