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方案215计算机学院
中国科大计算机培养方案
中国科大计算机培养方案
标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概述
一、引言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之一,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培养方案一直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该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计算机科技人才,以适应社会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
1.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课程,以及离散数学、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计算机科学基础课程,旨在构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2. 专业课程:涵盖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核心专业课程,使学生全面理解计算机系统的运作机制。
3. 研究方向课程:根据学生兴趣和未来职业规划,设有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网络安全等多个研究方向的高级课程,以满足不同领域的深度学习需求。
4. 实践环节: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实训、科研项目等,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创新能力培养
中国科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者自主进行科研探索。
同时,学校还会定期举办各类编程竞赛和创新创业活动,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国际化视野
中国科大与多所国际知名高校有深度合作,提供丰富的海外交流和联合培养项目,帮助学生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五、就业指导
学校设有专门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就业咨询、职业规划、企业参观、招聘会等服务,助力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业生涯。
总结,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以其全面的课程设置、创新的教学方式、广泛的实践机会和国际化的视野,致力于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计算机科技人才。
最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方案215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一、院系概况中国科大计算机专业在1958年由老一辈计算机科学家夏培肃先生等亲自创办,1982年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系,2009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创办之初,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自主设计并研制成功了我国第1台通用计算机--107机;1982年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培养了国内的首批18个博士之一的冯玉琳博士;1990年获得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点;1995年成立了我国的第1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2000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起“计算机科学”进入并保持在ESI世界前1%。
目前,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国家重点学科,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省重点学科。
学院现拥有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省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计算与通讯软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耶鲁大学高可信软件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大-伯明翰大学智能计算与应用联合研究所”等多个研究实验室,以及与其它学院共同拥有“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超级运算中心和信息科学实验中心等。
计算机学科是国家教育部“985工程”、“211工程”、“111引智计划”重点支持的学科,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和安徽省研究生教育产学研基地。
作为国家培养计算机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计算机学科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项目的依托学科之一,是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首批试点学科,拥有教育部批准建设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阿里巴巴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院拥有教授25人,副教授29人,其中院士2人,大师讲席教授2人。
另外,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十多位研究员在学院授课、招收研究生。
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以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为学科带头人,由教授、副教授以及一大批优秀年轻学术骨干组成的教学科研队伍。
2010年版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适合07、08、09年级)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理论及计算机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及综合应用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分析能力;受到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训练;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新发展;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
毕业生适宜到科研部门和教育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到企事业、技术和管理部门从事计算机软件、体系结构及其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可继续攻读本学科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学制4年。
实行学分制,学生修满162.5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符合学校有关本科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三、修读课程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下:1、通修课:(68学分)参照学校关于通修课的课程要求。
其中计算机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以本专业要求为准。
2、学科群基础课:(23学分)MA02*(数学类课程):(6学分)数理方程(B)(2学分)、复变函数(B)(2学分)、计算方法(B)(2学分);EM02*(管理类课程):(5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随机过程(2学分);ES02*(电子类课程):(8.5学分)电路基本理论(3学分)、电路基本理论实验(0.5学分)、模拟与数字电路(4学分)、模拟与数字电路实验(1学分);CS02*(计算机类课程):(3.5学分)微机原理与系统(B)(3.5学分);3、专业课:(≥55.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CS02*(计算机类课程):(41.5学分)代数结构(3学分)、数据结构(4学分)、图论(3学分)、计算机导论(1学分)、数理逻辑(3学分)、计算机网络(3.5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3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学分)、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3.5学分)、算法基础(3.5学分)、数据库系统及应用(3.5学分)、编译原理和技术(3.5学分)、并行计算(3.5学分)、软件工程(2.5学分)。
中科大 计算机 培养方案
中科大计算机培养方案中科大计算机培养方案介绍•中科大计算机培养方案是根据中科大计算机学院的特色和发展需求制定的一份教育计划,旨在培养优秀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本方案紧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编程能力和算法设计能力。
•具备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能够适应快速发展的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
课程设置•基础课程–计算机导论–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编程语言与编译器–计算机体系结构–数据库系统与应用–算法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软件工程与项目管理–计算机图形学与图像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选修课程–分布式系统–多媒体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嵌入式系统–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实践训练•学生需要参加实践训练,包括实验课、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实验课:通过课程设计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实习:学生需要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加深对计算机行业的了解,并提升实践能力。
•毕业设计:学生需要完成一项具有一定创新性的项目,展示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评价•课程的考核方式多样化,包括考试、实验报告、项目评估等。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和竞赛,积极争取发表论文和获奖,对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综合评价。
就业与出路•毕业生可以选择从事计算机软件、硬件、网络、安全等方面的工作。
•毕业生也可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从事科研工作。
以上是中科大计算机专业的培养方案的简要介绍,具体内容可参考学校相关文件。
培养方案优势•优秀师资:中科大计算机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包括知名教授和行业精英,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深入的指导。
•实践教学:注重实践训练,提供丰富的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机会,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
中国科大计算机培养方案
中国科大计算机培养方案标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案一、引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国科大”)作为我国顶尖的高等学府,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国内乃至全球享有盛誉。
本专业培养方案旨在依托学校的深厚学术底蕴和科研实力,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1. 知识结构:学生应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算法设计与分析、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等核心课程,并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处理、云计算、信息安全等领域有深入理解。
2. 技能素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软件开发与测试技能、以及解决复杂计算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
3. 创新素质:鼓励并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学科竞赛等活动,锻炼独立思考、团队协作及科技创新的能力。
4. 职业伦理: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他们能够在遵守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积极参与社会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进步。
三、课程设置中国科大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严谨全面,涵盖基础理论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前沿技术选修课程以及实践实训环节。
其中,既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等奠定扎实基础的必修课,也包含如“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反映最新科技趋势的选修课。
四、培养模式采用小班化教学、研讨式课堂、项目驱动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强调个性化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
同时,通过与业界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实现产教融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结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培养引领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领军人才。
我们期待每一位学子在这一卓越平台上,磨砺专业技能,拓宽学术视野,激发创新潜能,最终成长为服务国家信息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中坚力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方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是一所享有“双一流”和“985工程”双重荣誉的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具有着悠久的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人文科学积淀,是一个充满活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著名高等学府。
作为一流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培养世界一流高素质人才为宗旨,致力于构建一支经过形成性培训和立体发展的“中国风”科技人才队伍,推出“USTC Talent Development Plan”,以发展当代中国实现“世界一流”的培养方案。
以“能力立足、提升贵族、创新体系”为重要理念,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培养方案建立在“三位一体”的培养思想和“全方位发展”的实施框架之上,以校会统筹,形成科学、全面、系统的培养方案。
一、能力立足,一流学习环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设有众多优势学科和非常了不起的教职工队伍,通过开展全面的课程设置、完善的教学体系和终极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雄厚的培养基础。
教学团队的实力和课程设置的多样性为实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提升贵族,一流学术氛围为了提升学生的学术水平,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不断加大投入,设立了各类学术活动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导师计划”,尤其是通过实施扶持由研究生带动本科生、本科生培养顶层设计等方式,通过面向未来学习理念和实践活动,深入落实“提升贵族”和“全球联系”的培养理念,形成一种独特的学术风气。
三、创新体系,一流创新积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创新型”大学发展战略实践为指导,以联合国家支持的科技创新中心(TIC)作为核心,以科技创新立院作为平台,以“科技创新池”和“专业技能池”作为支撑,以“知识课堂”为培训基地,构建起一套完整、有机的创新型大学发展体系,深度实施“一流学科、一流科技、一流课堂”的培养思想,推动学生步入正确的创新发展道路。
在科技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指导,组织了多种形式的指导活动,诸如提供全面的实习、实训、进修、科研实践以及各类培训机会,建立了健全的奖项体系,以扶持学生的能力发展和科技创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掌握坚实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设计和程序设计能力,熟练掌握英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和全面素质教育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宜到高新科技企业,科学研究部门和高校从事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智能信息处理、通讯、金融电子系统、智能仪器、先进医疗仪器、语音信号和视频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教学和工程开发。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学制4年。
实行学分制,学生按专业教学计划修满160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且符合学校有关本科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课程设置的分类及学分比例如下表:类 别 学 分 比 例通 修 课 76 47.5%学科群基础课 35 21.9%专 业 课 21.5+19.5 25.6%集中实践环节 8 5.00%合 计 160三、修读课程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下:1、通修课:(76学分)参照学校关于通修课的课程要求。
其中计算机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以本专业要求为准;并要求修读以下物理类课程: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1.5学分)等2、学科群基础课:(35学分)MA02*(数学类课程):(11学分)复变函数(A)(3学分)、数理方程(A)(3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随机过程(2学分);370ES02*(电子类课程):(11.5学分)电路基本理论(3学分)、电路基本理论实验(0.5学分)、线性电子线路(A)(4学分)、线性电子线路实验(0.5学分)、数字逻辑电路(3学分)、数字逻辑电路实验(0.5学分);CS02*(计算机类课程):(12.5学分)数据结构及其算法(4学分)、微机原理与系统(A)(5学分)、计算机网络(3.5学分);3、专业课:(≥43.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21.5学分)IN43*(信息类课程):(14学分)信号与系统(4学分)、信号与系统实验(0.5学分)、数字信号处理(3学分)、数字信号处理实验(0.5学分)、电磁场理论(3学分)、信息论(3学分);ES43*(电子类课程):(7.5学分)非线性电子线路(4学分)、非线性电子线路实验(0.5学分)、电子系统设计(3学分);4、专业选修课程:(选≥19.5学分)PI02*(机械类课程):(2学分)机械制图(非机类)(2学分);CS*(计算机类课程):(12学分)代数结构(3学分)、操作系统(3.5学分)、编译原理(3学分)、数据库基础(2.5学分);IN43*(信息类课程):(7学分)现代通信原理(3.5学分)、微波技术基础(3.5学分);PH*(物理类课程):(9学分)量子力学B(4学分)、半导体器件原理(3学分);微电子系列实验(2学分);ES43*(电子类课程):(5.5学分)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学(2学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导论(3.5学分);5、高级课:ES242*(电子类课程):(11学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4学分)、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3.5学分)、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3.5学分);本专业主干课程:信号与系统、非线性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学、电子系统设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方案中国科技大学作为国家重点大学,旨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努力营造学术氛围,为学生提供全面而且系统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才能。
根据不同的学术水平,学校采用了多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首先是全日制学术学位课程。
此课程主要分为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学生需要接受专业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培养,使其能够成为拥有创新性思维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其中,学士学位主要着重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完善,以及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社会职能的理解;硕士学位更加强调在理论层面的深入研究,以及学术能力的提升;而博士学位则以深入研究为主导,同时也要求学生提高实践能力,能够独立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高水平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应用成果。
另外,还有非全日制学术学位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是为那些已经从事职业或研究性工作的学员提供,课程内容比全日制学习要简单许多,学生既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业,也可以把时间投入到社会实践中,理论与实践并重,尤其是把社会问题带入学习中,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外,学校还设立了新兴学科研究生项目,致力于培养能够在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发挥积极作用、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端研究人才。
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定期举办新兴学科研究生课程,并完善培养体系,提升课程内容、教学质量,努力让学生充分发挥创新潜力。
最后,中国科技大学还推出了“国际学术计划”,旨在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学子赴校学习,增强国际交流,丰富学校文化氛围,推动学校国际化进程,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人才。
该计划已开设学术交流课程,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可以在国际化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术学习。
总之,中国科技大学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采取多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术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满足当代社会需要。
中国科大培养方案
中国科大培养方案1. 简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是一所以科学研究为主,工学、理学为基础,工学、理学为主体,工学、理学、管理学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科大的培养方案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目标制定的,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优秀人才。
本文将对中国科大的培养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2. 教育目标中国科大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级科技人才。
培养方案的核心目标是使学生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科学素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技术的基本方法。
•创新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
•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能力,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人合作,解决复杂问题。
•国际视野:具备广阔的国际视野,了解国际科技前沿和科技发展动态,具备与国际同行交流合作的能力。
3. 培养方案结构3.1 通识教育中国科大注重学生的通识教育,使学生在广泛的知识领域中获得全面的素养。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涵盖了人类文化、社会发展、科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综合素质,培养跨学科的思维和能力。
3.2 专业教育中国科大的专业教育设有各个学科领域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培养方案。
学士学位培养方案旨在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常见问题。
硕士学位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工作,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博士学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深入研究某一学科的前沿问题,形成独立的科研成果。
3.3 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中国科大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活动,提供各种实践机会和平台。
通过实践教育,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4. 评估与调整中国科大的培养方案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变化。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信息安全专业一、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成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宽厚、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综合应用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安全系统分析与设计、安全防护、安全策略制订、操作管理、综合集成、工程设计和技术开发能力,了解信息安全的新发展,熟练掌握英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和全面的素质教育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宜到科研和教育部门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以到企事业、技术和管理部门从事应用开发工作,可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学制4年。
实行学分制,学生按专业教学计划修满160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且符合学校有关本科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课程设置的分类及学分比例如下表:类 别 学 分 比 例通 修 课 76 47.5%学科群基础课 34 21.25%专 业 课 42 26.25%毕 业 论 文 8 5.00%合 计 160三、修读课程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下:1、通修课:(76学分)参照学校关于通修课的课程要求。
其中计算机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以本专业要求为准;并要求修读以下物理类课程:力学与热学(4学分)、电磁学(4学分)、光学与原子物理(4学分)、大学物理-基础实验(1.5学分)、大学物理-综合实验(1.5学分)、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1.5学分);2、学科群基础课:(34学分)MA02*(数学类课程):(8学分)387复变函数(A)(3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随机过程(2学分);ES02*(电子类课程):(11.5学分)电路基本理论(3学分)、电路基本理论实验(0.5学分)、线性电子线路(A)(4学分)、线性电子线路实验(0.5学分)、数字逻辑电路(3学分)、数字逻辑电路实验(0.5学分);CS02*(计算机类课程):(12.5学分)数据结构及其算法(4学分)、微机原理与系统(A)(5学分)、计算机网络(3.5学分);IN*(信息类课程):(2学分)信息论基础(2学分);3、专业课:(43学分)专业必修课程:(33.5学分)IN*(信息类课程):(7.5学分)信号与系统(4学分)、操作系统(3.5学分);CS*(计算机类课程):(7学分)算法基础(3.5学分)、编译原理和技术(3.5学分);MA*(数学类课程):(3学分)计算数论(3学分);IS53*(信息安全类课程):(16学分)离散数学I(3学分)、离散数学II(3学分)、信息安全综合设计与实践(1学分)、密码学导论(3学分)、计算机安全(3学分)、网络安全协议(3学分);专业选修课程:(选≥8.5学分,共37.5学分)PI02*(机械类课程):(2学分)机械制图(非机类)(2学分);CS*(计算机类课程):(14.5学分)代数结构(3学分)、数据库基础(2.5学分)、软件工程(2.5学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2.5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3)、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1);CN*(控制类课程):(2.5学分)模式识别导论(2.5学分);IN*(信息类课程):(14.5学分)数字信号处理(3学分)、现代通信原理(3.5学分)、数字图象处理导论(3学分)、无线通信原理及应用(3学分)、多媒体技术(2.5学分);IS531*(信息安全类课程):(4学分)信息安全法律基础(2学分)、数据库安全(2学分);本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数论、离散数学、算法基础、密码学导论、操作系统、编译原理和技术、信息安全综合设计与实践、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协议。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养计划后即为必修课程。
2、“课程编号(新编号)”:按照学科属性和课程层次新编的课程编号。
3、“课程编号(原编号)”:原系统中按照开课单位编制的课程编号。
(2)学科群基础课
学科群基础课程由各学院根据“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人才培养口径”指导思想,对本
学院所属学科的基础知识进行统一规划设置,形成学科群课程平台。
培养方案凝聚了各院系教学委员会专家、教授和所有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心 血,我们汇编成册供全校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参照执行。在此,感谢所有参与培养方 案制定工作的专家、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
教务处 2005 年 9 月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本科教育培养计划修订方案
为了适应国内、国外形势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构建新世纪人才培养体系,实现本 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贯通设计,体现课程的合理层次和结构,我校本科教育培养方案修订 原则如下:
二、学制与学分
1.学 制:标准学制 4 年,弹性学习年限 3-6 年。 2.学分要求: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 160 学分,各专业可根据学科特点具体确定。 3.学分计算:
⑴理论课:每 20 学时计 1 学分 ⑵体育课:每 40 学时计 1 学分; ⑶实验课:每 40 学时计 1 学分; ⑷集中实践:课程实习(设计),每 2 周计 1 学分; ⑸毕业论文(设计):计 8 学分。
3
课程编号 课程编号 类 (新编号) (原编号) 别
课程名称
PS01001 PS01002 PS01003 PS01004 PS01005 PS01006 PS01007
FL01001 FL01002 FL01003
PE011** PE012** PE013** PE013**
中科大 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
中科大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作为中国科技领域的顶尖学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具有极高的声誉。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科大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帮助有志于在该领域深造的学子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
一、培养目标中科大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扎实理论基础、宽广专业视野、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计算机专业人才。
毕业生能够在科研、教育、企业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课程设置1.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英语、数学等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专业基础课: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算法设计与分析、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为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
3.专业选修课:涵盖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软件工程、图形学等多个领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课程。
4.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论文等,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培养环节1.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会,拓宽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
2.实践能力培养:通过课程设计、实习等环节,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自己的技术能力。
3.创新能力培养: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申请专利,参加创新竞赛等。
4.国际化培养:提供海外交流、实习、联合培养等项目,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拓宽国际视野。
四、就业方向中科大计算机硕士毕业生可在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企业等领域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相关的研究、开发、管理等工作。
主要就业方向包括:1.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
2.软件开发、系统架构、网络安全等方向。
3.科研机构、高校教师、企事业单位技术部门等。
五、毕业要求1.完成规定的学分。
2.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3.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毕业要求。
总结:中科大计算机硕士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视野、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方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USTC)新华社于1958设立的一所世界重要的研究型大学,致力于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为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在培养方案上,USTC一直秉承“让学生拥有最大的自主权”的理念,探索出全新的教育思路,不但推出各种学科的多项选择以及对学生兴趣爱好的考虑,而且还提供有利于职业发展的全新课程配置模式。
USTC把“基础知识”和“融会贯通”作为培养目标,把“选择性”和“深化研究”作为达成目标的抓手,通过“一模六定”的模式来实现目标的达成。
USTC的“一模六定”模式,以基础任务、主干任务、方向任务和选修任务为基本模块,以学科实践性教学、实习实践、国家开放课程、校内交叉课程和非学科实践教学为辅助模块,各个专业在校本科教育阶段实行总学分定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主干任务和方向任务。
USTC秉承“让学生拥有最大的自主权”的理念,让学生在国家和学校规定的培养大纲范围内,自主选择课程并深化自己的学科和能力,从而形成全面发展的学科知识、能力和品格。
USTC新型培养方案的主要内容有:(1)基础任务:要求学生在校本科学习期间,必须完成新华社规定的学科基础知识;(2)主干任务:学生围绕主干课程,完成对学科方向有深度认识的课程;(3)方向任务:学生可以选择各科目的方向性课程,掌握学科相关的知识;(4)选修任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支持学生自主选择更多的外部课程,促进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
USTC把学科知识实践性教学,实现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和任务解决的能力,作为培养的重要目标,将学科知识实践性教学与实习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系上进行技术创新、科学研究和职业规划等活动。
USTC还加大了开放教育课程的比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专业方向,选择开放教育课程的项目,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更好地转变学习的状态,培养职业教育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就业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掌握坚实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基本理论和信息处理系统的分析和综合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设计和程序设计能力,熟练掌握英语,能够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英文文献,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和全面素质教育的电子信息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
毕业生适宜到高新科技企业,科学研究部门和高校从事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智能信息处理、通讯、金融电子系统、智能仪器、先进医疗仪器、语音信号和视频处理等领域的研究、教学和工程开发。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基本要求学制4年。
实行学分制,学生按专业教学计划修满160学分,通过毕业论文答辩,并且符合学校有关本科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课程设置的分类及学分比例如下表:类 别 学 分 比 例通 修 课 76 47.5%学科群基础课 35 21.9%专 业 课 21.5+19.5 25.6%集中实践环节 8 5.00%合 计 160三、修读课程要求修读的课程分为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课程设置及结构如下:1、通修课:(76学分)参照学校关于通修课的课程要求。
其中计算机类课程和电子类课程以本专业要求为准;并要求修读以下物理类课程:大学物理-现代技术实验(1.5学分)等2、学科群基础课:(35学分)MA02*(数学类课程):(11学分)复变函数(A)(3学分)、数理方程(A)(3学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学分)、随机过程(2学分);370ES02*(电子类课程):(11.5学分)电路基本理论(3学分)、电路基本理论实验(0.5学分)、线性电子线路(A)(4学分)、线性电子线路实验(0.5学分)、数字逻辑电路(3学分)、数字逻辑电路实验(0.5学分);CS02*(计算机类课程):(12.5学分)数据结构及其算法(4学分)、微机原理与系统(A)(5学分)、计算机网络(3.5学分);3、专业课:(≥43.5学分)专业必修课程:(21.5学分)IN43*(信息类课程):(14学分)信号与系统(4学分)、信号与系统实验(0.5学分)、数字信号处理(3学分)、数字信号处理实验(0.5学分)、电磁场理论(3学分)、信息论(3学分);ES43*(电子类课程):(7.5学分)非线性电子线路(4学分)、非线性电子线路实验(0.5学分)、电子系统设计(3学分);4、专业选修课程:(选≥19.5学分)PI02*(机械类课程):(2学分)机械制图(非机类)(2学分);CS*(计算机类课程):(12学分)代数结构(3学分)、操作系统(3.5学分)、编译原理(3学分)、数据库基础(2.5学分);IN43*(信息类课程):(7学分)现代通信原理(3.5学分)、微波技术基础(3.5学分);PH*(物理类课程):(9学分)量子力学B(4学分)、半导体器件原理(3学分);微电子系列实验(2学分);ES43*(电子类课程):(5.5学分)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学(2学分)、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导论(3.5学分);5、高级课:ES242*(电子类课程):(11学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4学分)、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3.5学分)、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3.5学分);本专业主干课程:信号与系统、非线性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信息论、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学、电子系统设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嵌入式系统原理及应用、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教育培养方案
三、院长签字
40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数理基础, 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理论及计算机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及综合应用方法;具有较强的 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分析能力;受到良好的科学实验素养训练;了解计算机科 学与技术的新发展;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阅读本学科的外文文献。
( 9+1* )门课
学时 学分
1
40
1
40
2
60
3
80
4
40
1
10/30 1
40/30 2.5
120
6
80
4
40
2
24.5+2*
新课号 PS01003 FL01002 PE012** PH01001 PH01701 MA01002 ES02001 ES02701 CS33001
小
二
年
新课号 PS01005 FL01003 PH01002 PH01702 PE013**
本专业主干课程:代数结构、数据结构、图论、计算机导论、数理逻辑、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算法基础、数据库系统及应用、编译原理和技术、 并行计算、软件工程。
404
四、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
数理方程(B) 复变函数(B)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B)
403
EM02*(管理类课程):(5 学分)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3 学分)、随机过程(2 学分); ES02*(电子类课程):(8.5 学分) 电路基本理论(3 学分)、电路基本理论实验(0.5 学分)、模拟与数字电路(4 学分)、 模拟与数字电路实验(1 学分); CS02*(计算机类课程):(3.5 学分) 微机原理与系统(B)(3.5 学分); 3、专业课:(≥55.5 学分) 专业必修课程:CS02*(计算机类课程):(41.5 学分) 代数结构(3 学分)、数据结构(4 学分)、图论(3 学分)、计算机导论(1 学分)、数 理逻辑(3 学分)、计算机网络(3.5 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3 学分)、计算机组成原理 实验(1 学分)、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3.5 学分)、算法基础(3.5 学分)、数据库系统及 应用(3.5 学分)、编译原理和技术(3.5 学分)、并行计算(3.5 学分)、软件工程(2.5 学分)。 专业选修课程:(选≥14 学分,共 50.5 学分) PI02*(机械类课程):(2 学分) 机械制图(非机类)(2 学分); CN33*(控制类课程):(3.5 学分) 计算机控制基础(3.5 学分); IN33*(信息类课程):(5.5 学分) 数字信号处理基础(3.5 学分)、信息论基础(2 学分); CS33*(计算机类课程):(40 学分) 运筹学基础(2 学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2.5 学分)、人工智能基础(3.5 学 分)、计算机图形学(3.5 学分)、网络数据通讯(2 学分)、CPU 设计与测试(2 学分)、 自动机理论与计算导论(3 学分)、计算机体系结构(3.5 学分)、计算机与网络安全(2 学分)、多媒体技术(3.5 学分)、数字图像处理(3.5 学分)、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虚拟现实 (2 学分)、并行程序设计(3.5 学分); ES33*(电子类课程):(3 学分) 电子系统设计(3 学分); 4、高级课:CS04*(计算机类课程):(3.5 学分) 并行程序设计(3.5 学分)。
计科院最新人才培养方案
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5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502) 通信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52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15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1、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科学素养、较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能在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业、事业、技术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计算机教学、科学研究和应用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工程技术人才。
2、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1)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从事研究与应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
(2)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具有研究开发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能力。
(3)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动态与计算机有关的法规。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5)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能适应现代社会的交往沟通方式,具有较强的集体合作和组织协调的意识与能力。
(6)达到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
二、专业主要课程与实践教学环节1、专业主要课程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2、主要实践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社会实践、义工实践三、学制与授予学位学制:四年(学习年限3-6年)学位:工学学士四、毕业与学位授予的规定1、毕业规定学生在毕业时应达到德育培养目标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并获得修读课程总学分173学分,其中本专业必修课(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125学分,专业选修课18学分,公共选修课8学分,实践类课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社会实践、义工实践等)22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一、院系概况
中国科大计算机专业在1958年由老一辈计算机科学家夏培肃先生等亲自创办,1982年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系,2009年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创办之初,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自主设计并研制成功了我国第1台通用计算机--107机;1982年与中科院计算所联合培养了国内的首批18个博士之一的冯玉琳博士;1990年获得计算机软件博士学位点;1995年成立了我国的第1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2000年获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10年起“计算机科学”进入并保持在ESI世界前1%。
目前,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为国家重点学科,系统结构和计算机应用技术为省重点学科。
学院现拥有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合肥)、安徽省高性能计算重点实验室、安徽省计算与通讯软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耶鲁大学高可信软件联合研究中心”、“中国科大-伯明翰大学智能计算与应用联合研究所”等多个研究实验室,以及与其它学院共同拥有“语音及语言信息处理国家工程实验室”、“多媒体计算与通信”教育部-微软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大超级运算中心和信息科学实验中心等。
计算机学科是国家教育部“985工程”、“211工程”、“111引智计划”重点支持的学科,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和安徽省研究生教育产学研基地。
作为国家培养计算机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计算机学科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项目的依托学科之一,是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的首批试点学科,拥有教育部批准建设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阿里巴巴公司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学院拥有教授25人,副教授29人,其中院士2人,大师讲席教授2人。
另外,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十多位研究员在学院授课、招收研究生。
目前学院已经形成了以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为学科带头人,由教授、副教授以及一大批优秀年轻学术骨干组成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以高性能计算与应用、智能计算与应用、网络与安全计算、可信系统软件理论及方法,以及先进计算机系统为主要科研方向。
在高性能计算的基础理论、算法、软件工具环境以及应用系统等方面,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国内外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在智能信息处理方面,本学科在国内外最权威的机器人学术竞赛中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先后获得5项世界冠军、7项世界亚军以及约20个全国冠军,机器人足球的综合成绩与本领域的两只领头羊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和日本大阪大学同列国际三甲;在大陆高校中,首次获得了数据挖掘领域顶级国际会议SIGKDD最佳应用论文奖、首次获得了国际数据挖掘大会(IEEE ICDM)最佳研究论文奖;自然计算理论与应用的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
在国际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在可信系统软件理论与方法、无线传感器网络与移动计算、网络协议理论与技术、安全操作系统设计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并成功应用于曙光、联想、华为、中兴等公司的产品中。
近五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80余项,以及其它科研合作项目100多项。
获得省部级各种奖项30多项。
二、系别、专业、方向设置
三、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要求
学制: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毕业要求:总学分修满160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课程设置分类及学分比例表:
四、院长签字
五、修读课程要求
1、通修课程设置:62学分
*注:《重要思想概论实践》从1年级开始至2年级夏期结束时结课,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完成学习。
3、专业核心课程设置:15.5学分
注: 带星号者为本硕贯通课程
5、自由选修课程:选修≥9学分
通过修读其他数学课程、或全校各院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满足培养计划要求学分,达到毕业要求。
六、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课程关系结构图
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学年指导性学习计划
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一、班级概况
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相关的研究经过以往十数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更面临着进一步跨越发展的任务和使命,急需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建立起新的积累和新的技术基础优势,为此,需要面向新的发展使命,培养高端人才。
为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在计算机领域具有世界前沿水平的高层次人才,中科大计算机学院同信息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等相关院所紧密合作,从2010年9月起共同创办“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探索“科教结合”、“理实结合”、“所系结合”联合培养计算机科技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计算机与信息科技英才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部分的建设将充分利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丰富的海内外师资和科研资源,通过针对有潜力的未来高层次人才精心设计的课程,以及导师制的个性化培养方案,达到充分发掘学生潜力,使其具备完备的知识储备和广泛而深入扎实的计算机基础,拥有前沿的科学理念和知识结构,形成与世界顶级名校接轨的国际化视野,具备出色的人文与科技素养,为学生未来进一步从事具有国际顶级水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铺好坚实的道路。
同时“英才班”通过与海内外顶级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计划建立一种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海内外顶尖学者直接介入人才培养的各环节,力争将英才班建设成为培养拥有世界顶尖学术水平和技术能力的人才的摇篮。
“英才班”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计算机科技高级人才,包括具有原始理论和原始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
与其它学科一起,为学生奠定坚实的人文、数理基础和先进技术知识体系,发挥中国科大在计算机科技上的传统教育和科研优势,重视与科大许多走在世界前列的自然科学和工程领域的学科交叉,为实施高水平的交叉学科教育创造条件。
二、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要求
学制:标准学制4年,弹性学习年限3—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毕业要求:总学分修满160学分,并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课程设置分类及学分比例表:
三、修读课程要求
1、通修课程设置:62学分
*注:《重要思想概论实践》从1年级开始至2年级夏期结束时结课,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完成学习。
2、学科群基础课程设置:60.5学分
3、专业核心课程设置:15.5学分
4、专业方向课程设置:≥9学分注:
注:带*者为本硕贯通课
5、自由选修课程:≥7学分
在院系指导下,通过修读全校各院系本科和研究生已开设课程满足计划要求学分达到毕业要求,专业方向课程不做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