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第一课时
10.2 师说(第1课时)(教学课件)-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上册(共31张PPT)
文学常识
韩愈,字退之
“名” “字”
古人取名、取字,有讲究,“名”和 “字”都有一定的联系,通常是相反 或相同的意思。
“字”常常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互为表里的,所以它又叫“表字”。 (1)“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 他们名、字中的“观”和“游”就是同一个意义。 (2)“名”和“字”有意义相互辅助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 能“居易”。 (3)“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他“名”、“字”中 的“熹”与“晦”、是反义。
题目解读
师 说
①师:从师学习。
②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 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 一类文章的总称。 ③师说,就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 师的道理”。
文体知识
“说”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
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
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
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
明事理。“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爱
捕
马
莲
蛇
者
说
说
说
朗诵课文,标注读音,结合课下注释勾画重 点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明确字音
句读( dòu ) 经传(zhuàn ) 老聃( dān ) 蟠(pán )
写作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 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 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界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 得狂名。”
【教学课件】师说第一课时参考课件
整体把握
排偶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排偶,“排列成偶”,字数 之;
相同,不避同字,不拘平仄,一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
种介于排比与对偶之间的修辞手 之。
法。它是由两个语气一致、结构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
相似、意义相关或相对的语句平 之所存也。
列在一起的修辞方式。排偶给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4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1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3
重点实词
名词,圣明的人,愚蠢的人。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形容词,圣明,愚蠢。
文言词句
词类活用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 小学而大遗 位卑则足羞
方位名词作动词,低于 意动用法,以……为耻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羞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文言词句
特殊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宾语前置,“之”为提宾标志 不拘于时,学于余。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许多的人。
文言词句
一词多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老师。
吾从而师之。 意动词,以……为师。
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名词作动词,从师求学。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动词,学习。
十年春,齐师伐我
名词,军队。
文言词句
一词多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第一课时
唐 代 古 文 运 动 倡 导 者
韩韩 愈
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人,著名文学家,
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
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韩氏是望族, 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 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
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他
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 巩、苏洵、苏轼、苏辙。
• 韩愈生活在佛教极盛的时代。唐太宗就很信佛,上有好者,下必
甚焉。因此大大抬高了佛教的地位,甚至成为主流思想。佛教主 张“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静 寂灭者”。这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是针锋相对。因而,迷信佛教的 人愈多,耻笑谈论所谓“圣人”之化的也愈多。再加上魏晋门阀
孔子在《论语》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 • 师的风尚,但是唐朝时候
• 人们却以从师为耻。
• 这是为什么呢?
韩愈
似曾相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找出文章论点,并分析作者怎样从理论上 对总论点作论证的?
中 心 论 点 : 古 之 学 者 必 必 有 师
正面阐述道理:教师的职能
传道、受业、解惑。
原从 则师 :的
反而阐述道理 :从师的必要性
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 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 先闻道者,从而师之。
《师说》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教案第一课时
XXX学校语文(学科)第六单元教学案三.学习第一段(一)请一位同学朗读全文,其余同学帮助正音。
(二).文本研读分析第一段:明确:本段可采取多种方式,灵活讲解。
主要以教师讲解和学生质疑相结合。
需落实的字词(学生能点出即可,教师适当点拨):学者所以解惑从师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庸道之所存重点拓展:判断句、所以(所谓)、所、意动用法1.判断句:(1)常见判断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
/……,……也。
/……者,……。
/……者也。
/……,……)(2)、用副词“乃”“即”“非”等帮助表示判断。
梁父即项燕。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3)、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勃《送杜少府之广陵》)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史记•项羽本纪》)2.所以/所“所以”是常见的凝固结构,主要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方式、手段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等。
(1)、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
(《荀子•议兵》)(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三国志》)(3)、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出师表》)3.意动用法:是指用做谓语的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这里所谓的“用做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
(“使动用法”即“使宾语干什么”)(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使动,使……小。
客观)(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等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意动,认为……小。
主观)名词的意动用法:A、吾从而师之。
(《师说》)B、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冯谖客孟尝君》)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集体朗诵第一段四、学习第二段:明确:本段教师按照层次分别请五位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师说第一课时-优质课件
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知云欲一
汝横为封
远秦圣朝
来岭明奏
左
应家除九
迁
有何弊重
至
意在事天
蓝
关
好雪肯夕
示
收拥将贬
侄
吾蓝衰潮
孙
骨关朽阳
湘
瘴马惜路
江不残八
边前年千
解题
“说”是一种议论文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 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 说……的道理”来理解。《师 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 关于“从师”的道理。
写作背景
2.讨论:教师的“传道”、“受业”、“解 惑”这三项任务,哪一项是主要的?本段对 “受业”一项未作阐述,这是为什么?
在韩愈看来,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传道”,
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主要目的 就是
要“传道”,恢复儒家的“道统”,因而提出 “师道
”的口号。这个意图是贯穿全文的。“受业” 是
教师的起码工作,即下文说的“授之书而习其 句读”,人尽皆知。开头全面概括教师的任务
【课堂检测】翻译下列句子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 疑难问题的。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我学习道理,哪里用得着知道他的年龄比我 大还是比我小呢?
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也。
译:因此,无论(地位)高贵低贱,无论(年纪) 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疏通文 中字词句。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和思路。
3.研读文章第一段。 掌握文中的文言词语 ,会翻译句子。
《师说》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 识记文学常识; 2.扫除生字词读音,能正 确流利朗读全文; 3.掌握第一段重点词语, 能正确翻译第一段.
目标一
用3分钟时间,通过查资料,了 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 “说”的相关知识。 3分钟后展示个人学习成果。
1.《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韩愈, 字___ 退之 ,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 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文学上主张 文以明道 、______ 文道结合 的观点,与______ _____ 柳宗元 一起倡导了唐代的________ 古文运动 。韩愈的散 文起八代之衰 文取材广泛,苏轼称他 ______, 孟郊 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与_____ 开创了韩孟诗派。
近谀(
小组朗读PK台
• 书声满校园,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朗读 能让你的学习更富有乐趣。 •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饱含激情大声朗 读《师说》第一段,看哪一组读的最好。
目标三
用10分钟时间,通过自学互帮, 解决下列问题: 1、弄清第一段重点字词含义; 2、翻译第一段文意。 10分钟后展示学习成果。
词语 词语 注音 解释 4 5
翻译 文学 相关 句子 常识 内容 9 4 9 4
13年
14年 16年
3
4 3 3 4 4
9
6 9 9 9
4
3 3 4
15.18年 《鸿门宴》 《劝学》
17年 《游褒禅山记》 3
考纲要求 1 掌握作家作品、生字词 2 理解课文内容 3 掌握文言现象(通假字、 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之:代词,这里指道理 而:表转折,却 从:跟从 其:代词,那些 为:成为,动词
谁能没有疑惑呢? 有了疑惑却不跟 从老师(学习), 那些成为疑难的 问题,最终也从而师之;生乎 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
师说第一课时教案
师说第一课时教案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师,他们为我们传授知识,引导我们成长。
而在这个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感激的人,教师就是其中一种。
在本学期的第一节课中,我们将迎来一位特别的老师,他的名字叫作“教师”。
“教师”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神圣的光辉。
在这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时代,教师的重要性更是无法被忽视。
他们不仅仅传授知识,更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在本学期的第一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到的是“教师”的担当与责任。
作为教师,他们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要关心学生的成长。
正如《师说》中所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
”教师的作用,就是引领我们在知识的世界里翱翔,指导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更是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之中。
在本学期的第一节课中,教师将为我们讲解“师说”这篇经典,通过这篇课文,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师的重要性和使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反馈。
因为他们了解学生,知道学生的需求和想法。
所以,教师需要不断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保持一种耐心和包容的心态。
他们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正如《师说》所说:“凡士不可以相学,亦不可以相业。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看到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发挥潜能,培养出自己的特长。
总之,在本学期的第一节课中,我们将会学习到“教师”的担当与责任。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尊重教师,感恩教师。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者。
《师说》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师说》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师说》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首先,我们需要
确定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师说》这个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背景,
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接下来,我
们将按照以下步骤设计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
在导入环节,可以通过播放视频、展示图片或提出一个问题来引起
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并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第二部分:预习
让学生在课前阅读《师说》这篇文章,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疑惑。
老师可以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何时写的这篇文章,作者的背
景和写作动机等。
第三部分:讲解
在这一部分,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文章的背景、分析重点句子或段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意义。
同时,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掌握
一些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第四部分:练习
在这一部分,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目,如填空、翻译、口头表达等,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
同时,老师
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第五部分:作业布置
在课堂结束前,老师可以布置一些作业,如阅读或写作练习,让学
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以便更好地掌握。
通过以上设计的教学过程,相信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师说》这篇文章的内容和意义,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素质。
希望本节课的设计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
兴趣,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让我们一起期待学生在这节课
上的表现吧!。
《师说》第一课时
惑之不解有,的或人( )师焉,或不(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
见其明也。
通“否”。
第三段 巫医(
古代用巫术医术
为)人乐治病师的百人 工(
泛指各行各业
的)工之匠艺人人 ,不耻相
师。有士“如大此如夫此”之的族( 类),曰师曰弟子云者 意味,此译为“等
( ),则等”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差不多
“彼与彼年相若( )阿也谀,,道奉承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
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作用
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 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 韩愈名言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韩愈治学名联 ❖ 业精于勤,荒于嬉; ❖ 行成于思,毁于随。
— 《进学解》 ❖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 《调张籍》 ❖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不子复不齿,不(可值齿得,知提同)起,语矣等,对气看今。待不助其起巫词。智医乃乐(竟师百)反工不之能人及,,君
其可怪也欤( )!
翻译链接
固定的老师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
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不一曰定: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 必( )不如师,师不必学贤习于,研弟究 子,闻道有 先之后,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
3.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寿、占 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4.百工:各种工匠。 5.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 《春秋》六种经书。《乐》久已失传,这是沿 用古代的说法。又称作“六经”。
另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
6.传: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②人物传记。 7.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
高一年级语文《师说》第一课时
高一年级语文《师说》韩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了解韩愈生平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理解文章第一、二段文意,把握其在全文中的作用。
3、归纳掌握文章第一、二段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二、学习过程及内容1、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现在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昌黎先生集》四十卷。
其中有许多许多为人传颂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他提出的“文道合一”“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有指导意义。
2、文学常识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韩愈提出的,是一种与内容空洞,重视词藻。
堆砌典故,讲究对偶的骈文相对立的散文。
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以复古为名的文风革新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述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言贵创新”。
3、时代背景介绍(略)4、解题:师说“说”是古代文中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范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马说》、《爱莲说》。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可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
“师说”即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5、整体感知原文(朗读原文)6、基础积累(积累文中字词,把握古文读音)7、朗读第一段,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参照课文注释)研读课文第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泛指求学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传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孰:谁,疑问代词)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老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于吾乎?(庸:副词,表疑问,岂,哪)是故无贱无贵(是故:因此)思考:本文是一片议论文,哪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理清思路: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从从师的原因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两人非生而知之者个角择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度师之所存研读课文第二段: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参照课文注释)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出:超出)而耻学于师(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圣人之所以为圣(所以:古义,……的原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而,连词,表顺承关系)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句读: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之处)小学而大遗(小,大: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思考:1、第二段的分论点是什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3、本段对“古之圣人”“从师”与“今之众人”“耻师”相对比后得出了怎样的结论?明确:“圣益圣,愚益愚。
《师说》 第一课时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shú)能无 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fú)庸知其年之先后 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zhǎng)无少(shào),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芦苇语文 微信公众号 id:luweiyuwen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结构助词 的 (名词)老师
用来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谁,哪
(连词)转折关系
那些(代)
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
“于”在 代词他,本来 “于”比 (连词)顺承
“说”,一种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 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 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是陈述 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因而对这类文体, 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 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 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
第六单元第10课师说第一课时(课件)
学习第1段,理解内涵
③文言中也有“是”“为”作判断动词的,但较为少见。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用作谓语的动词具有“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 里所谓的“用作谓语的动词”,专指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 者而改之。”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人们对老师的尊敬; 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喻 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了解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 ,一说河南南阳)人,唐代文学家。自谓“郡望昌黎( 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贞元进士。历任国子 博士、吏部侍郎等职。因上书谏迎佛骨,触怒宪宗, 贬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韩 柳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韩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很大。主 要作品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等。
本段的论证思路。 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 第三层:反面论述从师的必要性。 第四层: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 之所存,师之所存。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你知道尊师重道的相关典故吗? 积累下来和大 家一起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
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 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类似于现代杂文的风 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 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就属于这一文 体。“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 说文。 师说:可以理解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师说》第一课时
一、作者
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曾任吏部侍郎。谥号文,故又称“韩文公”。
列唐宋八大散文家之首。(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张学习先秦、两汉优秀散文传统,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代古文的基础。主要作品有《马说》《师说》《祭十二郎文》
二、解题
师:从师学习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三、读文正音
思考: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师说》?(从原文中找答案)
韩愈为什么要写这篇《师说》?送给李蟠
为什么要送给李蟠?李蟠:好古文、不拘于时、能行古道
韩愈对李蟠的态度是怎样的?“嘉”:称赞、赞许,评价很高
韩愈还赞许了哪个具体人物?孔子
三、议
1、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文人崇敬的孔子的例子有怎样的作用?
2、韩愈怎样评价孔子?
四、展
1、
2、孔子:无常师、必有我师、师生关系
五、练
《优化方案》一、二、三题
教学反思
课题
《师说》
课时
第1课时
主备人
上课人
上课时间
总课时
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积累“师、道、圣、之、其”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课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汉语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及其思想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培养大胆质疑的能力,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形成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
《师说》第一课时教案(含说课、反思)
《师说》第一课时教案(含说课、反思)《师说》第一课时教案学问与技能:①通过自学,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
能够区分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别句式。
①把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力量,培育文言文的记诵力量。
过程与方法:本课遵循情境导入—朗读吟诵—文本翻译—文本探究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育虚心好学的风气。
重点:指导,提高同学的朗读力量;翻译并理解文章的内容,梳理说理的行文思路。
难点:其次段重点语句的翻译,理解其次段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点拨法,归纳法,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3分钟)为了提高老师的社会地位,我国于1985年正式确立老师节,以此引导社会各界人士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与敬重,认为正确而不怀疑同学们从学校到高中肯定积累了不少赞美老师的名言警句,今日我们就来夸一夸我们的老师吧!二、整体把握(共17分钟)(1) 背景介绍,简介,生介绍后,师出示课件并补充(4分钟)(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现)(1分钟)(3)同学自由朗读(5分钟)(4)老师范读(3分钟)(5)齐读(4分钟)三、文本翻译(共25分钟)① 生自主翻译(15分钟),圈点出不理解的词和句子。
①生质疑,同学解答,老师补充明确重点词语和句式,师生互动(5分钟)①梳理的论证思路,初步感知三组对比论证的运用(5分钟)(屏幕展现)四、老师总结韩愈位列唐宋八大之首,对于文学与朝廷有着剧烈的担当,敢于对抗“师道不复”的时俗,敢于针砭时弊,勇于批判士大夫一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对于师道他有自己的理解,“不以年龄、官阶、身份为限制,只论学识,尊师重道”这才是一代文豪应有的气节,他以一己之力召唤整个社会“恢复师道”的士气和担当更值得我们去学习!五、布置作业:三四段的疏通理解板书:师说韩愈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二段对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智不能及” 三段:师生,师道关系。
10.2《师说》 第一课时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师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情景导入展示名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问:大家知道这句名言的出处吗?解答:出自《进学解》,意思是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
《进学解》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假以老师的身份假托向学生训话借以表达自己观点的文章。
韩愈在《师说》中又提出了怎样的看法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愈的《师说》。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韩愈经历及思想主张,了解古文运动。
2.熟读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现象。
3.分析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明确韩愈强调的从师的重要性。
4.联系韩愈从师的观点,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
5.背诵课文第一段。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意义用法及特殊句式,熟练翻译课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熟读课文,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理解本文的论点及对比论证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韩愈所论述的从师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文化传承与理解:联系实际,强化理解韩愈从师的观点,培养尊师重道的思想,树立谦虚好学的风尚。
三、预习检测1.查字典,读准下列汉字的读音。
句读()或不()焉经传()传道()老聃 ( ) 冉( )李蟠 ( ) 潘( )苌弘 ( ) 近谀( )须臾 ( ) 贻( )dòu fǒuzhuàn chuándān rǎnpán pāncháng yúyúyí四.作家作品韩愈,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
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67,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高中语文《师说》第一课时教学课件
社会背景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 是唐朝时候,人们却以从师为耻。柳宗元说: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 人。独韩愈不顾流俗,收召后学,作《师 说》。”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思考:韩愈所说的“师”有什么独特的含 义?
既不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老师,而 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传道受业解 惑”的人。
及时巩固
3. 请选出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句。 A. 古之学者必有师 B.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 惑而不从师 D. 吾从而师之
答案 C
及时巩固
4. 请选出对句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 人非生而知之者(知识和道理) B. 其为惑也(疑难问题) C. 生乎吾前(在) D. 吾师道也(老师)
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 唐代河南河阳人(今河南孟县)。 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 倡导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 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 之首。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 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之为韩昌 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 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 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 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 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 黎先生集》四十卷。
韩愈与叩齿庵
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 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 爷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是一 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 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 怎么就知道了呢? 乾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
韩愈与叩齿庵
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 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 问很深的人。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 礼道歉。这以后,两人终于成了好朋友。 佛寺(多指尼姑住的) 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 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杏坛讲学图
文化常识:古代学校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西周时期的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两种。分别是供大贵 族子弟就读的设在周王朝都城和诸侯国都城的学校,和供普通 贵族子弟就读的各地设立的地方学校。(官学) 孔子是“私学”的创建者。 太学:原本指周代设立在天子都城的学校“辟雍”,汉武帝接 受董仲舒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取名“太学”。 国子监: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 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师说
韩愈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有关教师的不朽之作。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 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熟练翻译第一自然段,掌握第一段重点字词。 3、了解古今中外尊师重道的故事。
(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
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 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 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 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华罗庚成名不忘师恩: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成名之后不止 一次说过:“我能取得一些成就,全靠我的教师栽培。1949 年,华罗庚从国外回来,马上赶回故乡江苏金坛县,看望发 现他数学才能的第一个“伯乐”,王维克老师。他在金坛作 数学报告时,特地把王老师请上主席台就座,进会场时让老 师走在前面,就座时只肯坐在老师的下首。
经、传、注、疏
经: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如 《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
传:解释经书的文字。
注:对传的注解。狭义的“注”只指注 解,而广义的则包括传、笺等。
疏:对注的解释。解注并解原文。《十 三经注疏》
课后检测 阅读课文第 1 自然段,完成以下问题。 1.下面各句中属于作者“择师”标准的一句是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从 两
从师的必要性 人非生而知之者
个
角
度
阐 释 择师的原则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拓展延伸
古今名人尊师重教的故事
1.子贡尊师:相传,孔子有七十二个有名的弟子,子 贡便是其中之一。一次,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 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 老师的围墙高十数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 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 尽。他还把老师比作太阳和月亮,说孔子光彩照人, 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 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
毛泽东给徐特立写信:徐特立先生是我国杰出的革命教 育家。1937年,当徐老60寿辰之际,毛泽东特意写贺信祝寿。 他在信的开头说:“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 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
杏 坛
中 国 最 早 的 讲 堂
“杏坛”的典故最早出自于庄子的一则寓言。 庄子在那则寓言里,说孔子到处聚徒授业, 每到一处就在杏林里讲学。休息的时候,就 坐在杏坛之上。后来人们就根据庄子的这则 寓言,把“杏坛”称作孔子讲学的地方,也 泛指聚众讲学的场所。后来,人们在山东曲 阜孔庙大成殿前为之筑坛、建亭、书碑、植 杏。北宋时,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庙筑坛, 环植杏树,遂以“杏坛”名之。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字音
句读( dòu ) 或不焉( fǒu )
经传(zhuàn) 传道( chuán )
老聃( dān )
苌弘( cháng)
蟠(pán )
近谀( yú )
研读第一段
求学的人
用来……
受通授,传授 疑难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转折连词
动词,成为
阅读分析第一段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人为什么要从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作者认为从师的标准是什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中 心 论 点 : 学 者 必 有 师
总 论 从 师 的 必 要 性 和 择 师
标
准
总结:第一自然段提出了怎样的中心论点? 从哪几个角度对中心论点进行阐释?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解析:A 项是作者提出的论题,B 项是从师的必要性,C 项是教师的作用。
答案:D
2.下列对文章第一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
思想。
解析:C 项,作者从反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答案:C
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本段第 2 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 道”“受业”“解惑”。
C.第 3、4 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 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D.第 5、6、7 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和年 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
“说”
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 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说”,古义 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 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 于“从师”的道理。《捕蛇者说》、《马说》、 《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写作背景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 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 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 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 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 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介词,在
介词,比
承接连词
以之为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发语词
哪里知道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取独
பைடு நூலகம்
存在的地方
存,师之所存也。
因此,所以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 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 (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 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 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 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杏坛”和“杏林”两者之间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所指却不一样。 前者指教育,后者指医道。
提起“杏林”,这里还有一段典故。据晋人葛洪《神仙传·董奉》 里说,有一个人叫董奉,平时他不种田,专门给人看病。但是,他 从来不收病人的钱,却有一个要求:病重的好了以后种五棵杏树, 病轻的好了以后种一棵杏树。几年后,这些杏树都结果了。于是, 董奉又对人们说,如果谁要买杏的话,不要钱,只要用谷子换。这 样,董奉又有了许多的谷子。他用这些谷子接济穷人和过路者旅资 不够的人。后来,人们就用“杏林”来形容董奉为民谋利益的事。 再以后,人们又将“杏林”引申为“杏林春暖”,“誉满杏林”等, 但都是指那些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
六经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六艺: 本文指《诗》《书》《礼》《易》《乐》《春秋》 《张衡传》中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十三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 传》、《公羊传》、《穀梁传》、《周礼》、《仪礼》、《论 语》、《孝经》、《尔雅》、《孟子》。
①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
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 定。
②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 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 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 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 主张语言要新颖……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 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
矣。承接连词 疑问代词,谁 跟从 指示代词,那些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 教给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 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难问题却不 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 解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