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
马恩列经典著作《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一、概要《国家与革命》一书的副标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
列宁在安排全书结构和各章节的内容时,遵循了国家这一客观事物本身的发展历史,也遵循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国家的认识过程,并自觉把客观历史的发展和主观认识的发展统一起来,让人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的国家观有了一个完整地理解。
全书包括两版序言、六章正文和第一版跋。
二、主要内容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在这一章中,列宁通过摘录和引证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反杜林论》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包括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特征、作用,以及国家消亡与暴力革命的关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国家的态度,批判了机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歪曲,划清了两种根本对立的国家观。
其中前三节从国家的起源、特征、作用等方面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第四节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国家的态度,论述了暴力革命和国家消亡的关系。
(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列宁在该节中提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两个最重要的和根本的观点:一是国家与社会相异化,二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二)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在这一节中列宁根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文中对“公共权力”的分析,指出国家力量是指拥有监狱和强制设施的特殊的武装队伍,而常备军和警察则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揭示了国家力量即“公共权力”随着阶级对立的尖锐化而日益加强的事实。
(三)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在这一节中列宁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上进一步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指出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用来剥削被统治阶级的工具,批判了机会主义者宣扬资产阶级民主,掩盖了资产阶级国家实质的谬论。
财富在民主共和国中运用权力的两种形式:直接收买官吏;政府和交易所结成联盟评价了恩格斯对普选制的看法(四)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列宁指出暴力革命是不可避免的,资产阶级国家将被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所消灭,而无产阶级国家则会自行消亡,国家的消亡同时也是民主的消亡。
简述列宁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
简述列宁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
列宁国家与革命
介绍
列宁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家列宁于1917年所写的一部重要著作,旨在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转变过程进行探讨和分析。
主要内容
列宁国家与革命一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1.国家的本质和起源:
–列宁认为,国家是阶级对立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来压迫被统治阶级的工具。
–国家起源于私有财产和阶级对立的出现,是一种阶级统治的结果。
2.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强调这是社会主义国家最重要的特点和任务。
–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进行斗争、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手段。
3.国家与革命:
–列宁强调革命是夺取政权的手段,无产阶级在革命中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革命后的国家将实行劳动群众的直接民主,通过代表大会来管理国家的事务。
4.过渡时期的国家: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中仍然需要一个强大的无产阶级国家。
–这个国家将消除私有制、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并逐步实现对个人的国家干预的消亡。
5.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家将不再存在,社会将实现自由、平等、共产的理想,无阶级社会将实现真正的人类解放。
结论
列宁国家与革命深刻地分析了国家的本质和起源,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探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过渡时期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前景。
这部著作对于理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本文为AI生成,可能有一定错误和不准确之处。
国家与革命读书报告(一)
国家与革命读书报告(一)国家与革命读书报告一、背景介绍《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家列宁在1917年撰写的一部政治理论著作,探讨了国家的本质、无产阶级专政、革命的实质等问题。
二、核心内容1. 国家的本质列宁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的产物,是一种剥削阶级对另一种阶级的统治机器。
只有在消灭阶级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无国家社会。
2. 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对敌对阶级实行剥夺和镇压,同时加强劳动群众的管理和领导,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3. 革命的实质列宁认为,革命的实质是国家政权的更替,是一种权力的交接。
只有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彻底打破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
三、对现实的启示《国家与革命》对当前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仍然在继续,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张依然活跃。
1. 落实无产阶级专政在现代社会,国家仍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之一。
因此,要落实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管理国家事务。
2. 推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打破剥削阶级的统治,实现人民的共同利益。
3. 加强劳动群众领导劳动群众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力军,需要加强对劳动群众的组织和领导。
只有通过劳动群众的广泛参与,才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
四、总结《国家与革命》是一部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理论著作,对于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们需要认真学习这部著作的核心内容,将其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的最终胜利不懈努力。
五、学习体会1. 重视阶级斗争通过学习《国家与革命》,我更加意识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只有深入了解阶级斗争的本质和规律,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
2.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国家与革命》不仅是一部政治理论著作,也是一部富有思想性的作品。
通过学习这部著作,我深刻认识到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性。
国家与革命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国家与革命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国家与革命》是由俄国革命导师列宁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它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著作之一。
这部著作的写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一系列政治事件。
在这次革命中,沙皇统治被推翻,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政权,列宁成为了苏联领导人。
这次革命改变了俄国的政治格局,也对世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列宁开始思考国家与革命的问题,最终写成了这部著作。
《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主要围绕国家的本质和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作用展开。
列宁认为,国家是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镇压机器,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这个观点下,他提出了国家消亡的理念,认为在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无产阶级必须解体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此外,列宁还对巴黎公社和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理论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他认为,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范例,它在短暂的时间里展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
而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国家理论并非完全适用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践。
因此,列宁提出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国家的新理论。
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还探讨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策略和手段。
他认为,无产阶级无法通过议会选举来夺取政权,而是需要通过武装起义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他还提出了工人、农民和军队的联盟,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为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更重要的是,该著作为列宁主义思想的一部分,对20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家与革命》不仅影响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革命实践,而且对中国、朝鲜、越南等国家的革命运动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这部著作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遗产之一,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治启示。
总的来说,《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对国家本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考和探讨的产物。
它不仅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还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当今世界,虽然社会主义国家已经逐渐减少,但《国家与革命》作为一部历史性的著作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完整版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一、写作背景《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着作之一。
在这部着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 1918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
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
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前夕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
第一章主要探讨了国家与革命的关系,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在第一章中,列宁首先回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起源和本质的理论。
他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随着阶级斗争的激化,无产阶级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必然要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建立自己的统治。
接着,列宁分析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状况,认为俄国是一个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
因此,俄国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无产阶级必须进行革命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
最后,列宁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策略和纲领。
他强调,无产阶级必须建立自己的政党,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同时,无产阶级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消灭私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总的来说,《国家与革命》第一章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革命的基本理论,以及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这一章
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革命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国家与革命》概述
《国家与革命》概述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 1917 年 8—9 月写的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名著,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列宁在书中所提到的观点。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2、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在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
3、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4、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
者。
5、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
对于那时可能出现的“个别人捣乱”的现象,可以通过文明人劝解打架的办法解决,不必要采取镇压(即法律)的手段。
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在革命运动高涨的形势下,对国家的态度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此书是“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最早表述。
《国家与革命》名词解释
《国家与革命》名词解释
1、《国家与革命》名词解释:《国家与革命》是俄国思想家列宁创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1918年首次出版。
2、《国家与革命》包括两篇序言(“第一版序言”“第二版序言”)、正文六章。
第一章谈国家的本质、职能和国家消亡问题,以及马克思主义对待国家的态度等问题。
第二、第三、第四章总结了1848~1851年欧洲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经验,阐明了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新型国家的思想。
第五章论述了无产阶级国家职能及其消亡问题。
第六章批判机会主义者在国家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篡改。
3、《国家与革命》总结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特别是俄国1905年革命和1917年2月革命的经验,回答了革命所面临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和法的学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解读
摘要:
一、引言
二、《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1.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2.革命的必要性和目标
三、结论
正文:
【引言】
《国家与革命》是俄国革命家列宁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第一章对国家的本质和革命的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对第一章进行解读,以期对国家的认识和革命的理解有更深入的认识。
【《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的主要内容】
1.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列宁在第一章中首先探讨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他认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与阶级斗争紧密相连的。
在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在无阶级差别的共产主义社会,没有国家这种机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加剧,阶级出现了,国家也应运而生。
2.革命的必要性和目标
列宁进一步阐述了革命的必要性和目标。
他认为,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趋势,是劳动人民推翻统治阶级、争取自由和解放的斗争。
革命的根本目标是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在革命过程中,劳动人民必须夺取国家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用以镇压反动阶级的反抗,保障革命的成果。
【结论】
通过对《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的解读,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国家的本质和革命的必要性。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革命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
国家与革命的主要内容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创立的重要理论,其主要内容包括:
1. 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和机构,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构。
2. 革命的目标:废除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3. 革命的策略: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革命。
4. 联合战斗:无产阶级必须联合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群众,共同进行革命斗争。
5. 国际主义: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具有国际性和全球视野,拥护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支持全球无产阶级革命。
6. 政治经济学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建设必须以国家所有制为基础,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化。
7. 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家的“腐朽机器”中解放出来,建立新的革命政权和国家机器。
国家与革命
《国家与革命》列宁一、历史背景《国家与革命》一书写于1917年8—9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者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这个“特别重大的意义”说明,《国家与革命》一书是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日益高涨,俄国十月革命即将爆发,马克思主义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激烈斗争的情况下写成的。
概括地说,就是三个需要。
第一.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第1-2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
这既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又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进一步加速了整个资本主义体系的总危机。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争,就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反映。
这场战争教育了人民,促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迅速高涨,掀起了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和罢工运动,反战要求和革命激情空前高涨;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也蓬勃发展。
战争引起了革命。
革命高潮的到来,必然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即国家政权问题提到日程上来。
怎样对待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如何建立无产阶级国家?因此,列宁在“序言”中指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正在显著地发展,这个革命对国家的态度问题,已经具有实际意义了。
”第二.反对第二国际机会主义的需要。
(第3段)由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在无产阶级革命最重要的问题上背离马克思主义,因而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围绕“国家与革命”这一根本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主张用暴力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并站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立场上,针对帝国主义性质的反动战争,提出了两个口号:“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从而把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斗争结合起来,为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以伯恩施坦、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为了迎合资产阶级的需要,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列宁:《国家与革命》
列宁:《国家与革命》列宁 :《国家与革命》导析一、如何看待俄国十月革命,列宁和斯大林与俄国的历史与现实是分不开的。
对中国也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二、该书写于,当时帝国主义垄断非常突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日益高涨,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和社会沙文主义很猖獗。
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指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
一战前后,俄国已经成为世界革命的中心,二月革命的影响。
二月革命后,俄国向何处去。
《马克思主义论国家》等说明,在《国家与革命》之前,已经有了一些研究基础。
第一张,主要从理论上阐述国家的起源、特征、职能,消亡。
第二、三、四章,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与革命的理论和观点。
强调必须打碎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
后三章强调,为什么要建立无产阶级专制及其历史任务。
第五章,根据《哥达尔港批判导言》,进一步发展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思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及其关系。
第六章揭露了考茨基等人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
批判他们的“议会至上”说。
明确了俄国必须走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制的道路。
三、具体内容和主要观点第一部分,即第一章:论述国家的起源、本质、职能。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压迫的工具,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统治工具。
2、国家的形式: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找到的最好的外壳。
3、普选制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也是测量工人阶级组织成熟的标志。
4、无产阶级国家建立后,对人的统治将为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引导所代替,即国家中心转移的问题。
5、任何国家都不是自由的,都不是人民的。
真正人民的国家已经不是原来性质的国家。
6、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
7、无产阶级国家只能是自行消亡的半国家或非正式的国家。
与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是不一样的。
第二部分,即二三四章,1847到1894年。
1871年之前是第二章的观点。
1、无产阶级专制的任务是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和领导广大人民调整社会主义经济。
2、关于政党的学说:工人阶级的政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导师和领袖。
《国家与革命》第四章内容概括100字
文档题目:《国家与革命》第四章内容概括100字文档内容:《国家与革命》是俄国思想家列宁的经典著作,其中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国家的本质及其与革命的关系。
本章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100字: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其本质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革命是推翻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的必由之路,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变革。
以上是对《国家与革命》第四章内容的概括,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
(注:以上字数仅为示范,实际文档字数需控制在2000字左右,具体展开论述)另外,为了更好地让大家理解这一章节的内容,以下是一些细节解析:一、国家的本质列宁在第四章中明确指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在于其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阶级可能是封建地主、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因此国家的形态和性质也会有所不同。
但无论是何种形态的国家,其本质都是相同的,即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存在。
二、革命与国家的关系列宁认为,革命是推翻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的必由之路。
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变革。
这是因为,革命能够打破旧的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让被压迫的阶级有机会掌握政权,建立代表自己利益的新国家。
同时,革命还能够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
因此,革命是国家发展和变革的重要动力。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在第四章中,列宁还强调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是受压迫最深的阶级。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才能确保无产阶级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同时,无产阶级专政还能够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因此,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目标之一。
总之,《国家与革命》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国家的本质及其与革命的关系。
通过深入剖析国家的阶级性和革命的作用,列宁为我们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同时,他也为我们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方向和目标。
希望这份文档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著作的核心思想。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
《国家与革命读书笔记》1. 引言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家与革命》是一本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
本书是列宁于1917年撰写的,阐述了国家的实质和革命的意义。
本文将对该书进行阐释和总结。
2. 国家的实质《国家与革命》一书首先深入探讨了国家的实质。
列宁认为,国家是阶级对抗的产物,是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存在与剥削和阶级矛盾是紧密相关的。
3. 革命的意义本书进一步探讨了革命的意义。
列宁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才能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社会主义。
4. 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国家与革命》中,列宁详细讨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
他提出了工农兵代表制的概念,强调无产阶级必须通过建立以工人、农民和士兵代表为基础的国家制度来确保革命的持续和巩固。
5. 国家渐进消亡的理论本书还探讨了国家的渐进消亡理论。
列宁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将逐渐消亡,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这一理论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使命提供了基础。
6.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国家与革命》的思想对于理解和指导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仍然存在着阶级矛盾和不平等现象。
我们需要认识到国家的实质,坚定信仰革命,争取剥削者被被剥削者推翻的局面。
7. 结语《国家与革命》是一本具有深远意义的著作,它揭示了国家的实质和革命的意义,并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消亡的理论。
我们需要在当前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中,不断吸纳和借鉴这些思想,不断探索和实践前进的道路。
通过对《国家与革命》的读书笔记总结,我们深刻认识到国家是统治阶级对被压迫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革命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唯一途径。
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无产阶级专政和国家消亡的理论仍然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家与革命内容介绍.doc
《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一、写作背景《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 1918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
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
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国家与革命 读后感读书报告
一、阅读篇名《国家与革命》二、简要背景这本书是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夕(1917年8-9月)写的系统的阐述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著作。
十月革命也称布尔什维克革命,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联合贫困农民所共同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
随着资本主义的日益发展,对农民和工人越来越严重的剥削和压迫,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不公平,资产阶级内部的黑暗与勾结,各种矛盾激增,推动了阶级斗争的爆发,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促使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变得越发成熟。
我们都知道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因此必须要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国家问题,事实上有很多流派在不同程度上扭曲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对社会主义运动带来了很不利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列宁的《国家与革命》随之诞生,比较系统的描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待国家问题的著作。
三、主要内容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
这部分内容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的基本概念,谈到这个学说被人忽略忘记或者遭到机会主义者的歪曲误解的各方面。
书中引用了恩格斯在总结他所做的历史的分析时的一段话,很清晰明了的表明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笔者理解如果阶级的矛盾可以由外部条件可以解决,国家的存在就没有意义,只有当矛盾激化到没有办法解决的程度,国家就油然产生,作为一种力量,把这种对立的不可调和的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
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开始受到来自两个主要方面的歪曲,即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认为国家是阶级调和的机关以及“考茨基主义”对结论的抹杀。
随之列宁提到了国家的那个“力量”,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的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拥有监狱等的特殊武装队伍。
但是,究竟是什么东西使他们居于社会之上?随着问题的提出以及解决,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伴随来的是考茨基反动的再一次抹杀。
为了清楚的表明目前流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改为机会主义的把戏的本质,列宁讲到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无产阶级国家代替资产阶级国家必须通过暴力革命,任何国家的消亡都是通过“自行消亡”。
国家与革命主要内容
国家与革命主要内容
中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
它代表着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中国革命的组成部分有三个:民族解放革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民族解放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革命,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
一。
民族解放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反对清政府的封建制度,反对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推翻清政府,建立新的民族统一的中华民国,以及实现民族解放、民族平等、民族自决的目标。
民主革命是指在中国近代史上开展的民主政治革命,它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实行民主政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民主制度,推翻封建专制,保障公民的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罢工等自由权利,实行科学的社会经济制度,改革传统的官僚主义,以及实现民主、自由、公正、平等的社会主义目标。
社会主义革命是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政治民主,实行社会主义法治,实行社会主义文化,实行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力,实行社会主义科学技术,实行社会主义生活方式,实行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行社会主义国际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的目标。
中国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
它包括民族解放革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三个部分,它们都有各自的目标和内容,目的是实现民族解放、民主、自由、公正、平等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目标。
中国革命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与革命》(节选)导读
一、写作背景
《国家与革命》是一篇系统阐述国家与革命问题的重要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中最卓越的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历史地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全面地总结了1848年至1917年这70多年来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在总结工人运动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较完整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还针对当时的革命形势,重点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在国家方面的历史任务,阐明了将要诞生的新国家的实质和特征。
《国家与革命》是列宁于1917年8月至9月写成的,1918年5月出版。
列宁在《初版序言》中概述了写作本书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国家问题,现在无论在理论方面或在政治实践方面,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种种矛盾日益尖锐化。
一方面,速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和高度集中的垄断形式,为社会主义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势力范围,于1914年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争给各国经济造成的严重破坏,更给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迫使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奋起进行反对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和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欧洲许多国家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形势,革命高潮的到来,把革命的根本问题——国家政权问题提上了日程。
在这种形势下,无产阶级革命对待国家的态度问题,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国家与革命这一重大问题被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和机会主义者搞得面目全非,混乱不堪。
特别是以考茨基为首的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极力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鼓吹“议会道路”,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美化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在“保卫祖国”的口号下,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第二国际机会主义思潮,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中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在国家问题上反对机会主义偏见,就无法使劳动群众摆脱资产阶级影响,走上无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国家与革命》的写作是恢复和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正确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客观要求。
1917年3月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了工农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不同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革命出现了和平发展的可能性。
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设想通过“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途径,积极争取革命的和平发展。
但是7月间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发动事变,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全部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
鉴于俄国革命的形势发生了急剧的逆转,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无产阶级只有直接举行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才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这样,而革命的首要问题就是怎样对待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为了从理论上教育和武装俄国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向他们说明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应当做些什么,列宁在艰苦的匿居条件下写成了《国家与革命》这部不朽的名著。
二、内容讲解
《国家与革命》由两篇序言、一篇跋和正文六章组成。
列宁原计划写七章,
最后一章《1905年和1917年俄国革命的经验》因十月革命迫近没有来得及写,只留下一个详细提纲。
现就本文的第一章、第五章的内容作以简介。
二、内容讲解
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
这一章总结了国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论述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和消亡等基本原理,批判了形形色色的超阶级国家观。
第一节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列宁从国家的起源人手,在摘引了恩格斯对国家的分析后,概括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条件下,便产生国家。
反过来说,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
”[1]国家产生以后,它作为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的社会力量,把被统治阶级纳人政治阶级需要和允许的“秩序”范围内,使阶级统治合法化、固定化。
只要阶级存在,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也必然存在。
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历史作用及其意义的基本思想。
同时,列宁还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以及考茨基在国家问题上超阶级观点的实质。
第二节特殊的武装队伍,监狱等等
这一节,列宁根据恩格斯关于国家基本特征的分析,指出:第一,国家的主要力量是暴力。
而被恩格斯称为从社会中产生但又驾于社会之上且日益同社
会脱离的那个“力量”,“主要是指拥有监狱等等的特殊的武装队伍”[2],“常备军和警察是国家政权的主要强力工具”。
[3]这是国家之所以成其为国家的缘由。
第二,特殊的武装队伍是社会分裂为敌对阶级的必然结果,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镇压被剥削阶级的工具。
第三,特殊的武装队伍随着剥削阶级国家内部阶级矛盾的尖锐化和对外侵略竞争的加剧,而日益加强起来。
欧洲和俄国的历次革命经验,说明了统治阶级是怎样不断强化暴力机关的。
第三节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
这一节,列宁首先提出了究竟什么东西使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官吏具有特权地位且凌驾于社会之上这一问题,接着又分析回答了这一问题: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给予的。
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借助于国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地位的阶级,所以国家官吏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政治代表,获得了对被压迫阶级的统治和剥削权。
列宁关于“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的科学论断,概括了一切剥削阶级专政国家的根本职能,揭示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列宁还指出,“民主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所能采用的最好的政治外壳”[4],它丝毫没有改变阶级的国家这一实质。
普选制使“财富”有无限的权力,议会制是资产阶级的遮羞布,资产阶级往往以此来掩盖其压迫剥削的阶级实质。
第四节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
这一节,列宁阐明了国家“自行消亡”和暴力革命的原理,并从国家消亡的社会条件方面进一步揭示了国家是阶级压迫机关的阶级本质。
列宁首先转引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的关于无产阶级国家“自行消亡”的著名论断和基本观点,即:无产阶级专政是国家“自行消亡”的前提;国家“自行消亡”的条件是“消灭了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也消灭了作为国家的国家”[5];“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6];资产阶级国家不会自行消亡,需要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来消灭它,“自行消亡”的是无产阶级国家。
然后他从五个方面作了论述和发展,其中心思想是:资产阶级国家是镇压和剥削无产阶级的工具,是不会自行消亡的,需要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来消灭它;“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无产阶级专政)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根据一般规律,只能通过暴力革命”[7];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不再有需要加以镇压的任何阶级的时候,也就不再需要国家这种实行镇压的特殊力量了,国家才能“自行消亡”。
国家消亡了,作为国家的政治形式,民主也就消亡了。
列宁还指出,国家“自行消亡”的理论和暴力革命的学说是密切联系的,是一个不可分割的严密整体。
正确认识暴力革命,“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部学说的基础。
”[8]
第五章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这一章,列宁以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深刻论述了过渡时期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共产主义社会两个阶段的特征,论述了未来社会的发展与国家消亡的关系,阐明了国家完全消亡的经济基础是共产主义的高度发展。
全章共四节:
第一节马克思如何提出问题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国家和国家消亡问题上的一致性。
列宁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国家和国家消亡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草案》中谈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时所说的国家,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国家,也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逐步走向消亡的国家。
恩格斯1875年3月28日给倍倍尔的信中所说的国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也是正在消亡的无产阶级国家,即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马克思和恩格斯提法在表面上有差别,是因为他们研究的问题和研究问题的目的不同。
(二)马克思研究国家消亡问题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根据
列宁指出,马克思研究未来新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消亡问题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深入考察现存的资本主义社会是提出这个问题的科学依据。
列宁指出马克思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问题的根据的是,“共产主义是从资本主义中产生出来的,它是历史地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它是资本主义所产生那种社会力量发生作用的结果”。
即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
(三)批判拉萨尔派机会主义者在国家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