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综述论文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史研究》(1979—2004)刊物所发中日关系及抗日战争文章目录:

蒋杰:百团大战问题探讨,1979—1。

章伯锋:关于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反动集团的几次妥协投降活动,1979—2。

编辑部:朱德、吴玉章致李根源关于百团大战问题的信,1980—2。

王晓秋:黄遵宪《日本国志》初探,1980—3。

董必武: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情况,1980—3。

索世晖:百团大战应充分肯定,1980—3。

易显石:略论美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态度,1980—3。

潘国琪:关于秋瑾两次东渡日本的时间,1980—4。

沈予:日本东方会议和田中义一内阁对华政策——评《田中奏折》伪造说,1981—1。余绳武:关于第三次日俄密约,1981—4。

肖一平、郭德宏: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1981—4

黄纪莲:沙俄在日本对华“二十一条”交涉中的态度,1982—1。

谭译、王驹:一九二七年东北临江官民的拒日设领斗争,1982—1。

编辑部:周恩来的一篇重要佚文《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象》,1982—1。

张涛:关于《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象》一文的说明,1982—1。

陈廉:抗战初期华北我军战略方针探讨,1982—1。

吕万和:甲午海城之役与日本的军事冒险主义,1982—2。

董谦、林谷良:九一八事变爆发的经济背景初探,1982—2。

刘伯承:一二九师参加百团大战第一战役的总结报告,1982—2。

李达:磨擦与反磨擦的斗争,1982—2。

余子道:日伪在沦陷区的“清乡”活动,1982—2。

戚其章:英人泰莱《甲午中日海战见闻记》质疑,1982—3。

吴根梁:日本土肥原机关的“吴佩孚工作”及其破产,1982—3。

邵云瑞、李文荣:关于“何梅协定”的几个问题,1982—3。

米庆余:对《袁世凯的帝制计划与二十一条》一文的质疑,1983—1。

沈予:评九一八事变起因的“外部压力”说,1983—1。

傅曾:南京大屠杀与日本军国主义,1983—2。

蔡德金: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的前前后后,1983—2。

刘凤珠:天津日本驻屯军司令田代死因质疑,1983—2。

何理: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关系,1983—3。

郑新如:关于《新四军皖南部队被围歼真象》一文写作情况的调查,1983—3。

孙克复:论甲午牛庄之战,1983—4。

沈寂:陈独秀第一次留日考,1983—4。

袁旭:关于平型关战斗的评价问题,1983—4。

张扬: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1983—4。

陈廉:抗战时期我军建立敌后根据地的战略部署,1984—1。

黄慰慈、许肖生:华侨对祖国抗战的贡献,1984—2。

何理:论抗日游击战争及其历史地位,1984—3。

戚其章:建国以来中日甲午战争研究述评,1984—4。

王益:一九三五年德国对“调解”中日关系的态度,1984—5。

夏良才:关于中日甲午战争中一起“倒清拥李”的密谋事件,1984—6。

孟繁宗、高景生、谢文:九一八事变时的沈阳东大营,1984—6。

陈廉:北方局与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1984—6。

石源华:汪伪时期的“东亚联盟运动”,1984—6。

井上清: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1985—1。

许德珩:回忆抗战,1985—2。

徐向前:开展河北的游击战,1985—3。

管文蔚:抗日战争时期的苏中根据地,1985—3。

缪楚黄:论运动战向游击战的战略转变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985—3。

李家振、郭墨兰:济南惨案述论,1985—5。

李廷江:孙中山委托日本人建立中央银行一事的考察,1985—5。

童志强:论项英对皖南新四军北移方针的态度,1985—3。

熊达云:七七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北经济扩张,1985—5。

刘大可:山东抗日敌后根据地的建立,1985—5。

郭传玺: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开辟,1985—5。

袁旭、李兴仁:论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1985—5。

江抗美:武汉保卫战述评,1985—5。

薄一波: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发展情况,1985—6。

曾瑞炎:陈嘉庚对祖国抗战的贡献,1985—6。

郑会欣:日本帝国主义对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的破坏,1986—1。

金再及:关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几个问题,1986—1。

冯承柏、黄振华:卡尔逊与八路军的敌后游击战,1986—1。

冯正宝:论辛亥革命时期的宗方小太郎,1986—2。

刘国新:七七事变前日本的“内蒙工作”及其失败,1986—2。

陈崇桥:试论“杨常事件”,1986—2。

王晓秋:鸦片战争在日本的反响,1986—3。

吴国安:论台湾同胞参加祖国抗日战争的活动及其历史意义,1986—3。

徐焰: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1986—4。

潘荣、肖前:抗日战争中的敌后国民党军,1986—4。

龚炳南:“二十一条”最后通牒的时限,1986—5。

马振犊:八一三淞沪战役起因辨正,1986—5。

刘敬坤:抗日战争中被击毙的日军军阶最高的将领是谁,1986—5。

魏宏运: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货币的统一,1987—2。

陈建智: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对日伪的货币金融战,1987—2。

谭继和、徐学初、周永章:抗战初期国民党战场的抗战与败退问题探析,1987—3。李鸿文:东北抗日游击区与游击根据地概述,1987—3。

崔丕:中日《马关条约》形成问题研究,1987—4。

郭学旺、孟国祥:中条山会战述评,1987—4。

丁则勤: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侵华政策及其演变,1987—4。

黄如桐: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外汇政策概述及评价,1987—4。

刘大年:抗日战争与中国历史,1987—5。

任贵祥:华侨对祖国抗战经济的贡献,1987—5。

章伯锋:直皖战争与日本,1987—6。

吴明:中国现代史学会“七七”抗战五十周年学术讨论会综述,1987—6。

杨志本、许华:论丁汝昌海上战役指挥失误问题,1988—1。

沈予: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英与日本在华新角逐与日本侵华策略的演变,1988—1。杨玉文、杨玉生:中日战争初期纳粹德国“调停”活动内幕及其结局,198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