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
马克思哲学原理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
经典论述
“共产党人认为,废除国家只可能有一个意 思,既废除国家是废除阶级的必然结果,随着 阶级的废除,自然就没有必要由一个阶级的有 组织的力量来统治其他阶级。” (如果人自己管理自己,那么按照这个原则, 他就不可能管理自己“全体人民都将成为管理 者,而被管理者也就不会有了` ;因为他只是 他自身,而不是其他任何人)。那时候将没有 政府,没有国家,如果有国家,就必定有被管 理者,就必定有奴隶。”(这只是说:当阶级 的统治消失了,从国家这个词目前所具有的政 治意义来说,国家也就不存在了。”
经典论述— 经典论述 消灭私有制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 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的私有制是那种建筑在阶 级对抗上面,即建筑在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剥削上面 的生产和产品占有方式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用 一句话来表示出来:消灭私有制。” ——《共产党宣言》
经典论述
“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这 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 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 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作为悬案,因 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 ——《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198页
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揭示的共产 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基本概念—国家消亡 基本概念
(1)国家失去了它的镇压对象和必要性,作为阶级压 迫工具的军队、警察、监狱等将失去作用。 (2)人类第一次作为统一的社会而存在和发展,各民 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为统一的世界历史 (3)国家的消亡是指政治国家的消亡,是作为阶级压 迫工具的国家机器的消亡,它并不是社会组织管理 机构的消亡。
经典论述
“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 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 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 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 出版社1960板,第33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第七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一)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1.社会形态及其活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阶段。
(1)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观念形态的统一体。
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形态、奴隶社会形态、封建社会形态、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
(2)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把人类社会看做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唯物辩证本性的揭示。
这一思想表明,人类社会虽然有着与自然迥然不同的特点,但本质上同自然界一样,是一种物质体系,其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社会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主要含义是:第一,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的存在离不开自然界,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就是每日每时都必须进行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活动,即采取一定的生产方式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
第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本质上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人类社会正是在这两对矛盾的推动下,依次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是一个不依任何个人、任何阶级以至整个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过程。
第三,社会现象尽管是不可逆的,但在不可逆的社会现象背后,历史规律却有着“重复性”。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确认社会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发展看做是自然历史过程。
这是因为:①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根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如果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 只满足于考察人们从事 历史活动的动机本身, 就会把目的、意识误认为是 最终的决定作用, 从而在根本上颠倒社会存在和社 会意识的关系, 掩盖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本质。
目的论是关于目的性的虚假观念, 它是从人的 活动中抽象出目的性, 然后又把它置放到人的 活动之外, 把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解 释为这种目的的实现过程。
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是指人们在其中展开目的性活动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条件的总和。大体说来, 它包括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 精神条件。 • (1)制约人的历史活动的自然条件是自然环境。它是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物质前提。它 既包括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的自然存在物, 也 包括由于人类世代劳作而形成的人化自然。但不能将 自然环境夸大为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否则便 会导致“地理环境决定论”。
• 利益关系的实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间的现 实关联, 利益冲突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从人们
的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历史性对抗。唯心主 义者或者认为利益冲突起源于人类不变的自私 本性, 或者以为思想斗争仅只是思想上的斗争。 与此相反, 唯物史观肯定物质利益对历史运动 起基础性的支配作用。
物质利益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2)抽象的人 • 脱离人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关系去考察人,把人变成
了抽象的观念、自我意识或“主观性”。
• 集中于一点:无视客观的社会关系(人的阶级性)
• 旧唯物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人的自然属性
• 唯心主义: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抽象的观念(爱、理 性、意志等)
现实的人? 抽象的人?
二、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本章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 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 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列宁。
二、运动、时间、空间
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三、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物质存在
三、量变的复杂性与质变的多样性 量变的复杂性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 量变的过程包含质变 质变的多样性 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质变表现为飞跃。飞跃的形式必然不同 社会领域的飞跃不同于自然领域的飞跃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与否定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与否定相互统一 肯定与否定相互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各抒己见:自有哲学以来,不同的哲学对哲学及其 各抒己见:自有哲学以来, 功能做了不同的解答,同学们认为哲学是什么? 功能做了不同的解答,同学们认为哲学是什么?
第一节 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一、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 念、范畴和系统逻辑论 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 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 界的根本看法
第五章 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第一节 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世 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相 互联系,任何事物本身都是许多规定的 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
二、普遍联系与系统 事物及其事物之间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系统的特征:相关性、整体性、有序性
三、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意识的两种基本形式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 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 体现,是历史观的基 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案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做出的。西方资产阶级未来观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理性的产物”,是“最美好”的社会制度,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呈现出来的一时“繁荣”看作是永恒的,鼓吹资本主义制度具有无限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无穷的潜力,是不可被取代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将不断调整其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以及管理制度、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无需对资产阶级所有制进行变革。他们还极力宣扬“两种制度趋同论”,其实质就是要把社会主义“趋同”到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鼓吹资本主义永恒论。他们总是设想未来世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统天下,是全世界高度资本主义化。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恩在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其它流派的基础上,研究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科学的展望。
这里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美好的理想,具有三方面的含义:首先,共产主义是一种最科学的理论或思想体系;其次,共产主义是由这一科学理论所揭示的最合理的一种社会制度;再次,共产主义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以建立这一制度为目标的实际运动,即共产主义实践。
我们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仅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一方面,共产主义社会是遥远未来的事情,在现阶段是不易说清的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对此不宜作详尽的细节描绘;另一方面,对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并不是在理论上完全讲不清,只是认真地考察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考察社会的基本框架,如生产力状况、生产关系状况、社会生活状况、精神生活状况等,从共产主义社会的制度特征、社会生活状态以及人的状态等三个方面的作了描述,进而揭示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书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本章引言: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实践的发展。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十多个国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末又发生了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的剧变。
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则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坚持建设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
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特征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如何在当代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理论和实践在进行不断的探索。
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工人运动在社会实践中曲折发展、不断前进。
第一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了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就必须首先把它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思格斯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伊始,就有许多仁人志士对其弊端提出批评,并描绘出理想社会的蓝图来代替资本主义。
最早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16一17世纪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初期发展阶段即已出现。
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来到世间就带着许多其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和弊端,特别是早期的资本原始积累时期,阶级级矛盾、贫富分化极其严重,工人阶级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极其恶劣,资产阶级的剥削极其残酷,这激起了工人阶级的激烈反抗,自发的工人运动此起彼伏。
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了早期无产阶级的意识和利益,反映了早期无产者迫切要求改造现存社会、建立理想新社会的愿望。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作是英国人莫尔的《乌托邦》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种种罪恶,但提出和描绘的理想社会却充满着空想性质。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提出的社会改造方案,往往是包罗万象的,涉及包括哲学、经济、政治、历史、宗教,道德、家庭、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乃至一些具体细节的庞大社会改造计划。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这设想显然只能是空想。
18世纪以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继续发展,代表人物有巴贝夫、摩莱里、马布利等,他们中有的观点激进、主张革命,有的则相对温和、提倡改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七章)
而把具体情形留给 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2020/2/17 13
❖ 针对有人提出的在革命成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马克 思尖锐指出,问题“提得不正确”。“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 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 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因为“在将来某个特 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 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 恩格斯:“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 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 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 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 明。”
❖ 列宁:“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定会使人类 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 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 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 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
2020/2/17 6
一.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在展望未来社会的 问题上,是否坚持科 学的立场、观点和方 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 来的基本前提,也是 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 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2020/2/17 7
(一)在揭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 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 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
2020/2/17 14
二. 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
(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
人大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版)课件第7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点教材
3.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个人价值是个人对自身的意义,是对个人主体地位的肯定,而个人主体地 位的确立意味着个人自身成为目的,同时,每个人都应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人的存在依赖于实践活动,尤其是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从根本上说, 是人的劳动创造人的社会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人劳动贡献、创造成果的 大小标志着其社会价值的大小。
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其能力,在 “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人的社会 价值难以实现,但人的社会价值又不是简单地取决于其能力的大小,重要的是, 取决于这种能力发挥的程度。根据人的能力的发挥程度,而不是仅仅根据其是 否具有能力来判断人的社会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心理学所讲的自尊心的核心,实际上就是对人的个人价值的判断。个人对 自己价值的肯定,并不意味着对别人价值的否定,尊重自己不应以贬低别人为 前提。
人的个人价值的最高表现,是人的自我实现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价值有潜在的和现实的两种形态。人的潜在价值是主体所具有的创造 价值的潜能。人在实践中使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变成创造客体价值的现实力 量,人因此也就成为现实的主体而实现了自身的创造价值。创造价值的实践是 人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即人的价值实现的基础。 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价值由潜在向现实的转化是有条件的。考察人的价 值的实现必须注重考察人的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必须注意人的社会价值与个 人价值的关系。
1 人的社会价值
7-3
2 人的个人价值
3 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 5 版)
1. 人的社会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8.1.3)--第七章第1课电子教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子教材第七章 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教学要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长期性·实现共产主义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关键词共产主义社会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共同理想社会主义经过长期的发展,在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当代大学生应该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追求崇高理想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在展望未来社会的问题上,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能否正确预见未来的基本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提出并自觉运用了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在人类历史上,有许许多多思想家热切地关注着社会的未来,并作出自己的预见。
特别是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曾详尽地描绘过理想社会的图景。
但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浓厚的空想性质和幻想色彩,因为他们还没有掌握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七章(试题及答案)
第七章一、单项目选择题1.下列提法正确的是( )A. 只有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B. 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了未来社会C. 只有唯心主义思想家预见了未来社会D. 许多思想家都预见了未来社会2. “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 )A. 空想社会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B. 马克思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c.唯物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D.唯心主义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3.“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是( )A. 《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B.《共产主义原理)中的一段话 c.《哥达纲领批判》中的一段话 D.《资本论)中的一段话4.“人的依赖性关系”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物的依赖性关系”是( A. 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D. 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6.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 C. 巳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7.“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是矛盾的 B. 是两回 c.是有着内在联系 D.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8.“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 ) A.时间性概念 B.空间性概 c.历史性概念 D.物质性概念9.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三大差别”的关键在于( )A.消灭工业与农业的差别 B.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差 c.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D.消灭利益差别10.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 ) A.原始社会的分配方 B.阶级社会的分配方式 c.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方 D.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 11.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 )A.前者是个人的理想,后者是社会的目 B.前者体现了个人价值,后者体现了社会价值 c.前者和后者是彼此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D.前者和后者互为前提和基础12.江泽民说:“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七章
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一、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人间社会从来就不是尽如人意的,以往的社会更是仅仅属于极少数人的自由天堂,所以追求一种平等自由、符合永恒正义原则的“大同世界”,历来都是人们的至上的愿望。
在人类尚无力量支配自己命运的条件下,这种向往反映到哲学上,便形成了具有宗教性质的仰赖身外权威、相信本质前定、追求永恒正义的抽象理性主义的哲学原则。
人们把现实的愿望凝结为一种“善”的绝对规定,把现实的行为看作某种先定本质的实践。
传统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都具有原则先行,时时考虑原则根据、事事追问原则规定的本质和特点。
以既定原则为出发点就是以抽象理性为标准。
以往哲学形而上学的任务就是要去发现这样的原则,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提供先验的准则。
这就决定了传统的哲学理论都具有准宗教的性质,在本质上便是教条主义的。
在马克思的时代已有过多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但它们大都属于“空想”性质的理论。
它们所以具有空想的性质,就因为贯彻的是抽象的理性原则,那种“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作为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仅仅是从永恒的正义原则和抽象的概念规定中导引出来的某种主观的规定。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学说与它们完全不同。
马克思不是从什么普遍理性、永恒正义、道德需求、概念规定出发得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结论的;恰恰相反,他的学说正是破除这种理性抽象原则的产物和结果。
马克思在他的思想形成时期一开始就向世人明确的宣告:“我们不想教条式的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这就表明,马克思贯彻的是从现实生活条件出发的实践原则,坚决反对并摒弃那种从理性的抽象原则出发的教条主义的做法。
什么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面对的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度的资本主义的现实。
所谓在批判旧世界中去发现新世界,具体说来就是: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人类现代高度文明的基础上,去克服资本主义自身无法消除的弊端和弊病,这样建立起来的社会自然就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级、更优越的“新世界”,从社会形态说这就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发展
首先历史进步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 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必然不断地向前 发展;
其次,历史进步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发展 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这里既有量的积 累,又有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以辨证否定的 形式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
最后,历史进步的主体原因在于,人民 群众不但希望社会进步,而且还是推动历史 进步的主体力量。
24
2、人的价值问题就是人活着的意义问题。 唯物史观认为,人的价值首先在于人能够创造 价值。因为人的本质首先是劳动,正是人的劳 动活动才创造了一切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即 创造了一切价值。因此,普天之下人为贵,贵 在人能够创造价值,这是人区别万物的根本价 值。
3、人作为创造价值的价值实际上是人的自我 价值。在这里人既是价值主体,又是价值客体, 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自己对自己所具有的价值。
13
四、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历史进步就成为唯物史观用来表达人类社会发 展过程前进性趋势的哲学范畴。坚信历史进步, 相信人类社会发展的前进性,就会对人类社会 的未来抱乐观主义的态度。
14
2、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作出历史进 步的判断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和纯粹的理想主 义,而是有充分的逻辑理由和历史根据。
22
3、劳动是人的类本质,社会关系是人的群 体本质,无论是人的类本质还是人的群体本 质,都说明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不是自然性。 自然性是人的先天性,社会性是人在后天的 活动中所产生的性质。
23
二、人的价值
1、要理解人的价值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什 么是价值。价值是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东西 之间的关系,在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 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就是价值客体。因此,价 值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东西所具有的特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名词解释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2)世界观(3)唯物主义(4)辩证法(5)马克思主义哲学(6)方法论(7)唯心主义(8)形而上学参考答案(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章《物质、意识和实践》(1)物质(2)意识(3)运动(4)静止(5)时间(6)空间(7)人工智能(8)主观能动性(9)实事求是(10)实践(11)一元论(12)二元论参考答案(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它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什么是智慧?——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哲学的性质:哲学的“非实用”性;哲学的“非功利”性;哲学的“智慧”性。
哲学为什么能给人以智慧: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功能:“反思”功能——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成果的反思、对认识活动成果的反思;指导功能——从世界观、方法论的高度指导人类实践——哲学对社会变革的指导作用、哲学对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哲学对经济活动的指导作用;为人们提供思维方法并训练人的思维能力——为人们提供正确的思维方法、训练提高人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人类智慧巡礼——哲学基本问题和历史发展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关于世界的本原问题,也即本体论问题,它是我们用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一个标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第二方面,也就是我们的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有没有统一性的问题,也即认识论问题,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研究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使我们把握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哲学基本问题也是我们了解整个哲学和哲学史的一把钥匙;在现实生活中,哲学基本问题是我们解决其它问题的前提。
哲学的历史发展: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及其特点;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及其特点;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贡献:“四个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第三章“千年思想家”给我们的智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现代价值当代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肯定:德里达的“忠告”;詹姆逊的“辩护”;哈贝马斯的“辩证分析”;吉登斯的“看重”。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今世界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作用决定其影响力;从“千年思想家”评选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力;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当今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19世纪欧洲的社会变革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启示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唯物史观的提出阶级斗争理论剩余价值学说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世界的应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2.1 唯物论与唯心论唯物论的基本观点唯心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基础2.2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思想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重要观点实践观人民主体观发展观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应用3.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学3.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物学、物理学等领域的应用3.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应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教育、文化等领域的推广与应用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问题4.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论指导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与危机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与挑战全球性问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4.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中的实践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与完善4.3 当代社会问题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与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应对现代性挑战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解决生态问题中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未来发展中的定位与价值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与普及5.1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意义与任务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人才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传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5.2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方法与途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术研究与普及教育相结合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相结合5.3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现状与展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发展现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在国际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挑战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6.1 科学技术发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挑战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主体性和客体性问题科学技术进步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6.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技术研究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技术伦理问题上的指导作用6.3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生物科技、信息科技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哲学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应对科技风险和危机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推动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中的责任第七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文化发展7.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文化价值的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理论指导作用当代文化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文化创新中的价值引领7.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文化冲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主流文化的对话与互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处理文化多样性问题上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定位7.3 当代文化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命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的文化人才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八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政治发展8.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政治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政治理论构建中的作用当代政治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指导意义8.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政治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政治决策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政治治理中的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政治发展中的价值取向8.3 当代政治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命为实现政治公平正义提供理论支撑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第九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经济体制改革9.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经济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经济理论发展中的地位当代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济科学发展中的指导作用9.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经济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实践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推动经济创新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中的指导意义9.3 当代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命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第十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展望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理论创新全球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当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新使命10.2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球性问题中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全球意识形态斗争中的地位10.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未来发展前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类未来发展中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责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社会主义复兴中的使命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基本观点和发展历程是理解整个课程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电子教案第七章 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创造者教学内容第四节 科技进步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的第一生产力
自近代以来,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 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推动 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以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从纺织工业开 始,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使生产技 术进入机械化时代、蒸汽动力时代。其结果是 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最终代替了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
③工业经济时代的基本 特征是“周期性”; 知识经济时代则是“持续性”。
目前,世界各国正在采取积极对策迎接知识 经济这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江泽民同志在会 见中国科学院第九次、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 部分院士讲话时指出:
“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 特 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 而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 键在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年轻人才 脱颖而出。”
(三)新科技革命使人们的工作方式、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变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比 例的变化、产业结构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化、系 统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的结合等,企业的生产组织 形式和种种社会事业的管理方式也相应在发生变 化。
同时,现代科技革命如国际互联网的建立与发 展也为们们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为科学决策 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
科学技术变革人们的工作、生活与思维方式
多媒体技术 远程教育
信息网络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科学、技术与生产日趋结合、统一的历史进程 知识经济时代是科学、技 术、生产“三位一体” 的时代。
农业经济先干后学 工业经济边干边学 知识经济先学再干
应当指出,科学技术的作用犹如一把 “双刃剑”,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带来 了危及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诸如环境污染、 生态失衡、臭氧层被破坏、森林资源减少、 动植物资源剧减、淡水供给不足、土地沙漠 化扩展、全球气候变暖等,都是人类不合理 地利用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七章 社会发展和人发展
首先历史进步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社 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必然不断地向前 发展;
其次,历史进步的原因还在于社会发展 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的过程,这里既有量的积 累,又有质的飞跃,这种飞跃以辨证否定的 形式继承和发展了人类社会;
最后,历史进步的主体原因在于,人民 群众不但希望社会进步,而且还是推动历史 进步的主体力量。
3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人在自己的活动中争取的自由有两个层 次:第一个层次是人类自由,它使人类在自然 界面前所获得的自由;第二个层次是个人自由, 这是个人在发展过程中,从社会中所获得的自 由。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人的自由 解放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可以通过人的发展的 历史形态认识个人的自由解放程度问题。
31
四、人的发展的历史形态 1、人的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是个人对
要让每个人都能进入自由王国,自由全面 的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就必须一方面发展生 产力,为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条件 和自由时间;另一方面必须消灭阶级、消灭私 有制、消灭剥削制度,使每个人都成为自食其 力的劳动者。
38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原始社会处于必 然王国,阶级社会一部分人进入了自由王国, 大部分人仍然处于必然王国,只有共产主义社 会才能使每个人都进入自由王国。因此,我们 说共产主义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 跃。
1
第七章 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第二节 人的发展是一个自由解放过程 第三节 共产主义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 本章知识点、难点、重点和思考题
2
第一节 社会发展是一个历史进步过程
一、社会发展与社会形态演变 二、社会发展过程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三、社会发展过程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四、社会发展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章反面人物:/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社会基本矛盾/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依靠群众/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科学/科学的本质概括为/交往/交往形式/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交往类型含义/社会改革/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阶级/社会革命/人民群众/革命的类型/无产阶级领袖/阶级斗争形式/ 科学特征/社会改革的普遍性/社会改革的特殊性/简答:1科学的社会功能/2社会革命的根源/3社会革命的作用/4上层建筑范畴怎样理解/5在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6马克思主义以前历史理论的主要缺陷和历史唯心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及其意义/8结合中国改革实际,说明“革命是解放生产力”/9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生产力11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特点1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和改革开放的正确性13阶级斗争的根源14科学范畴如何界定15物质生产力以对科学发展的社会制约性表现16社会改革普遍性和特殊性。17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18唯物史观和英雄史观是两个对立的历史观在19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什么20阶级的产生和实质七章反面人物:是指那些逆社会历史潮流而动、阻碍历史发展的反动阶级和反动势力的代表人物。普通个人:个人按其对历史作用的大小可区分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是相对于历史人物之外的一切个人。普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不如历史人物那么大,但不可忽视。历史人物是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留下明显印记、起重要影响的人物。历史人物包括杰出人物和反动人物。杰出人物是指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或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根本观点。群众观点内容包括: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从事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方法和工作方法。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的总和。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种不同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分配方式三个方面的总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政治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这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科学科学是知识的理论体系,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科学的整体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等。科学的本质概括为1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各个领域或各个方面的具体规律性知识和理论体系。2科学是获得知识的社会认识活动。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是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全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交往的总和。交往形式是指交往的内容和交往的方式。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是两种最基本的交往形式。另外,还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不同标准,划分出各种不同的交往形式。物质交往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发生的交往,它既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客观要求,又是物质生产实践的产物。精神交往包括思想交往的心理交往。社会意识的传播与交流,生产经验、技能和知识的传播与继承包括在思想交往中。心理交往与思想交往交织在一起,是精神交往的一个特点。交往类型含义是指在不同的社会形态或社会制度中,具有不同性质的交往。社会改革指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自我完善或持续存在和发展,而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革命的客观形势,亦称革命客观条件,即统治阶级已经不可能照旧不变地维护自己的统治;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和苦难超乎寻常加剧;由于上述原因,群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投身于独立的历史性活动。阶级指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生产体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个社会集团。阶级的本质是一个集团占有中一个集团的劳动。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社会革命首要的基本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既有量的规定性,又有质的规定性。从量的规定性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质的规定性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革命的类型社会革命有三个类型;新兴封建阶级推翻奴隶主阶级的革命;新兴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无产阶级推翻反动资产阶级的革命。无产阶级领袖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阶级斗争形式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科学特征具有客观性、实践性、逻辑系统性、发展性等。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简答:1科学的社会功能(1)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2)它具有变革生活方式的功能;(3)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功能;(4)它具有改变社会关系的功能;(5)它具有推动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2社会革命的根源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3社会革命的作用(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主动性和积极性。(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4上层建筑范畴怎样理解:(1)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意识形态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2)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其中政治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这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文艺、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3)首先,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成为一种强大的、既定的现实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5在个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1)历史唯心主义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片面夸大极少数英雄人物及其思想、意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历史是由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创造的,否认广大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劳动群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