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实践(新生活教育生态种植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实践

——新生活教育生态种植课程

劳动教育能够唤起人们对自身主体价值的觉知,感知完整生活的意义,建立人们与真实世界的连接。无论科技发展到何种地步,“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本质不可能改变,劳动教育具有永恒的价值。

一、有的放矢,基于核心素养的新劳动课程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这份文件的出台,意味着对“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思考进入了更深刻的层面,劳动教育终于重回人们的视野。

新劳动教育究竟“新”在何处?新劳动教育与传统的劳动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课程化。新劳动教育重视个体在劳动过程中获得的自我存在价值,并以专业的课程架构和校本教材研发为落地路径,注重与常规学科之间的破壁融合,强调过程评价和增值评价。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正是由于我们的教育已经偏离生活太久,我们的孩子才出现诸如高分低能,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种种问题。新劳动教育是让教育回归生活的不二之路。

基于此,学校提出“生活为源,发展为本”的“新生活教育”理念,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出具有热爱劳动、探究合作、科学创作、责任担当四大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以劳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从横向来看,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生态种植课程》为主要抓手,以《整理课程》《烘焙课程》《烹饪课程》《茶艺课程》为补充,形态丰富多样,与生活息息相关,多方位提升劳动素养;纵向来看,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调整课程,逐步进阶,有层次地提升劳动素养。例如整

理课程就是主要面向低年龄段学生,当学生成长到一定年龄后,就不再修习这门课程,则转向更高阶的劳动课程。

而当从学校顶层课程设计的角度俯瞰,我们会发现,新劳动课程是“新生活课程”中的一环,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体育课程环环相扣,形成五育并举的课程生态,共同组合为新生活课程“一体三翼”格局中的“一体”,学校管理研究、教师发展培训课程、未来学校“扬长课程”则共同构成为学生成长,学校发展保驾护航的“三翼”。

于是,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校文化在前引领,系统、可落地的顶层课程设计保障落地,劳动教育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就这样一日比一日茁壮地“野蛮生长”起来。

二、城市学校兴建劳动基地,要学会“向上看”

劳动教育想要开展得“有声有色有门道”,一个能供落地实践的劳动基地是必不可少的。

武断地定义“有劳动基地才有劳动教育”,固然是不对的,劳动教育绝不局限于此,但如果没有劳动基地,劳动教育的形式将极其有限,也很难做出特色,做出水平来。对于无数城区学校来说,场地已经成为限制其劳动教育开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在城市里想拥有一个不小的劳动教育基地,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城市学校在横向空间上无法拓展,那不如在纵向上挖掘潜能。学校的教学楼楼顶是一个可利用的大空间,只要在设计上保证承重能力,加固防水层防止渗水,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将一块水泥空地变成一个绿意盎然的“空中农场”——新劳动教育基地。

学校空中农场占地约500平方米,在这片并不很大的平台上,设计思维随处可见。空中农场是在原有的空间形态基础上,通过小径、篱笆等组合,再设计为一个环形结构。农场中阡陌纵横,层次分明,种植的植物种类虽多,却错落有致,各归其位,绝不会给人杂乱无章之感。

劳动教育绝不是“只劳动,不教育”,劳动教育的终点永远是教育。故而即使面积有限,教学室却必不可少,室内还安放着便于小组讨论的圆形桌。可以想象,某堂劳动课上,屋内是朝气蓬勃的孩子们正在努力完成劳动报告,屋外是风拂过后沙沙作响的植物正在努力向上生长,这是一个怎样诗性的瞬间。

就这样,就在这里,学校的综合生态种植课程上演了。学校每个学期都会选择几种植物类型,玉米、高粱、小麦、水稻、豇豆、丝瓜、哈密瓜……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果蔬,成为孩子们所种植、观察、记录的对象。

除了“向上看”,学校还善于“见缝插针”。劳动的育人价值,只有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才能完全地释放出来。为了让同学们做到“日日能劳动,时时能劳动”,学校在每个楼层每个教室门口的栏杆处,都装配了一个多层微型种植箱,箱中铺满了肥沃的土壤。学校会根据时令的变化授予二十四节气种植课程,松土、播种、浇水、许愿……孩子们走出教室就能观察到自己的植物的生长状态,这一方小小天地,蕴藏了寒来暑往,春种秋收的生活智慧。

相比季节性的植物种植而言,园林种植相对是一个长期而稳定的生态系统,且更接近于真实的自然。学习这两种课程,学生的收获是全然不同的。为了让孩子在一个更为真实的自然环境中研习,提升自身劳动素养,学校在有限的地面空间开辟了一处花果园,园中种植着樱桃、桃子、李子、葡萄、芒果、荔枝、猕猴桃等果树,根据各类果树的季节特性,师生全员参与果树的观察、维护、采摘。

微生态种植箱、综合生态种植农场、园林生态种植基地这三大劳动基地共同承载起了学校的新劳动生态种植课程。不难看出,这三大劳动基地三位一体,互为补充,各有指向,展现了学校的顶层设计思维。

三、三大创新亮点,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基

1、项目化学习。项目化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创造某种产品或解决一个真实问题进行探究的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步骤:借助驱动性问题确定主题;拟定计划,形成量规;亲历项目实践探索;评价展示,反思改进。

在综合生态种植课程里,一种植物就是一个项目,一片农田就是一个项目基地。学生将在专门的劳动课教师指导下,组成探究小组进行劳动体验,全面观察该植物构成的生态系统,解决种植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问题。

假设我们微观聚焦,会发现这样一个大的项目化学习里,还嵌套着各类小的项目化学习。例如,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同学们遭遇了稻谷被鸟儿叼走的难题。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不被夺走,各组同学们通过学习交流,

一开始提出了扎稻草人的解决方案,并且付出了实践,但是成效不大,经过反思后,同学们决定采用拉网防鸟的办法,最终成功保护了自己的劳动成果。

2、学科融合。学科融合是指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但学科融合不是简单的跨学科教育,也不同学科知识的随意拼凑和混搭,而是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展开,有效地解决学生所探究的问题。

在学校的劳动课程实施中,随处可见学科融合的痕迹。丰收后的秸秆被烧成草木灰撒在土地上,据说能让土地更肥沃,其中的化学原理是什么?枯萎的藤蔓植物垂下支架的姿态,与国画中的经典主题“枯荷”有异曲同工之妙,是美术课写生绝佳的素材。

不仅是劳动老师有意用劳动课程串联起各学科,各个常规学科的老师也会参与到劳动课程的教学中来。例如,在一堂茶艺课上,茶艺老师与历史老师相互配合,通过茶来反观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为什么每逢社会动荡,必定是茶文化的低谷期,而华夏文化的巅峰唐宋,茶文化就有了突破式的跃进,甚至远播海外?于是同学们知道了,茶文化的兴衰史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3、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主张内外结合的、开放的评价方式,主张评价过程与教学过程的交叉和融合。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对学习的动机效果、过程以及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全面的评价。

学校十分注重过程性评价,劳动教研组会根据每学期的课程专门设计过程评价手册,学生每次上完劳动课都要实时记录自己的劳动情况,并根据这些真实情况主持评议会,由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教师终评三部分组成。

除了深入到课堂层面的微观过程评价体系,学校的“成长银行”评价系统则更为宏观。每个学期,学校会发给每位老师60个校园银币,老师根据具体情况把银币发给取得进步的学生。得到银币的学生积累到一定数量,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