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浙教版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43物质的密度第一课时密度教案.docx
新课知识点总结
2)密度既然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密度。(可利用这一点来区别物质)
3)物质的密度值跟物质的质量、体积、形状、位置无关。
4)一般情况下,一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但温度的变化会引起密度的改变。
板书
1、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不相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把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铜块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
上,可以测得:铜块的质量比铁块o
当铜块、铁块和铝块的体积相同时,它们的质量都
不相同,其质量排序大小为:铜〈铁〈铝
大量实验表明:
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并不相等。
事先通过天平测量出铜块、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和体积。请求出单位体积(1立方厘米)铜、铁、铝的质量。
教师当堂做实验,个别同学上去辅助教师做实验,回答左边问题
学生学习新知识
事先测出表中所示质量和体积,让学生一起计算单位体积的质量
从以上的实验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归纳总结出密度的定量表达式
教师提醒学生特别注意的问
探究物质体积相同,质量是否也会一致。
引入新知识: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不相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不相等。
通过体验铜块、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我们得到铜块、铁块和铝块的体积虽然相同,但它们的质量是不相同的,下边明确的给出密度的定量表示。
二、密度的定义、单位及换算
【定义式】质量/体积=密度(m/v=p)
【单位】千克/立方米或是克/立方厘米
为了比较哪个单位的大小,得到如下单位换算。
统一。
密度是物质的一
种特性的理解
课堂小结
《第四章第3节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物质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识别不同物质的密度,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真正理解密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并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三、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准备好测量质量的工具(如天平)、测量体积的工具(如量筒或水杯)、不同种类的物质样本(如水、金属块、塑料块等)。
2.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密度概念、密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的教学课件。
3. 教室布置:设置实验教学区域,确保每个学生有足够的操作空间,并准备相关教学辅助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教师首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水、油、木头等,询问学生它们的不同特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引出“密度”这一概念。
2. 情境创设:教师通过讲述一个与密度相关的故事或实验,如“沉浮的秘密”,让学生明白密度与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内容的探究欲望。
二、新课内容展示1. 概念讲解:教师详细讲解密度的概念,包括密度的定义、单位及其换算等。
通过图示、实物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这一抽象概念。
2. 实例分析:教师结合教材中的实例,分析不同物质的密度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密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如,通过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解释为什么有些物质会浮在水面上。
三、互动探究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如不同密度的液体、物体等),通过实验探究不同物质的密度特点。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互相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2. 互动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分享探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密度的概念及其应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4.3 物质的密度 学案设计
物质的密度【学习目标】学会用密度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重难点】重点:用密度公式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密度公式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灵活应用。
【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二、自主学习1.求物质的密度公式为:2.求物质的质量公式变为:3.求物质的体积公式变为注:强调物质密度与质量和体积无关。
三、密度公式及其变形和应用【应用1】可以用来鉴别物质1.质量为8.8克,体积为0.55厘米³ ,通过计算鉴别一下这个戒指是纯金的吗?(已知金的密度为19.3×103千克/米³)若将它截取一半,它的密度又为多少?密度的定义 密度的定义式 密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 换算关系常用单位【应用2】可以用来求物质的质量2.游泳池长50米,宽20米,水深2米,求游泳池中水的质量。
(假设游泳池各处深度相同)【应用3】可以用来物质的体积3.测得一不规则的铁块质量为158克,则该铁块的体积是多少?(已知ρ铁=7.9×103千克/米³)思考:一瓶煤气使用一个月后,瓶内气体的质量如何变化?体积如何变化?密度又如何变化?例题1:一个质量为158克,体积为50厘米³的铁球,问,这个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部分的体积多大?(铁的密度是7.9×103千克/米³ ) 请同学们用三种方法进行鉴别。
例题2:质量为68克的空瓶,装满水后的质量为184克,若用该瓶装满煤油,问煤油的质量为多少?(煤油的密度为0.8×103千克/米³)(点评:密度计算应从最基本的公式入手,密度公式及其两个变形公式的应用必须熟练掌握。
并且注意隐含的一些不变或相等,比如用瓶子装水和油,由于瓶子的容积一定,能装入的油和水的体积相等)四、课堂小结(1)同种物质组成的甲、乙两物体(两物体均应为实心)。
其质量也与它们的体积成,体积大的物体其质量也。
但是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体积均。
物质的密度 第1课时(28页教案学案)
浙教版科学七上《物质的密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出示图片: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二、物质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根据密度的意义,可以得到密度的定义式为:活动: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经测量得到铜块、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和体积如下表所示。
试求出单位体积(1立方厘米)铜、铁、铝的质量,即铜、铁、铝的密度。
单位体积的质量计算物质质量(克)体积(立方厘米)单位体积的质量(克/ 立方厘米)铜89 10铁79 10铝27 10分析:单位体积的质量即物质的密度根据:即可求出单位体积的质量。
3.密度公式(1)用符号ρ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V 表示体积:说明:ρ是希腊字母,读作róu。
在用密度公式计算时,m、v、ρ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
(2)变形公式:m=ρv4. 密度的单位(1) 国际单位:千克每立方米(kg/m3,kg·m-3)学生计算单位体积的质量学生理解记忆密度的定义式和变形公式。
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密度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2) 常用单位:克每立方厘米(g/cm3,g·cm-3)(3) 单位换算:1 g/cm3 =103 kg/m35.在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时,应注意以下两点:(1)质量、体积和密度应对应同一个物体。
(2)各物理量的单位一定要统一,一般有两种统一方法:①质量单位用千克(kg),体积单位用立方米(m3 ),则密度单位为千克/米3(kg/m3)②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用立方厘米(cm3 ),则密度单位为克/厘米3(g/cm3)6.对密度公式的理解①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的密度是确定不变的,它并不随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一滴水和一杯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②公式:是密度的定义式,适用于所有物体(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密度的计算。
练习:铁的密度是7.9×103kg/m3,现有一铁块,若从该铁块上切割下1/4的体积,则被切下的铁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剩余部分和切割部分的质量比是________________。
4.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自主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工具,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2.拓展要求:
-学生应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通过阅读材料和观看视频资源,进一步了解物质密度的相关知识。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拓展学习。
-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拓展学习成果进行分享和交流,如撰写读后感、参与课堂讨论等,提升自己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
4.教学时数:1课时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以及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使学生能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参与实验活动,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提问与讨论:学生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密度知识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物质的密度计算方法。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物质的基本概念,对质量和体积有一定的理解。他们可能已经通过实验和数学计算了解了密度的概念,但可能对密度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还有待提高。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新课程基本理念是:注重学生发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学生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应该重视实验探究,主要采用“边讨论、边探究、边实验”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施教。
通过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实验探究,从参与中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实验探究方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和物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渗透新课程教育理念。
一方面在探究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教育;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出发,经历实际问题导入→理论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体现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教学资源】学生实验器材:体积和颜色相同的正方形木块、铁块、铝块(6组),体积相同的正方形铁块、铝块(3组),体积不同的正方形铝块(3组),天平和砝码各6组。
【学习过程】。
4.3物质的密度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5. 教师评价与反馈:教师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等方面,给予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发挥优点,改进不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谈话、作业批改、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家长会、学生学习档案等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成长。
实践活动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密度概念,掌握密度测量技能。
通过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和应用。
3. 课后拓展应用
-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根据课堂内容,布置有关密度计算的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七、教学评价与反馈
2. 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小组讨论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积极发言、倾听他人意见、合作解决问题等,可以评价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能力和进步。
3. 随堂测试:随堂测试是检验学生对密度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方式。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测试学生对密度概念、密度公式和实验操作的掌握程度。通过随堂测试,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4.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激发科学探究的内在动机。
4.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教学设计课题 4.3物质的密度(3)单元四学科科学年级七上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浙教版科学七上第4章第3节的内容,《物质的密度》共分3课时。
本课时是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测量物面的密理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
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
教师应从实验原理、仪器使用、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得出结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的训练。
由于教材中没有现成的实验步骤,但本实验又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操作,正确地记录数据并得出结果,因此,在实验前可与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密度公式来测定物质的密度。
例如,需要测出哪些量?需要选用什么测量工具和器材?用什么办法来测量?以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明确实验的目的、知道实验的原理,并在实验设计中,会选择实验器材,明白实验的步骤,能及时正确地将采集的数据填入自己设计的表格中,最后得出结果。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学会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密度;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中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观念。
探究实践:通过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不同形状的固体和液体的密度,体会等量替换的方法;态度责任:通过实际操作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掌握实验步骤,进一步熟悉天平、量筒的使用,规范实验操作,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体积以及密度计算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复习:1、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2、量筒的使用方法:3、密度的公式与单位:根据密度公式,想一想如何测量物质密度?参考:根据密度公式,只要分别测量出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利用公式就能求得密度。
导入新课讲实验设计:实验1、测量石块的密度1、实验原理:利用密度公式,先测、,后求;2、测量石块的质量,应使用的仪器是;测量石块体积,因为石块形状,所以可采用法;根据密度公式入手,师生共同设计测量密度的方法,提升授新课讨论交流:石块密度大于水,且又不易溶于水,故可采用排水法测量其体积;(1)若要测量食盐等易溶于水的物体的体积,该怎么测量?[因为食盐不易溶于酒精(植物油等)特点,采用排酒精(或排油)法测量食盐的体积。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四章 第3节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让学生把 所学的知识运 用到实际当中 去,更好地服 务到生活中 去。
初中科学七年级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密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其理由有: 1. 物质密度是学生学习科学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重要物理概念,是整个初中科学的重要基础 密度概念的教学中所包含的: “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初中科学以及高中物理学习 由密度概念得出密度公式,由密度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及其读法和意义等学习方法对学生 知识,密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有利于在教学中渗透 STS 教育。 2. 3. 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实验探究建立密度概念的方法是建立科学概念、规律的重要方法。 以后学习有指导作用,有利于知识迁移。 4.本节是这一章的重点,也是后面学习压强、浮力等知识的基础。 新的课程改革对科学教育提出了新的理念,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根本目 的,将“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 ,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作为课 程的基本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落实科学教育的基本目的,突出新的课程理念。在教学 中以用奥运会的举重比赛为情境,让学生进行现场比赛入手引出问题,这样让学生既高兴又产生 疑问,但又不能回答其中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创设探究情景,为后面的探究教学 奠定了基础;密度的概念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探究,经 过计算、分析、比较、交流,最后得出的。这样既让学生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又让学生学习 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还加深了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实 验探究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以合作策略为原则,坚持问题式教学,丰富师生双边活动;学生 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在新的课程中提到密度一词,虽然学生会对其有一定的理解,但还是很模糊,所以要在学生很 是模糊的时候加以提醒,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会遇到 问题--仪器的使用,所以要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做应有的对策。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3节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密度的观点,知道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不随物质的质量或体积的变化而变化。
2. 能够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学会应用天平、量筒等基本测量工具。
3. 了解密度知识的应用,知道密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会应用天平、量筒等基本测量工具测量物质的密度。
2. 教学难点:理解密度的观点,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准备1. 准备天平、量筒、水、烧杯、不同种类的金属块或晶体物质(如铜块、铝块等)、记录本和笔。
2. 制作PPT,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
3. 提前安置作业,让学生预习相关内容,准备一些常见物质的密度值。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话题教师准备一些常见的物质样本,例如铁块、水、铜球、玻璃等。
通过让学生观察这些物质样本,让他们提出一些关于物质密度的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干系。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物质样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为后续的教学做好铺垫。
2. 探索物质密度的观点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密度的观点,并诠释密度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无关,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了解密度观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3. 实验探究教师准备一些常见的物质样本,例如不同密度的液体(水、油、酒精等)和金属(铁、铜、铝等)。
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物质的密度,并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记录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测量的过程,加深对密度观点的理解。
4.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探究物质密度的规律和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密度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干系,并让学生尝试诠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铁比木头重等。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认识和探究精神,加深学生对密度观点的理解和应用。
5. 总结归纳教师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质密度的观点、测量方法、规律和特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浙教版
1、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立方米,试说出它的含义。
答:每一立方米的水银的质量为13.6*10^3千克。
2、有人说“铁比木头重”,这种说法有什么问题?
答:有问题。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1、完成作业本这节课的内容
2、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可以找一些与密度有关的自然现象或有趣的现象,和老师、同学交流与讨论。
铁
9
10
铝
27
1
3、密度的定义式
密度=质量/体积
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单位:克/立方厘米(g/cm3)千克/立方米(kg/m3)
1克/立方厘米=1000千克/立方米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
过程与方法
(科学探究)
1、提高从日常生活现象或生活经验上发现与密度有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理解实验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物质的密度应用于生活每个角落,并且是后面科学学习的基础,要牢牢掌握。
学生的相应知识储备
理解物质的质量,物质的体积;生活中感受质量的存在;会使用天平、量筒等测量某具体物质的质量、体积。
物质的密度
教材章节名称
物质的密度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3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使用量筒的方法,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测量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科学意义。
3、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总结归纳间接测量科学量的一般方法。
4、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科学现象。
【教学重点】学习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实验能对密度的科学意义加深理解,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在设计实验时有控制误差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策略】本节是在学习质量、密度的概念以及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测量物质的密度》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内容。
以测量物质的密度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测量固体、液体的质量和体积的过程,进一步巩固密度的概念,学会鉴别物质的方法,很好“”的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的理念。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会间接测量一个科学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器材】学生实验器材:天平、量筒、拴有细线的石块、烧杯、水、小烧杯、盐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学习,我们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请同学们帮我想想办法,如何才能知道这些奖牌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
板书:第四学生回答:测量奖牌的密度,然后与密度表对照,就可以知道是哪种材料做成的。
从贴近学生生活的现象入手,使课堂充满生命力。
让学生感受从生活走向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科学的过程。
二、探求新知:测量物质的密度方法及实验步骤1、提问:怎样测量物质的密度呢?根据的公式是?板书:实验原理:ρ=m/v。
2、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分析,在实验中应选用哪些测量工具?3、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利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相关知识,请同学回忆天平的使用方法?4、如何测得物体的体积呢?比如长方体、一杯液体、一个不规则的小石块?5、学生自主学习量筒的使用方法请学生观察实验台上的量筒,思考下面几个问题:(1)这个量筒是以什么单位标度的?mL和cm3之间是什么换算关系?(2)该量筒的测量范围(量程)是多少?(3)量筒的分度值是多少?(4)图中画出了使用量筒读数时的几种做法。
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实验课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3物质的密度实验课教学设计---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教材分析:这是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测量型实验课,对于固体、液体密度的测量初中科学阶段只局限于使用天平与量筒的测密度的一般方法,旨在让学生认识量筒,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和测小块不规则固体的体积,并进一步熟悉天平的调节和使用,并能够通过对密度公式的理解,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完成实验,熟练地用天平、量筒算出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验一:测量石块的密度一、实验要求1、对天平和所选量筒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石块的密度。
3、将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补充完整,并将测得的数据和最后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二、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三、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实验步骤1、观察托盘天平和量筒,将观察结果填入空格处天平:称量:________分度值:______。
量筒:量程:_______ 分度值:_______。
2、调节天平:将游码置于__________________,调节_____________,直至横梁_____________.3、测出石块的质量m4、向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5、将石块浸入量筒内的水中,测出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6、石块密度的表达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二:测量盐水的密度一、实验要求1、对天平和所选量筒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
2、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的密度。
3、将实验数据记录表格补充完整,并将测得的数据和最后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二、实验原理:_____________三、实验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实验步骤1、观察托盘天平和量筒,将观察结果填入空格处天平:称量:________分度值:______。
七年级科学上册 4.3 测定物质的密度教案 浙教版
3、实验完毕,抽取2-3组有代表性的组别投影,分析对照,总结出规律。
4、学生整理器材,实验组长检查,报告老师,等老师同意后方可离开。、
(六)、实验讨论:见实验活动册第8页。
(七)、家庭作业
1、课外小实验:完成实验活动册第9页进一步的研究
2、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设
计
一、测量水的密度
二、测量食盐水的密度
三、测量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
教学过程 设 计
一、引入新课
1、密度的概念是什么?公式、单位各是什么?
2、密度有哪些应用?
二、学生实验
(一)、本实验的目标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强调。
(二)、本实验需哪些器材?
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和目标试着回答,不完整的由其他同学补充。然后检查实验桌上的器材是否齐全或损坏,如有请及时报告老师。
实验一测定物质的密度
课题
实验一测定物质的密度
第1课时
教
学
目பைடு நூலகம்
标
1、掌握使用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的方法
2、会使用量筒或量杯测量液体的体积,并能正确读数
3、知道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一些方法
教学
重点
天平和量筒的正确使用
教学
难点
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
教法
与
学法
实验法
教学
准备
长方体铁块、天平、量筒、烧杯、小石块等
板
书
(三)、本实验的思路是什么?
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四)实验步骤是什么?
1、观察天平和量筒,记录相关数据
4.3第1课时物质的密度练习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学生活动:
-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如为什么密度是质量除以体积。
-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测量物体密度,并在小组内讨论实验结果。
- 提问与讨论: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有所发现时,勇敢提出问题并与同学讨论。
D. 密度是物体单位长度的质量
答案:A
解析:密度是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用来描述物质的一种特性。选项A正确地描述了密度的概念,而其他选项与密度的定义不符。
2. 题型二:密度公式的应用
题目:一个质量为200克的物体,体积为100立方厘米,求该物体的密度。
答案:2 g/cm³
解析:根据密度公式ρ = m/V,将质量m = 200克,体积V = 100立方厘米代入公式,得到密度ρ = 200克 / 100立方厘米 = 2 g/cm³。
- 材料密度:影响物理和化学性质
五、密度与温度和压力的关系
- 温度升高,密度减小
- 压力增大,密度增大
六、密度单位的认识
- 千克每立方米(kg/m³)
- 克每立方厘米(g/cm³)
七、密度实验的注意事项
- 实验仪器的精度
- 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 计算题:铁块、铝块密度的计算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
- 实验室用具:密度计、天平、量筒、砝码、实验样品等。
- 教学黑板、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
4.3物质的密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主要涉及以下知识点:
1.密度的定义: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用公式表示为ρ = m/V,其中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2.密度公式及其应用:通过密度公式,可以计算物体的质量或体积,也可以判断物体是否浸没在液体中。
解答:铁和铜的密度不同。铁的密度约为7.87克/立方厘米,铜的密度约为8.96克/立方厘米。
3.密度的实际应用题:
题目:一只苹果的重量是200克,体积约为200立方厘米,苹果的密度与水差不多。请解释为什么苹果会浮在水面上。
解答:苹果的密度与水差不多,所以在水中,苹果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会浮在水面上。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密度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密度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12)密度与物质的鉴别:学习如何通过密度来鉴别不同的物质,提高对物质性质的认识。
(13)密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掌握密度实验的安全操作规范,避免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
(14)密度实验的拓展与应用:了解密度实验的拓展内容,如密度梯度的观察、非均匀物质的密度测量等。
(15)密度与科学发展的关系:了解密度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密度研究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教授《4. 3物质的密度》这一章节时,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将设计一系列反思活动,以便在教学后评估教学效果并识别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2021—2022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3物质的密度教案设计---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教学基本流程】1.课题引入。
展示一些实物让学生分辨,由对于一些物质用通常辨别物质的一些办法无法直接辨别,引到需要用新的科学方法解决来引入,让学生充分认识影响质量的某一因素是物质的属性。
2.密度概念的引出。
应通过直观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自主建构密度概念。
所以,组织学生做好“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对初中生来说有一定难度,突破此难点的方法是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速度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形成密度的公式、认识密度的单位。
3.要注意公式书写的规范和变形公式的教学。
但密度的单位属于组合单位,是第一次在初中科学中出现。
教学时应让学生弄清密度单位的组成、符号、读法、写法。
kg/m3与 g/cm3之间的关系学生易混,也要加以强调。
在后面的例题教学时,也要注意强调统一单位。
还要运用教材中的小资料来加深学生对密度这一概念的认识。
4。
密度的应用。
利用我校实际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学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解题,体会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教学关键】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最重要的教学环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密度是物质的属性。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第四章第三节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
4.3物质的密度教学案设计---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绘制表格,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2.运用“比值”的方法建立密度的定义,理解密度的含义,能够用语言准确表述出来3.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单位,能够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并写出完整的计算步骤4.会查密度表,记住水的密度,能够根据密度表,确定密度的种类,总结出密度的相关规律5.会应用密度,利用密度公式的变形,能够计算出不便于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或体积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质量和体积的初步概念,对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体验,而且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
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一、实验探究1.提出问题: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2.猜想与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制定计划(1)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科学量?_________________(2)需要哪些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①用天平分别测出铝块1、铝块2的质量,将其填入表格中;②用刻度尺测出铝块1、铝块2的边长并算出体积,将其填入表格中;③分别计算出铝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将其填入表格中;④绘出质量随体积变化的图象,得出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交流与合作:如果是铁块和铜块,这个比值会跟铝块的一样吗?5.分析与论证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____的不同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一般__________二、密度1.定义:某种物质_____与______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科学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公式:_____________,变形:____________________4.密度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换算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5.水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 其科学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三、密度公式的应用V/(m3)1.计算物质的密度:(鉴别物质)2. 计算物体的质量:(有些物体的质量太大不便于直接测量)3. 计算物体的体积:(可以计算一些体积难以测量的物体,如沙子、液体等)四、小结密度练习1:你能解释出它们的科学意义吗?铁7.9×103㎏/m3 ______________铝2.7 g/cm3 _______________练习2:一桶水与一滴水比较,谁的质量大?密度呢?练习3:对于密度公式下列说法的正确的为()A.某种物质的密度ρ跟其质量m成正比B.某种物质的密度ρ跟其体积V成反比C.某种物体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同时与体积成反比D.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其质量、体积无关练习4:小明她姐姐在自由市场里买了一条银项链,他让小明用学过的科学知识鉴别项链是否是纯银的,小明到试验室借来托盘天平和量筒,测的项链质量是12.6g,体积为1.5cm3,请你计算确定这条银项链是否是纯银制造的?练习5:矗立在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高37.94m,由413块花岗岩岩石块砌成。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4.3 物质的密度(1)教案
《物质的密度》(第一课时)教案
时 间
月 日
执教人
集体研讨
辅备人
课 题
物质的密度(1)
教学目标
1.理解密度的意义,知道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
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13.6g/cm3=_________kg/m3,
8.9×103kg/m3=________g/cm3。
三、了解不同物体的密度及其含义
阅读:P135表4-4 常见物质的密度。
回答下列问题:
⑴气体、固体、液体的密度大小有何差别?表中哪种物质密度最大,哪种最小?
⑵铁、水、水银的密度为多少?
⑶有没有密度相同的不同物质?
如果把三个物质都遮住,看不到颜色呢?
二、通过活动和数据比较,引入密度概念
活动:比较相同体积的三种金属的质量。
发现:体积相同的这三种物质,质量是铜>铁>铝
比较铜、铁、铝三种金属10cm3的质量,进一步过渡到1cm3的三种金属的质量大小,从而引出“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这一概念。
推测:单位体积(即1立方米、1立方分米或1立方厘米)的不同物质,质量并不相同。
⑷比较冰与水的密度大小,有何发现?
一般的说,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相差不大,而气体的密度约是固体和液体的1/1000。
因此,当固体和液体变成气体时,体积将增大1000倍左右。(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的大得多。)
注意:在自然界中,金不是密度最大的物质,氢气也不是密度最小的物质。
四、归纳与应用: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其质量不同。巩固质量定义式时联系实际。
教材中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谨慎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过程与方法
(科学探究)
1、提高从日常生活现象或生活经验上发现与密度有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理解实验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物质的密度应用于生活每个角落,并且是后面科学学习的基础,要牢牢掌握。
学生的相应知识储备
理解物质的质量,物质的体积;生活中感受到质量的存在;会使用天平、量筒等测量某具体物质的质量、体积。
1、密度的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表示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为多少。
2、实验
经测量得到铜块、铁块和铝块的质量和体积如表,试求出单位体积(1立方厘米)铜、铁、铝的质量,即铜、铁、铝的密度厘米)
单位体积的质量(克/立方厘米)
铜
89
10
教学难点
1、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的理解。
突破教学难点
的策略
强调密度的定义、定义式、含义,多做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1、取不同物质请学生说出其识别的方法。
2、实验:体积相同的铜、铁、铝,用托盘天平称量,质量不同。
实验表明,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并不相等。
二、新课教学
如果将相同的体积取作单位体积,即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等等,则可推测:不同的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并不相同。
学生的能力基础
物体质量、体积的理解与测量。
知识点分析
数量和范围
4
每个知识点的类型
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运用
每个知识点的目标
理解密度的定义,会用密度的定义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密度的概念,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密度公式。
突出教学重点
的策略
联系生活,引入课题后,采用实验法,激起学生们的兴趣后,深入讲解密度的概念以及意义,引出密度的计算公式。
教材中适合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1、课堂实验时,需要同学们互相帮助,团结合作,促进同学间感情,拉近师生关系;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4、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特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三、课堂练习
1、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立方米,试说出它的含义。
答:每一立方米的水银的质量为13.6*10^3千克。
2、有人说“铁比木头重”,这种说法有什么问题?
答:有问题。铁的密度比木头大。
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1、完成作业本这节课的内容
2、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可以找一些与密度有关的自然现象或有趣的现象,和老师、同学交流与讨论。
物质的密度
教材章节名称
物质的密度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密度的定义式:密度=质量/体积
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kg/m3)克/立方厘米(g/cm3)
铁
9
10
铝
27
1
3、密度的定义式
密度=质量/体积
ρ=m/V
ρ—密度—千克每立方米(kg/m3)
m—质量—千克(kg)
V—体积—立方米(m3)
单位:克/立方厘米(g/cm3)千克/立方米(kg/m3)
1克/立方厘米=1000千克/立方米
说明:密度ρ的单位是由质量的单位和体积的单位决定的。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kg),体积的单位是立方米(m3),密度的单位就是千克每立方米(kg/m3).如果质量单位用克(g),体积单位是立方厘米(cm3),则密度的单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